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转贴pop3谈海军航母发展 -- 湍流VII

共:💬58 🌺380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转贴pop3谈海军航母发展

    原文鼎盛三院。https://ds81.info/detail.html#56776

    pop3是海军装备的退休军官,信息是可靠的。

    POP3:聊聊航母二三事

    航母的事情,虽然以前聊过很多,但自打鼎盛王朝关闭后,很多帖子都消失了,我也没保存,因为很多都是随手写的,没有底稿,此也是憾事啊。

    707航母工程,是人们海军第一次明确要建造航母,当时计划的是24000吨级的航母,属于轻型航母的范畴,后因诸多的技术问题无法解决而终止。

    后来的891航母则是50000吨级的,属于中型航母的范畴。891航母工程的下马,则完全属于路线问题,在当时“韬光养晦“的政策下,强行在90年代中期将该工程砍掉,并形成政治纪律,不许再提航母工程。故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军方不敢称航母,只敢称“大船”。

    但当时军内有一些人,主要是贺鹏飞等人死不甘心,偷偷走了“曲线救舰”之路。

    即使在瓦良格航母已经开始设计甚至续建后,还用啥“废旧航母平台”、“训练平台”之类的称呼,直至辽宁号航母正式交付时,才敢公开标明“001型航空母舰”。当缩头乌龟是没用的,你越缩头,人家就越欺负你。这个世界本就是弱肉强食的,当缩头乌龟的结果,就是别人认为你可欺、你能欺。

    瓦良格舰的续建项目的立项,当时一波三折,当时大家都心有余悸啊。在军方与各部委进行协调时,属外交部反对的最激烈,当时协调会会场几乎是剑拔弩张,最后不欢而散。

    军方和船总竭力想上马航母项目,但其时的确无计可施了。最后想到了一个“歪路子”,就是请潘静芙院士以私人的身份去找找江泽民同志,潘静芙院士与江泽民同志是老朋友老同事,很久以前两人在上海工作期间就有不错的友情和私谊。潘静芙院士也是极力拥护航母上马的,在军方和船总的恳请下,他去找了江泽民同志,促成了江泽民同志在去大连视察时,抽空去了瓦良格舰,并由此而奠定了瓦良格舰的命运,那些反对的声音也闭上臭嘴了。中国航母发展之路由此再次开启。

    辽宁号航母在续建设计中,也并非一帆风顺,遇到过太多太多的困惑、迷惑。

    比如舰载机在机库内的调度方面,苏联的原设计采用“两段式”的调度方式,当时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原设计为何要如此?而我们又没有原设计图和计算书。后来我们提出一个设想,就是抛弃原“两段式”方案,采用一步到位的调度方案,经过论证后,确定我们的方案是可行的,在舰载机的调度上比原设计效率更高。

    航母最大的作战能力就是其舰载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当时船总与航空部门的确在协调上也的确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航空部门在最初提供给船总的数据中,舰载机的折叠后的数据为7.4米,船总体依据此数据进行设计。但是在设计完成后,航空部门才告知说,折叠后的数据为8.4米。此事让船总体极其被动,因为这个数据的变化,涉及面实在是太广了。机库的尺度也调整、升降机的尺度要调整、甲板上的调度也要调整,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局啊,几乎是全面重来。至今还记得当时在舰船内部会议上,总师说到此事时,气的连话都说不连贯了,双手都在微微颤抖,而我们则是瞠目结舌。

    还有一个,就是舰载机再次出动准备时间。原设计根据的是航空部门提供的数据,并制定了总体战技术指标,但后来航空部门又提出新的指标,实话说,有些指标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但问题出在再次出动时间的某项指标上,时间则增长了近乎一倍。经过了解后知道,航空部门对原型机的一些设备和数据进行了改进,绝大部分指标都得到了优化,但在再次出动时间指标上则延长了。这也让船总体极其被动,因为涉及到重大战术指标的修改了,必须要改设计任务书了。

    不能说航空部门都是错的,他们本就是好意,大家都是为了提高作战能力。但当时不同的行业领域,在协调方面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事实。这类事情在以前也发生过,在726气垫船设计时,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航空部门中途改指标,船总措不及防,当时会议上吵的非常厉害,几个老同志都快吃速效救心丸了。可是吵归吵,最后事情还得干啊。

