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包产到户的分析之一:起源与方法 -- 懒厨

共:💬325 🌺1188 🌵3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主要是查不到当年仙游县分田单干的政策细节

                                    譬如说,粮食的收购价格是多少,农民可以留多少等等,缺了这些细节,我们就不知道跟后来的包产到户有什么区别。

                                    如果区别很大,那么在仙游县搞砸了,也不是什么奇怪的问题。

                                    至于政策谁发起主导的,对我来讲无所谓,关键看结果,国家的政策,能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中国有没有解决粮食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 家园 仙游县的分田单干思路和后面分田单干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是仙游县的土地特性,“七分山、两分田、一分水”,人均可耕种面积是很低的。

                                      换句话说这地方种粮没前途。

                                      然后是仙游县也没有全分,到批判4人帮为止大约分了60%,我不知道是推行困难还是为了保留组织或者保底特地留的,这点存异。

                                      再接着一个特别之处是仙游县是著名侨乡,而且这个地区正对着台湾。

                                      这里补充一个事情,72年中美破冰后,大陆和台湾的交流和缓和举措非常多,根据资料蒋介石确实有意回归,只是75年去世暂停了相关事宜。

                                      所以我判断莆田晋江这些正对台湾的沿海地区,其一系列举措可能是针对台湾和平回归,台资和海外华侨回国投资的工商业准备。

                                      实际上铁证如山中后面也有很大的篇幅在讲这一地区的火爆交易市场和部分恢复的宗教设施。

                                      这是我根据现有资料进行的猜测,目前还搜资料求证阶段。

                                      不过按照现在说的四人帮搞走资派的地区,例如莆田晋江温州,其有三大共同点:山多耕种条件差,沿海省份和历史悠久的侨乡。我觉得是能够反映出思路的差异的。

                                      其实4人帮全部都在上海混的,他们的思路肯定和农业部出身的华国锋有很大区别,和经济危机下以减少财政支出为目的中央思路差别就更加巨大了。

                                      所以我觉得您一定要用后来的分田单干的相关措施来评价仙游县等地的分田单干可能属于削足适履,而非因地制宜。

                                      • 家园 还有一点需要留意的

                                        华国锋是明确支持大寨模式,反对包产到户的。四人帮对农业政策的态度,我查不到确凿的资料,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是支持大寨模式还是包产到户。要是你有资料,不妨帮忙看看。

                                        按照我的理解78年之前,国家政策还是农业学大寨,有人搞分田被批,那也不出奇,我比较奇怪的是,四人帮应该是偏左的,支持包产到户有点怪怪的感觉。

                                        • 家园 四人帮其实算偏右的……

                                          这大概算是经典的固有印象偏差了。

                                          说个让很多人难堪的事,文革后搞平反,什么老干部啊科学家知识份子之类进牛棚的伤痕文学主力输出群体只是总平反人数的小部分,十倍于这些人的平反主体是文革中输出暴力的造反派……

                                          在文革初期那些著名的造反派头子几乎全部被抓起来管制了,直到平反才放出来。

                                          我一点也不喜欢四人帮这几个人,只不过汴京辩到最后我干脆自认毛右了。

                                          用我中二期的话来讲扣人帽子称毛左是极端左,这纯粹是扣帽子的人太右了。

                                          另外,四人帮大概率是工业党,对四三计划有异于寻常的积极性。

                                          四三计划中的那些项目在文革后批判四人帮时无一例外表述和四人帮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而斗争成果用中央同志的话讲那就是:“如果没有四人帮我们可能可以做的更快更好”。仅此而已。

                                          • 家园 你对自由主义又怎么看呢?
                                          • 家园 工业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当时的高层领导,估计大多都是工业党,谁都想超英赶美啊。

                                            关键在于怎样制定政策,怎样进行实施,如果坚持计划经济的话,工业方面,我看悬,最多大概也就是做到苏联那种,军工业及其配套的重工业很强,因为这些跟市场关系不大。

                                            至于四人帮会不会走邓小平一样的经济路线,估计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光说搞一个崇明岛特区,很难证明什么,朝鲜也有特区,甚至有赌场,但也不算实施市场经济了。

