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什么? -- 审度

共:💬140 🌺1190 🌵4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看的是现实

                  现实就是老板开厂要赚钱,竞争激烈,任何一个环节用的人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成本上升,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所谓学历,不过是用来筛选的一个最常用的办法而已。我还见过一个初中毕业的,全靠自学,搞产线自动化搞得风生水起。

                  • 家园 给你1086个赞

                    “现实”,哲学点就是客观现象,客观事实。只是,现象和事实,往往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误判,怎么样穿过干扰,抓住主要矛盾,就是能力了。抓住了主要矛盾,又能解决主要矛盾,绝对的大牛,货真价实。实践中大多只能抓住眼前的矛盾去解决,再抓再解决,这样的人已经是是牛得很那种。

                    懒厨兄,你那中专生一直自己单打独斗?团队里本科生都没一个么?

                    • 家园 那位朋友颇为传奇

                      虽然仅有初中学历,其实成绩很好,只不过当年看到表哥来珠三角打工挣钱更多,索性辍学跟他表哥入厂打工。因为的机械设备有兴趣,一边自学,一边跟着一些行业大佬,就这么一路升上去,主要是为车厂做非标设备以及产线自动化,比亚迪,五菱等都是他的客户,据说他以前的手下还有博士。前段时间,不再打工,出来创业了。

                      我的感想就两点:

                      1. 这位朋友有能力解决老板的问题,老板就真的会用他,不会计较他的学历,算钱而已。

                      2. 目前的社会制度,真的会允许这种低学历的人出人头地。

                      当然,免责条款我还是要说一下:这种是极罕见的个例,小朋友们最好还是不要辍学哦。😄😄😄

                      通宝推:广宽,
                      • 家园 不传奇

                        八十年代,小学升学率特别是农村小学升学率很低,低到懒厨兄你不敢想象。所以那个年代,农村娃能读初中的,都是牛人,起码学习能力是很强的。类你这个朋友的现象,我没二三十也是十来个认识的。我是指低原始学历,但通过工作后自学,技术能力很强,并且在职业上成绩不错的,并不是单纯以搞到钱为标准。单纯以搞到钱为标准,就更多少,不过进不了懒厨兄法眼就是了。

                        • 家园 这种案例,多或者少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现在的社会制度,允许低学历的人有机会出人头地,无论是在职业上,或者挣钱上面出人头地,这个才是重要的,所谓的上升通道。

                          • 家园 那懒厨兄得多夸夸前27年。

                            平民百姓上升的通道更广更顺畅更公平。

                            • 家园 这个难说

                              我夸前27年,只会夸一样:前27年比解放前好多了。

                              不要怪我吝啬,以我父母的村里抽样调查,当年农民的上升通道,比今天更窄。

                              • 家园 请教一下懒厨兄

                                你是怎么抽样调查的?人数,对象?问题?目的?判断依据?判断标准?

                                • 家园 没啥特别的

                                  我问过我父母,他们的村里几百人,当年能走出去的就几个,我爸村里,就他三兄弟,两个上大学,一个参军,我妈村里,就两个上了大学。

                                  抽样而已,我会承认有局限,你要是不服,可以给出你的数字。

                                  • 家园 严肃点,我们在打劫

                                    标题好像不对?

                                    懒厨兄,你们村的人是不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如果不是,那么你可能得修正一下调查方法和标准,

                                    仅以1949-1976年间,不算在本村工作的,仅算招工招干当兵的,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

                                    我同一个太爷的,到了我父辈,还有4支。五叔公被拉了壮丁到了台湾当官发财了,打小我就只能清明时在衣冠冢见他一面。大伯公没男丁留下,就一个女儿。三叔公两个儿子,一个三反时被枪毙了,一个神经有点问题,只有一个女儿。我爷家是二叔,单丁,三女。四叔公单丁。我爸53年14岁招工,公社供销社会计,四叔公儿子是55年招工,县水产场工人。我们这一代,大伯公的女儿,我大大姑,她儿子75年高中毕业后民办教师(后来转正,初中时教过我)。三叔公的外孙女婿,招工,水电站工人。我二哥,75年当兵,我大表哥,71年当兵。

                                    我们堂口,以我父辈为基准。旧屋5户,父辈有4个招工的,分别是供销社会计,木工组木工,林场工人(这个是堂口里的大伯,应该是文职,具体不祥,在外县),一个船队的船工(就是我回韦总贴提到的那个)。还有一个当年是土匪,他继子75年入队。新屋,也是五户,当兵两个(我一辈),其中一个退伍后招工水泥厂。招工一个,就是上面提的四伯,四叔公的儿子。民办教师一个,(这个伯父我似乎在河中提过,大牛,他教书三四十年内,全村的娃娃大多数都被他打过,公社范围内大有名气,后来转正,安享晚年。)六十年代读书出去一个,某县车站工作。

                                    是不是觉得太牛了?

