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几无御敌之策,林则徐为什么仍不服输? -- 用心荐华

共:💬134 🌺1071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几无御敌之策,林则徐为什么仍不服输?

    此篇是《鸦片战争胜负论英雄,林则徐史观的发明或发现》的第一篇。

    所谓林则徐史观,是荐华提出的一个新的表达,即以林则徐为中心的鸦片战争史观,更严格地说,是以林则徐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象征与符号,不仅讨论鸦片战争的胜负,更讨论近代中国是否应该抵抗强敌侵略、是否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鸦片战争史鉴。

    既言林则徐史观,自然要从林则徐说起。1842年9月,林则徐被清政府发配充军途中写给二位友人的一封信,即《谴戍伊犁行次兰州致姚春木、王冬寿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姚春木。本名姚椿,字春木,江南人士,以才学知名。王冬寿,本名王柏心,字子寿,又字冬寿,湖北士人。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聘姚掌教荆南书院,王亦在荆南书院执教。1841年林则徐第二次被革职(此时并无实职,只有四品卿衔)之后,姚、王一再表示关心与支持,如林信中所说:“先后奉到春翁三书、冬兄二札”,“以累纸长言反复慰谕”。林则徐在兰州停留时“询知两先生仍馆荆州”,于是以2千多字长信为复,表达心声,“第爱我者既,亦姑陈其崖略,不敢贻贤者以失听也。”尽管林则徐在这封信里并没有完全彻底地直抒心意,但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让人可以借此窥探当时他的真实思想与心情。

    写这封信的时候,英国侵略者已经迫使清政府在江宁(南京)签定了城下之盟,鸦片战争随之宣告结束。但是限于当时的资讯条件,林则徐只知道镇江失守,不知道后续的战况如何(“润州失后,未得续耗,不知近日又复何似?愈行愈远,徒觉忧心如焚耳。”),更没想到清政府已经投降,所以还在继续探讨御敌之策。不过,他以革职获罪之身,不仅没有领兵甚至建言的职权,亦自知纸上谈兵所论并无把握,所以在信中叮嘱二位友人不要外传,“幸勿以示他人”。96年之后的1938年,蒋廷黻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抓住这一句大做文章,批评林则徐“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实际上,对这篇研究林则徐以及鸦片战争的重要文献本身的内容,蒋廷黻并不真正重视,莫名其妙地谈“改革”,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了焦点。对此,2010年杨国桢在所著《林则徐大传》中有所澄清。不过,有关蒋廷黻批评林则徐这桩公案的总结与进一步讨论,拟另外进行,非本篇所要承担的任务。

    本篇的目标,是对林则徐的这封信做出比较全面与更加深入的解读,作为以后进一步讨论的基础。本篇认为,林则徐的这封信,有如下重点:

    一、 对道光皇帝有微词,为自己抱不平

    二、 对英军的技战术优势,了解尚不真切,但已心服口服

    三、 几无御敌之策,仍不服输

    既然已经对英军的技战术优势心服口服,那还有不服输的问题吗?又为什么还不服输?

    一、对道光皇帝有微词,为自己抱不平

    如前所述,这封信的重点不是友情交流,而是检讨有关广东禁烟与鸦片战争的时局。林则徐在信中以连续4段文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以一段说明“办理禁烟之原委”,总共说了4层意思。

    第一,广东禁烟本是道光皇帝亲自交办的任务,“徐自亥年赴粤,早知身蹈危机。所以不敢稍避者,当造膝时,训诲之切,委任之重,皆臣下所垂泣而承者,岂复有所观望?”

