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共:💬197 🌺2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所以我一直认为韩信换个老板未必能打出这么大的名堂

                  看看韩信的战绩,除了亥下没有直接面对过项羽。刘邦彭越对其他人也几乎不打败仗,对项羽至少正面硬顶顶不住,要么东奔西跑(彭越)要么据险顽抗(刘邦)。但是拖住了项羽以后韩信那边手起刀落把项羽的盟友全干掉了,最后西楚霸王也只能双拳难敌四手,恶虎不架群狼。

                  • 家园 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现在想想又觉得未必~~

                    其实刘邦和韩信,说穿了是相互成就对方的。刘邦给了韩信一个事业的基点,或者说是创业的平台。其实韩信的个人能力完全可以自立门户,他不需要上面有人制约,刘邦给他一个大将军的虚位,交给他三万人马,就让他独自去经营北面,其间韩信三番两次反哺刘邦,所以说刘邦对韩信付出的少,得到的却太多。韩信在脱离刘邦的羽翼后基本上是靠个人的能力打下燕赵齐的,至于有人说吕泽曹参灌婴也有功劳啊,不能只算在韩信的头上,这种说法我认为是有所偏颇的。韩信是统帅,不是亲历亲为的将军,没必要也没有精力把所有战斗都揽在自己身上。要这么说林彪的四野打下东北,大部分功劳也要算在四野各部将领的头上啊,林彪什么时候亲自在前线指挥打锦州打沈阳了啊?为什么后人说东北是林彪打下来的而不是分解开来说长春是谁谁谁的功劳,沈阳是谁谁谁的功劳,就是这个道理。

                    刘邦的大部分精力和军队都消耗在和项羽的对峙上,能给予韩信的实在太少,韩信当时已经成为割据一方的新诸侯,和英布、彭越一样,名义上是刘邦的汉军,实际上只能算是刘邦的盟友,合则立不合则去,刘邦明白这个道理,虽然心理上很不爽。不过没有这些人的协助,特别是韩信的协助,他要坚持到最后还真不容易呢。

                    • 家园 其实我觉得楚汉相争或者国共内战这种级别的胜负,

                      最好看成一方对另外一方整体上优劣导致的胜负。单纯归功于归罪于什么人,实在分不清楚。

                      • 家园 同意!~所以我不打算纠结这几个人的功过细节

                        我只是想把整个过程好好梳理一遍,展现给有兴趣的朋友看,当中穿插一些个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分析,看看能不能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同时写出点新意来。

                        我希望在列举史料的时候尽量做到客观和准确,所以将史记汉书中所有关于那个时间段的记载逐项对比,希望尽可能减少谬误,不过我个人能力有限,你有空的话帮我捉捉虫,看看有什么地方有史料方面的谬误,我好及时更改。

                        多谢了~~

      • 家园 怎么从韩信说到项羽了?

        不过文章还是很有意思的。

        • 家园 这个结构太庞大了,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

          刚开始写也没想到这点。现在惊恐的发现,只有把整个楚汉相争的过程以及刘邦在位前后的形势和社会形态和一干人等的互动仔细梳理一遍,才能把前因后果讲清楚,这个工作量太大了。

