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长沙岳麓山洪范《禹碑》蝌蚪文符解读思路 -- 张新泉

共:💬204 🌺408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午睡忽得一梦

            一条头须眼嘴长身的黄龙,直接窜往故乡老宅(早已不在)厨房火灶。自己还惊异不已,当场拿出手机拍照想上传网络,梦中心念:居然真地有这种东西,真TM奇怪,得让大家看看……

            旋醒。

            这是水火相战?大水灭小火?以大欺小?

            何所指?

            往大了说,是昨天看了几篇中美气球外交\观网上金政委等写的俄乌战事……是疫情过后,战火也将过去,还是扩大化第三次世界大战东西两线都上场?美帝吹嘘过的同时应付两场局部战争将变为现实。中俄陆续直接下场与美帝借乌克兰、钓鱼岛|台湾丨南海同时打两场美帝眼中的代理人战争|局部战争直至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个问题并没有仔细深虑过,只是每日新闻把这些东西摆在自己面前,寻常老百姓也不得不围观乃至偶尔也思考一下的程度。

            往小了说,最近一直在思考道家道教、张氏家族世代、龙虎之类相关信息。这是日有所思,梦有所衍。

            昨日所写《太湖边上的龙虎》,最后添足了一句"徒具虚名",于是今天就有黄龙入梦来给予教育?

            聊作一记,以察后验。

            2023.2.16宜兴张公洞

      • 家园 興,起也,虚陵切 -- 补充帖

        绍兴,日本大地震。2011.3.3 兔卯年

        宜兴,土耳其大地震。2023.2.5 兔卯年。

      • 家园 季札周游列国与王子朝之乱似乎也有关系 -- 补充帖

        时间线上有重合之处。

        总之,以蝌蚪文字为线索,重读秦汉\春秋战国\先秦|夏商周三代乃至上古,是可行地,也是能另有所收获、发现地。

      • 家园 张良墓、张良殿

        点看全图

        张良祠、张良墓

        山东济宁微山县微山岛镇2022.8.25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张良殿、圯桥、古下邳城墙遗址考古工地

        江苏徐州睢宁古邳镇2022.8.26

        殷商的墓葬,似乎没有葬在山上、高处、封土的习惯。微山岛上把最高处作为宋微子启的墓地所在,极大概率是以后人之习惯代入先代。张良墓在半山腰一带,反倒符合汉代墓葬一般情形。绕张良墓葬微子陵上上下下两趟,惟中间一处开阔地(凤凰台侧之农地),甚多飞鸟(燕雀斑鸠喜鹊之类)盘旋鸣叫久久不去。

        点看全图

        南四湖之水面总体上也大略呈现龟形玄武。微山岛是其龟背耶?

        点看全图

      • 家园 张政烺《玉皇姓张考》一文,可读。

        此文写于一九四零年。(《责善半月刊》一卷八期)

        距西水坡出土四十七八年。

        结论是,宋代以前,玉皇姓张无书证。民间俗传,其源起约自汉代。其由来,或与天师道有关,或与张角太平道有关。

      • 家园 道教几大著姓与禹碑之关系

        一、张氏

        张天师家族世系是道教中最著名的一支,天师道正一派,连绵近两千年未断绝。如果从道家体系来讲,时间更久远。

        张姓始祖张挥公,制弓矢定颛顼历,辅助颛顼帝。疑似为颛顼帝绝地天通政教分离后第一代主持祭祀宗教事务之人,濮阳西水坡大墓主可能人选。墓中陪葬之蚌塑龙、虎、鹿形,亦有早期道家体系符号之可能。民间所谓玉皇大帝俗姓张,或许与此有关联。

        张良,家族五世相韩,师从黄老道家之黄石公。家族或参与乃至主持秦灭东周迁鼎时劫夺夏禹鼎。张良与商山四皓之交往、求封留地、葬于微子墓侧,长期活动于淮泗彭城一带、东见沧海君等等经历,无不标示他与夏周禹鼎之关联。

        张良之长子留候二代张不疑,谋杀故楚国之内史。其中情由,亦或与夏禹鼎之下落相关。

        张廉夫,崂山道祖。道家向道教转变之重要相关人物。疑似张良之孙辈。

        张道陵,天师道教之祖天师。他与其子孙张衡、张鲁开创并逐渐完善了道教,完成了道家体系从官方、理论向世俗宗教实践的转换。

        就禹碑与张氏之关系而言,宋明以来各地摹拓复刻之禹碑,多与地方张姓官员、士绅、名流有关。汤阴、绍兴、南京、武汉、长沙、昆明之禹碑,无不如是。

        二、许姓。

        许姓之由来,早先则有帝尧时之大贤许由,许姓始祖?尧让天下给他,他辞而归隐。推诸当时之格局形势,许由大概率是掌握文化教育、宗教祭祀事务的大祭司。

        许由隐居、葬于箕山。这个山名值得注意。殷商亡国后有两大遗留支系,一为微子,死后葬于微山。一为箕子,远迁东北朝鲜。但中原地区殷商中心区域,却有两处箕山。一在河南登封,至今犹在。一在山东鄄(juan)城,今已隐埋。两山都有许由之传说、遗迹。

        相较而言,似乎鄄城的箕山更值得注意。

        也许,夏禹鼎之下落,正在鄄城箕山与微山之间的泗水河域?

