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毛泽东年谱》(1965)的几则记载,挺有意思 -- 老老狐狸

共:💬153 🌺506 🌵2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毛同彭谈话,要他去西南玩的是帝王术,调虎离山

        在此之前,别人找他谈,都被彭回绝了,没办法只好自己出马,安抚一下哄着去。无他,马上要对刘动手了,如果刘狗急跳墙,为庐山会议翻案,联手对付毛,那可就太不利了!所以未雨绸缪先把彭弄到三线看管起来,真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不出毛所料,后来彭真到成都找过彭……)

        • 家园 刘彭联手!!!!!

          老兄确定读过那段历史吗?这是在搞创作吗?

          • 家园 建议解读tg建国后历史,尽量选择89年以前出版的,

            在此之后的不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给删改了,就是相互抄袭或杜撰居多。要多读多看尤其要多分析,不要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

          • 家园 还有其他分析

            马双有:彭德怀赴西南三线的诡异背景

            发布时间:2014-06-17 14:44 作者:马双有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8793次

              1965年9月,毛泽东在中南海召见彭德怀,一番推心置腹的安慰和鼓励,甚至说了“真理也许在你那边”之后,要彭德怀赴西南三线任副总指挥,把压抑痛苦了6年的彭德怀感动得热泪盈眶,只好慨然应命。

              对于这件事,历来的传记文学都给以很高的评价,毛泽东的秘书、警卫写回忆录,也都对此赞不绝口,说国家在危难的时候毛泽东总要想起彭德怀并委以重任,说这显示了毛泽东虚怀若谷,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知错能改,富于人情味和战友情的领袖风范,云云。

              倘若不看后来的结果,只看现在的情景,这样的评价是不错的。但是只要我们稍微回顾一下当时的形势和后来的结果,我们就会对这种评价打个问号,而又不得不大为惊叹,甚至惊出一身冷汗,对毛泽东整治彭德怀等人高妙的艺术手法叹为观止。

              就在毛泽东召见彭德怀的几天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奉命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彭德怀,说是毛主席决定任命你为西南三线副总指挥。彭德怀以自己是戴罪之身,婉言谢绝。这个被史家容易忽略的细节,其中大有文章。

              众所周知,毛泽东发动文革的第一发炮弹,就是射向“二彭”:彭真和彭德怀。因为此二彭在毛泽东的印象中太坏了,简直罪不可赦。彭德怀在59年庐山会议上向毛泽东发难,要清算毛泽东的错误;而彭真在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也公然向毛泽东发难,要清算毛泽东的错误,说什么“毛主席也有错误,三五年过渡、公共食堂都是毛主席批的”“毛主席如果千分之一的错误都不检讨,将给党的历史带来恶劣影响”。公开叫板毛泽东,其胆大包天和彭德怀如出一辙。接着,彭真手下的“三家村反党集团”含沙射影批判大跃进,为彭德怀鸣冤叫屈;而吴晗的《海瑞罢官》公然含蓄地要求为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翻案。毛泽东指示江青策划批判《海瑞罢官》竟然在北京行不通,非到上海发动不可,北京成了彭真一手遮天“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现在经姚文元执笔毛泽东反复修改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即将出笼,在此关键时刻,毛泽东让彭真约见彭德怀是何用意?

              这是幕后导演策划的一出好戏。让敢于犯上的“二彭”见见面,说说话,看这一对倒霉蛋此时是如何表现,当然要记录在案,作为证据,到时候要一笔笔清算。毒蛇只有引出洞来,才好下手。

              然而这彭德怀居然不为所动,当面拒绝了彭真。又马上给毛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不便出来工作。再说‘三线’的事情我不清楚,也不想去西南工作,还是愿意当农民……”。毛泽东接信后据说激动得一夜难眠,决定亲自召见这位老战友也是老对头。

              1965年9月2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召见了彭德怀。6年未见,故友重逢,气氛是融洽的,感情是亲切的,尤其是毛泽东的谈话,推心置腹,入情入理,像一阵阵春风温暖着彭德怀冰冷的心:

              “你这个人哪,还是那个倔脾气!平时总不来,好长时间也不写信,写信不写则已,一写就是几万言。你为什么不打个电话来,写个纸条来,花那么大功夫写长信干什么?你费了力气,我也看不大懂,彼此都不满意,何苦?……你有话可以说,你还是政治局委员么,你还是我们的同志么!

