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大明,大顺和大清,还有国、共、日美苏,谈对手的作用 -- 铁手

共:💬135 🌺923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个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较高

            出生率是个社会发展水平问题,不是民族问题。

            另外各民族人口数量都是按现存人数统计,无论父母的民族是哪个。

    • 家园 辩论已死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其实辩论已经越来越难以带来我们期望的那种效果了。

      一方面,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很多时候主要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而不是道理说不清。比如我们之前谈论疫情问题,讨论究竟是不是小强的锅,我们尽可以各抒己见,但最终也只能是“你猜我猜”,因为我们不知道真相究竟是什么,那些间接的证据又很难被大部分人认可,最后只能诉诸情绪。如果小强亲自来搞个问答,告诉我们整个决策、执行过程中的来龙去脉,那我们大家最终会得到同样的结论,也不需要辩论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家认为高质量的论坛,往往并不是人们逻辑有多强,而是人们能提供自己所不知道的情报

      另一方面,今天的互联网,很多人是不可能为了某些逻辑,而轻易脱离自己原本的立场的。

      本人注册这个号,本来是想和反贼们唇枪舌剑,回味一下十几年前的快乐,叫“拜吨”也很明显有轻松、搞笑的想法,结果稀里糊涂就变成“反贼”了——尽管立场和观点都没有脱离很大一部分老百姓心里所想。

      本人发表的观点,基本上做到了温文尔雅、有理有据、背后都有逻辑支撑;但与此同时,本人又不像上一条中提到的那样,能给大家提供内幕和情报。因此本人其实扮演了一个非常好的测试角色,可以从侧面反映辩论这个形式的局限性,即:

      如果没有新情报的冲击,那大多数人是已经站好了自己立场的,立场并不会因为别人提出的逻辑而改变。

      如果你以为我想借此把所有和我观点不同的网友批判一番,那你就naive了。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不易改变”也正是人类从信息时代迭代而来的东西。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什么?是:

      你相信什么,就有人拿什么来骗你。

      如果社会还像前互联网时代一样保持一个open mind,那很可能会被受过话术训练的1450以及CNN们骗得底裤都输没了。

      与现在这种“顽固”相对应的,是曾经贫穷天真自卑的中国人,对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想、观点照单全收,那毫无疑问是一种更加灾难的场面。

      “无论外媒怎么抹黑,我都相信党和国家”,是我们舆论场的抗体。

      问题很明显,问题又不是问题。只能说是历史的进程,不再青睐辩论。这个过分嘈杂的环境里,辩论已经不再适合成为一个互相提升的工具,只能当成是少数人品味、娱乐的玩具。

      通宝推:等明天,七天,夜郎国主,唐家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辩论适合于那些可以"抛开事实不谈"的话题。

        三十年前在电视上看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大专中文辩论赛决赛,复旦大学对阵台大。

        辩题是人性善恶,复旦险胜。

        作为观众,觉得双方势均力敌,复旦抽到的观点是人性本恶,立论相对而言容易一点---赢其实就赢在这点上了。复旦不断反问对方,你们说人性本善,那么善之花怎么结出恶之果的?对方破解不了这一招(其实还是阅读量不够)。

        这个话题,孟子荀子的时代在辩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在辩论,将来也会继续辩论下去。

        还记得电视在复旦方引用天龙八部的四大恶人时,专门给了评委金庸一个镜头。现在斯人已逝。

        网上爆料,当年复旦领队是王沪宁,那个时候,谁会想到他现在白玉为堂金做马?

        复旦一辩的那位女士,不是艳光照人的大美女,但腹有诗书气自华。后来,她在英国为薄熙来夫妻代持巨额财产。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啊!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 家园 那时我还是高中生

          拿着书请四位辩手签字,珍而重之藏好。

          结果搬家时被老妈当垃圾给扔了🤣

        • 家园 辩论赛是文青的自娱自乐

          辩论赛即是文青的自娱自乐,也是文化人的斗牛赛,看个乐子,附庸风雅。

          这种随机选择立场的“辩论”,其所需要的能力,和我们现实中追求真理时的讨论所需要的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种是玩逻辑游戏的诡辩,一种是用事实和依据的砖头搭建城堡。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人说:我们需要“刮骨疗毒”式的反腐。

          然后如果我回:“刮骨也不能老刮,关公刮一次都得休息好久,要天天刮骨,那就成剔骨了,华佗就成屠夫了。”那就用了诡辩的套路,玩文字游戏、抓住一个比喻,在完全与事实无关的地方开辟战场。

          而如果我回:“反腐只是社会大闭环中的一小部分”,并且找出很多个案例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反腐的重点在塑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上,那就是在用砖头搭建城堡,试图论证一个道理。

          诡辩需要的是哪种能力、论述需要的是哪种能力,想必在这个例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

          所以吧,喜欢过辩论赛,也参加过辩论赛,但对我来说,那都已经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了。