          早知道就不写了,现在有点骑虎难下的感觉。工作也很忙,只能抽空更新了。

    • 家园 【原创】三 拜将

      合该天缘巧合,这次的监斩官是刘邦的死党兼高级车夫夏侯婴。夏侯婴这个人能力暂且不论,但他对刘邦绝对是忠心耿耿,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刘邦,身边有那么多贫贱时相交的铁哥们,对刘邦都非常的服帖和敬畏,而一帮沉沦于社会地层的小人物在刘邦的周围却焕发出惊人的能量,攻城略地无所不能,史迁在云游之际来到刘邦的老家沛县,参观这些功臣的故居,禁不住感叹连连,“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圣贤影响,云蒸龙变。屠狗贩缯,攻城野战。扶义西上,受封南面。”。这帮人都信任刘邦,认定刘邦能成就一番大业,心甘情愿听从刘邦的差遣而无怨无悔,而刘邦能有效的保持个性迥异的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实能看出刘邦在识人用人方面有独特的一面。回头再来说夏侯婴,他跟刘邦的关系比一般人更为紧密,在未发迹之前,他与刘邦就是多年交好的朋友,经常相聚聊天,史书称“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有一次刘邦跟夏侯婴开玩笑,不小心弄伤了夏侯婴,虽然在现代人看来,误伤算不了什么大事,何况夏侯婴伤的也不重,但秦法严酷,对于公务员尤其严厉,公务员犯了一般的小罪,受的处罚要比普通人重的多(到现代似乎反其道而行之了),有那种惟恐天下不乱的家伙(或者跟刘邦有旧冤)就去告发刘邦蓄意伤人,刘邦当时不巧正好当了个小小的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长),于是极力辩白为自己澄清,夏侯婴在关键的时候站出来力挺刘邦,说刘邦没有伤害自己,这样做是要付出极大的勇气滴。因为秦法规定,夏侯婴这种做法属于“狱辞反复”,于是他被关了一年多,挨了几百大板,才算替刘邦了结了这个官非。

      刘邦起兵后,夏侯婴作为刘邦的专用驾驶员始终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在最危急的关头也没有背弃过刘邦,相反刘邦却常常亏待他。在刘邦定三秦于项羽大战于彭城之下,遭到惨败,狼狈逃窜的危急关头,刘邦为了减轻车子重量加快速度,居然连自己的亲生子女刘盈和鲁元公主(这个可怜的女人,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留下)都狠心的推落车下弃之不顾,夏侯婴下车抱起两个孩子,让他们面对面双手围住自己的脖子,就象抱着一棵大树一样(史书称“徐行面雍树乃驰”),这样一来刘邦可急了,你发扬人道主义救孩子,可我的老命眼看就要保不住了。眼睛一红发狠打算连夏侯婴都杀,“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夏侯婴左避右闪,好不容易才带着大家脱离楚军的追击,安全到达丰。刘邦事后对夏侯婴也是厚待,立国后给予他六千九百户的封地,酬谢他的功劳,而当时大将灌婴的封地也不过五千户,可见刘邦对夏侯婴的真实感情如何了。更不消说吕后母子了,夏侯婴对她们而言比娘家人还亲,“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闲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

      我一直认为夏侯婴是个真正的忠厚之人,忠指绝对忠于刘邦,惠及刘邦的家眷;厚指他厚道,没有异心,虽然能力有限,但刘邦对他还是非常信任的,他在刘邦身边比其他人的话更有份量。韩信遇上他可算否极泰来。其实夏侯婴也不知道韩信对于刘邦及汉室有多重要,只是当行刑队将对韩信动手时,韩信冲着夏侯婴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韩信可能见过这位高级车夫的,而夏侯婴却不认识韩信,那么韩信说这句话的动机是什么呢?可以说,任何人在面对死亡的一瞬间,都会有惧怕的心理,而象韩信这种自认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报效反而即将被斩的人而言,更添一层愤闷和无奈。这句话反映了韩信真实的苦闷心理,茫茫天下,到底何人才能了解我?这不仅仅是企图捞得救命稻草的侥幸心理,更是一种无奈的控诉,对人生的绝望。夏侯婴不了解韩信啊,不过他“奇其言,壮其貌”,这个小伙子长相不俗啊,说话的口气也不小呢,于是对韩信产生了好奇之心,“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夏侯婴通过与韩信的交谈,本能的觉得这个人不简单,于是向刘邦推荐,刘邦看也没看就提拔他当个治粟都尉。可以肯定的是,刘邦并没有接见韩信,完全是凭夏侯婴的一番说辞就决定了这项任命,这一方面说明了夏侯婴的份量,在刘邦心目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另一方面说明刘邦当时心情很烦躁,否则依他的个性,不管是能人庸人,都要见一见谈一谈,掂掂对方的斤两再考虑是否录用,在这方面刘邦是很谨慎的,即使是自己所不喜的儒生,他也是见了一个又一个,丝毫不见倦怠。当时刘邦烦心的事情太多,要安抚部将的不满情绪,要整顿军纪和士气,要侦察东部诸侯的动态,要发展生产保证供给,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理起,这个时候对于夏侯婴推荐的人,刘邦先给安排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职位,一方面是考察韩信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希望安抚韩信,希望在空闲的时候再安排与韩信的见面(至于后来是不是忘记了,那就不好说了,刘邦是有名的不拘小节)。

