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大唐惊变(9.13更新) -- 扶楠

共:💬62 🌺1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觉得阿拉伯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怛罗斯之战的阿拉伯部队的出发地点应该是在阿富汗的喀布尔地带,怛罗斯处于这个地区的边缘。而整个帝国的东部区域的中心则位于中亚的木鹿,距离怛罗斯就更远了。尽管这场战役获得了胜利,但是怛罗斯一带的割据势力并没有象中亚那一带那样被阿拉伯化,怛罗斯的割据势力是阿拉伯人的同盟而不是藩属。因此阿拉伯人不可能象征服西班牙那样,依靠摩尔人的支持进行长距离的征服。所以怛罗斯之战尽管阿拉伯人获得了胜利,但是他们的势力影响也基本达到了极限,再继续扩张他们也无力管理。正如罗马最强大的安东尼王朝时期在西亚的扩张也是有边界的一样。这个时候他们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消化和同化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此时的阿拔斯王朝刚刚取代倭马亚王朝不久,西亚和北非的不少被征服地区的忠诚度还需要重新巩固)。这个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极为必要。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他们的这个大帝国几乎是从无到有完全用武力征服建立的,但是,马上得之,却不能马上治之,阿拉伯帝国可以说是从原始社会末期一下飞跃到封建社会,中间没有过渡,而且被征服地区的政治制度多种多样,从小亚西亚和波斯的封建社会早期到北非的原始社会,不同的社会形态需要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去管理,而如何依靠在人数和文化水平上并不占优势的阿拉伯民族对其他民族进行统治管理,这一点,穆罕默德留下的《古兰经》并没有给出也不可能给出答案,他们只能借鉴已经征服地区的管理经验逐步摸索,但倭马亚王朝的前期可以说都是同数不清的同民族内部的反对派打仗,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到马立克哈里发时期这个任务基本完成了。之后的几代哈里发一直企图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作出努力,他们企图在坚持本民族的特色的同时适当吸收其他民族的管理经验。但是他们的吸收并不是非常成功,由于这个王朝距离游牧时期还比较近,中央集权的传统还不是很浓厚,哈里发对于地方各势力的管束能力还不够强,再加上他们本身的继承权的紊乱以及政府的腐败堕落终于导致了他们败给了阿拔斯王朝。继承他们的阿拔斯王朝建立开始也面临这个问题,他们采用的办法是完全借鉴昔日波斯帝国的若干管理经验,为此他们将首都从库法迁到两河流域的巴格达,在整个阿拔斯王朝的前期,政府不仅在机构上大量模仿波斯王朝的结构,而且众多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是其他民族的人才,突出的例子就是煊赫一时的巴尔麦克家族。这个长期担任王朝二把手的家族就是波斯血统。事实上阿拔斯王朝前期朝中占优势的就是波斯的新穆斯林,阿拉伯地区的原有穆斯林尽管经济上受到压迫没有增强,但是在倭马亚王朝时期的那种政治特权地位一去不复返。后来关于第六代哈里发的争夺,受阿拉伯人支持的艾敏和受波斯人支持的麦蒙还进行了一场内战。通过吸收波斯等的管理经验,阿拔斯王朝终于建立了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度,哈里发凭借帝王的权术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自身的大权独揽,因此才出现了一百多年的黄金时期。从这点上来看,阿拉伯帝国非常类似中国的汉王朝,两者都为后世的类似同一文化背景的大帝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治理经验。但是在早期他们同样都经历了寻找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统治的方法的艰难过程,在中国这个过程是通过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完成,通过使用各式各样的儒家经典来解释王朝所实施的各种政策。在阿拉伯帝国,则是通过吸收其他民族的管理经验,并使用古兰经对其进行合理化的诠释完成的(从这点上来看,儒家的教义类似于国外的那些宗教),这些经验,后来为这个地区的继任国家所继承。因此,对于后世来说,西汉对于匈奴的赫赫战功以及阿拉伯帝国的征服伟业,都不如这个文治化过程的成果来得重要。此外,帝国本身内部的颠覆因素也仍然存在,远的不说逃脱的倭马亚王子阿布杜拉·拉赫曼在西班牙建立的绿衣大食对于马格里布地区的威胁以及近在咫尺的拜占庭对于小亚细亚地区的渴求,就是国内哈里发的叔父阿布杜拉也对于哈里发的位置虎视耽耽,阿拔斯王朝的统治是到第二代哈里发曼苏尔统治时期才巩固的。因此怛罗斯之战后阿拔斯王朝默许了葛罗禄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附近的扩张。他们自立了一国家,并一直维持至九世纪末被后来建立Kara-Khanid Khanate的入侵者消灭。最后我想可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阿拔斯的哈里发对于地方总督权力的担心。由于阿拔斯王朝的建立是从地方崛起采用暴力手段获得的,因此其合法性并不像倭马亚王朝那么可靠,更重要的是,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地方总督不再像倭马亚王朝时期那样是纯种的阿拉伯人,而是更多的是其他民族的将领或者奴隶,这些总督对于中央的忠诚仅仅只维持在第一代,对于哈里发的继任者就未必那么可靠。因此阿拔斯王朝中后期的地方割据层出不穷。即使是早期,哈里发对于呼罗珊总督的权力也是非常担心的,呼罗珊的骑兵是一支劲旅,倭马亚王朝的覆灭就是起因于呼罗珊的叛乱,而呼罗珊此时的总督阿布·穆斯林又是一个桀骜不逊的将领,在推翻倭马亚王朝的运动中,他更像是哈里发的同盟者而不是手下。而哈里发这个时候手上还没有足够可靠的中央部队控制地方。一个突出的例证是,当艾布·阿拔斯打算立自己的弟弟为继承人时,阿布·穆斯林竟然敢对此指手画脚,可见其气焰有多嚣张。这种情况下让这样的将领不断的向东征服,将来是否会尾大不掉谁也说不清楚。而阿布·穆斯林则肯定担心自己一旦带兵远离自己的根据地呼罗珊,就如同鱼儿离水,自己的根据地会被哈里发趁机夺去,就像他的前辈古太白那样。出于这个考虑,两方都没有深入西域的打算。双方的矛盾最终的结果是,怛罗斯之战7年后哈里发用计暗杀了阿布·穆斯林。之后的哈里发对于这个地区的总督的权力就严格限制了。根据以上种种原因,阿拉伯的统治者迫切的任务是先巩固已有的帝国疆域,否则阿拔斯王朝很有可能成为短命的王朝。顺便附上纳忠的《阿拉伯通史》中的阿拉伯形势描写,可见阿拔斯王朝建立时国内形势实在不是很乐观:

