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去向、人间无数 -- 桥上

共:💬140 🌺10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42:容,富

      “容”和“富”的部首是“宀”,“宀”我们常叫他宝盖头。用这个宝盖头“宀”当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二十二个,据《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包括,

      (一)直接指称房屋者,“宇”和“宙”,还有“宅”、“室”;

      (二)关于房屋的形容词,“完”、“宏”、“宛”、“宣”、

      (三)关于房屋的动词,“寄”和“寓”,还有“客”、“寝”、

      (四)与房屋意义距离较远者,“寂”和“寥”、“审”和“察”,还有“字”、“宠”、“容”、“富”、“宵”、“寞”。

      (p 217《宀部总论》)

      “宀”不单是部首,也是个字,这个字读mián,《说文》说“交覆深屋也”,《汉语大字典》认为“宀”的“甲骨文象房屋的形状”,是说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画了张房子的简笔画。

      “宀”这个部首,也主要和房屋有关,不过,按《王力古汉语字典》的说法,“容”和“富”都是“与房屋意义距离较远者”,照这么一说,“宀”这个部首虽然掌管房屋,但还能管别的。

      可这么一来,别的部首也会照葫芦画瓢,就会有一些采用别的部首的形声字,想顶替“宀”手下那些形声字。好比部首“口”,就出了个以他为部首的“吰”,想顶替“宏”;还有部首“言”,出了个以他为部首的“諔”,想顶替“寂”;再就是“广”,出了个“庽”,想顶替“寓”;又有“冖”,出了“冨”,想顶替“富”;等等。

      这个“宀”还是很有责任感的,一旦“宀”成为某个形声字的部首,就会在图形里把那个字其它部分全都包起来,例如下面图中的“家”字、“寶”字,等等,都是如此,生怕他们遭了风吹日晒。但到后来,隶化以后,“宀”的保护欲已没那么强,就只是覆盖于形声字上方而已,所有以“宀”为部首的形声字也都是如此。大概因为总是盖在那些字的头顶上,“宀”这个部首才被称为宝盖头。

      还有个现在与“宀”很像的部首秃宝盖“冖”,顶上没了那一撮毛,再有部首“穴”、“广”、“厂”、“仓”,也都是和房屋有联系的常见部首或声符;加上和“宀”有联系的“家”、“豭”和“寶”;这些字符的图形我都贴到了下面图里,左上角是“宀”,左下角是“冖”;“宀”右边是“穴”,“穴”下边是“广”,“广”下边是“厂”;“穴”右边是“仓”,“仓”下边是“豭”;图最右边是“寶”,“寶”左边是“家”;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2宀

      然后说“容”。

      “容”,《说文》说“盛也”,就是容纳、盛载、收留的意思,例如:《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高亨先生注此云:“刀,通舠,小船也。”(《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0)),以及,《襄二十三年传》“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p 1085)(09230802))(105),《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尚书•周书•君陈》“有容,德乃大”。

      但“容”还有一个意思——容貌,与“盛也”不大相关,大概最早是由容纳扩展到容人的态度、容忍的样子,再转化为对外表现的仪容:所谓“寝不尸,居不容”(《论语•乡党第十》),是说到了寝室之内就不必再端着;所谓“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孟子•盡心下》),这里“容”应该是指摆出的样子;然后,“容”才被引申到脸上。

      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卫风•芄兰》“容兮遂兮,垂带悸兮”,高亨先生注此云:“容,一种小刀,刃极钝,不能割物,俗语叫做样子刀。童子结婚,只佩容刀,不佩真刀,恐怕真刀割伤他自己。遂,读为燧,古代取火的工具,似后代的火链。”(《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89)),《小雅•鱼藻之什•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高亨先生注此云:“容,态度。”(《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54)),《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適为容?”,高亨先生注此云:“容,修饰容貌。”(《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1)),于是还有“女为悦己者容”。

      由此还衍生出一个常见词“从容”,例如《礼记•中庸第三一》:“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容”,徐锴《系传》说是“从宀,谷聲”,因此,“容”的声符是“谷”。“谷”这个声符,能发十二个音:gu、jiao、jue、qie、que、rong、su、xi、yu,其中主要的是rong,其次则是yu。

      但“容”还是由“谷”产生的复合声符,以“谷”为声符、发rong这个音的形声字,除了“容”字以“谷”本身为声符,其他都是以“容”为声符的。而且发rong这个音的其他声符所属的形声字也都远少于“容”。就是说,“容”这个复合声符,是发rong这个音的主要声符。

      “谷”这个字,《汉语大字典》说“字形象水流出洼之形”,其意义与“容”字不相干,“容”应该是单纯的形声字。下面图中我贴出了“容”,“谷”,以及《说文》说“象水流出成川形”的“泉”,高鸿缙《中国字例》认为“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坠流之形”的“原”,《说文》说“水生厓石间粼粼也”的“粼”,《汉语大字典》认为“古文字川象河川之形”的“川”——等几个与水有关的字的图形,最左边是“容”,往右是“谷”,再往右上边是“原”,下边是“粼”;然后最右边是“川”,“川”往左是“泉”;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2谷

      再说“富”。

      “富”,《说文》说是“从宀,畐聲”,所以“富”的声符是“畐”。“畐”这个声符能发三个音:bi、bo、fu,其中主要的就是fu。不过“畐”这个字能发两个音:fú和bì,这说明bi这个音也不能忽视。

      其实,bi和fu这两个音是相通的,同时能读这两个音的字还有不少,好比“偪”、“幅”、“拂”、“費”、“复”等等。只是到了现代,在以“畐”为声符的常用字里头,照普通话的读音,只剩下“逼”还读bi这个音。

      “畐”,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认为“字象长颈鼓腹圜底之器”,又说“畐为盛器,充盈于中,因以象征丰满”。下图中我贴出了“畐”、“富”、以及表现酒器中装满甜酒酿的“鬯”、还有表现“豆”上堆满宝玉的“豊”和“豐”——等诸字的图形,“畐”在上层中间,左边是“富”,右边是“豊”,左下是“鬯”,右下是“豐”,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2畐

      “富”,《说文》说“備也”,又说“厚也”。而“畐”,《说文》说“满也”,又说是“象高厚之形”。因此,“富”大概是“畐”的孳乳字,特指房屋内或房屋的主人财产丰厚。或者说,“畐”指罐子里是满的,而“富”就进一步表示房屋里也什么都有。

      这什么都有的“富”,见于《庄子•天地》,“有万不同之谓富”;

      再就是丰盛的“富”,例如《论语•颜渊第十二》“富哉,言乎!”、《礼记•大学第四二》“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然后是财富之“富”,最常用,例如《鲁颂•閟宫》“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17))、《宣十一年传》“今县陈,贪其富也”((p 0714)(07110502))(068)、《礼记•曲礼下第二》“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山泽之所出。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

      还有用作动词的使人富裕的“富”,例如《襄十五年传》“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p 1024)(09150801))(093),再例如《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富”又被转用作名词,指富人,例如《大雅•荡之什•召旻》“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高亨先生注此云:“时,是也,指统治集团。此句指古代的富人不像现在的富人那样坏。”(《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71));

      “富”有时候还会被假借为“福”,或用作“福”,例如《大雅•荡之什•瞻卬》“天何以刺,何神不富?”,高亨先生注此云:“富,借为福。此句问为什么神不赐福于我呢?”(《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68))、《礼记•郊特牲第十一》“富也者福也”。

      “富”还常和“贵”对称,如:《华阳国志》“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史记•陈涉吴广列传》“苟富贵,莫相忘”、《后汉书》“贵易交,富易妻”、李白【短歌行】“富贵非所愿,与人驻流光”、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下面是(自上而下)“欲”与“裕”和“富”与“福”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这两对字分别以“谷”和“畐”为声符,但有个共同特点,即“欲”与“裕”和“富”与“福”都是一开始读音相同,中间一度分道扬镳,到元代以后读音又再度趋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2

      ————————————————————

      下面是12个以“谷”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谷”这个声符能够发的9种不同声音:

      谷gǔ-yù俗sú浴yù容róng蓉róng溶róng榕róng熔róng欲yù裕yù

      却què脚jiǎo-jué

      gu、jiao、jue、qie、que、rong、su、xi、yu。

      下面是“畐”和10个以“畐”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畐”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畐”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声音:

      畐fú-bì

      副fù逼bī幅fú富fù辐fú福fú蝠fú复fù腹fù覆fù

      蔔bo(卜)

      bi、bo、fu。

      下面是22个以“宀”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谷”和“畐”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5个常用字:

      宇宅字完宏宠审宙宛宣室客宵容富寓寞寝察寥

      寄寂

      谷欲却复覆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41:欺,欧

      “欺”和“歐”两个字的声符是“其”和“區”,这“其”和“區”都是容器,一个是簸箕,竹编制品,一个是甌,就是盆,陶器。下面是竹簸箕和陶盆的图片,分别出自《民俗竹簸箕》《西安的安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图中我贴出了“箕”字也就是“其”字的图形(左上角)、“區”——“区”字的图形(右上角);以及“欺”字(“箕”右侧)、“歐”字(“區”左侧)的图形;还有“欠”字(“欺”右侧)、“旡”(jì)字(“欠”下方的图形)——这俩字的图都是画了个正仰头张大嘴的人,因为是两个不同的字,于是古人后来规定了不同的朝向,所以《说文》说“旡”是“从反欠”;再有就是,可能表现了竹编制品和陶器的“曲”字(“欺”下方)、“匚”(fāng)字(“箕”下方)、“簠”字(“匚”右侧)、“甌”字(“歐”下方)、“瓦”字(“旡”下方)、“豆”字(“甌”下方)、“缶”字(“區”下方)、“甾”字(左下角)、“婁”字(“簠”下方)、“匋”字(“婁”下方)、“鬯”(chàng)字(“瓦”下方)、“酉”字(“鬯”右侧)、“畐”字(右下角)等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1

      古人制作竹编制品和陶器要远早于文字的发明,到文字出现时,他们已经制作出来的竹编制品和陶器肯定有非常多的不同式样,不过,能够变成字符的竹编制品和陶器的式样,虽然不止以上这几种,但必定是有数的几样。而能够变成字符,也一定是经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选择、脱颖而出的典型器物式样,并且这些式样在造字之初还曾流行一时。

      “欺”和“歐”这两个字的部首就是“欠”了。关于“欠”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欠字是倦时张口舒气,欠部字多与气息有关,例如:欨,欬,欭,欸,歎,歕,歑,欷,歔,歂,歊,𣣲,歙,歗等;因倦时舒气有一种舒服感,因此有些字与欢欣有关,例如:欣,歡等;还有些字与张口的动作有关,例如:欱,歃,歍,歐,歠等;有少数字与此无关,例如:欹等。”(p 535)。

      以“欠”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十个。首先是与“欠”本义张大嘴打哈欠有关的字“钦”;接着是五个与“欠”之不足之意有关的字,有“次”和“歉”,以及“欲”、“欺”、“歇”;然后是两个和张嘴有关的字,“欧”、“歌”;再下面是“与欢欣有关”的两个字,就是“欢”和“欣”。“欠”这个部首都在形声字右侧,十个常用形声字无一例外。

      “欠”这个部首含义有点模糊,又不是十分常用,于是就有很多其他部首会去侵占他的管辖范围。就是说,会有不少以“欠”为部首的字,另有采用那些其他部首的异体字,例如“歡”、“歐”、“欣”、“歌”,就有采用“言”那个部首的“讙”、“謳”、“訢”、“謌”,又例如“歡”、“欣”、“歉”,就有采用“忄”那个部首的“懽”、“忻”、“慊”,另外,“歡”还有采用“馬”的“驩”,“歐”还有采用“口”的“嘔”,再就是“欺”有采用“亻”那个部首的“倛”,等等。

