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翻译】日本半导体产业为何失败? 现在才能理解的三个转折点 -- 杨微粒

共:💬78 🌺667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翻译】日本半导体产业为何失败? 现在才能理解的三个转折点

    第259期 日本半导体产业为何失败? 现在才能理解的三个转折点

    头脑放谈

    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 站在今天(2021年)回望过去,日本半导体产业似乎因三个转折点的失误而失去了地位。哪里做错了?

    2021年12月17日 05:00 发布

    编辑部跟我提出了“希望你写一篇有关日本半导体产业衰落的文章”的请求。我回答“我明白”,但心里却有些刺痛。虽然我只是在行业的基层左来右去,但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失败,可能也有一些责任。 我觉得会有人指摘我:“你这讲的什么话?”或者“我不想被你这么说。” 如果您能将本文当作败军之兵而非败军之将悔恨之余的不平之鸣,观其大略,笔者将不胜感激。

    回顾过去,可以看到三个转折点

    很久以前,曾经有一段时间,日本半导体占据了世界的半壁江山。年轻人也许会怀疑“有这样的时候吗?”,但那是面向商务人士的PC登场,日本进入泡沫经济景气的1980年代的事情。

    然而,现在距离那时已经过去了大约40年。 日本半导体行业正处于屡次下跌之后,火势即将熄灭的境地。 最近日本政府开展了资助政策,但日本半导体产业是否能起死回生,仍很难说。 回顾过去,衰落的过程中似乎出现了三个转折点。

    现在谈“如果”已经没有意义了。 遗憾的是,如果在转折点处进行适当的决策,日本半导体中或许完全有可能出现与今天的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相媲美的企业。 事实上,今天的情况就是在各个转折点上全部失败的结果……

    1980年代的转折点:日美半导体摩擦

    我们先来看看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的鼎盛时期。 半导体并不是这个时代日本唯一的强势领域。 当时NHK的宣传是,日本应靠电子立国。 日本的各个通用电子制造商,无论是在业务还是技术方面都席卷全世界。

    然后,在80年代末,泡沫出现了。 当时资金调拨的速度快到能用“秒”计算(尽管现在不可想象)。 虽然因规模、条件、是上半还是后半,结果都有很大不同,但在这个时代,大约几十亿日元到几百亿日元就足以建造一座很棒的半导体工厂了。

    日本半导体制造商通常是通用电子制造商的一个部门。 公司规模大,资金调配也充裕,这个时代的日本半导体,毫无疑问是带着勃勃生机(现在这个词是不是已经是死词了?)向前冲的。

    但在此时,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也就是美国的半导体公司。 代表公司叫“英特尔”。 但不要用今天英特尔的规模套到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的英特尔虽然正在开发最先进的半导体,但与日本的通用电子产业相比,体量要小一个数量级。

    总体来说,当时整个半导体市场的规模也比现在要小一个数量级。 这个时候的日本和美国政府恐怕都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体量小妖风大的产业罢了。

    然而,这妖风最终却起效了。 当时,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经济摩擦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美国政府对此感到很不爽。 其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问题”就是日美之间的半导体摩擦。 我就不详细说了,但日本政府给出的答案是“购买一定比例的美国产品”。

    许多日本半导体制造商都设有计算机、家电等部门,既是半导体的生产者又是半导体的使用者。 经济在进入泡沫时期表现良好。 当时人们觉得,在我们消费的半导体中 20% 左右从美国购买,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大约在这个时候,当我去那些使用半导体的企业开展销售活动时,他们会说:“如果你带(日本)国产的CPU过来,那我们这边会觉得会有点困扰的……” 最终,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CPU 似乎是美国半导体行业唯一值得购买的东西。

    内存等部件,日本国产产品在价格、可靠性、交期(供应)方面都比较好。 不仅如此,当时的美国半导体制造商都开始退出内存领域了。

    姑且不论那些如泡影般消失的CPU,当时,日本精英半导体公司正在开发一个制造“TRON-CPU”的项目。 人们设想,将制造在国产“TRON-CPU”上,运行国产“TRON-OS”的计算机。