        许氏家族也有道教中重要人物,比如,与张天师家族并列为四大天师之许逊,即来自汉末三国魏晋时代之许氏家族。

        许姓与禹碑蝌蚪文符之关联也不少。

        许慎,东汉学者,汉字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之创作者。

        许穆,明代李氏朝鲜之儒士,《平水土赞碑》之作者。

        此外,道教中一些重要人物,如南岳元君魏华存魏夫人,为道教第一位女真人,也与南岳禹碑有各种关联。

        道教作为中国之本土宗教,与华夏文明早期宗教、祭祀关联当然更多,与禹碑蝌蚪文符有一些关联也在情理之中。

        研究禹碑蝌蚪文符,既涉及文字文化之研究,也牵联宗教祭祀。与道教符号、仪制等发生关联,与道教人物、事件有各种藕丝牵连,是应有之义。互相印证发明,或许能找到一些新线索。这对于进一步全面解读蝌蚪文字,应有一些启发作用,甚至或许还有难以替代的价值。

      • 家园 关于崂山道祖张廉夫的一点推测。

        这个人来历有点奇怪。

        留侯张良有两个儿子史书中有记录。

        长子叫张不疑。

        "留侯不疑,坐与门大夫谋杀故楚内史,当死,赎为城旦,国除。"

        谋杀了原楚国贵族(掌握楚王机密事务、特务机构的内史?)。即位三年的文帝以大不敬罪名判他死刑(但又允许他破家财赎死,贬为更夫),废除了留候封国。

        这件事有些奇怪。一如景帝时的晁错案,都给人一种"你们知道地太多了"即视感。

        次子张辟彊,《史记吕后本纪》"张良子。年十五,为侍中。惠帝卒,见太后发丧,哭而不悲。遂告丞相陈平,请拜吕台、吕产为将,将兵居南北军,使太后心安,平等可免祸。陈平如其计请之,太后悦。吕氏掌权始此"

        在十五岁时即官至侍中(皇帝大秘、汉惠帝刘盈办公室主任)。汉惠帝逝世时,吕后哭而不泣,张辟彊注意到了。他私下里建议丞相陈平要迎合吕后,拜外戚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南北军,以免杀身之祸。

        其后,张辟彊不知所终。据传,张辟彊亦易姓为良氏,避于晋上党(今山西长治),其后裔良燮在东汉时期方显现。

        崂山道祖张廉夫按明代(?)所编辑的史志记载,字静如,号乐山,江西瑞州府高乐县(瑞州府是明代洪武年以后才有的名称,今江西省高安县)人。据说他生于汉文帝九年庚午七月初十(公元前171年),于汉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7年)参加考试,文学茂才一等,官至上大夫,时年22岁。后因得罪权要,弃职精研玄学,入终南山数载,并遨游天涯。张廉夫来崂山后,在今太清宫一带筑茅庵而居,开山垦田,自食其力,潜居修行。后回江西,居鬼谷山,又屡来崂山,云游东海诸名胜,虽年逾百岁,仍鹤发童颜,精神不衰,后不知所终。

        张廉夫之出生年月,显然与张良之孙辈相近。考虑到他在汉代能博览经书任职上大夫,则非贵族世家后代子弟不可有此等经历。又以他崇信道家学术而论,则与张良家族应有关联。

        明代方志《太清宫志》以瑞州府高乐县为他出生地,恐怕是搞错了。他修道有成后以高龄云游天下,葬于瑞州高乐(汉代为豫章郡属地?)倒是概率更高。

        张良之后代,中间有断层,此人或是其第三代孙辈。

        淮泗齐鲁地域、道家,黄石公→张良,留候封地、终南山商山四皓、江南地区、南楚、古庸国,→……→张廉夫,崂山道祖,活跃于终南山、齐鲁、南楚长沙国、豫章郡→……→张道陵,道教祖天师,生平多在淮泗、汉中、蜀地→张衡→张鲁(五斗米道)汉中、许昌→江西龙虎山。

        当然,如果崂山道宫中关于张廉夫生卒年月记录是准确地,确实长寿过百龄,那么,他或许是汉初另一位张姓贵族世家张苍家族之子弟。毕竟,张苍家族倒是似乎有长寿基因。

        2022年5月16日 青岛

        • 家园 离开青岛后,十月份尚在山东枣庄,石老人被雷击

          蓬莱三山,似乎是徐福弄出的概念。

          徐福东渡,是从江苏连云港赣榆或山东瑯玡出发(那时黄河似乎是从江苏入海?,实际就是从黄河口出发?)。

          怎么会绕过成山头进渤海内?

