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去向、人间无数 -- 桥上

共:💬140 🌺10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扯点闲篇,桥上兄有说法杨朱就是庄周

      你怎么看

    • 家园 32:篙,篇

      “竹”是“篙”和“篇”的部首。《说文》说,“竹,冬生艸也”,认为竹子属于草类,现代植物分类也把竹子归入禾本科,这两家可说是异曲同工。

      《说文》还认为“竹”字的图形是“象形”,说图形中“下垂者,箁箬也”,“箁”和“箬”都指的是笋皮和竹叶;段玉裁就解释说“象㒳㒳竝生”,是说竹叶长出来都是一对一对的,不过,实际上,竹叶是互生的,就是说,每一左一右两个竹叶并不在同一位置生出。但是,在下面“竹”这个字的图形中,大多没把这一点表现出来,说不定是后来画字的人懒了,否则段玉裁该会说“两两互生”。

      下面是竹叶的图片,出自《Bambusoideae》,徐锦泉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古代水墨画有个说法是以书入画,是说:写字就是画画、画画也用写字的技法。下面是著名的水墨画基础教材《芥子园画谱》中《竹谱》的两页,您可对比前面那页中“竹”字的写法和后面那页中示范的竹子画法,还有下下下图中先秦“竹”字的图形,就会发现,这中间确实有迹可寻。而且后世画家画的竹子和写的“竹”字,还都准确表现出了竹叶互生的特点,他们可没有偷懒的资格。《竹谱》这两张图片都出自《芥子园画谱——《竹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2竹

      上图中是“竹”字、“艸”字以及“从手持半竹”的“支”字,繁体的“笋”——“筍”字,繁体的“节”——“節”字,以及“箬”字的图形。“竹”在左上角,右边是“艸”,右上角是“支”,“筍”在左下角,右边是“箬”,右下角是“節”,所以这图中可有不少竹子。

      “竹”作为部首,都在形声字的上部,就是“𥫗”,人称竹字头,虽然有些变形,但大差不差。

      虽然古人认为“竹”是“艸”——“草”的一部分,但因为在当时气候条件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竹子生长,“竹”又在古人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部分,所以“竹”这种特殊的“草”也就另立了山头,成为独立的部首,而且用“竹”当部首的常用形声字竟多达三十九个。

      用“竹”当部首的常用形声字包括,“竹”的不同部位:“竿”、“笋”、“笨”。“竹”的各种制品:生产生活用品——“篱”和“笆”、“簸”和“箕”、“箩”和“筐”、“箱”和“笼”、以及“笤”、“筛”、“筷”、“筒”、“箍”、“篓”、“篮”、“筏”、“答”、“篷”、“篙”;乐器——“笛”和“箫”,以及“笙”、“筑”、“筝”、“管”;文具——“简”和“策”、“签”和“筹”,以及“符”、“篇”、“簿”、“籍”;兵器——“箭”。还有“竹”的状态:“簇”;以及类似“竹”的东西:“筋”。

      “竹”虽然从“艸”的麾下脱离出来另立了山头,但“竹”和“艸”这两个部首还是在有些地方纠缠不清。例如:“符”字,就有个异体字“苻”;“箱”字,就有个异体字“葙”;“簿”,也有个异体字“薄”;“答”字,也有个异体字“荅”;又有“節”,简体就写成了“节”。

      还有“木”,因为在现实中和“竹”长得有些像,用途也差不太多,而且,常常同一领域的不同地方会分别使用这两种材料,所以,很多用“竹”当部首的字,也有用“木”当部首的异体字。好比:“竿”和“杆”,“筏”和“栰”,而“篙”,也有个用“篙”当声符、用“木”当部首的异体字,“㰏”。

      接着说“篙”。“篙”是个相对后起的字,《说文新附》说“所以進船也”,就是在浅水中和岸边撑船的工具——一根长竹竿。《淮南子•说林》中用“篙”打比方说:“以篙测江,篙终而以水为测,惑矣!”,可见那时这种工具已非常常见。

      于是,这“篙”也成了历代诗歌中的重要道具,例如:

      上水郎担篙,下水摇双橹。(南朝-宋:【西曲歌】-【襄阳乐】)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莲花坞】)

      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李贺【南园十三首】)

      径滑苔黏屐,潭深水没篙。(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

      兰野凝香管,梅洲动翠篙。(李德裕【述梦诗四十韵】)

      万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横塘似旧游。(温庭筠【池塘七夕】)

      湖上雨晴时,秋水半篙初没。(苏轼【好事近:湖上】)

      ……

      下面是一位女孩持篙撑船的图片,出自《福州西湖:苗条撑船女孩(摄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2撑篙

      “篙”,《说文新附》又说是“从竹,高聲”,所以“篙”的声符是“高”,“高”这个字,《说文》说“崇也,象台观高之形”,和船八竿子打不着,可见“篙”是个单纯的形声字。

      下图中贴出了“篙”字、“高”字以及与“高”相似的“𩫏”字、“享”字、“亯”字、“京”字的图形,“篙”在左上角,“高”在左下角;“𩫏”在“篙”左边,“享”在“高”左边;“亯”在右上角,“京”在右下角;这六个字的图形中都少不了各种“台观”,于是下图中就真个是:“多少楼台烟雨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2高

      “高”作为声符能发七个音:gao、hao、he、kao、qiao、que、song,但主要是gao和hao两个音。其中两个声母g和h很容易互易,例如在常用声符中的“古”、“工”、“干”、“合”、“共”、“高”、“艮”等,由它们形成的常用字,就同时都有韵母相同而分别用g和h当声母的,例如——

      “古”u:g固和h枯,

      “工”ong:g贡和h红,

      “干”an:g赶和h汗,

      “合”e:g閤和h閣,

      “共”ong:g供和h洪,

      “艮”en:g根和h很,

      ……

      下面再说“篇”。“篇”这个字,有两个意思,《说文》前面说“書也”,后面又说“關西謂榜曰篇”。

      但是“篇”这种“書”,可不是现在我们看的这种书,杨伯峻先生曾探讨“篇”和“卷”的区别,他指出:“汉人用此(篇和卷)两字,大有分别。篇指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的,每简很窄,可写二十多字到一百多(据武威《庆氏礼》汉简,木简容字多,竹简容字少),用素丝或青丝联为篇。若写在帛素上,则容字多,可能加轴卷起来,所以称卷。”(《春秋左传注•前言》)。

      因此所谓“篇”者,“编”也。下面是现代人模拟制作、编联而成的竹简书的图片,出自《深圳加工,竹简,竹书,竹雕,订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至于“榜”,后世常指张挂于高处写着文字的载体,从“榜”字的部首看,最初当是用木片。我们常说竹木简,但其实竹和木各有特点,竹简一般只能是细长条,胜在易得易加工,而木简则可以是一片片的,所以《广韵•荡韵》说“榜,木片也”。

      下面是出土木简青川木牍和里耶秦简“九九乘法口诀表”木牍的图片,分别出自《青川木牍》《九九乘法口诀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篇”一般指作为“書”的“篇”,但这些“書”的篇幅都不大,差不多一片木简就能写下一篇,例如:《魯語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以《那》為首”,《墨子•贵义》“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七]十士”,《论衡•案书》“管仲相齐,造《轻重》之篇”,《史记•太史公自序》“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西晋-左思【悼离赠妹诗二首】“默识若记,下笔成篇”,东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南朝-齐-谢朓《酬德赋》“登金华以问道,得石室之名篇”,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韩愈【送灵师】“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2扁

      “篇”,《说文》又说是“从竹,扁聲”,因此,“篇”的声符是“扁”。“扁”《说文》说 “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这个“署门户之文”,现在我们称为“匾”。所以应该说,“篇”、“编”、“匾”都是“扁”的孳乳字。

      上图中贴出了“篇”字、“扁”字、“册”字以及“户”字的图形,“篇”在左上角,“扁”在左下角,“册”在中间,“户”在右端。从图中可以想见,最初“编”出来的“篇”,也就是“册”,是从“编”出来竹栅栏门进化来的。

      “扁”这个声符能发bian和pian两个音,这两个音同位,只是有不送气与送气的区别。事实上,“扁”这个字本身就是既读bian又读pian的。

      发bian这个音的还有个较常见声符“辡”,也发pian那个音。“辡”这个声符很特别,因为用“辡”当声符的形声字,都把部首塞进“辡”的怀里,好比“瓣”、“辫”、“辩”、“辨”、“辦”(办),其中在“辦”字中,经过简化,“辡”变成了在“办”字左右的两点,成了小矮人抱着个大力士。

      发pian这个音的还有个常见声符“并”,但这个声符的重心在bing,和“扁”不一路。

      下面是声符“高”和“扁”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高”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扁”的主要读音,从中可以看到,“高”和“扁”的主要读音正好是两对读音非常接近的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2

      ————————————————————

      下面是11个以“高”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高”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的声音:

      高gāo搞gǎo蒿hāo敲qiāo膏gāo-gào镐gǎo-hào稿gǎo篙gāo豪háo壕háo

      嚎háo

      gao、hao、he、kao、qiao、que、song。

      下面是9个以“扁”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扁”这个声符能够发的2种不同的声音:

      扁biǎn-piān匾biǎn偏piān遍biàn编biān骗piàn蝙biān篇piān翩piān

      bian、pian。

      下面是40个以“竹”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高”和“扁”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4个常用字:

      竹竿笋笆笨笼笛笙符笤筐筑策筛筒筏答筋筝筹

      签简筷箍箕箩管箫箱篓箭篇篮篷篙篱簇簸簿籍

      高豪扁匾

      通宝推:本嘉明,心有戚戚,camelry,东学西读岛主,金台夕照,秦波仁者,mezhan,
      • 家园 添图:草字头的“符”和“篇”

        正巧我在临习唐代褚遂良的《阴符经》,手机中存有帖中“符“和“篇“字。都是草字头的写法。

        (此贴现藏旧金山)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31:顶,顿

      “頁”——“页”是“顶”字和“顿”字的部首,因为“頁”(xié)乃“頭也”(《说文》),所以“頁”部的字大多与头有关(《王力古汉语字典》)。和一般部首不同,“頁”这个部首都在形声字右半边。

