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最大的问题是编剧导演们缺乏对历史的认知 -- Ace

共:💬103 🌺1058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点补充

      解放军作战中的人海战术是有的,但是很讲究

      我以前转录过摘自解放军有关教材的内容,其中关于进攻战术,解放军进攻特点如下

      1.重视掘进作业,尽可能的靠近攻击点缩短攻击距离。我看到的战例,是攻击县城过程中尽可能的靠近敌方工事。记忆没错资料里说缩短到 300米甚至50米以内。部分战争片里缩短到手榴弹投掷距离也是有战例的。去年看大决战的资料,塔山防线,国民党攻击间距在2000米,而解放军攻击锦州攻击距离压缩在 300米。

      2.重视饱和攻击。以前面提及的 攻击县城为例,在突破口务必确保攻击兵力是防御兵力的五倍甚至十倍。通过1,叠加饱和火力投掷带来的突然性和压制性,会比一比三的短距离突击损失降低到10%。同样以锦州战场为例,国民党三个重兵集团,每次攻击是两个师,两千米距离。轮着来,彼此之间看笑话。上大口径舰炮,也拿不下无险可授守的塔山。解放军攻锦集团,步炮结合压缩在 300米以内。打易县就是实验步炮协同的攻击能力。朱瑞在苏联学的就是这个。除了配水池攻坚一度受阻外,集中的轻重火力和在突破点饱和的 突击兵力配合下,攻击进度和火力投放成正比关系。这个攻坚能力后来在天津之战更加娴熟的运用。如果朱瑞不是踩雷牺牲,一个大将保底。

      3.充分的情报成果,和出色对敌分化。济南战役和锦州攻坚是先后关系,相同之处就是前期出色的情报工作让主攻方向有了鲜明的 针对性。而两者不同在于,济南战役 吴化文部的战场起义,对济南战役的迅速结束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攻击济南部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回援淮海战场,然后小淮海逐步滚雪球一样打成了 60万人围歼80万人的 主力会战。

      4.重视 恢复工农业生产给战争带来的整体改变。鞍钢利用了废料厂的 零部件,恢复了鞍钢废置的高炉生产。东北在日占时期钢铁生产能力巅峰是 600万吨。恢复的高炉 一座产能就扩张到 160万吨。这不仅导致,我们在攻锦作战时已经有能力维持以千为计量的大口径火炮集群的攻击能力。并且,在塔山保卫战前夕。我多年前看的纪录片说,仅仅手榴弹就在前线供应了 4列火车的量。同时。关外和关内作战协同,不仅包括东野在攻击济南作战支援了一个炮兵师。陈毅老总一句话很多人听过前半句,就是淮海战场是支前的百姓小推车推出来的。后半句是,也是关东州(旅顺)的兵工厂打出来的。维系两个战场,有一条功勋卓著的渤海运输生命线,让关内和关外两个战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最后,解放军的胜利是军事账,政治账乃至经济账的整体战胜利。三者合一,在辽沈战役七十万对五十万重兵集团决战后,东野扩张到110万,淮海战役后 中野和华野集团扩张到150万,平津战役结束整编后的解放军重兵集团扩张到130万。既俘既补,创造了古今中外战场前所未有的奇迹。解放战争,决胜在战场之外已经决出了胜负。他的余音还包括,在中国西南剿匪过程中,共歼灭土匪 250万,为祸千年的中国西南匪患就此断绝。此外还有三万名土匪改变后上了朝鲜战场。去年电视剧功勋中,能文能武李延年篇中。李延年的部下就有他收编的湘西土匪并在朝鲜战场创设了不朽的功勋。

      通宝推:老惰,唐家山,acton,天堂,西瓜子,西门飘飘,潜望镜,楚庄王,盲人摸象,不如安静,田雨,黄序,天涯无,rynax,桥上,外俗内正,梓童,凤城,老调重弹,心有戚戚,
      • 家园 我专门查过东北的钢铁产量,绝对没600万吨

