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革时期的文艺包括电影政策,不是“放”或“收”可以概括的 -- gzdcl

共:💬76 🌺509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您的更准确

          《带响的弓箭》名字想起来了,情节已经记不得了。《半篮花生》,《阿夏河的秘密》,《黄河少年》我应该是没看过。

          朝鲜的电影还有一部叫《原形毕露》,两个女的一模一样,一个真的被弄瞎了眼睛,另一个假的是个特务。

          当年有两部小说,我再也记不起来了,进城上了学以后在图书馆找过,因为能回忆起来的线索太少,至今没能如愿。

          一部小说是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人民对敌斗争的,只记得一个地主儿子看见儿童团穿着缴获的敌人大衣,说了一句“我把大衣比你的好”,这个线索帮助我地方武装抓获了潜藏下来的敌特。

          另一部是大革命时期学运兵运的,从家乡求学入伍的几个年轻人因为不同的际遇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里面特别描写了一对革命情侣的爱情。

          他们彼此虽然早有倾慕之心,但是他们成为夫妻好像是在一个旅馆里不得不住在一起,小说中很细致的描写了女主的情绪起伏,大块儿的人物心理描写,这部小说记忆模糊了,故事主线都回忆不起来了,读的时候我二三年级的样子。

          文革电影还有一部表现我军的雷达反复被敌人袭击,我军改变雷达操作战术的故事。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舞剧,《节振国》我只记得京剧了。《南海风云》和《南海长城》我分不清了。

          越南的《火》我听都没听说过,有些电影农村还是没有覆盖到,《第八个是铜像》看的是稀里糊涂。印度电影《奴里》是不是文革期间上映的?

          你提醒我了,《万山红遍》我应该没有读过,应该是广播里听到了。

          谢谢您,我们年龄应该差不多。

          其实文革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是挺丰富的,我们农村的学校还有《革命接班人》,一本32开的少年读物。

          还有一部电影叫《打击侵略者》,是朝鲜的?

          • 家园 打击侵略者是中国拍的

            张良、张勇手等主演,朝鲜拍的叫《战友》,电影里面志愿军班长叫姚志刚,人民军班长叫金龙。

          • 家园 打击侵略者是中国的抗美援朝电影

            也应该是文革前拍的。《节振国》就是京剧电影,里面有句鬼子还是汉奸的唱词好像是游击队游击队神出鬼没,节振国节振国飞檐走壁。

            《南海风云》和《南海长城》我也分不清了,忘记哪一部里有“海鹰,前进三!”。还有哪一部里南越海军军官的台词:“大批中共海军,身穿高级毛料便服,化装成渔民向我进攻”。

            我前面提到的《碧海红波》就是说志愿军雷达部队和美军斗智斗勇的故事,不知道和你刚提到的文革雷达兵电影是不是同一部。

            《奴里》我记得是文革后上演的,里边的主题歌有一句哦,奴里,奴里......

            地主儿子穿大衣那个我看的是小人书,里边地主小少爷穿着国军的大衣在炕上显摆,领章是两支交叉的步枪。忘了书名是不是叫《小英雄谢荣策》。

            哦,还想起一本小人书叫《越南英雄阮文追》。

            播讲《万山红遍》的金乃千是话剧演员,曾经在话剧《杨开慧》李扮演毛泽东,是最早扮演毛的演员之一。

      • 家园 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是好同志

        从张艺谋拍的英雄就能看出来,张艺谋的思想不同于公知。张艺谋改编的活着其思想性也完全不同于余华的原著。我们可以说张艺谋在政治上是靠得住的。

      • 家园 还有

        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红星,冰山上的来客,。。。我观察今天的小男孩看照样上瘾,照样影响人生,当然也有人很反感,这不知道算不算是艺术,双枪李向阳,现在回想还有手痒痒的感觉

        • 还有
          家园 只有闪闪红星(1974)是文革片

          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红星,冰山上的来客……都是文革前的。

          文革前后的电影,把嘎子和潘冬子做个比较,就看得出不同。简单说就是,嘎子的形象厚实、接地气,潘冬子则单薄、伟光正。再比如:董存瑞高举炸药包,喊出的是一声:“为了新中国!”,而文革电影,比较常见的是遥望远方、饱含深情的一句:毛主席~

          还有就是,阿诗玛、五朵金花、刘三姐这类简单、美好、幸福的电影,文革期间基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立、斗争、紧张。

          以下引自豆瓣电影:

          1973年。“样板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创作人员都对“样板戏”产生厌倦心理,因为群众的要求和电影工作者的拥护,停顿了7年之久的故事片创作逐渐恢复起来。拍摄故事片是让当时的不少电影厂和电影导演颇为兴奋的事情,因为较之拍“样板戏”的“不走样”来,故事片的创作自由度大了很多。

          《闪闪的红星》拍摄于1974年,与另一部经典儿童影片《小兵张嘎》的拍摄相隔11年,比较起60年代故事片的创作空气,《闪闪的红星》的拍摄是在“文革”时期,这部彩色的儿童影片对于八一厂,对于整个摄制组来说都更像一项政治任务。当年的电影界很流行的一个口号是“上不上是个立场问题,拍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水平低、功力不够都可以谅解,但是政治立场却一定要站稳、站高。于是在接到拍摄任务后,1973年的9月下旬,摄制组就点齐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奔赴江西外景地。

          一部儿童电影的成败,小演员的表演成功与否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就像当年北影厂拍摄《小兵张嘎》时选择“嘎子”一样让导演伤透了脑筋。

          但是《闪闪的红星》情况有很大不同,那些孩子身上十分宝贵的调皮和捣蛋不可能在“文革”时期紧张的氛围下重现,而十分幸运的一点是,“潘冬子”浓眉大眼、胖胖脸蛋的可爱形象实在给观众留下太深的印象。

          副导演师玮由导演李俊安排为负责挑选和指导小演员的工作。师玮在五六十年代就活跃在影坛上,出演过《不夜城》、《秘密图纸》等影片,这次选“潘冬子”由于剧本已经定位成塑造小英雄,并按照“三突出”的原则全片几乎所有情节都要围绕他展开,小演员成为矛盾与剧情的中心,这给选角带来很大的压力。

          • 家园 你讲得有道理,俺没那么细致研究

            但改开后将一切不好的放大,妖魔化,扣到四人帮头上,例如这个豆瓣评论,其调子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了。7年没出品故事片,7年很短,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本届上台都7年了。且不说这段历史里发生了多少高级黑,董存瑞“遥望远方、饱含深情的一句:毛主席~”,八成就是高级黑,渲染之下,那段历史变得一无是处,“政治”罪该万死,即使是潘冬子董存瑞塑造得有毛病,正如楼主贴里江青指出的,至少基调应该肯定,政治调子必须坚定的啊,用“艺术”把“政治”干掉了,这是改开的手段。

            • 家园 《董存瑞》也是文革前的

              “为了新中国!”,出发点是党和国家,文革期间,大搞个人崇拜,才有的:“毛主席~”。当然,一分为二的说,主席发动文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用政治代替经济,的确也是行不通的,文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电影事业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否认的。

              改开初期的电影,比如《原野》、《牧马人》、《小街》,电视剧《渴望》,质量明显高于文革,也好于90年代跪着拍的的国际电影节电影。个人认为,文革前和改开初期,是新中国电影的两个黄金年代。

              至于现在的《战狼》、《流浪》,政治上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从剧本到表演都是不合格的。再就是《小时代》之类的流量电影,纯粹就是垃圾。

              通宝推:燕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