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土华海华,一根藤上七朵花 -- 陈王奋起

共:💬332 🌺3529 🌵6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意义上的海华注定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

      之前一代,没有在美国经历中国的崛起

      之后一代,来美国前中国已经崛起

      他们都不会像我们这一代这么纠结,对自己的立场都会比我们明确

      而在美国长大的第二代,也不可能再保留华人的身份

      我在美国的时候,和台湾人接触就很震惊于他们对于吃喝玩乐的热衷,而对历史政治等宏大叙事没有任何兴趣。习惯了这样的自我定位,对个人未尝不是好事

      当然现在中美冲突的大背景下,美华要考虑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问题。这个别人没法帮做决定,只能各显神通了

    • 家园 海华的事啊,我先从虬髯客传说起吧

      风尘三侠的故事从杜光庭开始已经风靡千年了,当年我读到这篇传奇的时候真真是心潮澎湃啊,那种豪气干云的龙虎气象至今不忘。

      虬髯客算是千年以前的海华吧,也是看着在国内干不出啥名堂,远赴海外,自成一家基业。

      大概有人会挑刺,说虬髯客是小说家编造的人物,与现实不搭,毫无可比性啊。虽是传奇编造,但是其中气盖云天与历史真实人物也并无二致啊。

      那再举一个真实事例吧,西辽奠造者耶律大石。跟河里的很多人一样,这也是个学霸,正经靠自己本事考上进士,做了翰林的,不比你们博士博后差吧?

      耶律大石败中求生,远赴中亚,再造辽国,可称一时之雄。

      今天中美纷争,海华处境堪忧,能比耶律大石还差吗?人家那是濒临亡国,好歹现在中国还算蒸蒸日上啊?

      大石当年是怎么做的?先是伏低做小,争取喘息之机,又想联合宋朝,行合纵之策。可惜宋朝不干,大石只好先败宋军,再抗金军。当然最后被金打败了。不得已,领数百骑辗转西去,越瀚海开万里国土于中亚。

      看出什么名堂没有?跟长征是不是很像?比长征规模还大些呢。这是题外话啦。

      回正题,当今世界,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美国势大,强横以对不过两败俱伤。为今之计,只有打太极拳,先做化解而已,不至于掀起大战。所以海华处境再差,也不至于被关进集中营,至少还有人身的自由。

      白人能有今天这么大的势力,其肇始源于哥伦布。哥伦布当年是什么处境,不也是被土耳其封锁,贸易断绝吗?陆路不行那就出海嘛,在兵法里这叫做避实击虚。

      虬髯客也好,大石林牙也罢,洋则哥伦布,中则李得胜,面对不可胜的强敌行的都是这一策,避实击虚,养兵待时。

      通宝推:废话多多,
    • 家园 什么叫做反华呢?自己就是华,反华就是反自己,岂不是神经病

      什么叫做反华呢?自己就是华,反华就是反自己,岂不是神经病吗?

      大家反对的是政府,因为政府做得有问题,所以提出反对意见,这也不行吗?不仅仅是中国政府,在哪个国家,都会批评当地的政府,政府总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总是要被人批评的,这个很正常。骂川普的人多了,都是反美吗?我看不一定,美国人骂川普都是希望美国更好,而不是希望美国更糟。

      中国人一样的,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因为爱国、爱家、爱人民,才会就身边碰到的问题提出意见,希望能够改进,让这个国家更好。结果现在提意见提多了就变成“反华分子”了?不理解这是什么逻辑。

    • 家园 能回国,多是有本事的;留海外,也就是谋个生而已

      陈王这个帖子写得好,好就好在这句宗旨,好就好在一个”雾“字:

      这几天我看河里起了,海华和土华居然有了生分

      在海外华人费心费力维护的可以畅所欲言的论坛上,把一些本不应该是论题的事情弄成问题,甚至激烈争论之,意义真的很大吗?