          • 家园 本来主意是这个世界上最廉价的东西

            执行才是王道,就动动嘴谁不会啊。光空对空说,谁也不比谁高到哪里去。要见真章,还是要看个人在现实里有多少建树。

        • 家园 有关93年那场辩论赛,我曾写过一帖介绍。王教授之所以成为顾问

          是因为他是88年亚洲大专辩论赛孵蛋队的主教练,有经验,辅助93队主教练俞吾金教授带队。

          曾经认真读过的一本书:孵蛋出版社93年出版的《狮城舌战》

          队中共有6名队员,包括男女各一名替补。两位替补后来没去新加坡。

          台大队主教练是后来到马英九幕下的林火旺副教授。

      • 家园 我一直认为:辨别专业解读需要相应的专业背景,否则还不如做白痴

        对于智商、社会经历足够的来说,面对自己不懂的问题,直觉和常识,比专业解读靠谱的多。

        或者干脆不解读、做白痴,最起码不会被骗。

        所谓专业解读,很容易把你引到你完全无法判断真伪的技术细节里,而失去了常识和whole picture。而真正在技术细节里骗人,95%的真话,加5%的误导就够了。

        宝推你这句话:

        你相信什么,就有人拿什么来骗你。

        通宝推:神仙驴,年少亦菲的粉丝,燕人,
        • 家园 社会逼人博学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在网上聊天打屁,那自然不需要在自己不了解的领域陷得太深,就比如某些人可能会在网上看到投资理财、搞加盟店的广告,被一两句话戳中,马上把自己多年积蓄丢进去,最后血本无归。

          但现在社会的发展的趋势,个人认为,是在从原先的“专精人才”转向“全(多)能人才”,就像足球现在前锋也要参与防守一样。

          我很多年前曾经和某个化工厂的高层一起去一个传送带工厂谈业务,具体问题记不清了,似乎是粉末物料比较重,但传送带下面用滚轮结构又容易被粉尘卡住,希望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来支撑传送带。

          在我印象里,化工这个行业,既要知道反应方式,又要知道很多化工设备的功能,已经算是比较“博”的行业了,但传送带下面由什么来支撑,真的也是化工人需要去研究的吗?

          但不可否认的是,知道得越多,对于整体工艺设计、产线效率、生产成本,都更有利。

          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比如现在有python这个方便的编程语言,几乎任何人,如果能懂一点python,都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继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又比如搞投资的人,如果能去基层做调查,肯定比只会在电脑上看数据的人要更有竞争力。

          还有政府管理者,这个大家懂的都懂。

          所以吧,怎么说呢,可能这就是趋势,未来人才的重要竞争点之一,就是能不能博学。毕竟你竞争的对手不是一个个不同领域的专家,而是你身边、不那么博学的“草台班子”。

          通宝推:胡辣汤,
          • 家园 这方面估计你会很失望

            我们文化的问题,劳心者制人。这个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了我们的基因中,如果你不相信,可以看看关于光刻机的言论,都是大而化之的话语,什么是最可怕的,这才是最可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领路人,不是老老实实的实践者,而是一些只会大而化之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是一定能克服,即使马上克服不了也会给你说我们一定云云,然后就不了了之。至于你说的,要他们更全能一点,那比让他们天天吃屎喝尿都难受一万倍,因为他们除了会把精力用在怎么使绊子害人,怎么去哄女人玩女人上,真是不会别的。即使原来从政前是搞技术的,也会在这个大染缸里很快跟那些人渣一样。他们信奉的是你有技术是吧?你是专家是吧?那我就是管专家的,我就是使用你的。这个糟粕思维是从刘帮那就开始的,韩信领兵多多益善,刘帮不行,但是刘帮最后找了韩信,韩信说刘帮不善将兵善将将,这段古文,1980年全国高考时是古文翻译。所以记的很清楚。为什么说这个是糟粕呢?因为这是一段很错误的诡辩,刘帮为什么抓到了韩信呢?因为刘帮把韩信的兵权给废了,而自己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手,这是一场双方就不对等的战争。如果让双方对等,各带十万兵对阵,那肯定是刘帮被生擒活捉。这种不对等的诡辩思维今天依然存在我们的基因里,比如谁谁一当领导,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这人就是有能力,就是有智慧云云的,其实把他放在一般群众的环境里,大部分马上就恢复本来面目。

            • 家园 其实把他放在一般群众的环境里,大部分马上就恢复本来面目

              照你的理论,韩信也是啊,放到一般群众的环境,还要钻人裤裆呢

              事实上,在一般群众的环境里,韩信也混的没有刘邦好啊,人家好歹是小公务员,地方痞子,吃得开的小混混。

            • 家园 不要这么自残传统文化,你会被咬的,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

              这是一个问题。

          • 家园 个人和组织是不同的。个人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问题,

            我都是去请教信得过的相关专业人士。

            举个例子吧。我太太爱健身,后来听别人说运动会损伤膝关节,不敢练了。后来请教了一位藤校医学院毕业、美国最好的运动骨科科室的医生(我从他3岁的时候就认识他)。他说,运动的确会损伤膝关节,但是能增强心脏功能。关节能换,心脏不能换。心脏功能不行了,膝关节保护得再好有什么用?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任何判断,都只能是概率。再小的概率,发生到个人身上都是100%。因此,成年人必须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坦然面对结果。换句话说,我在征求别人意见的时候,也在准备接受判断错误的后果。因为我知道,如果我靠自己做判断,出错的概率更大。

