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因为不是读书人,这俩草根丞相受尽欺负|二十四史探秘050

      话说在元帝儿子成帝继位九年之后,成帝的亲舅舅王凤把王商从丞相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张禹接任了丞相并被封为安昌侯。王凤有一个兄弟,名字也叫王商,但这里的王商不是王凤的兄弟,而是宣帝舅舅的儿子。

      王凤的兄弟王商,论辈份,比宣帝舅舅的儿子王商要低一辈。成帝在位时,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执掌权柄,王家四兄弟,个个都威风八面。哪四兄弟呢——王凤、王音、王商、王根。这个王商被封为成都侯。这王家四兄弟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兄弟,若干年后,那个终结西汉的王莽,就是王凤的侄子。

      说到王莽,在汉昭帝时期也有一个王莽,当时官也不小,当过右将军。但史书上只给了寥寥几笔,比不上后来的那个王莽。你看,古人取名字就这么没创意。笔者在读史时,经常看到他们取个差不多的名字,比如春秋的时候,很多人叫“杵臼”“无忌”“不害”,西汉中期,很多人叫“千秋”“延寿”“彭祖”。笔者想,等二十四史理完了,回头来总结一下古人取名字的学问,也许是一件挺有趣的事。

      扯远了,赶紧刹车。今天说的两个人,一个叫薛宣,一个叫朱博,也是汉末做过丞相的,虽然也像匡衡一样起于草根,就因为他们不是读书人,所以就算他们很有才干,也受尽了欺负,最后落个凄惨的下场。

      不忘旧恩

      先说薛宣。

      薛宣是从小吏起家,当过小官僚的秘书,也当过监狱里的文书,慢慢混到了县长助理(县丞),放现在,也就是一个科级干部,最多是一个副处。

      就在当县长助理的时候,薛宣遇到了贵人:琅玡太守赵贡。赵贡在巡视辖区工作时,发现了薛宣这个人才,就让薛宣一直跟着他,直到巡视完全部属县。

      巡视工作完成后,赵贡又把薛宣带到了太守府,把老婆孩子一起叫出来,让他们和薛宣见面,然后,赵贡对薛宣说:“小薛啊,等到你以后当丞相的时候,我的这两个儿子,还是能胜任丞相助理的。”意思就是说,等你发达了,帮罩着一下我的两个儿子。

      有了赵贡的帮助,薛宣此后开始走上顺风路,慢慢升迁,后被王凤赏识,让他做了长安令。长安令虽然只是一个县官,但是在天子脚下,就和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一样,地位相当重要。

      果然,由于薛宣在长安令任上干得不错,不久之后,就升为了御史中丞,这个官是御史大夫的助理,在中央政府里执掌法令,对外统管刺史(相当于现在中央巡视组组长),已经很不小了。

      再往后,在成帝任上,薛宣得到了重点栽培。先是外放到地方上,先后做临淮和陈留的太守,再然后安排做左冯翊。《汉书》中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薛宣善于治理政事,很得民心,这不是笔者今天要说的重点,不一一详述,这里只说一件小事。

      古时,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一点不亚于现在的春节,和西方类比,相当于圣诞了。到了冬至,政府部门是要放长假的。薛宣有一个手下,贼曹掾(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张扶图表现,不愿意休假,表示要加班加点地干活。放现在,这可是劳动模范的典型啊,媒体上推一推,又是一个优秀人物,但是薛宣看不惯这种做法,他劝张扶说:“冬至的时候按规矩放假,这是老传统了,虽然你公务繁忙,但是家里人也盼着你回去团聚。你应该和大家一样,回去陪老婆孩子,安排酒菜,宴请街坊,大家一起高兴高兴,这才是合宜之举。”张扶听了薛宣的劝告,羞愧不已,马上放弃了加班,回去陪老婆孩子了。

      总之,薛宣上上下下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好,事情也做得漂亮,不久就升官为少府,去给皇帝做大管家了。不到一个月,御史大夫死了,薛宣被人推举接任了御史大夫,也就是丞相的备胎。他运气也真是好,在备胎的位置上没几个月,丞相张禹撂挑子辞职了,薛宣顺利接任丞相,被封为高阳侯。

      薛宣一接任丞相,马上就任命赵贡的两个儿子为丞相史,兑现了此前赵贡对他的托付。

      遭受冷落

      做了丞相,这并不意味着薛宣迎来了人生的辉煌,而恰恰是他霉运的开始。

      先是,他的属下不服他,认为他办事繁杂细碎,抓不住要点。后来,皇帝也开始轻视他,因为当时的皇帝汉成帝喜欢读书人,就像以前说的匡衡、张禹之类满腹经纶的,薛宣没读过什么书,是从小吏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办事再能干,因为没有过硬的文凭,不是211、985、双一流毕业的,总给人一种乡镇干部土包子的感觉,就算你弄再多党校研究生的证书,也还是一个土包子。

      后来有两件事,更让成帝对薛宣不满。一件是广汉郡出现了一股以郑躬为首的土匪,薛宣派人去剿匪,剿来剿去总是不成功,皇帝就换了一个人,派河东都尉赵护去广汉郡做太守,赵护只用了几个月,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郑躬团伙。另一件是邛成太后突然死了,要办丧事,那时候的国库已经很空虚,薛宣没有办法,为了把丧事办得风光,只好加收税赋,皇帝又对此不满,认为加税会扰民,激起民变。

      最后,皇帝一纸诏书,列举了薛宣的几大罪状,把他给免为平民,遣送回了老家。

      薛宣在丞相任上的时候,知道自己读书不多,遭人轻视,所以平时还是蛮敬重那些有学问的人。当时他的手下有一个叫翟方进的人(翟的故事以后再讲),当时在学术界名声很大,薛宣对翟方进刻意结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薛宣被免职后,翟方进成了丞相。翟方进认为他能有今日,离不开薛宣以前的提携,于是知恩图报,在薛宣被免职两年后,向皇帝建议说:“薛宣以前犯了点小罪,被免了职,但他还是很能干的,特别是通晓法律,熟悉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要不,皇帝你还是用一用他吧。”

      皇帝点头同意了,薛宣又被召到京城,再次封为高阳侯,外加“特进”的封号,基本上享受和张禹一样的待遇。政治地位虽然上去了,但在具体职务上,薛宣只被任命为给事中,兼管尚书事。嗯,懂行一点的可以看出来,就是说,官不大,但有实权,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现在的发改委,里面的那些司长局长,屁大一点官,但手里的权力却能让地方上的省部级官员对他们点头哈腰。

      好日子没过多久,薛宣又摊上了祸事。当时皇帝有一个宠臣淳于长,这个淳于长是王凤的外甥,此人不学无术,凭着王凤的关系混进中央政府,又靠溜须拍马得到皇帝的欢心,位列九卿。薛宣和这个淳于长关系很好。此后淳于长和王莽争权,淳于长哪里是王莽的对手,王莽将淳于长搞下台后,薛宣因为淳于长的关系被连坐,再一次被免职遣送回老家,最后病死家中。

      最后补充一点薛宣的家事。薛宣第二次复出的时候,刚好死了老婆,皇帝赐令他娶了正在守寡的敬武长公主。薛宣第二次被赶回老家后死了,公主居然又和薛宣的儿子薛况好上了。皇家的事,本来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但公主和王莽过不去,等王莽上台后,找了个理由,把公主毒死,薛况被斩首示众。

      少年游侠

      再来说朱博。朱博也不是读书人,小时候家里穷,年轻的时候,做了杜陵的一个亭长,亭长是个什么“官”,老衲就不用多解释了。但请注意,他是杜陵的亭长,杜陵是汉宣帝的坟,也就是说,这里靠近京师,不,这里就是京师。亭长朱博喜欢交同龄朋友,在一起练点小武术什么的,慢慢也成了当地的江湖大哥。

      不知是靠什么关系,也许就是因为杜陵的地理位置特殊,江湖大哥朱博结交了京城里的两个官二代:时任前将军萧望之的儿子萧育,和御史大夫陈万年的儿子陈咸。这两个关系,为朱博日后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博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亭长了,江湖上混的,怎么能只是一个亭长呢?他这时候是功曹,然后被推举为安陵丞,后来又到京兆当小吏,再然后到地方上做督邮的秘书,总之,他虽然不是亭长了,但一直都是小吏。小!吏!,没一个是正经的官职。

      陈咸那个时候已经是御史中丞,因故被关进了监狱。作为陈咸的好朋友,朱博听到消息后,辞去了工作,偷偷地跑到监狱里打听陈咸的案子。当时陈咸被办案人员狠狠地打了一顿,朱博伪装成医生混进监狱,见到陈咸后,先是替陈咸通风报信,后来干脆伪装成陈咸,替陈咸受刑,被打了几百军棍(几百啊!稍稍挺不住,是会要了小命的),陈咸因此被免了死罪,被释放出狱。

      而朱博,也因为这个事情,成了江湖上的一个传奇。江湖中人说起朱博,都会挑起大拇指说:朱博这个人,仗义!