    航母二号舰也就是山东舰,本也不是在规划中的,原规划是“两步三走”原则。瓦良格舰改装续建后,直接上弹射型航母,当时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对此规划批准了。但在实际执行中,高层犹豫了,动摇了,对海军和船总是否有此能力发生了怀疑,决定先造一艘拷贝板的山东舰。但是凡事都有正反两面,当初的怀疑反而促成了现在我们有两艘航母可以使用,毕竟谁也不是神仙,当时没有预料到今天美国对中国如此不余遗力的压制。

    当然,有些事情上,也是需要高层首肯和批准的。在三号舰即福建舰已经设计完成并开工后,电磁弹射装置后发而至,完成了设计定型工作,这让海军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是继续按原设计采用蒸汽弹射方案,还是修改设计换方案,采用电磁弹射方案?海军也没有批准的权力,只能上报。高层经过讨论后决定,将已经开工按蒸汽弹射方案建造的三号舰停工一年,进行技术设计调整和局部重新设计。由此,三号舰在建造中途停工,在完成技术设计调整后再次开工。而且非常幸运的是,航母三号舰在2020年疫情爆发之前就完成了再设计并重新开工了,老天爷护佑中华。

    有空再说说其它型号的一些事。比如054B型护卫舰的事,其实也是够狗血的了,说出来伤自尊,也打击信心啊。还有055型驱逐舰的一些事,很多也是一地鸡毛。

    但俺先声明,俺不会说不能说、不该说的事情的,最多打个擦边球,俺可不想俺的余生没有自由。最后说一句话,人民海军的发展,历经千难万险,但终成正果。要相信人民海军,要相信广大的军工科研人员和一线工作者。任何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曲折的,但我们要看的是结果。

    通宝推:nettman,qiuqiu,上帝大叔,繁华事散,自以为是,onlookor,西电鲁丁,破奴冠军,尖石,普鲁托,和平共处,凤城,桥上,不如安静,
    • 家园 pop3最新爆料,然后就退出鼎盛三院了。

      以后不知道去哪里看pop3爆料。

      点看全图

    • 家园 【整理】pop3最新:说说中国航母弹射器的事情

      中国在891航母工程研制时,就明确了要上蒸汽弹射装置,起点很高,当时对蒸汽弹射装置的投入也非常巨大。在891航母被下马后,我曾去看过蒸汽弹射装置研制时的一些东西,那是一些被封存、被打入冷宫的智慧和心血。那些落满灰尘的图纸和时空凝固的元器件,仿佛在控说着什么,在那种无奈及无奈下的时间长河期间,是我们的屡屡受辱。

      随着“048航母工程”被中央批准,中国的航母工程再次扬帆起航。

      俺至今都难忘记,当这个消息传来时的那种激动,一些老军工科研人员则喜极而悲、掩面失声痛哭。他们是从少年时代就怀抱报国之志投身祖国军工,有些则是留洋回国,一心报效祖国。少年立志、中年奋发,但满头白发时,才初见曙光。虽然心有不甘,但又欣喜若狂,可谓是五味杂陈。

      随着048航母工程规划被批复,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展开了。

      其中的重点、难点之一,就是弹射装置,军方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原蒸汽弹射装置的研制单位,船总704研究所。704研究所在891航母工程时,就承担了弹射装置的研制任务,并完成了技术设计工作,具有相当雄厚的科研基础。后随着891航母工程被下马,资金断了,样机研制也就不了了之了。

      2013年,我有点事想找一下704研究所的一个熟人也算是老部下吧,其时他在所里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了。电话约后,晚上下班在4所旁一起吃个饭,期间他电话不断。这小子很抱歉地说,老兄啊,真不好意思,我现在的日子难过啊,总部和海军的督导组就在所里,天天盯着弹射项目呢。后来的事情就不用说了,中国蒸汽弹射项目按期按要求完成了,让我们中国成为事实掌握掌握蒸汽弹射技术的国家。

      电磁弹射技术,属于半途杀出的中国黑马。

      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科研集体提出了要研制电磁弹射的项目,军方和海军都给予了大力支持。2011年,海工上报了电磁弹射申请立项的报告。军方立即组织军内外专家成立项目审查组,对其项目进行审核审查。但最后的结论,是否定了该项目。这类审核审查,军方只是召集人,但结论则必须由审查委员会来下,军方必须尊重专家组的意见。