    现在回想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梦想,但在那个时代,这并非不可能。 毕竟,电子立国日本的电子工业是世界上最强的;如果日本的通用电子工业是一个巨人,那么它的对手英特尔和微软就是侏儒。

    我认为,日本标准的个人电脑当时是有可能主导全球市场的。 然而,半导体摩擦的结果却是“分工”。 分工的结果是:日本有内存和ASIC,美国有CPU。 结果,日本公司就失去了占据英特尔目前地位的机会。

    1990年代的转折点:泡沫破灭

    下一个转折点是,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的崩溃。 这并不意味着崩溃后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 可以说,那是一个崩溃的冲击逐渐夺走日本半导体的体力和技术能力的时代。

    随着泡沫的崩溃,自然而然,融资就变得困难,每个公司都难以维持收支平衡。 另一方面,建设新半导体工厂的成本正在增加。 在这个时代的后半期,尖端工厂将达到1000亿日元的规模。

    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半导体作为一家大型制造商的一个部门」这一点,会如何成为半导体发展的桎梏。 通用电子行业的各个业务部门,都希望将有限的投资资金带到自己的部门内。 其中,半导体方面的投资规模巨大。 众所周知,半导体产业繁荣和衰退的浪潮极其巨大。 半导体产业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因不景气,赤字绵延持续一段时间;但有一天突然价格猛涨,供不应求,厂家赚了很多钱。

    当企业赚钱时,人们不会反对投资,但当企业亏损时,他们会说你进行巨额投资是疯狂的。 然而,在半导体领域,疯狂是必不可少的。

    不仅建造新工厂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在其基础上开发流程并开发使用这些流程的产品也需要很长时间。 半导体产业繁荣之后再投资,就太晚了。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只能在进行投资前,就相信几年后一定会有利可图。 不仅日本企业面临着决策,外国半导体企业也面临着决策,但日本半导体企业在泡沫经济破裂后做出的投资决策普遍缓慢且规模较小。 这是因为日本公司并不仅仅有半导体部门。

    站在现在回望那个时代,我想,“当时我们还是有机会的啊”。 我们当时是有机会成为台积电的。 那个时代的日本半导体技术,仍然能够与世界领先的技术竞争。 积累很厚嘛。

    而且,不管怎么说,当时的日本企业也不是说完全没有钱。 如果凑出资金的话,有可能自己建造一座新的尖端半导体工厂。 如果在那个时代,日本半导体公司分离为制造和产品(设计和销售)部门,那制造部门可以整合成一个巨大的代工厂(当然资金也会集中),台积电可能就没有机会崛起。 可惜现在这只是个梦了。

     那么,fabless(无晶圆厂)化的产品部门,会按领域细分成一个个小企业。 会有一些企业亏损破产,但也有企业可能会开辟独特的市场,并随后诞生出像英伟达、高通这样的公司。 我武断地认为,在1990年代的日本,我们“仍”能够做到这一点。

    然而,这样的重组并没有真正发生,半导体公司将继续受到成本飙升的影响。 结果,日本越来越多的技术落后了。

    2000 年代的转折点:市场转向智能手机

    在 2000 年代,焦点则稍晚一些,从 2000 年代中期到 2010 年代初期。 这里的转折点是市场从功能手机转向智能手机。

    就半导体而言,那是一个全世界都被卷入基于Arm的“生态系统”的时代。 韩国三星在这个时代发力,后来成为世界第一的半导体公司(尽管是暂时的)。 我觉得,日本半导体在那个时代还是有机会成为三星的。

    然而,日本半导体并没有关注这种可能性,反而磨损、落后、被淘汰了。 这个时代也是一个日本和欧美都被半导体资本投资的巨大风险所震撼,纷纷转向“避险”的时代。

    半导体部门的割离、分拆、出售等情况时有发生。 此外,也有一些公司决定退出先进半导体的制造。 任何半导体公司的产品实际上都会由台积电生产。

    如前所述,日本半导体起源于公司“内部”的半导体部门,所以一开始就有很多“内部”客户。 从日本半导体的幼年(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人就建立了一个安逸的生态系统。

