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长沙岳麓山洪范《禹碑》蝌蚪文符解读思路 -- 张新泉

共:💬205 🌺408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按此文之考订,张陵之世系应该是

              张良→张不疑→张典→张默→张金→张乘→张嵩→张述→张陵(张道陵)

              张述为张嵩第四子。

              张嵩之长子张壮,其孙即为张皓。

              所以,张陵是张良八世孙,张皓应为张良九世孙。

              张陵是张皓之族叔,张陵、张衡、张鲁长期活动于蜀地及汉中,是因为家族之主干在此,也因为祖父张嵩受封过"汉国公"。早期张天师家族道教能发展,与张皓张纲父子历任过司空、太守等高官显位不无关系。

              张陵之修道,大约又与张高(张廉夫)一系有紧密关联。至于他是张述之子,过继给张高一系,还是张高一系,过继给张述?考虑到张述似乎还有其它后代,更大概率是张高一系后代中绝。

              张良→张不疑→张廉夫(张高)→张通、(→)张无妄→张里仁→张大顺→张道陵

              张通或许就是张无妄?

              如此,张道陵又成了张良六世、七世孙。

              考虑到张廉夫(张高)一系有长寿基因,张道陵为其后代也有可能。

              张陵之长寿、辈份混乱,极可能与新莽时张嵩家族避祸一分为五,流散各地有关。东汉建政长期安定后,张皓家族在顺帝时崛显,张陵或许往蜀地依附之。然而毕竟乱离数十百年、分隔千里,由是各种混乱信息不免丛生,让后人难以厘清。

          • 家园 按张天师世系而论,其实 -- 有补充

            也多有不实\矛盾之处。

            《汉天师世家》记载,张良的长子是张不疑,袭封留侯。后因与门大夫杀故楚内史,贬为城旦。张良的次子是张辟疆,曾任侍中。张不疑生张高、张高又生张通、张通又生张无妄、张无妄生张里仁、张里仁生张皓、张皓生张纲、张纲生张大顺、张大顺生张道陵。

            张道陵出生在汉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出生地是费楼村(阿房村)位于江苏丰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与安徽砀山相临。

            一些史志书皆以张天师为张良八世孙、十世孙,不知怎么论地。

            另外,《后汉书》中,张皓是张良六世孙,但已经是东汉顺帝时人了,张皓做过司空,其子张纲也是二千石太守,张纲两子也都有名,一为尚书,一为豫州牧。张纲孙辈张翼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封侯。这一支系全在蜀中犍为。

            张大顺不知从何而来,张道陵又出生于丰沛淮泗之地,相差千里。

            岂有六世孙在东汉后期末年之蜀中,而其八世、十世孙却在东汉初年之丰沛淮泗?

            这显然是后世抄录时各种混乱乃至胡编,真相如何,尚待厘清。

            张无妄、张里仁、张大顺皆疑似乱入窜行。张陵与张皓、张纲之辈份亦混乱。

            张高如果较早辞官入道,其后代或数世不显。但其兄张典为二千石之太守,张典之孙张乘又在宣帝时被封阳陵侯,其家族传承仍应比较清晰。张皓张纲这一支系,疑似张典、张乘这一脉之后人。

            一支在两汉始终在朝,一支则修道隐于山野。修道隐于山野之支脉,或许多有长寿之人。又或许后代有中断而绝后者,而在朝之主干,于是又分出支脉承祧续继。这大约才是世系、辈份记录混乱之缘由。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汉天师世家》及《月华张姓谱序》等张氏谱系 -- 补充帖

            均是张皓、张纲父子掺杂其中。

            但也有资料给出另外的谱序,张皓、张纲父子之位置,被张觉、张起父子取代。

            即:张良→张不疑→张高→张通→张无妄→张里仁→张觉→张起→张大顺→张(道)陵。

            • 家园 《汉天师世家》明初版本其实已列举了张天师先祖世系

              《汉天师世家》:

              "洪武九年正月十五日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金华宋濂撰。

              嗣汉四十二代天师张真人,以《世家》一卷,命上清道士傅同虚徵濂序其首。简濂闻古者名世诸臣史官,必为序其世系,表次以传,所以敦本始,昭功伐也。尸于神明之胄理,有不可得阙者。今所辑《世家》,祖始于留文成侯,而其上则无闻焉。濂因据氏族掌书补之,复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阅辄知大都,而其详别见于左方。云序曰:张出自姬姓,轩辕子青阳氏第五子挥弓矢,正始造弓矢,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君巫,君巫生趋,趋生骼,其孙曰抑。朔至三卿分晋,张氏事韩。韩相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王。开地生平,相厘王,悼惠王。平生良,字子房,汉太傅留文成侯,居沛之丰邑,生二子,侍中辟疆及不疑。不疑嗣侯生二子典高,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千秋,千秋字万年,万年生嵩,嵩生五子,壮赞彭睦述其后,多以功烈著传。至于唐,列为安定,范阳,太原,南阳,炖煌,修武,上谷,沛国,梁国,荣阳,平原,京兆等四十三望族,中出宰相凡十七人。"

