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说说TG当年怎样在联合国玩选票政治的 -- 普鲁托

共:💬39 🌺329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 家园 主要是美国的作用

        也是美苏冷战的需要。美苏都不希望热战冲突再发生在欧洲(两次世界大战都主要在欧洲欧美白人相互搏杀,太惨烈了),更不希望直接发生冲突,至少尽可能避免。那么美苏都选择在亚洲战场较量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时亚洲相对欧洲是全面落后的,如果亚洲热战较量出胜负,接下来在欧洲较量就必然会升级。

        亚洲战场大致三个方向:远东(东亚东南亚)、中亚(阿富汗伊朗)、西亚中东。这三块地区在冷战时期都有战争,若从美苏角度看,都是代理人中间地带战争。

        中间地带国家只有中国是最大的突围而出的国家,有独立自主地位,且极大增强了世界影响力,直接将冷战东西两方对峙阵营转变成了天下三分。所以,美国不得不让中国重返联合国,差别是时间和条件。只是美国这个筹码也被亚非拉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联大会议上夺走交还给中国了。

        新中国之所以坚持二十年申请恢复席位,就是杜绝全世界很多国家希望看到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老蒋集团也不愿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也尽力坚持这一点。但在同意老布什提案上,可以看出老蒋最终只是口头上坚持,实际是可以接受“两个中国”代表方案的。而新中国不接受这样的方案,只要自己不乱,只会让老蒋及其后任集团越来越成为美国的负资产,迟早会迫使美国退让。

        另外,中国二战时期就是世界四强之一,是联合国五常之一。五六十年代又一步步形成了三足鼎立,代表权问题牵涉全球力量平衡,影响面极大,和普通国家代表权不可同日而语。美国不可能轻易让新中国不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

    • 家园 中国和苏联当时关系很差,举足轻重的苏东集团还是铁票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 家园 每个国家要细看

      荷兰在50年就和台湾断交,54年就和大陆建立代办级关系,至少从外交承认上早就偏向大陆。英国也类似。

    • 家园 实力是决定一切的

      联合国的这些投票我觉得都是表面文章,实际情况是当时如果不让中国进联合国,欧美在联合国体系内想办的任何事都办不成。以当年太祖在第三世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重开一个牌桌都有可能,完全不在乎这些虚名。特别是在阿尔巴尼亚的影响力,如果你不跟我沟通,我也没有必要跟你沟通,但你们在联合国做的决策都是废纸,面对这种情况只能让我们进联合国,所以太祖说是非洲人民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这是有道理的。

      通宝推:东方红33,侧翼,
      • 家园 说一个道听途说的逸事

        印度心怀大国梦,屡次申请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这个申请需要五常同意。用屁股想,五常也不可能同意呀!所以五次投票,五常轮流反对。每次投票都是四票赞成一票反对,总是通不过。

        据说有一次,该美国反对的时候,美国代表糊涂了,投了赞成票。结果出来,五票赞成票,大家都傻了眼。美国代表一拍脑门,My God,该我反对的,我怎么忘了?投票器坏了!重来!

        重新投票的结果,美国反对,其他四国赞成。

        所以我觉得,本质上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就跟饭桌上的首席一样,并不是自己主动去坐的,而是别人请你来坐的。别人为什么要请你呢?因为很多事情没有你点头就办不成。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共的实力已经上升到了在很多地方没有中共点头就办不成了,所以美国也需要中共来联合国,大家有事好商量。台湾呢?只好让他滚蛋了。

        中共入主联合国,实际上是军事上战胜了五常的结果。台湾国民党政府算是前五常之一。

        顺便说一句,据有心人考证,太祖没有说过“黑人将我们抬进联合国”这句话。实际上,当年的投票结果,欧洲的赞成票比非洲还要多。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局面,我也一直很是不解。几天前刚刚看到有人写了一篇分析文章,说太祖时期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密切,中国给了阿大量援助,阿被建设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堡垒。阿又地处欧洲的中心地带,太祖攥住了欧洲人的蛋蛋呢!😁欧洲人也不是对中国有好感,纯粹是因为被太祖的实力控制了,才欢迎中国加入联合国的。

        通宝推:青青的蓝,
        • 家园 阿尔巴尼亚什么成欧洲中心地带了?