    此后,即便是在它开始对外销售,在全球范围内拓展销售渠道时,消费者和制造者(在微型计算机方面,也包括工具供应商和软件供应商等第三方)可以说也还在致力于为每种产品打造一个“生态系统”。

    日本半导体企业追求直接和客户“面对面”,并致力于在不销售失败的情况下稳固业务。 嵌入式使用的微机产品是最典型的,但当时日本的微机制造商,如三菱电机、日立、NEC等,都拥有多种功能强大、架构独特的微机产品线。 每个应用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产品组,业务随着每个应用领域的生态系统的创建而循环。

    然而,半导体部门的剥离浪潮却出现了。 在日本,瑞萨电子是被“裁减”和“整合”的代表企业。 瑞萨电子最初是由三菱电机和日立合并而成,后来又加上了NEC。

    很多人本以为,如果这三个拥有强大微机产品的公司联合起来,就会成为一家超级强大的微机公司,但事实并非如此。 它不是三个,而是数十个或数百个小型生态系统的集合。 当然,由于是合并,其中很多生态系统面向的市场是重叠的。 整合对于获得合并成果至关重要。

    但为了保证眼前的销售和利润,公司又不可能轻易放弃各个小生态系统。 当公司在内部进行努力和改组时,世界已经变化了。

    如今的智能手机中,使用了各种日本制造的零部件,但仅限于周边零部件。 然而,在智能手机之前的功能手机时代,日本半导体能够触及核心零部件。 当然,在欧洲手机界取得突破的Arm,之前也被引入了日本半导体。 但它只是数十个小型生态系统之中的一个项目。

    然而,随着苹果和谷歌这两家公司主导了智能手机的世界,一件事已经变得清晰起来。 全球化发生了——以最先进的智能手机 SoC(当然是 Arm 内核)为顶点,从通信设备、家用电器到汽车,一切都已发展成为一个基于 Arm 的大型生态系统。 那是一个被称为「红海」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很多厂商并不想在红海中厮杀。

    然而,在红海中幸存下来的公司已经获得了竞争优势。 看三星就可以知道。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三星的处境肯定比日本企业还要糟糕,但它成功地抓住了从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变的巨大机遇。 看起来他们把公司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智能手机上。 经常有人说选择和集中是家族公司的长处,三星精准地贯彻了这一点,令人惊叹。

    极端地说,当世界上除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都深陷红海、面临激烈竞争时,日本企业却在努力巩固和精简他们多年来培育的小生态系统——由绿色小岛构成的群岛。

    然而,弹丸之地的绿色小岛却被红海汹涌的海浪侵蚀,变得越来越小。 许多公司(不限于日本公司)因无法完成向智能手机的过渡而被逐出市场,但也有许多公司利用这一机会实现增长。 日本半导体没有将市场拐点视为机遇,站在了被撼动的一边。

    “在这里我想写一点多余的东西。” 在日本企业中,有一家企业曾占据与苹果相当的地位——索尼。 索尼现在仍然是一家值得尊敬的公司,在图像传感器为中心衰退的日本半导体产业中,可以算是王牌了。

    然而,考虑到2000年代,我认为它是唯一一家有可能“阻止”苹果前进的日本公司。 苹果的iPhone出现于2000年代末,但在它出现之前有一个堪称前奏的预备期——也就是iPod的时代。

    在iPod之前,苹果是一家“时尚”的电脑制造商,但甚至有传言称它是靠微软的宽大才得以生存(如果苹果破产,Windows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将增加到100%,并将受到反垄断法的制裁等)。 随后,它以 iPod 进入了便携式音乐播放器这一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并在互联网和内容发行这个现在堪称主流的业务中站稳了脚跟。 我相信,正是 iPod 的成功,才使 iPhone 成为可能。

    “如果”iPod失败了(苹果的移动终端Newton就失败了;其CPU也是Arm),iPhone就不会存在。 如果说当时有什么能阻止 iPod 的话,那就是索尼的“Walkman”,它在 iPod 之前就处于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的顶端。 索尼旗下还拥有内容业务。 如果索尼能全力以赴地阻止 iPod 的兴盛,就有可能达到苹果的今天。 放到现在也只能是玩笑话了,算了。

    下一个转折点:与中国的半导体摩擦会撼动日本半导体吗?

