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给弟弟讲新闻-中国政府对付阿里巴巴 -- 脑袋

共:💬494 🌺6121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也在思考,是否与知耻者后勇有关。

              感觉被欺负后,爆发的反抗力更强。

            • 家园 有好的,就都学习。重点是结合自己的情况。

              个人所见,所想到的,供讨论。

              总体而言,我感觉,无论是犹太裔还是印度裔,在美国都非常抱团。亚裔包括华裔则非常分裂。犹太裔主要在金融方面,印度裔主要在IT,最近也看到很多在医疗领域。他们能抱团,一个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内部价值观基本相同,相互之间认可度比较强。亚裔、华裔价值观四分五裂,相互之间的认可度可能因为政治、宗教、地域等等而完全对立。你在西西河可能也能看到不少因为观点的不同而敌视的现象,在我看来就是一方面是眼界不够开阔,另外一方面也的确表示了世界范围内的华裔并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比如,大量的中文教材避免价值观,那么,认几个字,对小孩来说,有多大价值?有什么吸引力?倒是日本动漫,以前没怎么看过,现在我还比较能接受一些,毕竟有不少能够体现一些传统的价值观,比如坚韧不拔,社会责任,群体价值,等等。作为美国,从根子上,个人主义(或自私)是主导,这是和它的历史过程有关,和欧洲也不同。但是,你也能看到不少群体意识,因为群体给群体里的个体带来了利益。

              回到你提到的讲强讲弱。犹太的讲弱和别人讲弱不一样。确切的说,别人讲弱,可能根本没人理睬你。他们的讲弱,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给他们自己的群体的个体一种群体存在的提示,所以团结。

              我觉得,重点可能在于归属感。他们的讲弱,感觉能够加强归属感。中国人讲弱,目前来看似乎很难对归属感有什么正面作用,倒是讲强,似乎作用大些。好比世界首富说我当年曾经吃过这样那样的苦,那大家会拿来作励志故事读。如果是我说曾经吃过同样的苦,别人会关心?未毕,说不定还被当笑话看,比如小说里的祥林嫂。

              如果要讲弱,我觉得可以多讲一些类似勾践卧薪尝胆,或者以前读过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之类的。

              对于某些历史事件,我会更倾向于用学校里常见的霸凌现象作类比。

              通宝推:脑袋,
              • 家园 我有想法

                抱团,是否意味着排外?排外,是否意味着被外排?按平时的印象,犹印这个抱团,并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团结一致向前走,而是团在一起,不管向哪,不管走不走。一个排外和外排的团体,能走到什么高度?

                海外华人华侨思想混乱,我始终觉得跟港澳台的状况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台。总体上主流上看,海外华人华侨在关键时候,重要时候,方向目标能容易达成一致,是否又说明华人华侨主流能做到不和而同?

                至于强弱问题,我的倾向是讲实情,作引导。我们教孩子,天然自带道德、价值、分析等方面的倾向,遮遮掩掩的反而难搞。

                通宝推:脑袋,
                • 家园 我觉得可能有些细微差别

                  抱团首先应该是相互取暖,相互帮忙,相互提携,社会性动物的本能吧。

                  然后再是和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

                  排外/外排和抱团,的确也很难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多半还是互为因果吧。从这边的现状来看,从初中开始就搞学校间的区别和竞争,高中更明显,大学基本上是搞的相互敌对似的。在这种氛围下,小孩就一直不断有一种需要找团的压力,我觉得对心理状态会有负面影响。如果在文化上或是地方里有比较稳定的社区,这种负面影响会小一些。在这方面犹太人优势似乎要大一些。

                  • 家园 可以用边际效应递减来分析

                    人数增加,个人收益增加就是抱团;人数增加到个人收益降低时就开始排外了

                  • 家园 这样呀

                    可能环境不一样,家庭教育也不一样。

                    我自己的学校经历来看,同班,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竟争,对立,甚至斗殴,都有。因此成仇的倒不多,也有。可能环境问题,到处都是一样的人,一般没什么特别感。