                  艾布·阿拔斯在位期间,把主要精力用于在叙利亚肃清倭马亚残敌。这方面的军事行动是由叙利亚总督、王叔大阿卜杜拉主持的。此人性极残暴,他屠杀了81员倭马亚家族成员还不满足,又派兵到叙利亚各地搜杀与倭马亚王朝有联系的一切臣民,大有斩尽杀绝之势。遂引起叙利亚军民的仇恨,使他们感到,除誓死自卫外,别无出路。阿卜杜拉的军队处处遭到伏击和抵抗,仅瓦西特城的对抗就持续了11个月。后调去重兵,才将抵抗力量镇压下去。

                  与此同时,艾布·阿拔斯在伊拉克地区,还须对付倒戈相向的同盟军什叶派人。什叶派人曾与阿拔斯人结盟,共同反对倭马亚王朝。他们信赖阿拔斯人,相信推翻倭马亚王朝后,阿拔斯人必将政权归还他们。岂料“革命”成功后,阿拔斯人抢先在倭马亚王朝未亡之前,建立了阿拔斯王朝,艾布·阿拔斯登上了哈里发宝座。阿拔斯人不但把什叶派人排斥于政权之外,还到处加以迫害,甚至诱杀。于是,巴勒斯坦、叙利亚、哲齐赖以及伊拉克的什叶派人纷纷举起什叶派的绿旗,与阿拔斯人的黑旗对抗。最后,绿旗军大部被黑旗军消灭,其残余逃往北非,养精蓄锐,重组力量,终于成功地先后在北非和埃及建立了法蒂玛王朝。