      以“页”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按《王力古汉语字典》的分类有,1. 头或与头相连的部分:“顶”、“颠”、“题”、“额”、“颅”、“颊”、“颜”、“项”、“领”、“颈”;2. 头的样子或容貌:“顺”、“颁”、“颂”、“预”、“颇”、“颓”、“颤”;3. 头的动作:“顿”、“顾”;分类之外,还有与头类似的物体:“顽”、“颗”;不包括“页”共二十一个。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说“古文‘頁’、‘𦣻’(首的异体字)、‘首’当为一字,‘頁’象头及身,‘𦣻’但象头,‘首’象头及其上发小异耳”,意思说这三个字的图形都画的是人脑袋;下图中就贴出了“頁”、“𦣻”、“首”、“目”、“面”、“须”、“县”、“縣”、“元”、“亢”等字的图形,“頁”在左上角,下面是“𦣻”,再下面是“首”;“目”在“頁”右边,“目”下面是“面”,“面”下面是“须”;右上角是“县”,“县”下边是“縣”,“縣”下边是“元”,“元”下边是“亢”。

      从下图可见,在“𦣻”、“頁”、“首”、“面”、“須”、“县”、“縣”这些字的图形里,古人画人脑袋时,主要突出了眼睛,用眼睛来代表脑袋,连“須”字的图形也画上了一只大眼睛。而“頁”字的图形其实就是个突出了眼睛的跪坐人形,上面也许有头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1页

      然后说“顶”。“顶”字《说文》说“顚也”,就是脑瓜顶。例如:《周易•大过第二十八》“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人间世》“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肋”,三国-魏-应璩【百一诗】“醉酒巾帻落,秃顶赤如壶”,杜甫【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但是除了人的脑瓜顶,“顶”后来又变成了好多别的东西的脑瓜顶。好比山的脑瓜顶:李白【留别金陵诸公】中有“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北周-王褒【云居寺高顶诗】中有“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这“绝顶”大概是秃头吧;好比巨石:南朝-陈-释惠标【咏孤石】中有“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这个自然也是秃顶;好比树,南朝-梁-沈约【宿东园诗】中有“树顶鸣风飙,草根积霜露”,这个可是长发飘飘了;好比椰子:《齐民要术•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椰三二》中有“熟后不长不减,形如寒瓜,长七八寸,径四五寸,萼覆其顶”,这个是锅盖头啊;好比织机:南朝-梁-刘孝威【鄀县遇见人织率尔寄妇诗】中有“机顶挂流苏,机旁垂结珠”,这个脑瓜顶可是盛装出场的;……

      而且“顶”字还转变为动词,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用法,像是顶天立地,顶风冒雪,顶住,等等,都让人想到梗着脖子的样子。

      《说文》还说“顶”字是“从頁,丁聲”,所以“顶”的声符是“丁”,这“丁”朱骏声通训定声的解释是:“丁,鐕也。象形。今俗以钉为之,其质用金或竹若木。”,说白了,这是说“丁”就是钉子,下图中贴了“顶”字和“丁”字的图形,右上角是“顶”,左边是“丁”。

      从较早那些“丁”字看来,“丁”的图形一开始有点不像是钉子的意思。“丁”那些比较早的字形(偏右上那些),都是一个点或一个圈,还有双圈的,倒像是注记。由于造字之初还没有金属钉子,要有钉子也是竹钉木钉,也许当初这些竹钉木钉本来就不像现在的钉子这么挺拔吧。但钉子与脑瓜顶没联系,“顶”只是个单纯的形声字,因此,在上面“顶”字的图形中,声符有时候是“鼎”。

      “丁”作为声符可发七个音:cheng、da、deng、ding、sheng、ting、zheng,其中主要的是ding、ting、cheng三个音。

      “丁”这个基本声符产生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复合声符——“成”,在“成”这个复合声符里,“丁”变成了一笔的“𠃌”,还躲进了“成”的胳肢窝里,让人很难注意到。由于“成”和“丁”的字形没有明显联系,于是“成”这个声符主要发cheng那个音,不发ding和ting那两个音,似乎已经和“丁”分道扬镳。下图中也贴出了“成”字的图形,在右下角,您可以和“丁”字的图形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1丁

      再说“顿”。“顿”字《说文》说“下首也”,段玉裁注云“当作顿首也”,我觉得还是作“下首”更合理,不能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何况这“下首”未必就是磕头,还可以是点头,打盹儿,但总归是脑袋的动作。如此说来,“顿”字就像“顶”字,也是个很专门的字。

      作为“下首”的“顿”字,《定四年传》中有“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p 1547)(11040310))(110),《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有“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日肃拜,以享右、祭祀”,都是磕头。

      不过后来这个很专门的字破了功,被引申到人身上别的部位向下,如《吴語》中的“句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于邊”,《韩非子•初见秦》中的“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这两句里一个“顿”是脑门儿碰地,一个“顿”是脚跺地。

      再后来“顿”再被引申到停下,所谓停顿,有《昭十五年传》中的“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p 1370)(10150501))(118),《谋攻第三》中的“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译注》(p 019)李零(030200))。

      接着“顿”还被引申成量词,好比《齐民要术•养鹅、鸭第六十》中的“先以粳米为粥糜,一顿饱食之,名曰‘填嗉’”。

      下来“顿”又被引申成副词,表示忽然,例如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诗五首】“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

      然后,由于本义是那个向下的动作,“顿”就被引申成了松开、打开的动作:曹植《七启》“于是駴钟鸣鼓,收旌弛旆,顿纲纵网”,《三国演义》二十一回“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终于闯了大祸。

      “頓”——“顿”《说文》还说是“从頁,屯聲”,那么“頓”字的声符是“屯”。“屯”作为声符可发八个音:chuan、chun、cun、den、du、dun、tun、zhun,其中主要的是dun和chun两个音。

      “屯”《说文》说“難也”,又说是“象艸木之初生”,说是“从屮貫一”,还解释说“一,地也”,并且“尾曲”。再就“屯然而難”引述《易》:“屯,剛柔始交而難生”。所以,“屯”字的图形是挣扎出土的一根幼苗。蓬勃向上的幼苗和向下的脑袋显然无关,因此“頓”字同样是单纯的形声字。

      “屯”这个基本声符也产生了个不那么容易认出来的复合声符——“春”,其实“春”原来是“萅”,里头的“屯”虽然藏在中间,毕竟还保持了原样。但经过历代写字人的各种偷懒,就把十一画、写起来还有些别扭的“萅”、改造成了写起来顺畅,只有九画的“春”。不过这样一来,后人也就渐渐忘却了“春”和“屯”的联系,于是以“春”为声符的那些字主要读chun,其他用“屯”当声符的字主要读dun,像是两个不相干的声符了。

      下图中有“頓”字、“屯”字以及“春”字的图形,还有“耑”字的图形,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认为“象植物初茁渐生歧叶”,以及“生”字的图形,《说文》认为“象艸木生出土上”。“屯”在左上角,下面是“頓”,“生”在左下角,“春”在右上角,“耑”在右下角。五个字图形中都包含各种生长着的幼苗,风姿各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1屯

      下面是声符“丁”和“屯”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丁”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屯”的主要读音,由于声母d和ch常有互易的现象,在这一类图中我把这两个声母安排在一起,从本图中可以看到,“丁”和“屯”的主要读音正好都有d与ch互易的现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1

      ————————————————————

      下面是15个以“丁”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丁”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的声音:

      丁dīng-zhēng厅tīng订dìng打dá-dǎ叮dīng灯dēng盯dīng钉dīng-dìng顶dǐng亭tíng

      停tíng成chéng诚chéng城chéng盛chéng-shèng

      cheng、da、deng、ding、sheng、ting、zheng。

      下面是10个以“屯”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屯”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屯”这个声符能够发的8种不同的声音:

      屯tún-zhūn吨dūn囤dùn-tún纯chún盹dǔn钝dùn顿dú-dùn春chūn椿chūn蠢chǔn

      邨cūn(村)

      chuan、chun、cun、den、du、dun、tun、zhun。

      下面是22个以“页”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丁”和“屯”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8个常用字:

      页顶项顺顽顾顿颁颂预颅领颊颓颗题颜额颠颤

      颇颈

      丁厅亭成盛屯囤春

      通宝推:尚儒,mezhan,
    • 家园 30:煮,炒

      “煮”和“炒”的部首都是“火”。说到“火”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

      火部的字大多与火有关。或是表示与火有关的事物,如“炬”、“燎”;或是表示与火有关的动作,如“烧”、“烹”;或是表示与火有关的性状,如“炽”、“热”。有些字在《说文》中属“炎”部,其实也和火有关。少数字与火无关,《说文》不入火部,如“無”、“燕”、“營”等。(p 651)

      我数了数,以“火”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四十七个,首先是“火”的某些部分:“焰”、“烟”、“煤”(烟尘,其实与现在的常用形声字“煤”不是一回事);然后是点“火”的器具和用品:“灯”和“烛”,以及“炬”、“燎”、“炕”、“炉”。再后是对“火”进行的操作:“然”和“燃”,“点”和“熄”;最多的是用“火”进行的操作:“烧”和“烤”、“烘”和“焙”、“炮”和“烙”、“煎”和“熬”、“烹”和“炸”、“煮”和“庶”、“爆”和“炒”、“熔”和“炼”,以及“炊”、“焊”、“照”、“灸”;最后是对“火”及其效用的形容:“灿”和“烂”、“热”和“烈”、“焦”和“燥”,以及“灼”、“烫”、“荧”、“烁”、“炫”、“煌”、“焕”,还有“熟”。

      “火”这个部首,有在形声字左侧的瘦“火”,好比“炒”,好比“炫”,好比“烛”,好比“烟”,这一类最多,就是瘦了点,字形没变;还有就是形声字下方的矮胖子,例如“烫”,字形也没变;但更多的时候,因为形声字上方的声符太重,就把“火”这个部首压趴下了,变成“灬”,四体投地,好比“煮”,好比“熟”,好比“点”。

      “火”字的图形,徐灏注笺认为“象火之蕐焰”,林义光《文源》则说“象火焰迸射之形”。下图中贴出了“火”字的图形,以及包含“火”的“炎”字、“焱”字和“堇”字、“烄”字的图形。“火”在左上角,“火”下边是“炎”,“炎”下边是“焱”;“火”右面是“堇”,“堇”下面是“烄”。对比这各种“火”的图形,您会发现,就像火苗一样,“火”的图形也变幻莫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0

      然后说“煮”。“煮”字,据说是“从火”,“者聲”,但其实“煮”字字形中包含了两个“火”,一个“火”是下方作为部首变形成“灬”的“火”,一个是声符“者”下半部分的“火”。

      “者”字现在是抽象的代词或助词,但“者”字本义《汉字源流字典》分析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架起的木柴,下边从火(桥:现在变形成了曰),小点象征火星,会燎柴之意,表示燃烧”;因此,“者”是“着”、即着火的“着”的本字,被借用为抽象的意义后只好另寻“着”字来代替。

