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改开以来的政府欠账(社会福利)何时补上? -- 树袋熊毛毛熊

共:💬186 🌺1041 🌵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改开后农民是人是猪?
            • 家园 不知道

              是人是猪,但至少有出外务工、做生意、不交提留款的自由,而且城郊农民一但拆迁就成为中产阶级;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好,没必要2个30年相互否定;攻击对方都有几本书都写不完的例子。。。

              • 家园 改开前大部分农村家庭都会分配到一个务工名额

                这个名额由家庭自行分配,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跳农门。

              • 家园 90年代曾经发生

                因为苛捐杂税农民聚众杀死基层官员的事,70年代有这种发生吗?那现在和70年代比这不成了关公战秦琼了。如果非要比70年代农民比解放前农民幸福多了,那也是前后三十年对比

                • 家园 那三年自然灾害饿死的农民呢?

                  这样就没完没了了!这60年都存在既有生产力的问题,也都有生产关系的问题,每个时代都有认为被时代抛下的人。。。

                  • 家园 嗯嗯

                    1942年饿死更多,你们不是老拿三十年后和三十年前对比吗?拜托拿些新鲜东西,一说到前三十年就说农民穷说事都是十几二十多年前那些公知老掉牙的说法,怎么现在又倒退回去了

                    • 嗯嗯
                      家园 看来你还是打算在我这写书

                      我是不打算奉陪了,您先忙!您把TG(无论一共二共)拉低到跟常校长那个腐朽的封建买办集团比是夸TG呢还是骂TG?您想想再写啊!

                      • 家园 哈哈

                        你们不是一直在玩时间纵向比较吗?现在又说不能拿解放前比了?在说60年饿死人始作俑者可是刘邓,同时农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穷苦也是邓时期。去看看温铁军视频和李昌平的书,90年代农村比70年代苦

        • 家园 俺早就说过,中国传统旧旧旧文化的特点是:

          俺以前说过,中国传统旧旧旧文化的特点是:

          对上位者极其宽容、对下位者极其苛刻。

          通宝推:树袋熊毛毛熊,
      • 家园 没有三座大山!

        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比改开时候高。

        医疗:公费医疗,但农村可能水平低。

        住房:钢铁水泥没有大爆发,在低水平程度上保障。

        • 家园 美化了改开以前的状态

          住房:80年代,上海人均住房2.4平方。结婚条件,男至少28,女至少25,如果在一个很好的单位,申请婚房,排队排得到的话,8平方标准,吃喝拉撒睡,都在一个房内。大多数是轮不到的。单位差一点,或者集体所有制,就没有申请婚房这一说。市场上没有私营出租房屋,男女旅馆开房需结婚证。婚前性行为轻则属流氓,重则犯法。许多许多适龄青年因为房子无法解决而分手。

          医疗: 城市和机关,有工作才能有医保。视单位不同,有全保,70%保,半保,无保。还有个人全保,家属半保,等等。

          教育: 中小学在城市里倒是基本都上学的,除了文革。大学录取率一向很低。初中考不上高中,高中考不上大学的,称为社会青年,是动员去新疆的对象,或者去周边郊区农场。少数可以顶替父母工厂里的位置。

          提供这些信息,是觉得有些网友只看到今天的困境,孰不知我们是从一个更困窘的状态走过来的。

          通宝推:红十月,审度,柴门夜归,普鲁托,
          • 家园 这个2.4平米是不计算厨房、卫生间和楼道、墙壁占地等公摊

            折算成今天的面积,估计在8~10平米左右。

            上海是因为每年上缴全国1/6的财政才导致如此窘境的整个70年代,上海几乎没有新的投资。正常情况下土地公有,上海建住房满足自己的青工易如反掌。

            即使如此,我父亲兄弟7个中6个在上海,都是普通工人,家家有房住,没有一家是8平方的,起码25平方上海,而且是不计算厨房卫生间等公摊面积的套内面积。

            • 家园 【讨论】你说的那种有厨有厕的房子有两种

              一种是解放前留下的洋房和公寓,一种解放后新建的新村。老洋房数量有限,且大多数或者为高级干部所占,或者由机构所占比如出版社等,或者有多户人家入住,煤卫共用。你们家的情况可能是都住进了新村。你可以查一下,上海一共造了多少新村。对于大多数人家而言,所谓厨房,就是一个放在走道或楼梯转角的一个煤饼炉子,所谓厕所,就是一个放在房间里的马桶,所以没有附加面积。1980年,上海有马桶73万只,这是环卫站的数据。以一家6口人计,一共是4百38万人,80年,上海人口大约一千万。并非没有用马桶的人家都是抽水马桶,有许多人家连马桶都放不下,用的是高脚痰盂,这款痰盂前不久还在亚马逊上热过一阵,有些电视剧里可以看到的。

              要讨论社会改革的得失,首先应该面对现实。

              • 家园 我有4个叔叔伯伯在上海

                3家住在你说的类似于工人新村的房子,1家住在四川路北京路的石库门房子,20多平米住宅,挑高还行,自己搭了一个阁楼,增加了七八平米。几家共用厨房,没有厕所,靠马桶和旁边的公共厕所。

                那时典型的上海家庭4个人,两大两小,按照每家32平米的房子计算,人均8平方。

                人均2平方的数据我是不相信的,我们家族是苏北跑到上海打工留下来的,典型的上海底层,人均如此,难道我有幻觉,我家是人上人?

                我老婆家是宁波到上海的移民,比我家早一代,和某首富尚在五服之内的亲戚,岳父家里两兄弟,祖传一间峨嵋路的石库门房子,后来换了一套彭浦新村的房子50多平米,因为那时候的彭浦新村太偏僻,大家不愿意去。算到人均面积不能算,太大了。

                岳父的弟弟考上工农兵大学生,分到医院,后来分了一套房子,我去作过客,大柏树附近,面积大概50平米,家里3个人。

                和我来往密切的一个同学,家里住在成都北路靠近长乐路,将近32平米的一楼,是我知道最困难的住房情况,家里2大3小,一共五个人。碎觉的时候又是沙发又是弹簧床,不亦乐乎哦。

                但80年代初可以开店,他们家就开了一间面店,早早脱贫。

                我们夫妇家庭一共六七个亲戚,我们的同学等等都是社会的底层,人均面积超过10平米,你说我如何相信那些伤痕文学的人均2平米,何况没有计算郊区农民的人均几十平米呢?

                研究历史,需要看资料,更需要从身边的情况出发,辨别资料的真伪,致良知。

                稻公时代,为了黑主席,很多人抛弃良心,胡编乱造各种数据欺骗涉世未深的年轻人。

                上海的住房困难最严重的是90年代初,大批知青回城。我老婆的舅舅一家5口从新疆回上海,挤在她外婆家20多平米的房子里面,晚上只能睡地铺和沙发。

                但这个问题不能把责任推到主席身上,2个人出去5个人回来,房子当然紧张。要解决其实不难,那时土地不值钱,砖头也不值钱,只要当官的汽车少买几辆,宴席少吃几次,多少楼都有了。

                通宝推:青青的蓝,歌未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