      很久很久以后,当年的少年游侠慢慢成长,差不多也算是中年人了吧,元帝死了成帝上位,王凤开始把持朝政。王凤看中了陈咸,让陈咸做王凤的大管家。而陈咸,这时候也没有忘记他的过命的好朋友,他向王凤推荐了萧育和朱博,让萧、朱二人也进入王凤的府中打工。

      朱博这才迎来了他仕途上的直通车。进入王凤府中的朱博,很快得到了王凤的赏识,先是推荐他做了栎阳县令,再历练了两个县之后,担任长安令,又因政绩升任翼州刺史(相当于中央派驻到河北省的中央巡视组组长)。

      为官之道

      笔者有必要在这里说几个朱博处理政务的具体故事,以说明这个没读过书的人的出色能力。

      算起来,朱博属于武官出身,他没有经历过文职,等到他做了巡视组组长,到河北巡视的时候,他的一个手下很看不起他,于是有心想出他的洋相。朱博到河北巡视的第一个县,就有几百人堵在官府门口,有官员有百姓,要向朱博告状。

      这时候,朱博的那个手下跑过来,对朱博说,大人,您看,告状的人这么多,要不我们就暂时留在这个县里,把这些投诉登记下来,一件件处理,等处理完了我们再到下一站吧。

      朱博知道是这个手下在捣鬼,他不慌不忙,让这个手下先去准备车马,车马准备好了之后,朱博出来,站在车上与那些要告状的人见面,对他们说:“你们这些告状的人听着,如果你们要告科级、处级干部的,就到市纪委去告,我们中央巡视组不接受这些低级官员的案子。如果你们要告厅局级干部及以上的,等我们巡视完全省后,你们准备好材料,到中央巡视组在省城的办公地点去投诉。其他那些民事刑事案件,你们到各级法院去,中央巡视组不管这些。”在门口围堵的四五百人一听,哦,这些事不管啊,那就走吧,于是人群散去,一场骚乱马上消弥于无形。

      朱博事后一查,果然是那个手下在背后主使,朱博马上把这人杀了,此后,地方上的官员都对朱博怕得不得了,再也不敢做手脚了。

      朱博后来升任琅玡太守,在山东地界。山东人向来做事慢慢吞吞,为人自高自大。朱博刚上任,他的那些直接下属们都交上病假条,在家里卧床不起。朱博觉得很奇怪,怎么我一来他们就都病了呢?难道我是禽流感?

      朱博后来问明了原因,原来,这里官场的风俗是这样,新来的长官上任,下属们都要做出生病的姿态,要长官派人到这些下属家里表示慰问,下属才会“病愈”上班。

      对这种官场习惯,朱博搞清楚后,胡子都气得翘起来了,拍着桌子大骂:“奶奶个熊,生病是吧?好,生病就不要来了,老子换人。”朱博说到做到,他马上召集手下的手下,挑出一些看起来比较能干的人,让他们去补“病人”的缺,把那些称病的官员全部免职。政令一出,全郡震动。

      朱博的手下,有一个老儒生叫赣遂,平时很受人尊敬,是几百人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仗着这个势,赣遂在见到朱博时,拜见动作也是慢吞吞的,朱博不高兴,把赣遂停了职,让人专门教赣遂练习行礼跪拜,不练熟不许上岗。朱博还下令,太守衙门的工作人员,不许穿那种宽袍大袖的儒生衣服,都要改穿稍微紧身的,衣服要离地三寸,方便行走。

      作为郡一级的地方长官,朱博一向不太干涉县里的事务,让县里的官员自己酌情处理。姑幕县有八个人作乱杀人,没有被抓获,事情汇报上来后,郡里的公安局长主动请缨,要求到县里去抓这个案子,朱博没批;郡政府办公室主任也希望下到县里去抓这个案子,朱博还是没批。后来太守助理过来问,朱博才说:县里自然有人办事,我们何必干涉呢?我们只用发一个文件,去督促一下就行了。

      督促的文件发到县里,县里的派出所所长着急了,马上带人日夜查案,十来天里就把八个人里的五个给抓到了。消息传来,朱博又发了一个文件,要为派出所所长记功,然后让他慢慢再抓剩下的三个人。

      朱博后来改任左冯翊(你看,他的仕途轨迹和薛宣是多么相似啊),左冯翊下属的长陵有一个大户,户主叫尚方禁。尚方禁年轻的时候偷别人的老婆,被人砍伤,脸上留了一道刀疤。尚方禁想谋求一官半职,就向朱博的办公室主任行贿,然后被安排了一个小官。朱博听说了这个事,找了一个其他的理由,召见尚方禁,看到尚方禁脸上果然有一个刀疤。朱博支开左右,问尚方禁:“你脸上的这个疤是怎么来的呀?”尚方禁听朱博这样问他,就知道朱博已经明白他的事情了,马上向朱博请罪。朱博笑着说:“男子汉大丈夫,好点色是再正常不过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会重用你的,你好好干就是了。”果然,此后尚方禁拼命为朱博办事,深得朱博信任。

      对于那个办公室主任,朱博暂时放过了他,但过了很久之后,朱博单独召见这个办公室主任,说,尚方禁向你行贿的事,你不要以为我不知道,现在,你把你受贿的事都给我写下来,就算收了一文钱,也不许漏下,有半句假话,我要你的脑袋。这个办公室主任不敢作假,一五一十地都招了出来。朱博批评了他一顿后,让他把他记录罪状的纸给撕了,还是让他继续工作。这个办公室主任此后再也不敢姿意妄为。

      站错了队

      在成帝时代,朱博最大的官做到后将军,这倒也符合他的“武官”形象,他和当时的权臣王立(王凤的弟弟)关系很好,王立获罪免官后,朱博也被牵连免了官。

      一年多后,换了皇帝汉哀帝,朱博再次被启用,任光禄大夫,后来又由京兆尹改任大司空(御史大夫)。哀帝时候对官职进行了一些改革,当时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丞相改为大司徒,太尉此前早已改为大司马。这三司合称“三公”。

      朱博由京兆尹一跃而为大司空,是他站队的结果。前面讲孔光的故事时,也说过这个事,也就是哀帝他奶奶傅瑶,在哀帝上位后,想给自己弄一个尊号,想与正式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平起平坐。但当时的三司一起反对,丞相孔光和大司空师丹反对倒也罢了,大司马傅喜可是傅太后的堂弟。这可气坏了傅太后,于是傅太后就向她的另一个堂弟傅晏求助,傅晏很听傅太后的话,但他比不上傅喜的地位和权势,他得寻找援手,于是他找到了时任京兆尹的朱博,两人一拍即合。

      在这两人的运作下,他们先找三司里面势力最弱的师丹下手,在搞掉师丹后,朱博接任了大司空的位置。当了大司空的朱博继续不停地偷偷向皇帝告孔光和傅喜的状。迫于奶奶的威逼,哀帝不得已罢免了傅喜和孔光,这时候的朱博接了孔光的位置,被任命为丞相,封为阳乡侯。

      事情到这里,本来是皆大欢喜。朱博拜相封侯,傅太后得了尊号,也去了眼中钉肉中刺。但人心不足蛇吞象,那个小心眼的傅太后对她的堂弟傅喜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傅喜当时只是被免了大司马的职,还保留着高武侯的封号,傅太后想让皇帝把他的这个侯位也拿掉。

      她还是找傅晏出马,傅晏就让朱博去操作。朱博接到了命令,就和当时的御史大夫赵玄一起商量。赵玄起先不同意,说事情已经作了判决,现在再拿出来翻炒有点不合适。朱博说,我已经答应了傅晏,因为这是太后的旨意。平民有事求我,我都会全力相助不惜一死,何况是至尊的太后呢?我只能冒死去办这件事了。

      看到朱博这么说,赵玄只好答应了下来,两个人一起上奏,请求皇帝将傅喜免为平民。汉哀帝知道傅太后恨傅喜,怀疑朱博和赵玄是接受了傅太后的旨意,就把赵玄叫去问。赵玄这个没用的家伙,一问就招了。哀帝为此大为光火,命令群臣一起审议朱博和赵玄的罪名。

      这个事情说起来,前面的三司是哀帝免的,傅太后的尊号是哀帝批准加的,傅太后是他奶奶,从小把他扶养长大,现在,朱博赵玄为他奶奶办事,他为何这样生气呢?

      很好理解。奶奶虽然是奶奶,而且是有养育之恩的奶奶,但现在他是皇帝。他不能忍受身边最重要的大臣被他奶奶控制,这会让他有一种作为傀儡的感觉。朱博赵玄死心塌地为傅太后卖命,作为皇帝,只能下狠手铲除了。哀帝要借刀杀人,他想起了那帮一直瞧不起朱博的文人。

      以张禹的学生彭宣为首的文人,都是读之乎者也长大的,对一介武夫而当上丞相的朱博一向看不起,而且,他朱博居然这么没有气节,居然听一个老太婆的话,真是侮辱了丞相这个职位啊。于是,彭宣、龚胜等人引用《春秋》,将朱博赵玄等批得体无完肤,朝堂之上,四五十名大臣表决,一致同意给朱、赵定下大逆不道的罪名,下狱等候进一步的处理。

      哀帝决定,减免赵玄死罪三等,傅晏削去四分之一的食邑。对这两个人,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了。但对于朱博,则直接让人将他押到牢里去,朱博知道,年轻气盛的小皇帝是不会放过他的,在押送他的人来到之前,朱博喝下毒药自杀了。这时候的朱博,接任丞相仅仅几个月。

      今天的标题是“因为不是读书人,这俩草根丞相受尽欺负”。薛宣朱博两人,虽官至丞相但不为皇帝喜欢,这与他们有没有读过书,其实关系并不大。那又是因为什么造成了他们不太美好的结局呢?因为,他们不是“自己人”!