        36年到44年,东北,日本的粗钢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东北 日本本土

        1936 34 522

        1937 45 580

        1938 62 646

        1939 56 689

        1940 55 686

        1941 57 684

        1942 72 710

        1943 84 782

        1944 44 591

        根据东北财经委员会调查统计处于1949年编写的《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统计概况》里面可以看到:

        钢锭产量由1936年的36.4万吨,增加为1941年的57.6万吨。

        由于联合国(就是美军)的不断轰炸,1944年的生铁产量,终减少了52万吨,钢材减少了24万吨,前者实产118万吨,后者实产28万吨。

        减产以前年产量是生铁170万吨、钢材52万吨。

        赫赫有名的鞍钢,生产最多的不是钢铁而是焦炭,鞍钢每年焦炭产量达三百七十九万三千吨,占全日本年产焦炭的三分之一。

        东北钢铁产量全加上都比不过焦炭产量。。。伪满的工业就是一个大号的初级原材料加工厂。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解放战争时期“掘进作业”很少用得上 -- 有补充

        一些县城敌人居高临下很难掘进,反而运动战中时也有,拔点时用,主要是挖战壕逼进敌阵地前沿然后冲锋,减少冲锋距离,比如淮海战役打18军大王庄时就用到了,平原地区。关于日占东北时期钢产量,宁南山有篇文章里讲过一些数据,以下是引用:

        “1936年钢产量中国41.4万吨,印度88万吨,澳大利亚83.3万吨,日本522.3万吨;1937年钢产量中国55.8万吨,印度91万吨,澳大利亚110.6万吨,日本580.1万吨”。

        其实抗日全面爆发前日本已经完全控制东北铁矿,中国的钢产量统计数据是包括了日战东北产量,以下是引用:

        “1943年钢产量中国92.3万吨,印度142.5万吨,澳大利亚172万吨,日本782万吨;这一年中国钢产量达到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大部分产量来自日本控制下的辽宁省鞍山市”

        1943年是蒋时期最高钢产量,其实绝大部分是日占东北生产,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钢产量立马现出原形,“1946年钢产量中国1.6万吨”,因为原日本在东北钢厂设备被苏联拆走了。

        所以600万吨是不可能的,日本二战时期最高峰是1943年782万吨,包括了我国东北产量。

        通宝推:潜望镜,桥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关于污蔑共军人海战术 -- 补充帖

        其实解放战争时期,绝大部分时间共军都是以少胜多,比如淮海战役,“娘希匹,60万对80万,优势在我”的蒋营长。解放军经常围点打援,形成局部优势兵力攻其一点消灭有生力量,怎么分割包围怎么阻击才是指挥水平体现,最后总攻反而没什么看头。

      • 见前补充 4845828
          • 家园 我一直有个假设

            既辽沈战役 和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乃至济南战役是一连串战役构成的有机整体。从济南战役结束,到攻锦州开始间隔20天,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全面铺开。淮海战役结束,东野随即入关。一气呵成。

            另外,我对解放战争东北钢铁生产数字对你和乾道河友的观点表示接受。毕竟我看的是孤证如果有其他旁证无论偏向谁。我都会尽量补上的。

            我另外补充我惊叹的李延年掘进作业。李延年守过黑山,这个很关键。我看李延年介绍,他的掘进作业在金城战役中我方面对敌方饱和攻击下战线不但没有和人民军一样后撤还推进了。具体打法我说详细点,你参考。大体就是,在 主阵地前 挖掘一个反坦克壕沟,距离主阵地三十米到五十米。在敌方炮击主阵地前躲避在其他壕沟中。地方进攻中先在反坦克壕沟 阻击,并迅速撤离,在敌方二次火力覆盖反坦克壕沟后,当坦克陷入反坦克壕沟步坦协同没跟上,有效杀伤敌方步兵。敌方撤退后,反坦克壕沟作为下一次防御的主阵地,并向前挖掘一道新的反坦克壕沟。这个战法后来在全战线推广。结果就是上面说的内容。此外,利用壕沟切断步坦协同的战术,电影南征北战里就有。可以参考。我是看这个才理解李延年做了什么。

