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印边境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 正名从俗

共:💬188 🌺1188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实践证明,三哥战略战术装备就没一样拿得出手

      战略上这个时机不好,中国疫情基本结束,印度还远着呢,位置也不佳,容易被中巴夹击。

      装备太差,那种高原地带,即使拼冷兵器靠人高马大也没啥用,武器护具重量上差一点点就是巨大的差别,还有氧气供应跟中国也没法比。

      战略不行装备不行,而且三哥那边过来是上坡,先爬山累得半死。这仗想打赢得多动点脑子啊,但好像三哥的智商都留在平原了。

      要论热兵器,三哥更别提差多远了,中方重武器有全世界独一号的高原专用中型坦克,三哥那些重型坦克再厉害开不上高原有鸟用。轻武器也是同样的毛病,比如最近三哥采购了以色列的7.62毫米轻机枪要配发山地部队,还有不少中国自媒体迷信这枪,说威力大,远超中国95班用机枪。其实山地步兵装备极端重视重量,哪怕轻1公斤都能节省不少体力,中国80年代为了山地步兵,特地把56步枪的枪管锯短,以牺牲性能为代价把重量4公斤降到3公斤。后来研制的95枪族经常在各方面被抱怨,但有一点没得说,极端重视重量,95步枪3.25公斤,即使是95班用机枪也只有4公斤。再看看三哥选的以色列这枪,重达8公斤,再先进威力再大有啥用,还不得把三哥的山地部队给累死。。。

      通宝推:newbird,钱六,梓童,繁华事散,
      • 家园 A3山地部队里面有4万尼泊尔人

        截止2011年英军有4个廓尔喀兵步兵团,大概3700人。廓尔喀步兵团中只有极少数英国军官,其余大多数都是廓尔喀军官。

        印度每年也要招募2000名廓尔喀雇佣兵,几乎是英国的10倍(注:英国只有230余人加入英国军队)。对于加入两支军队而言,仪式是一样的。每名廓尔喀士兵都要向一面外国国旗和一个外国政府宣誓效忠,承诺听从他的外国指挥官的命令并英勇杀敌。但是有一项例外——如果敌人是印度教教徒,廓尔喀士兵就不能使用武器。这是尼泊尔政府于1947年提出的一项警告。

      • 家园 三哥的战略武器是谜一样的自信心

        修行至此,可以看破世间一切武器、一切困难、一切烦恼,得大自在

      • 家园 被打死人员名单出炉了

        粗统计打死一个上校,三个少尉,三个上士,一个中士,再加上被抓的那两位,基本上是整个团指挥机关都被一锅烩了。

        打个架就把一个团指给打瘫了…这真动枪炮起来,军指能不能活过24小时怕是都有问题呀,闹到军级火力交换,新德里的总参脑袋不渗凉气?

        通宝推:心有戚戚,
        • 家园 据说中方刚刚释放了一个中校三个少校

          看起来是团指第一时间就被攻击了,团长试图反抗被打得半死,然后指挥部就投降了,小兵们跑路掉河里了。。。

          • 家园 据传又死了18个,老仙现在是坐针毡

            今天报,掉河里的浮尸又增加了18个。三哥才刚编造数字说我军损失两倍于他,却忘了不是自家所有人都归建了...,现在怎么编数字呢...

            还有搞笑的,吹牛说我军损失43个人,有人故意的给了阿三一个名单,说上面的就是这次被打死的我军名字。阿三欣喜若狂,到处发名单说中国吃亏了。然后有好事的把名单放国内了,以下是我军死者名单:

            宋任穷、杨得志、萧克、宋时轮、李克农、许世友 、赵尔陆、王震、张宗逊、刘亚楼、肖华、李达、陈伯钧、叶飞、杨成武、邓华、于永波、傅全有、陈再道、周纯全......

            你还不得不承认,这些人确实是我军的,而且都是逝者

            现在又死了18个,根据胡编定律,中国这边死伤得增加36,国人名字对三哥来说又难找。难办了。我看不行大家给三哥带个话,就说在加勒万河谷对打中受伤的解放军军官李德胜,在医院痊愈后于昨日抵京...我觉得这样的话,中印双赢,普天同庆...