      通宝推:听松,
    • 家园 萧望之:生命中不可承受的托孤之重|二十四史探秘049

      中国古代的帝王们,经常演一些托孤的悲情戏,最出名的,当数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这是后面的历史了,笔者今天要说的是萧望之,西汉宣帝元帝时期的一个名人。

      说起来,萧望之也是进入了麒麟阁十一功臣名单的,与霍光、张安世、丙吉、苏武等人齐名。这四个人,前面笔者也或多或少地说过一些他们的故事,比如霍光,也参与过武帝托孤的大戏,他也尽心尽力地辅佐了天才少年昭帝刘弗陵。

      相比霍光,萧望之的悲剧在于,首先他是一个弱势的人,人虽然刚直,但官不够大,也没有什么花花肠子,不像霍光,当时大权在握,一手遮天,皇帝看到他都打哆嗦。其次,托孤的班子不团结,霍光当年虽然把同为托孤团队的上官桀和桑弘羊干掉了,但那是后来的事,刚开始接受托孤重任的时候,这个班子还是非常团结的,而萧望之的团队,从一开始就不团结,托孤班子的班长、外戚史高与萧望之不和。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萧望之一介书生,没有权谋之术,搞不赢几个在官场浸淫数十年的太监,最后被石显等人将他逼死。

      总结得是不是早了一点?好吧,还是先看看故事,其中是是非非,还是由河友们自己来作论断。

      出仕不利

      据说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这个不是《汉书》里说的,是后世的《南齐书》和《梁书》里说的,后世的萧道成和萧衍,分别是南齐和梁的皇帝,号称是萧何的二十几代孙子了,这个不管真假,就以后再说吧。

      反正,据《汉书》,到萧望之的时候,他家已经是东海郡兰陵县的农村户口了,“家世以田为业”。然后,萧望之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为大汉之崛起而努力读书,找了很多名师,在读书人的朋友圈里,渐渐混了点名声。

      宣帝的大恩人、时任长史丙吉觉得萧望之是个人才,就向大将军霍光推荐。同时被推荐的,还有一个叫王仲翁的。

      霍光找了个时间,准备对他们进行面试。这之前不久,霍光因为和上官家的人吵架,被人行刺,自此之后,霍光就定下规矩:前来见他的人,都必须脱光了衣服进行搜身,不许带武器见他,这还不算,见面的时候,还得由两个人把求见的人架着,不许乱动。

      萧望之觉得这种搞法太伤自尊,从旁边的小门退了出去,不想去见霍光了。霍光旁边的侍卫不干了,说,你以为你是谁啊,大将军的府上,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么?两边吵了起来,惊动了霍光。霍光说,好吧,不把你架着了,你过来,我们谈一谈咧。

      萧望之开始苦口婆心地劝霍光:大将军你受先帝托孤之重,天下的读书人都想投靠你,但你这种搞法太不尊重读书人,这样是不好的,是不对的。

      霍光不高兴了,心想,你是谁呀?我堂堂大将军,需要你一个穷书生来教训我么?于是,与萧望之一起的王仲翁等人因为听话,被霍光委派为大将府的管事,而萧望之被打了退票。三年时间里,王仲翁不断升官,升到了光禄大夫给事中,算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了,而这时候的萧望之,通过其他途径,才混到了一个小小的守门郎官。

      有一天,王仲翁带着他的奴仆,前呼后拥地从萧望之守的那个门经过,他对萧望之说:“你为什么不能随大流呢?你看,你要特立独行,现在就只是一个守门的。”萧望之白了王仲翁一眼,冷冷地说:“人各有志!”

      又过了几年,萧望之的弟弟犯了事,萧望之被连坐,连门也守不成了,被打发回了老家,做了地方上的一个小吏。后来还是时任御史大夫魏相怜惜他是一个人才,让他跟着做了一个下属。

      平步青云

      就像当年韩信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今萧何的六世孙萧望之,却是“败也霍光,成也霍光”。

      “败也霍光”前面说了,那“成也霍光”怎么讲呢?因为霍光死了。霍光死后,霍氏子孙还在中央掌权。萧望之要报仇,就从霍家子孙上面下手了。

      这一年的夏天,京师里面下了一场大冰雹。萧望之就求见宣帝,说有重要的事情要跟宣帝讲。宣帝以前也听说过萧望之的名声,就派了一个心腹去见他。

      萧望之见到宣帝的心腹,就利用谶纬之学,开始在这场大冰雹上大做文章了。他说:春秋时鲁国鲁昭公三年也是下了一场大冰雹,这是上天在示警。但是鲁昭公不放在心上,结果季氏专权,流放了鲁昭公。现在陛下您上台六七年了,一直没有祥瑞出现,反倒下这场大冰雹,这同样是上天在示警,警告陛下这是大臣执政、一姓专权导致的。陛下你千万要小心啊。

      这个时候说一姓专权,是谁?当然是指霍家了。宣帝当时正想拿下霍家,正好,萧望之给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番话说到了宣帝的心坎上了。宣帝干掉霍家的事,以前说过,这里不再赘述,单说萧望之,他因此得到了宣帝的赏识,马上提拔他做了谒者,后来又在一年里三次升他的官,做到丞相司直,成了二千石级的大官。

      宣帝有心栽培萧望之,就想派他到地方上去历练一番,决定任命他为平原太守。但是萧望之只想做京官,不想到地方上去,怕一去之后被皇帝忘记了,就没有上升的机会了。他到平原太守任上不久就给宣帝写了一个奏折,说朝中要有合格的谏官,经常提醒皇帝,才能让政治清明,国家太平。宣帝是个明白人,当然知道萧望之的想法,也就做了个顺水人情,把他从平原太守的位置上接了回来,让他去管理少府。少府是九卿之一,相当于是皇帝私人的大管家。

      在少府干了一段时间,宣帝还是想考察一下萧望之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能力,决定让他去做左冯翊。左冯翊是京师三辅之一,官虽然不太大,但地位很重要。但从少府改任左冯翊,那是降职,这下萧望之害怕了,以为是得罪了皇帝,他听到改任的消息后,马上上书请病假。请病假是那时候官员的常用手法之一,意思是向皇上表明,如果皇帝你觉得我有罪,那我就老老实实地认罪,听候你的处理。

      病假条交到宣帝面前后,宣帝马上派了一个心腹去告诉萧望之,说,你不要担心,皇帝没有对你不满意,只是派你到那里锻炼一下,考察考察,同时让你攒一点政绩,你的明白?

      萧望之心里一块石头落地,马上收拾行李,屁颠屁颠跑去上任了。萧望之在左冯翊干了三年,被提拔为大鸿胪,这个官也是九卿之一,掌管各路诸侯和少数民族事物,比前面的少府那个官,要有面子得多。

      错失丞相

      宣帝神爵三年,这一年离萧望之上书谈冰雹之事已经九年。这一年,御史大夫丙吉升任丞相,萧望之接了御史大夫的位置。在西汉,一般来说,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备胎,前面的丞相没了,后面的御史大夫就会顺位顶上去。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萧望之,距离臣子的权力顶峰只有一步之遥了,况且,丙吉年岁已高,随时都可能死去,丞相之位正在向萧望之招手。

      意外陡生。这一年,大司农中丞向宣帝建议设立常平仓,也就是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系统,以应对灾年时粮食短缺的问题。宣帝认为建常平仓很好,但是萧望之反对。反对就反对吧,但萧望之话多,反对的同时又大发议论,说现在很多的高级官员能力低下不称职,三公的人选不当。宣帝觉得他这番话不对味,好像是在讽刺丙吉。以前笔者讲过丙吉的故事,他是狱吏出身,因为年轻时救过受难中的宣帝,宣帝感恩,所以对丙吉特别加以重用,最后官至丞相的最高位。

      现在萧望之说高级官员不称职,说三公人选不适当,那肯定不是说他萧望之不适当,太尉之职只是一个虚职,那不适当的只有是丙吉了。你萧望之说丙吉丞相不适当,那就是说我皇帝处事不适当,因为丞相是我任命的,那你萧望之到底是什么意思?