      “煮”字也有另一个被其代替的古字,和“者”很像,就是“庶”,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认为其图形表现的是“以火燃石而煮”。

      上图贴了“煮”字、“者”字和“庶”字的图形,“煮”在“堇”右面,“者”在“煮”下边,“庶”在下“者”边。

      “煮”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烹饪方式,就是把食物置于水中烧熟。古人发明陶器,首先就是用来烹煮食物。反过来说,陶器也可能是在用某种涂了泥的筐子烧煮食物的过程中产生的。

      下面是古代一种用来“煮”的陶器“陶鼎”——新郑市博物馆藏裴李岗文化陶鼎的图片,出自搜狗百科《裴李岗文化陶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古代另一种很常见的用来“煮”的陶器“陶鬲”——下面是故宫博物院编《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的封面,封面上的图形就是陶鬲,图片出自《中国陶鬲谱系研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煮”字见于《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亨人)职外内饔之爨亨煮,辨膳羞之物。”,又见于《礼记•丧大记第二二》:“陶人出重鬲,……乃煮之……”。

      “煮”字还和制盐关系密切,《华阳国志》中所谓“煮海为盐”,《管子•地数》中所谓“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还有《世本卷九作篇》中的“夙沙作煮鹽”,里头的“煮”都代表把含盐的水煮干好沉淀结晶出食盐来。

      再就是煮饭煮茶之类了: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曹植【七步诗】)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杜甫【崔氏东山草堂】)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杜荀鹤【山中寡妇(一作时世行)】)

      自从煮鹤烧琴后,背却青山卧月明。(韦鹏翼【戏题盱眙邵明府壁】)

      然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岑参【闻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齐己【谢中上人寄茶】)

      ……

      “煮”,《说文》说是“者聲”,拿“者”当声符的形声字很多,其中仅常用字就有十八个,而且产生了“诸”、“都”、“著”、“奢”、“猪”、“署”等多个复合声符,所以“者”这个声符能发十一个音:che、chu、dou、du、she、shu、tu、xu、zhe、zhu、zhuo。不过这十一个音里,比较常见的只有shu、du、zhu,其中d和sh两个声母很容易互相串门,除了这里的“堵”、“赌”、“睹”和“暑”、“署”、“薯”、“曙”;又有部首都是“口”、声符都是“刀”的“叨”和“召”,读音分别是dāo-tāo和shào-zhào;还有就是以“向”为声符的形声字,既有读shang的“赏”(shǎng)和“裳”(cháng-shang),也有读dang的“当”(dāng-dàng)、“挡”(dǎng-dàng)和“档”(dàng)等等。

      再说“炒”。“炒”字“从火,少声”,即以“少”为声符,但“少”《说文》又说是“从小,丿聲”,这么说“少”就是由“丿”产生的复合声符。

      “丿”这个声符能发十八个音:chan、chao、dan、di、lie、miao、pie、sa、sha、shao、suo、ti、xian、xie、yan、ye、yi、zhuai,其中“少”这个声符主要发的有chao、sha、miao三个音。而据说由“丿”产生的其他复合声符“延”和“弟”,他们的发音和“少”这个声符的那些发音其实明显不一路,您可比较本贴最后部分列出来的那些以“丿”为声符的常用形声字的发音。

      上上上图中贴出了“炒”字、“少”字和“丿”字的图形,还贴出了《汉语大字典》认为“与少本为一字”的“小”字的图形,又贴出了以“炒”为俗字、《说文》说其义为“積木燎之”的“槱”字的图形。“槱”在右上角,“槱”下面是“丿”,“丿”下面是“少”,“少”下面是“小”;而“炒”字则是在“槱”左边。

      但作为“槱”俗字的那个“炒”恐怕并不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汉语大字典》定义为“把食物或其他东西放在锅里加热翻动使熟或使干”的“炒”,倒可能是“烧”,“積木燎之”正是“烧”,“少”作声符读shao也很合适,搞不好这个等于“烧”的“炒”就是被现在的“炒”顶掉了。而“少”《说文》说“不多也”,与“加热翻动”或“積木燎之”之类无关,那么两个不同的“炒”就都是单纯的形声字。

      “炒”字,可比“煮”字出现得晚,应该说,“炒”这种操作,远比“煮”这种操作出现得晚,据认为至今不到两千年。但北魏时,在《齐民要术》中,已经多次提到“炒”这种操作了:“炒麦:黄,莫令焦”,“(青桐子)炒食甚美”,“炒鸡子法:打破,着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注意,用铜铛反映其时铁锅并未一统天下,“炒”这种操作一开始也不必建立在铁锅之上),“(肉酱)临食,细切葱白,着麻油炒葱令熟,以和肉酱,甜美异常也”,此处应有哈拉子……

      ————————————————————

      下面是18个以“者”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者”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者”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1种不同的声音:

      者zhě都dōu-dū诸zhū储chǔ堵dǔ著zhù-zhuó(着)奢shē猪zhū屠tú绪xù

      煮zhǔ暑shǔ赌dǔ睹dǔ署shǔ薯shǔ曙shǔ书shū

      撦chě(扯)

      che、chu、dou、du、she、shu、tu、xu、zhe、zhu,

      zhuo。

      下面是“丿”和23个以之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丿”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丿”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8种不同的声音:

      丿piě

      少shǎo-shào劣liè抄chāo吵chāo-chǎo沙shā-shà妙miào纱shā炒chǎo砂shā钞chāo

      秒miǎo渺miǎo延yán诞dàn涎xián蜒yán蛋dàn弟dì剃tì递dì

      涕tì梯tī第dì

      洩xiè(泄)

      chan、chao、dan、di、lie、miao、pie、sa、sha、shao,

      suo、ti、xian、xie、yan、ye、yi、zhuai。

      下面是48个以“火”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者”和“丿”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8个常用字:

      火灯灸灿灼炬炒炊炕炉荧炼炸烁炮炫烂烤烘烧

      烛烟烙焰焙煤煌熄熔燎燃燥爆焊焕

      点热烈煮然照煎熬熟烹庶焦烫

      者奢屠署书少延弟

      通宝推:尚儒,mezhan,
    • 家园 29:翅,翠

      上面题目中的“翅”字和“翠”字,部首都是“羽”。《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将“以羽为偏旁的字”分成四类:“(一)指鸟翅”,常用形声字中有“翼”、“翅”;“(二)鸟飞的动作”,常用形声字中有“翔”、“翩”、“翻”;“(三)鸟”,常用形声字中有“翠”、“翰”;(四)、“其他”,常用形声字中有“翁”、“翎”、“翘”。最后这三个字,“翁”是鸟脖子上的羽毛,“翎”是鸟翅膀上的羽毛,而“翘”是鸟尾巴上的羽毛。

      “羽”这个部首统管羽毛,重点在鸟羽和鸟羽的飞翔功能,上面“(三)鸟”是指鸟的名称,就是说,“羽”这个部首把几个鸟的名称“翠”、“翰”收入麾下,是侵入了常用部首“鸟”和“隹”的领地。不过,因为那几种鸟都是从羽毛得名,所以“羽”占据的只是双方的过渡地带。

      “羽”这个部首喜欢飞来飞去,当了部首也不肯被固定在一个地方,有时候它会在形声字下部,好比“翁”;也有时候它在形声字上部,好比“翠”和“翼”;但和一般部首常在形声字左侧不同,“羽”这个部首更愿意在形声字右侧,好比“翔”、“翩”、“翻”、“翎”;虽然有时候“羽”也会落到形声字左边,如“翄”,但最终还是落到了“支”的右腿上,于是“翄”就变成了“翅”;不过说实在的,“翅”毕竟比“翄”长得漂亮,所以“翄”只好回家歇着了;和“翅”差不多的还有“翘”,这回“羽”是落到了“尧”的右腿上;但“羽”也有胆小的时候,它会钻进形声字右下方,好比“翰”。

      “羽”,《说文》说“鳥長毛也”,还说是“象形”,王筠解释说,“象形者,鸟立时两翅形也”,饶炯进一步解释,“鳥長毛者,谓鸟翅之长毛也”,还解释说“羽”的篆体字形表现的是“两翼未舒之形”。在我看来,“羽”的本义恐怕是专指鸟类翅膀上用于飞行的长羽——翎毛。

      下面图中有“羽”字和表现了鸟羽或鸟翅的“鸟”、“隹”、“非”、“飛”诸字的图形。“羽”在左上角,“鸟”在“羽”下边,“隹”在“鸟”下边,“非”在“羽”右边,“飛”在“非”下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9

      然后说“翅”。“翅”这个字,再早是“翄”,《说文》的解释,“翄,翼也”,就是鸟的翅膀:《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中有“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曹操《卻东西门行》中有“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杜甫【杂歌谣辞•大麦行】中有“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耿湋【进秋隼】中有“举翅云天近,回眸燕雀稀”;张南史【同韩侍郎秋朝使院】中有“露井桐柯湿,风庭鹤翅闲”;“翅”还真是难得有闲下来的时候。

      “翄”《说文》还说是“从羽,支声”,“翅”应该也是如此。因此“支”是“翄”——“翅”的声符,这个声符能发六个音:chi、gui、ji、qi、zhi、zi,其中主要的是zhi和ji,发qi和chi这两个音的字不多,发gui和zi两个音的字更少。

      上面图中有“翅”字和“支”字的图形,“翅”在“非”右边,其实是“翄”,“翄”下边是“支”。《说文》说“支”乃“去竹之枝也”,意思是一只手正在把竹子的侧枝往下掰;于是这“支”就成了“从手持半竹”,意思是一只手握着半根竹子。但林义光《文源》中的解释却说“支”是“枝之古文,别生条也”,意思是“支”的本义就是“枝”,是竹子的侧枝,“枝”是从“支”孳乳而来。

      上图中还贴出了“竹”字的图形,在右下角,您可比较“竹”字图形的一半是否与“支”字图形上部很像。上图中又贴出了字形与“支”字很像的、表现一只手拿着什么东西正在击打的“攴”字的图形,在“支”下边。“支”和“攴”图形中都有一只手,手上都抓着东西,您也可比较这两只手上都抓的是啥。

      再说“翠”。前面提到过,“翠”是一种鸟或一类鸟的名称,这种鸟的羽毛是漂亮的蓝绿色,《说文》说叫“青羽雀”,“出鬱林”,这“鬱林”是地名,约等于如今的广西。下面是一种可能的“翠”这种鸟的图片,出自《翡翠原来竟然是一种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翠”《说文》还说是“从羽,卒聲”,因此“翠”的声符是“卒”。“卒”这个声符能发七个音:cu、cui、su、sui、zu、zui、zuo,其中主要是cui,发别的音的字都不太多。