      然后再说说“欺”。

      “欺”徐灏注笺:“戴氏侗曰:欺,气馁也,引之为欺绐。欺于心者,馁于气。按:戴说从‘欠’之义甚精。”,所以《说文》说“欺,詐欺也”。

      “詐欺”是“欺”的主要意思。例如:《成元年传》“背盟而欺大国,此必败。背盟,不祥;欺大国,不义;神、人弗助,将何以胜?”((p 0782)(08010101))(069),《论语•子罕第九》“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礼记•大学第四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但“欺”还引申为欺负,例如:《成十七年传》“季子欺余!”((p 0901)(08171002))(077)。

      “欺”《说文》还说是“从欠,其聲”,就是说“欺”的声符是“其”。“其”这个声符发三个音:ji、qi、si,其中发qi这个音的常用形声字最多,si、ji次之。

      “其”,就是“箕”,商承祚先生在《说文中之古文考》中说“盖未借‘其’为语词之先,‘其’为箕字;既借之后,箕始加竹”,老先生是说“其”本来意思是簸箕,被借用表达抽象的意思,于是簸箕只好另加竹字头变成了“箕”。这是某字符被抽象意义占用后只好另制形声字来代替的典型例子,也是一种另类孳乳字的产生途径。

      最后说说“欧”。

      “欧”——“歐”,《说文》说“吐也”,邵瑛说“今经典作‘嘔’,正字当作‘歐’”。这个“吐也”的“歐”读ǒu,例如《山海经•海外北经》“歐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据树歐丝”,郭璞认为后一“歐丝”是说那女子“噉桑而吐丝,盖蚕类也”——用今天的话,那女子吃桑叶能吐丝,跟蚕是同类。

      但“歐”也读ōu,意思和“謳”一样,可以组词:讴歌,例如东汉《三公山碑》“百姓欧歌,得我惠君”。

      “歐”还会被假借为“敺”,读qū,驱赶的意思,如《大戴礼记•礼察》“或导之以德政,或歐之以法令”。

      不过到了后来,“歐”——“欧”主要读ōu,用法多在两个姓氏:歐冶子那个歐姓和欧阳修那个歐陽姓。而在今天,“欧”最常用的更是读ōu的地名:欧州。

      “歐”,《说文》还说“从欠,區聲”,那么“區”——“区”是“歐”——“欧”的声符。“區”——“区”这个声符发五个音:kou、ou、qu、shu、yu,其中主要的是ou和qu。发ou这个音的还有个常见声符“禺”。“禺”主要发yu那个音,和“區”不一路。而发qu这个音的声符主要就是“區”了。

      “區”,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认为“当为甌之初文”,其图形在上图中,其中“品”的图形应该是代表多个“盆、盂一类瓦器”(《汉语大字典》“甌”),整个图形应该表现的是储藏丰盛之象。不知何时,“區”可能是因读音相近被借用为区域一类意思,竟成了“區”的主要义项,还非常常用,只好另造出“甌”来代表“盆、盂一类瓦器”,所以这“甌”也是另类的孳乳字。

      下面是(自上而下)“其”、“斯”、“驱”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其中“驱”的声符是“区”,“其”、“斯”的声符就是“其”了。“斯”的韵母虽然在汉语拼音里写作i,但实际上读[ɿ],和“其”那里的i读[i]还是有区别的。这种读[ɿ]的i都跟在声母z([ts])、c([ts‘])、s([s])后面,类似的还有跟在声母zh([ʈʂ])、ch([ʈʂ‘])sh([ʂ])、r([ɽ])后面的汉语拼音韵母i,实际上也不读[i],而是读[ʅ]。“区”这个声符的读音之中有个汉语拼音韵母ü([y]),这个读音是后起的,在前面《39:敞,数》那一节已经提到过,而从下面表中最后一行可见,“驱”字读音中[y](ü)的出现同样是元代以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1

      下面是汉语拼音韵母i读[ɿ]和[ʅ]的一些读音的变迁,摘自王力《汉语语音史》中的《历代语音发展总表》。从中可见,这两个韵母在中国汉语官话语音系统中是五代或宋代乃至元代以后才出现的,都是经过[i]演变而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1

      ————————————————————

      下面是10个以“其”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其”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声音:

      其qí基jī斯sī撕sī嘶sī期jī-qī欺qī棋qí箕jī旗qí

      ji、qi、si。

      下面是10个以“区”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以“區”为声符的、常用字的异体字,再下面是“区”这个声符能够发的5种不同声音:

      区ōu-qū抠kōu呕ǒu岖qū驱qū枢shū欧ōu殴ōu鸥ōu躯qū

      敺qū(驱)

      kou、ou、qu、shu、yu。

      下面是10个以“欠”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其”和“区”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7个常用字:

      次欢欧欣钦欲欺歇歌歉

      其斯期旗区殴躯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40:浦,济

      “浦”和“济”的部首是“水”。以“水”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一百八十个,其中有:

      不同性质水域的名称,包括“湖”和“海”、“溪”和“涧”,以及“潭”、“渊”等;

      与“水”相关地形的名称,包括“漠”、“洞”、“洲”、“滨”、“滩”、“浦”等;

      一些水域的专名,包括“江”和“淮”、“河”和“济”,以及“汉”、“洛”、“湘”等;

      “水”或液体的性质,包括“清”和“洁”、“污”和“浊”,以及“淡”、“温”等;

      “水”或液体的状态,包括“漩”和“涡”、“浪”和“潮”、“浩”和“渺”、“满”和“溢”、“深”和“浅”,以及“滴”、“淌”、“漫”、“滚”、“沸”等;

      与“水”或液体相关的现象,包括“湿”和“润”,以及“渗”、“溅”、“滑”、“渴”等;

      人对“水”或液体及类似物进行的操作,包括“泼”和“洒”、“浇”和“注”等;

      人对“水”或液体的利用,包括“灌”和“溉”、“沐”和“浴”等;

      人利用“水”或液体进行的操作,包括“洗”和“涤”、“淘”和“汰”等;

      人与“水”或液体有关的行为,包括“涕”和“泣”,以及“测”、“添”、“消”、“滞”;

      人在“水”中、“水”上或“水”边的行为,包括“游”和“泳”,以及“潜”、“渔”等;

      与“水”相关的物质,包括“泥”和“沙”,以及“沫”、“汽”等。

      某种液体,不必含“水”,包括“酒”和“浆”、“油”和“漆”,以及“汗”、“涎”、“汞”等。

      “水”这个部首,主要在形声字左侧,而且简化变形成了所谓三点水:“氵”。但也有两个常用形声字“浆”和“汞”,他们的部首在下方,仍保留了“水”的样子。其中“汞”后来还被指定为化学元素字,正契合了这个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是液体的性质。不过,还有另一个被指定为化学元素字的“溴”,虽然“溴”这种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也是液体,但“溴”的部首却变形成了“氵”。

      在这一百八十个常用形声字之中,还有一对“同体字”:“汞”和“江”。他们都是由“水”这个部首和“工”那个声符组合而成,但“汞”和“江”两字,无论读音和意义都大相径庭。不过太史公却把这二者拉到了一起,他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水银就是“汞”。

      “水”这个部首的覆盖范围也难免和相关部首有重合之处,例如“沙”,就有个以“石”为部首的异体字“砂”,再如“没”的特定义项,就有个以“歹”为部首的异体字“殁”,又如“漂”,也是在特定义项有以“风”为部首的异体字“飘”,另如“消”,则在某些场合有个以“金”为部首的异体字“销”,还有“泥”和“坭”、“澈”和“徹”、“涣”和“焕”、“涂”和“凃”、“淳”和“醇”……等等。

      “水”字,《汉语大字典》说“甲骨文象水流动之形”,下图中我贴出了各种相关字的图形,包括:

      “水”(左上角)、以及包含“水流动之形”的“沝”(“水”右侧)、“淼”(“沝”下方)、“川”(“沝”右侧)、“淵”(“川”右侧)、“汋”(右上角)、“粼”(“汋”下方);

      还有同时包含“水流动之形”和各种人形的“湎”(“水”下方)、“沈”(“湎”下方)、“沬”(左下角)、“氼”(溺,“淼”下方)、“況”(“氼”下方)、“汓”(泅,“況”下方)、“汜”(“汓”下方)、“浴”(“汜”下方)、“潛”(“浴”下方)、“浮”(“川”下方);

      加上同时包含人脚迹和“水流动之形”的“沚”(“浮”下方)和“涉”(“浮”和“沚”右侧);

      再有“水流动之形”加上各种动物及其他物体形象的“涿”(“汜”和“浴”右侧)、“濿”(“涿”右侧)、“瀧”(右下角)、“濩”(“瀧”上方)、“津”(“瀧”左侧)、“滋”(“津”左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0水

      然后说“浦”。

      “浦”,《说文》说“瀕也”,大概是说挨着水的地方,又引申成了一片独立的水面,常被用作地名:成语“合浦珠还”,合浦就是地名;《左传》里《襄十三年传》“战于庸浦……”((p 1002)(09130501))、《襄二十四年传》“楚子师于荒浦……”((p 1092)(09240901)),“庸浦”和“荒浦”也是地名。

      在历代诗人口中,也常出现不同的“浦”,不都是地名,例如:

      截彼淮浦,王师之所。(《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65)《大雅•荡之什•常武》),

      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醴浦。(屈原《九歌•湘君》),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屈原《九章•哀郢》),

      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汉《古诗十九首》),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寒光生极浦,暮雪映沧洲。(刘长卿【重过宣峰寺山房,寄灵一上人】),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夕潮迷浦远,昼雨见人稀。(张籍【送郑秀才归宁】),

      鸥散白云沈远浦,花飞红雨送残春。(殷尧藩【襄口阻风】),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之一)。

      “浦”,《说文》又说是“从水,甫聲”,而“甫”《说文》还说是“从用、父,父亦聲”,那么“浦”的声符是“甫”,“甫”又是产生于“父”的复合声符,而且这个复合声符比基本声符“父”用的还多。

      “父”这个声符(包括“甫”)能发五个音:bao、bo、bu、fu、pu,其中主要的是fu,其次是pu和bu,然后是bo。

      “甫”《说文》说“男子美称也”,显然和“浦”不相干,因此“浦”是单纯的形声字。下图中我贴出了“甫”(左上角)、“浦”(左下角)、“父”(“甫”右侧,含徐中舒先生的注释)、“用”(“父”右侧,含徐中舒先生的注释)、“圃”(右上角)和“囿”(右下角)诸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0甫

      再说“济”。

      “济”——“濟”,音jǐ,古代首先指“濟水”,这是中原最大的四条河流“江、淮、河、济”之一。但到了今天,“濟水”早已消失,只有济源那里,还剩下一小截“濟水”故道。再就是济南这个名字,还能让人想起:在这城市北边,曾流淌着那条清澈的大河。

      不过,除此之外,这条大河如今还大量存在于各种古籍中,例如: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45)《邶风•匏有苦叶》),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僖二十一年传》(p 0391)(05210401))(035),

      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僖三十一年经》(p 0484)(05310001))(045),

      济、河惟兖州:……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尚书•禹贡》),

      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钷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山海经•海内东经第十三》),

      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足以为塞。(《秦策一•张仪说秦王》),

      齊人焉始爲長城於濟,自南山屬之北海。(小狐《讀《繫年》臆札》所附《系年》通行释文第二十章)。

      “濟水”这条河,可不是一般的河,史念海先生曾专门有说明:

      济水在其畅流时被人们当作四渎之一,是和黄河、长江、淮河并列的大河流。为什么叫做渎呢?是因为这四条河流都是独流入海,不受其他河流的干扰。黄河、长江和淮河是符合这样的意义的,只有济水并不是如此。济水的发源地据说在现在河南的济源县,是在黄河以北,可是它的流经的地区却主要在当时的黄河之南。……就是说它横越过黄河并和黄河相互成了交叉的状态,两相交叉的地方在今荥阳县北。