            通宝推:阴霾信仰,梓童,桥上,愚弟,凤城,
            • 家园 这个思路依靠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构想,首先是消除国军

              机动性和能力,然后控制要点。

              这块,毛主席的思路是粟裕全懂,他是这样的将领,但是总体把握不去毛主席。

              林彪半懂,但是不认可。其他人大部分不懂,罗帅可能理解一些,但是他懂毛主席。

              所以跃进大别山远不如豫东战役。

              毛主席有整体军事大战略构思吗?有,否则不会有淮海战役的灵活转变。

            • 家园 现在看确实是“一气呵成”

              但当时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毛主席语),当时战局变化太快,把握住了,很快就鼎定中原了,应该说在北方我军早就对国军完成了战略合围,才有从首次大城市围歼战济南到东北中原的大决战的“一气呵成”。

              推测600万吨可能是60万吨所误,160万吨可能是16万吨之误

              我军特别能发挥基层广大战士到指挥人员的创造力与能动性,很多战法都是基层指战员们发明的,我上一个帖子对您讲的“掘进作业”理解狭隘了,向您学习!

              • 家园 我的思路补充

                1.去年因为影视剧大决战,和朋友们讨论不少其中一个做史料整理的朋友特地提了一个他非常重视的细节。他说,东北战场林彪和主席来回电报几万字,其中 80%是根据地建设的内容。也因此有了,三大战役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的推测。

                2.去年看到的资料讲,主席在 结束辽沈战役后随即发动淮海战役,根据地有干部直接上书中央批评主席穷兵黩武。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国统区通胀百倍,而解放区也通胀十倍。不管谁这么评价 马前卒的睡前消息,他讲淮海战役我放预征的粮税到1957年才陆续抵消。也是这个细节 我理解了,大决战电影里借主席的口说出的,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慢不得的 讲话。

                3.因为1和2,我 理解是从一开始,三大战役同步展开主席肯定有他的构想。至于构想能不能实现,战场瞬息万变。借助你说的夹生饭说法,就是大战略取得了超预期的结果,这个 我想我们应该有共识。其次,这个大战略整体,过去我们朋友圈讨论还基于一个 前提,既柏林危机 拖住了美苏对中国干涉的影响。三大战役结束后,解决 新疆问题和解决西藏问题几乎都是踏着美苏以及英国干涉的刚开头拿下新疆西藏全境的。以中共的情报能力,我相信包括新疆西藏因素美苏干涉因素,主席必有考虑。并一定在五书记会议形成决断。

                4.你和其他网友对我的斧正,恰是我朋友今年提过的读书讨论之乐在通读后的触类旁通与偶有所得。我早年尽信书的错误方法,在西西河荒腔走板的地方没有少被批判。现在的大环境,我对一号现在的默认态度 这个错误没有引起过去那种围攻还是要谢谢你。我回到这个斧正,大概率日本记载思路是这样。既暗示 ,中国解放后的成功源自日本的工业积累淡化中共建设新中国的影响。毕竟这个思路,和内藤湖南他们捣鼓内亚学说引导今天还遗毒不浅的满蒙非中国论其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5.结合你最后一段,我们应该实际达成共识在于土共不土,战斗力五。这包含着早在红大时期,中共领导人团队就向高级军官团教习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先进装备知识。以及,我们讨论中涉及的 朱瑞在苏联学习步炮协同后在辽沈战役的应用。要知道,在电影《第三次打击》中,苏联的步炮协同弹幕和步兵间距也就300米。从我1部分就触及的根据地建设,就包含我叙事中的政治账,经济账以及军事账。正如你说的,总攻之前,决战在总攻开始前就已经决定胜负了。无论从政治经济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核心的工业领域,中共都已经超过了国统区。