          我第一次听说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的中心地带,看看地图就知道。

          点看全图

          阿尔巴尼亚地理上偏居东南欧一隅,差不多是巴尔干半岛的底部。陆上和北约国家希腊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异类南斯拉夫接壤,海上和北约国家意大利对望。历史上阿尔巴尼亚从来也不是战略重地,因为离欧洲核心地区太远了。

          至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事情根本还没到安理会表决,各方案在联大就没过去,因为几大重要候选国国都有自己的死敌来组织反对派。比如意大利明里暗里反对德国,对日本有意见的是中韩朝俄,印度的死敌是中巴,巴西的死敌是阿根廷。几个常任理事国只要暗中挑拨和支持这些死敌就可以了,当然表面上还是笑嘻嘻地说支持联合国安理会改革。

          通宝推:ziyun2015,铁手,
          • 家园 阿尔巴尼亚地处巴尔干,巴尔干一直是欧洲火药桶

            一战、冷战以及冷战之后的不少历史节点都和巴尔干有关,冷战初期及冷战后的历史节点和阿尔巴尼亚族可以说是直接有关。

            冷战初期,东西方两大阵营还在形成过程之中。在欧洲的主要对立和冲突战场是德国和希腊。而希腊共产党背后的支持力量主要是南斯拉夫的铁托。苏联斯大林和南斯拉夫铁托决裂后,苏联不支持希腊共产党。阿尔巴尼亚族本身和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族就有历史矛盾,在苏南决裂时霍克选择站队斯大林,最终导致希腊共产党在内战中失败。斯大林时代和中国一致,站队斯大林反对铁托。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阿尔巴尼亚和中国又是一致,反赫鲁晓夫,力挺主席掀起的中苏论战。这样才有冷战时期中阿之间的深厚友谊。

            1970年前后,中美改善关系、尼克松访华,中国提出自己的“三个世界”理论(之前欧美人普遍认为三个世界是东西方阵营各一个世界,其他中间地带国家地区是第三世界),开始公开扩展大三角关系。霍克认为中国和南斯拉夫及苏联一样,开始走修正主义之路了。中阿关系开始降温,逐渐冷淡。并同时开始和西方改善关系、建立贸易,不再只和中国铁哥们儿。但即使这样,阿尔巴尼亚还是和阿尔及利亚一起,在联合国提出了“两阿提案”。

            中阿关系到冰点是在1978年华国锋还是最高领导时,中国领导集体意见一致,完全停止给阿援助。

            1990年左右,苏东波变局,冷战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了。阿尔巴尼亚也转型为非共产国家。阶级矛盾淡化,民族矛盾重新突出。九十年代的科索沃战争,就是当地的阿尔巴尼亚族要求从南联盟中独立出来,和塞尔维亚族之间发生的冲突。科索沃战争是冷战后欧洲格局的重大节点,在南联盟出兵镇压科索沃独立,造成大量阿尔巴尼亚族人死亡后,美国为首的北约出兵攻打南联盟。中俄都支持南联盟,要求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战争期间,发生五八事件,中国驻南大使馆遭美国轰炸。

            科索沃战争结束后,最终还是宣布独立了,阿尔巴尼亚将此看作走向大阿尔巴尼亚的重要一步。但塞尔维亚还是只承认其为自治区,全世界只获得一半的承认。南联盟也解体了。在战争期间和之后,从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逃离战乱和萧条的阿尔巴尼亚族至少数十万,主要去往北马其顿、希腊、意大利、美国。

            阿尔巴尼亚族目前主要居住在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地区、北马其顿、意大利、土耳其和希腊。这一带仍然是欧洲至土耳其容易冲突的地带。

            因为是穆斯林相对多的国家,阿富汗战争后,除了土耳其之外,美国也常将阿富汗的难民和逃离中国的新疆难民放到阿国。

            • 家园 巴尔干是欧洲的火药桶,但不是中心地带

              我原来的贴子主要想反驳汉服网友说的阿尔巴尼亚处于欧洲的中心地带。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角度看,欧洲的中心地带是中欧和西欧,各半岛如伊比利亚,斯堪的纳维亚和巴尔干都是边缘地区,唯一的例外是亚平宁半岛由于罗马和意大利的原因也是欧洲中心地带。就是巴尔干各国的战略重要性也有很大区别,基本上是离中欧越近的国家或正处于东中欧夹缝的国家战略上越重要,阿阿尔巴尼亚明显处于巴尔干的边缘地区,所以阿尔巴尼亚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不是主要战场,而是受波及而已。