    全球半导体市场已成红海,一股新生力量横空出世——中国势力。 如果世界上到处都是绿色小岛,中国人的进入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得益于红海般的全球化,中国得以成为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制造业中心,并以“低成本”为最大武器迅速成长。 2010年代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然而,时代在变。 “半导体摩擦”再次爆发。 与上次只“摩擦”经济相比,这一次有着更多的火药味。 转折点又来了。 改变肯定会发生。 我想作为老人,在绿色的小岛上远离风暴,但我确信我会被卷入其中。

    日本半导体已从上次的主角之一滑落为配角。 既然是配角,那么在参与的同时就需要密切关注主角的动作,但问题是,日本半导体在这里能否表现出优秀配角的存在感。 你无法不做点什么。 但是,谁来指导这一战略呢? “会有司令来指挥遇到困难的舵手吗?”

    关于作者

    Massa POP Izumida

    日本为数不多的 x86 处理器架构师之一。 曾在美国某半导体制造商从事8位和16位处理器的设计,在日本某初创企业从事x86兼容处理器的设计。 之后曾在出版社的半导体事业部等工作,目前在某半导体厂商从事异构多核处理器的开发工作。

    https://atmarkit.itmedia.co.jp/ait/articles/2112/17/news024.html

    通宝推:土地革命,普鲁托,桥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只有一个转折点那就是1945年

      战败锅殖民地没资格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 家园 感觉总结的不够本质啊

      节点一,没有占据intel的地位

      这个也要看到,当时日本的半导体规模虽然占优势,但是在核心技术上还暂时不如美国。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好的产业政策,是可以利用规模带来的体量优势,烧钱攻关,逐渐追赶上核心技术的差距的。

      但这就需要贴身肉搏,逼住对方的小强,而且自己也不能躺平。

      然而现实是,日本用配额放任intel占据cpu领域,把intel活生生喂大了。这属于产业政策失误。

      节点二,经济不景气造成大公司投入减少。

      这个就是财阀体制对创新的不友好,或者说小公司+风投才能搞创新,而大公司或者国家行为只适合目标明确的攻关或者说追赶策略。

      这个可以看做日本体制的固有缺陷,或者说日本没有及时发现自己已经脱离追赶阶段,需要切换到创新体系的问题。

      节点三,智能手机时代

      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是等死时代了,前一个时代就已经跟不上了,只能勉强吃个老本。智能手机时代只是钉上棺材板而已。

    • 家园 我来说说IPOD时期的索尼“随身听”