      其实,到海外谋个生,当年便谈不上意气风发,现在更无所谓心生落差 ---- 其实哪里来的什么落差呢?无非是早就认清的现实罢了-----我想这种感受,应该是很多有了点年龄与与生活体验的西河海外河友的共鸣罢。

      就拿我自己来说罢,当年出国的时候,也是想着回国的。而且,2005年母校校长 根叔 刚任校长时,带着六个系主任(另外一个敏感专业的系主任被美帝拒签)来美国考察美帝版的华工时,作为向导之一,我及婆娘曾经有幸在宾馆校长房间(很普通的两人间)里,聆听过校长用家乡方言武汉话,对我们这两个学生的一次推心置腹的私谈:

      我当年(87年)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毕业的时候,曾经有两个选择:一是在美国留下来,年薪大概时四万美元。另一个,是回华工,月薪100多人民币----我回去了

      于是,15到20年时间,作为个人成就,根叔由院士而校长,到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且不说学术上的成果,对国家与人民的直接贡献了。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一点:作为中国人,尤其是出来读书的,对回国与留下,对将来发展的差异,不必用今天没出国的同学中有多少亿万富翁,有几个厅长部长来衡量,但凡出国时对中美两国走势有点脑子的,都明白。

      问题是:随着国家的发展,是做土华还是留海华,更多的时候,不仅仅是个个人选择问题,也是个被选择之后的个人选择。想想罢,拿奖学金出来读个书(那个时候没奖学金基本不用考虑签证),做若干年RA,到毕业的时候,一般的留学生,多大年龄呢?再考虑到严格一点的美国大学的淘汰率(比如斯坦福EE的75%),以及比较严格的导师对论文质量的要求----真正考虑过回国发展的大陆海外华人(主力是留学生),在选择的时候,从生理年龄到择业压力,都不是跟国内从本科一口气拿到博士的大多数20多岁的年轻的小年轻们,可以同日而语的。

      (当然,也有在海外的年龄轻轻就毕业的,比如我一个同班同学的老公,也是校友,24岁拿的MIT的XX博士(师从美国X物理三大牛),毕业后去三大实验室做了3年,然后去斯坦福任教,任教第一年,就因为某某成果在白宫被小布什接见----那种青年才俊,只是特列,不在本贴展开了。)

      我就不谈自己为什么没选择回国的个人原因了-----毕竟也不是典型案例,如果我回国了,不出意外的话,现在有很大可能性没有在西河里扯淡的自由了,弄不好,呆号子里了。所以呢,用婆娘的这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说明一下。

      我母校多年来非常重视海归,从前校长(前教育部长)到各系主任,几乎百分之百是海归(不是后来那种1年镀金的),这已经是几十年的办学传统了。比如我读研究生时的导师讲:”我在美国留学时天天埋头恶补数学(他刚来美国,被导师当众出过’洋相‘),而室友天天看电视里卡特与里根的辩论。“

      那么为什么很多本来想回国的同学们,没有回”成“国呢?这个国,也不是说回就”好“回的。譬如母校每年都会来美国招聘,由于那次给校长作向导的缘分,因此那些年呢(05到10年),差不多每年都能与学校来人,尤其是人事处长/组织部长(现在已经是校党委副书记)见上一两面。一来二去,彼此也就经常能讲点真心话了。

      大概从08年开始罢,这个国,就不是什么人想回就能回的了。比如我婆娘博士毕业的时候(华工本科/中科院模式识别实验室/美帝CS Top 10),我们曾经非常认真的联系母校,专门回国回母校面试(承蒙校长关怀,还曾专门派专车接到校长办公室一叙,然后吩咐秘书带去光谷,参观刚刚竣工的国家光电实验室,陪婆娘参观的,就是我们当年接待过的XX,时任实验室党总支书记)。

      我们当时联系了两个系,一个是婆娘本科的系(系主任是日本海归),一个是我本科的系(系主任英国海归)。结果呢,前一个系给了个讲师待遇;后一个系主任托我师姐给我带话”我们希望是你本人回系,考虑到你婆娘的专业(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让你婆娘回她的系好一些“。

      后来我们向那个分管人事招聘的人事处长请教,她那个时候已经升任组织部长了。她坦率的讲了一席话:”XX与XX,你们听我说啊,你们呐,就是现在时间有点晚了。04年,你们这种情况回学校,直接正教授;前两年呢,副教授是可以保证的;08年之后,只能从讲师开始了。08年之后美国什么情况,我们每年来美国,很清楚的,你看看现在都是些什么人申请竞争呢,很多都是之前在美国学校里大公司里有职务有头衔的,你们呐,真想回,应该在美国相关单位做几年(博士后)再说“。应该承认,这完全是作为朋友才会讲出来的私话,也是真话。

      而我那位40不到即为博导、教研室主任的师姐,也跟我们讲了几乎类似的一席话:”现在的青年教师,从讲师做起,确实压力太大了,(与我当年比)有点不公平,你们再好好考虑考虑“。

      说个题外话,我这个师姐,带出来的一个学生,来美国留学,现在已经在美国大学任职了-----你说国内学校对美国情况熟悉不熟悉?