              冷战之后对欧洲政治格局影响最大的是南斯拉夫分裂和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只是把虚弱的塞尔维亚进一步削弱而已,其战略意义和前者不可同日而语。南斯拉夫分裂可以看作德国在美国和北约的支持下,带领北约肢解南斯拉夫,最终让南斯拉夫变成塞尔维亚这样一个内陆国家。中国人对科索沃战争的印象更深刻,因为中国在南斯拉夫分裂和波黑战争过程中几乎完全是看客,而中国在科索沃战争中有一定程度的卷入。

              分布在欧洲各地的阿尔巴尼亚人要细分,在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他们是主体民族,在北马其顿和黑山他们是少数民族,在其他国家他们是移民。来自阿国的移民大多数在意大利和希腊,因为他们一直到90年代才在阿国内乱的时候逃离母国,要吗走水路到意大利,要吗走陆路到希腊,在西欧分布并不广,从这里就可以看到阿国不处于欧洲的中心地带。来自科索沃的阿族人分布在中西欧各国如瑞士,德国,奥地利,瑞典等等,他们首先在铁托时期就合法移民到中西欧,后来南斯拉夫分裂和科索沃战争时期又经陆路到中西欧。

              美国处理到阿尔巴尼亚的那些人是恐怖分子,不是难民。他们数量有限,恐怖活动的证据明显,所以美国也不想他们留在美国本土,同时又不甘心把他们送回中国,所以就出钱让阿尔巴尼亚把这些人圈养起来。

              • 家园 说得是,不是欧洲中心地带,是火药桶

                这两方面不矛盾。

                一个社会的中心地带应该很清楚的,一般就是指地理的中心或者人口城市密集的中心。这样的地方要么成为政治经济军事交流的中心,要么成为东南西北交通枢纽的中心。在和平时期是政治经济交流的发达地区,在战乱时代成为冲突决战的中心地带。

                这些方面阿尔巴尼亚都谈不上,作为山鹰之国它就是偏处在欧洲边缘山地的一个小角落,非常不引人注目。即使是在巴尔干火药桶中,它也是偏离大冲突中心的,可以说不在中心地带。

                那么主席看中了它什么呢,要大幅度对阿援助,和阿建立起深厚和关系密切的友谊?难道只是因为支持自己中苏论战?只是因为意识形态一致?

                我个人认为,主席应该是看中了阿的以下几方面:

                1. 地理位置。处于欧亚交汇地带的欧洲巴尔干,滨临地中海,距离非洲北部和中东等地也不远。

                2. 山地地形。山地本身交通并不便利,但易守难攻。

                3. 属于相对主流社会交流边缘不被重视的三不管之地。虽说是处于欧亚交汇地带,却不是交流中心。虽说是处于欧洲火药桶,却不是冲突的中心。属于既不会被多数人惦记喜好,又不会被多数人争夺强抢之地。类似中国的江西井冈山中央苏区和陕北延安陕甘宁边区。

                4. 人口和民族。阿尔巴尼亚族占绝对主流。阿族在历史上被土耳其和塞尔维亚族都欺负过,属于受剥削受压迫民族。

                5. 宗教信仰历史。以伊斯兰教穆斯林为主。但因为奥斯曼帝国建立起之前原是东正教地盘,被东罗马帝国也欺负过,反抗过君士坦丁堡政权,那时候信东正教。土耳其崛起时也反抗过土耳其,之后改信伊斯兰教。属于历史上一直被欺负的民族。所以并不是原教旨主义,更多的是顺应现实的实用主义。(奥斯曼土耳其允许阿独立,又将阿族人占多数的科索沃划给塞尔维亚,这本身也是埋下塞阿冲突的伏笔。)

                6. 五六十年代意识形态。和中国一致,是中国在欧洲在社会主义阵营可以作深入交流和宣传的根据地。

                基于以上几方面,阿的地理位置是进可攻退可守。如果经营得当、宣传得当,在欧亚交汇地带和地中海地区可以影响一大片,在社会主义阵营、在伊斯兰穆斯林地区也可以影响一大片。属于可以树立旗帜的地方。主席素有鸿鹄之志,有帮助受剥削受压迫民族人民获得新生、解放全人类的宏伟理想,欧洲有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人民,自然会着力帮助和加深交流和友谊。