      首先是,著名的walkman CD随身听,这个松下也有,台湾品牌也不少。

      台湾林志颖刚出道时,带这个东西来大陆,还上过新闻。

      然后是MD,我家里现在还有一两个,袖珍可擦写光盘。

      一般认为索尼随声听失败,就开始于这个东西。

      这个时候,电子产品部门和文化部分开打,最后文化部门胜利,保护版权。

      使用这个东西,必须使用专用软件,极其麻烦。

      IPOD出来后,苹果没有这个麻烦,但也使用专用软件,但可以把盗版装进去。

      索尼也出了闪存介质的随声听,工业设计极其出色。

      其中一款旋钮棒,还成为经典款。成为玩索尼游戏机的小朋友的搜集品。

      我家儿子要花近200刀买一个。

      我赶紧翻箱倒柜,把我当初买的二手货,给了他。

      结果他告诉我,我这款还是最好的配置。

      然后他各种捣鼓,苹果机装windows虚拟机,再装索尼专有软件。

      我也不知道他搞定了没有,反正现在东西在他卧室橱子里放着呢。

      这个时期,手机已经可以听歌了。

      各种MP3也很好用。

      两个高端品牌说实话,也不是独自战斗。

      在MP4阶段,微软也加入进来。

      胜利者是苹果。

      但这个例子没啥代表性和普遍性。

      只能说索尼受内部之争,自缚了手脚。

      • 家园 索尼是典型的日企风格——过于喜好吃独食

        当大家都在用SD卡的时候,索尼非要独辟蹊径搞个记忆棒,外观和SD卡差不多(刚听到名字时还真以为是个棒子呢),但就是不兼容,而且卖得死贵死贵的。

        还有MD播放器,那玩艺好不好?好!音质、机器体积都无可挑剔,但也是独门绝技,别人无法染指,然后大家都不愿陪你玩了。

        再加上索尼的东西太娇气,轻轻磕碰就容易出问题,维修费用又高,于是眼睁睁看着随身听、CD时代的王者一步步走下神坛。

        • 家园 老是冤枉日本人“吃独食”

          一,吃独食的反义词是拉队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事日本干过没?干过啊,当时它是“见死不救+自身难保”啊。

          二,从微观角度来说,企业都要构建护城河,不管如何表述,说来说去都是为了吃独食。

          从宏观角度来说,隔壁楼说40%的英国人不知道鸡蛋是母鸡下的,绝大多数人当然不知道有美国装甲车在日本街头呼啸而过这事,但是各国的那些总统、首相、大使、部长、董事长们是知道的。

          “哎,那个谁。。。嗯,算了,我明天找你爸聊。”

          • 家园 说实在的小日本整体性的兴衰荣辱各方技术性细节永远不会缺

            看谁来写,比如日本半导体被干了以后,投美的和投中的日本半导体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肯定说法不同。

            众所周知的“”小日本吃独食“”,这个肯定有,问题是多大程度上,是否起到小日本国内每一个产业兴衰荣辱的主要作用。

            小日本的雁阵经济算吃独食吗?小日本它也知道光凭自己本土市场不足以全球争霸,需要适当转移点,比如泰国菲佣印尼甚至越南什么的,还不是被美帝97一波金融危机收走。

            美帝强就强在这里,“”让别人反思“”的食物链,它处在最高位置,一些技术性细节,当美日有分歧时,那必然是日本反思;当日中有分歧时,比如夏令营,那必然是中国反思,还有美国和德国什么的,至于美中有分歧时。。。巧了,2022年3月我刚好在河里发了个帖子就是讲美中在技术性细节有分歧时中方要不要反思的。献上地址:https://www.talkcc.net/article/4712300

          • 家园 还真没冤日本

            日本财阀之前深度捆绑,可不就是拉队伍么?

            吃独食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别人不愿死,只能死小日本啰。这是单从经营经济角度说。

            美国其实也是在吃独食,只是它掌握了话语权,能把吃独食包装成自由贸易。本来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美国也讲点体面。自打苏联解体,美国就有点飘,打傻大木,说打就打。本来大家看看,算了,似乎傻大木也不是好人,大家装个傻,美国那么大,忍一忍就好了。把傻大木弄死,就很不体面了:自由贸易的遮丑布都不要了呀。

            吃独食的必须死。赌钱那些人常说的:总是你赢,谁跟你玩?美国政客的水平,这个问题上还不如中国的普通人。

            • 家园 东亚雁阵队列就是日本拉队伍的努力

              大概从80年代开始至1997年戛然而止,十几年的努力,日本做过正确的应该做的事情,只是被一巴掌打回原形,小兄弟们被白种人砍瓜切菜般打得稀里哗啦的,也只能望洋兴叹吧。

