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美国重大胜利--写在美帝累积感染人数近六十万之际 -- 楚天

共:💬116 🌺892 🌵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突然想起可以补几个例子

        比如美国知名华裔的婚姻。

        我知道的不多,列几个:

        男性:

        骆家辉——华女。

        杨安泽——华女。

        杨致远——日裔。

        陈士骏——朝裔。

        女性:

        邓文迪——白男。

        伍冰枝——白男。

        赵小兰——白男。我印象里,赵家六姊妹,好像至少四个嫁白男。

        严歌苓——白男。

        龙应台——白男。

        田晓菲——老白男。这个啧啧。当年的女神童。

        张爱玲那些太早,就不说了。

        还有没有例子?

          • 家园 周华健,撒贝宁
            通宝推:陈王奋起,
              • 家园 中国城和新留学生

                是完全不同的人群,说不同的种族都可以。

                留学生的后代娶白女非常普遍。中国城、港、台移民的男性后代社会地位极低,和贱民差不多,属于自我灭绝的物种。

                • 家园 这个谁的太对了。

                  国内 说实话 大陆出身的中国留学生. 世界观是很牛逼的.

                  天不怕地不怕. 发美国也是特立独行的.

                  搞不定白女不是应为你机机小. 而是你太猥琐.

        • 家园 你这是倒果为因

          除了赵小兰,其他女人因为嫁白男才出的名。凡是在婚前事业上已经比较成功的,比如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的在美女性,绝大部分嫁的是中国男人。不信你看看清华随便一个系的校友名录。如果事业比较糟糕,要靠男人养活,找男人就不能全按自己心意,就要找有钱有势的,缩小了选择圈子,由于华人占美国人口比例低,所以这些人找到概率最大的白男是很自然的事情。河南女人在北京,如果是傍大款的,显然嫁北京土著的多一个道理。用这个说河南人在北京被歧视地位低就操蛋了。

          通宝推匿名:1
        • 家园 这些婚姻还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影响更大

          我分析一下你举的例子。龙应台和伍冰枝不是美国华裔,不考虑。四个男的要吗是华裔第二,三代或在美国长大的第一代,结婚的时候经济和社会地位都已经比较高,是美国国籍,女方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明显处于劣势。剩下来四个女的,三个中国大陆第一代移民,都是成年后以留学的名义出国,结婚的时候绿卡都还是问题,男方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比较高。第四个女赵小兰结婚时绿卡和经济都没问题了,但是男方的政治地位比她高不少,这情况也一直持续到现在。

          如果没有利益驱动的话,大部分人结婚还是找文化,种族背景类似的人。但是婚姻又是很现实的,大部分都是经济,政治地位,学历比较高的男方娶比较低的女方。婚姻是不少人改变现状的一条途径,在当年通过婚姻拿绿卡尤其多。

          以下是我找到的上面这些例子的更多细节。

          男性:

          骆家辉——华女。

          中国台山华侨第三代,美国籍,1950年出生,1982年当选为华盛顿州众议员,1994年和来自台湾的移民二代李蒙结婚。

          杨安泽——华女。

          中国台湾移民二代,美国籍,1975年出生,1999年成为律师,2011年和同为台湾移民二代的卢艾玲结婚。

          杨致远——日裔。

          中国台湾移民一代,1968年出生,10岁移民美国,拿美台双护照,1994年成立雅虎。他在1992年去日本参加为期六个月的交流时认识了后来的日裔哥斯达黎加长大的妻子。他们1997年结婚。

          陈士骏——朝裔。

          中国台湾移民一代,1978年出生,8岁移民美国,拿美台双护照,大四加入Paypal,2005年成立油管,2009年和结婚。

          女性:

          邓文迪——白男。

          中国大陆第一代移民,美国籍,1968年出生,1985年在切瑞夫妇帮助下到美国留学,1990年和切瑞结婚,其后她获得绿卡。1999年她再嫁默多克。

          伍冰枝——白男。

          她不是美国华裔

          中国香港第一代移民,加拿大籍,1939年出生,1942年移民加拿大,1963年和克拉克森教授结婚,1999担任加拿大总督。

          赵小兰——白男。

          中国台湾移民第一代,美国籍,1953年出生,8岁移民美国,1979年加入花旗银行就职,1986年加入里根政府,1993年和联邦参议员麦康诺结婚,此君1985年开始就担任联邦参议员。

          严歌苓——白男。

          中国大陆第一代移民,美国籍,1958年出生,1986年和李克威结婚,1989年离婚并赴美留学,1992年与美国人劳伦斯结婚。

          龙应台——白男。

          她不是美国华裔。

          中国台湾外省第二代,台湾护照,1952年出生,1975年赴美留学,1983年回台在大学任教,80-90年代嫁给德国人并在欧洲生活,1999年回到台湾。

          田晓菲——老白男。

          中国大陆第一代移民,估计美国籍,1971年出生,1989年到美国留学,27岁博士毕业,28岁嫁给她时年50岁的导师欧文,35岁成为哈佛大学教授。

      • 家园 不要用自己猥琐来抹黑自己的族裔

        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老外想尽办法想钻入华人的圈子,女生想和小中男处朋友的。

        最乐的是迷上了看越南配音的老外小孩,学了半天才发现,特么想学中文学叉了。

        李子柒大火的文化背景……

        • 家园 你不就是印证了他的这句话么?

          可笑的是,一帮华裔还跟白人的指挥棒,疯狂谩骂中国。他们从来都没意识到,中国的形象与他们本身的形象息息相关

        • 家园 唉,承认华人在欧美被广泛歧视有那么难吗?

          海华不要为了面子而去否认被歧视的事实。不说海外了,我们大陆现在官方到民间都还是在跪舔外国人,现在我们80以后的人非常厌恶TG那个外事政策,但是没办法,社会上层现在还是60/70后那批骨子里就崇洋媚外的人在掌权,起码还得再忍10年以上。

          现在海外对中国感兴趣的,大部分还是处于猎奇心态,这和中国人学习海外那种心态完全是不一样。要改变这个态势,战争是一个很好的催化剂。对于那群强盗的后代而言,只有锋利的刀剑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尊重你。靠李子柒这个过着田园生活的中国女人去赢得外国人的好奇和尊重,这本质上跟欧美人去非洲参观原始部落没啥区别,不要再自我陶醉了。

          • 家园 这是80后与90后的不同?

            看到层主与楼下花怒河友(90后?)的争论,有感。

            60、70后在农业社会接受社会主义教育,进入社会参与的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进程。80后从出生就身处在这个工业化进程之中。工业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前进,成为80后一代人的标签。60、70后的工业化是为了摆脱农业社会的工业化;80后的工业化是实现自身目标的路径与手段。换句话说,60、70后是被现实环境逼迫的鞭子赶向了工业化的道路,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各种思潮的涌动多少都有些记忆;而80后从记事起就已经身处在工业化中并亲身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一步一步的成功。

            80后的记忆里是工业化的过程:社会如何一步一步工业化,人们的生活如何一点一点变化。工业化,一个从A点到B点的指向性概念,成为了80后一代人的群体记忆。李子柒的“返祖生活”为层主所排斥多半是因为这不符合工业化的指向性。我感兴趣的是90后为什么能接受李子柒?几年前,和几个90后聊天,说起了这个社会应该慢一点,他们还喜欢民谣。

            • 家园 刚看见,必须要说一下

              我是70后奔五的大叔。

              这40年的变化太快了,快到同龄人因为接受的信息不同,彼此之间都如同有代差。

              比如我看李子柒,还在B站看手工耿,还看滇西小哥,还看宅舞——虽然后者我不怎么喜欢看。

              我听花粥,也听二次元神曲,比如千本帝国我就很喜欢。但我得承认,喊麦、嘻哈之类的我个人不好接受。

              在我的同龄人中,有和我一样的,也有一些完全没兴趣,我觉得都可以理解。

              但你拿来分析的李子柒,恰恰是跨越年龄的。不夸张地说,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有喜欢李子柒的群体。尤其是油管上,经常能看到年迈的老人,还有跟自家孩子留言的父母。这个跟年龄真没关系。

