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爷爷故事 -- (4) -- 老五道口

共:💬8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爷爷故事 -- (4)

    八国联军打进京城那年,我爷爷正放外任在大成县。自打我爷爷中了进士后就留在了

    京里当个翰林院编修,和现在的社科院研究员差不多。这是没什么油水的差。比不

    得现今的研究员,还能出去山呼海哨地一通乱侃,挣几把咨询费什么的。编修编修,

    就是一边休着去,没干头儿。我爷爷只能先把老婆接来,省得平日太闷。哥嫂还要

    留在陕西照顾家里的事儿。趁这闲功夫,我爷爷便成了琉璃厂的常客。原本就懂行,

    再加上勤快,不久就收了不少典籍字画。没过两年,大成县的知县出缺,也就是鞠

    躬尽瘁在任上了,我爷爷正想出京,就托人走动一番,去大成县当了个父母官儿。

    我爷爷当了官,也就把嫂娘全家都搬了来。家也就从此安在大城,打那儿以后我们

    家说起老家就都说是大城了。陕西老家便不再提起。

    大成原本是普通的县城,比不上江南富庶之地。但在北方也算是不错的了。守着白

    洋淀那块儿水,还能差得了哪儿去?可是那地儿还有另一层优势,内务府总管李莲

    英就是大成人,他的兄弟和侄子还在老家给他留着条后路呢。特别是这个侄子,李

    总管就视之为亲生。李总管隔三差五就往老家送东西,慢慢的大家都知道他家里有

    好玩意儿。所以大成和别的府县还是稍有不同,说透了无非就是多了条通天的路子,

    有事儿能多个照应。当然,老爷子也得多少照顾李总管的家里人,特别是他的侄子。

    两家少不了要走动走动。面子上的事儿是不能缺了的。

    现而今知道大城的人不多,可一提起大成是李总管的老家,大家就便噢地长应一声,

    好像我们老家沾了李大总管的光儿。这二年闹的清宫戏多了,李总管的那张脸老在

    银幕上变来变去地晃悠,一会儿胖一会儿瘦,一会儿老一会儿小,连大导演张艺谋

    都要串一把过过太监瘾。可就是没怎么听他们提起大城的事儿。到如今说起老家还

    得捎带一个太监才行。听说前两年县里有人提出发挥太监优势,靠太监文化招商引

    资和搞活旅游。我就纳这个闷儿,这靠太监怎么个招商法儿?难道还要弄出几个新

    太监不成?想必县里抓的强奸犯没法儿处置,干脆骟了完事儿,让他们发挥点儿余

    热。想起这些个怪事儿来便郁闷的紧。

    我爷爷在大成没两年就赶上八国联军杀进了京城。太后老佛爷和皇上西行避难,也

    就是慈禧西行那个电视剧说的那段故事。刚出京城怕不安全,老佛爷一行还是微服。

    等到了我爷爷那边的地面儿,才稍微消停点儿。州县府衙不免要黄土铺路,隆重接

    驾,招待随行人员。什么水产土产的都往桌子上招呼,吃得那帮人都忘了自己是逃

    难的了。要是那时有个桑拿卡拉OK什么的,保准儿照练不误。当然三陪也肯定少不

    了。

    等老佛爷到了大成县正赶上天儿黑,我爷爷除了安排正常的吃住以外就没再给别的

    招待,连黄土铺路这项都省了。我爷爷还真没那个胆子跟老佛爷对着干,只是看着

    当时的情势实在不是铺张之时,而且皇上和太后还是微服,也没有打听前面的接待

    工作是怎么搞的,便全都从简了。您想想,大黑天儿的还铺什么黄土啊,黄的看着

    也是黑的。可谁知道国家都到这份儿上了,他还就有多嘴挑刺儿的主儿。估计是受

    了点儿委屈的王公大臣,和前面的比较一下发现档次降了,鱼虾见少见小,馒头倒

    是见多见大,就搬出制度来叽哩刮啦的一通白活,说我爷爷违背朝廷祖制,对太后

    皇上大不敬。“传大成知县”一声儿吆喝从后堂传到院子里,再从后院儿传到前院

    儿,前院儿再传到前门儿,我爷爷就这么被传进去了。我爷爷官儿小,看着王爷大

    臣们跪在前面义愤填膺的,头顶上的花翎直颤悠,他只有旁边跪着哆嗦的份儿了。

    和在养心殿里点我爷爷探花时一样,还是黑灯瞎火的,老佛爷坐在炕上喝着茶,不

    紧不慢,心里盘算着。这老太太一辈子都是盘算过来的。到了这份儿上也不能不盘

    算。她那儿品茶不要紧,我爷爷气儿都喘不上来了。那感觉和蒸桑拿差不到哪儿去。