      史书上说“上未之奇也”,这也是理所当然,对一个没见过面的人光听别人推荐,如何能真正了解和欣赏呢?平心而论,刘邦对一个陌生人一下子安排了一个处级干部的职位,应该说也是很大度了。虽然韩信不这样想,他从死里逃生出来,但还是没有能得到发挥的余地,心情很不甘。但这番安排却让韩信得以跟萧何有了面对面的机会。萧何是刘邦的大管家,全面负责后勤保障、人事户籍、财政税收、司法机关等方方面面,跟国务院总理一个级别。我常常在恍惚间将萧何和周恩来混淆起来,觉得萧何跟周总理在性格和人生的轨迹方面有很多类似之处,容后再叙,暂且不表。萧何跟韩信由于工作关系经常交谈,发现这个小伙子不简单,是改变局势的关键人物,可以做为后备干部大力培养。不过当时刘邦一行还没到达拟定的都城南郑,萧何打算暂时先把推荐韩信的事情放一放,待安定下来再做打算。可韩信年轻气盛,等不得了。他不自信啊,萧何已经明言要向汉王推荐他了,可他实在沉不住气了,想来想去,不对啊,已经过了好久了啊,按理说萧何应该已经跟汉王说起过了啊,为什么到现在都没动静呢?肯定是汉王看不上我,罢了罢了,我还是另谋出路吧。史载“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一个“度”字道尽韩信的忐忑心理,可以看出韩信缺乏耐性和对人的判断力,许多做法也欠周密的考虑和思量,这在他以后的征战过程中,处理与刘邦的关系之际会有更明显的反映。萧何一听韩信走了,当下就急了,这个人是他认定的“国士无双”,如果走脱甚至跑到其他敌人的阵营,对于刘邦的大计是有非常严重的后果的,于是就演出了一场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好不容易将韩信追回。萧何当下就向刘邦推荐,“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刘邦一看到这个份上了,连自己的左右手萧何都极力向自己推荐韩信,想必此人必有过人之处,当下拍板,封他做将军。萧何说不可,将军他看不上,还是要离开的。刘邦说那就叫他来,我封他做大将军可好?萧何说太好了,不过陛下最好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风风光光的给足韩信面子,这才是留住韩信的王道。刘邦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要说刘邦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听从别人的正确意见,而且对于好的意见是不折不扣的执行。其实刘邦最讨厌繁文缛节的一套,但萧何一说,他也能耐下性子,把场面给撑足了,这就是刘邦的度量。萧何也是深知韩信的心理,一个郁郁不得志已久的年轻人,心理上饱受挫折,相应的欲望度会很高,如果只是安排一个将军的职位,那有朝一日如果对手给予他更高的礼遇,说不定他也会马上转投他营,只有用最隆重的议事给予韩信最高的礼遇,把面子给足,才能使他一扫往日的阴霾,重建自信,也断却韩信的异心,让他全心为刘邦效命;另一方面,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子乍地被委以重任,那些老臣子必然不服,说不定对韩信今后的工作多加羁绊,这时用隆重的仪式公开表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也有利于慑服众将。

      刘邦依萧何的策划,将韩信封大将,但心里总是不放心,还是得见一见韩信才有底。于是刘邦与韩信坐谈,“丞相多次向我推荐你,不知你有什么计策可以教我么?”这个话虽然客气,但语丝中带有怀疑的成分,也是掂掂韩信分量的意味。韩信的一番话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为人得失,指出项羽性格优柔寡断的弱点,以及缺乏远见的战略安排,给刘邦以信心。二是为刘邦指出夺取天下的最终手段:笼络人心,收天下人为己用。“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给所有归附刘邦的将领和盟友以期权,合天下人之力打败项羽。