              “历史上,真正的同志绝不是什么争论都没有,不是从始到终,从生到死都是一致的。有争论,有分歧,不要紧,要服从真理,要顾全大局,大局面前要把个人的意见放一放。所以,你来了,我欢迎!

              “庐山会议已经过去了,现在看来,也许真理在你那边。让历史去做结论吧……

              “你呀,也不要发牢骚,不要把事情弄得一成不变,真臭了也可以香起来么!对你的事,看来是批评过了,错了,等几年再说吧。但你自己不能等,要振作,要把力气用到办事情上去。我没有忘了你,这些年我一直在想你的事。我们共事几十年了,不要庐山一别,分手分到底。我们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应当为后代多想事,多出力。

              “战略后方最重要的是西南区,它有各种资源,地理也适宜,大有作为,你彭德怀去也许会搞出一点名堂来。德怀,还是去西南吧!我送你几句话:既往不咎,意见保留,努力工作,做出成绩,必要时再带兵打仗去。”

              毛泽东这番话可谓掏心掏肺,入情入理,委婉动听,暖入心扉。6年来受尽批判打击浑身冰冷的彭德怀,一听到这掏心窝子的话,立马激动得浑身热流激荡,眼里闪出泪花。他激动地答应:“主席,我听你的,我去西南!”

              但是,上述谈话真的是毛泽东真情实感的流露吗?此一番话是真话吗?毛泽东真的幡然悔悟,冰释前嫌,要重用彭德怀,要给彭德怀一条光明的前程吗?

              彭德怀当时一定以为毛泽东说的是真话,要不怎么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呢!但是,当一年后他又被抓进监狱,遭到一连串更大的打击的时候,很可能要对这“真话”打个问号,因为彭德怀的人生道路在此经历一段曲折之后,又跌入了黑暗的深渊!

              现在我们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对毛泽东这段话予以质疑,会发现很多破绽。这些质疑肯定在彭德怀的心中不停地翻滚,只是说不出口罢了。

              彭德怀此时最关心的,或者说横亘在二人之间的大山,是庐山会议的冤案能不能翻的问题。如果毛泽东真的感念彭德怀,真的有所反思和忏悔,二人一见面首先就要谈谈庐山会议对与错,围绕这个关键问题进行心灵碰撞。彭德怀心里肯定有强烈的疑问:

              我的意见书,经过三年严重灾难的实践检验,一条一条究竟错在何处?八届八中全会做的“关于彭德怀反党集团的决议”,现在看来其正确性还有几何?我通过调查研究,就向你申诉,为什么越申诉遭到的批判打击就越厉害?七千人大会县委书记都能参加,为什么我这政治局委员却不能参加?大会后那么多冤案都能平反,为什么我的就不能?你说我“里通外国”“组织反党集团”,6年来查出什么证据了?查不出证据就应当把这帽子给我摘了吧?我豁出命来写了8万言书,你说你看不懂,其实就是一句话,庐山会议我没有错,给我平反。你说真理也许在我这边,庐山会议批判我错了,过了,那能不能开一个会议,发一个文件,把我的帽子摘了再去西南三线……

              涉及彭德怀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毛泽东一个也没有交底。对于庐山会议的核心问题,毛泽东也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这就为以后彭德怀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那么,毛泽东让彭德怀去西南三线任副总指挥,是不是对他的重用,给他的一条光明路呢?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陷阱,让彭德怀心甘情愿糊里糊涂往里面跳。众所周知,再有一个多月,由毛泽东设计、江青策划、姚文元炮制的打向彭德怀的重型炮弹《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即将发射(历时七八个月,毛泽东至少修改了8遍,1965年8月已经定稿)现在炮弹已装进炮膛,随时就要开火。此时让彭德怀去西南三线,毛泽东可能担心炮弹一旦发射,彭德怀会在身边大喊大叫,不好收拾。将他发配到遥远的西南,可避免这火炮筒子在京城惹麻烦。

