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二战功臣T-34 (1):对手的铁拳我来铸造 -- 侧翼

共:💬22 🌺7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二战功臣T-34 (1):对手的铁拳我来铸造

    二战功臣T-34 (1):对手的铁拳我来铸造

    也许有人说得对,作为军事技术爱好者,我们应该单纯就兵器性能,使用情况,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不带感情色彩。但是,历史上有一种武器却使我从技术角度渐渐转入了感性角度,他就是二战功臣T-34。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是纪念人类转折之战的60周年,而这场转折之战的转折点发生在苏联同德国对决的战场上。当我自然地对苏德双方所用兵器进行回忆时,头一个印入脑海的,就是苏联坦克T-34。他在这场人类命运决战中起着如此大的作用,我想我们应该心怀敬畏和感激。

    战争中的决定因素是人,特别是当双方拥有同类同代武器时。一战中,英国为了打破堑壕战僵局,首先发明并使用了坦克,获得了超乎想象的效果,对战争的结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取得了一战的胜利,英国人的思维却被感染了堑壕所代来的僵局,停止不前了。德国人却对此新武器耿耿于怀,努力去印证中国人的古训:师夷长技以制夷,想在下一次复仇之战中利用坦克作为犀利法宝,避免长期作战,直捣敌人老巢,恢复德意志的荣耀。

    德国军人其实一点都不古板。当凡尔赛条约束缚住…或者说当战胜国自以为凡尔赛条约束缚住德国人制造武器的双手时,德国军人却采用各种方法得到了先进的兵器,这还不算,德国军人还拥有并试验了领先的军事理论。不能拥有坦克?行啊,哪敢呢?用拖拉机,外面安上钢板,里面架上轻机枪,支上两只步枪也行,再配上一部无线电台,开着做游戏,没有违规吧?喔,你说把那些拖拉机集合在一起干吗?这是进行较大的游戏。为农田里的拖拉机及工厂的卡车生产几部发动机,功率是大了些,但这是民用啊。

    就这样,英法眼里古板,倒霉,穷得啃干面包,每一个子儿都要拿出去赔款的德国人试验了将坦克集群使用,快速突破的理论,并且有了生产坦克发动机的工厂。这里,我想指出一个事实:德国人和日本人在这方面出奇地相像。当华盛顿条约签定后,日本外相去请教元帅加藤友三郎(日本海军中最受尊重的铁腕人物,后成为日本首相),说:我们大日本这次被美英欺负了,凭什么我们只有60个吨位比例,而他们却有100个吨位比例?后者说:美英总限制不了训练吧,我们在训练上得到100个吨位,120个吨位,200个吨位,得到先进的战法,一定能打败他们!除开个人感情因素,我靠,德国人及日本人还真干对路了,知道寻找先进的战法和进行严格的训练!

    实际上,德国人还有了先进的战机设计,以便和坦克配合使用,取得快速突破。当然,这是以参加民间飞机竞速比赛为由得以进行的。

    尽管有一点现在看起来令人难以相信,但这是一个事实:在一二战之间,苏德是盟友,而在20,30年代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苏德关系处在黄金期。国家利益把它们拴在了一起。德国的钢板拖拉机游戏不能太过张扬,于是德国人和苏联人沟通了一下,游戏就在俄罗斯大草原上进行了,德国小朋友们玩得很高兴,找到了很多新游戏的玩法。而苏联人很羡慕德国的工业技术,德国人努力帮忙,于是苏联小朋友也很高兴。双方合作得非常好,如果有人在那时能看出41年的战争,这个人至少是个半仙。奇怪的是,双方还把波兰看作是共同的“威胁”!波兰的命运在苏德两国合作时就已经被决定了,它太亲西方了。

    1922年4月17日,德意志魏玛共和国与新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即《拉巴洛条约》。作为其中的军事合作部分,在喀山秘密建立了一个苏德坦克学院,德国人为坦克的测试及研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由莱茵金属公司制造的名为“大型农业拖拉机”的20吨中型坦克被送到学院。德国陆军精英在这里可以避开英法的监视,继续玩“过家家”。苏德还互相观摩对方的游戏。苏联和德国互派军官到对方的军事学院学习。古德里安(当时是运输部队总监鲁茨将军的参谋)和曼斯坦因都曾从中获益良多。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苏德在机械化部队的使用上有着如此多的共同之处。