    没成想,老佛爷喝完了一碗儿茶才开口问话:你就是这儿的父母官儿啊?刚才那个溜

    鸡蛋是谁做到呀?我爷爷一听太后先问这个,心里嘎瞪一下子,更是惶恐,怕是这

    个菜招来了更大的祸害。原来,当天晚上太后和皇上一行到了我爷爷的地面儿后,

    一切都仓促,我爷爷觉得没什么好的可以招待,就忙着先去问打前站的人,打听太后想吃

    什么,准备什么吃食才行。打前站的人叫李八,身边儿跟着一帮子人,大家叫他李

    八爷。李八爷是李总管的表弟,和我爷爷也是同乡了,话就说得明白。李八爷说,

    太后不想吃山珍海味,来点咱们这儿的特产就得了。我爷爷一听就说,这儿也没什

    么特产,老佛爷在宫里和路上鱼虾吃多了,也不稀罕这些啊。李八爷就说太后爱吃

    软的,在家常饭菜里挑两个送上去就行,说完就又忙活去了。我爷爷一听这话当时

    就犯了难,不知道该做什么饭菜好。

    那时候全家都住在县衙的后院子里,为了接待皇上和太后,后院就腾出来作临时行

    宫,一家子人都搬到了偏院儿的小屋里暂住。我爷爷在屋里发愁做什么东西献上去,

    急得团团转,嫂娘看见了就问是怎么回事儿,我爷爷把事情原委一说,嫂娘就说这

    事儿就都包在她身上了,保证这垦阶儿上不二呼。我爷爷听了也顾不上别的,就把

    饭菜的事儿交给了嫂娘,自己又忙别的事儿去了。

    嫂娘进厨房叫下人安排各种备料,特意自己亲自选了只仔鸡杀了,熬了鸡汤凉在一

    边儿当高汤,然后又挑了三个红皮圆个儿的鸡蛋,单等做饭的指令下来,自己亲手

    给太后和皇上做这道溜鸡蛋。等听到后院传话说太后皇上安顿好了,嫂娘就指挥几

    个家人开灶,等别的菜都上齐了,嫂娘才开始做这道主菜。

    这溜鸡蛋本不是什么高级玩意儿,只是家里得这个做法儿外边儿人不知道,就成了

    家传的一道菜了。嫂娘先把凉好的鸡汤端过来,撇去上面的油,把三个鸡蛋打在里

    面,加上些盐和淀粉,用筷子打匀。再把上好的大葱拿来,专用葱白和葱青相交的

    地方切成葱花儿备好。等炒锅烧热后上油,油量比炒一般的菜要多些,火候不能过

    大,旺火就行。油烧热后就把葱花儿下了,葱花儿要爆出味儿,但不能爆糊了,这

    时就要把调好的鸡汤和鸡蛋慢慢地往油里倒,边倒边搅和,让油把汤蛋给溜熟了,

    然后装在一个深盘子里给后院的太后和皇上送过去了。家里人忙活的事儿多,没顾

    得上问这饭菜是否可口,直到太后问这个菜的事儿,我爷爷 才想起来嫂娘的这道菜。

    心想难道这道菜上出了毛病不成?

    我爷爷跪在那儿听太后问溜鸡蛋的事儿就忙答道:这是臣的嫂娘亲手给太后和皇上

    做的,不知道是否合口。听我爷爷这么一说,太后就问:你敢情和包公一样还有个

    嫂娘呢。老佛爷爱听戏,包公的故事挺熟,我爷爷忙着 又把自己的身世大概说了一

    遍,才闭口在一边儿等太后发话。太后又喝了口茶才说:这溜鸡蛋好,我爱吃。人

    老了,不顶用喽,就能吃这个了。说完了低转头来对我爷爷说:你会过日子啊。如

    今国难当头,节省是好事儿,一切就从简了罢。我爷爷听到这句话才喘了口大气儿。

    顶子上的花翎也跟着颤悠起来,不知是激动的还是吓的。我爷爷没被参倒,老佛爷回

    京后也没忘了他,我爷爷因祸得福升了官儿,调到户部任侍郎去了,也就是现今的财

    政部副部长。想想看,由县团级直升到副部级,也算是风光了。

    老佛爷眼尖,看中我爷爷会省钱。想来那时的大清国的钱都快赔光了,得找个会省

    着过的才行。可我爷爷再会省也没多大用。大清国没过多久还是完了。不过听了老

    人们说的这事儿,我打小对那老太太也没什么坏的印象。老觉得她挺通情达理的,

    不象宣传的那么坏。看了那个亿万富姐儿演的老佛爷,我就觉得根本不是那么回子

    事儿。还有,据说老佛爷说话前喝的茶是李总管送上去的。我就说平时我爷爷关照

    他家里人也不能一丁点儿用不管吧?保不齐李总管早就老佛爷耳边吹过风儿了。我

    爷爷后来也是这么个想法儿。就凭这个我爷爷从此后对李家也是能帮就帮。只是他

    家的侄子实在不争气罢了。

    (4)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