              此序文其实已列举到张陵父辈,只是未确定其父。(此序文中,其父辈五伯叔之长幼序列亦有微差)。

              今世传之《汉天师世家》在此序文后面正文部分,所列之所谓张氏族谱不知由来。

              张氏族谱

              高生通,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纲,纲生桐梧真人大顺,大顺生汉天师道陵,是为玄教之宗。"

              现在有些网络上的所谓高道,也研究这个问题。

              比如,"据道教人士高明道长多年研究走访各支张氏族系并查阅大量史料,同样可以很明确地得出结论,张道陵天师的世系是非常明确的世系:

              一世:留侯张良生子二,长子不疑,次子辟疆,不疑嗣爵,辟疆拜侍中

              二世:不疑生子二,长子典,次子高

              三世:高生通

              四世:通生无妄

              五世:无妄生里仁

              六世:里仁生皓

              七世:皓生纲

              八世:纲生大顺

              九世:大顺生陵(亦作道陵)

              十世:张道陵(道教创始人)"

              高明道长,北京人,资深道教人士,师承张道陵天师后裔张幄微道长,多年来从事道教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对道教史的研究深有造诣,通过高明道长长期的走访调研以及和各类文献资料的比对,结论非常明显,还原了事实,尊重了历史,清晰的让后人一目了然的知道了历史的真相。"

              这位高明道长与其师自称张天师后人的张幄微道长,显然都应该学学寇准,听人劝,好好地读几遍《霍光传》。

          • 见前补充 4757033
            • 家园 大致上捋清了张良后人早期世系之脉络

              张廉夫、张道陵均为道教史上重要人物,但世系传承信息之混乱、错谬也让人惊讶。

              用了几篇文字,搜了一堆资料,大约是基本搞清楚了。其实也不是太难。

              历来考订此类问题之学人,其实不少。但不是张家后人,终究很难用心于此处。考订者漫不经心,结论自然各种荒谬矛盾。

              张良家族与道家、道教,兵家、弓箭武备之关联,殆与始祖张挥公辅弼颛顼帝,发明弓矢又制历法亦或主祭祀宗教事务不无关系。

              濮阳西水坡之蚌龙虎墓,墓主极可能是张挥公。

              同时期之蜀地三星堆墓之出土,亦多有龙虎,考古年代虽系晚商,然器物或许与"绝地天通"有关联耶?

              禹碑蝌蚪文符与张氏、道家、道教之关联,恐怕比现在能知道的可看到的更紧密。

          • 家园 如果《太清宫志》历代抄录、印刷时,笔误、抄印情形如下

            ,则一切就可解释了。

            张廉夫,字静如。夹批"(原名、又名、即)张高(,字)乐山"。所谓的"瑞州府高乐县",不过是历代抄录时,因大小字、夹缝、批注、句读等等因素,有人逐渐将"高"字与"乐山"字混乱了,又更有抄录、印刷者在笔误后,再自以为是地生造\添补以自圆其说。

            如果真相如此,围绕《太清宫志》中张廉夫的种种矛盾、难以理解、不合情理之处,也就一一理顺了。

            聊备一说,尚待其它资料考订。

            张高,字乐山。因其出生时,父张不疑尚在城旦刑期(一般四五年),做了大汉打更人,所以又名张(更?)廉夫,字静如。

        • 家园 青岛浮山西峰拍浮山顶

          浮山者,虎山也!

          与崂山、鳌山,组成海上龙虎之形制?

          点看全图

          江西龙虎山,由来有自。

          大学峰回望虎山雄踞

          点看全图

          星儿石

          点看全图

          玄武顶

          点看全图

          浮山九峰皆类虎!

          九虎各有神姿。或卧虎观海,或画虎类犬、似猫

          在玄武顶惊起雉鸟。

          点看全图

          五虎啸海天

          点看全图

          2022年6月17日青岛浮山

        • 家园 太清宫志里张廉夫的出生年月日

          记录得十分详细,甚至有点反常。

          仅此一点似乎也显示,张廉夫的出生来历并非寻常人家。

          他出生于文帝九年,是留侯张不疑案发、国除三年之后。

          到景帝中元二年,他考中博士,被授予上大夫。

          这一年(?),景帝长子刘荣自杀,同年景帝弟梁王刺杀袁盎。围绕景帝立太子之汉室宫廷矛盾斗争进入白热化。

          他在这个时候被推出来卷进去,很值得考究。他的主要工作是系统总结、整理黄老道家体系,在汉廷图书馆里忙碌。

          六年后,他便因"得罪权要"而辞官,访道求玄。

          这一年(?),景帝长子刘荣自杀案之最后尾声也来了,窦太后还是弄死了"逼杀刘荣"的"酷吏"郅都。

          同年,景帝幼子长沙王表演了一场宫斗戏。诸王朝见天子,景帝诏令诸子歌舞,长沙王刘发勉为舒袖,众人发笑。景帝问其原由,刘发回答:臣国小地域窄狭,容不得回旋跳跃。景帝便将朝廷直属的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划归长沙国。这件事说法有几种,但都对刘发的聪明、多智,并善抓合适的机遇巧妙表明自己的心迹给予肯定。

