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 才德之辩 -- 履虎尾

共:💬42 🌺1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 才德之辩

    三家灭智氏,是一场极具戏剧性的历史事件。智伯联合韩、魏两家,向赵氏发起了进攻,赵襄子率部逃到晋阳(晋阳,今太原;一说山西翼城)。智、韩、魏三家将晋阳团团围住,智伯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浸者三版”。晋阳之围,整整进行了三年。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在最危急的时刻,赵襄子派使臣出城去联络韩、魏两家,说以“辐车唇齿”的道理。于是,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灭掉了骄狂一时的智伯。这段历史故事的情节扣人心弦,故事中的人物,诸如专横跋扈的智伯瑶,老奸巨滑的韩康子虔、魏桓子驹,坚毅果断的赵襄子无恤,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张孟谈,忠心耿耿、恩怨分明的豫让,也都栩栩如生,令人掩卷难忘。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运动的规律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又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的,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极终原因,存在于社会生产方式之中。

    既然如此,智氏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关于智氏灭亡的原因,智氏集团同韩、赵、魏三家政权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现代的学者们却都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各种专著、教科书,也都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古代学者对此虽然有一些分析,不过,古代学者不懂唯物论,分析人物事件,总是从人物的性格特征上找原因。最有代表性的,是司马温公在《资治通鉴*卷一》的史评――“臣光曰”中有一段议论。按理说,司马光的理论不过是封建史学家的一些陈辞滥调罢了,可是,也许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吧,现在再来读这段评论,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的个人原因,乃是因为他的“才”胜过了他的“德”的缘故,司马光评论说:

    既有足够的“才”,又有充分的“德”的,那就是圣人;既无“才”又少“德”的,那就是愚人;德的数量超过才的,那就是君子;而才的数量超过德的,就是小人。在选官择人的时候,最好的情况是能够得到圣人或者是君子;然而,圣人和君子都很难遇到,更多的情况是碰上小人与愚人。在只有小人与愚人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与其把权力交给小人,还不如把权力交给愚人。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人虽然也想做恶,但是,他们的才能不够,难以做成大恶。而小人则不然,小人的德不足而才有余,“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司马温公的这段评论,非常有道理。然而,对于司马温公在这段评论里所说的“德”与“才”,跟我们平常所说的才与德,却大大的不同。司马光在这里所说的才与德,有他特殊的涵义。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司马温公认为,“才”,是一种品质,是领袖人物“乾纲独断、明察秋毫、坚强果敢、百折不挠、敢作敢为”的品质;甚至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等等的品质;所谓“德”,是领袖人物应该具有的另外一种品质,是领导者“正大光明、胸襟坦白、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从善如流”等等的品质……

    司马光所表达的,是与我们一般的理解所不同的一种立场。我们所说的‘才’,就是才能,这是同‘德’相对应的一种能力,是作为平民百姓、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或者希望能够具备的才能。司马光所说的‘才’,不是才能,而是一种品质,这个‘才’与‘德’结合在一起,构成统治者的一种统治能力,这种‘才’是最高统治者,至少是一个集团的最高首领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一般人的看法中,什么是才呢?我们认为,张良、陈平、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是为“才”;白起、韩信的攻必克、战必胜,是为“才”;曹子建的七步能诗、杜子美的笔下有神,是为“才”;公输削木为鸢、李春垒石成桥,是为“才”。呵呵,这样的‘才’,此等的“才”,在我们芸芸众生眼中,都是只要能有其中的一技在身,便足以扬名立万了,便足以恃才傲物了。然而,最高统治者的眼里,这些所谓的‘才’,不过是牛马之肌骨、鹰犬之爪牙、遇暑需扇、逢雨需伞罢了。荀子所说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此之谓也。

    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嬴政与王翦、刘邦与韩信、孙权与周瑜、谢安与谢玄、宋江与吴用之关系也。

    ‘才’是做为领袖人物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最高统治者,他必须乾钢独断,敢作敢为,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而不能左右犹豫,进退狼狈,首鼠两端、患得患失。不具备“才”这一品质,就无法率领部众,达到本集团的即定目标。

    然而,仅有“才”,或者是“才”有余而“德”不足,也是不行的,‘才’并不是万能的,‘才’必须配之以‘德’才能起作用。领袖人物还必须具备“正大光明、胸襟坦白、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从善如流”等等的品质,也就是要具备“德“这一品质。

    “才”是“德”的助手,“德”是“才”的统帅。司马温公举例子说:云梦泽所出产的竹,是制箭的好材料,但是,如果不进行加工修整,不装上羽尾金镞,是不能称之为箭的;棠溪所出产的精铁,不融化入范,铸造成型,不加以磨砺,也不能成为锋利的刀剑。

    由于“才”与“德”在数量搭配上的不同,就产生“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的区别。“圣人”与“愚人”是天生的,我们“中材之人”只有“君子”与“小人”两途可供选择。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最后导致国破家亡的,数不胜数。我们在社会上立命,于江湖中安身,有关“才德”之间的道理,多少知道一些,恐怕是没有害处的吧?

