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鸡叫和太阳升vs老农民和大学生 -- Ace

共:💬131 🌺1222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计划生育60年代初就开始了

                      准确地说,计划生育60年代初就开始了,邓的计划生育是一胎化计划生育。

                      通宝推:遥远天空,
                      • 家园 说一胎化非常不全面

                        应该是城镇户口一胎化,农村刚开始完全允许生两胎,后来在农村最严格的是第一胎生男孩之后不许再生,生女儿的话允许二胎,比较松的是第一胎儿子后隔若干年才允许生二胎。这主要考虑到当时农村养老保险或退休金完全不存在,而传统上儿子负责养老。

                        考虑到80年代出执行严格计划生育的时候中国城镇户口占10%,农村户口占90%,而农村生二胎居多。说邓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一胎化非常不全面。

                        • 家园 说少了

                          城镇人口比例

                          1980年 19.4%

                          1990年 26.4%

                          2000年 36.2%

                          2010年 49.9%

                          1980年之前的计划生育并没有人反对,人们反对的是极端化的计划生育——

                          一胎化,已经违背家庭繁衍的人伦伦理;

                          农村扒房牵牛;

                          抬上神坛,尊为基本国策,以至于政策偏差长期得不到修正,类似于五十年不变。

                        • 家园 针对主体民族的一胎化
                • 家园 花真知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 家园 既得利益者吃了改开的苦也要往文革头上扯。

                瞅瞅HULLO先生的控诉,无非是九十年代初期进了重点高中,发现要钱要送礼,发现城乡差别待遇不公,于是世界观崩溃大骂王八蛋。可有一条啊,这黑暗腐败是九十年代初期的事,是改开带来的社会风气下滑,你骂改开去啊,你骂文革干吗啊?改开他不愿骂,于是转移到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呵呵,挺会转移矛盾的嘛。

                这先生不管怎么地还是幸运地考上了重高,可是看看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在校人数呢,较七十年代每年减少数百万,八十年代十年损失了数千万中学生,也就是说 邓改之下几千万农村孩子该上初中的没上,该上高中的没上。在邓改下几千万失去中学教育机会的农村孩子又找谁诉苦,HULLO先生吗?这几千万孩子要因此感谢邓改,感谢邓小平吗?

                HULLO先生又“我代表感谢邓改啊,因为邓改导致俺的堂妹,表哥,表弟等人都开了公司,都有上千万,上亿的资产,每年分红二百万”,呵呵,富豪啊,我当你们这富豪是真的,而且我当你们这富豪完全是合法经营合理所得,绝无违反法律践踏道德,见不得光的行为。 你们这种富豪有几个?比例是多少?农民是你们这种家产千万亿万的富豪多呢,还是人均收入不到一万六,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带着一身伤病,辛劳之躯,甚至断指断手从城市回归农村的农民工多?

                你们千万,亿万富豪感谢邓改,人均收入不到一万六,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带着一身伤病,辛劳之躯,甚至断指断手从城市回归农村的农民工要感谢邓改吗?

                是你们这种千万,亿万富豪占农民主体?还是奋力挣扎,人均收入不到一万六的农民占农民主体?你们谁能代表农民?

                你个千万,亿万富豪“代表农民感谢邓改”?好大的笑话啊。

                通宝推:潮水的诺言,xm,遥远天空,hwd99,
                • 家园 今天看了截新闻,某新能源公司签约小区,集中供应中央空调

                  用几小时中央空调收费100+

                  小区物业保安,禁止私人进入安装空调

                  该能源公司08年因用户少,所以亏本经营

                  10年后,该公司仍以此为由,与住户变更协议,您就算不用中央空调,也要缴纳基础月租

                  看得我内心吐槽,哪个犄角旮旯的小县城,如此无法无天。。。。然后继续听到,居然是在上海?我震惊了!

                  资本已经赤裸裸剥削到这种程度了?在法制已经相对完善的上海,居然有这种在公用事业上敢于私自垄断定价,随意转嫁成本的资本了?