      发cui 这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崔”,是出自“隹”的复合声符,本身只发cui 这个音。发zu这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且”,“且”这个声符前面介绍过,产生了很多复合声符:“查”、“査”、“助”、“虘”、“沮”,能发十一个音:cha、chu、cu、jie、ju、qie、qu、zang、zha、zhu、zu,其中六个比较多见:cha、chu、cu、ju、zha、zu。zu在cha、zha之后排第三,显然“且”和“卒”不一路。

      下面是声符“支”和“卒”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支”的两个主要读音,蓝色的是“卒”的主要读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9

      “卒”这个字《说文》说是“衣有題識者”,就是衣服前胸或者后背有鲜明的标志,这种衣服后世称为号衣,是士卒穿的军服。“卒”这个字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发明出来,反映那时军队早已经有带显著标志的军服。上上上图中贴出了“卒”字和“翠”字的图形,还贴出了“衣”字的图形,“衣”在右上角,“衣”左边是“翠”,“翠”下边是“卒”。“卒”字的图形就是在“衣”字图形的基础上在前胸或者后背加了记号,您可对比。

      下面是一张清末淮军桂字中营号衣的图片,出自《清-淮军-桂字中营号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9

      “翠”这种鸟,常和一种羽毛红色的鸟“翡”一起提到,例如《华阳国志》中有“土地沃腴,有黄金、光珠、虎魄、翡翠、孔雀、犀、象、蚕桑、绵、绢、采帛、文绣”,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中则有“翡翠巢南海”,这个南海据说是今云南、缅甸一带,后世翡翠又指那一带出产的一种玉石。

      但由于“翠”的漂亮羽毛为古人珍爱,所以“翠”又指这种鸟的羽毛,《左传•昭十二年传》中提到“翠被”((p 1338)(10121101))(108),就是装饰了这种羽毛的披风,披着这个披风的是楚灵王;《楚辞•九歌•少司命》中提到“翠旍”,就是装饰了这种羽毛的旗帜,带着这旗帜的少司命那可是神仙。

      而因这种鸟羽的颜色,“翠”又被引申为一种鲜艳的绿色,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杜牧【八六子】)

      药径深红藓,山窗满翠微。(钱起【题崔逸人山亭】)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

      ……

      ————————————————————

      下面是8个以“支”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支”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的声音:

      支zhī技jì吱zhī-zī妓jì枝zhī歧qí肢zhī翅chì

      chi、gui、ji、qi、zhi、zi。

      下面是6个以“卒”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卒”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的声音:

      卒cù(猝)zú碎suì粹cuì翠cuì醉zuì悴cuì

      cu、cui、su、sui、zu、zui、zuo。

      下面是11个以“羽”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支”和“卒”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3个常用字:

      羽翅翁翎翘翔翠翩翰翼翻

      支歧卒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mezhan,hullo,
    • 家园 28:雹,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8雨

      上面图中有“雹”、“雷”两字部首——“雨”的图形,在最左边,还有泪如雨下的“眔”字的图形,在“雨”右边,然后是和“雨”字有点类似的“垂”字、“爾”字、“系”字和“朋”字的图形,“系”在右上角,“垂”在“系”左边,“朋”在右下角,“爾”在“朋”左边。

      “雨”字图形《说文》解释说是“水从雲下”,孙诒让补充说,“龟甲文雨字恒见……与许书古文雨形近而瑑画尤省”,这意思是甲骨文的“雨”字其实更简单,笔画更省;“盖冂象穹隆下覆之形,天象已晐于其中”,也就是说其中最上面是用“冂”代表中间高四边低盖住我们的天;至于下面的点点和垂线,自然就是代表雨点和雨丝了。

      “雨”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雨部的字大多和雲、雨等天象有关。其中包括:(一)名词。例如:雨、雲、雪、霜、雾、雷、電、霞;(二)形容词。例如:霈、雱、霏;(三)动词。例如:震、霑、霁、雩(求雨之祭)。”。

      大概由于最终古人认为,“雨”是最重要的天气现象,所以才用“雨”当这方面的头领,统领其他各种天气现象。于是在常用形声字中,以“雨”为部首的十三个,主要是各种天气现象,包括:“霹”和“雳”、“霜”和“雪”,以及“雷”、“雹”、“零”、“霎”、“露”、“雾”、“霞”;还有两个是由天气产生的后果:“霉”以及“震”。

      “雨”这个部首都在字的上部,字形也基本没变。

      至于以“雨”为部首的“雹”字,《说文》说是“包聲”,因此“雹”的声符是“包”。“包”这个声符能发五个音:bao、fu、pao、tao、yao,其中主要是一对送气与不送气的同位音bao和pao,其次是tao,剩下的fu和yao很少见。

      发bao这个音的最常见声符就是“包”。发pao这个音的最常见声符也是“包”。发tao这个音的常见声符有“舀”和“匋”;“舀”这个声符主要发dao和tao这一对同位音,和“包”不一路;而“匋”这个声符其实就是从“包”衍生而来的复合声符,《说文》说是“从缶,包省聲”。在以“包”为声符的那些字里头,发tao这个音的,其实都以“匋”为声符。而且“匋”也不发bao和pao那两个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8包

      上面图中贴出了“雹”字和“包”字的图形,“包”在左上角,下边是“雹”;然后是左下角的“可”;另外,图中右侧从上到下依次是“勺”、“匄”、“匈”、“匋”,都和“包”字有些联系。

      “包”字的图形,《说文》认为“象人褢(怀)妊,巳(子)在中,象子未成形也”,《说文》大概是说:“包”字图形就是画了个怀了孕的人,包在中间的是“未成形”的孩子。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勹象褢(怀)其中”,“巳字象未成之子也”。

      而“雹”字的图形有两种,既有一种上面是“雨”下面是“包”的形声字构型,还有一种所谓“古文”,上面虽然还是“雨”,下面却变成了一堆冰球,这是从甲骨文那儿来的。

      “雹”,《说文》说是“雨冰”;这个“雨冰”的字在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下图是一片那时卜甲的拓片,卜甲左右两侧的卜辞是相互关联的,这片卜甲左右两侧分别包含“茲雹不隹(唯)降𡆥(憂)”和相对的“茲雹隹(唯)降𡆥(憂)”这样的内容,其中“雹”字在各自从外向内数第二列上,左侧那个“雹”字是从上往下数第三个,右侧那个“雹”字是从上往下数第二个。两个“雹”字都被裂纹破坏了一部分,但大体轮廓还是清楚的。下面就是那一片含两个“雹”字的卜甲拓片,图片出自《甲骨文合集在线检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图中可见,这两个“雹”字的甲骨文图形和“雨”字的图形很像,只不过“雨”字图形中从天上落下来的是一点点水滴,到“雹”字这儿,就膨胀成了一粒粒冰球。因此,甲骨文的“雹”字和“雨”字一样,也是象形字,并非形声字。但因为“雨”才是最常见的天气现象,“雹”和“雨”竞争部首失败,“雹”字这才改头换面,把“雨”这个部首顶在头上,再把“包”字拉过来当声符,变成了单纯的形声字。

      这种一粒粒冰球从天上砸下来的“雹”,对现代人,是严重的灾害,对于古人,更是巨大的伤害,于是:《礼记•月令第六》中有“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古本竹书纪年》中有“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雹,牛马死,江汉俱动”,《僖二十九年经》中有“秋,大雨雹”((p 0476)(05290004))(035),相应的《僖二十九年传》中就解释说“秋,大雨雹,为災(灾)也”((p 0477)(05290301))(035),类似的,《昭四年经》中有“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雹”((p 1244)(10040001))(116),相应《昭四年传》发挥道:“今藏川池之冰弃而不用,风不越而杀,雷不发而震。雹之为菑(灾),谁能禦之?”((p 1248)(10040201))(116),雹来成灾,没人能抵抗,可见古人的无可奈何。

      “雷不发而震”,上面还提到了本篇题目中另一个以“雨”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雷”。现在“雷”字声符的字形是一个“田”字,但这个“田”其实是某一种“畾”字的简省版。

      而且在眼下相同字形背后,有好几个不同的“畾”,分别“同靁(雷)”,“同壘(垒)”,“同虆”,还可以是“田间地”。

      下面图中贴出了“雷”(靁,在左上角)、“壘”(垒,在“雷”右边)、“虆”(在“壘”下面)以及相关的“蘽”、“藟”、“纍”等字的图形(在右下角“申”字图形左边),还有“田”字的图形(在右上角“車”字图形左边)。

      从下图中可见,在古老的“雷”字图形中,其实没有“雨”。这也是因为那时候,和天气现象有关的部首这个位子,“雨”还没坐稳当,大家都在争。

      但对比其中唯一有“雨”的那个“雷”字图形,可以知道,在“雨”这个部首下方的那个图形,和其他几个“雷”字图形其实是一回事,都是“畾”字“同靁(雷)”的那个图形。也就是说,现在的这个“雷”字其实是“同靁(雷)”的那个“畾”的孳乳字。

      而拿这个“同靁(雷)”的“畾”字图形,和“虆”字中“畾”的图形对比,您会发现,他们长得大不一样。至于“壘”(垒)字中“畾”的图形,有一个和现在的“畾”长得差不多,像是代表堆垒的意思;另一个就和“同靁(雷)”的那个“畾”长得很像。

      “同靁(雷)”的那个“畾”,《汉字源流字典》认为是“指事字”,并且“与雷为同一字,甲骨文从申,象闪电伸张,两个圆圈则象征雷声滚滚”;“金文加出雨,圆圈则变成四个车轮,更突出了雷声滚动之意”;“古文省去雨和电,只留下象征雷声回转滚动的符号”。“畾”既然“与雷为同一字”,那么“雷”显然就是从这个“畾”孳乳而来的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8畾

      上面图中也贴出了突出表现车轮的一些“車”字的图形(在右上角),以及与“雷”字中“雨”下方那个图形有些类似的、表现击鼓、可能也是表现雷声的、“鄂”字和“咢”字的图形(“鄂”在左下角,“咢”在“鄂”左面),还有代表闪电的“申”字的图形(在右下角),以及“電”(电)的图形(在“咢”右边),对比后您会发现,“電”字其实就是把“雨”和“申”的图形组合在一起,也是个孳乳字。就是说,“電”字也是在“雨”的江湖地位确定之后,才归服到“雨”的麾下的。