            ---------

            至于你那个例子,

            我很多年前曾经和某个化工厂的高层一起去一个传送带工厂谈业务,具体问题记不清了,似乎是粉末物料比较重,但传送带下面用滚轮结构又容易被粉尘卡住,希望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来支撑传送带

            我觉得不难判断。因为这个工作不是要你设计一套支撑系统、而是判断一个已知设计能否解决问题。对于管理者来说,判断一个手下是否靠谱、一项技术是否值得考虑,应该是基本要求。

            实在偏门的技术,请consultant帮助评估。

            对于大的投入,公司应该有一个系统来完成评估。

            ========

            对于政府管理者,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因为管理者的决策错误,一般都是由其他人承担后果。关键问题是管理者对谁负责,是否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

            • 家园 不妨从更多人群的角度来看同样的问题

              像您这样的事业有成、有高素质圈子的人士,毕竟只会是社会上的少数人;但面临和您同样困扰的人,其实占了大多数。

              美国是运动医学强国,但在中国,膝关节置换术并不普及,绝大多数人闻所未闻,而且想想也是意见非常可怕的事。我家里有中老年人,膝盖疼,医生建议了膝关节置换,但不敢做,就这么熬着。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人自己的认知。在我看来,运动和那个传送带问题一样,你越博学,你能解决问题的角度就越多。

              比如同样是害怕膝盖受伤,部分解决的方案,顺着难度的阶梯,可能有:

              缓震性能更好的鞋子、更换不同的运动项目、膝关节置换术

              其中鞋子可能看起来非常基本,但实际上中国有很多老人,穿的还是那种传统的布鞋,下面的硬橡胶底几乎没有什么缓震性可言。一双不滑、缓震好的鞋,每年就不知能拯救、缓解多少老年人,这种信息不比现在中老年微信群里流行的养生知识有用?但最终结果就是,大部分人没有选择相信最有用的信息,所以最后的结果也有所不同。

              -----------------------------------------------------------

              突然意识到我和七天兄简短的讨论涉及了两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之间甚至有所关联。

              上次我和七天兄从一道数学题出发,其实也在谈论人才所需求的素质。我提出的一个观点是“灵感”,即:不管要不要具体做事,对事物“是否可为”要有个判断。

              把那天的问题和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可能更能体现我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既要博学,又要根据有限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看起来有些离经叛道——信息不充分你做什么决策?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决策在做出时,信息都是不充分的,只不过有些人能意识到,有些人意识不到。

              当然以上这些都只是个人观点,绝非表示我的认知就是对的,只是身处时代洪流下的一点感悟——或许过去几十年这种无限强调专精和分工的状态,就像过去几十年里无限强调生产效率、低冗余的状态一样,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例呢?

              • 家园 关键不在换关节,而在于是否能把关节和心脏关联起来。

                如果换关节不是选项,那么正确的做法是在关节和心脏之间找一个平衡:既不能把关节用得太狠,导致关节疼痛;也不能为了保护关节而放弃锻炼心脏功能。

                这里的关键是,能不能把关节和心脏联系起来。如果没有相关知识,片面听信“运动会损伤膝关节”这一科学道理,就有可能做出错误选择。在这种时候,直觉和常识,比超出自己认知的科学道理,要靠谱得多

                所以我才说: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试图去辨析专业解读,还不如白痴。

                -----------

                至于我们讨论的另一个话题,我的观点是:年轻的时候,学会主要靠简单基本的手段、通过枯燥繁琐的重复来解决复杂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可以让人受益终生。

                举个例子。小盆友学数学都是从四则运算开始。等学到分数加减法,通分约分主要还是用加减乘除,只不过两个分数加减需要进行5、6次加减乘除,做多了小盆友就开始烦了。等学到多项式,展开、合并同类项、再分解因式,反复折腾,由于要区分不同的项,容易出错,小盆友就要开始抓狂了。一元二次方程,能分解还好,如果需要用公式,还有根号,更容易出错,小盆友就更抓狂了。。。

                等上了大学,一个大作业仨星期,一个齿轮校核几十个参数,技术含量看起来也不高,都是简单繁琐的加减乘除,外加查表查曲线,绝对磨性子。。。

                年轻时经历过这样的训练,就会认识到:解决复杂问题靠的主要是简单基本手段的枯燥繁琐的重复。有没有灵感、天赋、技巧?有!但是灵感、天赋、技巧代替不了基本手段的繁琐重复。

                遇事不愿踏下心去注意细节,是年轻时没受到过应有教育的外在表现。

                通宝推:学步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