          徐福的蓬莱三山,除了牵强附会为扶桑日本,韩国济州,最大概率也可能是指示的是青岛地区浮山(虎山)\崂山(鳌山\龙山)|以及所谓石老人(小岛),这三个仙山组成的海上龙虎山洞天福地。

          石老人就很象所谓的方壶。

          或许与洪范禹碑相关的人物、事件。

          一千年前的赵宋时代,洪范禹碑再次显于世。

          道家丹鼎派、隐仙派、全真派等等名人,唐末五代宋初直至元明之际时,如吕岩、陈抟、火龙真人、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

          这其中最神秘的中间人物,就是神龙不见首尾的火龙真人,上承中晚唐之吕洞宾,下及明初之张三丰。活动时间之长,有违常理。也有人考证实际上至少有两位火龙真人。

          犹龙五祖,火龙先生,《神仙鉴》亦只记其号,状其为物外风仪,此盖如赤松、黄石,世只知为古仙耳。隐居终南,故称“终南隐仙”。或曰贾得升先生也,俟博识者考之。

          据隐仙派道脉所载,该派由老子传关令尹子﹙喜﹚开派,关令尹子传麻衣道者﹙李和﹚,麻衣道者传陈希夷﹙抟﹚,陈希夷传火龙真人(贾得升),火龙真人传张三丰。火龙真人,即为张三丰的师父。火龙真人登真前留有遗诗:“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诗中所称的“三丰”即是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是也。张三丰一生三获皇帝钦封: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从古至今,他的故事广为流传;他的神话,至今还在续写。

          吕先生会昌中。功名失意。遂游江州至庐山。遇葛仙公弟子火龙真人。姓郑名思远。号小祝融。世称神医。欲人有疾则书符诵祝。立见消融。与上古祝融氏相累。真人见吕祖骨相清灵。游心世外。

          即传以内丹炼己之诀。制成通天灵剑(即天遁剑法)。并诗曰。

          万里诛妖电光绕。白龙一片空中矫。昔持此剑斩邪魔。今赠君家断烦恼。

          临别嘱曰。子可居此山。以完玉炼。他日闻钟声响处。乃得闻金炼之诀。遂去。

          所以,火龙真人有两个,一个是葛玄弟子,葛洪的师傅,郑隐,字思远。另一个是陈抟弟子,张三丰的师傅,贾得升。

          真实的火龙真人是谁呢?

          也许,就是《天龙八部》中那位扫地僧,赵宋初年,皇室中有争位资格的赵廷美\赵德X\赵惟吉……之类。

          此外,与这位扫地僧、火龙真人其实颇有交往的逍遥子,(即查良镛氏之《天龙八部》人物原型?)潘阆,也尤其值得注意。

          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潘阆,为人疏狂放荡,一生颇富传奇色彩。早年在汴京讲堂巷开药铺。太平兴国七年(982),卢多逊为相时图谋立秦王赵廷美为帝,潘阆参与其谋。后卢多逊和秦王事败,潘阆受株连而遭追捕。潘阆假扮僧人逃进今山西省南部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一路辗转到杭州、会稽卖药为生。

          至道元年(995),潘阆因宦官王继恩推荐,得到宋太宗的召见,赐进士及第,国子四门助教。因其过于狂妄,未几追还诏书。太宗驾崩之前,潘阆与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枢密赵镕、知制诰胡旦等谋立太祖之孙惟吉为帝。事败,真宗即位,将王继恩等人尽行诛窜。潘阆逃往舒州潜山寺。咸平初,入京被收系入狱,真宗过问逮捕审讯,不久获宽释,任滁州(今属安徽)参军。赴任滁州途中,潘阆写有《赴滁州散参军途中书事》诗:“微躯不杀谢天恩,容养疏慵世未闻。昔日已为闲助教,今朝又作散参军。高吟瘦马冲残雪,远看孤鸿入断云。到任也应无别事,愿将清俸买香焚。”

          潘阆晚年遨游于大江南北,放怀湖山,最后死于泗上(今江苏省淮阴市一带)。道士冯德之迁其遗骨葬于杭州。集贤院钱易铭其墓云:“逍遥尝与道士冯德之居钱塘,约归骨于天柱山。大中祥符三年为泗州参军,卒于官舍。德之遂囊其骨归吴中,葬于洞霄宫之右。”今杭州城有“潘阆巷”。

          潘阆与寇准、钱易、王禹偁、林逋、许洞等交游唱和,著《逍遥词》。

          此人一生之行踪,似乎都在找寻禹碑\夏鼎。他多次参与宫廷顶层内斗阴谋,却能"微躯不杀谢天恩",凭什么?

          死于泗上,长期隐于舒州潜山寺,遗嘱归葬于天柱山。岂偶然哉?

          潘姓也是道教中的大家族。

          道家符篆派茅山宗阁皂山潘家真君天师真人也不少。广东茂名市,甚至就是以晋代天师真人潘茂名的名字来命名地。这一家族主要职业就是制药卖符篆,也是道教中有名的理财世家。

          张三丰、沈万三、沈佑、沈富\沈秀这些人与潘氏家族有关联,也不奇怪。

          火龙真人诗云:归到蓬莱弱水东。

          所以,青岛的石老人就是火龙真人归真之遗蜕?