              罗教主对日本共情说它悲壮,设身处地想也能体会到,举个例子,美国制裁大疆公司,罗织各种罪名,大疆董事长不去美加英澳大利亚等国家就好了,就不用担心孟晚舟的事发生。

              设想一下,如果大疆是一家日本公司呢?大疆董事长待在日本不出国就没事吗?驻日美军司令部想请他喝茶,来三辆装甲车去他家把人带走是不是毫无反抗能力?带走他的父母子女是不是随时可以做到。同上,凌晨三点让大藏省通产省各位大臣到司令部一叙没问题吧,不用威胁恐吓不用打打杀杀,就是想你了,就是真喝茶,喝杯茶就可以走了。大臣们是财阀的门生故吏是吧,三井住友的董事长也可以随时拖出来喝茶啊,还不肯合作的可以被上吊被自杀,还有东京地方检察院等也是他们的人,任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他们的人,没有人可以相信,绝望极了。所以不用责备他们不开放不自信不创新不进取,这种情景下任何人的反应是像被攻击的刺猬,蜷缩起来,再开朗的人都会内向自闭起来,精气神散了,梦游也对,或者是脱水的三体人,什么理想抱负都不需要讲。

    • 家园 日本人在梦游

      回忆一下电动车早期发展史:

      第一款量产电动车上市时间,特斯拉2008年,比亚迪和三菱09年,日产11年。虽然丰田押宝氢能源,可日产和三菱早早就压宝电动车,日产最成功,后来居上,2012-2018年日产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电动车老大,依稀记得十年前的电动车销量排名,日产第一,完爆老二的特斯拉,三菱和比亚迪争第三。而且日产电车起火的数量远少于特斯拉,唯一的问题是主打产品日产聆风续航只有两百公里,就是个大玩具,如果把电池包加大,成本就上去了,又超出聆风通勤车的定位。不过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好解决,日产高端品牌英菲尼迪出个高级版电动车不就得了。俺当时在河里放话,英菲尼迪只要出了电车俺必买。

      日产真是一心想着替俺省钱,到今天也没见到英菲尼迪出电动车,日产一直只靠续航有限的聆风撑场面(里程终于增加到300公里了),拖到去年才整出第二款电动车艾睿雅。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如今大家对于日产电动车的看法是:啥?日产也造电动车?

      更别提三菱,它那破车续航更短更玩具,也是一直不出新款,在各车企纷纷进入电动车赛道的2021年,这位元老级玩家宣布不玩了。四位元老,比亚迪和特斯拉已经成为汽车业巨头,两家日企的电动车却弄得半死不活。

      这怪谁啊?也怪美国人不让它搞吗?日本不好好检讨一下这种龟爬的速度,搞啥新东西都没戏。。。

      通宝推:真理,newbird,happyyuppie,天狼星,心有戚戚,五藤高庆,菜根谭,方恨少,方平,外俗内正,潜望镜,秦波仁者,
      • 家园 日本大概民治维新后就没有大的文化变革了。

        日本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封建制为里子的资本主义,日本的政党里子也是封建制的。

      • 家园 可能是日本产业政策害了日本汽车

        日本本岛缺乏锂电池所需的资源,因此倾向于选择走氢电道路。

        明知道氢电难度大,还是偏向虎山行。赌徒心态。

      • 家园 看到电池车小回忆录

        日产在电池车上的变动,忽然想起当年的日产雷诺总裁戈恩事件。时间点恰好与日产电池车登顶同步,2018年11月19日- 雷诺董事长兼CEO卡洛斯·戈恩因涉嫌过少申报自身报酬被东京地方检察院特搜部逮捕。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摩擦不断,在2023年7月26日日产与雷诺股权之争落下帷幕,达成新重组的最终协议。

        可惜,风云变幻,别当别人不存在搞内斗。5年光景,马斯克与李强完成特斯拉上海工厂项目。宁德等特斯拉零部件产业链及比亚迪等辅助加鲇鱼双助力下,中美电池车崛起。

        商战即国战的又一可列入商业教科书的案例。

        日本、法国,这两政府、汽车业精英搞撒子呢?不看看自个连老大都不是,不管是从经济、科技上的老大PK老二,你俩不该缩小分歧团结起来自保么。人呀,最怕傲慢,更怕不敢面对升级超越带来逆反心理,导致不去承认现实从而脚踏实地去激起斗志拼搏。

        • 家园 “商战即国战”这话很客观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对这句的批判,是“改开”的重要理论依据。

          几十年下来,却证明了它是对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