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正说唐之梦 -- 给我打钱87405

共:💬242 🌺713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真也是假,假也是真

                                            这个和编兄讲的不矛盾。你讲的,我理解是哲学和个人思想修养层面。我讲的,更是社会学政治,或者社会文明层面。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人类的发明,也就是“假的”,或者至少是“不自然“的。但是,文明非常珍贵,所以如果在社会政治层面,我们不能过分强调真假,自然或不自然。

                                              • 家园 孔子曰:有教无类

                                                辩兄似乎把难易,本能,自然。。。绝对化,单一化了。你觉得容易/本能/自然,其他人不一定啊。

                                                我觉得这个是因为中国的主体社会是个高度整合高度同质化的社会,所以你把一些社会和思想范式上的“共识”,认为是“自然”的了。错,那些共识和范式,是高度文明的产物,是高度“人为”的。

                                                举个非同质化社会的例子,你能理解我们这里讲究256种性别倾向的人群么?你可以骂这个是入了魔道了,但是难道魔道就不是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我的意见是,人应该要讲文明就是人为的,是无数代人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自然就能产生的。所以人们要珍惜文明,珍惜教化,所以才要有教育家啊。

                                              • 家园 先花再回

                                                我对教育也感兴趣,容我想一下先。

    • 家园

      套用个官话,难道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家园 西式教学思路的危害在哪里

      西式教学的总思路是:先甜后苦。具体来说,就是教学的时候,只讲基础性概念,考试的时候考综合型内容。谁甜?老师甜。谁苦?学生苦。为什么会这么说?我用一个实例来进行说明。

      地理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山脉。山脉有几个影响,一个是对地形的影响,一个是对温度的影响,一个是对湿度的影响,总括可以说是对气候的影响。但是教学只管叫学生背住主要山脉,从东西走向背到南北走向,再反过来背。反反复复的背。

      那么如果不这么教,又会怎么样呢?就中国的情况来说,至少可以组织出四条红线。

      红线一:温带的细分。比如,天山及其它山脉将中国西北地区温带这个大概念切分为暖温带和中温带,天山就是分界线。

      红线二:盆地的形成。还是在西北部地区,天山在(北)准噶尔盆地和(南)柴达木盆地之间。

      红线三:中国地势三阶梯:有两条分界线,其中一条是北起大兴安岭,南至雪峰山,另一条西北起自昆仑,绕了个弧线终于横断山脉。

      红线四:季风与非季风。也有两条,一条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另一条是昆仑——祁连——横断。

      这四条红线又能合并成中国的气候带分布。

      就山脉而言,我们不难发现,同一条山脉,会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场合,自然,对于初学者而言,就会形成了一定的混乱感。

      当然就能设想出,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都会出现一定的难度。问题在于,这个难度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因为有这样的合适的难度存在,学生通过反复的学习——这里的反复并非是机械重复,而是在不同场合、不同问题里不断的遇见相同的“因子”(也就是基础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就加深了印象,从而不必再去简单的背诵。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知识学到手之后,才会有组织性,才能派得上用场。比如,现在把前面学习的过程“倒”过来:

      天山,是中国西北部地区,是干旱与半干旱的分水岭,是高原山地气候跟大陆草原性气候的分水岭……

      这就好比剁肉,横着剁一次,竖着剁着一次,斜着剁一次,这算一轮,叫正面。再把肉翻过来,再来横、竖、斜。一共剁两轮、六次,这肉就剁成了泥。

      基础是很重要的,但是练基础,并不能在基础中练习基础,而只能在综合中练习基础。然而我们现在跟西方模仿过来的教学,就是基础归基础,综合归综合,老师的归老师,学生的归学生。学生,在初学期,很难具备组织能力,这样的教学,只能说,是有意的把锅甩给学生。它必然的后果就是,先把学生教傻,再来(用综合问题)证明此学生天生就是傻子。

      这就是为什么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智力水平在下降的重要原因。

      真正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

      先学基础概念,练一两遍就过去,然后上综合。综合度从浅到深,从少到多,重点是种类丰富,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每一个综合都有一条红线,都有一个主题,好比横着剁、竖着剁、斜着剁。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然会感到有难度,会有混乱感,恰好就是如此,才需要不断的去梳理,越理越清晰,到了最后,所有的知识,如同葡萄挂在葡萄枝上,【全部装到学习者的脑子中去了】。换成时髦的语言,这样学出来的知识才有组织性。知识,就好比是大兵小将,拥有这些知识的人,就好比是元帅,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考试的问题)就如同是对手,元帅排兵布阵,指挥将士冲锋陷阵,当然就有能力解决问题。

