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不应高估秦国制度和军队战斗力方面的优势 -- 真理

共:💬66 🌺303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集中式还是分布式,一直就是个课题

        从系统发展的角度看,从春秋到战国,那个时候是第一代分布式系统出现崩溃的阶段,各国的种种无论是四大公子,还是发展经济,甚至是连横合纵,都没有突破分布式设计。

        秦国各种原因阴差阳错,集中制的发展趋势大于分布式。最终以集中式方案胜出。

        在这个过程中,秦国氏族一直没能压倒公族,是关键。其他各国都败于氏族的分势。

        至于为什么同山东各国甚至楚国相比,秦国更趋向于集中(相对,秦也有氏族分权和擅权), 我觉得还是同秦人的生存环境更严酷有关。

        但是秦人尚无马上天下和马下天下的概念,一路强势到底,所以不能久。之后第一代集中式系统由于缺乏弹性,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没有鲁棒设计,无法适应大系统的复杂度,迅速崩溃。

      • 家园 别的国家也有这样的能力

        赵国灭了中山国,韩国灭了郑国,魏国灭了卫国,宋国被齐国灭亡,随后被魏国夺走。越国灭了吴国。楚国吞并了越国和鲁国以及淮河流域众多小国,都转化成了自己的战斗力。

        • 家园 请问在和秦国作战中这些地区起了多少作用?

          大批成为了新贵族的封地,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利用地位不纳税养门客挑战君权,对国力的增强在哪里?孟尝君勾结魏国攻打自己的祖国泄愤,平原君哪怕是邯郸围困最紧张的时候他和他的姬妾仍然不愁吃穿锦衣玉食也不上前线,吕不韦可以收买守将让人质异人成功逃脱,赵姬和秦始皇在邯郸城躲到停战都没有被抓到,这就是你说的赵国的战斗力。河内在长平之战中可是切实起到了一线的作用。这些国家的所谓战斗力也就是互殴之间展示,和秦国对殴的时候被白起虐到不行。秦国统一之前贵为丞相触犯刑律都难逃死罪,搁在六国哪个可以做到?最后用当时人荀子的话来评价吧:

          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私事也。不朋党,不比周,倜然莫不通阴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治之至矣,秦类之矣。

          • 家园 大的很

            赵国“胡服骑射”,得到中山,军队数量和战斗力大幅提升,然后赵奢就击败了秦军。长平之战后赵国攻略胡地,“复霸”,然后李牧连续击败秦国。秦国派间谍害死李牧才取得胜利。

            楚灭了鲁,史称得兵十数万,复强,所以能和秦打持久战。后来的楚霸王,他所部精锐也是来自越国故地的骑兵。

            魏国在邯郸之战之后,吞并了秦国的东方领土,韩非子评价魏“兵行于天下,威震冠带之国”。后来秦国是靠挖黄河灭的魏国。

            • 家园 你说的是军事上的作用

              就像洒落说的,战国作战是拼经济的。楚国复强却不能反攻收复失地只能不断的欺负小国,这算什么强?魏国更是扯淡,堂堂一国丞相魏齐被秦国外交威吓就被逼得下台自杀,邯郸之战秦昭王一句话把魏国给吓得不敢援助,早被秦国打出阴影了,不客气的说,你是先有结论然后找论据。战国到秦汉的那些人对秦国强大的评价不想看罢了,后世不少人痛骂秦国是暴秦,但从来没有说秦国是弱秦的。

    • 家园 地利确实是最重要的。燕赵韩魏齐,三家分晋后就注定是死局。

      任谁都是腹背受敌,无险可守。秦楚则无后顾之忧。这在当时应该都是共识,五国均无坐大的机会。围魏救赵,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秦奋六世,就是积蓄力量。以法家治国,政令畅通,攘外必先安内。

      • 家园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秦国外交上占上风,是因为秦国政令通达,上下能彻底贯彻君主的意志,山东六国则内部掣肘太多,外交也上也会利令智昏,昏招迭出。

        • 家园 外交人才也不是天生就本地产的

          秦国的客卿制度保证了秦国能够源源不断流入这样的人才,李斯的谏逐客书正好说明了秦国人才制度的先进。

          • 家园 别国也用用外来人才

            楚国人刘邦年轻的时候就曾经去投奔信陵君,可惜信陵君已经去世了。这说明魏国招揽人才的广告流传很广。

            楚国就用过外来户吴起,吴起还在鲁国、魏国干过。魏国还用过外来的孟尝君、公孙衍、惠施等人。燕国有过赫赫有名的千金买马骨事件,招揽过乐毅,末年还有天才刺客荆轲。齐国用过孙子、苏秦等人,虽然后者是间谍。

            • 家园 信陵君养的是门客不是人才

              他可曾把他的门客推荐给魏国国君?窃符救赵看起来是美谈,其实是对君权的严重干涉。如果窃符后不是救赵而是发动政变,后果是什么还用说么?