      宣帝派出三个大臣去质问萧望之,想问他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萧望之如果服一下软,也就没什么事了,谁知道他居然把官帽摘下来,和三个大臣辩论了起来。摘官帽和请病假一样,在当时也是有特别含意的,意思是说,我不当这个官了,我不希罕这个官,或者是说我现在不是以官职身份在说话,就像现在的警察脱了警服打人一样。

      萧望之彻底激怒了宣帝,再加上一些大臣在中间告状,说萧望之太狂太傲,不讲礼数,不尊重丞相丙吉,还有贪污等等。宣帝下诏,免了萧望之御史大夫的官职,降为太子太傅,也就是让他去做太子的老师。

      御史大夫的接任者是黄霸。没过几个月,丙吉就死了,黄霸顺位接任了丞相。黄霸死了之后,于定国又顺位接了丞相的位置。可惜了萧望之,就这样和丞相一职失之交臂。

      托孤寄命

      宣帝神爵三年,这一年离萧望之上书谈冰雹之事已经九年。这一年,御史大夫丙吉升任丞相,萧望之接了御史大夫的位置。在西汉,一般来说,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备胎,前面的丞相没了,后面的御史大夫就会顺位顶上去。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萧望之,距离臣子的权力顶峰只有一步之遥了,况且,丙吉年岁已高,随时都可能死去,丞相之位正在向萧望之招手。

      意外陡生。这一年,大司农中丞向宣帝建议设立常平仓,也就是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系统,以应对灾年时粮食短缺的问题。宣帝认为建常平仓很好,但是萧望之反对。反对就反对吧,但萧望之话多,反对的同时又大发议论,说现在很多的高级官员能力低下不称职,三公的人选不当。宣帝觉得他这番话不对味,好像是在讽刺丙吉。以前老衲讲过丙吉的故事,他是狱吏出身,因为年轻时救过受难中的宣帝,宣帝感恩,所以对丙吉特别加以重用,最后官至丞相的最高位。

      现在萧望之说高级官员不称职,说三公人选不适当,那肯定不是说他萧望之不适当,太尉之职只是一个虚职,那不适当的只有是丙吉了。你萧望之说丙吉丞相不适当,那就是说我皇帝处事不适当,因为丞相是我任命的,那你萧望之到底是什么意思?

      宣帝派出三个大臣去质问萧望之,想问他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萧望之如果服一下软,也就没什么事了,谁知道他居然把官帽摘下来,和三个大臣辩论了起来。摘官帽和请病假一样,在当时也是有特别含意的,意思是说,我不当这个官了,我不希罕这个官,或者是说我现在不是以官职身份在说话,就像现在的警察脱了警服打人一样。

      萧望之彻底激怒了宣帝,再加上一些大臣在中间告状,说萧望之太狂太傲,不讲礼数,不尊重丞相丙吉,还有贪污等等。宣帝下诏,免了萧望之御史大夫的官职,降为太子太傅,也就是让他去做太子的老师。

      御史大夫的接任者是黄霸。没过几个月,丙吉就死了,黄霸顺位接任了丞相。黄霸死了之后,于定国又顺位接了丞相的位置。可惜了萧望之,就这样和丞相一职失之交臂。

      托孤寄命

      光阴似箭啊日月如梭,一转眼,又是九年过去了。宣帝躺在病床之上,召见了三个人。

      这三个人,是外戚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史高是宣帝舅爷爷家的人(戾太子刘据的史良娣是宣帝的亲奶奶),被封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封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三个人都接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

      请注意宣帝的这种安排。

      首先,在官职上,外戚史高的官最大,掌握了实权,萧次之,带个前将军的职,周堪仅仅是一个光禄大夫。当然,不是说光禄大夫的官很小,而是说,相比于史萧二人,就显得小了,而且不配顾命大臣的身份。

      其次,领尚书事,这意味着赋予了他们处事中央政事的资格。

      这两者结合起来看,说明宣帝对萧望之和周堪并不放心,认为他们有办事的能力,但还是找娘舅家的人来监视着。一旦有异心,大司马车骑将军就会出手,将萧周二人拿下。这种安排,果然为以下埋下了祸根。

      宣帝不久就死了,元帝刘奭继位。刘奭是萧望之和周堪的学生,有感情在,平素就很尊重他们两人,言听计从。

      萧周二人受到重用,史高不满了,史高的两个太监朋友弘恭和石显也不高兴了。

      宣帝的时候,别看外廷的那些大臣们闹腾得挺欢,但宣帝根本只当他们是一个摆设,因为宣帝是一个法家的拥趸,并不喜欢那些儒家的书呆子。在执政策略上,他采用的是外儒内法的务实办法,将朝廷真正的大权,集中在中书宦官,也就是太监弘恭和石显手中,这些中书宦官对宣帝负责。

      弘恭、石显两人,和史高也是好朋友,相互依靠声援。现在元帝上台后,萧周二人怂恿元帝从太监手里夺权,想要换上读书人,这自然引起了太监和外戚们的忧患和警觉。

      误交小人

      萧望之和周堪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向天下征召优秀的读书人来做谏官。有一个叫郑朋的人,想攀附萧望之,就先是给皇帝寄出一封告御状的信,信里列出史高派门客到地方上作恶的事,还说到外戚许、史两家的子弟的罪行。元帝把郑朋的书信交给了周堪,周堪如获至宝,觉得郑朋此人可用,就让郑朋待诏金马门(东方朔就“享受”过这个待遇)。

      此后,郑朋又给萧望之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拍萧的马屁,只不过,这个马屁拍得比较委婉,比较见水平:如今您六十岁,身居重位,做到了将军的职位,是读书人的最高成就了。现在,将军您是想做管仲、晏子呢,还是想做周公、召公?如果只是想做管仲和晏子,那我就回家去种田算了。如果将军是想追求周公、召公一样的丰功伟绩,那么在下愿意竭尽全力帮助将军。

      萧望之看了这封马屁信,心里那个舒服啊,就收下了这个郑朋,把他当作左膀右臂。但,这个郑朋不是个好人,在萧望之手下干了没多久,就原形毕露,经常做坏事(至于具体怎么坏,《汉书》中没明说),萧望之就和他断绝了关系,不再往来。这样一来,萧周阵营的人也就不再举荐郑朋为官了。

      郑朋心怀怨恨,转而去投靠史高、石显和许家,他说以前之所以常常说许、史两家的坏话,都是周堪让他说的。许家的许章请求元帝召见郑朋,召见完后,郑朋出来扬言,说他在元帝面前告了萧望之的状,列举了小罪五条、大罪一条,中书令在一旁听到了我说的话。

      中书令就是指弘恭和石显。萧望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跑去责问两人,本来,萧望之的责问,带一点为自己洗白的意思,也没打算把他们两人怎么样。但弘恭和石显害怕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做掉萧望之。

      被辱自杀

      萧望之做元帝的老师做了九年,日久自然生情,何况元帝本来也是一个被儒家思想洗脑很彻底的人,对萧望之既敬且畏。想做掉萧望之并不那么容易。

      但元帝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就是生性懦弱且无主见。虽然萧望之一直怂恿他把弘恭和石显换掉,但他总觉得这两人是先帝时期的老臣,不忍下手。这,无疑给了弘、石两人机会。

      终于,等到了萧望之休假的时候,弘、石二人安排郑朋等人再去向皇帝告状,说了萧望之种种不是。西汉时候办事也是讲究程序的,既然有人告了状,即便皇帝相信被告之人无罪,按程序也得派人去查一查,于是调查的任务就派到了弘恭身上。

      弘恭装模作样走了一下过场,回告元帝说,萧望之等人如何如何不对,建议把他们交给廷尉审查。元帝是个小年轻,刚刚继位,也不太懂得朝廷中的办事方法,不晓得交给廷尉就是下狱,以为只是派人去问一问就完了,也就同意了弘恭的建议。

      于是,萧望之等一帮人就被送进“秦城监狱”给关了起来。

      过了两天,元帝找周堪有事,宣他进宫来,旁边的人说:陛下你不是已经把他们关进监狱了么?进了“秦城”的人,不太好召见吧?

      元帝大吃一惊,把弘恭和石显叫来臭骂了一顿,说,怎么能这样,赶快把人给我放出来!

      弘、石二人请罪之后,说,这个,规矩不能坏,既然经您批准已经把他们关进了监狱,还是得按程序审查完了之后才能放人。

      年轻的元帝果然被规矩吓住了,不敢和这帮太监硬来,只好另找丞相和御史大夫求情,说,萧望之做了我八九年的老师,也没犯什么大事,被诉的罪名也一下子说不清楚,就把他们免职后放了吧。

      萧望之等人被放了出来,但免了官职成了平民。这只是元帝的缓兵之计。果然,过了几个月,元帝又下命令,要把萧望之再调到中央政府来任职并赐封关内侯。元帝本来是想通过一番运作,最终让萧望之做丞相的。

      恰巧这时候萧望之的儿子萧伋上书给他爹申冤,被政敌指控为“对皇帝不敬”的罪名,弘恭、石显等人又跑到元帝面前说:陛下啊,你看这个萧望之太不像话了,以前的罪没和他清算,放过了他,陛下你现在还准备再重用他,他却不思悔过,指使儿子上书,这也太嚣张了。陛下您不妨先把他关几天,教训教训他,再用他不迟。

      元帝说,这怎么行?萧师傅为人刚直,把他关起来这不是要他的命么?

      石显说,陛下您放心吧,他不过是一点小过失,没什么大不了的,萧师傅怎么会因为这点小事和自己的命过不去呢?