      项目被否定后,当时的军委副主席郭伯雄找马伟明谈话,要求他不要气馁,继续努力。2011年下半年,电磁弹射项目组经过方案整改及方案完善后,再次上报立项申请,海军迅速组织了项目的立项审查工作。这次,项目得以通过,海军立即拨款7个亿的首付款予以支持。当时弹射型航母已经设计的如火如荼,是按照已经成熟的蒸汽弹射型航母展开设计的。中国老话说,宁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人民海军今日之进步,就是踏踏实实、脚踏实地而取得的。

      说句题外话,当时我在武汉一所设计大楼的一层大堂,看橱窗里那些决心书时,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那些决心书,都是按着血手印的,甚至还有用血写的,这很多都是我认识的小年轻的设计师,这是他们对祖国的承若和担当,也是背水一战的决心。唉,傻孩子们啊,中国有你们,不强大就毫无天理了。

      言归正传,后来的事情就是按计划及计划外实施了,

      中国的蒸汽弹射装置研制成功,已经具有领先世界的水平了,虽然原理相同,但技术上取得了各种突破;而电磁弹射,则是直接从原理上就突破了,直接站在了世界技术的顶端。而这样的技术,我们中国并非仅在单一方面取得突破,在电子信息技术、在武器技术等等及等等诸多方面,皆是如此。

      通宝推:史料推理,寒冷未必在冬天,尖石,林三,外俗内正,北庄,qiuqiu,桥上,老调重弹,chuchong,
      • 家园 关于弹射器说点我这个军迷的看法 -- 有补充

        一、前苏联搞航母,原计划是第三条乌里杨诺夫斯克号起采用蒸汽弹射,此前的航母,依仗其三代机(苏制四代机)米格29、苏27超过1.0的大推重比,用滑跃起飞方式,但实用中发现飞机的出动率明显低于弹射起飞,海况差一点就不能滑跃的。这一点上他们是走了弯路的。

        二、向来摸着前苏联过河的我们当然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但国内航母相关设备的研制,明显是弹射落后于阻拦。

        三、起因一是墨尔本号,当初澳大利亚稀里糊涂的把墨尔本号卖给了国内某民企拆船,有关人员赶到时弹射器已经回炉了,非常可惜的。阻拦装置尚且完好,这使得后者的研制起点斗然的拔高了;二是瓦良格号,我们意外的获得了一个滑跃平台航母,配上进度提前的阻拦装置,正好先用起来。

        四、即便如此,蒸汽弹射也研制完成了,这本来就是个低技术、高工艺的项目,而且应该要依靠大量的试验,来摸索负荷曲线的。因为从结构原理上,蒸汽从气包出来,是通过阀门的开度,来决定不同重量的飞机达到各自的起飞速度,气包的压力(充气、排气上下波动),加速度(启动时最大,弹射过程加速度变小,速度变大),阀门开启幅度速度都是变化的。据说美国人是搞了上万次的试验,弹一次就是一吨的蒸汽。这个是多变量的系统,必须靠试验而非计算仿真。

        五、电磁弹射应该不需要搞这么麻烦的试验的,因为可以依靠恒定的电流电压实现定加速度,对宝贵的飞行员的身体也是有利的,不需要承受蒸汽弹射启动时的那个最高加速度了。我一直觉得这个技术如果也能用到阻拦上就好了,现在液压系统的阻拦,反加速度也是老大的,电磁阻拦的话,飞行员的降落会如同太极那般的行云流水。

        综上,对于蒸汽弹射而言,研制出装置还不能说完成了,如果没有后续大量的试验来获得使用数据,不是几十几百,而是几千上万次,那就还不能称之为成熟的技术,只具备表演性,不具备实用性。我好像还没看到有相关试验的公开报道,这里也不方便脑补说都做过了。

        这个情况和智能造车是一样的,有了AI的系统,如何获得行车数据来修正完善呢?阿尔法狗需要和柯洁对弈,1450需要和网友辩论,当初脯乳期的电商都是实体零售商们奶大的,余承东们需要和传统车企合作。等到试验数据获得了,它们就会踢开试验平台,一飞冲天成为另外一个京东淘宝特斯拉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还有一个就是无人机的因素 -- 补充帖