                  艾布·阿拔斯用了两年时间平息了西部内乱。可是,在艾布·阿拔斯忙于对付倭马亚残余和什叶派动乱之际,北方拜占廷人乘机进犯叙利亚北部地区。754年,王叔阿卜杜拉。阿里奉命率军北上,迎击拜占廷军。就在这个时候,艾布·阿拔斯逝世。立下遗嘱,指定他的弟弟艾布·加法尔·曼苏尔继位。阿卜杜拉·阿里闻讯后,立即勒马回师,准备位用武力同新哈里发争位。在他看来,他既是族长。又立下了丰功伟绩,他执掌江山,乃天经地义之事,这是新哈里发曼苏尔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至于在波斯东部、呼罗珊以及中亚河外等地区的局势,表面平静,实际危机四伏。主要是波斯人的领袖、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的巍然存在。艾布。穆斯林的军队于751年在河外塔什干、怛逻斯地区,打败了以高仙芝为首的中国唐朝军队,在中亚的声名大振。他为阿拔斯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呼罗珊人已经把他当作伟大的民族英雄,东方事务惟他的马首是瞻。因此,他气焰冲天,骄纵无比。他反对艾布·阿拔斯将哈里发大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曼苏尔,实际上是反对阿拔斯家族政权。他企图为什叶派夺取江山,为他自己夺取天下。因此,曼苏尔在做王储期间,就深深感到只要艾布·穆斯林在世一天,阿拔斯人便不能高枕无忧。他曾建议哈里发相机将他除掉。但是,艾布·阿拔斯不敢贸然行事,怕引起东部半壁江山的混乱。他只能对艾布·穆斯林虚以委蛇,不让其心怀二意。753年,艾布·穆斯林前往麦加朝圣,率卫队万人护行,自任“朝圣长官”(艾米尔·哈吉)。艾布·阿拔斯深恐两圣地发生意外,乃正式委派他的弟弟、王储曼苏尔为“朝圣长官”,兼程前往圣地。艾布。穆斯林对此耿耿于怀。然而艾布·阿拔斯在位的时期,对艾布·穆斯林尚能隐忍不发,曼苏尔继位后。对这位“功高盖世”的开国元勋的威胁便坐立不安了。

                  曼苏尔即位后所面临的最大隐患,首先是他的叔父阿布杜拉·阿里(大阿布杜拉)的倔强不服。这位叙利亚总督在大马士革拥兵自重,宣称他是阿拔斯家族的族长,又是萨卜河上夺取最后胜利、消灭倭马亚王朝、建立新王朝的莫基人。他认为“哈里发”职位本来应当归他,而被艾布·阿拔斯捷足先登。如今艾布·阿拔斯已死,理所当然地应该由他继任。他本来正在率师北上、迎战拜占廷的途中,闻讯后,立即回师南下,准备兵伐伊拉克,夺取哈里发大位。他声称:当他进军埃及,追击倭马亚末王麦尔旺二世之际,艾布·阿拔斯曾指定他为哈里发的继承人。新哈里发曼苏尔对此早有警觉,并已成竹在胸。原来在王叔军中,有不少呼罗珊军,曼苏尔便派人策反、引诱这批呼罗珊军起来反戈,并直接委派呼罗珊人的领袖艾布·穆斯林前往叙利亚督师。其实二人各有心计:曼苏尔打算借艾布·穆斯林的利剑,除掉他的叔父;艾布·穆斯林则打算先除掉阿拔斯家族的族长,削弱新哈里发的右臂,再转而对付曼苏尔。于是,艾布·穆斯林响应号召,率领呼罗珊军进入叙利亚,于754 年11月夺取北方重镇奈绥宾。王叔阿布杜拉眼看艾布·穆斯林军咄咄逼人,形势危急,乃下令围杀其军中的呼罗珊士兵。这样,他的阵营,不战自乱,不到6 个月就全军覆灭。阿布杜拉本人、只身逃往巴士拉,托庇于当地长官。后被捕入狱,囚禁7载,于764 年暖昧死去。