                通宝推:江南愿,
                • 家园 最重要的一点,阿尔巴尼亚底子最薄

                  最重要的一点,阿尔巴尼亚底子最薄。

                  60年代的中国找盟友,在欧洲显然只能从社会主义国家中找。

                  苏联?不可能。

                  南斯拉夫?不可能,从南苏分裂以来中国就和南斯拉夫决裂了,铁托是我们口中的“修正主义叛徒”。

                  东德、捷克斯洛伐克?不可能,这两家是东欧最发达的两个国家,中国没什么可援助的。

                  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也不可能,波匈罗三国都是著名的粮仓,工业基础也还可以。保加利亚相对穷些,但比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是高多了。

                  只有阿尔巴尼亚,当时货真价实的欧洲最穷国,山地纵横,工农业基础均非常薄弱。再加上 @曲道自然 前帖所叙的种种原因,阿尔巴尼亚成为了我们最自然的选择。

                  • 家园 你错了,当时的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亲近,不是地理原因,而是因为

                    这两个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和苏联都不对付!都不卖苏联的帐!

                    或者说,这两个国家,都比较左,当然,也是比较“有骨气”的国家。所以,意气相投。

                    这两个国家,中国和阿尔巴尼亚,都是一言堂的国家,最高领导人都是一句顶一万句的‘红太阳’。而且,第二把手,都死于非命。都是长期搞政治运动的国家,而经济建设都一塌糊涂。

                  • 家园 确实也是双方合拍,自然而然走到一起

                    这几天看了一些各方面所说的阿尔巴尼亚的自然和历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历史,得到的信息有这么几点:

                    1. 阿和南因为在历史和现实中就有矛盾,在南斯拉夫二战解放独立时就不愿加入作为其中一员。对南是天然有矛盾的。

                    2. 霍查本人很欣赏崇拜斯大林,所以在苏南决裂时自然没有犹豫地站队苏联

                    3. 从当时苏阿两方看,也是各得利益。苏联在失去南斯拉夫情况下,很高兴有个地中海社会主义国家确保南方出海港口和通道;而阿尔巴尼亚得到大量苏联援助。

                    4. 中国在苏南决裂时处在大决战前夕,距离欧洲也远得很,没有实际利害关系,自然会站队苏联。解放后,斯大林在世时,即使还是有矛盾有看法,但实际是特别需要苏联帮助,所以执行一边倒政策。这样正好和阿合拍。

                    5. 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苏20大就反斯大林了。而且苏联和南斯拉夫关系正常了。其他东欧国家因为靠苏联近,而且对斯大林时代多多少少也有不少意见,基本上都跟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也和南关系正常了。而阿尔巴尼亚霍查崇拜斯大林,反感赫鲁晓夫这么搞,另一方面也不愿和南斯拉夫铁托走得太近。所以和中国容易接近。

                    6. 1960年3月华约组织开会,苏联要求阿尔巴尼亚将阿国的发罗拉港直接划归华约武装力量总司令管辖,对此阿国防部长贝基尔·巴卢库提出强烈抗议,可是没有一个与会国家代表支持他。随后,苏联派出副总参谋长和海军副司令来到阿尔巴尼亚,向霍查表明最终立场:阿尔巴尼亚或在中苏分歧问题上表态站在苏共一方,或同意向华约组织上交发罗拉港控制权,两条中只要答应一条,苏联便将恢复援助。这境遇和对中共一样,霍查则采取“以超强硬对强硬”的策略,使苏联人无功而返。

                    6. 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是转折点。赫鲁晓夫代表的苏共对中共搞闪电突袭式做法,其他都跟从苏共,阿尔巴尼亚代表公开站出来表态支持中国,不同意苏共批评中共的做法。

                    7. 1960年11月,霍查率团参加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苏双方就严重的意识形态分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坚定地站在了中共一边。霍查还大力抨击赫鲁晓夫推行的“三和路线”。赫鲁晓夫直接说:“阿尔巴尼亚应当决定,要么跟两亿(指苏联)走,要么跟六亿五千万(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走!”“(阿尔巴尼亚)要么接受和平共处,要么扔一颗原子弹就足以把阿尔巴尼亚及其居民完全消灭掉!”赤裸裸的核威胁。见阿尔巴尼亚人无动于衷后,赫鲁晓夫就对中共代表团说:“我们失掉了一个阿尔巴尼亚,你们赢得了一个阿尔巴尼亚!”