        • 家园 如今的崂山,固然还有一点道教的痕迹

          但已经与早期道家道教没什么关联了。

          崂山,其实应该叫鳌山。整座山是一个巨大的龟型,千百座山峰,万千块巨石,全是各种龟形。或吞天吐海吞云吐雾,或沐日浴月迎风餐露,或负子抱孙呼朋引伴,或万龟朝宗群龟奔跃……

          点看全图

          与浮山,其实应该叫虎山,正好相映成趣,构成东海龙虎之形。

          壬寅年8月6日,上午九时自大河东乘车直上巨峰,自离门经巽门,过摘星亭而上灵旗峰,又辗转震门杜鹃坡八角池而至艮门,山路忽上忽下曲折蜿蜒,令人欲仙欲死。再上坎门经太乙泉过五峰稍息,转乾门至兑门,过索桥而至坤门。一路凡数千级,上上下下起起落落。所见山石山峰,皆以龟形显姿。

          点看全图

          崂山虽号称海岸线上第一高峰,海拔不过千米。但其转山时之曲折起落,令人倍感劳累。八门环绕崂顶,外围山峰又重重环绕,确实有牢封之状。

          下山已是申时,山上甚清凉,山下则是入伏以来最高温。渴甚,买了两瓶崂山特产神水。一瓶一口气喝完而不辨其味。

          然而,另一瓶还要不要喝下去,细品其味呢?

          这真地是个问题。

          点看全图

          2022年8月6日,青岛崂山。

          • 家园 崂山太清宫汉柏下的一点散想 -- 有补充

            毛主席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大办食堂时,曾专门提到汉末的五斗米道,说是他们早就也搞过所谓吃饭不要钱。

            不但如此,五斗米道既有一点现代传销术的影子,也有不少政府主导干预管控计划经济的雏形。可以说是道家道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于社会经济领域提出了一些具有道家特点的思想、主张,并在相当范围内较长时间有具现、探索、实践。

            与之同时期的太平道,则主要在政治领域展开,规模、影响、后果,当然更显著。黄巾大起义,开启了汉未到隋唐之间四百多年的乱世。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也有若干联系。比如各自的组织体系三十六方与二十四治,有相似处。头目首领都是张姓,以家族形式参与。都有以符水应付瘟疫聚众应时而起的特征……等等。

            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比较完整的一套道家、道教关于社会政治、经济运行的系统、体系。

            这套系统体系当然与战国以来尤其是秦代的法家体系、两汉早期的黄老体系、武帝儒家独尊盐铁会议后杂霸王道而用之、新莽时的儒家理想国体系都有一些渊源,也与夏商周以来尤其是周礼礼乐宗法文明体系有若干脉络相联系。

            往下延申,王安石变法之类,甚至即便是现代之革命、建设,某些大的框架架构发展变化脉络,也与之有若干可联系类比之处。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虽然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周期、循环、各种类似近似还是很普遍常见的现象。

            当然,即便和儒家相比,道家道教的这些东西,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始终都是零碎分割地、原始粗陋地、杂乱拼凑地。甚至要把真正属于道家道教独有的东西从中找寻出来,都比较困难。

            道家道教从始至终,没有取得过儒家那样的地位。清晰完整而独立的系统体系,似乎从来就没有过。但如华夏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断,自黄帝乃至更早伏義女娲以来,道家道教也从未曾中断。西水坡中的蚌塑龙虎,崂山道教的海上龙虎,传承两千年的天师道龙虎山,几千年来,都与青阳氏、张姓家族相关。其延续情形,甚至比儒家孔氏来得更久远。

            点看全图

            2022年8月7日(壬寅七月初十、崂山道祖张廉夫二千零九十三年寿诞。

            点看全图299x7=2093。),青岛崂山太清宫汉柏(据传记是张廉夫张静如,亦即张高张乐山?二千多年前亲手所植)下。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应该是2193年。731ⅹ3=2193 -- 补充帖
          • 见前补充 4775477
        • 家园 留侯张良世系及张天师家族世系

          史料相对清晰,并没有张廉夫。

          张良→张不疑→张典、张高→……张高后代→张道陵。

          当然,史料中张高一系到张道陵都只存姓名,生平皆无。也就有改易之空间。

          张辟疆一系,更未见后代名姓之连续史料。

          • 家园 知乎上刘知生先生一文 -- 有补充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镇墓兽铭文有“有年少张中”之句,该铭文左侧《少府颂》和右侧《御史大夫赞》是西汉经学大家刘向、刘歆父子,按照汉成帝和西汉朝廷意旨,为得年早逝的御史大夫张中撰写的一篇“微言文”性质的祭诔文。

            因此,其中的“张中”应该就是该器物之“物勒铭主”。且系汉初开国三杰之一的张良第八世孙。而且他是汉成帝前后期由“勤政”转向“庸政、恋色、无能”皇帝的见证之臣和分水岭。这是前33年至23年前的事情。

            《汉书.张汤传》记载:“赞:‘冯商称张汤与留侯(张良)同祖,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缺)焉。汉兴以来,侯者百数,保国持宠,未有若富平者也。’”

            冯商, 字子高,大约是西汉末人。与扬雄在世时代相近。生前与的中相近或同年,公元前53年左右至公元18年左右,里居及具体生卒年均不可考。冯商官待诏,著有《镫赋》等九篇,亦受诏续写《太史公书》十余篇(见《汉书艺文志》及《艺文类聚引别录》),今不存。

            待诏即等待诏命的意思。是官名,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其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

            待诏冯商作为与御史大夫张中同时代之人,年龄也与张中相仿,甚至还曾受命续写《史记》,但对于张良张中和张汤张安世祖先世系都不甚清楚,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为此,笔者根据《汉书》、《中华全国张氏族谱》以及《张中镇墓兽铭文》,特作考释及补佚。

