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沪港对比,老邓管治下生活水平的相对倒退 -- 陈王奋起

共:💬566 🌺3649 🌵19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电视是不断贬值的,怎么不比买房啊

        房子教育医疗,衣食住行,这才是生活必需品

      • 家园 哪有那么复杂哟。只需要证明逃港潮是否真实历史事件。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脚知道哪里生活好。

        • 家园 经济移民,很正常的一件事

          当年香港依靠中国大陆唯一窗口的地位,水漫金山,又恰逢劳力短缺(包括现在都是),管制下有偷渡潮再正常不过。问题是,这些偷渡客大多目前还是在香港底层挣扎,而他们没有用脚投票的同乡们现在是穿着拖鞋,短裤,手提蛇皮袋满世界收租金,慨叹今年又多收了三五袋~

          有时,脚确实没有脑袋好用呢~

        • 家园 五月花号,是否真实历史事件?

          华盛顿的祖先,眼睛是雪亮的? 印第安人生活好?

          • 家园 你才好好想想

            当时那些从欧洲出去闯荡的人,哪个不是在家乡不如意,憋屈,而听说有一个富饶的北美大陆,才去闯的?

            比较,好歹也是同级别或级别相差不大才能比较,乱比较,寻开心,还是找自信?

            • 家园 这不正是我说的吗? 在家乡不如意,憋屈,听说富饶的

              所以出去闯荡。

              至于对岸是否真的富饶,那是未知,到底香港是富得流油遍地黄金,还是人头滚滚白骨森森,“用脚投票” 的人是不知道的。

              你那个 “眼睛雪亮”,实在是黑色幽默。

              通宝推:地海,
        • 家园 宝安农民想进城,这和内地农民想进城,没啥区别。
          • 家园 我判断事情靠2个常识

            1,在相对可自由流通的条件下,不同“治权实体”之间,高中低三等人群的流向。用高端判断未来和趋势,用中等判断现在,用低等判断差距的程度。显然,以1980年至今,中国的水平比欧美是差的,但这个差的状态在不断改善。

            (加不同治权实体的意思是,人口流向首先倾向于向同一个治权实体的更好更便利的地方运动,除非不得已,才会花更大代价流向另外一个治权实体。背后其实就是投资成本收益的简单计算而已。)

            用脚投票、用钱投票是天下所有人最本能、最聪明的能力和智慧。

            2,现有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权威数据指标体系。这是经历几百年市场经济摸爬滚打的欧美经济、政治精英总结出来的(至少中国的精英分子没反对,反而接受了嘛),虽然不准确,不科学,但至少比一些人自己闭门造车搞的指标更能解释世界,更反映经济运行情况。

            现在的这个指标体系,可以在微观上质疑某些地方的问题,但不要试图从整体上去否定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比如河里常见的文风,对西方某些GDP统计口径有质疑,进而否定其GDP整体数据的相对可靠性和有效性,并在与中国GDP对比时,作为唱反调的根据,以论证中国GDP事实上高于某某。。。这种论证方式纯属耍流氓。就一般常识而言,即然对方国的GDP有这种统计口径上的多报导致的虚高,甚至做假,也即意味着中国的GDP存在着类似问题。

            • 家园 我是说你用“逃港潮”的存在证明陈王“沪港对比”的荒谬,

              逻辑不通啊。

              至于1980年以后,到现在快40年了,这中间至少也应当分几个阶段吧。

              49-76,粗分:文革前/文革;细分:49-52恢复期/53-57一五/58大跃进/59-61三年困难/62-65恢复期/66-69文革混乱期/70-71文革稳定期/72-76后文革经济转向期……

              把入世后的金往80年代帖,时间太久远了。

              关于普通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我同意“北纬42度”的观点:“老邓时代主要担心物价上涨,生活水平一直在提升”

              但是,8、90年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纵向看并不好,比前比后都拿不出手。80年代“生活水平一直在提升”更多的是此前积累的释放以及分配重心的变化。

              通宝推:潜望镜,mezhan,东方的木头,
              • 家园 80 年代的 “快速提升”,和香港人怀念港英一致

                80 年代有一个突击提拔干部的时期,也即 “年轻化”,本世纪的政治局委员,我浏览了他们的履历,绝大多数在 80 年代有一个跳龙门,就是上了快车道,从普通干部,进入了高级领导人的培养通道。

                这一股政治势力,绝对会认为 80 年代的生活水平是快速提升的,无论如何,政治级别上去了,待遇也上去了。

                香港人不少怀念港英,因为英国人撤离的时候,很多高级职位空出来,年轻人的上升通道骤然宽广,这是之前和之后的时代,都没有的。

                如果缺少快速上升的通道(也就是感叹 “当年真想不到有今天”),那么即使生活水平持续上升,工资每年加 10 %,实际上是感觉不出来的。年轻人结婚、买房、生孩子、赡养老人,生活压力是越来越大的,再加上通胀,他只会觉得前途黑暗,看不到希望。

              • 家园 其实就是吃主席的红利

                政治上已安坐安理会常任,有一帮非洲小兄弟,主席的乒乓外交奠定了中美和解大局,有开放的基础; 经济上放弃重工,发展轻工,水利基础也是前三十年的老本;军事上,基本不投入。 如此一来,生活水平有提高本就理所当然。但也不是没有后果,江胡习不一直在擦屁股? 小平的政治智慧不过是赎买,平衡, 是真正的art of deal大师,川普只配给丫提鞋。

      • 家园 应该算人均闲钱。

        达到大致同样的基本的中等生活水平所需要的费用扣除之后,还能剩下多少钱用于非必要性的消费,应该立一个这样的指标,比人均收入按物价折算可能还是要更有意义些。

        当然在互相差别太大的国家没法比。但现在中等生活水平的必要实际消费量,在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差不了太多。

    • 家园 胡说八道

      那些年香港每10年增加一百万人口,都是国内过去的。50年香港就是渔村好不好?

      你这些好话当时报纸上天天说,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什么用都没有。

      拿生活水平最高的上海去比?怎么不拿北京特供商店去比?金正日也很营养丰富

      当群众都是白痴?

      通宝推:笑看风雨,
      • 家园 50 年香港是渔村? 港督是村长? 日军进攻渔村干什么?

        驻港英军有一个师,渔村能住得下一个师吗?

        夸英国人的时候,就说香港治理好,国际大都市,东方明珠,都是英国人的功劳。

        现在好了,英国人占了一百年了,香港还是个渔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