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备个查:计划生育政策演进 -- 老老狐狸

共:💬84 🌺34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韩国没有福利传统

          韩国退休金推广普及是90年代的事情了,再比如韩国彻底实行五天工作制要到2011年,想不到吧。。。

          其实中国城市的退休福利已经相当不错,那么多跳广场舞的就是明证。

          关键是城乡差距太大,农村退休金一个月55。。。

          • 家园 东亚这种情况很普遍

            香港、新加坡都类似。

            鬼子以前,极端点,干脆直接参拜楢山山神。

            • 家园 补充一下新加坡情况,福利确实很少,政府几乎没有任何

              养老支出,员工的养老金是靠自己和公司按照最多20%+17%的比例每个月投入固定CPF公积金户头(每年CPF最高缴纳额不超过S$6000*18*37%=39960),这个户头在55岁之前分三个账户,分别是普通户头/医疗户头/特别户头,政府会保证CPF的回报率高于银行利息和国债收益(目前比银行利息高),员工退休以后依照CPF里的积攒每个月取一定数额的款来养老,存的越多到时候取的越多。

              而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当年年轻的时候就没CPF公积金这一说法,所以也不存在能取出来的可能,然后就是大街小巷里老年人端盘子打扫卫生的场景。从劳动力端看,这绝对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唯一能称为福利的应该就是HDB(政府组屋)政策了,这确实降低了社会成本。

        • 家园 很多人以为养老是政府的事儿,或者是自己有无储蓄、有无保险

          养老,本质上是当期劳动产品在当期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之间分配。

          政府or储蓄、保险,本质上用行政手段or经济手段分配劳动产品。

          劳动人口分配到的劳动产品份额过小,肯定会严重影响劳动者积极性,进而影响劳动产出;非劳动人口分配劳动产品不足,对应的就是老龄贫困。

          • 家园 如果可以开一个养老专题话题就好了

            对比一下各国的养老状况,这块对国外的了解基本全是空白啊。

            • 家园 这个话题挺大的。

              本狐认为,政府不能屙金溺银,它只是过路财神,分配手段而已。

              从本质看,养老就是个当起劳动成果的分配问题。

              当然,放在全球化时代,情况会有些变化,老年化的西方国家,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技术壁垒不等价交换等方式参与分配其他国家的当期劳动成果,缓解本国压力。

              但对于中国这种人口大国来讲,这种切外部蛋糕的方法,不是不可以,但效果只能是聊胜于无而已。

              • 家园 嗯,养老其实是个可持续性工作能动性调节器

                如果养老无力,那么年轻人对于未来就会悲观,相对来说,社会戾气会很重,国家利益也不容易达成共识。而如果养老太过优厚,那么对于年轻人的积极性是个打击,现在国内为老不尊的让座已经引起过多次热点。总体上国内现在给予老年人的让利,因为之前的国家困难而使得老年一代当年基本条件比较困苦,所以反弹不大,甚至是全国的共识。但是接下来,等到70~80后老去,老年的分配话语权可能就没那么强了。

                • 家园 我这人太过理性,很没情怀。

                  总体上国内现在给予老年人的让利,因为之前的国家困难而使得老年一代当年基本条件比较困苦,所以反弹不大,甚至是全国的共识。

                  本质上是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的比例,也就是供养比、人口红利。

                  劳动人口比例高,每个劳动人口的劳动成果切一小块就能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准了。

                  等到人口结构剧变、人口红利消失、供养比恶化,那就不是情怀能解解问题的了。

                  • 家园 工业时代劳动人口已经不是大问题

                    本身社会劳动力就大面积过剩,而且趋势越来越严重(葡萄早就说过的2%养活100%问题),现在三产已经是经济绝对主流,而三产很多工作岗位其实是自己过家家玩的,纯粹是为了“就业”而就业,避免分配失效或者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未来把这些无效三产(尤其是大数据功能普及后的很多销售岗位)从业人员分流进养老行业未尝不是一个办法,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把养老从业人口提得过高,以后会尾大不掉。

                    • 家园 当然还是大问题

                      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效率,保证所有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没问题的,但人的需求是相互攀比的,是要升级的。所以,对劳动产品的需求绝不会自我限制在简单的活下去而已。

    • 家园 郑卫东:集体化时期的分配制度与人口生育

      郑卫东:集体化时期的分配制度与人口生育——以日照市东村为中心(1949~1973)

      有关生育的经济学理论工作基本上都源于哈威.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和加里.斯坦利.贝克尔(Gary S.Becker)的研究。莱宾斯坦认为,父母对生育子女的选择取决于子女的预期成本效益。子女的成本效益包括劳动—经济效益、养老—保险效益、消费—享乐效益等,养育孩子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贝克尔在莱宾斯坦的理论基础上,引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提出子女的净成本概念。若净成本为正值,则该边际子女相当于一般耐用消费品;若净成本为负值,则该边际子女相当于一种耐用生产品。家庭可依据净成本正负进行生育决策。以消费选择为基础的生育经济理论招致了非经济学家的很多批评。澳大利亚学者约翰。C.考德威尔(J.C.Caldwell)的“代际财富流”理论更具有人口社会学的性质。“财富流”被定义为一个人提供给另一个人的金钱、物品、服务以及担保等等。考德威尔特别强调他所讲的“财富”并不限于货币,而是具体到“食品;对现在和将来的安全感;办成一件小事的快意;随心所欲的乐趣等等。”考德威尔认为,“代际财富流”流动的方向决定了人们的生育数量,它本质上是由家庭生产方式决定的。在人口转变之前的社会里,代际之间财富的净流动是从孩子向上流向父母,因此生育是使父母收大于支,可以获取净财富的家庭行为。这种财富的流动方向助长了社会高出生率。