            01 张良、张忠、张鱼与张汤、张安世、张放之间的同宗远祖关系

            所谓“富平”就是富平侯,是张安世的爵位称号。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子张安世封富平侯,传子延寿,延寿传勃,勃传临,临传放,五世袭爵。见《汉书·张汤传》。后因誉称朝廷重臣。

            张汤一支,由于幼年救助太皇孙有功,也被汉宣帝重用。这就是张汤及子张安世、张贺兄弟系脉。据《汉书.张汤传》记载,汉宣帝封已故掖庭令张贺(车骑将军、大司马张安世兄长)为恩德侯。

            因为幼时,汉宣帝被关监狱,为张贺所救。还为他设置二百人家守墓。张贺的儿子去世较早,于是将张安世的小儿子张彭祖过继给张贺。张彭祖幼时即与汉宣帝一起读书,所以,汉宣帝即位后封张彭祖为侯,先赐他为关内侯。

            1、国宠富平侯,十三身袭富平侯,亲近宠贵,比于外戚,张氏兴矣

            《汉书.张汤传》云:“初,安世长子千秋与霍光子禹俱为中郎将,将兵随度辽将军范明友击乌桓。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光复问禹,禹不能记:‘皆有文书’。光由是贤千秋,以禹为不材,叹‘霍氏世衰,张氏兴矣!’及禹诛灭,而安世子孙相继,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

            西汉金日磾家族自汉武帝至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汤家族自汉宣帝以后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皆显位。故左思《咏史》之诗称:“金张藉旧业,七叶(代)珥汉貂。”

            唐高适《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诗:"苍生谢安石,天子富平侯。" 唐李商隐《富平少侯》诗:"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资治通鉴.中宗孝宣皇帝》云:“初,掖庭令张贺数为弟车骑将军安世称皇曾孙之材美及徵怪;安世辄绝止,以为少主在上,不宜称述曾孙。及帝即位而贺已死,上谓安世:‘掖庭令平生称我,将军止之,是邪?’上追思贺恩,欲封其冢为恩德侯,置守冢二百家。贺有子早死,子弟安世小男彭祖。彭祖又小与上同席研书指,欲封之,先赐爵关内侯。安世深辞贺封;又求损守冢户数,稍减至三十户。上:“吾自为掖庭令,非为将军也!”安世乃止,不敢复言。

            三年,诏:‘朕微眇时,御史大夫丙吉,中郎将史曾、史玄,长乐卫尉许舜,侍中、光禄大夫许延寿,皆与朕有旧恩,及故掖庭令张贺,辅异朕躬,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厥功茂焉。’《诗》不云乎:‘无德不报’,封贺所子弟子侍中、中郎将彭祖为阳都侯,追赐贺谥曰阳都哀侯,吉为博阳侯,曾为将陵侯,玄为平台侯,舜为博望侯,延寿为乐成侯。贺有孤孙霸,年七岁,拜为散骑、中郎将,赐爵人侯。故人下至郡邸狱复作尝有阿保之功者,皆受官禄、田宅、财物,各以恩深浅报之。……

            张安世自以父子封侯,在位太盛,乃辞禄,诏都内别藏张氏无名钱以百万数。安世谨慎周密,每定大政,已决,辄移病出。闻有诏令,乃惊,使吏之丞相府问焉。自朝廷大臣,莫知其与议也。尝有所举,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弗复为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安世应:‘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岁余,上闵安世年老,复徵延寿为左曹、太仆。”

            2、张汤、张安世、张放 世系 (补佚)

            黄帝—青阳—张挥—张昧—张台骀—张天杰—张钦若—张仲—张趯—张骼—张进明—张孟谈—张柳朔—张开地—张黡—张晏—张仲—张汤—张安世—张延寿—张勃—张临—张放—张纯

            (1)张汤系汉武帝时著名的酷吏,廷尉、御史大夫,一生清贫,初史书称为酷吏、刀笔吏。

            2004年在西安政法大学出土的西汉武帝时期御史大夫张汤墓中,发现两枚珍贵、精致的双面穿带铜印,一枚印文为“张汤、张君信印”,一枚印文为“张汤、臣汤”。印面径为1.8厘米,即汉人所说“方寸之印”。

            据《汉书·张汤传》记载,张汤起于书吏,曾为长安吏、茂陵尉、侍御史,后升迁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张汤为西汉武帝时期名臣,《汉书》记载其起于书吏,曾为长安吏、茂陵尉、侍御史,后迁升御史大夫,位至三公。

            他为长安杜陵人,少儿时即以司法程序审讯偷食的老鼠而出名,长成后升任重臣,办案治狱干练,上疏进谏得力,曾得汉皇宠信,最终受诬陷自杀而死。西汉杜陵所辖范围包括今长安区,即今张汤墓葬在西汉杜陵范围内,此墓的发现与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的故籍地望相符。

            同时此墓中棺木痕迹表现为一棺葬,与《汉书·张汤传》中“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的记载相吻。墓中随葬物品多为日常生活的小器件,不见汉墓常见的陶器和其他贵重器物,也与《汉书》中“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它赢”、“何厚葬之”的记载相同。

            张君信印

            (2)张安世为汉宣帝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为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重臣。