                    我阴暗一下,出去的,是否相当一部分性格本身比较独狼,万一出去后没安全感,甚至不是很如意,所以作风较逼抢围铲。国内相对熟悉点,不熟不吃嘛。至于洋人,不知人深浅,就不敢乱动。还有一个问题,怕同胞把自己的情况传回国内,丢面子。同时还有许多并非大陆出去的华人,导致局面更加复杂。

                    怎么办?我当然不知道,不了解呀。大而化之,就是孩子对谁都一个样,所谓不卑不亢,这样不出问题机率可能会大点。

              • 家园 笑,原来除了玉垒关,铁手兄也陪孩子看日漫,握手 -- 有补充

                特别同意兄这句话:“大量的中文教材避免价值观,那么,认几个字,对小孩来说,有多大价值?有什么吸引力?”和几个河友(如脑兄)交流“海外华裔孩子学习中华历史”,就是起因于觉得“认几个字”对孩子来说太不够了。

                河里的价值观,说起来觉得最有最有体会的,恐怕就是军事历史了。不拔高地说,河里河友在这方面的共识,大概要比自贸易战、疫情以来的国内主要媒体上的认识,超前了十年。

                给我家俩孩儿,我带着读过萨苏、王外马甲、马前卒、陈映客、玉垒关等河友的书和文章。脑兄的“让孩子对中华自信、这是让孩子爱自己”的名句(大意)也是我最近常常和朋友圈说的。

                第二就是完全同意铁手兄说的“有好的,就都学习”,我也从美国高中申请大学备选的SAT/AP美国历史教材,获得了不少启发。

                就犹太裔和印度裔(可能只是部分)的话题,仅是指他们如何给孩子讲自己族裔的历史。对于华裔,似乎更多了一些在给孩子讲的需要(或者说想法)下,自己也可以更深入的理清一些问题,提高一些认识。

                河友多为搞理工(生物)的专业职业。正如在河里过去对军事历史的讨论一样,尽管(几乎)没有军事专业的,但是还是能最大程度达成共识。无疑这和理工的思考方法有关。而现在的孩子基本也都有数理化生物的基础,相信下一代也会形成他们的共识——只要我们引导他们学习中华历史。

                因此才觉得如果华裔家长,要给孩子引导学习本族裔的历史文化,无疑犹太裔是个榜样。讲自己族裔在历史上被“欺负”,才能彰显自近代史中中国被卷入战争的正义、正当、正确。这个应该是可以让孩子更自信。

                脑兄和铁兄的问题,是不是还可以分解为:1、让孩子(长远)在心理上自信;2、让孩子(短期)不吃眼前亏。似乎这两个可以分开、且不矛盾。

                犹太裔无疑已经在金融、IT等很多领域具有全球第一的影响力,但是他们会不会放弃对下一代教育“我们曾经被欺负”?危机教育无疑不是弱化孩子的自信,也不是要影响他们和社会其它人群的孤立。正如华为任正非一贯的对员工的教育那样。

                而印度裔(某些)的特点,与香港青年的问题似乎比较一致:倒是不讲历史上被西方欺负的历史,但是好像他们自己就自我定位是低于白人的种性,同时,这倒不妨碍他们对大陆人等其它非西方族裔保持“自信”和优越感。海外华裔在西方社会长期生活,如果真要学习印度裔,也绕不开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甘当’吠舍“。不知铁兄、脑兄是否同意?

                脑兄给弟弟讲的这个故事,我觉得即便不讲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也躲不开在政治经济利益冲突中,分辨”谁是正义的,谁是非正义的“这个问题。如果仅讲利益有冲突,不和孩子讨论谁是正义、谁非正义,那么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直到抗日战争,我们能否”不带情绪“地讲日本”进入中国“”不过“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这样讲是否会让孩子产生”可以理解“的可能?