          次年,景帝崩,武帝即位。

          从相关信息初步分析,张廉夫似乎是窦太后这一派系的。

        • 家园 崂山,

          又名劳山、牢山,亦有别名鳌山。如果与五岳之"嶽"字联系起来,就更有意思了。天上之牢狱,人间之仙山。

          人欲登仙,须努力登攀,入天、道之牢狱劳改耶?

          "崂"字之由来,或许与"岣嵝"一样,从象形入手而平空生造出来?

          2022.6.4.青岛

        • 家园 陈平这人不厚道呀

          称之为奸臣也不为过

      • 家园 张仪、九鼎

        《古文观止》中刘向所辑录张仪、司马错辩论伐韩、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1,张仪提到了九鼎宝器的特征、作用。

        2,张仪的方案是后来秦昭襄秦始皇祖孙统一天下基本方略步骤。

        战略上来说,此时一方面六国底蕴深厚未被削弱,秦国也没有获得蜀地大后方基地,力量对比上与秦始皇统一天下前不可同日而语。张仪的方案似乎有些操之过急、毕其功一役、冒险主义。

        另一方面,此时六国尚未经历百年战国之熏陶,军事动员程度、军事化准备都比较低,与变法后高度军事化的秦国相比,和平主义过于浓厚。这就有很大概率被暴秦一波推,迅速占据形胜。张仪的策略很难说必然就是纸上谈兵想当然。

        历史不可假设,成王败寇最终确认了司马错缓进战略是成功、正确地。

        • 家园 《国策》中关于九鼎的文字还有《东周策秦兴师临周求九鼎》等

          这里面有周武王搬运九鼎的细节描写。当然,策士们各种吹牛夸张惯常套路是免不了地。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1,这篇文字讲述了魏\楚等国早就有迁鼎的相关准备动作。

          楚国早就称王,屡被周室\齐晋吴越五霸南征西讨。魏国则是战国时代率先称王的诸侯国。

          2,这篇文字还讲述了周伐殷迁鼎的事实,夸张了当时运送一鼎就需要九万人的庞大工程以吓阻齐王。

      • 家园 张良与禹碑、九鼎 -- 有补充

        张良生活的年代,既有周秦、秦汉之鼎革,亦有楚汉之逐鹿。作为周代礼制、战国七雄之五世相韩贵族世家之后裔,汉初三杰、新贵世家之代表开创,还是张氏家族、道家、道教创始之关键人物,他与金册玉牒、夏周九鼎发生一些关联,不足为奇,没有联系才奇怪。

        周鼎入秦中途没入黄河,或被劫盗至淮泗彭城殷商故土。张良与博浪沙大铁锥误中副车之大力士游侠们的交往。

        张良长期徘徊于淮泗之地,与道家、兵家隐士黄石公之辈交往。

        张良求封留县,受封地与墓葬地地域上与微山湖、微山岛、微山、微子陵寝接近。

        张良与周秦之隐士所谓"商山四皓"之关系。

        这些都是张良之生平经历中可摘要出来的线索,甚至是独一无二的线索。同时代其它历史人物身上,找不出相似关联线索。

        关于张良墓,也有几点谜题。

        张良墓既有微山岛,留候封地的留候世家张氏祖墓、张良祠。亦有徐州黄河故道旁、子房山前的张良墓道碑。还有湖南大庸(今张家界)所谓水绕四门的张良墓。

        徐州九里山(又名九嶷山!?)下,近黄河故道之名胜除了九里山古战场,还有一个白云洞。白云洞如今是佛教庙宇白云寺所在。洞内九曲九转之处,都供了一个佛陀、菩萨、天王、罗汉之类的东西。这些佛家石雕前都有一个大大的四方鼎作香炉。各种元素混搭得极其地不伦不类。数目倒是刚刚好共有九个,但这一批沦为香炉的九鼎,当然与夏周九鼎无关。周秦汉之间,九鼎最后下落据说就在彭城泗水一带。如今的彭城徐州,刚刚好有九鼎的,也只有这里。

        夏禹九鼎还在这附近,所以留有若干藕断丝续的线索?还是在两千多年历次战乱中早已被熔铸了,仅存一点回想?