      元帝说,那好吧,你们小心行事。

      石显讨得了圣旨,马上召集了大队骑兵,跑去包围了萧府,吵着要抓萧望之。萧望之要自杀,萧夫人劝阻了他,认为这不是皇帝的意思,不要急着自杀,先去见皇帝再说。这时候跑出来一个冒失鬼(这个人有点可疑😮),萧望之的学生朱云正在萧望之家中,朱云却认为这是皇帝的意思,与其下狱受辱,不如自杀保持名节。

      萧望之听了朱云的话,让朱云给他配好了毒药,服下身亡,而这也正是那帮太监们所希望的结果。

      通宝推:听松,
    • 家园 赌徒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二十四史探秘048

      西域开府

      汉武帝和匈奴打打杀杀地搞了好多年,落得个惨胜,赔进去了大汉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和无数子民的鲜血生命。然后,他死了,再然后,他的小儿子当了十来年皇帝,也死了,宣帝上位。

      笔者说过,宣帝是个不错的皇帝。在打仗方面,打得没武帝那么凶,成绩也不比武帝差。这不,西域就是在他的手上归入大汉版图的。

      话说公元前68年,也就是宣帝上位第六年,汉政府派侍郎郑吉率兵在车师(今吐鲁番盆地)屯田,并安排郑吉看护罗布泊西南地区,统管天山之南。

      说实话,跑到西域那种地方去做个小官,虽然不是太苦,但实在是看不到什么前途。沟通西域的“第三类接触”已经由张骞完成,后面的人再难通过这一渠道来博得更多的声望和财富。但是,让郑吉没有想到的是,几年之后,一块天大的馅饼掉下来,把他砸晕了。

      前60年,匈奴的单于死了,本来应该由日逐王先贤掸继位,但单于的宝座被屠耆堂抢了去,屠耆堂又怕先贤掸反攻倒算,一直想干掉先贤掸。这一年的秋天,在匈奴呆不下去的日逐王先贤掸,决心带着手下的一万多人投靠汉王朝。

      汉政府派郑吉迎接前来投诚的日逐王,并封日逐王为归德侯。日逐王原先管辖的就是西域这一块,现在,日逐王降汉了,西域这一大块地方,理所当然地划入到大汉的版图。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郑吉,坐在家里成为了统一西域的大功臣,也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是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虽说级别不太高,只相当于内地的郡太守,但是他权力大啊,管的地方也大啊,整个西域,那可是几十个国家啊,都得听他的话,不听话就打。

      陈汤西行

      郑吉是个捡便宜的主,捡了一个肥缺,还捡了一个侯爵。不说他了,接下来说陈汤吧。

      陈汤年轻时喜欢读书,书读得不错,也写得一手好文章。但那时候没有科举考试,书读得再好,如果没有一个好爹,如果家里没有钱,如果和地方官攀不上关系,那也就没有什么出人头地的机会。恰巧,陈汤这三样一样也没有,他穷得只有靠乞讨为生。

      人如果穷怕了,就特别容易扭曲灵魂,然后无论什么没有节操的事情都做得出来,陈汤就是。若干年后他发迹了,他惟一的爱好就是收受贿赂,不管什么钱他都往兜里揣,也因此而落得个凄惨的结局。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反正,穷得不受人待见的陈汤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横下一条心,光着身子跑到了京城长安,想去求个一官半职,后来好不容易谋得太官献食丞这样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职务。

      这做这个小官的几年间,不知怎地,他认识了富平侯张勃,一来二往地,张勃觉得陈汤还不错,挺有才华的,两人成了朋友。

      这时候换了皇帝,宣帝死了,元帝上位。元帝上位的第二年,按惯例要臣子们举荐人才,张勃就推荐了陈汤。在等待分配期间,陈汤的老爹死了,陈汤听到了死讯,没有奔丧回家,他怕一回去,好不容易等到的机会又失之交臂。汉朝号称以“孝”立国,皇帝的谥号里面都要加一个“孝”字的,陈汤死了爹居然不回家奔丧,太不像话了,有人就把这件事告了上去。

      因为这个事,不仅陈汤没有得到官,被关进了监狱,还连累了张勃,张勃被以举荐不当的罪责削减了两百户食邑。

      幸好,后来陈汤又遇到贵人大力举荐,终于被任为郎官。他心想,反正在朝廷中名声臭了,也混不下去,干脆跑远一点,博一点别的功名才好混出个来名堂来,于是主动请缨,希望出使外国。几年后,他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校尉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

      匈奴分裂

      宣帝晚年时,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王位,其中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人势力较大。两条鳝鱼都希望得到汉朝的支持来打败另一方,因为呼韩邪单于态度诚恳,亲自到汉朝来向宣帝称臣,所以汉朝最后决定支持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当时正集中力量收拾右匈奴,也就是靠向西域一带的地方,最终,导致匈奴分裂成两块,一块以呼韩邪为首,控制了匈奴的东边,一块以郅支为首,控制着匈奴的西边。

      郅支单于此前有一个儿子留在汉朝做人质,为了把他的儿子弄回去,他就耍了一个花招。郅支单于派人来向汉朝进贡,说愿意归附大汉朝廷,不过希望能归还他的儿子。我大汉一向仁慈啊,就答应了,几经商议,派了卫司马谷吉去护送郅支单于的儿子。

      谷吉把人送到郅支王庭后,郅支单于原形毕露,杀了谷吉等人。这时候,在汉朝的扶持下,呼韩邪那边越来越强盛,郅支打不过,又害怕汉朝来找他算账,就向西逃到了康居。康居王把女儿嫁给郅支单于做老婆,郅支也把女儿嫁给了康居王。

      在康居王的帮助下,郅支单于横扫西域,西域各国对他又恨又怕,盼望着天朝大汉来解救他们。

      远征异域

      前36年,陈汤和甘延寿出使西域。

      陈汤和甘延寿商量:“夷狄欺小怕大,这是天性。西域本来属于匈奴,现在郅支单于强大起来,经常侵犯欺凌乌孙、大宛等国。如果他帮康居兼并了这两个国家,以后周边的其他几个国家就危险了。长期放纵他们的话,一定会成为西域的隐患。郅支单于地处偏远,蛮夷没有高城劲弩守卫,我们发动自己的士兵,再加上乌孙等国家的部队,打他们是小菜一碟。打败郅支单于,千秋功业可以一朝而成。”

      甘延寿赞同了他的计划,准备上奏章请示这件事,陈汤又说:“朝廷中的那帮官僚没几个懂事的,我们这个伟大的军事计划,他们哪里搞得清白咧。不能跟他们说,说了这事情就泡汤了。”

      甘延寿没有这个胆子,不敢按陈汤说的胡来,就把事情压下了。

      不巧,这个时候甘延寿得了病,呆在住所休养。陈汤瞅准这个机会假传圣旨,调动了能支配的西域各国的军队,以及在西域屯田的汉朝官兵,一共四万多人。甘延寿知道后,吓得魂都没了,不管有病没病,赶紧从床上爬起来想去阻止陈汤。陈汤拔剑手,朝甘延寿吼道:“你想么样?啊?队伍都已经集合了,你想坏了大家的事么?(信不信老子现在砍死你?)”

      甘延寿怕丢官,但更怕丢命,只好由着陈汤非法出兵。

      打仗的事情,老衲就不多说了,反正经过长途跋涉,英勇奋战,然后又用了一些诡计奇谋,挑拨离间、借刀杀人什么的,砍下了郅支单于的头,一共斩杀丁关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虏了一百四十五人,收降了一千多人。

      队伍凯旋,甘延寿、陈汤给皇帝写了一封著名的奏章:

      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臣甘延寿、陈汤率领仁义的军队,替天诛伐,依赖陛下的神灵,阴阳调和,天气晴朗明丽,冲锋陷阵打败敌人,斩了郅支单于的首级以及杀死了名王以下的人。应把所砍的头悬挂在稿街蛮夷的官邸间,用以昭示万里之外的人,让他们明白违犯强大的汉朝的,即使再远也一定要诛杀。”

      功罪之争

      甘延寿和陈汤的功劳大不大?确实很大,非常大!

      他们翘首以待,等啊等啊,却一直没有等来心中期盼的封赏。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朝中有人反对,不仅反对封赏,还要问他们擅自调动军队的罪。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都得罪人了,得罪的人,都是一些惹不起的人啊。

      在此之前,中书令石显(这可是一个显赫一时的大奸臣,笔者以后再讲他的故事)曾经想把姐姐嫁给甘延寿,但甘延寿没有同意,石显觉得很没面子,一直对甘延寿怀恨在心。

      而对于陈汤,太多的人讨厌他了,这次,连丞相和御史都加入进来,列举他的罪状。陈汤这人平时就比较贪,这次在西域打仗,缴获了不少财物,按道理,回到汉界后,应该上交给国库,但陈汤基本上都自己拿了,象征性地上交了一点点。中央军委的人就责成回军途中的地方官去捉一些官兵来审查。陈汤急了,马上向皇帝抱屈,奏章中说:我和官兵们不远万里去把郅支单于杀了,现在得胜归来,不仅没有使者在路上迎接犒劳,反倒把官兵捉了要问罪。这是在干什么?这难道是想给郅支单于报仇吗?”