      对于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持续“高生育率”现象(见表1),国内论者大多采用西方微观人口经济学解释范式。其中,翟振武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如果说“按劳分配”可以限制人口生育,“按人口分配”则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强烈的刺激剂,因为孩子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收益十分显著。孩子从出生第一天起就为家庭带来口粮、蔬菜、柴草燃料、自留地、宅基地、紧缺工业商品的购买票证(工业卷、煤证、布票)等,而孩子对这些实物的实际消费远远低于分配的数额。同时,反哺式农村养老方式更强化了子女的经济效用,对农民来说,生育子女如同储蓄一样,抚养子女的成本是储蓄的本金,从储蓄第一天起,就可得到利息,以后利息越来越多,大大超过本金,所以农民无例外地选择了多子女养老策略。

      孩子的经济效用理论对于解释集体化时期的农村高生育率现象是有效的。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如李银河曾认为贝克尔解释农村养育孩子的成本与效用理论不适用于中国农村;笔者也曾撰文强调要重视文化因素、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等多重因素对中国农村人口生育行为的综合影响;倪志伟(Victor Nee)甚至认为多生孩子是集体化时期农民有相当自主性的证据,农民用多生孩子的方式来“非正式”地反抗国家的粮食征购。这些不同的观点说明经济效用理论并不是集体化时期人口高生育率的唯一解释。本文旨在进一步探索集体化时期分配制度对农村人口生育的作用机制。

      本文以地处鲁东南沿海地区的日照市L 区H 镇东村的实证资料为基础,综合利用山东省与地方的史志文献资料,讨论上述问题并论述如下观点:过去关于集体化时期高生育率研究着重于家庭经济支撑能力对生育的影响,集体化并没有提高中国农民的经济水平,但是改变了家庭经济支撑模式,由此促进了生育水平的提高。所以,不仅由子代流向父代的“财富流”可以促进家庭多育,财富的分配方式本身也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

      为研究方便,首先界定家庭经济支撑能力与家庭经济支撑模式两个概念的涵义。支撑一般是指某物对另一物的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力量或作用。家庭经济支撑能力是指作为一个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对家庭发展目标的支撑限度。家庭经济支撑模式是指对家庭在特定时空范围内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类型、结构和特点的概括。

      东村地处鲁东南沿海地区的日照市L 区H 镇,属沿海丘陵地区,是传统农耕村庄。2004年有251户,730口人。对解放前东村社会基本情况的了解主要基于对本村75岁以上老人的访谈和对他们生育子女情况的数据统计。对解放后东村社会情况的了解则主要得益于东村保存相当完备的《东村文书档案》。

      • 家园 建国之后日照县的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1949~1953年,人口出生率大概呈渐趋减少的趋势。其中,1949年人口出生率最高,这与战后和平时期的人口恢复性增长有关系。这种人口出生率减少的趋势让人们产生如果没有集体化运动,人口出生率可能还会自然递减下去的想法。

        1954年人口出生率较前几年有所上升,1955年突然上升到39.01‰,1956年仍然处在37.40‰的高位,1955~1957年这三年的平均人口出生率达到37.18‰,这说明集体化运动确实对家庭生育产生了刺激作用。1958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26.31‰,可能与兴办人民公社给社会造成的震荡以及“大跃进”时期男女劳力长时间分开参加不同的“大跃进”活动有关。在“三年困难”时期,日照县农民因饥饿大量发生水肿病,妇女闭经,1961年人口出生率降到底谷,只有24.86‰。1962~1964年是人口恢复性增长时期,达到38.36‰,1965~1970年间人口出生率为34.68‰。上述数字一方面显示集体化时期人口高出生率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集体化的不同时期人口出生率的变动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即集体化初期人口出生率忽然急剧上升,经过困难时期的低出生率到1962~1964年的恢复性增长,1965年之后人口出生率呈稳定回落态势,接近集体化之前的人口出生率。

        • 家园 1971年始,日照县人口出生率明显持续快速下降。

          1970年之前,日照县的人口出生率在变动中居高不下(“三年困难”时期除外),而自1971年始,人口出生率明显持续快速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政策方面的原因是,1971年国务院发布51号文件,对人口生育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重新开始因“文革”中断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这一时期,计划生育工作仍然坚持说服教育的动员方式,要求做到:“三不”(不强迫命令、不搞物质刺激、不搞硬性规定)、“三通”(本人通、爱人通,老人通)、“三自愿”(自愿定生育计划、自愿定晚婚计划、自愿选择节育措施)、“三满意”(本人、爱人、老人都满意),要求通过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广大群众自觉行动起来,树立新风尚。

    • 家园 1950~1995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

      点看全图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中国1958年总和生育率是5.7,韩国1960年是6.2

        中国1958年总和生育率是5.7,韩国1960年是6.2。

        现在的数据:美国2.0,英国是1.9,法国是1.8,韩国是1.2,日本是1.4,台湾是1.1……

        经济发展,城市化,生育率下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