                我理解,西方(包括国内公知、某些‘爱国’V)爱讲”都是利益冲突,源于各自的立场“,其实是有潜台词的:我们是狼,你们是羊,我们吃你们+我们之间打架,就像自然界的动物关系”那么自然“:狼吃羊+狼群争地盘打架,一切都应该”理解“。而我们就该跳出这种话语体系:大家都是人,都是一个物种,这样才有欺负人和被欺负,非正义的战争 VS 正义的战争。

                过去、现在都反对说中国变成了狼、中国应该变成狼。

                通宝推:桥上,大眼,小泽珍珠,脑袋,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光阴荏苒,在加沙大屠杀之际,回顾两年前的讨论,感概颇多 -- 补充帖

                不知哪位河友又给此篇送花,两年过去,彷佛就发生在昨天。

                不知脑兄、铁手兄、审兄等又有何新想法?脑兄是否还坚持“给孩子讲胜利”?在加沙惨剧发生时,怎么讲巴勒斯坦人民最终会“胜利”?(相信脑兄不会随F大师去追随以色列的“胜利”)

                通宝推:脑袋,
              • 见前补充 4940797
                • 家园 有位张姓海外女作家

                  研究南京大屠杀,后来抑郁,后来自杀了。中国近代被欺负历史,太暗黑,太憋屈。鲁迅象刀刻人物的笔力,写出的都是经典,但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带着一种末日彷徨,我不大打算推荐给娃娃,至少小时不建议看。

                  就是看抗日战争片,我也觉得80年代前的老片子适合介绍给娃娃,比如我们一起看过地道战,地雷战。娃娃当喜剧看完。为啥呢?喜欢那种洋溢着自信和积极主动的斗争精神状态。那个状态一个词可以形容:胜利。这是在鲁迅的文字中,看不到的。

                  人都是愿意和胜利者站在一起,也愿意对胜利者认同。不然,世界各国历史中不会每个国家的祖先都那么英明神武。英国人觉得海盗祖先给力,你看英系童话里,儿童卡通形象里,海盗都是些强悍有趣,娃娃愿意扮演的。举个有趣的例子:据说丹麦人私下聊天,就颇自豪抱怨,当年海盗祖先,抢了太多英国女人,把他们皇后都抢了,结果混乱了他们的血统,让丹麦人的日耳曼血不够纯。你看只要是胜利,就算海盗干的,他们也自豪。当然这是西方文化还比较野蛮,没啥礼仪廉耻,咋华夏不屑于这么low。但至少说明了啥对娃娃有吸引力。

                  小时我们玩游戏,没人想当日本人或国民党,都想当八路。我们是因为从小正义感爆棚了吗?其实我们就是想当胜利者。现在全国冒出那么多年轻人精日,穿日军军服,挂日本旗,仅仅是因为没正义感和基本廉耻?是不是一些作品把日本军宣传得太厉害有关?

                  犹太人为啥宣传悲惨受害过去?因为他们在现实中已经占尽便宜和成功。在西方,他们已经不能更成功了,该担心的是被人嫉妒和加害了。所以这种宣传不用担心后辈对身份的不认同,反而能有效降低周围人的嫉妒感。

                  为啥印度需要硬吹强大,其实恰恰是因为现实中太失败了,它又需要凝聚国家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其实我们华人处在两者中间。按事实说,建国那一辈摆世界任何国家,历史任何时段,都是顶尖人杰,干的事就挺让人自豪。这批人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中那帮人,和印度其实差不多,都让人憋气加恨其丢人。我们幸运的是有了这批人,我们也有了胜利者底气。不用象印度人那么全靠吹。我们现在人设又没犹太人那么成功。甚至一些不孝子孙,看日本人牛逼,成了精日。如果效仿犹太人卖惨,可能得到的是外人笑话和娃娃拒绝认同。因为我们在西方传统的种姓体系,并不是上等种姓。这么提供我们曾经弱爆的事例,只是进一步证实了你低等这件事。