            (3)张安世弟张贺在监狱中收养幼年太皇孙刘询(汉宣帝)寄养于民间。

            (4)张延寿为北地太守,左曹、太仆,举荐陈汤征伐匈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5)张勃举荐文学大家扬雄。

            (6)张临尚(娶)汉元帝妹(成帝姑)敬武公主,生子张放。故《汉书》说张放为“公主子”。

            (7)张放为佞臣,带坏汉成帝耽于女色,为汉成帝佞臣,在民间引寻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尚(娶)汉成帝许皇后侄女,汉成帝亲为主持婚礼。

            (8)张纯在汉哀帝和东汉建武时任大司空。

            3、张良、张忠、张鱼与张汤、张安世、张放之间的远宗关系(补佚)

            据《汉书.张汤传》记载:“赞:‘冯商称张汤与留侯(张良)同祖,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焉。汉兴以来,侯者百数,保国持宠,未有若富平者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子房,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的字。实际上,据《中华张氏族谱》考证,张汤(及子孙、张安世、张放)与留侯张良(及子孙张忠、张鱼)确系同张开地。二人的世系关系如下---

            (1)张良、张汤共同的祖先宗族:黄帝----青阳----张挥----张昧----张台骀----张天杰----张钦若----张仲----张趯----张骼----张进明----张孟谈----张柳朔----张开地----

            (2)张良、张忠、张鱼世系:张开地----张平---张良---张不疑---张典(歆)----张 默---张 金----张乘(张千秋)----张嵩----张缵----张忠----张鱼----张显----张楫----张禹(东汉将军)

            (3)张汤、张安世、张放世系:张开地----张黡----张晏-张 仲----张汤----张安世----张延寿----张勃----张临----张放----张纯

            (4)补佚与辨识。但在族谱中,有两个张千秋。一个是张安世之子张千秋,为宣帝中郎将、侍中(另有兄弟张彭祖、张延寿);

            另一个是张良第四代孙张乘,名千秋,号万雅,系宣帝阳陵公。有时容易混淆。二人同时代同名,但不同辈份。详见附表13-2、

            5。这里虽然《汉书》所言“张氏兴矣”,是针对张汤、张安世、张千秋、张放家族而言,但从班固《汉书》“赞曰”一语中,可以透露出,张氏之兴,隐约也包含张良、张千秋(张乘)、张忠家族。

            因为,在张安世之后,张放之前,张良子孙张忠也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看来霍禹真是非常有预见性。在此也算是为司马迁和班固史书所补佚,更是为冯商所言之详证。

            02 张良“留侯世家家道中兴”、“留侯子孙多将相”、“张嵩其后多以功烈著”(补佚)

            1、张乘汉宣帝“念留侯功,家道中兴”封“阳陵公”

            前62年,汉宣帝“念留侯功”,张忠曾祖张乘“由清河郡徙居咸阳守景帝陵阳陵,诏封阳陵公(公,汉代二十等爵制第八等),“诏复其家,留侯世家家道中兴。”

            元帝时为御史大夫,太子少傅(汉成帝的师傅),世居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生三子嵩、京、文敬。张中祖父张嵩又被汉元帝封为东郡太守,后为侍中,出入朝中内庭,封汉国公。

            也就是说,张乘、张嵩累被汉室所重用,张乘还曾做过汉成帝小时候的老师。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云:“张千秋公,字万雅,汉宣帝(前73-前49)元康四年(前62),上念留侯之功,诏封万雅为阳陵公乘(公乘,汉代二十等爵制第八等),诏复其家,留侯世家家道中兴。元帝时为御史大夫,太子(刘骜)少傅。世居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生三子嵩、京、文敬。”

            2、张嵩封“汉国公”,前16年为“避王氏仇”,带领子孙四处迁徙

            《姚江张氏族谱》记载:“张嵩在元帝时任东郡太守,侍中,出入禁中议事,封汉国公。”

            《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卷六世系表》云:汉侍中张嵩字小高,子五:张壮、张缵、张彭、张睦、张述。八十六世张嵩,元帝时东郡太守,名张明,讳嵩,字贵和,号普辉,时值(前16年)王莽篡汉,世族多遇害,为避仇害,携家族五百余人自徐潜渡扬子江,其中有的易姓罗、许、薛,从此便有四姓不联姻之说,后至衢州鹤林寺经五代复成国族。

            《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张氏渊源考》云:八十七世张壮(张忠大伯),尚方署令迁大司寇。前16年时王氏(莽)篡汉,中原大乱,张壮、张缵、张彭、张述、张睦等兄弟避难王莽,因而留侯子孙由北向南大迁徙。

            (此时,张忠已于前23年去逝,得年30 岁,其时冥龄37岁)

            自张壮到三世张皓,南下秦岭,越过巴山,移居犍为武阳(四川彭山)。公弟张瓒迁往河北(巨鹿祖籍),张彭迁往河南南阳,张述返迁留侯故地沛国(今江苏沛县),张睦迁吴郡(今江苏苏州)。张睦字选公,东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为吴郡张氏始迁之祖,唐德宗宰相张镒为其裔孙。

            (1)大伯:张壮。成帝时任尚方署令迁大司寇。前16年为避王莽祸,自张壮到三世张皓,南下秦岭,越过巴山,移居犍为武阳(四川彭山)。(张皓,东汉顺帝时官拜司空,后为廷尉。《后汉书》有传)