              为什么不将彭德怀发配别的地方,而要发配到西南呢?这更包含毛泽东让人深不可测的另一层高妙设计。

              人所共知,西南局第一书记、三线总指挥兼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是毛泽东最宠信的极左大将,不仅在历史上和彭德怀有过节,而且对彭德怀的“右倾”视若仇寇,在庐山会议上是批判彭德怀的急先锋,回到四川又用“钓鱼法”召开全省干部会议,先不讲庐山会议精神,而是先将彭德怀的意见书发给与会者,众人不明就里,大都表示支持彭德怀的意见,李井泉“按图索骥”,揪出了一大批“小彭德怀”。由于左祸肆虐,四川三年大饥荒饿死1000多万人,名列全国第一。其它省的左祸首领如吴芝圃、曾希圣等人均被拿下,而李井泉却巍然不动。李当然对毛泽东更是感恩戴德。李井泉更有一个超凡的特点,就是最能“正确”理解甚至能从反面理解毛泽东的真实意图。譬如毛泽东要求纠左,他偏反右,结果受到毛的赞许。譬如这次,毛泽东说,彭德怀到西南,李井泉要多多支持,好好安排,李井泉就会这样理解:对彭德怀要处处设置障碍,要密切监视其行踪……

              所以,毛泽东让彭德怀去西南三线,既可以撇清自己的责任,又可以让李井泉严密监视彭德怀的一言一行,为以后收拾彭德怀积累罪行材料。

              果然,彭德怀前路坎坷重重。人在北京还未出发,11月10日,姚文元评《海瑞罢官》的文章便发表了。彭德怀忧心忡忡刚到四川成都,11月30日,这篇文章便在中央党报《人民日报》推出。一前一后两发炮弹,尤其是人民日报的炮弹,把彭德怀炸得目瞪口呆,遍体鳞伤。他回味着报纸上那尖刻而阴毒的语言,一行行犹如一条条毒蛇在吞噬着他的心!他激愤地说:“我想不通,我要给毛主席写信,向他请教,问问他是怎么回事?”然而犹豫再三,强压怒火放下了笔。

              他以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的身份上任工作,那些来向他汇报工作的厅局级干部都事先接到李井泉的指示,一个个对他都是怀疑的眼光,批判的口气。他们都知道这位彭老总虽然功勋卓著,但早已是毛主席打倒的死老虎,是李书记的手下败将,人民日报姚文元文章的矛头就是指向他的。

              尽管如此,彭德怀依然为三线工作殚精竭虑,风尘仆仆四处视察,7个月跑了20个县市,15个工矿企业,写了4篇文稿,一心扑在三线建设上。但他怎能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呢?

              1966年5月28日,在三线建委传达中央《五一六通知》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彭德怀又成了被批判对象。李井泉声色俱厉要他承认庐山会议上揭发出来的一系列罪行,要他交代到西南后所犯的新的“反党活动”。陪同彭德怀视察的一些人也突然变脸,落井下石地揭发彭德怀“到处放毒”“伪装艰苦朴素”“攻击毛主席,攻击三面红旗”“妄图翻案”。这样彭德怀不仅是“历史反革命”,而且是“现行反革命”!

              这样一来,一年以后抓捕、囚禁和痛批彭德怀就有理有据,铁证如山了!