      其实这不过是黄河北岸的一条河流,其流入黄河的地方和南岸另一条河流由黄河里分流出来的地方,相距不远,因而发生了这样的误会。古代人们称在黄河以北济水的上源为沇水,到了行将流入黄河的地方才改称济水,就可看出其中的一点消息。就济水这个名词来解释,也可以说明它本不是一条不受其他河流的干扰而独流入海的河流,它只是由黄河分流出来的支津。……支津与支流不同,支流是流入黄河的河流,支津则是由黄河里分流出来再入于海的。……漯水就是其中的一条。不过这条支津远比漯水为巨大,而且恰巧在分流的地方以北的黄河北岸另有一条河流流入黄河,因此古代人们就把它当作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没有把它和漯水等量齐观。

      (史念海 《河山集》 三 人民出版社 (p 303)《論濟水和鴻溝》)

      下面是《古济水走向图》,出自百度旅游《济渎庙》,或接近史先生的意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0

      至于《说文》所说“出常山-房子-贊皇山”的“濟水”,则是北面在今河北的同名小河。

      不过,音jǐ的“濟”——“济”还被假借为“挤”,并可引申为众多,例如《大雅•文王之什•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83)),《周颂•清庙之什•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75))。

      此外,“濟”——“济”还会被假借为“齊”——“齐”,或者说此“濟”乃“齊”之孳乳字,意为整齐乃至庄严恭敬,自然是音qí。例如《齐风•载驱》“四骊济济,垂辔沵沵”(《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38)),《小雅•谷风之什•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21)),《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69))。

      但是“濟”——“济”还音jì,应该说和音jǐ、音qí的“濟”都不是一回事,而是另一个单纯的形声字,意思是渡河。

      例如《周易》第六十三卦“既济”和第六十四卦“未济”(《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卷四》 (p 313、p 317 )),都是说渡河的事;

      又例如《鄘风•载驰》“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76)),《文三年传》“秦伯伐晋,济河焚舟……”((p 0529)(06030401)),《定四年传》“半济而后可击也”((p 1544)(11040305)),《礼记•乐记第十九》“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九地第十一》“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孙子译注》(p 077)李零(110500)),《尚书•商书•说命上》“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也都说的是渡河。

      这音jì的“濟”还引申为成就、成功,语出《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一例,还有《僖二十年传》“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p 0387)(05200501))(043),《昭四年传》“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p 1248)(10040103))(108、111);

      音jì的“濟”又引申为调剂、弥补,例如《昭二十年传》“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洩其过”((p 1419)(10200801))(102)、《昭二十年传》“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p 1421)(10200903))(111);另引申为增加,例如《桓十三年传》:“必济师!”((p 0136)(02130101))(018);更引申为终止,例如《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泠风得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无论是音jǐ、音qí还是音jì的“濟”,都应如《说文》所说是“从水,齊聲”,即以“齊”——“齐”作为声符。“齊”这个声符现在能发chai、ji、qi、zhai四个音,其中主要的是ji。

      “齊”——“齐”,《说文》说“禾麥吐穗上平也”,《汉语大字典》则说“甲骨文、早期金文“齊”象禾麦之穗……”。下图中我贴出了“齊”、“濟”以及表现“黍稷在器以祀”的“齍”这三字的图形,“濟”在左,“齊”在中,“齍”在右,照图中“齊”字的图形看,“齊”与其说画的是“禾麥吐穗上平也”,不如说画的是“禾麥穗济济然也”。也就是说,这“齊”字图形表现的是禾麥穗上谷粒挤挤挨挨将要丰收的样子,可能是“挤”字的原型。所以,“挤”、“齐”和某些“济”说不好五千年前是一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0齊

      下面是一张将要丰收谷穗的图片,出自《谷穗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下面是22个以“父”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父”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父”这个声符能够发的5种不同声音:

      甫fǔ捕bǔ哺bǔ圃pǔ浦pǔ蒲pú辅fǔ脯fǔ-pú博bó葡pú

      铺pū-pù傅fù搏bó缚fù膊bó敷fū薄báo-bó-bò簿bù父fǔ-fù斧fǔ

      布bù怖bù

      補bǔ(补)

      bao、bo、bu、fu、pu。

      下面是7个以“齐”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齐”这个声符能够发的4种不同声音:

      齐qí-jī-jì-zī-zhāi-jǐ-jiào(齊)剂jì挤jǐ荠jì-qi济jǐ-jì脐qí斋zhāi(齋)

      chai、ji、qi、zhai。

      下面是181个以“水”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父”和“齐”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8个常用字:

      水汁汇汉汗污江汛池汤汪沐沛汰沥沙汽沃沦汹

      泛沟没沧沪沈沉沫浅泄沽河沾沮油泊沿泡注泣

      泞泌泻泳泥沼沸波泼泽治洼洁洪洒浇浊洞测洗

      活涎派洽洛济洋洲浑浓津涛浙涝浦酒消涡浩海

      涂浴浮涣涤流润浪涧涕浸涨涌港滞湖渣湘渤渺

      湿温渴溃溅滑湃湾渡游滋溉满漠源滤滥滔溪溜

      漓滚溢溯滨溶滓溺滩漆漱漂漫滴漩漾演漏潜澎

      潮潭潦澳潘澈澜澄濒澡激瀑灌清添淋涯淹渠渐

      淑淌混淮淆渊淫渔淘淳液淤淡淀深涮梁渗涵

      汞浆

      甫圃博父斧布齐斋

    • 家园 39:敞,数

      “敞”和“数”的部首是“攴”(pū),按下面说文的说法,这个“攴”自己就是个形声字,部首是“又”,也就是“手”,声符是“卜”。因此,这个“攴”又有个采用提手旁的异体字:“扑”。

      关于“攴”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

      《说文》:“攴,小擊也。从又,卜聲。凡攴之屬皆从攴。”徐灏曰:“从攴之字多非擊义。”今按攴部的字,确是此种情况。徐氏又云:“疑本象手有执持之形,故凡举手作事之义皆从之。”此说近是,如“救、收”等字皆符此例。然此说亦未能概括一切,只好存疑。(p 406《攴部总论》)

      照以上王力先生的说法,“攴”这个部首覆盖范围芜杂,难免和很多别的部首互相纠缠,例如“救”字,就有异体字“捄”、“㤹”、“𣪋”、“𧧷”,分别以“扌”、“忄”、“殳”、“言”为部首。

      “攴”这个部首后来还产生了一个变体:“攵”,常被称为反文旁。“攴”和“攵”作为形声字的部首都在右侧。但有时候,这个“攵”并不是反文旁而是声符。例如“玫”字,《说文》就说是“从玉,文声”。这个“玫”里的“攵”,自然是“文”之变形,和作为部首的“攵”不是一回事。另外,还有个“枚”字,与“玫”现在正好同音,但却是个会意字,其中的“攵”仍是“攴”,但不是形声字部首。

      以“攴”——“攵”为部首的常用字十八个,除了“敲”以“攴”为部首,别的都以“攵”为部首。这也是偷懒定律在起作用吧,能省一笔是一笔。这十八个字主要是表现人手使用工具做事的动词,包括,“收”和“敛”、“赦”和“放”、“攻”和“救”、“致”和“敌”,以及“政”、“故”、“效”、“教”、“敞”、“敦”、“数”、“敲”、“敷”,只有一个“敏”,是形容这种动作的形容词。

      但说文却说“攴”是“从又,卜聲”,那么“攴”也许可以说是以“手”为基本部首的复合部首,这可不常见。不过,如果“攴”是“从又,卜聲”的复合部首,那么“攴”的图形应该是:一只手,再加上“卜”所表现的甲骨上的裂纹。但观察下图左上角“攴”字的甲骨文字形,似乎并非如此。这个图形表现的似乎是:一只手抓着有点像斧子的某种工具。也就是说,“攴”字的图形自身可能就是一幅完整的简笔画。或者说,“攴”是个象形字,也可能是会意字,并非形声字,也就不是复合部首。

      下图还贴出了与“攴”类似、“象手持石斧”的“父”字、以及表现“斫木斧”的“斤”字,两字的图形。“父”在左下角,“斤”在“父”右侧,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9

      然后说“敞”。

      “敞”《说文》说是“平治高土”,自然是人手用工具做的事。但后来引申为“平治”过的“高土”本身,于是《说文》又说“可以遠望也”。

      但再到后来,“敞”的主要用法就是开放或宽阔了,例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史记•淮阴侯列传》),

      垫江以西,土地平敞,精敏轻疾。(《华阳国志》),

      雨则内敞屋之下,则不须重箔。(《齐民要术•煮胶第九十》),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李商隐【龙池】),

      中轩敞者为舱。(清-张潮《核舟记》)。

      “敞”,《说文》还说是“从攴,尚聲”,因此,“尚”是“敞”的声符,但“尚”又是“从八,向聲”,那么“尚”就是由“向”产生的复合声符。“向”这个声符能发七个音,chang、cheng、dang、shang、tang、xiang、zhang,其中主要的,是tang、chang、dang三个音。

      tang、chang、dang这三个读音的韵母相同,只有声母分别是t、ch、d,这里边t和ch,还有ch和d,都是很容易互易的声母组合。

      例如,

      前者t和ch,有:

      含常用声符“𡈼”的形声字“廷”和“呈”,

      含常用声符“也”的形声字“他”和“池”,

      含常用声符“丁”的形声字“亭”和“诚”;

      后者ch和d,有:

      含常用声符“寿”的形声字“筹”和“祷”,

      含常用声符“屯”的形声字“纯”和“钝”,

      含常用声符“享”的形声字“淳”和“敦”,

      含常用声符“丁”的形声字“城”和“灯”。

      这两组里都有“丁”,和“向”一样,“丁”也是t、ch、d三对声母都能有互易。

      “向”,《说文》说“北出牖也”,就是朝北的窗户。还引证了《詩经》中的“塞向墐戶”,徐灏注笺则说“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象形”。上图中我贴出了“敞”字、“尚”字、“向”字、以及可能也表现了窗户的“宫”字的图形,“敞”在“攴”右侧,“尚”在“敞”右侧,“向”在“斤”右侧,“宫”在右下角,您可对比。

      “尚”,《说文》说“曾也”,这里的“曾”其实是“增”,“敞”《说文》所说的“平治高土”也可以说是“增”,加上“向”《说文》所说的“北出牖也”,虽说是朝北的窗户,但和“敞”《说文》所说的“可以遠望”也连得上,这么说起来,“敞”很可能是“尚”的孳乳字。

      再说“數”。

      “數”《说文》说是“从攴,婁聲”,所以“數”的声符是“婁”——“娄”。“婁”——“娄”这个声符能发六个音:ju、lou、lü、shu、shuo、sou,其中主要是lou,其次是lü。

      “婁”——“娄”,《说文》说“空也”,《汉字源流字典》以为其图形当为一女子头顶竹篓且以双手夹扶之形,即“篓”字之原形。后来“婁”引申出通透中空之意,这中空的意思还占据了“婁”这个符号,竹篓或荆条编的篓子只好另造形声字“篓”来代表。因此,“數”——“数”是单纯的形声字。

      上图中我贴出了“數”字和“婁”字的图形,“婁”在右上角,左侧是“數”,您可对比。

      “數”——“数”,《说文》还说“計也”,则是数数和算数,数数和算数当然离不开手,必要时我还会用脚,但在大规模实践中显然需要用工具来辅助

      “算筹”就是我国古代人们用来数数和算数的工具,在“攵”字图形中,那只手上所拿的说不定也可以是算筹这种古老的计算工具。下面是西汉年间金属算筹的图片,出自《计算工具发展小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数”是个多音字,因为非常常用,因此有三种读音:shǔ、shù和shuò。

      头一个是读shǔ的“数”:

      这个“数”,首先是数数和算数的意思,例如,《桓十二年传》“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p 0135)(02120401))(018),《吕氏春秋•仲春纪第二》“孔墨之后学显荣於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皆所染者得当也”;

      再引申为筹谋,例如,《小雅•节南山之什•巧言》“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97));

      还引申为一一提及,有正面的,好比《文十八年传》“故《虞书》数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无违教也”((p 0638)(06180704))(063),有中性的,好比《昭十五年传》“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p 1371)(10150701))(114、125、129),有负面的,好比《庄二十八年传》“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p 0238)(03280101))(029、033)。

      引申到后来,“数”似乎应当用“口”或“言”作部首了。可是“喽”已经有了,最常见的是喽啰;“謱”也已经有了,主要用处是謱謰,混乱的意思,还一个意思却是相反的“谨”。

      第二个是读shù的“数”:

      这个“数”,首先是被数和被计算的数目,例如,《襄三十年传》“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p 1170)(09300301))(082),《礼记•月令第六》“牺牲驹犊,举,书其数”;

      再引申为相应的学问,例如,《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又引申为特定的度量,各不相同,例如,《昭二十六年传》“豆、区、釜、钟之数……”((p 1480)(10261101))(102),《礼记•王制第五》“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车有六等之数……”,《庄子内篇-天道第十三》“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并引申为几个,可连接各种量词,例如: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僖三十三年传》(p 0497)(05330301))(049),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第七》),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孟子•梁惠王上》),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

      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吕氏春秋•仲冬纪第十一》),

      吴末,甘橘成,岁得绢数千疋。(《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北魏-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010)《齐民要术•原序》),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陶渊明【桃花源源记并诗】),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李白【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张继【归山】),

      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刘禹锡【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

      还引申为那些神秘的与命运相连的“数”,包括历数,例如:

      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僖十五年传》(p 0363)(05150409))(037),

      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论语•尧曰第二十》),

      凡举大事,毋逆大数,必顺其时,慎因其类。(《礼记•月令第六》),

      天六地五,數之常也。(《周語下》),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屈原《卜居》),

      苟成败其有数,岂怨天而尤人。(南朝-宋-谢晦【悲人道】),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王维【老将行】)。

      这个方向引伸到后来似乎可以用“心”当部首,不过已经有个“慺”,是恭谨的意思,要是上娄下心,倒还没人占。有时候似乎也能用“竹”当部首,那就是“篓”了。

      第三个是读shuò的“数”。这个“数”,意思是经常、频繁、紧密,大概是从数数和算数引申来的,例如,《宣十二年传》“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p 0741)(07120212))(066),《论语•里仁第四》“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孙膑兵法》“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引申到这里,似乎也可以用“力”当部首,左婁右力或上婁下力似乎也还都没被占用。

      无论如何,这些“数”离那个手拿小棍的“攵”的本意越来越远。或者可以说,正是这些常用字在使用中各种各样的引申,让那些常用形声字部首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宽了……

      下面是声符“尚”和“娄”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尚”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娄”的一些主要读音。“尚”的主要读音一大堆,“娄”只有两个,就是lü和lou,声母相同,韵母分别是ü和ou,这两个韵母的互易在常用声符“句”和“区”那里也曾出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9

      下面是现代采用韵母ü的一些读音的变迁,摘自王力《汉语语音史》中的《历代语音发展总表》。从中可见,ü([y])这个韵母在中国汉语官话语音系统中是宋代或元代以后才出现的,并且大多是经[i̪u]演变而来,而“娄”这个声符的韵母一度就曾读[i̪u]: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9

      ————————————————————

      下面是26个以“向”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向”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声音:

      向xiàng响xiǎng晌shǎng尚shàng倘cháng-tǎng淌tǎng敞chǎng趟tāng-tàng躺tǎng党dǎng

      堂táng膛táng常cháng棠táng赏shǎng掌zhǎng撑chēng裳cháng-shang尝cháng偿cháng

      当dāng-dàng挡dǎng-dàng档dàng铛chēng-dāng裆dāng厂chǎng

      chang、cheng、dang、shang、tang、xiang、zhang。

      下面是7个以“娄”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娄”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声音:

      娄lóu搂lōu-lǒu屡lǚ缕lǚ楼lóu数shǔ-shù-shuò篓lǒu

      ju、lou、lü、shu、shuo、sou。

      下面是18个以“攵”和“攴”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向”和“娄”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10个常用字:

      收攻放政故致敌效赦教救敏敛敞敦数敷

      向尚躺党常尝当厂娄屡

      通宝推:mezhan,camelry,
    • 家园 38:凉,净

      “凉”和“净”的部首是“冫”。“冫”这个部首,原来的样子是“仌”,因为当了部首需要精兵简政,结果四笔的“仌”就变成两笔的“冫”了。

      “仌”,也就是“冰”,因此,“冫”这个部首覆盖的范围大多与冷冻有关。“冫”这个部首属下的常用形声字有十五个,表现因冷冻而出现的现象的就有八个,包括:“冷”和“凉”、“凝”和“冻”,以及“凌”、“净”、“凛”、“况”;还有一个“冶”是直接与“冰”有联系的现象;以上九个已经在十五个常用形声字中占了六成。剩下的六个,就是与“水”相关的现象了,有“冲”和“决”,以及“凑”、“凄”、“减”、“准”,而这六个字都有相对应的、以“氵”为部首的异体字:“沖”和“決”,以及“湊”、“淒”、“減”、“準”。

      再有,前面与冷冻有关的“凉”、“净”、“况”,也都有以“氵”为部首的异体字,“涼”、“淨”、“況”。当然也不全是这样,例如前面的“冷”和以“氵”为部首的“泠”,虽然后者“泠”也可以是清凉的意思,但毕竟和“冷”含义不同;至于前面的“冶”和以“氵”为部首的“治”,就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了。

      冰和水本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于是“冫”和“氵”两个部首覆盖的范围多有重合之处,但也不排除有时是人们偷懒省掉了一笔,据说,偷懒是汉字发展的重要动力。

      “冫”这个部首都在形声字左侧,样子也只有一种。但有个常用字“寒”,虽不是形声字,但“寒”下面那两点也代表“仌”,与“冫”样子不同。另外,“寒”字的上半部分虽然现在与“塞”字的上半部分一样,但其实二者的来源是不一样的。来源不同的还有“次”,“次”左半边的“冫”,这个“冫”其实是“二”,而这个“冫”——“二”并非部首,而是声符。甚至“冫”——“仌”也可以是声符,例如在常用形声字“冯”里头,“冫”就是声符,在“冯”右半边的“马”反倒是部首。

      “仌”,《说文》说“冻也。象水凝之形”,段玉裁注云“象水初凝之文理也”;而朱骏声通训定声则说“仌,经史皆以冰为之”;《集韵•蒸韵》又说“仌,或从水。亦书作冫”,这“从水”的就是“冰”了;再就是那个“水无一点不成氷”的“氷”;另外,还有个“凝”字,《说文》说“俗冰从疑”,段玉裁注云“以冰代仌、乃別製凝字。經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总之,“仌”、“冰”、“冫”、“氷”、甚至“凝”,都是一个意思:“一氧化二氢”H2O的固体状态。

      下面是一种“水初凝之文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8

      下图中我贴出了“仌”字和“冰”(凝)字的图形,还有“水”字、以及可能表现了水之纹理的“渊”字的图形。“仌”在左上角,右边是“冰”(凝),左下角是“水”,右下角是“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8

      然后说“凉”。

      如上所言,“凉”字也有个相对应的、以“氵”为部首的异体字:“涼”。《汉语大字典》按:古籍中多作“涼”,今“凉”字通行,看来是偷懒的结果。

      “凉”和“涼”,“涼”在先,《说文》说“涼,薄也”,据说是酒里掺水的意思,引申为“凉薄”;《左传》多用此义,如:

      《闵二年传》“尨,凉;冬,杀;金,寒;玦,离;胡可恃也?”((p 0269)(04020703))(036),

      《庄三十二年传》“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p 0252)(03320303))(032),

      《昭四年传》“君子作法于涼,其敝犹贪”((p 1254)(10040601))(111)。

      不过,因为有“冫”这个部首,“涼”字“不厚”的意思早就被“不热”的意思盖过去了,“不热”成为“凉”的最常见义项,用法更多种多样,除了“挂着屋下阴中风凉处,勿令烟熏”(《齐民要术•蔓菁第十八》),还有:

      北风其涼,雨雪其雱。(《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58)《邶风•北风》),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第六》),

      風伯為余先驅兮,氛埃辟而清涼。(屈原《遠遊》),

      微我无衣,温凉谁同。(南朝-宋-谢灵运【答谢谘议诗】),

      天道有盈缺,寒暑递炎凉。(南朝-梁-沈约《八咏诗•解佩去朝市》),

      陵谷俄迁变,松柏易荒凉。(北周-王褒【送刘中书葬诗】),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

      “凉”和“涼”两个字的声符都是“京”,“京”这个声符可发七个音:jiang、jing、liang、lüe、qing、qiong、ying,其中主要的就是jing和liang。这里头j和l两个声母,以及ing和iang两个韵母,都是很容易互易的。

      “京”,《说文》说“人所为绝高丘也”,还说是“从高省”,上图中贴了“京”字、“高”字、“凉”字、“涼”字、还有个“北風謂之𩘁”(《说文》)的“𩘁”(liáng)字,以及可能表现了水之纹理的“渊”字,等诸字的图形。“京”在“冰”右边,“高”在“水”右边,“凉”在“京”下边,“涼”在“凉”下边,“𩘁”在“渊”上边,“渊”是在右下角。

      “人所为绝高丘”,应该是指现在考古发掘常见的夯土台基,台基上面还得有房屋,上图中“京”字和“高”字图形画的就都是高台和上面的一所房子。

      再说“净”。

      “净”字同样有个以“氵”为部首的异体字“浄”,《汉语大字典》说:古籍多作“浄”,今“凈”字通行。

      “净”和“浄”的声符都是“争”,但“争”有个异体字“爭”,《汉语大字典》说:“爭”,今通行体作“争”。因此,“净”有三个异体字:“凈”、“浄”和“淨”。上图中有“净”字和“争”字的图形,“争”在右上角,下边是“净”。“争”字的图形就是两只手在抢一根棍子,而“爭”的上部保留了更多“手”的样子,所以我还是觉得“爭”更合乎古义,尽管抵抗不了偷懒的大势。

      “净”本义是冷的样子,和热火朝天的争抢毫无关系,因此“净”是个单纯的形声字。《说文》中说“淨,魯北城門池也”,但这个地名“淨”和其他各种“净”联系不大。“净”后来又由冷引申为清洁,成为主要用法。例如:

      是粢盛酒醴不净洁也。(《墨子•节葬下》),

      凡应之理,清净公素,而正始卒。(《吕氏春秋•审分览第五》:),

      稼穑不修,桑果不茂,畜产不肥,鞭之可也,杝落不完,垣墙不牢,扫除不净,笞之可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原序》引《仲长子》——《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009)),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诗】),

      凝肤皎若雪,明净色如神。(南朝-宋-鲍照【学古诗】),

      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王维【齐州送祖三】),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行】)。

      “争”——“爭”这个声符能发cheng、jing、zheng三个音,但主要发音还是zheng。

      下面是(自上而下)“争”、“净”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从中可见这两个字的读音一开始只有小的差异,到后来声母韵母都变得不一样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8

      下面是声符“京”和“争”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京”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争”的主要读音。“京”有三个主要读音,“争”只有一个,显然不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8

      ————————————————————

      下面是10个以“京”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京”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声音:

      京jīng凉liáng-liàng谅liàng掠lüè惊jīng琼qióng景jǐng-yǐng晾liàng影yǐng鲸jīng

      jiang、jing、liang、lüe、qing、qiong、ying。

      下面是6个以“争”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争”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声音:

      争zhēng净jìng挣zhēng-zhèng狰zhēng睁zhēng筝zhēng

      cheng、jing、zheng。

      下面是16个以“仌”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京”和“争”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4个常用字:

      冲冰决冻况冷冶净凌准凄凉凛凝凑减

      京影鲸争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37:驰,验

      “驰”和“验”的部首是“马”,也就是“馬”。关于“馬”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馬部的字,绝大部分跟马有关,有关马的名词居多,其次是马的动作及人对马的动作,有关马的形容词极少。与马毫无关系的字很少,一般是兽名。有些字看来与马无关,细分析还是有些关系。”。

      以“馬”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二十二个,按《王力古汉语字典》的分类,其中包括:

      (一)有关马的名词,有“驹”、“骆”、“骏”、“骄”、“验”;

      (二)有关马本身动作的动词,有“骇”、“骚”、“腾”、“冯”、“驶”、“驮”、“驻”;

      (三)有关人对马动作的动词,有“驱”和“驰”,以及“驾”、“骑”、“骗”、“驯”;

      (四)有关马的形容词,有“驳”;

      (五)与马有间接关系的词,有“驴”和“骡”,以及“驼”。

      “马”这个部首,通常在形声字左侧,例如“驰”和“验”;但也有在右侧的,例如“冯”;还有在下方的,例如“驾”;更有在右下角的,例如“腾”。

      用“马”当部首的字挺多,难免有些字闯进了别的部首管辖的地方。好比“驱”,“驱”的虽然是“马”,但“敺”的时候也需要手里拿着鞭子,于是,“驱”就有了以“攴”为部首的异体字“敺”。又好比“驯”,“驯”的虽然是“马”,但“训”的时候也需要说话,于是在古时候,“驯”就曾经和以“言”为部首的“训”是同一字。再有,因为“马”这个部首也可以当别的四条腿动物的部首,于是那个“骇”可以指四蹄皆白的猪,但毕竟“猪”有个更正宗的部首“豕”,所以这四蹄皆白的猪,正字还是“豥”。其实“猪”字本身正字也该是“豬”。

      咱们接着说“马”。“马”,不但是常用部首,还是常用声符,用“马”当声符的常用形声字有:“吗”(má-mǎ-ma)、“妈”(mā)、“玛”(mǎ)、“码”(mǎ)、“蚂”(mā-mà)、“骂”(mà),都发ma这个音。

      “馬”,《说文》说是“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就是说,“馬”字的图形是一张“馬”的简笔画,画里画了马头、马鬃、马尾、和四条马腿。不过从下图中左上角“馬”字的图形看,其实古人在图中只画了两条马腿。用两条腿代表四条腿,也是简笔画的常态吧。另外,这张简笔画里的马头也是用一只大眼睛代表的,就和很多字里边的人头用眼睛代表一样——这事我在前头《31:顶,顿》里提过,也有图,您不妨再去瞧瞧。

      下面图中我还贴出了包含“馬”形象的“𩡧”(huán)字(“馬”右侧)、“[𩡧*一]”字(“𩡧”下方)、“馽”(zhí)字(“𩡧”右侧)、“驫”(biāo)字(“馽”下方)的图形。再就是包含各种四条腿动物形象的“犬”字(右上角)、“尨”(máng)字(“犬”下方)、“狩”字(“驫”下方)、“犾”(yín)字(“狩”下方)、“豕”字(“狩”左侧)、“豸”(zhì)字(“豕”左下)、“鹿”字(“馬”下方)、“廌”(zhì)字(“豕”下方)、“麑”字(“尨”下方)、“兔”字(“豸”下方)、等等诸字的图形。在这些图形中,也都只画了两条腿,也还有用眼睛代表脑袋的,您可以找找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7

      然后说“驰”——“馳”。

      “驰”,意为马拉着车快跑,之所以扯上车,是因为人们一开始利用马并不是用来骑,而是用来驾车。例如并驾齐驱,自然是驾车奔驰,例如著名的田忌赛马,其实赛的也是马拉的车。

      至于“馳”为什么没用“車”当部首,我觉得是古人知道这里头实际在动的毕竟还是“馬”。

      《诗经》中这种快跑的例子有:《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76)),《小雅•鹿鸣之什•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诹”(《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20));

      《左传》中的例子有:《宣十二年传》“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p 0737)(07120209))(066),《襄十四年传》“与士鞅驰秦师,死焉”((p 1009)(09140302))(100);

      还有《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中的“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都是马拉着车在“驰”。

      后来自然也会扩展移用,好比我们现在说奔驰,说心驰神往。

      “馳”,《说文》说是“从馬,也聲”,就是说“也”是“馳”——“驰”的声符。“也”这个声符能发十二个音:chi、de、di、duo、she、shi、ta、tan、tuo、xie、ye、yi,其中主要的就是chi。能发chi这个音的声符虽多,但主要的还是“也”。

      下面是(自上而下)“他”、“拖”、“驰”、“施”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这四字的声符都是“也”。其中“他”和“拖”直到现代才分道扬镳,而“驰”和“施”也一直不即不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7

      “也”这个字,王筠《文字蒙求》说是“古匜字”,容庚《金文编》又说“与它(蛇)为一字”,《说文》却说“女陰也。象形。”。无论如何,这些都和车马无关,看来“馳”——“驰”是个单纯的形声字。

      上上图中贴出了“也”字(左下角)和“馳”字(“也”右侧)的图形;另外还贴出了下面会说到的“僉”字(“馳”右侧)和“驗”字(“僉”右侧)的图形。

      下面图中是一只“匜”——叔上匜,图片出自《西周叔上匜》,“也”字图形中到底画的是不是“匜”,您可以据图覆“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就说“验”。

      “验”——“驗”,《说文》说是“马名”,但这一义项早就无人使用,现在已没人知道这“驗”指的是什么“馬”了。而《玉篇•马部》中又说“驗,征也,证也”,这才是后来“驗”的主要义项。这“征”和“证”的例子有: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子译注》(p 092)李零(130100));

      《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操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

      《吴越春秋》:“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驗”,《说文》还说是“从馬,僉(qiān)声”,那么“僉”——“佥”是“驗”——“验”的声符。“佥”这个声符能发五个音:jian、lian、qian、xian、yan,其中主要是jian,其次是lian。同时能发jian和lian这两个音的有常见声符“兼”,和“佥”这个声符很像。

      下面是(自上而下)“佥”、“俭”、“剑”、“险”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这四字的声符都是“佥”,而且韵母部分是相同的,只是韵尾在元代以前都是m,是所谓闭口音,今天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这种音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7

      “僉”,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述林》以为从“亼”,从“吅”,从“从”。“亼”训“三合”,“从”从二人,“吅”从二口,“人各一口,二人二口,二口相合,故为僉也。二口犹言多口,不必限于二也。”。因此,“僉”字《说文》说“皆也”。无论“三合”而为“集”,还是“皆也”,都和“征也,证也”没啥关系。照这么说,“征也,证也”的“驗”,也是个单纯的形声字。

      ————————————————————

      下面是9个以“也”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也”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也”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2种不同的声音:

      也yě他tā地de-dì池chí弛chí她tā驰chí拖tuō施shī

      虵shé(蛇)

      chi、de、di、duo、she、shi、ta、tan、tuo、xie,

      ye、yi。

      下面是“佥(僉)”和9个以“佥”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僉”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佥(僉)”这个声符能够发的5种不同声音:

      佥qiān(僉)

      俭jiǎn剑jiàn险xiǎn捡jiǎn验yàn检jiǎn敛liǎn脸liǎn签qiān

      礆jiǎn(碱)

      jian、lian、qian、xian、yan。

      下面是23个以“马”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也”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3个常用字:

      马冯驮驯驰驱驳驴驾驶驹驻驼骄骆骇验骏骗骚

      骡骑腾

      也弛施

      通宝推:燕人,mezhan,
      • 家园 古籍里必有“验”字由来

        第一古籍是否还存在都不知道。

        第二古籍如汪洋大海,如何搜索。必然博闻强记者才可能做到。

        所谓“训诂”之难。

        给您送花了。

    • 家园 36:私,税

      “私”和“税”的部首是“禾”。“禾”,《说文》说是“从木,从垂省,垂象其穗”,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补充说“上象穗与叶,下象茎与根”,就是说,这“禾”的图形是画了一株“禾”,上边是下垂的穗,还有叶子,然后是茎,最下面是根。这造字之初古人眼里的“禾”,我们现在叫谷子,简化之前写作穀子。

      下面是一张谷子(Setaria italica (L.) Beauv——粱)的图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6谷子

      这个“穀”,也是个以“禾”为部首的形声字。而现在常用的“谷”,本是山谷的“谷”,用作谷子的“谷”是假借:当初,因为笔画少,“谷”被非常多的人借去当“穀”用,结果在推行简化字时就被定为“穀”的正式简化字了。

      谷子,也就是小米,当时又叫“粟”,还有相近品种“黍”,是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当时主要食物来源中最重要的一种。于是,“穀”字还引申出了喂食的意思。

      下图中除了重点表现谷子植株的“禾”字的图形(左上角),还包括:突出表现饱满谷粒的“粟”字(“禾”右侧)、强调谷粒分散状态的“黍”字(“粟”右侧)、反映谷子果实部分下垂的“秀”字(“黍”下方)、表现人侍弄谷子的“年”字(右上角)、表现一丛“禾”的“秝”(lì)字(“禾”下方)、表现手抓一把“禾”的“兼”字(“秝”下方);以及,现在和“粟”字字形相似、但实际表现的是木本植物的“栗”字(“粟”下方),表现了豆类的“尗”(“菽”)字(“年”下方),表现了高粱的“术”字(左下角),表现了麦子的“麥”——“麦”字(“栗”下方)和“來”——“来”字(“术”右侧),表现了草本花卉的“華”字(右下角);等等诸字的图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6禾

      这其中那个表现豆类的“尗”(“菽”)字,除了《说文》说“象尗豆生之形也”、也就是说长得像大豆之外,还有另外两个面貌,都和“叔”字有关。“叔”是“尗”加了“又”,“又”是一只手,“叔”也就是一只手拿着“尗”这个豆类植物,再早的甲骨文有时还会省去那只手。

      但这“尗”的另外两个形象都不是豆类植物:

      其中一个,是徐中舒先生在关于“弔”字图形的注解中说的,他说“弔”字及与其同形的“叔”字,“金文象人持弋射矰缴之形,与弟同意”,就是说“弔”和“叔”的图形是一个人拿一把“弋”正要射出。

      而另一个,出于《字源》,说是金文“叔”字是“以橛掘地收芋的象形”,根据是西周叔卣中“叔”字的金文字形(见下图),以及《说文》中提到的“汝南名收芋为叔”。

      下图中我贴出了部分“年”字的图形(左上角),以及:“尗”字的图形(“年”下方),“叔”字的图形(“年”右侧),“弔”字的图形——包括徐中舒先生的注解(右上角),“弟”字的图形(右下角);还有一个“𠭥”(suì)字的图形——加上《字源》中的“祟”字字形演变图(左下角)。由于找不到更多“尗”字的图形,只好研究“叔”字图形中的“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6尗

      研究上图,我们可以将“叔”字的图形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叔”字图形中右上那个甲骨文字形,似乎就是“尗”,没包含“又”,时间最早,这图的上部与“年”字的上部很像,看上去也是表现下垂的果实,还和“弔”字中“京津一二九二”那个甲骨文字形以及大部分“弟”字的字形相当像。