                  所幸,上了新闻,专家们一致批评,他违法了

                • 家园 邓执政为中国带来的根本改变

                  是什么?

                  是从毛的集体主义精神向邓的个人主义精神。

                  毛时代人人努力工作为集体,为国家。

                  邓时代多数努力工作为个人。大概有极少数依旧工作为集体。

                  在邓时代通过个人努力成名成家致富的人,自然要感谢邓。

                  今天在河里泡着诸位,不是因为个人主义观念才有今天的社会地位?

                  你可以反对邓的政策。但是要想到是邓政策的直接后果,使你今天可以在这里反对他。

                  邓的政策是顺应了国民作为自然人的心理的。

              • 家园 86年底才实施的身份证制度特别重要

                土地承包后农民不再被绑住土地上了,但是想离乡远行的话还是要到村里开证明。有了身份证之后才可以实现说走就走的自由。

                我们那里的厕所也值得一说。70年代的时候我们还用大瓦缸埋在土里,用稻草的屋顶遮盖一下,冬夏的时候四面透风,颇不舒服。80年代生活条件改善话才用砖砌厕所,并加瓦盖的屋顶,算是进步不少。我们那边女人都在家上马桶,一般农村的重活男人干,但是倒马桶是女人的事,除非碰上怀孕坐月子这些特殊时期。这些艰难的经历不提也罢。

                通宝推:hullo,
                • 家园 相信什么

                  根据相信什么,可以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信自己亲身经历的,相信自己亲自见闻的,然后基于同情心,和同理心,通过设身处地,和换位代入,相信更多人的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可以称为相对的实际主义者;另一类是只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物,可以称为绝对的教旨主义者。

                  相对的实际主义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先不预设任何观点立场,灵魂就如一个空空的筐子,强调筐子装下的事物,而不是筐子本身。

                  而绝对的教旨主义者,则是预先设定了绝对的观点立场,以此来判断一切,甚至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就是预先设定观点立场的代表作,通过有选择地大量引用文献,来证明预设的观点立场。

                  打个绝对化的比喻,如果要证明俺是个法西斯,只要有选择地裁剪俺的文字,就能轻松做到。就如有人为了不暴露自己的字迹,通过裁剪报纸,就能搞成一篇想要的文章。

                  高华不过是将裁剪单个文字,变成了裁剪一段段话而已。西西河的很多人也是如此,网络上,现实中的很多人也是如此。

                  俺曾经在台湾的联合网混,看到有些台湾网友比较客观,就写了几条留言,结果就被他们扣上了红卫兵,强国人和五毛党的帽子。

                  仿佛赵秀才对阿Q说,你也配革命,那种高高在上姿态,是源自骨子里的,港台人的很多人都有这种高等华人的心态。

                  龙应台的《大江大河》,也很有代表性,表面上看主要是作家家庭的亲身经历,和很多国民党人的亲身经历。

                  如果将名字改成《小溪小河》,还是比较适当的,但将小溪小河,夸张成大江大河,将细流,当成主流,就十分可恶了。

                  相对的实际主义者,必须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否则,就会与龙应台这种以小代大,以偏概全的毛病。

                  同情心,实质就是最低底线,同理心,实质就是最高方向。

                  台湾,那些去台湾的人,能够代表中国的方向么?

                  肯定不能,唯有中国大陆的人,唯有中共才能代表中国的方向。现在的国民党已经沦为了独台党,由此可见这些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所以,相信自己亲身经历,和亲自所见所闻,相信同情心确定的最低底线,和同理心确定的最高方向,主要是一种平视的心态,这才是真正人间正道。

                  预设观点立场的绝对教旨主义者,他们的绝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绝对化的理念,如自由民主治百病,阶级斗争解决一切问题,二是高高在上的心态,奉行党同伐异,甚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绝对教旨主义者,其实是一种宗教化的状态,灵魂基本是满满的,高高的状态,几乎不能装下任何不同的东西了,跟尼采鼓吹的超人哲学有些类似,这种心态体现在个人方面,并没什么,但成为一种群体意志,必然是残酷的斗争。