              还有,毛泽东在颐年堂召见彭德怀时,随后又让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参与接见,也颇耐人寻味。此三人是文革初期毛泽东首先打倒的走资派,尤其是刘彭,是毛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毛此时让此三人接见彭德怀,也有冷眼观察之意。果然,在1967年批判彭德怀时,江青说道:“毛主席召见彭德怀时,刘少奇竟然说,你好好干,将来还可以当国防部长(一说是彭真语)可见刘少奇和彭德怀相互勾结,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毛主席和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我们和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江青并未参与接见,这话从何而来?肯定是毛泽东透露给江青的。

              总之,毛泽东在姚文元评《海瑞罢官》这颗射向彭德怀的重型炮弹即将发射之时,于1965年9月接见彭德怀并安排他到西南三线,并非人们常说的“国有危难,便要重用彭德怀”,并非让彭德怀在三线搞出点“名堂”,将来可以带兵打仗,而是毛泽东精心设置的一个圈套,或者说是毛泽东酝酿发动文革的一个战略部署。这样做既可以方便自己在北京动手,又可以撇清自己的责任,还可以为以后监视、囚禁、批判彭德怀埋下伏笔。

              而毛泽东对彭德怀一番推心置腹、委婉动听的谈话,也并非人们常说的虚怀若谷、幡然悔悟,而是表面和悦,暗藏玄机,哄他高兴,请君入瓮,让彭德怀心甘情愿地往陷阱里跳!

          • 家园 请查证

            本文摘自《1965年后的彭德怀》,沈国凡 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文史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1966年3月,芙蓉花开遍成都。

              一天,彭德怀接到通知,让他到锦江宾馆参加西南三线建委的一个工作会议。

              彭德怀赶到锦江宾馆,推开会议室的门一看,坐在正中的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彭真。

              彭德怀停住了脚步。

              彭真忙站起来,走过去与他握手,并询问他来到成都后的身体情况。

              “好,好。”彭德怀点点头,只简短地回答了两个字。

              在这次会议上,彭德怀一直沉默,很少发言,只有当问到他分管的工作时,才偶尔说上几句。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了当时自己的心情:“只要今后不再犯1958年至1960年那样大的主观主义的错误,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那就可以肯定会做出伟大的成绩来,这应为我国经济建设前途庆幸。”

              会议开始,各部门分别汇报三线建设的进展情况,彭真对前几天在攀枝花钢铁基地的视察情况也向与会的同志们作了通报,并传达了中央对三线建设的一些具体指示和要求。

              第二天上午,根据昨天召开会议的内容,参加三线工作会议的同志分组进行讨论。

              彭德怀被分配在川东组,他根据自己在各地考察、了解的情况,谈了自己对加快三线建设步伐的一些设想和措施,讲得十分透彻,也很结合实际。川东组在他的带动下,发言都很积极,大家的情绪也很高。

              正在这时,有人通知各组讨论会暂时停止,大家一起到外面去与彭真同志合影。

              参加会议的人员都一起往外走,在锦江宾馆外面集合、整队。

              一会儿,彭真从大会堂里面走了出来,在他的身后跟着李井泉(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三线建委主任)、程子华(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西南三线建委第一副主任)、阎秀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廖志高(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参加会议的人员热烈鼓掌。

              彭真等人按照已留好的位子入座。

              摄影师调好了镜头,准备按下快门。

              突然,有人发现合影的人员中少了彭德怀。

              原来,彭德怀听说彭真等人要接见参加三线建委会议的全体人员,并与大家合影,于是,就在大家集合排队的时候,独自悄悄地离开,回到了会议室。

              负责会务的同志找到了彭德怀,动员他到外面合影。

              彭德怀痛苦地摇着头,执意不肯。

              会务的同志急了,再三动员。

              彭德怀说:“你快去吧,不要耽误同志们了。”

              过了一会儿,西南局一位负责同志又跑来动员,彭德怀仍然拒绝。 合影的人员一共排了四排,包括彭真等几位领导在内都苦苦等待。

              彭德怀仍然拒绝合影。

              没有办法,摄影师只好按响了快门。

              彭真在合影后的第二天就回了北京。

              几天后,照片刚冲洗出来一部分,突然接到内部通知,说是与彭真等人合影的照片立刻停止印发。

              不能与一同工作的同志们合影,彭德怀的心情是难过的,但他也是欣慰的。他已敏锐地预感到批《海瑞罢官》之后即将来临的风暴,不愿意因为一张合影而连累更多善良的人们。试想一下,这张照片里要是有了彭德怀这个“海瑞”,在“文化大革命”的那个年月里,不知将牵连多少无辜的人们啊!