      好吧,犒劳你吧。元帝还是蛮欣赏陈汤的,下令沿途地方不许为难。回到京师,开始评论功劳。石显、匡衡认为:甘延寿、陈汤假传圣旨擅自调动军队,本来就是死罪。看在他打了胜仗的份上,没把他们杀头就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了,如果现在还要再给他们封爵位赐食邑,那么就会开一个坏头,让后面的人都跟着他们学,争相冒险想侥幸立功,轻率地和蛮夷惹起事端,给国家带来灾难。所以,这个头不能开!

      汉元帝虽然想表扬奖赏甘延寿、陈汤两个人,但也不能不尊重匡衡和石显这两个权臣的意见,事情就搁下了。

      这时候,刘向(旧文里面说过,刘歆他爹)出来打抱不平了,上了一封奏书,引经据典地叽哩哇啦说了一大通,意思就是:郅支单于让大汉蒙羞,虽然皇帝你很想杀了他,但一直没有办法。现在甘延寿和陈汤出生入死,帮助陛下你砍了郅支单于的脑袋,洗刷了耻辱不说,还在西边那些番邦里扬威立万。这两人的功劳谁也比不上,大得不能再大,那么何必再去计较一点点小小的差错呢?陛下应该赶快重重地奖励他们,别让将士们寒了心。

      刘向是老臣,又是皇帝的亲戚,说的话还是有些斤两的。于是汉元帝下诏说:郅支单于该打,我之所以不打他,不是打不赢,是怕劳民伤财。现在甘延寿、陈汤见机行事,砍了郅支单于的脑袋,虽然他们假传圣旨犯了法,但没有花我们自己一分钱,又立了这么大的功,就免了他们的罪,你们再说说,应该怎样封赏他们?

      群臣们得了皇帝的眼色,就纷纷上书,认为甘、陈二人应该按照捕杀了匈奴单于的功劳来封赏,但匡衡、石显又跳出来反对,说郅支本来就是匈奴的一个逃犯,只是自己盗用单于的称号,并不是真正的单于,甘、陈二人的功劳没这么大。元帝让步,说,那么,就按照郑吉的旧例,给他们封千户侯吧?匡衡、石显还是不干,最终元帝妥协,封甘延寿为义成侯,赐给陈汤关内侯的爵位,每人只得到三百户的食邑,再赐给黄金一百斤。任命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

      这个赏赐,也太寒酸了一点。

      免职下狱

      没过两年,元帝死了,成帝刘骜即位。丞相匡衡又把旧事挑出来,向新皇帝告状,说陈汤假传圣旨调动军队罪不可赦,新皇帝拗不过匡衡,把陈汤的官免了。

      被免了官的陈汤也不老实呆着,冒冒失失地给成帝写了一封信,说康居王送到汉朝来的王子(人质)不是真的王子。汉成帝派人一查,发现确实是真王子。陈汤以诬告和欺君之罪被捕入狱,准备处以死刑。

      眼看就要被砍头了,这时,又有一位贵人出来救了他一命。太中大夫谷永太劝成帝,引用了一大堆历史上的事情说:如果我们国家里有一个厉害的臣子,别的国家就不敢来动我们。陈汤当年杀了郅支单于后,威名远扬,别的国家的人听到他的名字都害怕。现在陈汤犯了这么一点小错就要杀他,这样一来那些番邦就不再怕我们了,又寒了将士的心,以后再也找不到打仗的人了,请陛下三思。

      汉成帝听了劝,顺水推舟,免了陈汤的死罪,让他成了一个普通的士兵。

      又过了几年,西域都护被乌孙国的兵马的围攻,行政长官段会宗派人请求朝廷发兵援救。

      这时候执掌朝政的换了人,是丞相王商和大将军王凤。二王及百官讨论了几天都拿不出办法,王凤就说:陈汤不错,很懂西域的事情,不如问问他。汉成帝把陈汤叫来问,陈汤说:冒得事冒得事,陛下不用担心。成帝问:为么事你说冒得事咧?陈汤就说了一二三四五个理由来,然后掐指一算,说,不出五天,就会有捷报传来。果然,四天之后,西域传来军书,说乌孙兵已解围而去。

      这件事让陈汤大大地露脸,大将军王凤因此格外欣赏陈汤,又把他提拔起来做了从事中郎,军事上的大事都请他做出决断,他又成了一个红得发紫的人。

      陈汤和将作大匠解万年是好朋友。他们两人在给汉成帝修墓的时候,串通起来,利用成帝想更换墓址的机会,为自己谋取了不少利益。后来被王商告发,陈汤又被抓进了监狱(这是他第几次下监狱来着?😂)。

      人进了监狱,告状的人就多了,一条条都被记了下来:

      一、乱送人情。以前替骑都尉王莽上书,说王莽他爹死得早,没有得到封地,王莽他妈供养皇太后非常辛苦,应当给王莽封爵。王莽竟然因此被封为新都侯。

      二、收受贿赂。皇太后同母弟弟苟参死后,儿子苟伋为侍中,苟参的妻子打算为苟伋求取封地,陈汤接受了她给的五十斤金子,答应帮他在皇帝面前说好话。弘农太守张匡贪污百万以上,要被问罪,张匡答应送陈汤两百万钱,让陈汤帮他辩冤。等等等等。

      三、妖言惑众。说某个地方出现了一条黑龙,陈汤认为是皇帝行为不检点,引起上天示警,犯了大不敬的罪。

      眼看群情激忿,汉成帝就颁布命令:陈汤从前有讨伐郅支单于的大功,现在将陈汤贬为百姓,发配到边疆去。于是陈汤与他的好朋友解万年,一起被发配到了敦煌。

      悲惨晚年

      又过了好些年,可能有一二十年吧,陈汤以有罪之身,在苦寒的边塞敦煌苦苦熬着。看到他可怜的处境,敦煌太守给皇帝上书为陈汤求情:陈汤以前亲自诛杀了郅支单于,在外国威望很大,不适宜接近边塞(免得惹外国人笑话啊)。

      汉哀帝刘欣想想觉得也是这个理,就下令把陈汤迁徙到安定。

      这之后,议郎耿育在一次和皇帝讨论政事的时候,又顺便为陈汤鸣冤,说:甘延寿、陈汤当年立了不世之功,先帝多次嘉奖他们。一直到现在,奉命出使到外蛮的人,没有不讲述郅支被诛杀的事,用来宣扬汉朝的强盛。现在国家没有了文帝时候的积蓄,也没有了武帝时候众多优秀的大臣,惟一摆得上台面的,就只有一个陈汤!现在陈汤年岁已大,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了。假如他死了,希望国家能追加他的功劳,给他树一个墓碑,用以勉励后来的人。陈汤建立功劳的日子还没有过去多久,现在反而听任奸臣排挤他,流放在边远的地区,使他死无葬身之地。陈汤的功劳,几个时代都没有人比得上,但陈汤所犯的罪过,却是人们经常会犯下的,像陈汤这样的大功臣尚且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下场,那以后,怎么还会再有人为国流血牺牲,抛尸沙场呢?

      汉哀帝听了后,就让陈汤从安定回来,安排在长安居住。历经了四任皇帝的陈汤,几经沉浮,最后死在了京城长安。

      终结西汉的“乱臣贼子”王莽,他高升的第一步,就是靠陈汤给他说好话,一下子封了侯。可以说,没有当初陈汤的提携,就没有后来的王莽。王莽是一直很感激陈汤的。在陈汤死后几年,王莽被封为安汉公,开始执掌朝政大权。王莽就以讨伐郅支单于的功劳来尊称汉元帝庙号为高宗,同时以此前陈汤、甘延寿的封赏太轻了为由,加封甘延寿的孙子甘迁一千六百户,为陈汤追加谧号为破胡壮侯,封陈汤的儿子陈冯为破胡侯。

      通宝推:听松,kekepei,伏波将军,北纬42度,青青的蓝,不远攸高,
      • 家园 这二位

        康居王把女儿嫁给郅支单于做老婆,郅支也把女儿嫁给了康居王。

        问题来了:这二位互相管对方叫岳父大人还是贤婿呢?