      但“虆”以及“蘽”、“藟”、“纍”(累)等字以及其中一个“壘”(垒)的图形却并非画了一堆车轮,而是表现了堆垒乃至果实累累的意思,当然其中有些可能仅仅是拿“畾”当声符用,不过毕竟与好几个车轮乱转的图形不同。至于现在“雷”字字形中“雨”下方的“田”,也是拿了“畾”当声符用,再把“畾”做了简化,才变成“田”,和田地的那个“田”不一回事。

      还有作为“田间地”的那个“畾”字,其中的“田”自然是田地之“田”了,应该说又是另一个“畾”字,含义不同,读音不知道同不同。

      因此,“田”字同样是远不只一个,蒋礼鸿《读字肊记》指出:“有树穀之田字,有猎禽之田字,形同而非一字也”;“田即网也,田所以取鸟兽”;“因之凡取鸟兽皆曰田也”。

      而且作为声符的“畾”,也大多简省为“田”,发音则主要是lei,或者会流变成luo,个别会发ta这个音,不知是何道理。反过来,发lei这个音的那些形声字也大多是以“畾”为声符的,不含“畾”或其变形的不多。

      还有另一个“田”,田地之“田”,也是个常见声符,主要发tian和dian两个音,和从“畾”简省而来的这个“雷”的声符“田”不是一回事。

      因为“雷”是非常惊人的自然现象,所以“雷”——“靁”字在古籍中也就经常被提及,在《邶风•终风》中是“曀曀其阴,虺虺其靁”(《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40)),在《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中是“疾雷破山”,在《尚书•周书•金縢》中是“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在《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中是“即日夜半,暴风疾雨,雷奔电激,飞石扬砂,疾于弓弩”,都远非人力可企及。

      因此,古人还用“雷”来形容非常厉害,《小雅•南有嘉鱼之什•采芑》和《大雅•荡之什•云汉》中分别说“如霆如雷”(《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47)),《大雅•荡之什•常武》中说“如雷如霆”(《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65)),《孙子•军争第七》中说“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孙子译注》(p 049)李零(070300)),《襄十四年传》中说“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p 1016)(09140601))(083),孔子云:可不畏哉!

      为了要配得上这么厉害的“雷”,人们又发明出了负责“雷”的神仙:雷公和雷師。屈原《遠遊》中提到“左雨師使徑侍兮,右雷公以為衛”,《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中提到“雨师扫洒,雷公击橐”;屈原《離騷經》中则提到“雷師告余以未具”。

      当然,也有更务实的总结,在《礼记•月令第六》中有:“(仲春之月,)雷乃发声,始电”、“(仲秋之月,)雷始收声”、“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在《礼记•乐记第十九》中又有“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在《论语•乡党第十》则有“迅雷风烈必变”;中国古人对天气现象的关注是有传统的。

      人能记住并把握的字形其实是有限的,于是古人画出的图形就有不少被新起的形声字所取代,“雹”和“雷”都是如此。

      古人最初造字,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因为人同此心,也因为简单好认的字形本就有限,也就难免撞车。“畾”字和“田”字就是不同的古人不约而同选用的字形,所以同样的字形就分别代表了好几个不同的意思。

      另外,“畾”这个字的构型,和一大批汉字相同,可称为“品”字形。下面图中贴上了图形中包含“品”字形构型的一些字的图形,有“雹”(古文雹,段玉裁云“象其磊磊之形)、“壘”、“品”、“小”、“晶”、“雥”、“羴”、“森”、“贔”、“齊”、“众”、“焱”、“蟲”、“劦”、“協”、“淼”、“姦”、“驫”、“猋”、“麤”、“塵”、“鱻”、“𠧪”、“孨”、“毳”、“磊”、“垚”、“皛”、“聶”、“轟”、“嚞”、“譶”。

      还有些字,虽然现在的字形是“品”字形构型,但过去的图形却是在三杈枝头上连着三个类似图形,下面图中也贴上了包含这种图形的一些字:“叒”、“嵒”、“喿”、“齊”、“婐”、“㮚”、“三”、“桑”。当然不能忘了还有些我没有找到图形的“品”字形字:“鑫”、“犇”、“𡷈”、“刕”、“掱”、“龘”、“𪈼”。除了以上这些字,肯定还有遗漏。

      下面是各种“品”字形的字及一些相关字的图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8

      ————————————————————

      下面是16个以“包”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包”这个声符能够发的5种不同的声音:

      包bāo刨bào-páo抱bào苞bāo咆páo饱bǎo泡pāo-pào胞bāo炮bāo-páo-pào袍páo

      跑páo-pǎo雹báo陶táo-yáo掏tāo萄táo淘táo

      bao、fu、pao、tao、yao。

      下面是8个以“畾”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畾”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的声音:

      畾léi

      垒lěi累léi-lěi-lèi骡luó螺luó雷léi擂léi-lèi蕾lěi儡lěi

      lei、luo、ta。

      下面是14个以“雨”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包”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包”字:

      雨雪雳雷零雾雹震霉霎霜霞露霹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camelry,mezhan,朴石,
    • 家园 27:遏,迫

      “遏”和“迫”的部首都是“辵”。“辵”字,《玉篇》说“走也”,所以“辵”字和“走”字的下半身长得一模一样,都是一只脚,就是“止”;只是两字上半部分稍有不同,“辵”字的上半部分“彡”,其实是“彳”的变形,是“行”字省去了半边,代表道路;“走”字的上半部分也并非“土”,而是个摆动着双手正在“走”的人。

      下图中有“辵”字和“走”字的图形,“辵”在左上角,“走”在“辵”下边,您可对比。甲骨文“辵”字的图形保留了完整的“行”,还可以有两只脚。

      因此,《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辵(chuò)部的字都和行走的意义有关”。不过,“辵”字在担任部首时都会谦卑的坐下,变形为“辶”,贴在声符左边和下边,让声符占据中心位置。加上“辵”字本身早早地就退隐幕后,一般人很少用到,于是,我们大多已经不知道这个坐着的“辶”是“辵”了。

      注意,虽然“辶”比“辵”笔画简省了不少,但这是“老”简化字,在我们现在所说的简化字出来之前许久,简化成“辶”的“辵”就已经是正规军了。也是因为当初部首“辵”非常常用,使得古代写字的那些人有强烈意愿要简化这个偏旁的写法,这才产生出了“辶”。而这个正字偏旁“辶”,我们称之为“走之旁”,强调了“辵”字和“走”字的联系。

      以“辵”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五十八个,首先是与行走有关的动作,包括“进”和“退”、“迎”和“送”、“逃”和“避”、“逼”和“迫”,以及“迈”、“逛”、“逝”、“逗”、“逮”、“造”、“逞”、“逢”、“述”、“运”、“递”、“遍”、“选”、“邀”、“迷”、“遏”等等;其次是与行走有关的事物,包括“迹”、“途”;然后是对与行走有关事物的形容,包括“远”和“近”、“迅”和“速”,以及“辽”、“遥”、“边”、“迟”。

      但“走”也是个部首,前面提到过(桥上《08:赶,赴》),《王力古汉语字典》同样认为“走部的字大都与行走有关”。但至少从常用字看,以“走”为部首的字,大都与“走”意义相近,表现的是以“止”——“足”为主的动作,而以“辵”为部首的字,大都表示与“走”有关的事物而不是“走”本身。

      所以,“走”和“辵”这两个部首覆盖的范围还是有所区别的。例如,同样以“召”为声符,“超”字是人的动作,“迢”字形容的其实是与行走有关的路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7

      然后说“遏”。“遏”这个字,《说文》说是“从辵,曷聲”,“遏”的声符“曷”,《说文》说是“从曰,匃聲”,因此,“遏”的基本声符是“匃”。只不过“匃”这个声符单独用得很少,倒是“曷”这个复合声符更常见。

      “遏”字和“曷”字,以及“曰”字和“匃(匄)”字的图形都在上图中,“曷”在“辵”右边,“遏”在“曷”下边,“曰”在“遏”下边,“匄”在“曷”右边。

      在古代,“曷”这个字一度非常常用,既用作“何”,也用作“何不”,还用作“及”和“蝎”和“遏”。因为用的地方多,“曷”这个复合声符竟能发十二个音:ai、e、ga、ge、he、ji、jie、ka、ke、qie、xie、ye,但主要是he,其次有jie和xie。

      发he这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可”和“合”。

      “可”是由“丂”产生的复合声符,“丂”能发十二个音:a、e、ge、he、ji、kao、ke、qi、qiao、xing、xiu、yi,其中“可”发的音有八个:a、e、ge、he、ji、ke、qi、yi,和“曷”发的那些音很像,但“可”的侧重点在ke。

      而“合”能发十四个音:da、ge、gei、ha、he、ji、jia、kan、ke、qia、she、ta、xi、zha,也和“曷”发的那些音有些相似,不过“合”虽然发he这个音的字不少,主要的侧重点却是da。

      《说文》说,“遏,微止也”。可见“遏”大体是阻止的意思,《大雅•生民之什•民劳》中有“式遏寇虐,憯不畏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21)),屈原《天問》中有“永遏在羽山”,《孙子兵法•军争第七》中有“归师勿遏”(《孙子译注》(p 053)李零(070600)),里头“遏”的意思都差不多。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中还有“穷寇勿迫”(《孙子译注》(p 053)李零(070600)),涉及本篇题目中的另一个常用形声字“迫”。

      “迫”,《说文》说“近也”,但这不是一般的“近”,而是逼近,带去压力的那种“近”:

      《襄十四年传》中有“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p 1005)(09140103))(086),《哀十五年传》中有“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p 1694)(12150502))(134),《礼记•儒行第四一》中有“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越語》中有“宜為人主,安徐而重固;陰節不盡,柔而不可迫”,《燕策一•苏秦将为秦北说燕文侯》中有“寡人国小,西迫强秦,南近齐、赵”,屈原《離騷經》中有“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中有“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里头的“迫”都有压上去的意思。

      “迫”字还有个异体字“廹”,是以“廴”为部首,“廴”《说文》说“长行也,从彳引之”,“廴”还是“引”的异体字。

      以“廴”为部首的字不多,但有两个以“辶”为部首的常用字“巡”和“迪”,都有以“廴”为部首的异体字:“廵”和“廸”。而虽然以“廴”为部首的唯三常用字“建”、“延”和“廷”似乎没有以“辶”为部首的异体字,但这只是我们见不到、计算机打不出来而已,在《中华字海》里头,那三个字中的两个,都有以“辶”为部首的相应异体字,就是“”和“”。这样说来,“辶”和“廴”字形和含义都相似,作为部首覆盖的范围更是大多重合,“廴”大有被“辶”吞并的趋势。

