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毕福剑和政治正确 -- 天王子

共:💬231 🌺2801 🌵8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最初主要是从安全出发。凡事皆有度。

                          纪坡民说,“有个中组部的工作人员跟我讲,有一回我爸和李先念在筹备四届人大,忙到夜里一点多了,李先念说,还得说一会儿,给大家提提神,每人一杯咖啡。30个人,一杯四毛,这12块钱是从李先念的工资里扣的。”

                          “李先念工资高一些,四百多块,他敢这么干。”纪坡民说,“我爸从来不敢张这种嘴,他扣不起,一月工资二百多块钱,这么个扣法,家里回头没法吃饭了。

                          当然,严苛之外,国家领导人还是有许多和普通百姓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虽然纪登奎家里的伙食费均要用工资承担,不过买菜渠道与一般人不同。“炊事员买菜都去领导人特供的地方买,东西好一点儿。米面油都是一样的价钱,肉比外面稍微便宜些,另外就是外面买不到的东西,那里能买到,种类丰富一些。”纪坡民说。

                          刚结婚时,纪坡民有次回家,妻子上街看到山楂糕不错,买点儿回来想做汤,炊事员不给做,说街上买的东西不准吃。“但这种特供仅限国家领导人,省委书记就没有。当时的河南第一省委刘建勋家里是自己雇的保姆,自己上街买菜。”

                          为啥肉会便宜点?也有说法,仅供参考:

                          中央首长们的菜篮子

                          张宝昌,原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工作人员,总特灶伙食组组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办公厅、公安部为了保证党中央领导人在饮食上的安全与健康,决定配合玉泉山规划改造,在附近建立了一个规模适度,以奶制品、鲜蛋、蔬菜等为主的小型农场,即“香山农场”。这开启了新中国为高级干部服务的农产品特供制度。

                          毛泽东指示 先搞“土”的,以后再搞“洋”的

                          早在1950年2月14日,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中南海多了两位苏联客人。他们的正式身份是警卫和卫生专家,主要搞医疗保健与食品营养研究。香山农场初建时,一专家对产品、规模、保鲜、消毒、化验、防疫各方面都提出不少建议。如:场地要大,物种要多,粮食、蔬菜、肉类、奶制品、水果要有专业生产区,办公区要独立,并且要有相应科研加工设备, 牲畜用房要敞亮通风、讲究卫生、便于清扫。此外,还要有大小不等的硬质道路,完善的灌溉排水系统,绿化隔离带或围墙等等。

                          洋专家的设想蓝图,是地地道道的苏联规范化模式,非常现代,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过对当时经济落后的中国而言,实在是太超前了。中央决不会在自己吃的问题花大钱,也不会轻易搞一个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农场。

                          1974年10月,原警卫局副局长毛维忠回忆当年参与筹办香山农场:“那时大家刚从小农经济环境里过来,对办什么新式农场毫无经验。最大的愿望就是养猪炖肉、种粮吃饭。对苏联专家的那一套,从来没有听说过,真是‘新媳妇上轿,头一遭’。”

                          香山农场筹办小组很快接到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传达的毛主席意见:人家想搞一流的模范农场,说明他们有学问、有知识,心是好的。但好心不一定就能办成好事。苏联工业发达,地方大、人口少、好办事,我们比不了。现在弄吃的,也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先搞“土”的,以后有条件,再搞“洋”的。

                          在北京市和香山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一个以荒地、土墩为主体,近600亩的农场就这样迅速上马了。一张存留至今的“香山农场区划图”,生动地告诉我们当时各类作物区面积和放射、道路、深井及粪场的方位。如:种青贮玉米260亩;青割玉米15亩;打籽玉米10亩;白薯110亩;燕麦、大麦、冬小麦50亩;苜蓿(重要牧草)80亩、苏丹草10亩,蔬菜40余亩等。

                          农场食品专供副总理以上领导

                          时间不长,香山农场基本建成,归中央警卫局管理。产品由局属供应科收购,并专供副总理以上和部分老中央委员的需要。这种包括领导、生产、购销为一体的三级管理体制,是十分安全和顺畅的。但是,如何做到既要国家花钱少,又要东西质量好,成了农场一项非常突出的硬任务。

                          在供给制年代,首长没有工资,大多在中南海西楼总特灶就餐。少数愿在自己家里吃的,由公务员打回去,菜肴变化不大。总体上是农场提供什么,就做什么。除了保证“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的需要外,其他首长只能按照“先来后到”、多则多给,少则少供等办法来解决。

                          进入薪给制年代,各家有了自己的厨房和公派厨师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夫人们为了有计划地安排好生活,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农场领导想方设法加强田间管理,减少损失,并严把产品质量关,做到多产多销。