      • 家园 陈汤垮台并不是因为贪污或者胡言乱语

        你文中这段比较简略:

        陈汤和将作大匠解万年是好朋友。他们两人在给汉成帝修墓的时候,串通起来,利用成帝想更换墓址的机会,为自己谋取了不少利益。后来被王商告发,陈汤又被抓进了监狱(这是他第几次下监狱来着?😂)

        其实这段的细节才是陈汤最后垮台的真正原因。《汉书 陈汤传》的原文如下:

        初,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相善。自元帝时,渭陵不复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数年后,乐霸陵曲亭南,更营之。万年与汤议,以为“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数可意自致将作大匠,及大司农中丞耿寿昌造杜陵赐爵关内侯,将作大匠乘马延年以劳苦秩中二千石;今作初陵而营起邑居,成大功,万年亦当蒙重赏。子公妻家在长安,儿子生长长安,不乐东方,宜求徙,可得赐田宅,俱善。”汤心利之,即上封事言:“初陵,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可立一县。天下民不徙诸陵三十馀岁矣,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汤愿与妻子家属徙初陵,为天下先。”于是天子从其计,果起昌陵邑,后徙内郡国民。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后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议,皆曰:“昌陵因卑为高,积土为山,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浅外不固,卒徒工庸以巨万数,至㸐脂火夜作,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埶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绪,宜还复故陵,勿徙民。”上迺下诏罢昌陵,语在〈成纪〉。丞相御史请废昌陵邑中室,奏未下,人以问汤:“第宅不彻,得毋复发徙?” 汤曰:“县官且顺听群臣言,犹且复发徙之也。”

        这里说的是陈汤不但要求在建设陵墓的地方设县,还要求把各地豪强都迁徙过去服劳役建设陵墓,达到均贫富的目的。

        天下民不徙诸陵三十馀岁矣,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

        虽然陈汤要求自己带头搬迁。但“均贫富”损害的是谁的利益?当时土地兼并严重。他出身贫苦,对于民间疾苦是非常了解的。而且和王莽交好。王莽的政治主张正是“均贫富”。所以这两人是一党,都属于想通过改革来挽救朝政的。陈汤只是想通过武帝的传统,通过“迁徙豪强”来“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王莽则进一步想要“恢复井田,平均土地”。

        这种情况下,陈汤等人遭到的阻力必然是巨大的。而陈汤在受阻之后并不罢休,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提“迁徙豪强修陵”,自然最后要被搞下去。而打击他的罪名又有啥比“贪污”更好用的呢?《汉书》里对其私心的大段描绘,完全经不起推敲。书里说其仅仅因为儿子生在长安不愿回到山东就要搞如此大一个阴谋,以谋求长安附近的土地。可是陈汤当时身居高位,如果仅为身谋,难道在长安买一小片土地田宅都做不到吗?

        但是陈汤是名将、能臣,没法用其不称职来打倒他,而“贪污”真是再好不过的罪名了。再加上议论“谶纬”,“大不敬”,把其名声搞臭了,就算有人要为他叫屈也占领不了道德高地。

        王莽执掌朝政后为其平反,又哪里仅仅是为了报恩。

        通宝推:方恨少,看看,老老狐狸,心远地自偏,任爱杰,
        • 家园 “二十四史”里的很多话都值得仔细推敲。

          不单是陈汤,王莽之后会分成一个小专题来讲。

          但是陈汤是名将、能臣,没法用其不称职来打倒他,而“贪污”真是再好不过的罪名了。再加上议论“谶纬”,“大不敬”,把其名声搞臭了,就算有人要为他叫屈也占领不了道德高地。

          这就跟说1980年代后至今说王张江姚“四人帮”怎么反对党中央、生活如何奢侈、作风如何糜烂一样的道理。不然陈希同也不会说“你们说有就有”这样的话了。通过“贪污”真是再好不过的罪名了来达到“把其名声搞臭了”这7个字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把案子办成铁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清过去的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看透今天和未来。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陈汤

        奏折里的是最早的志愿军了吧……康居王子那个小故事脑补了一下狸猫换王子……

    • 家园 霍光政变:刘贺做了27天皇帝犯了哪些错?|二十四史探秘047

      笔者在前面的一些故事中,多次提到霍光。西汉的历史中,霍光这个人太重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汉武帝穷兵黩武,正当他下了罪己诏没多久就死了。汉武帝死了,留下了一个八岁的幼主和一个国疲民穷的烂摊子,这时候的霍光挑起了辅政的重任,将西汉王朝从濒死的边缘一步步拉了回来。汉室中兴,霍光功不可没。

      霍光执掌权柄二十多年,其间,在昭帝和宣帝交接之际,霍光一手制造了一起宫廷政变,在把昌邑王刘贺扶上帝位后,仅仅27天,又毫不留情地将他拽了下来。

      武帝托孤

      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同一个爹但不同娘。前面说过,霍去病是一个私生子,他爹霍仲孺是一个小吏,与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私通,生下了霍去病。此后,霍仲孺抛弃卫少儿,回家去,与正式妻子生下了霍光。

      霍去病发迹之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前往老家探视生父,并将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京城长安进行栽培。那时候的霍光才十来岁,因为霍去病的关系,被安排为郎官,侍奉武帝,此后逐步升迁,并深得武帝宠信。

      因为巫蛊之祸,原太子逃亡自杀,武帝的其他几个儿子又都不成器,眼看自己活不了几天了,临终之时,武帝将钩弋夫人为他生的儿子刘弗陵立为太子,嘱咐霍光和金日䃅、上官桀、桑弘羊四人辅政。当时,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䃅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霍光居四人之首。

      霍光和排名第三的辅政大臣上官桀关系很好(金日䃅因为是匈奴人的后代,所以没有和他们混在一起),两人结成了儿女亲家,霍光的大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每当霍光休假的时候,就由上官桀入宫代替霍光值班,处理政事。

      关系好归好,但都想为自己谋更多的利益。上官桀是这么做的,他先是走鄂邑盖长公主(皇帝同父异母对自己有点养育之恩的姐姐)的关系,把他的孙女安排进宫,给当时的小皇帝昭帝刘弗陵做老婆,几个月后,就被封为皇后。有了这层关系,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也就是皇后的爹,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封为桑乐侯。

      为了加深和长公主的感情(使联盟更加牢靠),上官桀想进一步拍长公主的马屁。长公主有一个相好的小白脸,叫丁外人,上官父子就递上申请书,希望给丁外人封个侯爵,以此讨长公主的欢心。这种事情,明摆着是丢皇室的脸,霍光没有同意,把申请书驳了回去。上官父子不死心,再次递交申请书,希望给丁外人安排一个光禄大夫之职,又被霍光拒绝了。

      霍光两次拒绝给丁外人封侯封官,得罪了长公主,上官父子也因为颜面扫地,对霍光心怀不满。曾经很亲近的两家,开始产生裂痕。

      与此同时,对霍光不满的,还有燕王刘旦、御史大夫桑弘羊。一个反对霍光的政治联盟——西汉“四人帮”(恰好也是三男一女😅)悄然形成。他们不停地给皇帝上书告霍光的状,谁知年仅十四岁的昭帝英明神武,识破了他们的诡计,情急之下,四人帮决定设下“鸿门宴”,杀掉霍光,废掉昭帝,立燕王为新皇帝。

      阴谋再次败露,霍光毫不留情,将上官父子、桑弘羊、丁外人以及他们的家族全部杀光,燕王和长公主畏罪自杀,“西汉四人帮”被霍光粉碎了,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敲锣打鼓扭起秧歌以示庆祝,霍光威震全国。😁

      昭帝成年后,正式委任霍光执政,霍光呕心沥血,躹躬尽瘁,大汉帝国又开始强大起来,四夷臣服。

      宫廷政变

      昭帝21岁的时候,突然莫名其妙地暴亡,也没有留下儿子。皇位出现空缺。

      这个时候,汉武帝的六个儿子里面,惟有广陵王刘胥还活着。大臣们在一起商量接班人的时候,大多主张让刘胥来接位。但这个刘胥有前科,以前就因为品行不端,被汉武帝排除在接班人队伍之外了。因为霍光的反对,大臣们就开始在武帝的孙子辈中搜索,于是,昌邑王刘贺进入了各位大臣的视线。

      刘贺是武帝儿子刘髆的儿子、李妍的外孙,经过一番运作,刘贺被从封地昌邑(今山东巨野县)接入宫中,立为皇帝。

      据《汉书》说,刘贺登上帝位不久,就行为淫乱,霍光为此非常气愤。霍光找到了一帮老臣,谋划着废掉这个“淫乱”的新帝,他的计划得到了同僚田延年、张安世等人的支持。于是,在某一天,霍光等人把朝中的各大臣召集起来开会,霍光对他们说:昌邑王荒淫无道,会危害国家,你们说,应该怎么办?

      众大臣乍一听,都被吓傻了。霍光这是想干什么?想废掉皇帝啊!这是犯上作乱啊,怎么可以呢?虽然经书上说周朝开国的时候出现过类似的事,但那是好遥远的事,谁知道真假?反正从秦始皇开始到他们这时候的一百五十年里,是从没有出现过这种事情的。

      众大臣都默不作声。

      如果不当场作出决定,事情拖延下去,就会走漏风声,刘贺知道了,霍光及其支持者难逃一死。看到这个僵持的局面,田延年走到殿中间,刷地一声拔出剑来,环顾四周,说道:今天的议事,必须作出一个决定来,你们谁要是不表态,老子立刻砍死他!