      第二组是“叔”字图形中右下那个字,似乎也没包含“又”,对比“弔”字中那些带箭头的字,这个“叔”的图形接近于所谓“象人持弋射矰缴之形”。

      而第三组是“叔”字图形中左边那两个字,其中“尗”的图形和“𠭥[祟又]”(suì)字的图形很像,其图形应该是所谓“以橛掘地收芋的象形”。

      这三组图形完全不是一回事,应该说,后来都写成“尗”或者“叔”的,本来就是三个面貌不同、意思也未必相同的字。

      对比可见,第三组所谓“以橛掘地收芋的象形”与“𠭥[祟又]”(suì)字的图形很有渊源,则恐怕“尗”未必是此义。

      再从上图中第一组甲骨文“叔”字的图形看,“尗”恐怕还是从“象尗豆生之形”演化而来的,其主体部分可为植株与下垂果实的象形,缠绕部分则正表现了豆科植物常有的攀援枝条。

      至于第二组图形,即“象人持弋射矰缴之形”那一组,与第一组“象尗豆生之形”的图形有些相似,但毕竟有区别。至于为什么这两组图形互相混淆,我推测除了二者相似之外,还因为“叔”与“弔”一度发音相近,从而常常互为假借造成的。

      下面是某种大豆植株的图片,您可与上面第一组“叔”字的图形对比。图片出自《华疆系列极早熟大豆大垅密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6

      说回“禾”。用“禾”当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二十七个,包括:

      “禾”的不同品种,有“私”、“秫”、“稻”;

      “禾”的不同部位,有“秸”和“秆”,以及“种”、“稼”、“穗”、“颖”、“秒”、“稍”、“稿”;

      “禾”的不同状态,有“稀”和“稠”,以及“秕”、“秽”、“移”,还有“秧”、“稚”;

      与“禾”相关的事物,有“租”和“税”,以及“秤”、“程”、“积”、“秩”、“稳”、“秘”。

      “禾”这个部首,一般都在形声字左侧;在常用形声字里,只有一个例外,就是“颖”,部首在左下,还有“穀”,也在左下,但不算是常用字;再就是“稿”的异体字“稾”,“禾”这个部首在下方,“稾”自然也不是常用字。

      “禾”这个部首管的范围,也和几个别的部首有些纠缠不清,好比“禾”手下的“种”(“種”),就有个部首“耒”手下的异体字“𦔉”;再好比“稿”,就有个“木”手下的异体字“槀”;但是这种纠缠也有限,好比同样是“禾”手下的“稍”,和“木”手下的“梢”,意思都是末端,一个是“禾”的末端,一个是“木”的末端,俩人分得还挺清楚,没混到一起。也许是因为“稍”有了新的身份,代表抽象的意思,顺便就把原来的意思保留了下来,没被合并掉。

      然后说“私”。

      “私”,《说文》说“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这样,按上面的分类,“私”是“禾”的一个品种,那这个“私”就是个单纯的形声字。但我们现在常用的公私的“私”,却和“禾”的某个品种这个“私”并不相干,应该是“厶”的孳乳字。

      “厶”字,《说文》说“奸衺(邪)也”,还引了一句韩非的话“仓颉作字,自营为厶”,段玉裁又补充说“公私字本如此,今自私行而厶废矣”。但奸邪之“厶”与公私之“厶”虽有渊源,却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这才会另行孳乳出“私”字表现公私之意,而且是“私”的主要意思。

      《小雅•甫田之什•大田》中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30)),《礼记•曲礼上第一》中有“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战国-屈原《九章•橘頌》中有“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就都是这公私的“私”。

      由此,“私”又引申为私密的、私下的,如《僖二十八年传》中有“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p 0457)(05280304))(045),《襄二十六年传》中有“国子使晏平仲私于叔向”((p 1116)(09260704))(085、097),《昭元年传》中有“罕虎、公孙侨、公孙段、印段、游吉、驷带私盟于闺门之外,实薰隧”((p 1215)(10010901))(111),《昭七年传》中有“其子弗敢有,不敢以闻于君,私致诸子”((p 1290)(10070801))(111、120)……

      “私”既从“厶”孳乳而来,那么“私”的声符就也是“厶”。“厶”这个声符可发二十六个音:ai、chi、cun、dai、ê、ei、juan、jun、ni、qi、qu、quan、qun、shi、shun、si、suan、suo、tai、xi、xun、yan、ye、yi、yun、zhi,其中主要的是tai、jun、ai三个音。其实在很多形声字中作为声符的并非“厶”本身,而是从“厶”产生出来的好几个复合声符:“台”、“以”、“矣”、“允”、“夋”等等。

      “厶”这个字,段玉裁认为“自营为厶,六书之指事也”。结合代表胳膊的“厷”字,我理解“厶”字的图形表现的是胳膊肘向里拐,不仅画了胳膊肘,还在胳膊肘前端加上一“点”作提示。

      下图中贴出了“厶”字、“私”字、“厷”字和由“厶”产生的复合声符且包含“胳膊肘向里拐”图形的“以”字、“台”字,以及可能有联系的“巳”字、“己”字、“子”字的图形,还有韩非子曰“背厶为公”的“公”字的图形。

      “厶”在左上角,往下是“私”,再往下是“厷”;“子”在左下角,往右是“巳”,再往右是“己”,右下角是“公”;在右上角的是“以”——包括一部分含“厶”的“以”和“台”——的图形以及徐中舒先生的相关注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6厶

      再说“税”。

      “税”,《说文》说“租也”,“税”和“租”都意为“田赋”,就是土地所有者向生产者收取的谷子。但“租”字似乎晚起,就更可能和后来的生产关系关联,偏向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税”则偏向于与官府的关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得交“税”。

      这意为“田赋”的“税”,读shuì,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宣十五年经》中的“初税亩”((p 0758)(07150008))(064)以及相应《宣十五年传》中的“初税亩,非礼也”((p 0766)(07150801))(064),还有《哀二年传》中的“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尨税焉,赵氏得而献之”((p 1617)(12020304))(129),《礼记•王制第五》中的“古者:公田,藉而不税。市,廛而不税。”,《礼记•月令第六》中的“蚕事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长幼如一,以给郊庙之服。”,《老子》第七十五章中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中的“凡税敛之事,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职而平其政”。

      后来也有引申为租赁的,还读shuì,如白行简《李娃传》中有“闻兹地有隙院,愿税以居,信乎?”。

      另外,由于读音相近,或者说,由于声符相同,“税”字还用为“脱”,现在读tuō。例如:《庄九年传》“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p 0180)(03090501))(029);《襄二十八年传》“陈须无以公归,税服而如内宫”((p 1147)(09280904))(113);《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乃税马於华山,税牛於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李白【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剧谈王侯门,野税林下鞅”。

      再有就是某种丧服,我觉得这个意义的“税”其实和“田赋”之“税”本非一字,是先后造出来的两个长得一样的形声字,这个“税”现在读tuì,如《礼记•檀弓上第三》中的“小功不税,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而可乎?”。

      等等……

      “税”,《说文》说是“从禾,兑声”,那么,“税”的声符是“兑”。“兑”这个声符能发八个音:dui、rui、shui、shuo、tui、tuo、yue、zhuo,其中主要的是yue和shui。

      “兑”,《说文》说“说也”,此“说”那时是用作“悦”的,林义光《文源》说“兑”“即悦之本字……从人、口、八,八,分也,人笑故口分开”。这么看来,“兑”字和“田赋”无关,“税”是个单纯的形声字。

      “税”、“说”、“悦”、“脱”等多个以“兑”为声符的字,古代常能互相代替,读音到如今却各不相同(也有个别地方相同,例如说服之“说”读如税),只能说是每个字有每个字的造化吧。

      下图中贴出了我们的“税”字、表现开口笑的“兑”字,以及与“兑”有相似之处的、张口打哈欠的“欠”字、在人形中突出了一只眼睛的“見”字和“頁”字的图形。图中左上角是“税”,往右是“欠”;左下角是“兑”,往右是“見”;图右端就是“頁”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6兑

      下面是声符“厶”和“兑”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厶”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兑”的一些主要读音,其中“厶”的主要读音远多于“兑”,但这是因为以“厶”为声符的常用形声字三倍于以“兑”为声符的常用形声字,因此收入这里的主要发音就多了些,其实,“兑”的发音也算是繁杂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6

      ————————————————————

      下面是“厶”和“矣”和24个以“厶”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厶”这个声符能够发的26种不同的声音:

      厶sī矣yǐ

      私sī台tāi-tái冶yě抬tái苔tāi治zhì始shǐ胎tāi怠dài以yǐ

      似shì-sì拟nǐ允yǔn吮shǔn埃āi挨āi-ái唉āi-ài俊jùn唆suō峻jùn

      骏jùn梭suō竣jùn酸suān

      ai、chi、cun、dai、(e)、ei、juan、jun、ni、qi,

      qu、quan、qun、shi、shun、si、suan、suo、tai、xi,

      xun、yan、ye、yi、yun、zhi。

      下面是8个以“兑”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兑”这个声符能够发的8种不同的声音:

      兑duì说shuì-shuō-yuè悦yuè阅yuè脱tuō锐ruì税shuì蜕tuì

      dui、rui、shui、shuo、tui、tuo、yue、zhuo。

      下面是28个以“禾”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厶”和“兑”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6个常用字:

      禾私秆秕秒种秫秤租积秧秩秘秸秽移稍程稀税

      稚稠颖稳稻稿稼穗

      台以允竣兑阅

      通宝推:瀚海黄沙,camelry,mezhan,
    • 家园 35:旺,映

      “旺”和“映”的部首是“日”。以“日”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不包括“日”,有三十一个。

      因为太阳是最重要的光,又是最明显的时间的标志,于是,“日”这个部首的管辖范围就不限于太阳本身,还把和光有关的领域,以及和时间有关的领域,都包括了进去。

      所以,我就把“日”这个部首管辖下的常用形声字,分成了六类:

      首先,是关于太阳及相关天象的词,有“晕”、“昂”、“旺”、“晴”、“星”。

      其次,是关于太阳作用及影响的词,有“晾”和“晒”,以及“暑”、“旱”、“暖”。

      接着,是描述某种与太阳有关联现象的词,有“昵”、“晤”。

      再下来,就到了各种关于太阳光的词,有“旷”、“映”、“昭”、“晰”、“晃”、“暗”、“景”,当然后来这些字也用来表现别的“光”。

      然后,就是关于时间的词,有“时”、“暂”、“暇”。

      最后,还有各种关于特定时段的词,有“晨”、“昧”、“晓”和“曙”、“晌”、“暮”和“晚”,以及“昨”、“晦”。

      “日”这个部首,大多在形声字左侧,例如“旺”和“映”,但也有在形声字上方或下方的,例如“晨”和“暮”。由于“日”这个部首覆盖范围很宽,所以在常用形声字中出现了一对所谓“同体字”:“景”和“晾”,二者都是“从日,京声”,只不过排列不同,这也是古人造字时信息沟通不畅撞车了吧。

      “日”这个部首,就是指太阳,是最主要的天光。但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还因为他们掌握了自己的光,就是“火”。于是,太阳落了,可以“以火继之”。这“火”,也是常用部首。因此,有些“日”手下的常用字,会有投到“火”手下的异体字。好比“昭”,就有个异体字“炤”,好比“暖”,就有个异体字“煖”,还有“晃”,就有个用“晃”当复合声符的异体字“熀”……

      下图中我贴出了“日”字的图形,以及包含太阳形象的“旦”、“昜”、“莫”、“明”这些字的图形,“日”在左上角,“日”右边是“旦”,再往右是“昜”;“莫”在左下角,“莫”右边是“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5日

      然后说“旺”。“旺”这个字,古代没有,也就没收入《说文》,但那时有个“暀”字,《说文》说“光美也”,据说是“旺”的异体字。但我们现在用“旺”字,大体都是如日东升的意思,已经离“光美”有些距离了。

      古代常有用“王”字假借为“旺”字的,如《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李白《赠张相镐》“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当然也有用“旺”的,如诸葛亮《治军》“以众待寡,以旺待衰”,牛僧孺【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不过以上的“王”和“旺”都是如日东升的意思。这样看来,如日东升的这个“旺”似乎该是“王”的孳乳字。