    后人一般强调了德国坦克部队战法的尝新和锐利,事实上,苏联的坦克突击战法也起源得很早。在苏德合作的黄金时期,和德国相比,当时苏联在建立机械化的开始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要大得多。这主要得益于执掌工农红军军械部大印的米哈伊尔.尼.图哈切夫斯基。20年代,西方军事家拘泥于一战堑壕战的经验,不能自拔,坦克在西方仅仅是步兵的支援武器。苏联内战中,红军物质条件不好,装备较差,不可能象西方那样来进行阵地战,他们常常集中力量突破敌人防线的一点,然后向突破口迅速速投入大量后备兵力,进行远距离机动包抄敌军,苏联内战中是由骑兵提供完成这一任务。虽然在现代化的机枪面前,骑兵冲击无异于送死,但从战火中锤炼出来的各级军官都相信机动性对于部队的重要性。刚刚出现的坦克无疑是取代骑兵,解决机动,火力和防护三结合的最佳选择。图哈切夫斯基为苏联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机械化军,他还从一战和内战的经验出发,提出了“大纵深”理论。毫无疑问,德国人也得出了和苏联一样的理论。现在两个小朋友可以在喀山的秘密坦克学院玩个痛快了,当然,游戏规则肯定是一致的:点的突破,扩大缺口,机动包抄,合围歼灭。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成为苏联装甲部队的黄金时期。尽管德国及苏联小朋友的游戏令双方都很愉快,但是后来发生的一切却让德国人目瞪口呆。米哈伊尔.尼.图哈切夫斯基的运气显然远远没有德国同行那么好。1937年5月27日,图哈切夫斯基被逮捕了,罪名是背叛祖国,从事间谍和破坏活动。如果这是真的,那随后发生的就太过分了:从1937年5月到1938年10月,在军队和前线镇压约4万人,成千上万的红军司令及政委身败名裂。死亡的人有:5位元帅中的3位,16位集团军司令中的15位,所有的军长,几乎所有的师长及旅长,近一半的团长,所有的军政治委员,几乎所有的集团军政治委员及军,师,旅的政治委员,三分之一的团政委,许许多多的中下级指挥人员。整整一代的有经验的军人和军工系统的有功之臣被毫无意义地杀害了!

    似乎这还不够,西班牙内战中坦克的表现及使用坦克的经验也让苏联军队的领导对坦克在现代战争中的效能产生了疑问。1937年,苏联支援西班牙约50辆坦克。战斗中BT系列及T-26坦克机动性不错,火力在但是也还可以,但是防护力不足。这样,开得缓慢的坦克成为敌人的很好的靶子,这是防护力差就完了;而开得快的坦克远远甩掉自己的步兵,把自己暴露在敌人步兵面前,这无疑也是及其危险的。更糟糕的是,苏联士兵无法和西班牙步兵进行流畅的语言交流,遑论有效的步坦协同了。总的说来,由于当时使用的坦克有着很大的缺陷,苏联坦克遭到了较大的损失,这一切似乎让高层更有理由“调整”已经初具规模的红军机械化部队了。

    实际上,苏联装甲兵部队司令Dmitri Pavlov认为图哈切夫斯基所设想的大规模机械化部队一是指挥起来太难,二是一旦暴露在敌人火力下会损失惨重,而且在突破敌人防线时也并不像设想的那样有力,所以其大纵深理论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这位司令没有说第三点,那就是图哈切夫斯基是斯大林要打击的,他的大纵深理论也是要被消灭的)。一个装甲兵部队司令居然说自己兵种的不是,居然要反对自己兵种的优势所在,这无疑是那种特定年代的产物。1939年7月,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认定,坦克应该作为步兵的支援武器使用。同年11月,苏联军事委员会下令,装甲兵分属到步兵和骑兵部队,不再独立使用。

    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决定了一切。至少在大清洗后的一段时间,“大纵深”理论在苏联军队中消失了。当然,现在很多舆论说:斯大林中了德国人的奸计。图哈切夫斯基的遭遇是不是德国人的“抹书离韩遂”,现在无从考证了,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图哈切夫斯基是“纯洁”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清洗的扩大化无疑让红军元气大伤,直接影响了红军在1941年初期的表现。大清洗后,红军装甲化部队的战术后退了。

    尽管有以上一切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我们也不能说苏联红军就没有从机械化部队建设中学到东西,因为筛选后的基层红军军官们仍然相信图哈切夫斯基的学说,暗中期待恢复“大纵深”训练。即使后来历经机械化军被解散,斯大林的肃反及图哈切夫斯基著作被查封等种种挫折,图哈切夫斯基的思想精髓已经深深地渗透到苏联军队之中,伴随苏联人走完整个卫国战争的漫漫征途。

    尽管红军元气大伤,还是在1939年5月在中蒙交界的哈拉欣河和当时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成功地打了一仗。在朱可夫杰出的指挥下,用700辆坦克和10万优势兵力打得7.5万日军鬼哭狼嚎,丢盔弃甲。图哈切夫斯基曾经倡导的大纵深理论小试牛刀,就全歼日军一个师。从军事技术上讲,这次战斗中投入的BT-7M装有76毫米火炮和更优秀的发动机,因此被誉为T-34的先驱。当然,此战最大意义在于日本人从此被打得老老实实,从而保证了二战中苏联东部的稳定,避免了被德国,日本两面夹击的悲惨境遇。

    哈拉欣河的辉煌胜利充分证明了图哈切夫斯基大纵深理论的正确性。朱可夫本人在战后的总结上说过:“如果我没有这2个坦克旅和3个摩托化装甲旅,肯定不能这么迅速地合围并且歼灭日本的第六军。我认为我们必须大力扩充坦克和机械化部队。”