      嗯,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霍光的权势,这些人都是知道的,谁还敢反对?决议通过:废帝。

      虽然大臣们通过了废帝的决议,但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到的,那就是,必须要皇太后下诏,这才有了合法性。

      这时候的皇太后是谁?据笔者考证,应该是上官安的女儿,《汉书》中没有说她的名字,我们且以一般的叫法“上官小妹”称之。

      说起来这个上官小妹也是蛮可怜的。当初上官小妹被她爷爷和她爹送进宫中的时候,她才六岁。从六岁起当上皇后,到昭帝死时,她被尊为皇太后,而这时候的皇太后上官小妹还不满十六岁,按现在的标准看,还未成年,便守起了活寡。

      前面不是说过吗?上官父子谋反,被霍光灭了全族,为什么上官小妹还在做皇后乃至皇太后呢?一是因为她年纪小,不可能涉入谋反之中,更重要的是,她不仅是上官桀的孙女,也是霍光的外孙女。

      不满十六岁的上官氏作为皇太后,批准了外祖父霍光的申请,废掉了皇帝刘贺,刘贺从昌邑带来的两百多个臣子,以没有教育好刘贺使他误入歧途的罪名,全部被杀头。

      淫乱之罪

      刘贺被废的罪名是“淫乱”,那么,这个刘贺到底是怎样一个淫乱法,以致霍光无法忍受,冒着株连九族和千夫所指的危险,一定要将他废掉呢?

      且看下面大臣们建议废掉刘贺的“申请书”(弹劾奏章,笔者取其意思,没有严格按照原文直译)。

      先列出申请人:

      丞相杨敞、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度辽将军范明友、前将军韩增、后将军赵充国、御史大夫蔡谊、宜春侯王谭、当涂侯魏圣、随桃侯赵昌乐、杜侯复陆屠耆堂(匈奴人,复陆为姓)、太仆杜延年、太常苏昌、大司农田延年、宗正刘德、少府史乐成、廷尉李光、执金吾李延寿、大鸿胪韦贤、左冯翊田广明、右扶风周德、长信少府傅嘉、典属国苏武、京辅都尉赵广汉、司隶校尉辟兵、诸吏文学光禄大夫王迁,宋畸、丙吉、赐、管、胜、梁、长幸、夏侯胜、德、赵卬(后面这些没有姓的,可能是宗室内老领导、老同志)。

      具体罪状如下:

      按照礼制,做某人的继承人,那就是某人的儿子。昌邑王刘贺做了昭帝刘弗陵的继承人,就应该以父礼来对待昭帝。现在刘贺主持刘弗陵的丧礼,虽然穿上了丧服,却没有悲哀的意思,而且还不顾礼仪,在来京的路上不吃素食,派随从去强抢民间女子,藏在车上,运到他们住的驿馆里。到达京城被立为皇太子后,经常私下里去买鸡和猪来吃。在昭帝灵柩前接受印玺后,在居丧的地方把印盒打开了就不再封上。随从官员擅自拿着符节,带领着一些昌邑来的小屁官员(还有官奴)两百多人跑到宫里,刘贺经常和他们一起在禁宫里玩乐嬉戏。早上和晚上到昭帝的灵柩前哭拜时,让随从的官员轮换着拿着符节跟着。给侍中君卿写信,说派人给他送去黄金一千斤,赐他可以娶十个妻子。昭帝的灵柩还停在前殿,刘贺就叫人取出乐府的乐器,把昌邑国的乐手引进宫里来吹拉弹唱。等到昭帝的灵柩下葬返回,就迫不及待地把乐手戏子们召集起来莺歌燕舞。从长安厨取出三副太牢供品(牛猪羊之类的大鱼大肉),放在阁室里装模作样地祭祀一番,然后就和随从的官员一起大吃大喝。驾驶着皇帝的专车,把车子打扮得花里胡哨,跑到行宫去追野猪斗老虎。又把皇太后的小马车弄来,让官奴驾着在嫔妃住的掖庭里嬉笑娱乐。还同昭帝的宫女蒙等人淫乱,不许人告状,威胁说谁告状就把谁腰斩。

      (尚书令读到这里,十六岁的皇太后受不了了,插话说:停一哈,太不像话了,怎么能这样糊涂放肆呢?本来坐着的刘贺听到后,吓得赶紧从座位上下来,跪在了地上。由此可见,这个刘贺的年纪也不大,据《汉书 ·武五子传 ·刘贺》里面山阳太守张敞后来对废帝刘贺的监察报告推算,此时的刘贺可能不满二十岁。尚书令继续念弹劾奏章。)

      刘贺取出诸侯王、列侯和大官的绶带,给昌邑国的官奴佩带,并免了他们官奴的身份。把符节上的黄毛改成红色。把御府里的金币、刀剑玉器、彩色绸缎赏给和他一起玩乐的人。和随从官员以及官奴一起,整夜聚在一起大吃大喝,沉湎于酒食。下命令要太官送上皇帝平时的膳食,食监说没有除去丧服就不能供给平日的饭菜,刘贺就叫太官绕过食监自行去准备,太官不敢,刘贺就叫他的侍从跑到宫外自己去买鸡肉和猪肉,不许宫殿门卫阻拦。晚上独自在温室设九宾之礼,把他的姐夫请来会面。列祖列宗的祭祀仪式还没有举行,就派使者拿着符节,用三副太牢祭祀他的亲爹的陵园宗庙,并自行给他亲爹封皇帝的尊号。接受皇帝印玺的27天时间里,派出无数的使者拿着符节去到各个官府衙门索要物品,共有1127起。夏侯胜和傅嘉几次规劝他,他不仅不听,反而下文责怪夏侯胜,并把傅嘉捆起来关到牢里面。

      笔者对这个罪状稍稍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贪吃。该吃素的时候不吃素,天天惦记着鸡呀猪呀,管都管不住,御厨不给做,他还自己派人到外面去买,这是该有多馋啊?以前没吃过肉吧?

      二、贪玩。天天和那些乡下来的小混混一起,吹拉弹唱什么的,莺歌燕舞什么的,追猪斗虎什么的,最可恶的是还跑到女人堆里打情骂俏什么的。

      三、张扬。一朝权在手,就不晓得自己姓么事了,把皇家印玺和符节拿着到显摆着玩儿。而且,该哭的时候不哭,该表示伤心的时候不伤心,太不严肃了。

      四、奢靡。才当皇帝几天,就瞎送人情,一次送黄金一千斤,要是再当两天皇帝,这不要把天下都送给别人了?送人情不说,还到处要东西,要了一千多次,丢脸啊。

      五、荒淫。强抢民女什么的,那是小事一桩。你不该和昭帝的宫女搞到一起啊。大汉是以孝治天下的,多少乱伦的诸侯都被杀了啊,你怎么跑到皇帝的位置上乱伦呢?

      六、越制。本来,你当了皇帝,按道理也会封你死了的生父为太上皇的,不就是一个名分么?但你猴急什么呢?你等一哈沙,等大臣们来安排呀,先帝尸骨未寒你就等不及了,你这是何居心?

      这六大罪状如果坐实了,也确实该把他废掉。霍光是一个走路、转弯都有着严格尺寸的人,眼里怎能容下这大颗的沙子呢?十六岁的皇太后说:准奏。于是刘贺就完蛋了。

      霍光解下刘贺身上皇帝的绶印,扶着刘贺出了宫殿,上了马车,亲自把刘贺送到昌邑的驻京办,洒泪分别。

      此后,霍光与张安世、丙吉等人又挑选一番,选中了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这就是宣帝(见前文《汉宣帝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死后灭族

      霍光执政朝政前后达二十年。在汉宣帝即位六年后,霍光死了。霍光死的时候,他的儿子霍禹,两个女婿以及外孙,还有霍去病的孙子霍云、霍山,都在朝中当着大官,手握兵权,牢牢控制着朝政。

      霍光的葬礼也极具哀荣。宣帝和皇太后上官小妹(22岁)都亲自到霍光的灵堂上去吊唁,朝中大官在霍家设立“霍光同志治丧委员会来”操办丧事,宣帝赏赐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光是绣花棉被就有一百条、衣服五十箱、还有金缕玉衣一副,随葬的上好棺椁就有十五副。

      本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的,可惜,霍光有一个不懂事的老婆霍显,也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霍禹。他们倚仗权势,骄奢淫逸,房子建得大大的,装修搞得超级豪华,劳民伤财。霍光的老婆还和管家通奸,家奴也仗着霍家的权势为所欲为,还把御史大夫魏相家的大门给踢破了,逼得魏相叩头谢罪。

      宣帝对霍家的跋扈越来越不满,再加上霍光老婆害死宣帝元配许平君的事情泄露,宣帝下了决心,要铲除霍家。宣帝先是不动声色地,一个一个地调动霍家人的官职,或者外放到地方任太守,或者明升暗降除去兵权,将军队的指挥权收到他信赖的许、史两家手中。

      霍家眼看着手中的权力一点点丢失,不甘心坐以待毙,准备造反。计划是鼓动皇太后上官小妹出面邀请魏相和张安世赴宴,在宴席中把这两个最有实权的大臣干掉,然后废掉宣帝,立霍禹为帝。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败露了,霍云、霍山等人自杀,霍光的老婆和霍禹被捕,随后处死,霍家被灭族,惟独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因为嫁给了宣帝后被立为皇后,因此得免,但也被废黜打入冷宫,若干年后抑郁而死。

      随后。霍派势力彻底被铲除干净。

      通宝推:听松,北纬42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