                  王叔入狱后,曼苏尔和艾布·穆所林,已成短兵相接之势。首先,二人为争夺叙利亚战场上的战利品而发生争执。艾布·穆斯林为此忿忿不平。同时,他看到阿布杜拉的悲惨下场,不免有免死狐悲之感。他从叙利亚返回呼罗珊时,依照惯例,应取道南路巴士拉,可是,他却绕道伊拉克北方,避免与曼苏尔见面。他独立之念已昭然若揭。对此,曼苏尔也是十分清楚的。并早有应付之策。他软硬兼施,双管齐下。一方面准备兵戎相见,一方面又笑脸相迎。他委任艾布·穆斯林为叙利亚兼埃及总督,请他离开呼罗珊,坐镇叙利亚,遥控埃及。这是调虎离山之计,艾布·穆斯林岂能上钩。况且,叙利亚人仇恨呼罗珊人,他岂不知。所以他的答复是:愿接任叙利亚兼埃及总督之职,但不放弃呼罗珊的地盘。最后曼苏尔摆出“鸿门宴”,邀请艾布·穆斯林前往泰西封。从长计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艾布·穆斯林终于上钩,而且是趾高气扬地前去参加泰西封的“鸿门宴”。这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元勋,终于被害(758 年)。曼苏尔见劲敌已死,乃笑逐颜开地说:“他死了,世上没有比他再顽强的人了,从今以后,我才算是真正的哈里发。”曼苏尔对艾布·穆斯林的部下,恩威并施,安定了人心。

                  曼苏尔认为阿里后裔什叶派人仍然是阿拔斯家族的劲敌,他平息了伊朗地区的叛乱,又追剿各地的什叶派人:先消灭了麦地那什叶派人的叛乱,处死了他们的首领、阿里的五世孙“纯洁的灵魂”穆罕默德,并把他的尸体挂在麦地那城墙上示众(762 年12月),后又围攻库法城的什叶派人,把阿里的另一个五世孙伊卜拉欣斩首(763 年2 月)。从此,阿拔斯王朝成为什叶派不共戴天的敌人,他们从来不承认阿拔斯政权、在帝国东、西一直与王朝为敌。然而,曼苏尔终于把除西班牙和北非西部以外的阿拉伯帝国统一起来。

                  • 家园 先花再接着看
                  • 家园 多谢,小妹受教了:)花一朵

                    这一段萧让JJ也给我提出来欠妥之处,GG所说的很详细,这段正在修改中……

                    • 家园 我觉得分析这场战争应该也分析一下阿拉伯帝国当时的情况

                      网上很多关于这场战争的帖子更多的是根据唐史的记录,事实上这场战争对于阿拉伯方面来说更多的是被动的防御性的战争,目的不过是遏制唐帝国向西的扩张。事实上阿拉伯帝国当时尽管还处于全盛时期,但是扩张已经达到极点了。阿拉伯帝国的东方疆界基本上就稳定在倭马亚王朝的阿卜杜勒·麦立克和韦立德时期,虽说帝国扩张停止的标志是732年的普瓦提埃战役。但是东方扩张的终止比这个还要早。帝国东部的扩张依赖的将领主要是哈查只和他的部将古太白等。古太白的最远征服仅到达河外地区。714年哈查只病死,古太白失去支柱,第二年哈里发韦立德去世,古太白等哈查只的部下因曾威胁过新哈里发苏莱曼的继承权因而被他忌恨(苏莱曼是前任哈里发的弟弟,前任哈里发曾想将哈里发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但因为只有哈查只等少数支持而作罢),在受到哈里发排挤后被部下杀害。此外征服信德的功臣穆罕默德·伊本·卡西姆也被调回处死。帝国向东扩张的势头随即减缓。而且由于被征服地区的强烈反抗,也迫使东征不得不停止。这个停止的时间大致是在8世纪20年代初。后来古太白的继任者还不得不重新征服古太白已经征服过的地区。这是因为中亚地区不同于小亚细亚和波斯,小亚细亚地区不仅长期受到一神教的熏陶,而且拜占庭的暴政又给阿拉伯人提供了正义者的形象,波斯地区则是因为长期同拜占庭的战争已经大伤元气,而且内乱频繁,使得阿拉伯得以乘虚而入。而中亚地区受到突厥汗国的统治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宗教还是文化都已经定型,拜火教和佛教等在这个地区的影响非常深,来自文化不发达地区的伊斯兰教在同它们的竞争中显得非常不利(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的一个很大的推动力是因为政府对于穆斯林的优待政策的扶持,而不是因为教义和宗教背后的文明,早期的伊斯兰教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很深,《古兰经》中的很多故事基本上就是《圣经》的阿拉伯版,缺乏自己特色的文化。伊斯兰教的本身的大发展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吸收了波斯等其他地区的文明后才形成了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文明,只有这个时候的伊斯兰教才具备了同其他宗教竞争的文明背景,因此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并不是在被阿拉伯表面征服后就开始的,这个过程主要是在阿拔斯王朝的中期和后期在这个地区形成的独立的割据王朝后才开始的),这样的信仰不用说是肯定很浅的,而没有伊斯兰教的支撑,阿拉伯文化对于这个地区的渗透就非常困难和缓慢,古太白在中亚的所谓伊斯兰教的传输有时采用的甚至是暴力手段,不但捣毁当地的佛教寺庙和拜火教寺庙,而且对有关信徒还采取屠杀政策,为了让居民坚定伊斯兰教的信念,还派军队进驻居民的家中,可想而知这种宗教政策的效果如何了。同时由于中亚地区的形势是很多小国并立,这些小国在西突厥,吐蕃甚至唐的支持下对阿拉伯的征服激烈反抗。逐个征服这些小国对于阿拉伯非常困难。古太白死后才数年时间,他征服过的锡尔河地区就全部丢失了。因此中亚地区的征服成果经过多次反复才巩固下来。因此阿拉伯帝国对于边疆的很多地区基本上采取的就是和大唐一样的做法,允许那些小国的实质独立,只满足于它们表面的臣服。由此可见,即使在阿拉伯帝国军事的全盛时期它都无法控制达到怛罗斯地区,那么在缺乏可以信赖又有军事才能的将领的阿拔斯王朝时期达到这个就更难了。所以阿拉伯帝国的这次出兵更多的是因为西域诸国的请求而出动的,就像中国西汉时期应西域诸国要求对匈奴用兵,都不过是临时行动,军事行动完成就撤回帝国实际控制地区,并不存在趁势攻入中国的可能。所以这样才可以理解为什么后来安史之乱后大食的部队仍然没有用兵西域,无他,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