              所以你拿90后来分析是没用的,因为她的粉丝很多是10后。我身边就有两个。在她们眼里,李子柒是和小马宝莉一样的超级明星。

              除了年龄,李子柒也跨越了国家和种族的界限。她的粉丝有发达国家的,还有更多第三世界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她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视频出现的汉字是什么意思,但还是喜欢看。

              东南亚出了一些有李子柒风格的视频作品,我看过有越南、有柬埔寨的。当时我就说,那位越南播主的作品有一些内容已经超过李子柒,比如那个越南播主在视频最后,把自己做的食物拿给村里的小朋友吃。十几个脏兮兮的小孩围着一个温柔的女子,画面非常温馨,这是李子柒所没有的。

              当然,我估计李子柒的村里也凑不出来那么多娃。

            • 家园 其实我下面说也很清楚了,我真不是排斥李子柒

              我排斥的是那种以李子柒在国外火了然后以此作为中华文化得到西方人尊重而与有荣焉的想法,这得多天真的人才会认为这种原生态类的生活视频能得到那些强盗后代发自内心的尊敬?有这种想法的人,实际上已经反映了其潜意识中对西方就是尊崇的。否则我们怎么从来没见过有中国人去追捧中国被非洲人或者东南亚人喜欢的文化现象或者内容?

              很多90后喜欢她,确实很可能是因为喜欢其恬淡自在的生活方式。但问题是那种生活模式对除了李子柒之外的绝大部分人而言都是虚假的,更何况她本质上还是在靠真人秀背后的商业模式在吃饭。真让城里的那群90后去农村,我敢打包票,一个个都待不了一周就哭着喊着要回城市。

              • 家园 接几句

                1、讨论的基础事实:李的视频在西方火了。

                2、李的视频为什么在西方火了?是异质化的猎奇行为;还是感通式的认同?如果是异质化的猎奇行为,那中国人也参与吹捧的确是自作多情,搬出种族歧视来对抗也说得过去。

                3、如果是感通式的认同,感通的点在哪里?中国化的田园生活?恬淡自在?并不准确。中国城市人群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缺乏安全感,西方发达国家除了节奏快这一点比中国稍好,其余的感受与中国的城市人群是相通的。

                4、在中国,相比二、三十年前物质是极大的丰富,但是对于具体的某一个个人这极大丰富的物质随时都可能与你无关,除了“三和大神”一族,所有人都在生活压力与安全感之间挣扎。

                5、李的视频当然不是现实的生活,但这可以看作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出了一个很大群体的深层向往。恬淡、雅致,都不过是表面的包装,真正触动人心的是劳动与收获(享用),一种个人可以掌控的劳动与收获,炸弹狂人卡钦斯基所说的“权力过程”。

                6、在这里我们不去细究社会化大生产与个人存在感之间的矛盾,反正这不是西方的自由与民主能解决的问题。西方的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人即地狱”,这如同一个宣言,在哲学层面婉转地承认了问题的存在又同时承认了对此无能为力。

                7、我之前划分80后、90后,是因为90后感受到了问题的存在,80后还在工业化的成功中继续前进,我不否认前进的必要性,但要体察问题的存在。西方更早的处于问题之中,所以我认为李的视频是因为获得了感通式的认同才在西方火起来的。

                8、李的视频在西方火了,这说成是中国的文化输出有些过了,但说是文化产品输出还是恰当的,这有助于改善中国人在西方世界的刻板标签的形象。不管地缘政治的斗争谁输谁赢,增进相互的了解都是有益无害的,更希望增进了解能弱化地缘政治的斗争。当然李的视频只是一个突出的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