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的吊诡 -- 达萨

共:💬102 🌺1170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部分我好像看过

                山西日军吧。不是加餐,是后期没吃的了。抓来了一个中国女孩,十七八十八九那种,在据点里直接一刺刀捅死,然后切肉炒了吃。

                忘了是谁的回忆录了。东史郎?忘了,很久以前看的了

                • 家园 这帮小日本畜生!披着人皮的野兽!个个都该千刀万剐!

                  还有南京大屠杀!还有731石井部队!

                  这笔血债我们永不能忘记,早晚要小日本的子孙后代百倍偿还!

                • 家园 皇军吃人最有名的,是东南亚

                  丛林行军,没后勤,最后在林子里饿死不少,活着的,不少有吃同伙的记录。

                  这个国内的例子,我也只看到一个,不算是系统行为,但发生了,很多人都知道,也不当回事,但也没打算推广,战后有没参与吃人,但知道这事的,同部队士兵,写回忆录写出来的。但是想想七三一的活儿,这种事,实际,虽不多,但只怕不是这一个,只是没人说。

                  大概情况是,扫荡多日,找不到人,吃的还有,但没菜,进一个村,搜索时两三个兵碰上个,不知为什么,没跑了的女孩,带头的上去就给捅死了,然后切肉,拿着肉回去烤,他不说什么肉,同部队其它人大多没看见他杀人切肉,但也光跟着吃,不问是什么肉,是那来的。

                  日军有粮时,请吃饭,甚至放粮,倒也干过,当然,不是从日本带来的粮,没粮甚至只是没肉时,不管是吃老百姓,还是吃同伙的日军,第一手回忆,都是战后日军自己人说出来,还出回忆录的。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外人,他们不说前,还真不大有相关记录。

                  对了,那是 衣 师团的部队,那次扫荡,他们除了这次偷着吃人,好象还给打死个旅团长(忘了具体是不是这回了,反正就那一组扫荡给搭进去的),日军被打死的将军不多,特别是叫共军打死的,阿部规秀算一个,这位也算一个。

                  天皇的军队--衣师团侵华罪行录【日】本多胜一

                  通宝推:假设,老老狐狸,北纬42度,
                  • 家园 吃人肉还不够变态

                    根据日军的回忆录,在南京的日军军曹有吃女性子宫成瘾的,他活坐生劏开中国女性的小腹,拿出子宫在火上烤,而受害人还未死绝,眼睁睁看着他作恶到血尽而亡。

                    还有在菲律宾,日军活挖出女性子宫,然后把子宫套到女子头上,再绑在太阳下暴晒,子宫会收缩令人无呼吸窒息而死,它们称之谓“哪里来回哪里去“。

                    直到现在还是很讨厌日本人,有的场合碰上了,基本是目不斜视不打招呼的,过不了心里那关。

        • 家园 何其生动的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人经历

          可惜拜国内观众品位与眼界+阎王殿管制+文艺界自己不争气三方所赐,就是没有像样的文艺作品出现。

        • 家园 这是主席的兵啊!

          在黑暗中,那些彻底执行军令的战士,常常高声发问:   “你们是哪个部队的?怎么有车可坐?”   我总是回答:   “我们是国军。”   当对方一时听不懂,或弄不清楚什么是“国军”ˇ时,我就作一个总结说:   “我们是蒋匪!”   那些纯朴的战士们就一言不发,从没有一个人刁难。马车夫有时还叱喝他们:“让路,让路!”   他们每次也都踉踉跄跄地让路。见惯了国民政府军队的凶恶,我从内心对解放军生出敬意,这岂不是古书上所说的:   “妇孺与王者之师争道!”

          王者之师,令多少人眼含热泪,难以忘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正足以形容主席的战士,对于敌人,不管多么强大,都绝不屈服,勇于应战;对于无权无势、受尽压迫的人民群众,他们又像牛一样,全心全意、付出所有!

          通宝推:梓童,吴用,empire2007,桥上,
          • 家园 我的一个远房姑父,当年曾经给总后一个领导开车

            春节期间,家庭大聚会,长辈们在一起,聊到对当下的一些看不入眼的社会现象,这个姑父提到过,当年首长在对待有些事情的一贯态度,就是先反问周围的人,“这事如果这么办,群众会这么想”。虽然他只是个小兵,但是上面领导的作风和态度,就已经影响他一辈子。可以干干净净的退休,心平气和的养老。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主席七五年看电影《难忘的战斗》

            影片开始几分钟就是解放军进城老百姓夹道欢迎的镜头,此时主席老泪纵横,哽咽着问护士长吴旭君:你当时也在人群里面吗?然后嚎啕大哭,电影看不下去......这就是怀念那个“妇孺与王者之师争道”的年代和军队啊。

            可笑这柏杨,对王者之师能生出敬意,却没想要参加这队伍,反而要追随“政治腐败到极点”的“蒋匪”到小海岛去,分明是个逐利的糊涂蛋。

            通宝推:驿寄梅花,吴用,
            • 家园 柏杨可不糊涂

              他觉得只有在蒋那个政权他才活得好

              他在k党里面,伪造公文冒领军饷,倒卖军需物资,那可是如鱼得水,滋润得很呢

            • 家园 中年人看到这里也不禁眼眶发热
            • 家园 不是逐利了

              传统读书人的个人主义意识很难接受早期中共的集体主义行为方式。很多人有回忆的。对此艺术化的描写可参见杨绛的《洗澡》。

              不妨说中共核心也是读书人,但总体上中共的成功是依赖工农的力量。

              • 家园 我认为恰恰相反

                青年知识分子比青年工农更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一部《西行漫记》的流传,让几万名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要不是反共高潮后国民党的封锁,去的人会更多。但让几个工农不远几千里、自主奔赴心中圣地,就比较少见了。中共的事业在抗战时期得到大发展,这几万经过抗大、鲁艺培训的青年作用很大。各级基层政工干部,抗大学员居多,新式整军运动中,鲁艺学员搞出来的《白毛女》一演,解放战士就知道为什么打仗了。

                可能更准确地说法是:情况是两极分化的。一批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知识分子,始终是以维护自我利益为基准,考虑自己的去留。比如柏杨、比如傅雷、比如《围城》里的那一批。另一批理想主义色彩比较重的知识分子,则投奔土工而去。前者可能是大多数,后者则是真正的“精英”。

                通宝推:吴用,
                • 家园 我反对你的看法

                  精英群体是建立于广大基础上的。

                  从历史回忆录来看,抗日战争前,仅山东来看,几乎每所高中都有土共的支部。

                  韩复渠撤出山东,最先成立的土共好几支队伍,都是以学生为首批士兵。

                  -----

                  你前段说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后段简省为知识分子。

                  -----

                  还是山东,解放后还乡团的成员学生也有不少。

                  -----

                  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

                  青年知识分子主体在旧社会没有出路,他们的选择是符合他们的阶级利益了。

                  他们是大多数。

                  • 家园 山东这个孔孟之乡很有意思

                    小时候看冯德英写的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发现里面描写的知识分子大多不是好东西。《苦菜花》里的小学教师宫少尼、校长王柬芝都是特务,《迎春花》里的小学教师孙若西,是个流氓成性的东西。估计在当时当地老百姓眼里,这些读书人的形象都不怎么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