            (2)张中父亲:张缵。在汉元帝时任黄门侍郎。前16年为避王莽祸,迁往河北(巨鹿祖籍)。为何?因为其儿御史大夫张忠于前23年已得年早逝八年,但曾在河北一带的东平国任国相,尚有一些根基和“人脉”。也是张氏祖先清河郡、巨鹿郡的发源地,叫认祖归宗。《张氏统宗谱序》载:(嵩之后)曰讚,为河北之祖。曰彭,为南阳之祖。

            (3)大叔:张彭,前16年为避王莽祸迁往河南南阳

            (4)二叔:张述,前16年为避王莽祸返迁留侯故地沛国(今江苏沛县)

            (5)三叔:张睦,前16年为避王莽祸迁吴郡(今江苏苏州),到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为吴郡张氏始迁之祖,唐德宗宰相张镒为其裔孙。

            比较看来,张壮、张缵、张彭、张述、张睦五兄弟向全国四散迁徙,张中大伯和三个叔叔的迁徙地都有明确具体的(省市)地区名称,分别是四川武阳、河南南阳、江苏沛国、江苏吴郡;只有张中之父张缵别是语焉不详地说迁往河北,只是一个省份的大概范围。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张中在朝中做官时得罪了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王氏集团,其目的就是为了避仇避害,远离和避免王氏对张中亲属后代的迫害,到后来,张中之子张鱼也离开了河北故土。

            西汉末期在昆阳大战中又潜回都城长安,打开府库军械大门,帮助起义大军杜吴在渐台杀死王葬。

            所以,张氏宗族修订族谱之时,也有意隐瞒了具体的迁徙地址。就像现代中国的稽毒警察,在他牺牲之后,在其墓碑上并不会留下具体详细的姓名,只说“李政委、肖排长、徐警官”一样的道理,以防犯罪分馆加害其亲属后人。

            3、张乘曾孙张中系汉成帝第三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副丞相

            《汉书.王尊传》并《汉书.匡衡传》载王尊语:“丞相、御史大夫位三公,典五常九德,以总方略,一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为职。”

            《汉书.师丹传》云:“夫三公者,朕之心腹也。辅喜相过,匡率百僚,和合天下者也。”

            《汉书.薛宣朱博传》云:“御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任重职大。” 《汉书.胡建传》云:“治道在于得贤,御史之官,宰相之副,九卿之右,不可不选。”

            史实是,张中祖父张嵩曾经在汉元帝时期,任东郡太守,侍中,封汉国公。因故,张嵩孙子张中随侍爷爷陪伴太子刘骜读书和踢球蹴鞠,后来在汉元帝末期,外放到东平国,前32-前29年接替王尊任东平相,教化东平王有功。与下文“曾似系抱”正相对应,即先祖荫德庇佑。

            前32-前29年接替王尊任东平相,教化顽劣东平王刘宇,改邪归正,向善学书;

            前30年劾奏儒生偶象“凿壁偷光”读书成才的丞相匡衡贪污;

            前29年劾奏征匈英雄陈汤,曾发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前29年接替前任御史大夫尹忠,前往东郡、馆陶等地督导、协助校尉王延世治理黄河金堤决堤洪水灾害,救民九万七千多人,受到汉成帝政斗玺书表彰,逝后赐以镇墓兽诔策铭文。汉成帝为此将前28年改元为“河平元年”。张中一年之内,连升三级,由“私官”东平国相,升为中央朝廷九卿少府,直到三公御史大夫。

            前27年劾奏东郡太守王尊京兆尹(喊出成语“以身试法”),遭到湖县三老的不满。

            4、张鱼,在昆阳大战中协助篡汉国贼王莽

            张中之子张鱼在西汉末东汉初昆阳大战中,打开京城长安兵器府库作室大门,拿起武器,迎接义军,共同作战,协助商人杜吴冲向渐台,斩杀王莽。

            张鱼为何能顺利地打开皇室及国 府库武器库大门,就是因为张鱼的大爷爷,张中的伯父张壮曾任尚方署令迁大司寇。族人亲属,熟门熟路。

            《汉书.王莽传》云:“十月戊申朔,兵从宣平城门入,民间所谓都门也。张邯行城门,逢兵见杀。王邑、王林、王巡、蹛恽等分将兵距击北阙下。汉兵贪莽封力战者七百余人。会日暮,官府邸第尽犇亡。二日己酉,城中少年朱弟、张鱼(御史大夫张忠之子)等恐见卤掠,趋讙并和,烧作室门,斧敬法闼,謼:‘反虏王莽,何不出降?’”