                  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具体的地点,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竟然不如满满心态,高高心态的先生们,很是笼统的见闻,和有选择的裁剪资料。

                  太苦的人,绝望的人,更相信生活的美好,俺的祖父母辈们,就几乎不说他们家庭的经历,因为太惨,能忘掉就完全忘掉,否则,真有可能没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苦极者,要么选择沉默,要么相信美好,否则,真的很难活下去。

                  农村的苦,农民的苦,因为太苦了,只能被人遗忘,留下却是城市知青们的伤痕。

                  通宝推:夜郎国主,
                • 家园 大瓦缸埋在土里的厕所,哈哈,我们这也是。

                  某个角落几家人瓦缸在一起,很多时候当做肥料用。

              • 家园 Hullo兄我们应该是同龄人

                经历也有些类似

                我小时候最怕上厕所,因为厕所在猪圈旁边,院子里灯也没有。。。。

                上厕所总是感觉特别恐怖,怕有坏人埋伏在院子里

                我家里有一把生锈的日本刀,小学之前上厕所我都是和我小姐姐搭伴,一人在外边厕所外打着手电筒举着日本刀,一人上厕所。。。。

                那种旱厕的味道不说也罢。。

                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体验不到那种生活的绝望

                通宝推:hullo,
          • 家园 我给增加点听说过的和自己的经历过的故事

            我们村居于青岛和潍坊的交界地带,再往西5里地就进入了潍坊的高密县地界,属于丘陵地带。

            村子没你们大,大概只有300多户,也是周边区域的大村子了,小学一直有,文革期间村里还有过联中。

            经济一直不好,到现在也是主要靠土里刨食,这些年主要是靠搞大棚农业和特色养殖。

            【听来的大饥荒故事】

            我姥姥姥爷的村子在更丘陵的坡地上,村里不到100户,饿死了1/3,1/3的人口闯了关东,现在吉林那边还有一个同名的屯子(都是逃荒过去的。),现在的村子就是活下来那1/3。

            我姥爷从小耳背,外号叫"聋子“,说大饥荒前一年实际是个丰收年,但是吃大食堂,大家都不去收粮食,地瓜都烂在地里。我姥爷耳背,觉得那些冻地瓜浪费粮食,他也不怕批斗(没人来指责一个聋子觉悟低),下雪的时候他去地里刨了几口袋冻烂地瓜晒成了干,第二年一家人就靠这些粮食过了荒年。

            我们村还好,大概只饿死了几个人,据说村干部比较有眼光,存下了一些地瓜。

            大包干实际是不能不搞,文革后期生产队后期就打不出什么粮食了,大家都偷奸耍滑不干活,每年收成都很差。

            大包干之后粮食很快丰产起来。。。至少农民为自己干活是上心了很多。

            85年我家户口转出,后来我也外出上学,之后我和我家就逐渐脱离农村了,不了解也就不发言了。

            通宝推:PCB,hullo,
            • 家园 胶州人民是怎么吃饱饭的

              俺试着来综合一下白菜兄和F兄的材料。

              胶州耕地面积110万亩左右,整个50年代,胶州粮食总产1-1.4亿公斤,亩产100-130公斤,人均口粮100-200公斤,大部分时间在140公斤左右。

              1960年是建国后胶州最惨的年景,总产仅4400万公斤,亩产52公斤,人均口粮59公斤。此后,总产逐渐恢复至1.3-1.4亿公斤,最高亩产也突破了50年代的记录,稳定在130-150公斤,人均口粮也稳定在160-180公斤。

              1970-1978年,总产突破2亿斤,稳定在2-2.5亿斤,亩产快速上升,相继突破200公斤、300公斤,人均口粮也突破200公斤,来到210-240公斤一线。

              1979-1980年是个关键节点,需要单独写一下:

              1979年,山东省粮油统购价格上调,全省粮食统购价格平均提高了20%,油料统购价平均提高了25%,这一年胶州粮食总产2.7亿公斤,亩产347公斤,人均口粮272公斤,均创记录,上一次创三项记录还是1973年。