                    8. 1961年春,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对阿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合同,撤回全部苏联专家和苏联舰队,并拒绝阿参加华约会议。

                    9. 1961年11月8日,霍查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成立二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上宣称,阿尔巴尼亚绝不屈服,

                    “如果需要的话,阿尔巴尼亚人民及其劳动党将以野草为生,而绝不为三十枚银币出卖自己,他们宁愿光荣站着死,绝不忍辱跪着生。”

                    10. 1961年12月,阿尔巴尼亚与苏联正式断交。

                    11. 苏阿关系彻底冰冻的同时,中阿关系则迅速升温。中国接替苏联,成为阿尔巴尼亚最大的援助国。苏联中断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的1961年,中国政府在国内发生严重饥荒的情况下,除了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几十万吨粮食以外,还提供了2.5亿元外汇人民币的援款,承担了19个成套项目,帮助阿实现了濒于夭折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解决了阿的燃眉之急。

                    6. 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看,霍查也是个有想法的强势人物。铁托也是个强势人物,除了国家民族历史恩怨,想法不一致,靠的也太近,所以和南的矛盾很难消除。对赫鲁晓夫也是一样。除了想法不一致外,苏联相对中国距离阿也是太近,所以选意识形态接近、距离又在欧亚大陆另一头的中国,对阿本国本民族的独立自主都是有利的。

                    独立自主,不吃嗟来之食。说起来容易,做到是很难的。有时候不得不头顶着原子弹去争取。看到赫鲁晓夫的核威胁,加上处于苏美冷战前线的地理位置(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都布置了导弹),阿尔巴尼亚选择全国建铺天盖地的地堡也就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通宝推:阴霾信仰,唐家山,
                    • 家园 阿尔巴尼亚为什么要建那么多地堡?

                      这些天看了一些有关阿尔巴尼亚和土耳其、南斯拉夫、意大利、希腊、法德、美英、苏联、中国的关系变化的历史,以及其二战之后的历史变化。各种矛盾合作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有关中国援助大规模建地堡似乎是1971-1975年之间,或者之前六十年代也有建,但七十年代这段时间规模可能更大。网上很多分析多说霍查极左,也有说为了对付东西方阵营的冲突。可能原因如下:

                      1. 1970年后中美关系缓和,特别是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达成上海公报。在意识形态上阿和中国有了差别。阿认为中国开始转向更多考虑自身利益,有向美国屈服或和平共处的发展趋势,走的道路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一样,是“三和路线”,即同西方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主张东西方缓和。从阿角度看,中国也“变修”了。

                      2. 中美缓和关系,很可能不久之后中国会为自身利益和美国在越南达成妥协;同时放弃援助阿国,也不管阿国死活,让美苏决定阿国的命运。阿只有选择倒向苏或美,或者依旧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

                      3. 中美缓和关系而东西方阵营还是紧张局面的话,很可能美国不久会从越南撤兵,将军力开始直接用到欧洲。阿国是美国北约用兵可以同时对中苏甚至包括对西欧国家施压的地方。中苏都变修后很可能多考虑自身利益,即使有帮助,也是要阿国自己拿自己人民的生命财产去换取的。那时再不听苏联的话,中国又不再鼎力帮忙,苏联很可能直接出兵阿国,象对付匈牙利和捷克一样。阿国只要放松国防,很快就会招来横祸。

                      4. 站着死还是跪着生?东西方冲突战线如果移到欧洲,跪着就能好好生吗?霍查代表的一方宁愿选前者。

                      选择大修地堡是为了尽快利用中国还提供援助的条件,尽快准备好应对东西方阵营大规模冲突的局面,做好三战或做越南第二的准备。同时开始消除中国对高层领导制定政策的影响力。

                      后来的历史发展印证了部分可能。而中美缓和之后联手对苏,并没有将战争引至欧洲,而仍然是亚洲——是中国对越南(果然变修?)和苏联入侵中亚阿富汗(帝国坟场。苏联为何没选阿国?而选了中国西边?)。铁托过世、苏东剧变后,欧洲的主战场巴尔干也从阿国移至了斯拉夫人居住或控制的主要地盘。阿国未雨绸缪建的地堡渐渐变成废物垃圾,有碍观瞻、拆除代价不菲,也让人只能猜想当初为何而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