      我个人认为这个谋划是务虚而不是务实,相比诸葛亮的隆中对,缺乏更实际的战略展望和步骤,诸葛亮的谋划中分析各种势力的强弱对比,为刘备定下了夺取荆、蜀两州,与东吴结盟,待时局成熟,派一上将直取宛洛,天下可定也。而韩信的策略仅仅分析到定三秦为止,相比隆中对就缺乏实际的操作性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韩信和刘邦还刚刚认识和接触,彼此都留有余地,刘邦虽然认为韩信有大智慧,但他却从来没有实际带过兵,真实水平如何还有待考察;韩信对刘邦态度也有所了解,期待在以后能有发挥的机会,把自己的真正实力展现给刘邦。随着刘邦与项羽正式开始逐鹿天下之际,刘邦与韩信的关系也正式进入了蜜月期。

      • 家园 能把不同性格的将领都弄得服服帖帖的,而且他的手下都能为他玩命

        刘邦善将将,所言非虚啊。值得现代管理者好好学习。

      • 家园 由韩信的临刑大喊想到了李靖,也是临死的大喊救了自己

        两位千古名将,居然都有此遭遇,一叹!

        不知此次绝处逢生,对他们的性格或者用兵有没有起到影响。

        • 家园 这个就很难说了~

          毕竟我们看到的是后人记载的史实,而不是当事人自己写的传记,无法真实把握当事人的心态的微妙变化,一切都只是根据其言行所做出的推断而已。所以我写的这个帖子,除了相关的史料,其他的都只能算是推断而已。

          我是想以一个平常人的心态去揣摩前人的心路历程,这本身就有个悖论在里面,人的个性包含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有遗传的天性,也有在社会上后天养成的,这其中还有显形和隐性之分,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古人的想法和今人肯定有很大的差异,尤其关于生和死等哲学性的命题,所以说我不能肯定韩信死里逃生后心态是否发生了变化,但我觉得从死亡线上侥幸存活的人,对于生命的意义和渴望要比其他人来的更强烈,个性会趋于保守,但也不是绝对,有些人会对人生更悲观,暴力性也会表现的更明显,这要从今后的表现来观察了。

      • 家园 哈哈,沙发呀.献花!
    • 家园 【原创】二 彷徨

      按韩信的身世,在治世之际是无法发迹的,只有到乱世中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严酷的秦王朝在陈胜的振臂一呼下风雨飘摇,也给了野心家们出人头地的机会。一时之间遍地烽火群雄割据,当时起兵的主要有三类人:一是秦时故吏,史记中记载“陈胜等起蕲……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比较典型的是杀东阳令自立,后归入项梁的陈婴;一类是六国遗贵,比如张良、项氏叔侄,韩王信,魏咎魏豹兄弟等等;一类是地方豪强,比如武臣、韩广、彭越、刘邦等等。而怀着各种动机加入各种武装势力的也有这么三类人:一是地方知名人士,比如张耳陈余;一是儒生(包括各种谋士说客),比较出名是叔孙通、郦食其、陈平、范增等等;一是侠客武士,比如郦商、灌婴、陈豨等等。由是观之,这几类人有的有名有势,有的本身就拥有一定的兵力,有的懂得包装擅长游说,总之个个都有一定的资本,而韩信此时身无长物,史载“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一人一剑就投奔项梁去了。要说韩信还是太年轻,不懂晋身之道,现代的大学生去应聘都知道做一份精美的简历,以及准备一点展示自身的才艺,来打动招聘者的心。韩信投奔项梁不带一兵一卒,在当时又籍籍无名,项梁哪会把一个愣头青放在眼里,郦食其和叔孙通就比较聪明,投奔刘邦的时候先用惊人之举勾起刘邦的注意力,半推半就地表达出自己的才学和谋略,最终被刘邦录用。韩信对此一无所知,或者有所知觉但不屑于此等伎俩。有人说韩信太孤傲,但我觉得孤傲只是韩信掩盖自己的内心孤独与不自信的一种手段,前面说过单亲家庭出来的孩子,由于性格发育过程中缺乏正常的家庭环境,容易出现自闭、孤僻等现象,综观韩信的一生,在与人交往方面是很失败的,常常有意无意之间就伤害到别人的感情,但韩信最大的优点就是真诚,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他内心的真实反映,不加掩饰,他在后期与刘邦说“你带兵不超过十万,而我是多多益善”,对樊侩说“想不到我沦落到与樊侩这种人为伍。”,这些话都很伤人,也很危险,但韩信还是说了,这不是说他太狂了,他有狂妄的资本,但不可否认,他对刘邦的评价都是正确的,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而不是赌气的话;对于樊侩,他的本意是自嘲。哎呀,我韩信从大将军到齐王再到楚王,现在却一下子沦落到一个淮阴侯,本来不如我的樊哙都跟我平起平坐了,这是什么世道诶。可惜,他的话在别人听来却有另一番含义了。用现代人的话说,韩信是一个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的家伙,他一生的起伏命运,都是由别人来推动和掌握的,而他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不象刘邦,刘邦可以随时利用周围的资源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他也成为不了项羽,项羽好歹在不利的时候,能孤注一掷杀了宋义,将主动劝掌控在自己的手里。韩信始终象个长不大的孩子,需要别人推一把,而在真正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关键时候,却犹豫不决断送了大好的时机。韩信从来都缺乏对自己的自信,这种性格上的软肋注定他的人生是起伏的。