                6.回到李延年,我提他说的 参与过黑山阻击作战。是因为强调他有面对敌人重炮集群攻击的经验。提电影《南征北战》是有老人提过一句,这电影是连排战术的教学片非常贴近实战。提李延年讲的剿匪作战并有原来一部分土匪参加解放军建功立业。我实际在强调由1开始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三大战役,到解放全中国过程中的全取西藏新疆,再到大西南剿匪以及后面的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是都是同一个历史时期围绕新中国建设的有机部分。你越是从中国全局乃至世界格局中那时候美苏争霸的格局下,去看一个个历史抉择,必有我说的触类旁通偶有所得。再回到李延年,我实际在说,中共当年从五大书记团队贯彻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不仅中共高层努力并贯彻,到基层从李延年到他的部下,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集思广益最终打败所有强大乃至不可一世的对手。我这样讲,也是 在反思这次疫情以来的一系列快速变化的 格局里的得失成败。也就是前面说引起争议的默认背后,怎么重建体系的问题。

                多谢。

                通宝推:白浪滔天,神仙驴,青青的蓝,落木千山,jent,田雨,愚弟,梓童,唐家山,凤城,心有戚戚,
                • 家园 柏林危机,主要牵制的还是美国西方

                  苏联并未尽全力阻止,斯大林也由于内部纷争而没有选择进攻,否则哪里来的西方开飞机进入东德境内再进入西柏林?

                  如果苏联全力阻止,关闭领空就完事了。

                  • 家园 苏联当时是退缩了,冷战失败的根子就埋在这里

                    俄国人就有这种外表猛男,内心虚弱的传统,从斯大林到普京。好吧,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但是俄国传统如此。

                    柏林危机,苏联失败,从此东德不如西德,直到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如果当时全力以赴,宁可柏林打成废墟,十室九空,后面也不会这么被动。

                    直到朝鲜战争,苏联还一副熊样,不敢跟美国人迎头对撞,连在欧洲也没有动作,斯大林完全没有抓住机会。等他去世,赫秃子上台,三和两全,和平长入,大势已去。

                • 家园 所谓夹生饭,就是我军没有准备好,多方面

                  比如华东军区的捋顺,比如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布置,刘邓军的心理准备。

                  我军军事统帅高层的不理解,还有对消灭敌人和争取占领地区的迷惑等等。

                  实际上,以周的智商对于军事构想完全没有概念,而且就是豫东战役期间,周总也不理解意义所在。

                  所以刘邓军的动作,周贯彻不力,刘邓军中野的参战一开始是犹犹豫豫的。

                  直到打黄维,他们也不是太明白,各种骚操作。吹刘伯承也是够了。

                  当然周总也是牛的,促进邓当没有前委机构的总前委书记占便宜,也是厉害!

                  对于这些陈毅完全不理解,他们当时还在关注大别山挽救计划呢。

                  这确实是极为高超的战争艺术,非常美。

                  如果淮海战役没有毛主席自己的长久大构思,而只是淮海战役期间的随时变化,毛主席就是神了,当然,大构思也是近乎神迹。

                  时间上恐怕难以反应过来的,从电影的表现,史料中的毛主席观察,他是有思路的。否则不会那么轻松。

                  变化太剧烈了。毛主席反应很犀利和准确。体现在对粟裕的认可等等。

                  • 家园 昨天看一个帖子

                    讲四大阳谋中的围魏救赵 能不能破

                    那时候立刻想起 主席在陕北拖住 国民党重兵集团四十万人。如果这四十万人加入 中原战场。或者蒋介石给白崇禧虚名,让桂系几十万人加入淮海战场。那战局就微妙的多了。

                    主席对敌人的人心算计也到巅峰。

                    通宝推:网海,真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