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儒家和中国思想 -- 燕人

共:💬242 🌺1270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间有说明

                      唯心的关键是把心等于世界本质,是某种形而上的实在。最为激进的完全否认客观世界存在。而超验哲学只是意义世界的本质。不会等于某种实在本身。它不否认客观世界存在。

                      这个用医学举例最合适,大家显然不会把血液循环系统和各类人体生理等于人。发现这些系统前是如此,发现这些系统后也是如此。或者给河里某人下个定义,这不能等于他,只能说他是(属于或者包含)什么。甚至即便是他,也是被定义出来的。也就是说,客观世界不受心的影响,但是客观世界是由心定义和表达的。虽然对立,却无法分开。没有他就没有这个意义,没有这个意义你就没办法认识他。

                      说白了就是定义等于实在的反映,但不能等于实在自身(形而上学本质)。唯心是直接等于他自己了。

                      就这些,应该没办法另开了。最多整合到一起。

                • 家园 怎么看出来的?

                  说想的一样,其实是因为第一点是「重新组织」那个帖子的后半段,因为没写完,所以就按住不表。发出来的也是没写完的。

                  个人不喜欢冯友兰,也没看过几页他的作品,虽然观点可能有类似的地方。如果是指中国哲学史,不如看赵纪彬。

                  思想受到权力控制自己也一直在说,权力借助文化表达、权力压制和扭曲文化、权力树立文化典型等等。从这个角度讲,狭义的儒家在历史上一直是失势的。但不管是学者还是组织,儒家都有奉天承运,为合法性背书的,也很难说儒家不是自作自受。另外,少正卯这个如果没记错应该是假的,但诛心确有,说压制没错。

                  严格来说,从道教那里拿来更多。汉唐间的重玄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基础。但因为道家受佛教的影响,也构建了自己的本体论。加上佛教的谱系完整,体系完善,所以也可以说是佛教的影响。而静修和内观之类其实是先秦传统,与佛教合流。但整体来说还是儒家自己的东西,几乎所有方面都可以找到先秦起源,只是学习道释建立了自己的宇宙系统。

                  近禅是最大的误会也是最接近的答案。宋后三教转向心性,不管是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还是释家的明心见性,看起来都一样,都强调心的作用,都以心为本。但问题也出在这里。三个说法中,只有释家是从理论上完全可以什么都不干的。而心学显然不是。程子都说过这个问题,比如「释氏只令人到知天处休了,更无存心养性事天也」。虽然后人的表现没有区别。

                  天理就是之前讨论本体论、认识论不存在分野的核心,也是符号混淆的核心,也是奉天承运的核心。因为天和心一样,是超验本体。但天又是天子的天,所以维护天理就是维护天子。并不否认这个说法,因为之前也一直是这么说的。但儒家的关键就是将宇宙性的天分开,将秩序与天子剥离,强调人心的作用,才成为真正的精神突破的。所以和封建秩序无关,关键是秩序在人心之中。

                  强调针对统治者只是对那个说法的回应,因为这是理学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问题在于维护等级。这里有两个面向,其一,广义的等级,因为差异而普遍存在,所以这个可以忽略。其二,先秦儒家的制度设计,这个才是关键。但我们都知道那些制度都是过时的,封建论的作者柳宗元也是儒家的,所以问题不在于设计,而在于理解和选择。只是既然提供了这样的设计,也就不免成为正当性的借口。

                  个人认为理学→天理→奉天承运→封建或者专制秩序,从理论自身看是不成立的。但现实如何又是另一回事。单纯说现象和结果,把理学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只能得出不恰当的结果。看看共产主义在朝鲜?个人一直在说这些,是为了说明,即便是维护统治,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理由去否认其正当性。虽然这样似乎是在做指责修正主义的事情。

                  最后一段涉及二十世纪初哲学的发展,比如超验本体这个概念就是从现象学来的,但是很难讲清,所以之前才没发出来。但即便不讨论这个,不管是唯心还是本体论对于理学都是很难成立的。当然从世俗传播上,确实可能会成为这样的东西。

                  移动设备,不好调整文字,见谅。

                  • 家园 看山还是山
                  • 家园 【没想到和之前猜想的一样】

                    这是想到了,还是没有想到呢,还是在想到与没有想到之间呢?妥妥的道家啊。

                    理学从佛教那里学的当然不是出世。儒家特色就是“学以致用”,不要说程朱,韩愈也是一面辟佛,一面学着讲“性情”。理学从佛徒学的是方法:打坐,入静,顿悟。

                    我去找下赵纪彬的书看看。

                    总而言之,受教匪浅。

                    • 家园 原来如此

                      义成有待,要先定义想到指的是什么。之前猜想的是会继续说唯心,那个内容是针对唯心的。所以是想到了。但说的方式和具体内容没想到,也没去想,所以是没想到。既然想到了又没想到,所以是薛定谔的想到,由观测决定。