    第二,收缴鸦片的工作,做到了让英国人心服口服(“似可谓诚心恭顺矣”);销毁鸦片的行动,也获得了西方各国人的认可(“是明知此物之当毁,亦彰彰矣”)。总之,广东禁烟并没有刺激英国发动战争(“遂于虎门海口收烟,徐与夷舶连樯相对者再阅月。其时犬羊之性,一有不愿,第以半段枪加我足矣,何以后来猖獗诸状独不施诸当日?”)。

    第三,收缴鸦片后要求外国商人具结(保证今后不夹带鸦片来华)也不是问题,“它国皆已遵具,即英国人亦已取具数结。惟义律与积惯卖烟者十余人屡形反复,致与舟师接仗,我师迭挫其衄,彼即禀恳转圜。”

    第四,不加区分地禁止英国贸易,是道光皇帝的旨意,而我林则徐是有不同意见的。“是冬明奉上谕,禁其贸易,且迭荷密旨:‘区区税银,不足计较。’徐曾奏请彼国已具结者仍准通商,奉谕:‘究系该国之人,不应允准。’钦此。”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这里有一个林则徐没有明说(但是在魏源那里有表达)的观点是:英国之所以大举来犯,“不由缴烟而由于闭市”。当然,这个观点并不正确。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就是因为林则徐收缴鸦片。但是林则徐和魏源又为什么产生误会呢?这个问题留待下篇讲魏源时再说。

    早前1个月,林则徐在西安《遣戍启程口占示家人》中表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其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与1个月后这段文字中所透露出来的情绪,意味有相同之处,但也大有区别。区别就在于这里对道光皇帝颇有微词。

    收缴及销毁走私鸦片,此举利国利民,作为决策者的道光皇帝与作为执行者的林则徐最初都肯定是坚信不疑的。但是由此引来英国远涉重洋的大举侵犯,却超出了他们的预估。英国远征大军一到天津外海,道光皇帝即慌了手脚,马上表示林则徐“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而在林则徐看来,如果导致英国大举兴兵来犯算是过失,那么这个责任也应由道光皇帝承担。

    有必要指出,这不单纯是君臣相互生怨的问题。林则徐始终坚信自己与英国人的斗争有理有节,完全没有错。1840年9月,因道光皇帝斥责广东禁烟“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澜”,林则徐一方面不得不照顾皇帝的颜面自请处分,但另一方面又密陈皇帝不能停止禁烟:

    【我皇上以尧舜之治治中外,知鸦片之危害甚于洪水猛兽,即尧舜在今日,亦不能不为驱除。圣人执法惩奸,实为天下万世计,而天下万世之人亦断无以鸦片为不必禁之理。若谓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则彼之以鸦片入内地者,早已包藏祸心……鸦片来则以渐而致寇,原属意计中事。】

    林则徐的这份坚持,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而道光皇帝不仅出卖了林则徐,也背叛了自己,从而失去了在历史上的地位。

    说了“办理禁烟之原委”之后,林则徐接下来又以一段文字述说自己“三年来踪迹之大略”,总共3层意思。

    第一,我早已报告了战争的警讯。“英夷兵船之来,本在意中。徐在都时所面陈者,姑置勿论,即到粤后,奏请敕下沿海严防者,亦已五次……定海之攻,天津之诉,皆徐所先期奏闻者。”

    第二,我在广东战备充分。“庚子春夏间,逆夷添集兵船来粤,徐已移督两广,只有添船雇勇,日在虎门操练,以资剿堵。”

    第三,开战以来我一再求战,但没有得到主持(甚至参与)打仗的机会。“是秋知有变局,徐犹自陈赴浙收复定海,而未得行。于是在羊城杜门省愆,不敢过问。迨和议不成,沙角、虎门先后失守,不得已仍自雇水勇千人,拟别为一队。未几奉有赴浙之命,遂以离粤,彼四月间事,固徐所未与闻也。到浙兼旬,奉文遣戍,行至淮扬,蒙恩改发河工效力。自八月至今年三月,乃复西行。”

    这段文字,颇具春秋笔法。林则徐表面上是在说开战2年多(3个年头)自己的大概经历,实际上仍然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不能说没有表功诿过的嫌疑。不过,林则徐似乎又确实有不服气的理由,因为各种阴错阳差,他并没有吃过败仗。1841年初虎门要塞失守时,林则徐虽在广东、但已被剥夺权职3个多月。之后虽得命以四品卿衔虚职参与帮办军务,但恰恰又在5月广州被英军大举围攻而被迫赎城之前,被道光皇帝调派赴浙江而离去,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彼四月间事,固徐所未与闻也。”而到了浙江才干了一二十天,又被道光皇帝追究作为前任两广总督的责任而革职发配,与随后浙江战场的一系列失败脱离了干系。