                  可能老兄注意到了,我一直反复纠缠胜利这个概念,不大提正义这个事。老兄你是个观念很正统的人,可能正义这个概念是你评判体系的基石,重中之重。说不定已经在腹诽脑袋这个老右派该批斗。我承认,也许对一些从小就正义感强的娃娃,这非常重要,他们永远先分清正义在哪,然后立马坚定站队。但不得不说,对大部分青春期娃娃,一个正义却受尽苦难的形象,是张好人卡,是他们强烈避免的人设。酷,才是王道。给娃娃讲中国历史,你得让中国酷起来。这就是为啥地雷战也能吸引他们的原因。

                  通宝推:老惰,李夏禾,铁手,小泽珍珠,
                  • 家园 有关鲁迅,还是推荐河里陈郢客过去写鲁迅的那篇文章

                    《精英与底层——从鲁迅先生说开去》

                    https://www.talkcc.net/article/1536898

                    鲁迅的不少文章得放在当年的背景下看才能看懂鲁迅在写啥。

                    她写的的【原创】小杂感·“焚书”·小别的话(6)-(10)还有(30)也推荐看看。

                    我比较推荐看看鲁迅那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最后这段真是经典: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通宝推:ziyun2015,一刻馆皆様,脑袋,
                  • 家园 讲“正义”?还是讲“胜利”?究竟该怎么选择?

                    我与兄商榷的,是两者都要讲;而不是只讲“正义”,脑兄或许误解了。另一个脑兄的误解就是:我说教育下一代“我们族裔历史上被人欺负”(所以才反抗、抵抗、牺牲直到胜利)。而不是教育我们下一代“我们族裔“弱””。

                    如果只讲“胜利”,下一代会迷惑于“凡事跟着美国的都富裕了”。我们这代华裔,据说已经给其它族裔以“不讲道义、只讲利益“的印象了。对于稻公猫论的流行解读,能否让我们的下一代在心里、自信方面适应贸易战+疫情后的世界,是不是值得商榷?

                    我商榷的“以犹太裔为榜样”,也在于他们对于下一代历史学习的重视度、强度。“快乐教育”似乎已经为大家所诟病,而学习本族裔的历史,把“酷”、“喜闻乐见”当作第一位,是不是有可商榷之处?

                    说到老电影,这个也是我拉着孩子看了不少的。如果概括,那就是”正义+胜利“。恰恰现在的影视,还陷于只讲”胜利“以及”卖惨“,《金刚川》算是典型。即使是《功勋》李延年面对逃兵讲道理那段,我看了也不怎样,也是不敢理直气壮讲战争的正义性,只讲与个人的利害。

                    至于那位张作家,是自杀还是被自杀,并不清楚,不能唯一得出脑兄的结论。我也说了要教育孩子不吃眼前亏,防止“被自杀”。这个可另外再谈。

                    通宝推:脑袋,
                    • 家园 说得有道理,但脑袋河友的更有操作性

                      事情分段分步做。一下子全塞给娃,我吃过亏。

                      张纯如。这个名字应该传播出去,是一个令人痛心的名字,更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名字。

                      张纯如是出生在新泽西州的第二代美国华裔。张纯如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她擅用新颖独特的手法描述华人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揭示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和美国华人史的重要史料,其《钱学森传》、《南京大屠杀》、《华人在美国》等作品。特别是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描写了日军在南京强奸、虐待、杀害大批中国平民的详情,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被书评称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

                      • 家园 欢迎审兄分享一下经验。不过,正义+胜利

                        的历史/故事讲起来并不复杂到影响“操作性”,就像脑兄举例的那些老电影,实际上比脑兄给弟弟讲的万字长文简洁明了,不是吗?看了脑兄的万字长文,我也像其他河友那样暗暗担心年纪小的孩子心里能否“塞”下这么多关系呢。