            5、张中第四代孙张禹,系东汉将军。

            熟悉邢台历史的人或许知道,汉代河北邢台有三个同名同姓的名人都叫张禹,一个是邢台清河籍的西汉大儒丞相张禹,前25年接替丞相王商乐昌侯。但此人是典型的自私庸臣,为了自己子孙官位之私利,置汉朝国着眼于不顾,听任三凤等“一日五侯”专权。

            一个是邢台籍的东汉宰相、安乡侯张禹。

            一个是东汉邢台巨鹿籍的将军张禹。其中第三个邢台巨鹿籍的将军张禹,就是西汉成帝御史大夫张忠的第四代孙。故张氏族谱说:“留侯子孙多将相” ,《平江张氏族谱》云:“张嵩其后多以功烈著。”又根据《邢台武术源流谱》的记载,这个张禹是汉代巨鹿人,善于射箭,有飞将军的赞誉,平时以射为戏,箭无虚发。

            03 张中与张放“弄臣”之比较

            汉成帝前期还是比较勤政、体恤功臣合伙,喜欢文史,也想有所作为,。但由于母后王政君外戚王氏(王凤、王莽)等集团的专权擅政,朝政被架空,逐渐被佞臣张放、淳于长带坏,走向庸政、贪色、无能、绝后,最终导致大汉朝政被王莽所篡。

            纵观历史,汉成帝的宠幸席弄之臣有二,张中与张放。张中和张放虽然都是汉成帝的宠幸席弄之臣,但二人的区别在于,张中为汉成帝前期(前33年-前23年)贤者仁人叫席弄,张放为汉成帝后期(前20年之后)乖者叫佞臣。

            1、张中青铜九头狮镇墓兽铭文所载张中“菊以席弄”(补佚)

            张中贤者仁人作为汉成帝的第三任御史大夫,被汉成帝称为“仁人”、 权臣王凤称为“傅相皆儒者”,被经学大家刘向、刘歆父子在青铜九头狮镇墓兽铭文中称作“菊以席弄”,是汉初三杰张良的后裔,即第八世孙,他是汉成帝前后期由“勤政”转向“庸政、恋色、无能”皇帝的见证之臣和分水岭。这是前33年至23年前的事情。

            2、《汉书》记载张放弄臣

            史书记载,汉成帝的席弄之臣是张放,即前文所言张安世后裔,带坏汉成帝到民间寻花问柳,赵飞燕、赵合德姊妹就是这样认识的,这是前20年以后的事情。

            据《汉书.张汤传》记载:“富平侯张放者,大司马安世曾孙也。母敬武公主。鸿嘉中,成帝欲尊武帝故事,与近臣游宴。放以公主子,少年殊丽,性开敏,得幸上。放娶皇后弟平恩侯许嘉女,上为放供张,赐甲第,充以乘舆服饰,号为天子取妇,皇后嫁女。大官私官,并供其第,两宫使者,冠盖不绝,赏赐以千万数。放为侍中中郎将,监平乐屯兵,置幕府,仪比将军。

            与上卧起,宠爱殊绝,常从为微行出游,北至甘泉,南至长阳五*1,斗鸡走马长安中,积数年。是时上诸舅皆害其宠,白太后。太后以上春秋富,动作不节,甚以咎放。于是丞相宣,御史大夫方进,以灾异奏:"放骄蹇纵恣,奢*不制,请免归国。"上不得已,左迁放为北地都尉。数月,复征入侍中。

            太后以放为言,出为天水属国都尉。永始、元延间,比年日蚀,故久不还放,玺书劳问不绝。居岁余,征放归第视母公主疾。数月,出放为河东都尉。上虽爱放,然上迫太后,下用大臣,故常涕泣而遣之。

            后复征为侍中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岁余,丞相方进复奏效,上不得已,免放,赐钱五百万,遣就国。数月,成帝崩,放思慕哭泣而死。”

            《资治通鉴.汉纪.孝成皇帝纪》云:“上尝与张放及赵、李诸侍中共宴禁中,皆引满举白,谈笑大噱。”并引荐赵飞燕、赵合德姐妹。

            通宝推:桥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刘先生知乎中的此文,似乎是张成博士后论文 -- 补充帖

            的一部分。

            文中张博士对于张良家族世系之考订,应该是具有较高可信度地。

            借用其中成果,将张陵天师世家先祖世系略作厘清,也算是无心插柳意外有得。

            张成,中央民族大学考古硕士(博士),日本立命馆大学考古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导。

          • 见前补充 4756853
            • 家园 按此文之考订,张陵之世系应该是

              张良→张不疑→张典→张默→张金→张乘→张嵩→张述→张陵(张道陵)

              张述为张嵩第四子。

              张嵩之长子张壮,其孙即为张皓。

              所以,张陵是张良八世孙,张皓应为张良九世孙。

              张陵是张皓之族叔,张陵、张衡、张鲁长期活动于蜀地及汉中,是因为家族之主干在此,也因为祖父张嵩受封过"汉国公"。早期张天师家族道教能发展,与张皓张纲父子历任过司空、太守等高官显位不无关系。

              张陵之修道,大约又与张高(张廉夫)一系有紧密关联。至于他是张述之子,过继给张高一系,还是张高一系,过继给张述?考虑到张述似乎还有其它后代,更大概率是张高一系后代中绝。

              张良→张不疑→张廉夫(张高)→张通、(→)张无妄→张里仁→张大顺→张道陵

              张通或许就是张无妄?

              如此,张道陵又成了张良六世、七世孙。

              考虑到张廉夫(张高)一系有长寿基因,张道陵为其后代也有可能。

              张陵之长寿、辈份混乱,极可能与新莽时张嵩家族避祸一分为五,流散各地有关。东汉建政长期安定后,张皓家族在顺帝时崛显,张陵或许往蜀地依附之。然而毕竟乱离数十百年、分隔千里,由是各种混乱信息不免丛生,让后人难以厘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