    显然,在这2段信文中,林则徐针对二次被革职处分而颇有怨声、对道光皇帝亦有微词。而接下来的2段信文,才主要讨论抵抗英国侵略战争的形势,分析胜负因素。

    关键词(Tags): #林则徐 鸦片战争通宝推:尚儒,阴霾信仰,三笑,巴博萨船长,老老狐狸,落木千山,小泽珍珠,桥上,审度,ziyun2015,真理,普鲁托,
    • 家园 中国并非无人,林则徐不行,左宗棠可以

      1850年1月3日夜,林公则徐自滇返闽途中,于长沙湘江舟次邀晤左宗棠。

      “是晚乱流而西,维舟岳麓山下。同贤昆季侍公饮,抗谈今昔。江风吹浪,柁楼竟夕有声,与船窗人语互相响答。曙鼓欲严,始各别去。”

      是时,林则徐刚刚卸任云贵总督,年已65;左宗棠还是举人,时年37。

      “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当年11月22日林则徐病逝,临终遗折中向咸丰皇帝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

      二十余年后的海防塞防之议,左宗棠力陈“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彼时左宗棠以衰迈之年,慷慨赴难,舁榇出关,举贷千万,运筹决胜,收复新疆。微左公,今欲往新疆一游者,其必持俄国签证乎?

      林则徐长女婿刘齐衔,官至河南布政使,廉洁自爱,吏治清明,胡林翼十分器重;次女婿沈葆祯,主持福州船政,创办南洋海军,一代洋务名臣。左宗棠西却阿古柏,南御法兰西,更是同光中兴的骨干。

      识人之明,其林则徐乎?忠公之事,惟左宗棠乎?

      通宝推:孟词宗,
      • 家园 左宗棠没有解决从林则徐开始所面对的问题

        即拥有新式船炮水军的敌人从东南海上来袭并沿长江向内地进犯。

        左宗棠刚开始也以为海防很容易,不就是轮船嘛,于是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过了十几年有点明白了,造铁甲轮船不是办法。此念出现在马尾海战前5年,虽没能挽救福建海军被堵在港口歼灭的命运,但毕竟比李鸿章明白些。

        • 家园 海防其实没啥难的

          一句话,建设一支强大的陆军。土共和毛子长期都有海军不靠谱的时期,还有一战的土耳其首都就在海峡边上也没被占领,关键就是有一支强大的陆军,一战英军登陆后拼劲全力打不进海峡,而晚清几乎次次都是洋人登陆很快占领炮台。日俄战争毛子靠10寸岸防炮在旅顺口坚持了五个月,庚子年装备有克虏伯9寸半大炮的大沽口炮台只挺了五小时,旅顺有山做掩护,但大沽口因为水浅战列舰靠不过来,八国联军参战的最大火炮只有八寸,炮战清军反而占优,但是联军登陆后开始进攻炮台,一小时就完蛋。北洋舰队最后覆灭也是完全同样的剧本,旅顺炮台一天完蛋,威海炮台两天完蛋。但凡哪个炮台能多挺几天,远道而来的洋人估计后勤先挺不住了。毕竟中国离欧洲太远,除了日本和俄国,还没哪个列强打算在中国打十万人的大会战,晚清若是能建设十个跟同期日军战斗力相当的近代化陆军师,并建设京沪铁路,足以保证北京南京的安全,若是有三十个师,基本可以保证国土安全。晚清长期不肯建设陆军无非就是怕汉人造反(后来也的确亡于新军),海军再厉害也打不进北京。

          通宝推:liy41,赵美成,落木千山,大胖子,陈王奋起,用心荐华,
          • 家园 满清的海防是用防汉人的地方治安军,打有机动能力的海军陆战队

            针对性很差,已经是说轻了,不堪一击才是正常。和阿富汗治安军在塔利班面前不堪一击一样。看到洋人围上来,丢掉武器逃走的人,基本活下来了。然后跑回来收复“失地”的军队,一半武力都去敲诈“汉奸”,接受浮财去了。