                          在较长时期里,首长宴请外宾或重要人士所用的农场小牛肉、笋鸡、乳制品、肉鸽、鲜蛋等样样都是浓醇飘香的真材实料。各家日常用量较大的豆角、黄瓜、茄子、西红柿、油菜、青笋、尖椒、萝卜之类的蔬菜,由于合理种植,农家肥足,不愁浇水,故而虫害少,长势好。加上职工早起、早摘、细心分装、及时送达,其干净新鲜程度,绝非一般渠道的蔬菜可比。要是赶上哪家首长孩子多,端上餐桌的肉片烧豆角,蒸茄拌肉末,拍黄瓜段,便是吃得很香的好菜。如果遇上按季熟透、刚从枝杈上摘下的西红柿,其亦酸亦甜,原汁饱满的天然美味,则更是令人叫好了。不久,香山农场东西好、价钱便宜的赞扬声逐渐传开,有的首长(如董必武等)开始前往视察参观。他们得知农场是靠土法上马、开荒深耕、精心管理来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不由叹道:“人的智慧与勤劳是最重要的条件。你们心里有我们,我们心里也有你们呀!”

                          • 家园 我们是成长在改开后的,

                            大伙中间,对特权的反感,超越了上一代人。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上一代人所处的不是特权社会,而是因为贫穷限制了大伙的想象力,大伙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些特权;并不在于上一代人所处的社会特权现象不严重不恶劣,只是那个计划经济的配给体制,掩盖了很多特权的实质。

                            关键词(Tags): #还是新社会好一些
                            • 家园 第一代领导人的光环有影响。

                              武装斗争产生的领导人,不管是什么原因,甚至运气也罢,没有光环是不可能的。华盛顿没打几仗,还有人要推为皇帝。后来的领导人就越来越不那么神秘了。

                            • 家园 红军时期,曾有士兵委员会禁止干部骑马,平等么!有道理没?

                              对于国家领导人,必要的工作、生活、安全、健康方面的保障是必须的,关键是这个度在哪里?

                              不能说有差别就是不平等。

                              不加区分地把所谓“特供”全都视作“权力腐败”,和“经济腐败”划等号。

                              我实在没法能夸您。

                              • 家园 楼上的话有些道理,不然文革不会发生。

                                我认为时间节点在八届二中全会之后,就是毛主席开始强调阶级斗争那次。

                                我对很多描述领导人清廉如水的回忆录不太敢相信,并且海外的一些书籍所披露的也不能完全否定某部分史料的真实性。

                              • 家园 同问,

                                您认为度在哪里?您认为那时的特供算过份么?

                                关键词(Tags): #呵呵
                                • 家园 实话实说,度确实不好把握,尤其是很多所谓的特供,被特供者

                                  并不知情,纯粹躺枪。

                                  总的来看,我觉得改开前那些形成制度的特供,真不算过分,这不算过分的也包括北京132雪茄。

                                  至于7501算不算过分,我倒觉得把这事也归结到特供,老汪躺枪了。另外,如果对建国后陶瓷产业发展有所了解的话,你可能会认同本穷的看法:7501是传统瓷业大省江西对瓷业新秀湖南醴陵的一次反击。仔细读读黄的回忆文章:他为啥会鄙薄湖南烧的瓷盘,红不红白不白?湖南瓷盘那么差?为啥江西也老是烧不出好的,需要折腾大半年?顺便说一句,汪主任也是江西人。

                                  至于改开后,我就不评论了。

                      • 家园 传说中的主席专用瓷

                        烧出一窑的瓷器,挑出几套最好的,其他都销毁了,这种弄法无论如何也跟保证主席吃饭的正常需要没关系。

                        你说的没错,我这也是从百度搜的,按你的标准叫春秋笔法。你有第一手的真实材料欢迎摆出来。

                        • 家园 最好的十箱大部分都给了招待所

                          剩下的销毁了一些,工人分了一些。

                          至于老毛,74年他已经严重白内障双目失明了,文件都没法看,双手无力连书都拿不起,吃饭需要人喂食了,他还管得了别人用什么碗喂他吃饭?

                          75年下半年老毛做白内障手术只恢复了一只眼睛,第二次手术还没来及做就去世了。

                          这些瓷器,除了是借了他的名号爆炒价格外,和老毛有半毛钱关系?现在居然还作为老毛的一个污点来放大抹黑,老毛身上真找不到更好的槽点了吗?

                        • 家园 材料有人摆出来了

                          很明显,这个7501瓷也不是什么毛泽东专用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