      “旺”字的声符自然是“王”,“王”这个声符能发三个音:guang、kuang、wang,发wang这个音的声符主要就是“王”;发kuang和guang这两个音的声符除了“王”,以及由“王”产生的复合声符“匡”之外,还有个常见声符“光”。“光”,以及由“光”产生的复合声符“黄”、“廣”、“广”,主要发huang、guang、kuang三个音,和“王”不太一样。

      “王”这个字,在古代一度是最高统治者的意思,《字源》认为“王”字“象斧钺之形”,那时斧钺是杀伐之权的象征,若如此,这“王”可绝对是要心狠手辣才行。最初“王”字图形很像一个张开双臂的正面站立人形,类似于“立”。下图中贴出了“王”字、“立”字、“玉”字、“旺”字和“暀”字的图形,“王”在左上角,“王”往右是“立”,“立”下边是“暀”;“旺”在右上角,“玉”在右下角,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5王

      再说“映”。“映”这个字,也出现的较晚,《说文新附》说“明也”。我体会意思是被照射而产生的反光。所谓“山冈有馀映,严阿增重阴”(三国-魏-王粲【七哀诗三首】),所谓“人面桃花相映红”,所谓“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现在所谓放映,都说的是这种反光。《齐民要术•大小麦第十》中有“青稞麦。特打时稍难,唯映日用碌碡碾”,我理解,这个“映日”指阳光能产生强烈反射的日子。

      从反光这个意思“映”又引申为倒影,北朝-周-庾信【咏画屏风•逍遥游桂苑】中有“狭石分花径,长桥映水门”,《水经注》中有“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华阳国志》中有“李冰所烧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黄。鱼从楚来,至此而止,畏崖映水也”,王维【奉寄韦太守陟】中有“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映”《说文新附》又说“隱也”,指的是遮蔽,不让光(包括目光)直射到,《齐民要术•粟米酒法》中有“此酒要须用夜,不得白日。四度酘者,及初押酒时,皆回身映火,勿使烛明及瓮”,李群玉【长沙春望寄涔阳故人】中有“依微水戍闻疏鼓,掩映河桥见酒旗”。

      “映”《说文新附》还说是“从日,央聲”,是说“映”字的声符是“央”。“央”这个声符能发三个音:ang、yang、ying,其中主要的是yang。发yang这个音的还有常见声符“羊”和“昜”。“羊”那个声符能发四个音:jiang、qiang、xiang、yang,主要发yang这个音,但其次还发xiang那个音,和“央”这个声符不一路。“昜”那个声符也是主要发yang这个音,但还发chang、shang、tang、dang等一些音,也和“央”这个声符不一路。

      “央”,《说文》说“中央也。从大在冂之内。大,人也”,《汉字源流字典》以为“象人脖颈上带枷形,表示灾殃,是“殃”的本字”,就是说“央”的图形就是画了个带枷的人。要这么说,那表示“中央”这个意思的“央”就是假借而来的。

      古人造字,对那些意思抽象的字画不出图形,于是就会用已有的发音相近的字来表示这个抽象的意思,如果这个抽象的意思非常常用,而那个原来的字不那么常用,那么原来的字就会被这个抽象的意思占用,只好另造形声字来代表原来那个字。这样的例子很不少,中央的“央”和灾殃的“殃”也是其中之一。

      另外,与“央”含义相近的“中”字,《说文》说“内也”,但“央”字的图形与“中”或“内”这类意思的联系也不太明显,不知造字的古人是怎么想的。不过,这些抽象的意思要用图形表现出来,还得大家都容易明白,也确实难为古人了。

      无论灾殃还是中央,都和“映”的反光不相干,“映”是个单纯的形声字。

      下图中我贴上了“央”字、“映”字以及“中”字的图形,左面是“央”,右上角是“映”,右下角是“中”,您可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5央

      最后是(自上而下)“王”、“狂”、“央”、“英”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这四字的读音正好是“王”和“央”这两个声符的主要发音,而且从中可见“王”与“狂”和“央”与“英”这两对字的读音相当接近,“央”与“英”最初的发音几乎是相同的,这四字的读音从先秦到现代的变化也不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5

      ————————————————————

      下面是9个以“王”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王”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的声音:

      王wáng-wàng狂kuáng逛guàng汪wāng枉wǎng旺wàng框kuàng眶kuàng筐kuāng

      guang、kuang、wang。

      下面是6个以“央”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央”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的声音:

      央yāng英yīng殃yāng映yìng鸯yāng秧yāng

      ang、yang、ying。

      下面是32个以“日”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王”和“央”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3个常用字:

      日旱时旷旺昂昧映星昨昵昭晒晓晃晌晕晨晤晚

      晦暂晴暑晰景晾暇暖暗暮曙

      王央殃

      通宝推:mezhan,东学西读岛主,camelry,
    • 家园 34:练,绍

      “练”和“绍”的部首是“糸”,读mì,大体上是微细的意思;也读sī,就是丝。在左侧作部首时又叫绞丝旁,就是“糹”,简化后才成了现在“练”和“绍”的部首“纟”。“糸”,《说文》说:“細絲也”,还说是“象束絲之形”,这是说,“糸”字的图形就是画了一束丝。“糸”字的图形在下图左上角,古人画了各种各样的一束丝。

      而“糸”——“糹”——“纟”这个部首,《说文》说是“凡糸之屬皆从糸”,于是用“纟”当部首的字,被《王力古汉语字典》分成了如下七类:

      (一)某种或某一部分的絲线、麻线或绳索,例如“线”和“绳”、“经”和“纬”、“统”和“纪”,以及“缕”;

      (二)絲织品和麻织品(或丝麻制品),例如“绢”、“绸”、“絮”;

      (三)由絲麻加工成的衣物用品,例如“纽”、“组”、“绅”、“缨”、“纲”、“缆”;

      (四)絲、麻等各种纤维以及纤维制品的加工,例如“纺”和“织”,以及“纫”、“绩”、“绎”、“综”、“纠”、“练”;

      (五)以绳、线为工具(或原料)进行的活动,例如“编”和“结”、“缝”和“缀”,以及“绞”、“紧”、“约”、“络”、“系(繫)”;

      (六)织物由加染形成的各种颜色,例如“红”和“紫”,还有“绿”,

      (七)与丝麻特性有关的性质和状态(可以推及其他人或物),例如“纯”、“细”、“纷”。

      上面的例子我全选了常用形声字,而以“糸”——“糹”——“纟”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七十多个,我就没都列上去。

      “糸”——“糹”——“纟”这个部首凝聚力比较强,下辖的常用形声字几乎没有脚踩两条船、采用别的部首的异体字。

      而如上所见,“糸”——“糹”——“纟”这个部首有胖有瘦,呆的地方也不同,有在左侧边上站岗的,例如“练”和“绍”,也有在下边顶着东西的,例如“累”和“繁”。在边上的被挤瘦了,甚至被挤变了形,而在下面的被压矮了。

      那些以“糸”——“糹”——“纟”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中,还有一对“同体字”:“纹”和“紊”,“纹”是左右结构、部首被挤变了形,成为“糹”,甚至“纟”,“紊”是上下结构、部首虽然还是“糸”、但被压矮了。两字都从文得声,也读wen,不过“纹”发二声和四声,“紊”发三声和四声。

      《汉语大字典》认为甲骨文“絲”、“糸”、“幺”原是一字。关于“絲”,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指出“象束丝形,两段则束余之绪也”;“糸”《说文》也说“象束絲之形”;“幺”朱骏声通训定声认为“此字当从半糸,糸者,絲之半,细小幽隐之谊”,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按:“幺”之甲骨文“实糸之初文”;还有个“系”——“繫”,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提到“卜辞作手持丝形”。

      因此,我在下图中贴上了“糸”、“系”、“幺”、“絲”这几个字的图形,“糸”右边是“系”,“系”右边是“幺”和“絲”,“幺”上“絲”下,其中都包含所谓“束丝”的形象,丝丝缕缕,不胜繁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4

      然后说“練”——“练”。

      “練”——“练”是对丝或其制品进行加工的一种方式,大体上是下水煮一通,还得翻动,《周礼》就有记载:“凡染,春暴练……”(《天官冢宰第一》),“荒氏湅丝,以涚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冬官考工记第六》),郑玄解释说“暴練、練其素而暴之”。

      但“練”——“练”只是初步加工,所以练服指粗服,而所谓小祥祭因“按规定穿练服”,所以这种亲丧一周年时的祭祀被简称为“练”或“练祭”(《汉语大字典》),如《礼记•檀弓上第三》“练而慨然,祥而廓然”;

      经过“練”——“练”这种加工后,丝或其制品会更白,因此染色之前都会先“练”一道,《后汉书•杨终传》所引《逸诗》中就提到“皎皎练丝,在所染之”;

      于是“練”——“练”又指那种“练”过后非常白乃至“皎皎”耀人眼目的丝布,后人还会拿这种“練”——“练”来打比方,如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

      从“練”——“练”这种操作又引申为军队的操练,如《孙子兵法•(始)计第一》“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译注》(p 002)李零(010200));

      而且“練”——“练”又移用为对钢铁等的某种操作,如东晋-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练刚,化为绕指柔”,又如《列子•汤问》“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等等。

      “練”字,《说文》说是“从糸,柬聲”;那么“練”字的声符是“柬”。这“柬”,就是“揀”——“拣”,就是在“束”——“一捆柴草”之中有所标识拣选。所以“柬”的图形是在“束”字图形基础上加了两个“点”,“点”在汉字图形中常常是作为标识符号用的。“柬”字和“練”字的图形也在上图中,“柬”在左下角,右边是“練”。

      “練”那种操作,与拣择这种操作,方向不一样,“練”该是单纯的形声字。

      另外,这“柬”字和“简”字因读音相近,常常互相替代,因此后来含义也就有了相近之处。

      “柬”这个声符可发三个音:jian、lan、lian,用“柬”当声符、发lan那个音的常用形声字,其实都是以复合声符“闌”——“阑”为声符的。“闌”这个字,《说文》说“从門,柬聲”,是由“柬”产生的复合声符。而在简化字中,这个复合声符大多被简化成了“兰”,常用字中只有“澜”字还保留了“阑”作声符。至于发jian和lian两个音、用“柬”当声符的常用形声字,声符“柬”都被简化成了“[拣-扌]”,现在还打不出来。

      再说“紹”——“绍”。

      “紹”——“绍”,也是对丝或其制品进行加工的一种方式,《说文》说“紹,繼也。……一曰紹,緊糾也”,大意就是将丝线接续起来。但“紹”的本义似乎正好相反,是与“絶”同义,是将丝线切断,也就是“繼”的反义词。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解释说:

      “紹”,初谊为“绝”,而许书训“继”者,亦“治”之训“乱”也:其始为一字,“继”、“绝”两训;其后始分衍为二耳。

      无论如何,现在“紹”——“绍”首先意为继承、接续,读为shào,如《大雅•荡之什•抑》之“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高亨先生注此云:“绍,继也,指将来。”(《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33)),又如《商书•盘庚上》之“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再引申为介绍,如《礼记•聘义第四八》之“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又如《晏子春秋•问下十六》之“诸侯之交,绍而相见”。

      还引申为缠绕,如【乐府诗集】中【鼓吹曲辞一】-【有所思】之“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另外,“紹”——“绍”早先还读为chāo,所谓“缓也”,如《大雅•荡之什•常武》之“王舒保作,匪绍匪遊”。

      “紹”——“绍”《说文》说是“从糸,召聲”,因此“紹”的声符是“召”。“召”《说文》则说是“从口,刀声”,那么“召”又是产生于“刀”的复合声符。

      “刀”这个声符能发九个音:chao、dao、diao、shao、tao、tiao、yao、zhao、zhuo,其中主要是dao和zhao两个音。d和zh两个声母是很容易互易的,例如含“刀”这个声符的常用形声字“叨”和“召”。类似的例子还有含常用声符“者”的“赌”和“煮”,含常用声符“占”的“店”和“毡”。“叨”和“召”还是一对“同体字”,并非异体字,而是两个不同的字,部首相同、声符相同但意义与读音不尽相同。这是在千千万万人创造新字的过程中出现的瑕疵。