                                            • 家园 了解一点崇明

                                              一个崇明同事讲的,

                                              当年王洪文来过,说要发展崇明岛,人们都很高兴。接着陈永贵来帮助修水利,指挥设计挖了各种河道,至今那些河道仍然发挥作用。

                                              崇明其实是00年往后才衰落的,长江大桥通车后吸得更加不成样子,(女孩子都吸走了),剩下很多男青年就成了光棍。在世界旅游岛的加持下再下一程,普工工资更是逼向2590。

                                              崇明90年代里不光有工厂、农场,养殖场,还有一些蟹塘、鳗鱼塘等。单从80年代老民房来比较当年也不输于金山奉贤等地的。

                                            • 家园 枪都是枪

                                              在有的人手里保家卫国,在有的人手里屠杀儿童。

                                              比起枪本身我更关注用枪的人的意图目的。

                                              不过在毛泽民的经济理念里,并不是苏联那种刚性计划。

                                              说真的毛家三兄弟里毛泽民真是太可惜了,新中国少了本经济学理论就是因为他没了。这是可以用个人天才对抗犹太财团百年积累的特例。

                                              • 家园 大家的喜好不同

                                                一般情况下,我不喜欢对人的意图进行判断,毕竟很难有个准确的说法,各说各的,各自有各自的道理。

                                                但评论枪的性能,准头,这个就容易多了。

                                                当然,如果有人拿着枪指着我,那我就不得不对那人的意图进行判断了。

                                                说回当年的领导人,我基本相信,他们的意图都是希望国强民富,只不过各自选择的路线,政策不同而已,而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派系,难免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输赢,而且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

                                                所以网上的辩论,我喜欢看结果,不喜欢揣测政治人物的意图,就用事实来做判断好了,简单很多。

          • 家园 包袱

            主席一走,这帮鸟人就说人民是包袱

          • 家园 就是资改派强推,分田就是好就是好,念经玩

            如果不是投放储备粮,进口粮,产量因为化肥提高,早饿死了。

            点看全图

            • 家园 我给您的图补充点说明

              光看这图大概大家感受也没什么特别的。

              但是在农业上化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是一个很多人研究的课题。

              其中有个关键数据叫做化肥弹性系数,如果讲的简单点是 表明『粮食产量增幅』和『化肥增幅』数值上变化关系。这个系数1的时候意味着化肥每增幅1%那么粮食产量就提高1%,当然这个数值是不可能的。

              那么中国这个系数是多少呢?我查阅了好几篇论文,数据研究范围是1978年至2005年,早期化肥弹性系数是0.51,意味着早期化肥每增幅1%,那么受化肥影响的粮食产量增幅就是0.51%。

              如果查看1978到1984年这段时间,化肥从884万吨到1739万吨,增幅96%;粮食则从30477万吨到40731万吨,增幅33%。看这个时间段粮食产量甚至是有其他因素在拖化肥产量的后腿,毕竟这一时期是化肥增产效益最大的时期,96%化肥产量增幅本来应该对应48%左右的粮食产量。

              附部分论文的一些结论

              吴英杰.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978—2005

              在所考察的6个影响因素中化肥使用量的生产弹性系数最大为0.51,农业劳动力的弹性不高,表明农民素质有待提高,才能使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增大。农业机械动力和国家农业支出的弹性系数为负表明中国农业机械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国家农业支出的增加可能很多资金没有真正用在改良农村基础建设上。耕作面积与产出的关联性小是因为尽管中国耕地在不断的减少,但单位产量在不断增加,体现了科技进步的作用,计量结果所产生的反向关系并不表示面积越少,产量越多的意思。成灾面积会影响产出增长,但弹性影响并不大。

              麻坤, 刁钢. 化肥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贡献率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4): 1113-1120