                      • 家园 哇,遇上高人了,GG能否再提供多一点阿拉伯的史料……

                        GG真强啊,再次献花:)

                        我也想从阿拉伯角度分析一下,可苦于找不着材料,下载的阿拉伯史还没提到……郁闷啊……

                        拜托GG了,给小妹多讲讲吧:)

                        • 家园 klxn的跟贴很强呢,献花

                          国外对这场战争中国兵力估计多有夸大,有认为唐军10-15万的说法。

                          伊本.阿勒.阿尔西《全史》:“这一年拔汉那统治者与石国君主反目,他请求秦国皇帝的援助。秦国皇帝派给他十万军队包围了石国君主。石国君主向秦国皇帝乞降,因而没有加罪与他和左右的人。并.波悉林得知此讯,立即遣齐雅德.伊本.喀里同他们作战,两军遇于怛罗斯川,穆斯林的军队战胜了他们,杀五万人,俘近两万人,其余逃回本国。这次战役发生于伊斯兰历133年祖.尔.贾月。”这里的十万人是石国一战参战人数,未涉及怛罗斯战。巴尔托里德在《巴尔托里德文集》中引用了阿尔西的这段话,但是据王治来《中亚史》说,巴尔托里德对阿尔西的数字是持不同意见的,认为阿尔西夸大了唐军的数量,其证据如何,不得而知。

                        • 家园 这场战争在阿拉伯那边记录的很少

                          就是因为它并不是阿拉伯帝国的主动进攻。希提的《阿拉伯通史》对于那段时期的历史记录的很详细了,也没有记载这场战争,不过这本书还是可以当背景看看。不知道国内纳忠的同名著作是否对此有所记载。其他部分的记录基本上都是网上收集的。这场战争的英文名称是Battle of Talas,有兴趣的网友不妨到国外网站查查看。

        • 家园 当浮一大花
      • 家园 标题前加个【原创】吧
      • 家园 献花! 做板凳等下文......
    • 家园 花,期待后文
    • 家园 砸花~~催坑~~!!

      盛唐的衰落让人痛惜,虽然早在繁华的背后隐藏着可怕的隐患,但如果处置得当,还是可以平稳过渡的,但一系列人\事的相互作用将问题逐渐暴露和激化,繁华盛世的迷梦转瞬就被地狱代替了。

      期待看到一段感性的历史~

    • 家园 快写啊,可爱看扶楠姐姐写的系列了,你是历史系的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