          • 家园 陆军机动能力再强,也比不上海军呀

            处处设防,力量就被分散了。

            从辽宁一路下来,有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这么多省份,几千公里的海岸线,再强大的陆军也顾不过来

            洋人不是意图全面占领中国,不大愿意跑内陆跟我们死磕,沿几千里海岸线到处骚扰,时间长了,咱们也受不了呀,毕竟东南可是精华之地呀。再说,真要死磕,清朝野战军也是一样干不过,僧格林沁的骑兵已经证明过了

            • 家园 帆船淘汰后海军需要煤

              可是中国沿海基本不产煤,时间久了很麻烦。中法战争法军进攻基隆就是看中了这里是东南沿海唯一的煤矿,结果刘铭传坚壁清野,法国没拿到煤。从此之后一直依赖于新加坡和香港供煤,自然这两地的煤也是别处运来的,补给线非常长,还握在英国手中,这给法国舰队的行动带来极大的困扰。

              东南精华之地基本就是沪宁杭,有了铁路足够防守了,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部分地区当时穷的叮当响(人少地多),要不为啥都是侨乡呢,而且有山隔着也不容易打出来。就像法军占了基隆又怎样,对清廷来说无关痛痒啊。

          • 家园 “晚清长期不肯建设陆军无非就是怕汉人造反”

            需要mark一下。

            @所有认为满清一朝民族矛盾不严重,否认辛亥革命的民族革命性质的人们。

            通宝推:AleaJactaEst,
          • 家园 正是,一支强大的陆军就可以解决海防问题

            1949年解放军完全没有海军,也把英美海军赶走了。

            鸦片战争后,国人一直陷入轮船的迷思,不过在1880年出现了一点清醒的认识。刘铭传建议清政府修内地铁路,练一支精兵依靠铁路南北调动即可保大局不失。也是在这一年左宗棠私信中认为铁甲轮船无用,一改建福州船政局的初衷。但清政府,主要在李鸿章的引导下,还是懵懵懂懂地选择建设没有根基的海军,搞所谓以攻为守的海防战略。

            通宝推:大胖子,
            • 家园 应当说是技术进步解决了陆军快速机动的问题

              一鸦(还有后头的二鸦)的失败在战术上的原因的确很大部分是满清有海无防。英军利用海军沿海机动骚扰。北可攻入京津,南可突入长江截断漕运。陆军只能被动应战。

              这个问题在铁路发明前的确困扰海岸线漫长国家。但到铁路普及后,就如你所说,可以依托铁路快速调兵。同时通讯技术发展,电报的出现使得防守方得以实时掌握敌军动向,布置防御和反击。

              但是也要看到的是建造铁路是个综合工程。同时铁路比轮船更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就在洋务运动的1877年,清政府斥资28.5万两白银买下英国人造的第一条铁路,不是用于运营,而是彻底拆毁。

              造铁路的另一个问题,则是传统的“百万漕工生计”。这里不是狭义的漕运,而是铁路运输对于中国原本内河运输和畜力运输的冲击。清政府不是资本家。资本家只考虑利润,不考虑铁路会导致很多人失业。清政府虽然反动,但不能不考虑破产百姓造反的风险。

              相比之下,买一支海军显然多快好省还没有铁路的麻烦。清政府自然倾向于买海军了。

              通宝推:陈王奋起,任爱杰,
              • 家园 我的意思与你说的还不一样,海防可以分三条线

                近海防御,海岸防御,内陆防御,当然如果你有强大的远洋海军,那也就没有什么海防的心要操。近海和海岸都属于海军的范围,内陆防御才属于陆军。以海权制陆也可以分三个层次,近海封锁,沿岸破坏,登陆进攻,至于远洋捕获那是海权之间的斗争。登录进攻的任务属于海军搭载的陆军或以后专门组建的海军陆战队。