        • 家园 印度媒体报了,死了20+,还有急救的100+

          捉个虫,印度没有团这种建制,称呼联队。应该是营的规模;

          • 家园 英文就是regiment,叫团还是联队只是中文译法不同

            印度军队的编制是英式,regiment这个单位是存在的,但不是作战编制。英军叫“团”,印军叫“团”也无不可。国内有些中译叫其“联队“,也有维持叫”团“的。

            实际上印军的许多“团”都可以追溯的英印帝国时期,比如这次这个比哈尔团就是。

            印度陆军编制是军-师-旅-营,而“团”一级单位仅是在征兵时候存在,相同地方的征兵的几个营算在一个“团”里,而实际编制中各个营又拆在不同的旅。

            英军就是一个旅的各营可能来自各地不同的团,印度同样。

            关于这个巴布上校,国内一些网文称他为营长,这是不对的,他就是比哈尔16团的团长(Commanding Officer of the 16 Bihar Regiment)。但因为这个团的各营拆开了分在不同的旅里,他这个团长总得有地方安排是不是,所以就带了一个营在加勒万。可以把他称为“团长衔营长“。

            总之,对照一下英国陆军的编制就明白了。

            • 家园 中文翻译成“团”,挺误导人的。
              • 家园 我倒是觉得翻译为“团”很得其神髓

                古书上“团”是什么呢?团练,土团,反正就是乡土性的地主武装。regiment恰恰如此,根子就是乡土性的地主团练武装。最早是法国的贵族和其封地上征募的兵员结成比较稳定的单位就是regiment。然后是英国的乡土民兵制和议会军制,都是本乡地主征募一批本乡的兵,这就是一个regiment,地主就成了上校。

                总之,regiment制度源头的乡土性和“团”这个中译非常贴切。直到近现代,很多国家军队的团一级编制仍然是有乡土性的,连美国都是二战之后才改掉。

                • 家园 翻译的本质是交流,如果容易导致误解,雅固然雅,信就差点了

                  无论是军队编制名称,还是军衔名称,甚至标识纹饰,欧洲的这些东西自然都是有其出处以及演变源流的,但欧洲小国太多,几大国各有传承,而且陆海军又多有不同文化,所以,这些东西也没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国际标准”、“国际惯例”(说这个,主要是想起PLA海军礼服袖章,大校四条横线,一大帮人痛批,还有就是老是有人鼓吹大校改准将)。

                  中国古代军队职衔分离、规范编制,比欧洲早多了,但近代不断失败,全面学习的结果之一就是引入了西方军队的编制、军衔(陆军主要是学德日,海军学英国),名称当然不能继续沿用清末改制的那些,翻古书找出一个算一个。

                  团在中文中确实曾经用于“民团”、“团练”,但经过这百多年,大家默认的“团”就是高于“营”低于“师“、”旅”的一级编制,这种情况下,直接把英联邦体制的“regiment”翻译成“团”,实在是容易误解。“比哈尔团”、“高尔瓦尔团”现在都有20多个营,“旁遮普团”、“锡克团”接近20个营,其他也大多如此,论数量,比PLA师的规模还大。

                  像这种按民族、地域编制的非作战单位,个人认为,翻译成“联队”比“团”合适,当然,最合适的翻译是“部队”,比如“比哈尔部队”、“高尔瓦尔部队”、“旁遮普部队”、“锡克部队”……

                  PLA军语也有“部队”这个词。

                  • 家园 是你自己理解错了

                    “联队”就能比“团”更符合原意?旧日军的联队跟惯常观念中的团是一样的,也就是欧陆军制中的团。用“联队”就会让人联想到这一编制。

                    用部队也不能算”达“,因为解放军的XX部队是一支实体的部队,实际上还是有自己的番号,叫XX部队只不过对外保密需要。英印的”regiment“不是这么一回事。

                    其实现在没什么词能够比较”达“地传递这个意思,因为英系体制是双重的,征兵用“regiment”,而军队的实体编制是旅-营制。也就是说你找不到一支真正的实体部队是”XX团“或者”XX联队“

                    要我说,最”达“的翻译就是折冲府,而折冲府的制度来源也是土团,团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