    但是,真正让苏联人重新回到正确道路上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现在的盟友,未来的对头-德国人。那时,德国小朋友已经长大成人了,并且将把闪电战降临到苏联人的头上。苏联人的装甲部队重建那时还未完成,而战争却在一夜之间爆发,苏联人手里唯一的一张好牌就只有一批新近研制成功的坦克了。而T-34,则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待续)

    元宝推荐:宁子, 通宝推:浣花岛主,mezhan,
    • 家园 可怜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啊

      图哈切夫斯基是“纯洁”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绝妙的讽刺 啊

    • 家园 写得好,送花

      个人认为,苏德战场上苏军胜利有四大功臣武器,除了T34,另外三个是喀秋莎火箭炮、波波沙冲锋枪,还有那首《神圣的战争》。阁下以为呢?呵呵

    • 家园 日本也是有些人物的嘛.

      美英总限制不了训练吧,我们在训练上得到100个吨位,120个吨位,200个吨位,得到先进的战法,一定能打败他们

    • 家园 等待下文
    • 家园 魏玛共和国和第三帝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

      就像沙俄和苏俄是截然不同的一样。加之双方都受到前协约国集团的压迫,所以苏联与魏玛共和国合作并不奇怪。而从法西斯思潮诞生起,苏联就对其非常警惕,这是一贯的。

      至于苏德都讨厌波兰,这是与波兰的错误政策有关的。一战结束时,波兰乘苏俄和德国虚弱之机,趁火打劫。向东占领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向西占领了但泽走廊。当时的波兰领导人(毕苏斯基之流)就没有理性的考虑过如何与这两个强大的邻国长期正常相处的问题,一味想着占小便宜。

      国内战争期间,双方兵力密度有限,常常无法形成绵亘的战线,所以给骑兵的迂回穿插带来了机会。倒不是说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机枪”,后来就有了。

      • 家园 和现在的波兰和乌克兰之流一样

        一旦美国用退守战略…这两货又要照样

      • 家园 但二者之间在民族意识和国家荣誉上却有着要共同争取的理念
      • 家园 欢迎指正,谢谢napolen兄指出的不足之处!

        首先谢谢napolen的指正!

        是的,魏玛和纳粹是两个不同的德国。

        实际上,苏联和它们都有紧密的联系。自从纳粹上台,西方和苏联都很警惕,也很紧张,战争会在德国和哪一边爆发呢?斯大林很明智地和德国合作,推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将战争先引向西方。当时,苏德双方的合作是战略性的,双方互通战略资源,经济往来密切,进行了相当多的军事技术合作。我在T-34(2)中将说明一件鲜为人知的“小事”:战争爆发前,德国甚至允许苏联参观IV型坦克,而这是当时纳粹陆军装备的最好的坦克。参观中,苏联代表团的抱怨则很能说明一些事情。

        • 家园 苏联与魏玛和苏联与纳粹的合作关系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苏联与魏玛的关系是真正的合作,而苏联与纳粹的关系则是无奈之举、暂时互相利用一下。

          众所周知,从纳粹思潮开始形成起,希特勒就把俄国作为其为德意志民族攫取生存空间的牺牲品,而苏联同样也就从这时开始,将法西斯势力看作头号敌人。西班牙内战时,西方国家都采取绥靖政策,作壁上观,只有苏联大力支援西班牙共和国军,与德意西法西斯势力发生直接冲突。此后,苏联又积极联系与英法结盟,筹集反法西斯阵营。但英法却对此毫无诚意,一心想祸水东引,让希特勒去和苏联打,自己坐山观虎斗。

          在面临单独面对整个法西斯阵营的进攻,甚至是法西斯与西方国家的夹击的危险的时候,苏联才被迫做出了暂时与希特勒结盟的决定。一方面推延战事,以更好的进行准备(如果战争在1939年爆发的话,红军青黄不接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一方面不让西方国家独处事外(要打也是一起打)。

          而就是在苏联和纳粹德国短暂的结盟期内(不足2年),苏联也从未放松对法西斯的警惕。红军仍然将法西斯军队作为最大假想敌。一切国防建设都是围绕着与法西斯军队必有一战的观点进行的。唯一出现偏差的是斯大林对战争爆发的时间估计错误,他认为能够通过结盟将战争拖到1942年,而实际上战争1941年就爆发了

    • 家园 铁拳来也!!

      点看全图

    • 家园 写的精彩, 献花!
    • 家园 花之,期待后文。
    • 家园 象这种原创就是我们需要的

      其实图哈切夫斯基的事,也是苏德双方的一个配合,德国人想在苏联制造一场混乱,苏联需要“证据”,为了干掉图哈切夫斯基,走到了一起。就算证据很错漏,但是满足了需要。

      • 家园 图哈切夫那件事是不是德国情报部门背着希特勒干的?

        希特勒遇刺之后,对国防军和参谋部的猜忌和厌恶达到极点。曾对手下人说,他从来不相信图哈切夫打算背叛斯大林,但经过遇刺这件事,他确实开始怀疑当时的苏德总参谋部是不是有串通一气共同在各自国家谋反的可能性。

        以上出自希特勒军备部长施佩尔的《第三帝国内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