                      另外,义成有待这个词就是道家的。大抵意思是意义的构成必定有所依赖(于某种意向)。语出《道教义枢・自然义》

                      上个回复是说,心性、打坐、入静都是先秦就有的,比如一直说的物感心动是《乐记》里的。虽然是音乐,但谈的是性情。出土里面也有很多,比如语丛、性自命出等等。虽然是失传的部分。

                      只是(打坐入境)发展到有鲜明特色,有明确方法的是道释,释家最典型。道家《坐忘论》之类因为有道教方面的内容(信仰),反而不好用。其实到了唐朝时候,道释的基本流程已经没有多少区别,具体的细节则由法门决定,比如念住。或者说,只有一些具体法门和脚心向上的盘坐才是真正外来的。

                      汉学其实有点鸡贼,因为总是能够发现其他文明的特色先秦有类似的发展,进而称之为发扬传统(有些的确是发扬传统)。当年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也是这么干的,甚至影响到科举考题。

                      • 家园 【商榷】传统中医的问题

                        请教一下月兄,对内证有了解没有,刘力红和李阳波提出过一种猜想,即古中医的各种理论是建立在对人体的内证观察基础之上的

                        • 家园 实证肯定有,内证不知道

                          主要许多都是从病人身上得到的认识,很难说内证吧?但如果内证是强调知识背景,比如宇宙论和认识方式的影响,或许可以。内经时代之类的作品就是这个思路,但也没说内证。

                          内经中的矛盾也是因为实证。因为框架有限,只好同一套符号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丹道亦然。

                          感觉还是那套思维体系已经远离我们了,当年儒生看看医书就可以看病,现在行吗?

                          • 家园 中医的数学基础

                            从逻辑上来说,中医是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数学基础的,五运六气应该就是这方面的知识,要不然,人身上的经络之类的知识仅仅从病人身上进行验证是非常难的,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中医却有一个同身寸的概念,非常巧妙的解决了经络穴位的测量问题,很难想象,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数学基础怎么去建立起来

                          • 家园 现代仪器看不到那些经络。

                            有些不好证实。

                            • 家园 本来就是形而上的东西,不是实体。

                              就像曾经的原子一样,还在等研究夯实基础。其实这和中药的问题一样,只要有效就行。搞仪器实际上就等于因为没有发现,所以就没有人确认真的有效。这是一个知识体系对另一个知识体系的「界定」。本质上是说只有我决定的部分才是对的。

                              不过也因此带来解释的随意性(事实上的),不过那是另一回事了。

                      • 家园 赵纪彬先生好像不很流行

                        没有找到。你有书的链接发个给我?

                        • 家园 可能帮助不大

                          举个例子而已。赵书主要是基本观点的梳理,受时代所所限,有很多问题。比如五行解释为元素,道教有所不察,阶级史观是五阶段论等等。优势是辩证法分析和阶级史观。

                          自己看得也不多,主要是网友的推荐,比较相信人家。

                          可以看这里

                          其实这样的书反而喜欢,因为缺点很容易弥补,不像某些著作说的乱七八糟。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重新组织下,之前说的太乱。

            首先,心学是超验哲学,可以作为意向性知识的基础,但是不能等于意向性知识。也即光有心没用。其次,这也是说它经由意向性来表现,而坐着不动是不会有什么意向的。也即光坐着没用。接着,心学本身强调实践,比如「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也即光知道没用。所以理论上不会出现文末的「闭目静坐,内观本心」。

            这其实是理学的基础——物感心动。很难想象那些聪明人不懂这些。明末出现那些情况,恐怕更多是个人利益的问题。

            所以是评价文末那句话,也是之前任兄说的心学门人。

             

            适用范围虽是讨论德行,但也是如此。孟子是为道德奠基,而不是说什么是道德。况且 「内观本心」最粗浅的意义就是摸摸自己的良心,「平时袖手谈心性」良心上过得去吗?「弗思其心」、「放其良心」当然可以做到了。

             

            又及:抱歉之前错过修改时间了,然后回复数目也超过了,补充的很晚。

          • 家园 我也不相信“闭目静坐,内观本心”

            认识论不外乎取得经验,总结规律,验证规律,改进规律。

            内观本心不外乎根据少量样本,总结规律,再用此规律验证于千变万化的现象,大多数能符合规律,则可称为:体悟了规律。

            而我们现代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则在于阶级斗争,旧时代社会矛盾的根本在于以皇权为代表的权贵阶级与普通大众的矛盾。

            以这个规律总结为基础,指明了行动的方向:民主自由,工农革命。

            宋明理学认识不到这个社会规律,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局限,以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即使认识到皇权与农民阶层的矛盾,又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呢?农民阶层能担负起这个任务么?知识阶层本就属于皇权阶层,他们愿意牺牲自己么?

            理学所谓的天理,不外乎克制人欲,这个理对于统治阶级有束缚力么?实践上恐怕只对不满的被统治阶级有威慑。

            历史上对于皇权的险恶贪婪与无度(无理),只有司马迁发出过悲愤的抗议,然而也只有抗议。

            通宝推:真历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