      上图中有“廴”的图形,在“走”下边,您可以和“辶”——“辵”的图形比较,图中还有“延”字的图形,在“匃”下边,其甲骨文字形亦可与“辵”字的甲骨文字形对比。

      《说文》还说“迫”是“从辵,白聲”,所以,“迫”的声符是“白”。“白”这个声符能发十一个音:ba、bai、bi、bo、mo、pa、pai、po、shi、ti,tuo;其中主要的是bai和bo,两个音非常接近,是因各地口音不同产生的迁移,以“白”为声符的常用字里,“百”、“伯”、“柏”都兼发这两个音;相对次要的是po和pai,与以上两个音相应同位,只有送气与否的区别,常用字里“泊”和“魄”就既读bo也读po;而我们的“迫”,却是兼发po和pai这两个音;至于其他几个音,涉及的字都比较少。

      “白”字的图形在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中分为两组,列在不同地方,样子也大不相同。

      有一组“白”字的图形,商承祚先生在《金文中的古文考》里的提到过,认为“白”字“(甲骨文、金文皆)从日锐顶,象日始出地面,光闪耀如尖锐,天色已白,故曰白也”;那意思是这个图形代表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露出个头,光芒四射,于是天色已白,所以才和“白”字有了联系。但这个“白”字的字形和“自”字的图形长得有点像,“日始出地面,光闪耀如尖锐”和“天色已白”似乎也不同步。关于这一组“白”的字形,《汉语大字典》就指出:又为古“自”字,楷化后与“白(白色)”字形同。

      另一组“白”字的图形,郭沫若先生在《金文丛考》中提到过,认为“此实拇指之象形……拇为将指,在手足俱居首位,故白引申为伯仲之伯,又引申为王伯之伯,其用为白色字者乃叚借也”,那意思是这个图形代表大拇指,和白色没关系,用作白色的“白”只是“叚借”,也就是假借。

      如上,这是两个不同的“白”字,但作为“迫”字声符的字应是那个大拇指。照郭沫若先生的解释,“白”之被占用成为白色之“白”,是这一类意义抽象的字产生的一个常见模式:即用已有音近字假借,而且借了就不还,把原有的字挤兑成另外的形声字。这里是“白”被挤兑成了“伯”,类似的例子还有“朱”和“株”、“帝”和“蒂”、“其”和“箕”、“不”和“柎”、“氏”和“柢”、“然”和“燃”等等。

      上图中有两个“白”字的图形以及“自”字的图形,还有“迫”字的图形,“迫”在右上角,“自”在右下角,一个大拇指“白”在“匄”右边,另一个与“自”相似的“白”在大拇指“白”下边,您可对比。

      ————————————————————

      下面是“匃”和“曷”和12个以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匃”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2种不同的声音:

      匃gài曷hé-hè

      谒yè蔼ǎi揭jiē葛gé-ɡě喝hē-hè渴kě遏è歇xiē竭jié褐hè

      蝎xiē丐gài

      ai、e、ga、ge、he、ji、jie、ka、ke、qie,

      xie、ye。

      下面是14个以“白”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白”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1种不同的声音:

      白bái百bǎi-bó陌mò伯bǎi-bó拍pāi帕pà怕pà泊bó-pō迫pǎi-pò柏bǎi-bó-bò

      舶bó碧bì魄bó-pò-tuò替tì

      ba、bai、bi、bo、mo、pa、pai、po、shi、ti,

      tuo。

      下面是59个以“辶(辵)”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匃”和“白”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7个常用字:

      辽边迂过达迈迁迄迅进远违巡运还近返迎迟述

      迫选适追逃迹送迷逆退逊逝速逗逐逞造透途逛

      逢递通逻逼遇遏遗逾遂遍遥遭遮遵邀避逮

      歇白百帕舶魄替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26:饺,饶

      “食”,就是吃,民以食为天,“食”字因此也是一个重要的部首。而“饺”字和“饶”字的部首,就都是“食”。

      “食”这个部首,大多在字的左侧,并且把尾巴收了起来,变成“飠”,笔画也就少了一画,例如“餃”和“饒”;后来“飠”又简化成面目全非的“饣”,除了脑袋只剩下尾巴,笔画也只剩三画,例如“饺”和“饶”;不过,“食”这个部首也有在字下方的,例如“餐”,全须全尾,什么都没少。

      通常部首在下方时不容易被简化,也许是因为简化了不好看,看上去底盘不稳。这方面的例子除了“食”和“饣”之外,还有“衣”和“衤”、“犬”和“犭”、“言”和“讠”、“金”和“钅”、“心”和“忄”、“足”和“𧾷”、“玉”和“王”、“示”和“礻”,等等。看来,那些做出简化的前人,大都是些常写字而且常读手写文章的人。

      关于“食”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食部的字大多和食物或饮食有关”,以“食”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十八个,其中首先是与“食”有关的人的状态:“饥”和“饱”,以及“饶”、“饿”、“馁”、“馋”;其次是可“食”的东西:“饭”和“餐”、“馍”和“饼”,以及“馒”、“饺”、“馅”、“饵”;再就是与“食”有关的人的动作:“饲”、“馏”;然后是提供“食”的场所:“馆”。

      后来,“馆”不光给人提供“食”,还给人提供住的地方,甚至变成以住宿为主,于是,就有人把“馆”的部首换成“舍”,新造出个“舘”字,给“馆”添了个异体字。只是古人大多没那么讲究,吃住不分,“舘”就没流行起来。

      不过,虽然“馆”仍旧顶着“食”这个招牌,但毕竟“馆”的主业已经是住宿,不再专门从事餐饮业。于是,人们往往对它“食”这个部首视而不见,结果那些提供“食”的场所,还得要专门标成是“饭”馆、“餐”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6食

      “食”字的图形在上图中左侧,林义光《文源》说“象亼倒口在皀上,皀荐熟物器也”,这意思说“食”的图形是画了个装着“食”的器皿,还有个盖,就是“亼”,打开盖就可以“食”了。

      上图中还有表现盛着食物的容器的“皀”字的图形,以及同样包含器盖的“合”字的图形,分别在上图中部上侧和下侧,又有“會”字的图形和“餐”字的图形,分别在上图右上角和右下角。

      然后说“餃”。“餃”,就是“饺”,饺子的“饺”。

      饺子本身出现得很晚,据说在汉末。而“餃”这个字出现得更晚。当初,饺子这个新鲜吃食刚出现的时候,在口语中的称呼和“角”字的读音相近,于是需要写下来的时候,就直接借用了已有的“角”字。后来,大概到元以后,“北人读角如矫”(方以智《通雅•饮食》),“矫”又与“交”读音合流(王力《汉语语音史》),于是有人就把“食”和“交”拉到一起,造出了新形声字“餃”。也是好吃不过饺子太深入人心,得有一个专门的字来代表。

      下面是王力《汉语语音史》中我推测可能的“矫”与“餃”韵母之读音变迁,摘自《汉语语音史》之《历代语音发展总表》。图中前面是音标,最后一栏黄色的是现代汉语拼音之读音,从中可见二者的读音在元以后即完全一致,并且一直保持到现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6

      其实原先也有“餃”字,现在读jiào,宋代的《类篇•食部》解作“饸(jiá,饼)也”,和后来读jiǎo的那个“餃”字本质上不是一个字,也和现在作为常用字的“饺”字不沾边。而且这两个“餃”字虽然现在读音接近,但他们原本的读音是不一样的,可说是殊途同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6交

      “餃”——“饺”字的声符是“交”,“交”字《说文》说“交脛也。从大,象交形”,说的就是一个两腿交叉的正面人形,上图中左侧就是“交”字的图形,其中有个图形把人的上身画成了三角形,也是古人手滑了吧。至于“交”字的“交叉”、“交流”一类意思,都是以后引申出来的。

      上图中还有同为正面人形的“大”字的图形,在“交”右边。又有也表现了交叉的“五”字的图形,在“大”右边。以及“爻”字和“乂”字的图形,在“五”右边,“爻”在上,“乂”在下。还有个字,徐中舒先生隶定为“烄”,是个在火上两腿交叉的正面人形,图形在上图右上角。不过,杨伯峻先生认为,这个字的图形可能是表现“焚巫尫”的简笔画。从图形看,我倒觉得这个字该隶定为“[交/火]”或“[交/灬]。当然,上图中也有“餃”字的图形,在右下角。

      “交”这个声符可发四个音:jiao、pao、xiao、yao,但主要还是jiao。而发jiao这个音的还有个常见声符“乔”,发三个音:jiao、jue、qiao,以qiao为主,和“交”不是一路。

      再说“饶”。“饒”——“饶”这个字,《说文》说“飽也”。

      但是这个字可不那么安分,首先就把“飽”撇在了脑后,后来人们用“饒”——“饶”字,大多用的都是引申义——“富足”了。《孙子•九地》中有“掠于饶野,三军足食”;《成六年传》中有“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国利君乐,不可失也”,还有“国饶,则民骄佚”((p 0827)(08060501))(074);《墨子•备城门》中有“山林草泽之饒足利”;都是“富足”的意思。

      再后来,“饒”——“饶”字又引申出了“多”的意思,好比【严祖珽为斛律光造谣二首】中的“盲老公背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北史》);还引申出“让”的意思,好比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甚至引申出“宽恕”的意思,好比吕岩【劝世】中的“欺人是祸,饶人是福”。这“宽恕”的意思才是现在“饒”——“饶”字最常用到的意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6堯

      “饒”《说文》还说是“从食,堯聲”,那么“饒”——“饶”的声符就是“堯”——“尧”。“堯”——“尧”这个字,《说文》说“从垚在兀上,高遠也”;而“垚”,徐锴系传中说“累土,故高也”,“兀”,林义光《文源》说是“盖与元同字”。

      这么看下来,恐怕“垚”才是“饒”的基本声符,也是“堯”这个声符读音的来源。也就是说,“堯”是产生于“垚”的复合声符。但是,“垚”作为声符只在“堯”这个字中出现,其他相关形声字都用的是“堯”这个复合声符。

      “堯”、“饒”、“兀”、“土”四字的图形都在上图中,“堯”在左上角,“饒”在左下角,“兀”在“饒”右边,“土”在整个图右边。

      不过无论本义如何,“堯”——“尧”这个字现在(乃至长久以来)只有一个意思,就是人名,是那个上古帝王,开了禅让先河,且和他继任者“舜”一起,成为太平盛世的代表。“六亿神州尽舜尧”,是我们遥不可及的中国梦。

      “堯”——“尧”这个声符能发七个音:jiao、nao、qiao、rao、shao、xiao、yao,其中主要的就是rao和yao和qiao:

      发rao这个音的声符基本上只有“堯”;

      而发yao这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个“䍃”,这个声符主要发yao这个音,“堯”无法与其竞争。