                清朝原来不是没有海防,其实在海防方面布置和投入的力量还很多,不过就缺少内陆防御这一层,因为看不到有什么必要。但是先后两次鸦片战争海防就被完全打穿,敌人直接就可以登录作战拿下京城,这次守卫京城倒是有内陆防御了,也被打穿。从此长江内地也门户大开。

                敌强我弱深入国门到如此地步,重建海防当然应该从最核心的内陆防御做起,陆军也是海权强敌相对薄弱的环节。李鸿章搞远洋海军以攻为守,一二三层楼没搞扎实建第四层,这样投机取巧实为不智。

                至于刘铭传的铁路调兵之策,是求战略机动,可以少养兵,养精兵,而非战术机动,不是要依托铁路线打仗。相对说来,陆军不死守要塞城池,就有了机动性,而海军上岸,就失去了机动性。

                铁路与工业化及战略的问题,以后再单谈吧。

            • 家园 满人的私心就是海军只能用来海防

              陆军真能把满人给推翻了,这点李中堂可比左中堂精明多了,李中堂的淮军不能再多也不能再精,否则弄不好自己的命都没了,想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当然只能玩海军了。。。

              • 家园 所以鸦片战争提出的最大课题其实是政治革命

                论扩张个人权势的心机与能力,左宗棠张之洞都没法与李鸿章比,因此他们所能想到的相对好一点的战略路线也没法进行。

                但是李鸿章实在太误国,但一直不缺人推崇,盛宣怀更污,竟然这些年也有人大力吹捧,是因为羡慕他们搞到了权和钱吗?

                通宝推:任爱杰,北纬42度,
        • 家园 旱地拔葱,拔苗助长,不可为也

          “拥有新式船炮水军的敌人从东南海上来袭并沿长江向内地进犯”这么重大的的命题,哪怕是新中国成立了几十年,也是在工业化真正完成以后才做得到的,不然也不会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大恨了。

          小布什上台后,把中国定为战略竞争对手,拉姆斯菲尔德信心满满要拿中国开刀,彼时彼刻江泽民都不敢说能顶得住拥有新式船炮水军的敌人从东南海上来袭并沿长江向内地进犯。那时候解放军还在拼命补课,歼十、094等杀手锏武器才刚刚取得研制成果,尚未及大量装备。说实话,要不是拉登给拉走了仇恨,还真的打不过。

          在林则徐那个时代,在还是农业国的满清,这么强加于人,真的好吗?光绪皇帝再怎么锐意进取,也不敢说这种大话啊。

          光绪九年越南局势恶化的时候,左宗棠就自请赴边督军,并命令王德榜招募士兵组成恪靖定边军,准备作战。但是朝廷没有同意他亲赴前线。

          次年八月马尾海战爆发的时候,左宗棠刚刚进京任军机大臣两个月,九月份就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十二月抵达福州,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

          中法战争,满清是先败后胜,法国先启战端、横索兵费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虽说清政府不败而败,签订了中法新约,但是与此前的鸦片战争和此后的甲午战争相比,损失可谓小了很多。

          按照当时军机处发寄两广总督张之洞电报中说的:“现桂(军)甫复谅(山),法即据澎(湖),冯(子材)、王(德榜)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亦无把握;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

          舍弃本非我有的越南,保全版图台湾,也坏不到哪里去。

          收复新疆,是左宗棠向各省和洋行借款一千多万两白银才完成的。伊犁收回还没两年,又跟法国干上了,后一阶段能把欧洲列强排名第二的法国打得一筹莫展,已经够意思了。

          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订,9月左宗棠即病故于福州,临终遗折:“惟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

          他不想大伸挞伐,张我国威吗?李鸿章扯后腿呀。他派王德榜、刘璈增援广西、台湾。刘铭传一到台湾就以不实之词对刘璈进行弹劾,刘璈被“奉旨革职,籍没家产”,先“拟斩监候”后“改流黑龙江”,一年后悲愤病逝。

          主席那么英明神武,到了晚年还不是屡屡老泪纵横,甫一身死,便遭反复。

          人力有穷时,天道终有定。好歹现在的中国,还算可以稍一扬眉吐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