    元宝推荐:雪个, 通宝推:柴门夜归,醉寺,东海后学,桥上,弄花香满衣,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才德论”是中化文明的遗毒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才德”,强调“与人打交道”混社会技能,崇尚“人主以官人为能者;匹夫以自能为能”,这种传统混子文化,是极其鄙视“与物打交道”的自然科学与人个生产技能的,所谓“才德”,就是那帮与生产完全脱节的读书人用来给自己脸书贴金的,很难相信一个鄙视生产的人,会尊重客观事实规律,所以古代史书所记载有“才德”的人,实际上大都既无才又无德。

      到了工业时代,这帮读书人的所谓“才德”,直接就在清末被社会化生产碾压成渣,因为人类知识体系发展到工业社会时期,社会生产规模化,已经能碾压农业社会,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实事求是、只讲人情关系的农业社会混子文化再没有立足之地。

      而在工业社会里,任何参与社会生产环节的人,不管是生产岗还是管理岗,首先需要的就是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从何而来?靠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然后在参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归纳而来。

      有了专业能力,才能对事务有洞察能力,个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发挥作用。没有专业能力,凭空读书读出来的所谓“才德”,全都是空中楼阁,“才德”修炼得再好,没有专业能力,也是被人忽悠的下场。

    • 家园 略有所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司马温公认为,“才”,是一种品质,是领袖人物“乾纲独断、明察秋毫、坚强果敢、百折不挠、敢作敢为”的品质;甚至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等等的品质;所谓“德”,是领袖人物应该具有的另外一种品质,是领导者“正大光明、胸襟坦白、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从善如流”等等的品质……

      这段写的太好了。领袖人物的“才”与“德”,综合起来可以称为“领导力”。俺对这个“领导力”一直懵懵懂懂,通过阅读一战前德国的历史略有所得。

      徐弃郁 先生的《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写的很好,对德皇威廉二世的很多行为做了深刻剖析。

      结合《德皇威廉二世回忆录》

      可以比较清楚的理解下面的书评:

      该书修订版有个书评:

      《脆弱的崛起》因其政治洞见力而彰显价值……这本书从根本上说是关于领导力的;更确切地说,它关涉领导力在俾斯麦那里如何展现,在俾斯麦下台后如何缺失。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著名历史学家 大卫·史蒂文森

      • 家园 简单的说

        才是把事情干成的能力,德是事情是怎么干成的

        • 家园 先花一个,但是无法解释君子。君子不成事,其德难辩

          所以君子也可能是蠢人。

    • 家园 才胜德

      又一次打耳光事件——才胜德也。

      通宝推:老老狐狸,三笑,
    • 家园 先生拈出聪察强毅之谓才,收教了,花
    • 家园 古人也并非只会从人物的性格特征上找原因啊

      见银雀山汉墓竹简《吴问》:

      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

      孙子曰:“范、中行氏先亡。”

      “孰为之次?”

      “智氏为次。”

      “孰为之次?”

      “韩、魏为次。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

      吴王问曰:“其说可得闻乎?”

      孙子曰:“可。范、中行氏制田,以八十步为畹,以百六十步为亩,而伍税之,其口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曰先【亡】。

      【智氏制田,以九十步为畹,以百八十步为亩,而伍税之,其制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范、中行氏次。

      韩、魏氏制田,以百步为畹,以二百步为亩,而伍税【之】,其口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智氏次。

      赵氏制田,以百廿十步为畹,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公无税焉,公家贫,其置士少。主俭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

      吴王曰:“善。王者之道,口口厚爱其民者也。”

      这是否真是孙子所说,还有争议,也许是后人伪托。但是它摆脱了才胜于德或德胜于才之类的性格之谈,而是直接将赵韩魏三家能够分晋的原因联系到经济制度上,在那个时代这是很有见识的观点。

      顶此旧贴,与履虎尾老师商榷。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活学活用,阿扁才高德浅,小马则是德厚才薄。
    • 家园 瞧见煮酒兄在谈论器局和风度与其人学识的关系,特此顶出来。
    • 家园 才德之我见

      我觉得履虎尾兄说的才与德,如剑与鞘。剑当锋锐,但“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需辅以鞘,以养其锋,且免自伤。

      不太同意最后一段。我以为君子与小人,各有其用。小人当道是可导致国破家亡,君子当道就不会吗?宋之亡国,清之亡国,只求稳定(德),不求进取(才),一旦有外患,满朝君子又如何?德固然重要,然无才则德亦不保。

      德的要求:“正大光明、胸襟坦白、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从善如流”首先应是对一个社会的要求。与其让领导者有“德”,不如设计一个制度让整个社会具有 “德”。德与才相比,德不易鉴别: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也可轻易失去:纵使天纵英才,晚节可保者有几人?若德仅靠几个核心来保证,根据咱们五千年的历史,实在很难让人放心。

      理想的社会平日以德服人,韬光养晦;关键时刻又能锋锐齐出,锋芒毕露。希望我们的国家有朝一日可以做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