      并且这样来学,学习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这是因为初学的时候,对于组织的感受还不够深刻,随着学习的深入,会越来越熟,先搞定一门到两门或者三门,后面的再学就跟开着坦克一样的,碾压过去,势不可挡。

      并且这样来学,其收获,绝不是简单的掌握了知识,还能提高一个人的组织力,他不光能组织好自己的生活生产,他还能带领一个团队。

      这样来学,学出来的就是人上人。而像西方人那样,学出来的就是人下人。

      我并不想去刻意讨论这究竟是不是西方人的阴谋,但事实告诉我们,如今的教学思路,教出来的人,学到的知识不会用,越学脑子越死,越学越觉得累,越活越窝囊。

      • 家园 大惊,你说的西方教育

        就是我理解的中式教育啊???

        不得不拿我自己做例子了,个人算比较聪明的人,但是在中国怎么都学不出个道道来,而且还是在名校,非常不爽。到米国一般学校,越学越通,而且现在在工地上也不时受益。

      • 家园 中学地理没那么难吧

        地形上记住三级阶梯,气候上记住秦岭淮河一线就行了。记住这两个大框架,其他内容都能搭进去。我只上过初中,快三十年了,这些内容一点也没忘啊。

        三级台阶,第一台阶青藏高原,从北向南顺时针转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绕过四川盆地边缘,再往西南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除雅鲁藏布大峡谷那一小片,都是干旱半干旱气候,高原植被。

        第二级台阶,从大兴安岭往南,太行山,秦岭余脉,过了黄河顺着荆襄平原边缘往南还是到大西南。包含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还有新疆。大致以长城走向为界,是湿润区和干旱区分界线,也是400mm降雨量线。

        第三台阶就是东部三大平原和江南丘陵,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北边是温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南边是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南边广东广西北回归线以南一小块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秦岭淮河是0度等温线,亚热带温带分界线,大致好像也是800mm降雨线。气候上秦岭淮河一线还有江淮准静止锋,所谓江淮准静止锋就是江南梅雨的原因。历史上还是南北对峙时期的军事对峙线。

        上面这些内容没事多看看地形图和历史地图就记住了,一点也不难哇。我初中那会地理历史不用上课都能记住这些东西。需要老师一遍一遍教,一遍一遍背?

          • 家园 但我就怕学英语

            我不能理解英语的时态变化,也不能理解动词变形。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的存在毫无意义,也不知道记住这些东西是为了干什么?在我看来记住这些东西,纯粹为了应付考试,毫无意义,也没有获得知识的乐趣。所以我初中时英语成绩特别差,每次只是考前突击一下及格便可,而且考完就忘掉。我实话实说,英语让我丧失了上高中的欲望。

            我不是考不上高中,我中考在英语仅仅是及格的情况下也过了重点高中的分数线。我就是没兴趣上高中。

            • 家园 其实不难

              就像编兄讲的,西文就是搭积木。

              理解了这个,一通百通。

            • 家园 英语是需要在使用中了解的,我们过去学英语都没有语言环境

              语言有很多科学成分在里面,但它不是严格的科学。下面有人说,熟了就好,这是对的,

              英语的时态、动词变形啊,有它自己的用处。有一些英语的表达法是中国人觉得陌生的,因为我们没有时态这种概念。这都不难,但需要在生活中,使用才能体会的。我们过去把英语当理工科目来学习,那效果当然不好。

            • 家园 这是先入为主了

              我也在这个上面吃过亏

              有些东西以前横竖看着不顺眼,结果突然,不知道习惯了还是什么,“原来就是个这玩意阿”。有的东西不需要完全理解,只是从用的角度熟练了而已。这个包括了某些数学、一些软件的“思想”、算法的“思想”。想多了真的不完全是好的。尤其是所谓的“意义”

              例如之前工程数学,什么复变函数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都是啥阿,这个和老师念课本有关系,实际上就是信号与系统里面的“应用”也是虚幻的,因为老师连念都没有认真念。

              说英语,什么语法时态的,以前扳着本张道真,有限的时态就像几个注射器,几个模板,装入相同的主谓宾表示不同的意思。有些关于意义的想法不妨形象,而不要抽象。而考试最头疼也是为啥这个就不加to、那个需要ing这种俗成违反常规的东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