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第四章 新经济下的新中国 -- 史文恭

共:💬78 🌺626 🌵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赤脚医生、教育普及、水利化建设是功在千秋的布施!

      “其具体的做法就是,所用农民的劳动所得(粮食)必须强制以国家规定的价格统一收购,请注意,1953年时,中国还没开始土地集体所有制,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农民私有的,相应的,他们土地上的收获也应该由农民自主支配和定价,-----然而,令刚刚执政的TG意想不到的是,之前,被地主残酷剥削的农民并没有余粮,他们上缴地主的地租成为农村供给城市的商品粮,而伟大的土改制度实行以后,农村的余粮再也不通过地主进行“收集”,相反,被饿了几十年的农民自己消费(或存家代售),于是,城市和政府面临了粮荒。------一个讽刺性的数字就是,之前全国的地主从各地农民手里剥夺的地租相当于700亿市斤的粮食,而这,恰恰于TG执政的新中国政府所需要的养活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商品粮数目相同。”

      不统购统销,也有的是盘剥办法,统购统销实际是对绝大多数农民最大的保护

      什么医疗、教育,什么货币化地租+压低收购价格,这不都是新老剥削者玩熟了的吗?难道打下天下的土共不会?

      赤脚医生、教育普及、水利化建设是功在千秋的布施!

      说“之前全国的地主从各地农民手里剥夺的地租相当于700亿市斤的粮食,而这,恰恰于TG执政的新中国政府所需要的养活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商品粮数目相同”,能否结合下建国后粮食增产情况?难道增产部分都被小农囤积居奇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西安笨老虎,
      • 家园 旧社会农民囤粮食,可不是为了奇货可居

        而是为了灾年的时候能补得上那关键一口,补上这关键一口粮就不用卖儿卖女,就不用人相食。

        旧社会农业生产力非常低下,现代社会丰衣足食的人,哪里能想象出亩产百斤粮是什么概念?就是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力的平均水平。新中国把官僚地主阶级消灭掉,可是没法马上提高农业生产力,以前农民农闲时一天只能吃顿稀的,农忙时才能吃两顿饭,一干一稀,如果没有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农民一定会放开了吃,吃剩下的一定要囤起来,备灾这两个字可不是开玩笑,备灾做不好就意味着人间惨剧。

        所以总结来说,刚解放那阵,农业生产力没有得到提高,农民如果自己放开了吃,根本不会上缴几粒粮食

        • 家园 说得好像旧社会只有地主压在农民头上似的。实际上,

          光是一个消灭土匪,农民对共产党就感激不尽了。共产党的新社会,有哪个敢随便抢农民的妻女吗? 旧社会呢? 呵呵了

          何况,粮食定量,又不是只对老百姓! 实际上,政府官员,如果不是高级官员,也是粮食定量啊。极其的平等,所以社会上的怨言也很少。

        • 家园 难道抢提留是因为农民“放开了吃”,而且死活不卖粮?
          • 家园 自己看陈云同志的文章。了解一下当年情况。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83035/83317/83596/5738285.html

            再想想后来的饥荒形成路线。农业问题很复杂,公有制下一直形成好的解决方案。

            1953年春,局部地方出现霜灾,到1953年秋,农民惜售备荒不愿将粮食出售,无论是卖给国家还是私人粮商,致使国家粮食购少销多的局面恶化。。。。

      • 家园 增产部分,农民优先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里说过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背景:

        统购统销的实行一是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使销量大幅度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1953年的城镇人口已达7826万,比1952年增加663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1949、1952和1953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为10.6%、12.5%和13.3%。城镇人口的增加,除自然增长的以外,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在农村时吃粮自给,进城后就得吃商品粮。由于展工业的需要,经济作物产区迅速扩大,加上其他缺粮人口,1953年农村里吃商品粮的人口增加到一亿。如果全部由国家供应,返销到农村的粮食,估计不少于300亿斤(实际为317亿斤)。

        二是土改后粮食产量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农民生活改善,增产的粮食相当一部分被农民自己消费了。据统计,1949年农村人均消费粮食370斤,1952年增加到440斤。同三年前比较,每个农村人口多消耗粮食70斤,加起来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由于农村自给性消耗多了,公粮和商品粮所占的比例就降低。1951―1952年度公粮和国家从市场上收购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28.2%,1952―1953年度下降到25.7%。1953年秋,我在华北作了几十天的调查之后,于11月7日写给的报告提到:“过去山区农民一年只吃上十顿的白面,现在则每个月可以吃四五顿、七八顿,面粉需求量空前增大了,这是国家收购小麦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的实际调查同粮食部的分析是一致的。

        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农民除缴纳农业税(即公粮)外,粮食可以自由上市。经营粮食的,除国营粮食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外,还有私营粮商。1952年7月1日到1953年6月30日这个粮食年度内,全国上市粮348亿斤,国家和供销社收购69.9%,私商收购30.1%。粮食形势一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更尖锐。1952年冬一个短时期内,江西吉安市上市的稻谷全被私商买走。江苏徐州专区各县1953年黄豆收割时,大江南北粮商蜂拥而至,有个叫王雨农的粮商,一人就抢购50万斤。当年青黄不接时,浙江、湖北一些地方出现私商预购“青苗谷”和“禾花谷”。私商买走粮食,虽然也可以满足市场需要,但抬高了粮价,从而影响整个物价稳定。当时私商活动频繁的地区,粮食市价一般高出牌价20%到30%。那时,国家经济实力很弱,人民收入低微,很难承受这样的价格。在粮食自由市场存在的条件下,粮食价格波动,会引起一系列物价波动。在旧中国饱受了12年(1937―1949年)恶性通货膨胀之苦后,人们对物价波动十分敏感。如果放任这种波动,就会引起人心不安,社会震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就很难进行。