      发qiao这个音的常见声符有“乔”和“焦”。“乔”发三个音:jiao、jue、qiao,以qiao为主,和“堯”不一路,“焦”当是由“隹”产生的复合声符,自身发两个音,jiao和qiao,和“堯”有些近似但各有侧重。

      下面是声符“交”和“堯”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交”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堯”的主要读音,绿色的是“交”和“堯”共有的主要读音jiao,两个常用声符的主要读音互相重叠还是比较少见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6

      ————————————————————

      下面是10个以“交”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交”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交”这个声符能够发的4种不同的声音:

      交jiāo郊jiāo咬yǎo狡jiǎo饺jiǎo绞jiǎo校jiào-xiào较jiào胶jiāo效xiào

      礮pào(炮)

      jiao、pao、xiao、yao。

      下面是“尧(垚)”和9个以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尧”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的声音:

      垚yáo尧yáo

      侥jiǎo-yáo挠náo饶ráo浇jiāo绕rào晓xiǎo烧shāo翘qiáo-qiào跷qiāo

      jiao、nao、qiao、rao、shao、xiao、yao。

      下面是18个以“食”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交”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1个常用字:

      食饥饭饱饲饵饶饺饼饿馁馋馍馏馒馅馆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25:祥,祈

      “祥”和“祈”的部首是“示”,下图中有“示”字的图形,在左上角,还有与“示”字相关的“土”字的图形,在左下角。下图中的“示”字图形有三个,长得都不一样。除了和现在“示”字字形长得像的、两横一竖加两点的图形之外,还有一横一竖有点像“丁”字字形的,又有一长一短两横加一竖有点像“亍”字字形的。

      汉字图形中的长横经常代表地,“土”字图形中就是如此,这“示”字图形中的长横也一样。而“土”字和“示”字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土”字图形的其他部分是在这一横之上,“示”字图形的主要部分却是在这一横之下,也就是地下。所以《汉语大字典》认为“示”的“甲骨文字形代表地祗”,“祗”,鬼神也。也就是说,“示”字图形表现的是地下的鬼神。

      可《说文》解释“示”字的图形却说“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又说“示”是“从二”,还说“示”的“三垂”代表的不是地下的鬼神,而是天上的“日月星”,于是“示”的意思就代表“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在《说文》看来,“示”是在这个意义上才代表所谓“神事”的。

      不过《说文》的这个意思无法解释那个一长横一短横之下只有一竖的图形,更无法解释那个一长横之下只有一竖的图形,把整体图形分拆开来认为“示”字是“从二”,也稍有些勉强,难脱附会。

      至于“示”字作为部首覆盖的范围,《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说,“示部的字多与祭祀鬼神有关”。而以“示”字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十个,其中包括,祭祀对象也就是鬼神的种类:“祖”、“神”;祭祀以及相关的与鬼神打交道的行为:“祈”和“祷”,以及“祠”、“禁”、“礼”;再就是与鬼神及祭祀相关的结果或现象:“祸”和“福”,以及“祥”。

      “示”虽然是鬼神,但没见过啥市面,所以在一般的字里头,“示”都老老实实站在声旁左边,只是会按捺不住要显佩自己的神通,都变形成了“礻”。但是也有几个“示”不肯循规蹈矩,钻到了声旁底下,好比“禁”字,可到了底下神通不够,就没能变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5

      下面我们说“祥”字。“祥”《说文》说“福也”,《大雅•文王之什•大明》中有:“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73)),《商颂•长发》中有:“濬哲维商,长发其祥。”(《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29)),都是鬼神带来的“福”。

      但这“祥”不仅是“福”,还是鬼神带来的征兆,杜预说是“吉凶之先见者”,既包括了和福类似的吉兆,也包括了与吉相反的凶兆,和例如“高”字、“长”字的某些用法同时代表了高和低、长和短相似。

      “祥”的这种用法在《小雅•鸿雁之什•斯干》中有:“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4)),在《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有:“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在《襄十三年传》中有:“先王卜征五年,而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修德而改卜。”((p 1002)(09130701))(089、098)。

      “祥”字还发展出一种习惯用法,就是“不祥”,非常多见,例如:《僖三年传》“齐方勤我,弃德,不祥”((p 0286)(05030401))(039),《襄二十五年传》“其辞顺,犯顺,不祥”((p 1104)(09251001))(097),《哀十四年传》“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p 1682)(12140101))(124),《晉語三》“不謀而諫,不忠。不圖而殺,不祥。不忠,受君之罰。不祥,罹天之禍”。

      而且这“祥”又是一种祭祀的名称,《礼记•檀弓上第三》中有“鲁人有朝祥而莫歌者,子路笑之”,《文元年传》中有“晋襄公既祥,使告于诸侯而伐卫,及南阳”((p 0512)(06010501))(048),都是这种祭祀。

      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中曾提到“祥,古文作羊”,《说文》也说“羊,祥也”,所以“祥”字应该是“羊”字的孳乳字。本来是有羊就是有福,后来引申出越来越多别的意思,离原来“羊”的意思越来越远,就有必要给“羊”加上一个部首再造出一个形声字,与原有的“羊”字划清界限。于是,古人就给“羊”派去“示”来当这个部首,新造出了“祥”字,把原先“羊”字里头和鬼神有关系的那一部分切割出来,也就让“羊”不再有和鬼神平等打交道的资格,只能当祭品了。

      因此,“羊”又是“祥”的声符,这个声符能发四个音:jiang、qiang、xiang、yang,但主要是发yang那个音,其次是xiang这个音,发其他两个音的字很少。

      “羊”字的图形,《说文》说是“象頭角足尾之形”,孔老先生也说“牛羊之字以形舉也”,可容庚在《金文编》卷四中就指出“羊,象羊首形”。上图中就有“祥”字的图形,以及“象羊首形”的“羊”字的图形和“象(牛)头角形”的“牛”字的图形,“羊”在“示”右边,“牛”在“羊”右边,“祥”在“土”右边。图中的“羊首”和“牛头”都有角,但弯的方向不一样,羊角向下弯而牛角向上弯,这是造字之初典型的“羊”和“牛”的特征。

      再说“祈”字。上图中还有“斤”字的图形和“祈”字的图形,以及相关的“單”字、“父”字的图形。“父”占了上图最右端,“父”左边是“斤”、“祈”和“單”,“斤”在最上头,下面是“祈”和“單”,“祈”在左,“單”在右。

      下面是铜绿山矿冶遗址出土先秦“斧”、“斤”安柄方式示意图,其中“斤:器形与不同,似钺,但柄呈钩状置于器物的直銎内,与甲骨文中斤字的形象一致”,即下图中图29之“2,铜斤”。图片及说明出自《铜绿山古代采矿工具初步研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5

      “斤”字,《说文》说“斫木也。象形”;徐锴在相应系传中说“斫木斧也”;段玉裁解释说“横者象斧头,直者象柄,其下象所斫木”;您对比上图中的铜斤就能看出,“斤”字甲骨文图形就是单纯画了一柄铜斤,没有被斫的木。而且“斤”要“斫”也首先“斫”的是石头啊。“斤”不是不会“斫”木头,但“斤”加上被“斫”的木头,画出来就成了“析”字的图形了。

      “祈”字就比较复杂,《汉语大字典》说罗振玉认为甲骨文、金文的“祈”是“从旂、从單,盖战时祷于军旗之下”,而且认为是“会意”,但王国维认为“从旂、从單”的这个字是“假借为祈求之祈”。如此,后造出一个“从示,斤聲”的“祈”字来占据这个位子就更合理,何况还节省了笔画。

      “單”字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认为:“卜辞中獸字从此。獸即狩之本字。征戰之戰从單,与獸同意。”,丁山《说文阙义笺》则认为:“窃疑古谓之單,后世谓之干,單、干盖古今字也。”,无论如何,都不大看得出这“單”字和“祈”字的意思有啥联系。

      “祈”《礼记•射义第四六》说“求也”,应该说求的是鬼神,所以才以“示”为部首。

      《文十二年传》中有“秦伯以璧祈战于河”((p 0590)(06120603))(057),《昭二十五年传》中有“冬十月辛酉,昭子齊(zhāi)于其寝,使祝宗祈死”((p 1466)(10250609))(091、116),《晉語六》中有“凡吾宗、祝,為我祈死,先難為免”,都是“求”,“求”的对象是鬼神,“求”的范围却很宽。到现在,我们说祈求,“求”的对象和“求”的东西更是什么都有了。

      但一直以来,人们“求”得最多的,还是“福”,所以《说文》说“祈,求福也”。

      《小雅•甫田之什•甫田》中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28)),《礼记•月令第六》中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襄七年传》中有“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p 0950)(09070202))(124),《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有“凡国祈年于田祖,龠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周书•召诰》中有“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就都是“求福”。

      “祈”《说文》既然说是“从示,斤聲”,那么“祈”的声符是“斤”。“斤”这个声符能发八个音:jin、qi、qin、ting、xian、xin、yi、yin。以“斤”为声符的字发xin那个音的最多,其次是发qi这个音的字,然后才是发jin这个音和xian那个音的字,发其他音的字都很少。

      还有些字也包含了“羊”字和“斤”字,例如“着”字和“新”字,但不是形声字。除了形声字,五十常用部首和一百常用声符也常会出现在别的常用非形声字中。

      下面是原始社会石斧的图片,此石斧安上了木柄,但更早的石斧不一定安有木柄,考古上又称为砍砸器,您还可参见上上图右端表现手持石斧的“父”字的图形,其中的石斧显然没安木柄。下面的图片出自《讲武堂:战斧秘话——暗黑中世纪的狂野杀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商代青铜斧的图片,出自《商管銎青铜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两件汉代铁斧的图片,出自《从汉代铁斧看行进中的华夏文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5

      ————————————————————

      下面是11个以“羊”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羊”这个声符能够发的4种不同的声音:

      羊yáng详xiáng洋yáng样yàng氧yǎng祥xiáng翔xiáng漾yàng痒yǎng姜jiāng

      养yǎng

      jiang、qiang、xiang、yang。

      下面是7个以“斤”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2个原来以“斤”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斤”这个声符能够发的8种不同的声音:

      斤jīn芹qín近jìn欣xīn祈qí掀xiān锨xiān

      旂qí(旗)听tīng(聽)

      jin、qi、qin、ting、xian、xin、yi、yin。

      下面是11个以“示”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羊”和“斤”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5个常用字:

