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终于决定回国 -- stones210

共:💬362 🌺2737 🌵7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祝一切顺利

      我回国的感受,就是我终于又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了,而在美国我只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这两者的区别,有人不在乎,我原本以为有了西西河自己就可以不在乎的,回来后发现其实还是在乎的。

      至于二等公民与否,这个问题太戳人肺管子了。大环境肯定是有歧视的,不是前些天才讨论过梁警官的问题么。但是微环境不同,美国的微环境,别的不了解,在大公司和学校,总体氛围还是民族平等的,个人平等的,这是政治正确,存在个别有歧视想法的人,他也不会很嚣张,美国的领导也比中国的态度好1000倍。中国的事么,暂时不评论,主要是中国太大了,地域差别太大,跟生活在好几个世界一样。这么说吧,对我家小区的清洁工,还有城市周围绿地上剪草的,门口当保安的原农民们,我都持一种非常尊重的态度:他们很多有医保,有房产,可能完全不愁吃穿,只是为了朴素的维持劳动习惯,才起早贪黑,辛勤地从事这些工作,比美国那些混社保的强一百倍。每次看见这些父老乡亲,我就觉得自己回国很值,就是喜欢和他们在一起这种踏实的感觉。

      通宝推:桥东棒棒,刹那芳华,咪铛,李根,老老狐狸,盲人摸象,rtf0,
    • 家园 平常的事有这么多讨论,像是讨论皇帝的新衣

      有些人没穿衣服还感觉良好。

      我觉得楼主说的是符合现实的。

      华裔在国外毕竟是少数族裔,虽然第二代移民会好很多。

    • 家园 送花附通宝。能感觉到兄台价值选择中是孩子第一位的

      如果这样,回来真的可能更好。我知道不少华人家庭带到美国的孩子确实有适应很好的,不过也有相当多在高中出现很严重的水土不服。国内校园也越来越复杂了,不过仍然好的多。

    • 家园 所有帖都看了,搞不明白为什么几位大咖硬臆测楼主淘金失败

      才回国。

      自己树个靶子,打的不亦乐乎。

      stones210河友发感想谈自己不适合美国,众河友也大可谈谈自己是如何适合美国。

      老是诛心就没意思了,搞到最后沦为意气之争。

      通宝推:青岛大虾,红军迷,马后炮,empire2007,林风清逸,宁静致远,
      • 家园 stones210的意思很明白:横向对比

        原先他只是在国内做我国内部的纵向对比。

        后来他到了美国,拿中美两国做了横向对比。

        然后他从中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

        只有同时经过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进行螺旋形的对比,才能够充分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

        目前来说,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个横向对比上。

        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很多人并没有横向对比的条件。

        要做横向对比,必须同时对两个客体都有充分的认识。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对学校和家乡两个城市的差异基本毫无认识。在我看来两个城市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一个地方我是外地人,当地口音听不懂,在另一个地方我是本地人,住得惯。工作以后再在两个地方转悠,就发现有很多不同。感觉一个地方贪一点,一个地方狡一点。

        但是其实很多人都不具有横向对比的条件。一个基本原因是,很多人并不能深刻认识两个社会的不同。还有一个因素,是自我暗示也会导致对两个地方的对比不客观。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有个人跟着他父亲去国外拜访父亲的老友,那些人在唐人街请他们吃饭,上了一点包子,一人吃了一两个,然后就长时间闲聊。这个人饿得受不了,他的父亲也饿得受不了,他父亲就问:聊得差不多了,可以上菜吃饭了吧?然后一座皆惊:刚才不是已经吃过了么?这个人整个人都不好了。他评论父亲的这些老友的结论是,自我压抑太多了,由于正常的自我需求已经被严重压抑,所以才能在极低的供给水平下实现自我满足。

        当然,这是说的个别的一群人,而且故事是不是真的还不知道呢。

        不过,如果我们注意到新转学到其他班级的学生,特别是从农村转学到城市的学生,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转学生大多容易出现孤僻等心理问题。

        所以,“落后地区”的人到“先进地区”去,出现自我压抑的情况会很多。

        注意,这个“落后”不见得全面落后,也许在一部分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理地位上落后。比如一个伶牙俐齿的能人见了官就变得极度卑微这种。

        这是从负面效果上来说心理因素如何造成错误判断,如何影响横向对比的效果。

        韩剧迷也是一个例子。有一些韩剧迷会极度夸大韩国的美好,然后一批一批的跑到韩国去留学。其中有一部分人会继续夸耀韩国生活水平之高大上。但是就像网友所嘲讽的一样:一个吃了排骨就会得白血病死掉的民族……