      其实罢,我们对学校给的讲师待遇倒没什么,但是一拿到那个任职要求就头大如斗:一年课时要求XXX小时,一年发表XX影响分子文章X篇,一年申请XX级别经费多少多少。

      于是呢,我婆娘还真听了这个建议,以及美国导师的建议,去他推荐的CMU某实验室(主持那个实验室的女教授,是主持过《阿凡奇》特效的行内专家)去看了看,以决定是否读个博后。

      这个时候呢,丈母娘急了,专门给我打了个电话:”你们还想不想要孩子了?“,于是,一言九鼎。

      三年后,婆娘中科院同实验室的一个同学(本科北大、中科院硕士、美国博士、博士后)告诉说:”回国三年,没弄上副教授,于是去HK中文大学在深圳的一家分校了“。他回国的时候,没选择中科大,而是给予条件更好(当时还提供住房)的华工,主要是想跟着图像所的Z院士干出点成果出来,结果,可惜了。据他本人讲:比较适应不了复杂的人事关系。

      我讲这个事,就是标题那两句话:

      1、能回国的,多是有本事的

      2、留海外,也就是谋个生而已;

      最后,还有几个问题:

      1、土华是一体吗?即使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土华是一体吗?比如蔡前教授,与习总都是土华罢,他们是一体吗?

      2、海华,从诞生的那一天起,解放战争失败后逃美的、从台湾来美的,从HK来美的,大事件后,拿血卡来美的,贪官子女来美的...与普通靠打工谋生的海外,是一体吗?

      3、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澳国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也是一体嘛?

      所以啊,海华还是土华,以地域划分,就跟区分现在的北京人有多少是解放前的土著,有多少是后来进城的一样,是比较荒谬的。

      我记得当年在北京打工的时候,一个女同事租的房子(99年,月租2000,知春路上)漏水,被楼下的老太太为难,喊我去解围。当时那个拄着拐杖的北京老太太用一口河北方言恶狠狠的骂我们:”北京就是被你们这些外地人给祸害的“

      谬哉斯言,谬哉此争。

      最后补几张图,与本科同班同学,毕业后留校,现在负责论文统计的同学的一些对话: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田昭明,chuchong,梓童,红军迷,三笑,dragonawake,领班军机,俺是老胡,初心,ziyun2015,hattie,一行,johny,独立寒秋HK,桥上,yandudu,strain2,米爹,摆一碗,方恨少,山景城,家住中坜,甘丹,审度,xhUserI,宝特勤,醉寺,云山,nettman,史文恭,TKwang,jhjdylj,阳春白雪,秦波仁者,夜雨行歌,心有戚戚,再闻鸡起舞,PCB,钱六,黄锴爱李莹,mezhan,唐家山,听松,钢铁飓风,风雪,
      • 家园 老方啊,好奇问问,有乡愁吗?

        没有留学过,也没国外工作过,只是好奇问问。

        我是河北人,毕业后工作在北京,一晃二十多年了,最近经常想起我家乡的小县城,莫名觉得亲切,那个我拼命读书想逃离的地方。我们家在县城还有房子,但很少回去了,母亲现在和我们住。

        有段时间亲戚买地在老家修别墅,问我们要不要一起弄一个,退休后回去住,最终也是想想作罢。就像一片落叶,飘来飘去,归根也不容易啊。

        但死后我还是要埋回去的,我们在老家有坟地,我爸爸就埋在那里,一个山坡上的小片平地。我不懂风水,但给我感觉很好,阳光总是很明媚,郁郁葱葱的灌木,很多栗子树,坡下面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常年不干,冬天会结冰,小时候滑过冰,坡度有些大,可以一直滑很远,根本停不下来,最后只能摔到草丛里。我曾经在阴历十一的时候去上坟,天很冷了,躺在我爸爸的脚下,阳光晒得非常舒服,我就觉得,以后躺在这里也不错。就是不知道我老婆愿不愿意埋在这里,我儿子会不会每年来上坟。唉,才四十多岁,想的有点多了。

        通宝推:方平,猪啊猪,纳米小洞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