      示礼祈祖神祠祥福祷祸禁

      羊氧养斤欣

      通宝推:尚儒,mezhan,
      • 家园 关于斤作声符的两点非议

        1.听字,現代漢語简化字念ting1。与斤字韵腹相近,勉強可以算是当代形声字。但这是建國后的事了。在正字(繁體字)中,當作listen的字是“聽”。

        在繁體字中,“聽”和“听”同時存在,只不過后者虽然也是形声字,但发音為yin3, 義為笑的樣子。

        古人也有將聽写成听的时候,但那是不正确的别字写法。( 《正字通》:俗借爲聽字省文. )

        2.关于祈中的斤,我倾向于罗振玉王国维的说法,祈原来完全是会意字的“旗“字,同声假借成为祈祷的祈。只不过后世将金文中的旗字的一部分笔势“隶定“(古代書法中的简化模式)为斤字。所以祈字发音同斤字甚远,(虽然韵头都有i, 但不应当看作韵转)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答案:最前面图中各个图形对应的符号

      下面再贴一遍主帖中的图00,以及相应的标出每个图形对应符号的答案图:

      图00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答案图

      下面是图00中顺序号与答案图中符号的对照:

      A1龙,A2昜,A3隹,A4古,A5非,A6丂,A7羽,A8日,A9匄;

      B1雨,B2龙,B3雷,B4目,B5厶,B6争,B7元,B8亢,B9五;

      C1旦,C2兆,C3卜,C4占,C5艮,C6頁,C7堯,C8甫,C9心;

      D1交,D2夗,D3句,D4白,D5口,D6手,D7辟,D8央,D9夾;

      E1巴,E2言,E3監,E4王,E5共,E6疒,E7六,E8倉,E9高;

      F1斤,F2广,F3片,F4區,F5車,F6壽,F7山,F8里,F9人;

      G1石,G2令,G3母,G4𡈼,G5立,G6朋,G7玉,G8圭,G9水;

      H1婁,H2女,H3包,H4欠,H5兑,H6工,H7貝,H8丁,H9戔;

      J1刀,J2刀,J3金,J4土,J5木,J6扁,J7方,J8里,J9力;

      K1丰,K2莫,K3辵,K4分,K5卯,K6酉,K7畐,K8甬,K9邑;

      N1阜,N2火,N3京,N4彳,N5攴,N6匕,N7勺,N8合,N9食;

      Q1示,Q2享,Q3皮,Q4中,Q5向,Q6米,Q7少,Q8小,Q9且;

      R1虫,R2竹,R3支,R4韋,R5昔,R6肉,R7熒,R8堇,R9者;

      T1干,T2鳥,T3僉,T4箕,T5走,T6足,T7各,T8犬,T9齊;

      U1炎,U2卒,U3衣,U4巠,U5叀,U6絲,U7柬,U8亡,U9之;

      X1俞,X2谷,X3也,X4仌,X5不,X6亥,X7禾,X8生,X9丯;

      Y1马,Y2屯,Y3马,Y4羊,Y5穴,Y6凷,Y7艸,Y8犬,Y9象。

      通宝推:mezhan,风雪,
    • 家园 24:创,劈

      “刀”这个字,《说文》说“兵也,象形”,不过最初的“刀”恐怕只是工具,未必就是兵——武器。下下图中是原始的石刀,看那样子,也只是工具,而不是武器。其实,现在的“刀”也大多不是武器了。

      《说文》还说“凡刀之屬皆从刀”,《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刀部的字差不多全是动词,表示用刀的动作。……只有少数形容词是关于刀的质量的。”。

      以“刀”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三十个。主要是动词,表示的是使用刀或某种带刃工具的动作,有“切”和“割”、“刊”和“刻”、“刮”和“削”、“剃”和“剪”,以及“刑”、“刽”、“划”、“劈”、“创”、“刘”、“剔”、“刨”、“删”、“判”、“副”、“刹”、“剖”、“剥”、“剂”、“剿”、“剩”;形容词有关于刀质量的“刚”,以及关于刀一类工具所产生后果的“剧”;名词有“剑”、“则”、“券”,都是刀的变形。

      “刀”这个部首有点格色,不肯像一般部首那样站在声旁左边,总愿意跑到声旁右边,还变形为立刀旁“刂”,让人不好认,好比“创”、“副”和“刊”,都是这样;但也有个字,“刀”在那里是站右边,而且没变形,就是“切”;还有把声旁顶脑袋上的,同样没变形,好比“券”、“剪”、“劈”。

      “刀”字、“加”字、还有包含“刀”的“分”字和“刃”字的图形,都在下图中。“刀”在左上角,“刀”下边是“分”,“分”下边是“刃”,“加”则在右下角。您可比较下下图以及更下边那些图中的那些真刀,看看“刀”字图形对应的是哪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4

      然后说“创”。“创”这个字,是简体字,繁体是“創”。《荀子•礼论》有“創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杨倞注:“創,伤也。”;这是打《说文》里来的,《说文》里也说,“創,伤也”。可“創”这个形声字是后造出来的,原先表示这个意思的是“刅”,《说文》不仅同样说了,“刅,伤也”,而且接着还说,“或从刀,倉声”,这“或”,正是“創”。

      被“創”取代后,“刅”就很少抛头露面,只在两个常用形声字中当声符,就是“梁”和“粱”,但发音已不一样。说实在的,简化字真应该把“創”简化为“刅”而不是“创”。

      至于“倉”,“甲、金文象仓形,中有门户,以进出粮”(《汉语大字典》),其含义与“創”不沾边。因此“創”字不是孳乳字,而是后起的、单纯的形声字。“倉”字、“創”字以及“刅”字的图形都在上图中,“倉”在“刀”右边,“創”在“倉”下边,“刅”在“創”下边,“刅”字还可对比它左边“刃”字的图形。再多说一句,没把“創”字简化成“刅”,也说明简化字方案是建立在约定俗成基础上的。

      这个“伤也”的“创”——“創”,古时候比现在用得更频繁:

      例如当名词用,读chuāng,有《战国策•燕策三》中的“秦王复击(荆)轲,被八创”,以及《礼记•杂记下第二一》中的“身有疡则浴,首有创则沐,病则饮酒食肉”。

      例如当动词用,读chuàng,有《书•益稷》中的“予创若时”,孔传:“创,惩也。”,孔颖达疏:“惩丹朱之恶。”,又有《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二十六》中的“身无所咎,行无所创,可谓荣矣”。

      不过还有另一个“創”,也读chuàng,后来用得更多,是从无到有的意思,好比《周礼•考工记•总目》中的“知者创物,巧者述之”,《论语•宪问》中的“为命,裨谌草创之”,【晋宣文舞歌二首】【羽辞舞歌】中的“神农教耕,创业诚难”。

      这个意思的“創”其实和另一个用“刅”当声符的字“刱”是异体字,《说文》说“刱,造法刱业也”,又说“从井,刅声”。也因此,上面两个不同意思的“創”字并非同一个字,只不过后来造形声字时撞车了,造出来一对双胞胎。

      但无论哪个“創”,《说文》都说是“从刀,倉声”,所以“倉”——“仓”就是这二而一的“創”的声符,这个声符能发四个音:cang、chen、chuang、qiang,其中发qiang那个音的常用字最多,其次才是cang,再就是chuang,而发chen那个音的只有一个“伧”——“傖”,读轻声chen(例如寒伧),还读cāng,不是常用字。

      再说“劈”,这是用“刀”的动作。有小刀,“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白居易【浔阳三题•湓浦竹】)。也有大刀,“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岑参【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

      这个“劈”还可引申到与用刀类似的结果,好比“足踵跖劈”(《吴越春秋》),又好比“手脚生皴劈”(张孜【雪诗】)。再一方面引申到不用刀用雷,天打雷劈,如唐-李晔【咏雷句】“只解劈牛兼劈树,不能诛恶与诛凶”。另一方面又引申到正冲着,像是“佳人嗔不语,劈面噀丁香”(宋-邓肃临江仙——九之七),除了这劈面,还有劈头盖脸。

      另外,“劈”也可以是用手分开,好比皇甫松【竹枝(一名巴渝辞)】中的“斜江风起动横波,劈开莲子苦心多”。不过既然用手,那这个字的部首就不一定再用“刀”,所以东晋-曹毗【诗】中有“分风为二,擘流为两”,用的是以“手”为部首的“擘”,但注释中提到:“纬略”作“劈”。——从中可见,“劈”和这里的“擘”(bò、bāi)有时能互相替代。《说文》又说“擘,撝也。从手,辟聲”,还说“劈,破也。从刀,辟聲”,两字都以“辟”为声符,可见两字的读音曾经很接近。

      “辟”这个声符能发五个音:bai、bei、bi、bo、pi,但主要是pi 和bi 这两个音,一不送气一送气,是一对。

      “辟”字和“劈”字的图形也在上图中,“辟”在右上角,“辟”下面就是“劈”。关于“辟”这个字,《说文》说“法也”,又说“从卩从辛,節制其辠也;从口,用法者也”,其图形中左侧是一个跪坐人形,屁股下面我估计是块石头。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中提出,“辟”右侧的“辛”也是一种“刀”,是古代行黥刑的“曲刀”。那么,“辟”这个简笔画画的就是,用“曲刀”对一个坐在石头上的人行刑。所以后世死刑也叫“大辟”。

      “法”和用刀的动作毕竟隔着一层,因此“劈”是个单纯的形声字。

      下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潜山县-薛家岗遗址出土新石器时期九孔石刀的图片,出自《新石器时代-薛家岗遗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营盘梁院落北门外祭祀坑出土大玉刀的图片,出自韩宏《黄土高原发现超大型聚落遗址》文汇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商代龙纹刀的图片,出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器(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汉代环柄刀的图片,出自《环柄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声符“倉”和“辟”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声符“倉”的三个主要读音,蓝色的是声符“辟”的两个主要读音,图中“倉”的读音相对分散,而“辟”却是两个读音并肩而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4

      ————————————————————

      下面是9个以“仓”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仓”这个声符能够发的4种不同的声音:

      仓cāng创chuāng-chuàng抢qiāng-qiǎng苍cāng呛qiāng-qiǎng沧cāng枪qiāng疮chuāng舱cāng

      cang、chen、chuang、qiang。

      下面是9个以“辟”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辟”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辟”这个声符能够发的5种不同的声音:

      辟bì-pì僻pì劈pī-pǐ壁bì避bì臂bei-bì璧bì譬pì霹pī

      擘bāi(掰)bò

      bai、bei、bi、bo、pi。

      下面是31个以“刀”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仓”和“辟”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3个常用字:

      刀刊刑划刚则创刘删刨判刮刽刹剂刻削剑剃剔

      剖剥剧副剩割剿

      切券劈剪

      仓舱辟

      通宝推:mezhan,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