              1980年,胶州开始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至1981年基本完成,

              1980年,总产、亩产、人均口粮再创新高,分别为2.8亿公斤,361公斤,280公斤。

              但1981年遭遇大旱,总产降至1.7亿公斤,人均口粮171公斤;

              1982-1987,粮食总产稳定突破3亿公斤,达3.5亿公斤,亩产400-490公斤,人均口粮增长更快,分别突破400公斤、500公斤,其原因是,在粮食总产提升的同时,国家收购粮食反而在减少,降至1975年的收购水平。

              上面是数据,下面看一下胶州的粮食产量是怎样一步步提升的:

              一、大规模的土地治理,

              治山治岭:从建国后到1987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0.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2%,修水平梯田15.68万亩,谷坊808座,水库塘坝318座,小流域治理完成9条,封山育林14.27万亩;

              治 洼: 胶州市有低洼地26处,面积21.72万亩,开展疏浚河道,挖沟洫建涵洞,筑台田、条田等治涝工程。到1974年,全县涝洼地已基本普治一遍。但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分割水势,尚经不住较大雨汛的考验。从1975年以后,开始着手打破乡村界限,实行大面积的统筹规划,已完成胶县农场大面积治涝试点工程,解决了一片洼地内的一般内涝。

              改 碱:盐碱地面积5.1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建国后对农业生产场盐碱地进行了统筹规划,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理,利用云溪河水源,把沿岸低洼碱地改种稻田,一年麦稻双丰收。从1964年开始,将部分水源条件较好的盐碱地改种水稻。是年冬首先在沽河公社的南部洼地种水稻。次年单季水稻丰收,随后得以推广。1981年后连续严重干旱,稻田面积减少。

              划方整地:利用农闲,常年施工,将全县60万亩崎岖不平的土地,移高填洼、划方挖沟、整修道路,建成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涝能排、旱能灌和旱涝保丰收的稳产高产田。

              二,兴修水库、河水、井水灌溉工程,

              三,使用农业机械,从1970年开始,农业机械爆发性增长,10年增长数十倍;

              四,化肥,60年代化肥使用很少,而且多为进口,也是在70年代,化肥使用量暴增,与此同时,70年代县里发展起农机和化肥厂,这些农机和化肥多为本县或本省所产,胶州隔壁的高密化肥厂产品甚至可以出口。

              五,提升粮食收购价格,包括提升经济作物收购价格,效果明显;

              六,减少国家统购数量;

              七,联产承包责任制。

              还有一点,到了70年代,胶州的粮田减少,而用于经济作物的耕地增加,包括国家粮食统购数量也在减少,而粮食收购价提高,这说明国家的工业化已得到一定发展,而且也基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可以调整原来严重压榨农业的政策,60年代农村还在学大寨,到70年代国家开始补偿和回馈农村,开始是通过发展农机和化肥工业,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也是在70年代初就开始了,以及减少粮食统购数量。这其实也是我的观点,农业的问题在于国家的工业化,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才是解决农业问题的终极解。

              通宝推:xm,瓷航惊涛,菜根谭,
            • 家园 生产队就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或者说企业

              类似现在的企业,既有搞得好的,也有搞的差,现在的差企业,是大量关门倒闭的。那时的生产队,是无法倒闭,只好国家救济。于是,搞得好的是人人学习的大寨队,搞得差的是年年吃救济的小刚村。

              如果分田单干好,几千年中国历史一直如此,为什么就没有解决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还有分田单干后,反而增长率下降,濒临崩溃的文革十年,平均每年增长3.6%,而单干后的24年反而只增长1.1%?

              为什么现在二共又重提合作化了?

              参考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提供的粮食数据: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文革开始前的1965年粮食产量为1.945亿吨;1976年为2.863亿吨;1979年为3.321亿吨,2003年为4.307亿吨;

              就是与文革十年增长47.2%相比,改开从1979--到2003年,24年,仅增长29.7%;都是非常失败的。平均每年增长率对比更是3.6%对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