        横向对比基于客观因素,但是受主观因素干扰很大。

        所以,stones210的看法不见得就和其他人的看法完全一致,其他人的看法不见得就一定能被stones210接受。

        ——虽然我觉得其实stones210说的没有错,在现阶段,华人华侨在美国还是有很多障碍的。

        在双方文化差异巨大而中美交流又没有达到水乳交融地步的情况下,硬说没有障碍,那才是见鬼了。

        通宝推:广宽,签名,敲门,红军迷,empire2007,方恨少,红茶冰,脊梁硬,
        • 家园 关于二等三等,不要太“意识形态化”

          我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做二等甚至三等公民

          我又重新回头看了一下stones210的帖子。这一句话是争论的焦点。

          关于这句话:

          第一,即便真的居于二等公民的地位,也不代表你是二等公民的水准。所以可以稍微放宽心,这不是在歧视,而只是在陈述个人的看法。

          第二,就目前来说,华人权益在美的地位,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问题,还需要继续努力,这是当前的工作。

          stones210似乎贬低了很多在美成功人士的成就,其实并非如此。他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目前在美华人的社会地位还远远不能达到他所要求的平等程度。低于平等程度,那不就是二等公民么?所以,这只是在描述一个现象。他的话虽然直白了一些,却并不是说,他站在“高等华人”的立场上,去嘲讽“低等华人”。这样想,就意识形态化了,就冷战思维了。stones210的意思,显然不是这个样子的。

          目前来说,在美华人的地位一直在提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则有一定曲折。

          当年黑人争取权益的过程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黑人的称呼问题。最初,称呼他们“布莱克”,是侮辱。因为在当时,“布莱克”都是奴隶,是低贱的奴役对象。所以,为了表示尊重不能这样称呼他们。于是,出现了正确的“尼格罗”,取代了不正确的“布莱克”。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布莱克”的奴隶全部解放了,地位提升了,全都变成“尼格罗”了。但是,“尼格罗”的地位是从“布莱克”升上来的,地位普遍还是很低的,这样,“尼格罗”就带有了一点贬低的意味。这样,在完成从“布莱克”到“尼格罗”的历史使命之后,“尼格罗”又变得不正确。这个时候,“布莱克”重新变得正确。于是,最后是重新变正确的“布莱克”取代了不正确的“尼格罗”。“布莱克”就是黑,黑人就是黑人,没有什么好羞涩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初,在美国的上升阶段,黑人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那么华裔呢?

          有一个例子,是传说中的“亚裔新年”。

          这个称号其实也不太正确。

          印度裔算不算亚裔?“亚裔新年”也是印度的传统文化么?

          在这个称呼里,以印度裔为代表的很多亚裔族群,他们的权益也受到了侵害:

          本不属于他们的文化传统被硬性强加到他们头上。

          反过来说,华裔的权益也受到了侵害:

          “亚裔新年”原本就是以华夏历法为准的新年,不论是哪个国家使用,都是使用的夏历。严格来说,中国新年的历史名称应该叫做“夏历新年”,按照创造者来规定,正确名称也可以是“中国新年”,按照夏历如今的别称农历,也可以叫做农历新年、中国农历新年。“亚裔新年”是什么鬼?中国已经统治亚洲了?亚洲各国都已经通行夏历了?夏历成为亚洲共同的文化传统了?没有,那么为什么要取消中国的称号?华裔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能用了么?

          作为一个族群,连名字都要受到限制,这本身就是很大的压制了。

          所以这里还是有问题的。

          当然,就历史发展来说,也许“亚裔新年”也会像当年的“尼格罗”一样。先是正确的“尼格罗”取代了不正确的“布莱克”,然后完成历史使命之后,“尼格罗”又变得不正确,被重新变正确的“布莱克”取代。中国新年,亚裔新年,中国新年,也许又是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称呼,会展示不同阶段社会地位的变化,会反映不同阶段的斗争成果。

          当然了,亚裔新年的变化和布莱克的变化还不太一样。布莱克是布莱克争取的,而亚裔新年是我们的东西被别人争取了。这是很大的区别。

          就目前这个阶段,“亚裔新年”的称号,反映出少数族裔的文化传统受到了重视。但是这个称号还不够准确,说明虽然重视了,但是交流还不够,平等还不够,融合还不够,所以有些敏感。等到重新变回来了,不在乎了,不过分顾及别人的玻璃心了,能够以之为荣了,君子坦荡荡了,就说明能够坦然面对了,那个时候地位才真的提高到相对合理的程度了。