              “五一”节这天下午,彭德怀到三线建委会议室看报纸。他翻开当天的《四川日报》,见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竟然少了一位关键性的人物--彭真。

              彭德怀预感到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他放下报纸,心情沉重地回到卧室。

          • 家园 这就是政治!请查一下,毛对刘动手以后,彭真

            有无到过成都,有无秘密造访过彭,被彭拒绝了。所以说,毛运筹帷幄,确有先见之明。

            • 家园 先见未必明,比如沙鸥兄你,就已有先见了。

              刘在七千人大会上说彭里通外国,不能平反,直接诱发彭的八万言书。

              你说是彭毛矛盾大还是彭刘矛盾大?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毛若是一门心思搞权术只为斗倒刘少奇,为啥不利用彭刘矛盾?

              前后逻辑要一致。

              • 家园 我就奇了怪了,文革的导火索是什么?

                是不是姚文元评《海瑞罢官》?批吴晗,批三家村,冲着彭真的“针扎不进水泼不进”北京市委?冲着彭真后面的刘?指桑骂槐说北京市委为彭德怀翻案,难道不是指责所谓刘彭联手?!难道不是把刘彭往一起逼?“你说是彭毛矛盾大还是彭刘矛盾大?”难道毛不知道吗?毛的前后逻辑一致吗?

                毛泽东说:戚本禹的文章很好,我看了三遍,缺点是没有点名。姚文元的文章也很好,点了名,对戏剧界、史学界、哲学界震动很大,但是没有打中要害。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 家园 姚文元这篇文章很有名,沙鸥

                  沙鸥兄真的读完过全篇?

                  • 家园 实话实说,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读过,

                    受审批四人帮影响,对解放后历史尤其是文革史很感兴趣,对彭德怀的横刀立马气概和仗义执言非常崇拜,对毛非常反感,不过自始至终对刘少奇没有好印象,当时认为毛是只是为了夺回个人权利发动的文革。到了近10年对本朝太祖反而多了些理解,尤其是对另一个姓江的戏子愈加鄙视之后。

                    • 家园 如果没有最后一部分,姚文是非常不错的!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完整,令人击节!

                      最后一段生生扯上“退田”、“分田”、“单干风”……,既无逻辑,又落人口实,当年很多反方的的辩论文章就是从此处入手,吴晗也是以此为自己辩护:刮“单干风”是62年的事儿,我写剧本在此之前啊!

                      写批吴晗的文章,是江青出头张罗,姚执笔而已。据朱永嘉回忆,江青最初是找的北京李希凡,时间是在64年下半年(应当是在中央出台“四清23条”之前),李希凡没成,又找过北京另外一个,还是不成,这才转到上海,通过张春桥找到姚文元,顺便提一句,姚这篇文章,与柯庆施没多大关系,柯庆施64年春作癌症手术后就基本上处于休养状态,反倒是陈丕显掺合过这事儿。

                      姚文成形后,专门送江青,主席可能看过,甚至还可能修改过。

                      所谓“要害是罢官”,就像那句著名的“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一样,这话的原始版权都是康老,主席借这个话是有背景的,当时姚文的对立面文章抓住“吴晗写剧本的时间”早于“刮单干风的时间”,反击很有力。

                      • 家园 姚文就是引蛇出洞的钓鱼文,

                        写得太严密,别人就无法下嘴了。

                        如果没有最后两段的上纲上线,那么虽然基调也比较严厉,但应该还算是一篇文艺批评文章,后果就是1,反驳的人会少,影响也小。2是容易被彭真等人以学术讨论的名义,限制住范围,炮就打空了。

                    • 家园 关于批《海瑞罢官》的文章,

                      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由于有引蛇出洞的意图,所以文章写得遮遮掩掩,并不是很好读。

                      我建议大家去看戚本禹的《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的反动实质》,咱们先不管观点对错,但文章真得写得很流畅气势也很足,观点很好懂。

                      [UR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319/08/19446_402998.shtml[/URL]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