                        • 家园 其实娃娃比我们想象的厉害

                          而且越复杂越有兴趣。因为青春期都是在急于证明自己成熟。

                          和老兄讨论,我也是越讨论,越觉得想得更清楚了。以前那么给娃娃讲这段历史,原来潜意识里有这么多考量。我强调中国那帮建国者酷这个方向,在讲述时是个下意识选择。但和兄台讨论这么久胜利和正义,也给我机会反思我为啥这么选择。

                          我的认识里,正义这个东西是用于国内斗争有利于建立正常秩序,是该大力提倡。但国际斗争中它就是妓女,谁都在随便用,而谁投入了真感情谁倒霉。国家间斗争只有利益,是个赤裸裸的丛林社会。每个国家都是这么个思维模式进入国际斗争,而它们向自己国内民众介绍自己的国际斗争时,又把正义叫得山响,因为它们需要低成本炮灰。普通民众用正义视角去听国际斗争的解读时,是走上了别人忽悠的炮灰之路。我一听到娃娃老师在这么高强度给娃娃灌输民主专制视角的中国新闻,非常反感,每星期都要给娃娃就他刚看的新闻反洗脑。因为担心娃娃就算没冲上中西意识形态斗争一线,也会因为进入种族的自我怀疑成为了另一类被误伤炮灰。所以我愿意用博弈游戏角度看待,而不用正义去评判国际政治。不然我需要和整个社会教育体系就民主专制人权话题先辩个正义定义权胜负再说。 博弈游戏角度可以让他们与这类议题也保持一定情感距离,投入太近,对生活在西方的娃娃来说,容易被误伤。

                          在北美的印度人和犹太人有许多值得我们华人学习的地方。但它们的经验,我们也难于完全照搬。因为我们华人和犹太人,印度人在西方处境还是不一样的。 西方是强族,犹太人和印度人是附属的弱族,它们在历史上就是纠缠一起的同一体系。而华夏,是另一个体系的强族,对西方这个体系,我们是外来者。这是为啥你听到很多西方人对华人吼滚回中国,但它们不大对印度人,犹太人吼的原因,因为我们对它们来说是有威胁感的。我们的生存,教育策略还是需要有些不同。

                          通宝推:阴霾信仰,
                          • 家园 “学习”自然不等于“照搬”,这点和脑兄的看法一致

                            不希望孩子被北美现在/以及未来的“教育”伤到了,这点也基本一致。通过家庭学习,补足北美教育体系的空白,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让孩子不因为华裔而自卑,更是和脑兄一致。

                            也要说声谢谢,因为何脑兄铁兄及很多河友的讨论,同样帮助我理清了很多思路。

                            脑兄认为除了国内,其他都是丛林法则,这点在疫情爆发之初就多次表达过。而我在河里这段时间,思想上还是有了很大变化,主要就是关于对稻公的认识。和达雅兄关于“新法西斯思潮”的讨论时,我还对稻公七三开。但后来通过学习历史、思考,我现在对稻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或者说,稻公的观点与社会上很多人对稻公语录的解读,不是一回事儿。

                            我的新的理解(请河友多指正):稻公不是不讲“正义”。对内“不争论”,是指不争论很多一时说不清楚的新事物,不要陷入程朱理学或者老左派的思维方式中。对外”韬光养晦“,是策略性的为赢得一段时间的时间和资源,不是永远甘居”吠舍“。稻公也讲”正义“,比如著名的四项基本原则。

                            似乎我和脑兄的分歧,来自对稻公思想语录的不同解读。不知其他河友有何高见?

                            在某校友群,前年曾有讨论观点:中国强大了,妨碍了海外华裔像印度裔那样在如IT行业中发展。看未来几年,中米冲突可能越来越激烈,学校里直接向孩子灌输中国黑的事儿,也会越来越多。就咱们来说,让孩子心里(长远)自信 + 让孩子(短期)别吃眼前亏,是一个长久的话题,需要大家都分享想法、经验。

                            就拿具体的例子来说:脑兄怎么才能把第一鸦片战争讲得酷酷的?如果不讲,又如何与过去的香港教育区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