                                    不牛。生产队,大队,我们村当时千多人,入伍招工或读书出去的100多人,正式有编制的。

                                    为什么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六几年?下放时有一批人主动被动回来了,有伤残回来了(一直有钱收的)。

                                    然后我妈两头外家,本家大舅49年跟南下大军走了,73年从越南回来以营长身份转业在四川工作。二舅64年考上韶关师范。认亿那头外家两个舅,二舅招工从供销社职工干到供销社主任。

                                    类似的还有很多。每一个村,都有一定的数量招工当兵读书脱离农村。

                                    懒厨兄,个例不说,你查大数据吧,这个你擅长。严肃点,搞个科学点的判断标准,你会发现,前27年,是工农的黄金时代。工农的上升通道,空前的通畅。

                                    搞社会主义概要有相当的知识,也要有相当的觉悟。发展快了,萝卜多了泥沙俱下。后来,就“改开”了。

                                    通宝推:rentg,起于青萍之末,桥上,
                                    • 家园 前27年对农民来说,可能要分成两个阶段

                                      建国后的前十几年,农村的机会确实还不少,应该和经济百废俱兴有关,我母亲年轻时曾招工到我们县丝织厂,后来工厂解散又回农村了。

                                      改开后被下放的干部,按照政策可以回城继续工作,我母亲也去找过相关单位,答复是她不属于回城政策人员,而且她工作过的工厂已经解散。我们有3个下放亲戚落实政策回城了。

                                      干部下放时,我父亲刚上班不久,他也曾经想主动回农村,我爷爷对他讲:你在那里好歹能吃饱肚子,回来的话连肚子都吃不饱。

                                      读书参军出去的我们村子也有,其中还有2对夫妻因为在学校谈恋爱,作风问题被退学。

                                      但是从我记事起,农民进城就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应该是国家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了,连城市年轻人的工作都无法解决,农村就更加没指望。上大学需要推荐,从我记事到改开前我们村一个大学生都没有。改开初有一段时间允许子女接班,工作基本上就是城市人世袭,我小时候,哪怕是条件很差的城市男青年都可以在农村随便挑老婆,可想而知农村人要进城有多困难。

                                      • 家园 据我听说,后半截少是因为粮食不足

                                        有几年甚至有倒退,因为不敢再多增加粮食收购指标,于是城市居民无法大量增加。

                                        本质上是粮食产量无法快速增加,那些年人口却增加得很快。

                                        因此不是岗位不足。

                                        • 家园 从根本上说,的确是粮食问题

                                          包括知青上山下乡,都是因为解决不了城市人口的口粮。不过在河里粮食产量是个敏感话题,一般来说我都尽量回避。

                                          听长辈说,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一年,其实是没有及时收割,大量粮食都烂在地里,损失很大,后面两年是生产出了问题。从我记事开始,粮食产量基本稳定,除过天气原因造成产量波动之外,唯一一次大减产是生产队领导造成的,纯粹的人祸,我在另外一个帖子写过,那一年我们生产队小麦平均一人只分到四十多斤。

                                          导致当时的粮食供应缺口的主要原因确实是人口快速增长,而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

                                          唯一一次大减产的那年,队长是个狠人,硬是把原来的队长打到自己不敢再当队长,其他人也不敢当,害怕挨打,最后理所当然这位狠人做了队长。

                                          他当上队长之后,三天两头安排社员晚上政治学习,大家自然满肚子怨气,尤其要命的是,不知道他从哪里听来的,也许是报纸上看到的:秸秆还田做肥料。但是这些秸秆埋进土里并没有腐烂,不但没有做成肥料,反而造成了大减产。以前每年秸秆都拉回去做燃料,这一年,不但没吃的,连做饭烧的柴火都严重不足。

                                          这位队长后来和他邻居打了一架,邻居家两个儿子,当时已是精壮小伙,父子三个自忖赢面不小,但最终仍然输得一塌糊涂,他父亲被打伤,床上躺了几个月,队长也锒铛入狱。

                                          队长在监狱里依然刺头,终被砸碎踝骨,出狱后彻底老实了。

                                      • 家园 你没有理解中苏合作给大跃进带来的超前状态,这是不可持续的

                                        就算中苏继续合作也需要时间。

                                        当然,这次合作也确实需要抓住,大跃进三年期间那时的进城不是真进城,是国家在那个民国城市化水平也无法接受的,中共也不可能允许大规模贫民窟现象存在。

                                        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第一次城市化进城,同时这种进城也被改开高估了,这是为了喷毛主席的大跃进后的努力。

                                        实际上,虽然是农村,但是华西村大寨刘庄等等等大寨公社类村庄在毛时代后期已经比三年那时的城市化水平还要高了,只不过还是集体所有制体制。那时的南街村和兴十四村等确实没有达到较高水平,但是也超过了三年期间的所谓(中苏合作中的)城市化城镇(三年期间的城市化数据是虚假的,夸大的)。

                                        时代确实是在发展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