      在项梁帐下韩信“无所知名”,待到项梁败亡,韩信又被划拨给了项羽,这次项羽给了他一个郎中的职位,可以跟项羽近距离接触,恐怕这还是因为韩信“长大”,比较有型,项羽拿来装点门面而已。项羽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复杂,首先,他出身于破落的贵族家庭,虽然没有双亲的照顾,但叔父项梁的关爱甚至是溺爱,让他在自由成长的同时,也潜伏了放纵的个性,我觉得项羽的本性并不残暴,从后来韩信的口中得知,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这是他良好的家教所赋予他善的一面,但项梁在给予他良好的素质教育的同时,却没有对他的任性加以约束,《项羽本纪》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几乎纵容的教育态度,为他以后的人生埋下了一颗地雷。项羽对于这位从小相依为命的叔父应该是很依恋的,在项梁死后,项羽将范增视为精神寄托,称之为“亚父”,可这位长者同样没有能好好引导项羽,他的火暴脾性和剑指戟使的态度终于项羽反叛的性格无以忍受,最终导致决裂。自项羽擅杀宋义开始,他对暴力越来越迷信,特别是巨鹿一战大败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极大的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助长了他迷信武力和暴力的信念,而没有人对他的行为加以约束和控制,让项羽的自信心空前膨胀,连范增的话都听不进去,要他接受别人的意见和献策,更是难上加难的了。

      韩信的献策不成,还有一个原因是时机不对。韩信归附项羽的那段时间,正是项羽逐步迈向人生顶峰的时刻,人在顺境的时候往往听不进他人的声音。其实项羽也并非顽固不化一点听不得意见和规劝的人,比如在楚汉相争时,项羽也接受了外黄小儿的建议,改变了屠城的计划,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见项羽并非冥顽不灵之辈,只要把握好时机和方式,是可以打动项羽的心的。韩信却始终没能把握住机会,“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韩信毕竟年轻气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拍拍屁股就走了。“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跟着刘邦就进了蜀地。不过到此时韩信也并非认准刘邦就是真正赏识自己的人,他不过是把命运又一次做了一场投机而已,我一直觉得这个时期的韩信很郁闷,空有满腔智慧和谋略,却找不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其实他是不懂得如何推销自己,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一个无名无势的小人物要出人投地,要学会包装自己,也就是所谓的自抬身价,诸葛亮勾引刘备,还懂得先造舆论,然后端架子让刘备跑两个空趟,将胃口吊足,然后才隆中一策成名。韩信这方面就很弱智了,所以投奔刘邦之后,也只做了个连敖的小官,比在项羽那边更惨,连刘邦的面都见不到了,韩信的郁闷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汉军士气低落,大家都不知道未来的命运如何,野史小说中说韩信和其他十三个小尉喝醉酒发牢骚被别人告发,坐法当斩,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韩信这个时候就被斩了,那么中国的历史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模样了。韩信在千钧一发之际遇到了他人生的第四个贵人,正是这次偶遇改变了韩信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