      “刀”这个字,除了作为声符,也是个常见部首,无论是作声符还是作部首,“刀”都有两种形态,一种和“刀”字相同,另一种则是所谓立刀:“刂”。“刂”只能在右侧,而“刀”则既能在右侧也能在下方或上方。另外,大部分以“刀”为声符的常用形声字其实是以“召”为声符的。

      上图中有“紹”字、“刀”字和“召”字的图形,“紹”在右上角,“召”在右下角,左边是“刀”。从图中可见,最初“紹”字的图形是一缕细丝旁有一把刀,显然是断绝的意思。后来才掺和进来其他图形,冲谈了断绝的意思。

      考虑“刀”字可以名词动用,则“紹”字很可能是由“刀”字产生的孳乳字。就是说,古人说“刀”的时候,曾经可以表示“用刀”的意思,乃至可以表示“用刀切断细丝”的意思。后来为了区分,才加上了“糸”这个部首,新造出了“紹”字,来表示这个“用刀切断细丝”也就是“绝”的意思。

      ————————————————————

      下面是5个以“柬”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4个原来以“柬”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柬”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的声音:

      柬jiǎn澜lán拣jiǎn练liàn炼liàn

      兰lán(蘭)拦lán(攔)栏lán(欄)烂làn(爛)

      jian、lan、lian。

      下面是12个以“刀”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刀”这个声符能够发的8种不同的声音:

      刀dāo叨dāo-tāo召shào-zhào招zhāo沼zhǎo绍shào昭zhāo笤tiáo超chāo照zhào

      到dào倒dǎo-dào

      chao、dao、diao、shao、tao、tiao、yao、zhao。

      下面是79个以“丝”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柬”和“刀”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4个常用字:

      丝纠红纤级约纪纫纬纯纱纳纲纵纷纸纹纺纽线

      练组绅细织终绊绍绎经绑绒结绕绘给络绞统绢

      绣缅缆缎缓缔缕编缘缚缝缠缤缨缩缭缰缴辫绩

      绪续绰绳维绵绷绸综绽绿缀

      系紧紊累紫絮繁

      柬兰刀羹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mezhan,
    • 家园 33:输,转

      “输”和“转”的部首现在是简化成四笔的“车”,繁体原来是七笔的“車”,而最先“車”字的图形,画的却是造字之初那会儿最流行的那种“车”,那种“车”一直流行到了秦-汉。而那最早的“车”,可和我们现在的各种车都不一样。

      下面是三张和那种最先流行的“车”有关系的图片,包括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后李春秋车马坑发掘出的古车马遗痕、以及单辕车结构图(引自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448页),图片分别出自《秦始皇陵铜车马“驶入”中国馆》《考古中国、第三部:藏宝现身_车辚辚_马萧萧(上)》、以及《中国铜器的古世与新生(上)│稽古维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3

      这种单辕车就是最先流行的“車”,只有一根“辕”,叫“辀”(上图9);“辀”前端装有“衡”(上图11),用来驾马;“辀”后面连着车厢,当时叫“舆”(上图8)。而且,这种“車”只“两”个车轮(上图1),后来关于车的量词叫“辆”,正是孳乳于“两”。尽管,近世的车大多不止两个轮子,但“辆”这个量词还是保留了下来。

      “車”字的图形,主要画的就是“辀”、“衡”、“舆”、“轮”这些当时车子的突出特征,但也有些图中落(là)了“辀”和/或“衡”和/或“舆”的,但每张图中都没落了两个轮子。下面图中上部左侧就是“車”字的图形,您可以和上面图中那些“车”对比。当然,古人画“車”的时候也采用了一些毕加索的笔法,在多数图里都会把两个车轮子掰平了好让您认清楚,因为当时“車”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两个轮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3

      关于“車”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车部除极个别的字外,意义都与车有关。”,以“車”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二十个,其中包括,各种“車”的名称:“轩”、“轻”、“轿”;“車”的部件:“轮”和“轴”、“辑”和“舆”,以及“辕”、“较”、“辅”、“辐”、“辖”;“車”的量词:“辆”和“辈”;“車”的操作:“转”和“输”,以及“轧”、“载”;“車”产生的结果:“轨”和“辙”。“车”这个部首,是非常专业的,只管“车”的事。

      “车”——“車”这个部首,大都在形声字左侧,例如“转”和“轉”、“输”和“輸”,但也有在下方的,例如“辈”和“輩”,还有个别在左下的,例如“载”和“載”,以及在上方中部的,例如“舆”和“輿”。

      “車”这个字,除了读chē,还读jū,指象棋的一种重要棋子,我们常见到舍车保帅,就是这个“車”。

      然后说“輸”——“输”。

      “輸”,《说文》说是“从車,俞聲”,因此“輸”的声符是“俞”。“俞”这个声符,能发三个音:shu、tou、yu,主要是yu。“俞”《汉语大字典》解释为“古代刳空树木做船”,就是制作独木舟,所以其图形为船形加上刳治的工具,上图中贴出了“輸”字和“俞”字的图形,以及现在字形和“俞”字有点像的“侖”字的图形。“輸”在右上角,往下是“俞”,再往下是“侖”。

      下面是淹城独木舟的图片,出自《春秋淹城博物馆:原来春秋时期就有海绵城市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3

      下面是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独木舟及古代修造船工场的图片,出自《国际古迹遗址日|那些浙江的考古秘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輸”,《说文》又说“委輸也”,就是运送,《僖十三年传》中有“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汎舟之役”((p 0344)(05130401))(037);《孙子兵法•作战第二》中有“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孙子译注》(p 012)李零(020300));

      又从“委輸”引申为献上,例如《襄三十一年传》“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p 1186)(09310602))(111),例如李白【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再引申为现在我们常用的胜负的“輸”,好比《华阳国志》“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锺”,好比白居易【放言五首】“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运送之类意义与独木舟制作不在一个领域,“輸”应该是单纯的形声字。

      下面我们不说“轉”,说“叀”。

      这个“叀”,和“車”字长得很像,因为他们同出一门,都是从能“转”动的轮子生出来的。“叀”,《汉语大字典》说是“象纺磚(砖)形”,意思是“叀”字的图形就是画了个纺磚,就是个纺线的轮子。“車”前面已经说了,最主要的是两个“车”轮子。据说,这纺磚是“车”轮子的前身,所以,有两个轮子的“車”只是老二,只有一个轮子的“叀”才是老大,至于现在的八对轮、十对轮,我算术不好,手指头又掰不过来,就不知道是老几了。

      上上上图中贴出了《汉语大字典》认为“象纺磚(砖)纺线形”的“叀”字、“轉”字,以及《汉语大字典》认为其甲骨文“象用手转动”纺磚“纺线形”的“專”字的图形,又有和“叀”字有点像的“惠”字、和“轉”字有点像的“𩌏”字的图形。“叀”在左下角,“叀”右边从上到下依次是“專”、“轉”、“惠”,右下角是“𩌏”。

      上上上图中贴出的徐中舒先生的注指出,“轉”是从“叀”那里“得义”的,因此“轉”是“叀”的孳乳字,这就是为啥我们要先说最早让人们发现“轉”动奥妙的“叀”。

      “叀”象的这个纺磚(砖),是古代的一种纺织工具,将多股丝、麻等纤维搓捻出一截线头,把这截线头系在纺磚连着的插杆(主要是木制,或有别的材料)上,拉着那截已搓捻成线的线头使纺磚下垂,转动纺磚,同时将线头后面接续的纤维逐渐送出到下垂部分,通过纺磚的转动不断绞合,多股纤维会形成越来越长的线,陆续缠绕于插杆上,这就是原始的纺线。有了线,才谈得上织布。

      下面是串心插杆和单面插杆纺锤(纺磚)示意图,以及出土纺轮(纺磚)彩绘示意图,图片都出自《古代纺纱工具:纺缍(纺轮和锤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妇好墓出土玉纺轮(纺磚)的图片,出自《商代王后妇好、玉器及特展相关资料整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3

      下面是凉山彝族纺专(纺磚)以及凉山彝族妇女纺纱的图片,纺纱妇女右手下方就是插杆上缠着好多线的纺专。两张图片都出自《凉山绩与纺的工具(纺专)及纺纱方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叀”是“專”的声符,《说文》说“專,……从寸(手),叀聲”;“專”是“轉”——“转”的声符,《说文》说“轉,……从車,專聲”。所以“叀”是基本声符,“叀”这个声符能发九个音:chuan、hai、huan、hui、sui、tuan、xuan、yuan、zhuan,而且产生了不少复合声符,除了“專”,还有“惠”、“袁”和“睘(瞏)”等等。

      “專”这个复合声符,包括其变形“专”和“才”,以及由其产生的复合声符“轉”——“转”,发zhuan、tuan和chuan三个音,主要是zhuan。

      “惠”这个复合声符发hui和sui两个音,主要是hui。

      “袁”这个复合声符只发yuan那个音。

      “睘”这个复合声符是由“袁”进一步变形产生的复合声符,算上其简化变形“不”,共发huan、xuan、hai三个音,主要是huan。

      另外,“轉”——“转”这个字本身,有三个发音:zhuǎn、zhuàn和zhuǎi。

      首先是旋转的“轉”,读zhuàn,《孙子兵法•(兵)势第五》中有“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译注》(p 036)李零(050600)),白居易【简简吟】中有“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然后是回转的“轉”,读zhuǎn,例如《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35)),由此还产生了一个常用词汇:辗转。例如《周南•雎鸠》“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01))、《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87));

      再然后是《说文》说“運(运)也”的“轉”,也读zhuǎn,例如《资治通鉴•秦二世二年》“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等等。

      最后是读zhuǎi的“轉”,好比转文,还常被写成拽文。

      ————————————————————

      下面是“俞”和7个以之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俞”这个声符能够发的9种不同的声音:

      俞shù-yú

      偷tōu喻yù逾yú愉yú榆yú输shū愈yù

      sha、she、chu、shu、tou、tu、xie、xu、yu。

      下面是“叀”和11个以之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2个原来以“叀”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叀”这个声符能够发的9种不同的声音:

      叀zhuān

      专(專、耑)zhuān传chúan-zhuàn转zhuǎn-zhuàn砖zhuān惠huì穗suì还hái-huán环huán袁yuán猿yuán

      团tuán(團、糰)

      園yuán(园)遠yuǎn(远)

      chuan、hai、huan、hui、sui、tuan、xuan、yuan、zhuan。

      下面是21个以“车”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俞”和“叀”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7个常用字:

      车轧轨轩转轮轴轻载轿较辅辆辈辐辑输辕辖舆

      余叙斜舍专袁团

      通宝推:mezhan,camelry,
    • 家园 桥上的功底,真真不错

      150个声符的总结,有点懒惰了。

      丶, 一,丨, 丿, ㇏ ,等,都是有具体意义的,不能仅仅认为它们是汉字的构成基本符号。

      进而:口,工,丂,丿,亻,彳,宀,冖,艹,几,厶,亡,匕,卜,冫,氵,忄,疒,灬,等等吧,也是有明确的含义,不能认为其仅具有辅助构字功能。

      上述两部分,都是生动而活泼的。对于此,不能长期视而不见。

      在此基础上,才是150个声符的总结。

      另外,就是汉语的同音多字问题,同音字是基于何种规则被统辖在一起?这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进而,人类可以发出更多的声音,为什么留给语言的,被收窄到一个极小的范围?收窄的规则是什么?这个规则是不变的铁律还是也会与时俱进?

      通宝推:心有戚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