    • 家园 战国这种灭国战,是生死之战

      这种灭国战,实力强大不是压着对手打,而是看谁有更强大的动员力和持久力,动员力和持久力,就是组织优势,这个优势在秦国这边,这就是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强大。秦国从商鞅变法之后,一步一步蚕食了魏国的河西之地,而魏国不能利用当时地缘政治的优势灭掉秦国,这不就是魏国和秦国的差距嘛。

      • 家园 东方六国未必没有同样的持久力

        楚国、赵国就和秦国打了大规模持久战。赵国失败是因为后路被人威胁,不能全力投入。楚国失败,是因为外交错误,让秦国在前期已经吞并了韩国和魏国,实力超过了楚国。

        • 家园 赵国失败是因为国力支持不下去了

          长平三年的相持赵国的家底基本上掏空了,其它诸国不支援继续拖下去先垮的是赵国,赵括的错是战术上的,但是尽快决战当时已经是赵国后方的共识。四十万张嘴不生产光消耗三年下来国库能有多少粮食?何况赵国的地盘又不像秦国有四川和关中这样的粮食大产地。粮食从后方运到长平前线路上还要消耗很大一部分,这些占用的劳动力可是不能进行正常农业生产的,不尽快结束战争惨胜之后周边国家会让赵国从容养伤?引用河友之前的文字:

          [URL=链接]/article/2692724[/URL]

          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40万人无疑是事实,因为在随后的秦攻赵之战里,赵国已经窘迫到了无一兵可发的地步。但是,这40万里有多少是真正受过训练的士兵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在古代,占用人力最多的军事部门不是作战部门,而是后勤和运输部门。以后来的秦为支持北部戍边而征用的人力为例,据北宋沈括的计算,平均每个民夫只能背六斗米,而自己每天要吃掉二升。民夫返程也得有粮食吃,实际每天的路程要消耗四升。用牲口的话,可能多运一些,但赶牲口的人要消耗粮食,牲口也要耗费饲料。如果牲口在途中死亡,损失就更大。(见《梦溪笔谈》卷十一)。如果民夫每天能走四十公里,如果他的行程达到十五天,即六百公里,他正好将自己背的粮食全部耗尽;如果他走十四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粮食,只能供应一个人吃二天,有效率为6.7%。要维持一个人全年的粮食就得有一百八十人次来保证。假定由专人负责,至少需要十五个人。要供应北部边疆六十万人的生存,至少要动员九百万人专门运输。从太行山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到河套的距离远不止六百公里,所以只能采取接力的办法,由更多的劳力分段运输,那么以上的估计是最低限度。

          事实上,民夫40公里的日行程是完全达不到的。即使我们算赵的民夫都是身强体壮的青年——事实上不可能,这样的青年一般是优先补充进作战部队,后勤系统一般应该是30-40岁左右的人。从邯郸到上党地区200多公里,至少也要走6天,这还没算天气、道路的承载能力等(秦的数据有个前提,就是秦已经建设了从咸阳到北方的干道)。那么维持前线一个人的正常日消耗,大概需要10个人来服徭役。这就是说,如果前线有10万军队,那么相关的后勤系统至少是100万人在不间歇地工作。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条粮道并不是很安全的,廉颇一直没有发动大的进攻,极有可能是其将主要部队用于保障粮道安全,如果增兵则其消耗可能超过这条道的承载能力。但是长期耗下去也是死路,因为赵国还需要这100万人来种田,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赵国的粮食储备可以想象是根本经不起消耗的。从赵的外交求援情况来看,如果能从其他国家获得粮食,那么赵国或许还有能力和决心和秦国耗下去。但外援是没有的。

          这就是为什么外交失败后赵选择换将的原因——因为赵没有选择了。

          至于你说的楚国,连丢失的故地都不能收回,还救援韩魏岂非笑话?

          通宝推:删ID走人,
          • 家园 你这两个说法我上面其实大体说过了

            赵国不能全力投入是因为首都邯郸在华北平原上,被燕国齐国魏国威胁,不能像秦国一样举国投入。长平失败之后,赵国依然能够长期坚守邯郸抵御秦国,直到楚军和魏军赶来。说明依然留有余力。

            楚国的郢都位于汉水下游,秦军可以顺流而下。楚国丢了很难逆向拿回去。楚国因此向东扩张,灭了越国、鲁国,并吞了淮河流域。史称“复强”,因而灭秦的最终是楚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