        2022年4月23日徐州九里山白云洞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2)
        家园 劫走九鼎的自西向东顺河而下, -- 补充帖

        但又不能入齐鲁之境。

        于是沿自东北向西南的泗水再辗转往南。或埋在微子墓周围,或没入附近河湖,或藏于周边山洞。

        张良墓就在微子墓侧,不是没有原因。

        求封于留,如今就在水下,也不是没有原因地。

        徐州雎宁下邳古城近年来有考古挖掘,也在附近。希望能碰巧挖出九鼎或相关线索,

        家园 此外, -- 补充帖

        此外,南京古称金陵,秦始皇以所谓东南有天子气而埋金镇之,遂得名。甪里,苏州吴县似乎有这个地方。也许,当年劫夺者将九鼎分别埋藏了。风陵渡后土祠有之,彭城淮泗殷宋故土孔子故里有之,吴越会稽夏禹陵周边亦有之。

        劫鼎者为六国反秦之人,韩魏贵族五世相韩张氏、信陵君之流有之,殷宋后裔孔儒有之,周室贵族后裔道家有之。战国秦汉战乱,劫夺者又是多方"合纵",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初多用黄老,虽欲用之,而无机缘。几十百年下来,事过境迁,鼎藏人非。

        • 家园 张良及张良系张氏一些史料年谱

          公元前358年一公元前296年,张良祖父张开地三次相韩。(历韩昭候、宣惠王、襄哀王)

          公元295年一公元前251年,张良父张平两次相韩(历釐王、悼惠王)。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洛邑周又分为东、西周),迁九鼎入关中时,张良之父张平在相位。但前249年秦灭东周时,张良之父张平去世。

          张良出生年月史料无记录。

          《汉书张良传》"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约前250、249年)。卒二十岁,秦灭韩(公元前230年)。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也许,张平的去世,或许因为参与乃至主持劫夺九鼎,与之有重大关联。(秦灭周,取九鼎入关中,却被"没入河"或被人劫夺。出了这么大的事故,总得有人出来顶罪、背锅。地理范围在韩国境内,张平作为韩相,挺身而出概率不小)。张良"求客刺秦王,",不仅仅是"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而是国仇家恨交集。

          张良出生年月显然在前250年之前,秦灭韩国时,他已经至少二十来岁、多岁了。韩国灭亡之前的二十多年里,他却"未宦事韩"。这对于父祖两代人五世相韩的张氏家族而言,有些不太正常。

          秦灭周,取九鼎、失九鼎之时间也有诸多不确定处。

          灭周取鼎之秦昭襄王,也是公元前251年死地。

          史书中,张良逝世时间记录也有冲突。

          《汉书》记载"高帝崩……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史记》作"后八年’。汉高帝死于十二年(前195)。张良死于高后二年(前186),当作"后九年"。据《功臣侯表》,张良以高帝六年(前201)正月受封,十六年薨,其死当在高后二年。

          暂定张良逝世于公元前186年(汉高后二年)。而其出生年代应在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前后,(再早一点,秦灭韩时,张良就已经近三十岁了。史书就不能以"良少"之原因来曲笔"未宦事韩"了。)

          但似乎也不能太晚,毕竟张平死于公元前250年,张良至少还有个二十来岁的弟弟(韩破……弟死不葬)。

          张良大约活了七十来岁、多岁?经历周赧王、秦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楚义帝、西楚霸王、汉高祖、汉惠帝、高后吕雉十多位帝王。

          张良第二个儿子张辟疆十五岁就当了刘邦第二个儿子汉惠帝刘盈的侍中。因为刘盈即位时也不过十六岁。这既是给刘盈找小伙伴、班底,也是为了酬张良荐商山四皓保住刘盈太子之功。

          当然,张辟疆张良家族也因此算是彻底打上了刘盈吕后一系的烙印。汉文帝即位后,借故收拾张良长子留侯张不疑,留侯国除,也就由来有自,不难理解了。

          刘邦与张良大约是同龄人。

          刘邦出生年代也不确定。史书或为前247年,或为前256年,相差有九年。而张良恰好在刘邦死后九年去世。两人之年寿,也比较接近?

          公元前362到公元295年,似乎刚好总是有九年、十年时间,不知被谁怎么给偷走了。九鼎之失落,亦在此间。

          巧合么?

          时空倒错么?

          吾不知也。

          2022年6月18日 青岛

        • 家园 徐州铜山区京杭运河畔有个周庄村

          ,在运河南岸。

          点看全图

          而这个村庄正对着的运河北边有个小山包(已挖掉了一半),居然叫岐山(贾汪区)。

          点看全图

          这个周庄村的居民,大多数人姓周。其祖辈历代相传自称据说是周代劫夺护送九鼎东逃的武士后裔。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网络上找到的一则信息。

          2022年5月7日 徐州。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