          所以,就目前来说,华裔的地位还远远不够高,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平等。

          所以,就目前来说,华裔族群的政治意识正在不断强化,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立场,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为stones210一句二等公民就群起而攻之,形成热点,说明关注度非常高,对平等问题十分关注,说明当前的主要问题还是争取平等。

          积极投身到权益平等的争取行动中,这是好事。大好事,一定要鼓励。但是,正因为是好事,所以为了让好事不变坏,就更加要注意,不要“意识形态化”,不要“冷战化”,不要“非此即彼”。中国喊了很多年的摒弃冷战思维,这是有道理的。面对现实,解析现实,目的不是要我们去怒气冲冲,而是要寻求解决办法。

          一定要摒弃冷战思维。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了

          在双方文化差异巨大而中美交流又没有达到水乳交融地步的情况下,硬说没有障碍,那才是见鬼了。

          在这个条件下做横向对比显然是不可能深刻也不完整的,因此楼主从自身感受出发做出的判断并不离谱。其离谱的地方是把自身在几年交流障碍下的感受泛化了,泛化到广大华人身上,泛化到下一代身上,甚至泛化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下浸淫多年后的自身上。

          不幸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因此人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力所能及的泛化行为。楼主有条件做个人生试验,把中美做个横向对比,为别人提供参考是好意。同样的,其他人比楼主经历的既深也广,纠正楼主的一孔之见,为别人提供参考同样是善举。

          更不幸的是,如此一个简单的人生问题,在中美对抗意识形态决绝的大环境语境下,不可避免的被视为有关爱国去国的一个争论分支,自然变成带有感情色彩的情绪化争论。好在西西河有观众农民这样的谦谦长者,以超越时空的境界与眼界为大家循循善诱,才没有导致此楼变成“人民公社就是好来就是好,资本主义大毒草来大毒草”。

          因此,在政治敏感的论坛如西西河,发帖讨论,应该尽量注意人本身这个喜欢过分泛化的天性,控制话题的语境与边界条件。真的认为广泛的条件对决定有紧密关系,泛化也不要紧,但要注意逻辑链的完整,否则的话懒得写论文,直接提出观点,就不要对反驳的帖子太介意。种花得花种豆得豆么。

        • 家园 关于你说的那个故事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有个人跟着他父亲去国外拜访父亲的老友,那些人在唐人街请他们吃饭,上了一点包子,一人吃了一两个,然后就长时间闲聊。这个人饿得受不了,他的父亲也饿得受不了,他父亲就问:聊得差不多了,可以上菜吃饭了吧?然后一座皆惊:刚才不是已经吃过了么?这个人整个人都不好了。他评论父亲的这些老友的结论是,自我压抑太多了,由于正常的自我需求已经被严重压抑,所以才能在极低的供给水平下实现自我满足。

          当然,这是说的个别的一群人,而且故事是不是真的还不知道呢。

          真假倒在其次,主要是讲故事的人自己的解读有点意思。连吃包子的“正常自我需求”都需要被“严重压抑”,才能在“极低的供给水平下实现自我满足”,这解读似乎太夸张了吧?生活在发达国家的华人,比较节俭是普遍现象,但我还从来没见过吃不饱的,需要在温饱上压抑自己的。

          • 家园 节俭是美德,但是。。。

            节俭是美德,但是普遍的节俭意味着什么。。。很多人都懂,对吧?

            很多人到美国去,目的肯定是希望过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自由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过上约束很多俭以养德的生活。

            所以节俭虽然是美德,普遍的节俭却反映了生活之不自由。

            关键词(Tags): #节俭
            • 家园 我说的节俭,跟你理解的不是一回事。

              这是长期在北美生活的华人普遍的生活习惯,不是花不起,而是不愿铺张浪费。就是比尔盖茨请客,也会按人头数准备饭菜,尽可能做到不浪费食物。你故事里的那些人,不可能是因为没钱多买几个包子,更可能的是没想到客人的饭量远大于自己的想象。我回国跟亲友一起吃饭,也常常惊讶于他们的饭量之大。其实仔细分析起来,中餐里植物纤维比西餐要多很多,热量相对低,因此需要吃得多一些。而西餐热量高,纤维少,在国外生活久了,饭量变小是很自然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