        建国头几年,国家掌握粮食,以征为主,以市场收购为辅。来自公粮征收和市场收购的比例,1951年至1952年粮食年度为61∶39;1952年至1953年粮食年度为56∶44。鉴于各方面对农业税有不少批评,1953年5月25日,中央关于彻底做好农业税工作给各级党委的指示中明确指出:今后国家掌握商品粮,实行“少征多购”的方针,几年之内公粮征收数目稳定在1952年(即348亿斤减去特殊灾情的减免数)水平的基础上。这样,通过增加农业税来增加商品粮收入的道路就堵死了。据估算,由于供应面继续扩大,1953年至1954年的粮食年度内,国家需要掌握粮食700多亿斤,除农业税可以拿到275亿斤外,还需要收购431亿斤(上年度实际收购数为243亿斤)。光靠市场收购要收到这么多粮食是不可能的。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非采用新的购粮办法和新的粮食供应办法不可。统购统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来的。

        还有个问题是要用农产品出库换机器等工业产品,建国前,沿海一带城市吃进口粮的不少,建国后,粮食净出口,直到59、60年,出口量达到峰值。

      • 家园 老老狐狸的帖子里面有说过这事

        建国以后粮食总产量增加了一倍左右,人口也增长了差不多一倍。70年代后期人口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两个人口阶段我们压缩在三十年不到的时间里面完成了。

        事后来看,并不需要那么严厉的一胎化计生政策,如果维持70年代的计生政策人口结构会比现在好不少。

        不过那时候到处都是人口爆炸理论。这个决策倒也不是谁的责任,只能说人的认识很难超越历史局限。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一胎化”的副作用现在暴露得越来越明显,

          网上不少发言很情绪化。

          我倒很认同你这个观点:“不过那时候到处都是人口爆炸理论。这个决策倒也不是谁的责任,只能说人的认识很难超越历史局限。”

          • 家园 这个绝不承认:“历史局限”

            人口老龄化的恶果,不是什么量子力学、纳米技术之类的尖端科学,常人无法理解。三十年前,我身边的国企工人,农民,小学教师这些教育程度普遍在中等及以下的都是非常清楚的,并且对一胎化怨声载道。我不相信领导层的人及其智囊不会见识不如这些老百姓。“历史局限”只不过是领导人的“个人观点”以及舆论控制的结果。“‘到处’都是人口爆炸理论”的所谓“到处”,仅仅是党媒可以触及的地方而已。当时我们周围有工人评价,这是“爷爷吃孙子的饭”。少养娃都去消费,爽了这一时,等到自己死了,下一代倒霉。“哪管我死后洪水滔天”,是他们给邓小平的评语。

        • 家园 毛时代人均粮食产量增长明显,总产远高于人口增长

          中国历年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粮食量总览(1949~2012年)

          年 度  粮产量(万吨) 增率  人口(亿) 增率  人均粮(公斤)

          1949年  11318   —   5.4167   —    208.9

          1950年   13213  14.34% 5.5196  1.86%   239.4

          1951年  14369  8.05%  5.6300  1.96%   255.2

          1952年  16392  12.34% 5.7482  2.06%   285.2

          1953年  16683  1.74%   5.8796  2.23%   283.7

          1954年  16952  1.59%   6.0266  2.44%   281.3

          1955年  18394  7.84%   6.1465  1.95%   299.3

          1956年  19275  4.57%   6.2828  2.17%   306.8

          1957年  19505  1.18%   6.4653  2.82%   301.7

          1958年  19765  1.32%   6.5994  2.03%   299.5

          1959年  16968 -16.48% 6.7207  1.80%   252.5

          1960年  14385 -17.96% 6.6207 -1.51%   217.3

          1961年  13650  -5.38%   6.5859 -0.53%   207.3

          1962年  15441  11.60% 6.7295  2.13%   229.5

          1963年  17000  9.17%   6.9172  2.71%   245.8

          1964年  18750  9.33%   7.0499  1.88%  266.0

          1965年  19453   3.61%   7.2538  2.81%   268.2

          1966年  21400  9.10%   7.4542  2.69%   287.1

          1967年  21782  1.75%   7.6368  2.39%   285.2

          1968年  20906  -4.19%   7.8534  2.76%   266.2

          1969年  21097   0.91%   8.0671  2.65%   261.5

          1970年  23996  12.08% 8.2992  2.80%   289.1

          1971年  25014  4.07%   8.5229  2.62%   293.5

          1972年  24048  -4.02%   8.7177  2.23%   275.9

          1973年  26494  9.23%   8.9211  2.28%   297.0

          1974年   27527   3.75%   9.0859  1.81%   303.0

          1975年  28452   3.25%   9.2420  1.69%   307.9

          1976年  28631  0.63%   9.3717  1.38%   305.5

          毛时代人均粮食产量增长明显,总产远高于人口增长

          http://rjshdz.blog.163.com/blog/static/20514924020141112638416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