              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投入中的重要因素[1],适量施用化肥可以增加作物产量[2–3],FAO资料显示,化肥对全球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50%~60%[4]。中国粮食增产与化肥施用量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5–6],化肥对产量的贡献率曾高达56.81%[7]。但中国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已过高,2014年中国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531.9 kg,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9倍,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虽然韩国的化肥施用量曾一度高于中国,但在2007年之后其化肥施用量持续下降直至低于中国的施用水平;且相较于大部分国家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的下降趋势而言,中国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图1);然而1995—2015年统计数据说明,1997—2003年中国单位面积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比已快速下降,2003年之后虽呈小幅波动,但已相对平稳 (图2)。Nathaniel等[8]认为中国化肥已严重过量,李静等[9]的研究也发现中国化肥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虽然Liu等[10]的试验证明减少20%的氮肥施用量不会降低作物产量,但部分经济学者和粮食生产者对减少化肥施用量仍持谨慎态度。明确化肥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对评价化肥的增产效用以及在国家层面制定合理的化肥施用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桥上,阴霾信仰,
        • 家园 摸石头过河的底气?进口的底气?你也真是够意思。
    • 家园 江西萍乡的情况

      从柴门夜归河友调研的情况来看,柴门的家乡是江西萍乡市。

      下面看一下萍乡从1970-1985年的粮食生产和国家征购情况。

      1970-1978年,萍乡粮食总产量从25843万公斤提升到30130万公斤,总计增长了42869万公斤,平均每年增长536万公斤,年均增长1.94%,

      1978-1985年共7年,粮食总产量增长到33713万公斤,总计增长3583万公斤,平均每年增长512万公斤,年均增长1.58%。

      从这里,看不出包产到户改变了粮食增长的趋势。

      再看看这几年萍乡的粮食征购数量:

      1971-1978年,萍乡粮食征购基数一直是3068万公斤,

      1978年,粮食征购基数调为2697万公斤,比1978年减少371万公斤,

      1979---1981年继续调减征购基数到2329万公斤,比包产到户前的1978年减少了739万公斤,

      也就是说,仅仅是调减征购基数,就相当于萍乡市粮食每年增长739万公斤,这已经超过了这几年每年实际的增产量

      这说明(且不说粮食增产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国家减少粮食征购任务给农民增加的粮食,比粮食实际增产还多。

      此后直到1985年,粮食定购数量仍然在继续减少。

      这还没完,跟包产到户政策配套的,还有提高粮食收购价格。1978年萍乡市开始恢复议购粮食,1978-1985年共计议购粮食2466万公斤,油脂169万公斤。比如1985年,粮食定购入库是新中国以来最少的,但粮食议购入库497.5万公斤,确实历史上最多的,而议购价格是平价收购的1.5倍。油脂议购入库51万公斤,是平价收购的3倍。

      所以,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在实施包产到户这几年里,国家减少粮食征购和提高粮食征购价格,是让农民快速吃饱的主要原因。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死扛着,老老狐狸,
      • 家园 还有个立竿见影吃饱喝好的,分农村集体储备

        农村集体储备

        农村集体每年的年终分配,在完成国家征购,安排好社员生活的同时,还要落实生产队集体储备,生产队可委托国家代储。这个政策从六十年代到包产到户前一直在执行,到1980年,萍乡市集体储备粮食已发展到1248万公斤。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储备粮全部分给村民。1984年,国家清理代储粮,停办代储业务,人民公社解散。

        当然,这也是一次性的,分完就没了。

        而且以后农民再也不用再交集体储备了,所以看上去分到自己家里的又更多了。

        代价就是农村集体没有了,过往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和建设主体——农村集体和集体积累,没有了,所以以后的兴修水利,要么不修,要么由国家投资。

        有时候想,毛时代为后代修的水利真的太TMD多了,以至于后代可以躺在前人留下的树荫下逍遥十几年,还不知道感恩。

        通宝推:红尘无极,西安笨老虎,青青的蓝,Rusher,西安笨老虎,阴霾信仰,老老狐狸,真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