        无人机的结构强度远低于有人机,蒸汽弹射启动加速度大,弹射一次单价高,而这两点尤其是电弹的优势所在。用蒸弹来弹射无人机一是容易解体,二是经济上不划算。将来可预见的时期,航母上察打一体的无人机的任务比重会不断上升的,这也是电弹获选的重要原因。

      • 见前补充 4958619
        • 家园 你这个分析是符合事实的

          蒸弹说白了就是研制出了初步的装置,距离上舰其实还有很长一段路。所以这也是最终拍板停止蒸弹上电弹的原因。因为电弹后发先至,两者在当时的研制进度已经差不多了,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电弹会进度更快。而不是那个p文章中脑补的蒸弹已经完成技术成熟,临时拍板换上了研制中的电弹。

          那个文章说白了就是早就公开的各种报道的大拼盘,中间夹杂了一些自吹自擂外加煽情的情节罢了。

          诸如

          在891航母被下马后,我曾去看过蒸汽弹射装置研制时的一些东西,那是一些被封存、被打入冷宫的智慧和心血。那些落满灰尘的图纸和时空凝固的元器件,仿佛在控说着什么,在那种无奈及无奈下的时间长河期间,是我们的屡屡受辱。

          俺至今都难忘记,当这个消息传来时的那种激动,一些老军工科研人员则喜极而悲、掩面失声痛哭。

          我有点事想找一下704研究所的一个熟人也算是老部下吧,其时他在所里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当时我在武汉一所设计大楼的一层大堂,看橱窗里那些决心书时,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刨除这些,剩下还有什么了?

          • 家园 科研工作就是个比拼智商的工作

            最忌讳的就是搞这套智商不够,情商来凑的操作。以前被美苏技术封锁的年代,国内苦练内功,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批军工技术,都是真正切实掌握了的。改开后一是有机会和西方交流,二是前苏联解体了,部分技术和人员星云流散。结果国内就出现不少情商发达的家伙,以技术交流为名,偷看答案搞科研,虽然出了一批成果,所谓填补了国内空白,个人评奖升职称甚至升院士,其实并未切实掌握,结果一遇到使用中的情况变化,或是设备需要故障分析了,题型稍微一改,就把那个技术“大牛”给整不会了。

            亚丁湾护航,是一次对海军装备划时代的检验,回来的总结会上,装备部的首长就曾经这么评价:事实证明,我们的XX机是可靠的,而XXX机是可靠的!

            • 家园 二共以来还真就好搞这口弯道超车

              短平快容易出成绩

              早年师从苏联的理工科教育可是相当扎实的,苏联的理工科教科书你不下苦功夫去啃,混肯定是混不过去的。

              只是在今天,连老毛子自己都堕落如斯了,哎。

              • 家园 战后苏美是两体系风格

                美国人计算比较简单,甚至可以称的上马虎,实验是强项,许多设备都是在实验台上修正,故称之为实验派;

                苏联是学院派,靠计算,穷尽数学物理手段解决不了的,才做实验。

                曾经和苏联专家交流,一个元器件,就是个简单的传热传质,国内的都是些本科生,拿着换热系数在算。人家上来个院士,洋洋洒洒几大黑板的板书,完全用数学计算来仿真小到每根传热管的情况,大家都看呆了。我后来看到电影阿基米德大战就想起那位院士,人家的公式比小日本的复杂多了。

                点看全图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应该是个人风格,而不是国家风格

                  我见过美国人也有大面积写公式算却懒得伸手做实验的。

                  美国的普通人,比如超市收银员算数不行,和美国工程师科学家算数行不行完全是两码事。就像中国人并不nerd,只是上世纪只有nerd有机会考卡去美国一样。新时代薄瓜瓜代表的二(N)代们出国,完全颠覆了欧美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 家园 公式一大堆,不如flunet仿一分钟

                  解决工程问题还是要用工程的方法,用数字计算机。在这个上面,苏联差美国太多了。

                • 家园 那是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人已经没有这种较真劲了

                  对数学的重视是斯大林时期就开始的,前苏联的数理底子自然是没的说,但是今天的俄罗斯,真的是悲哀

                • 家园 这是练习和提高数学的最好办法

                  我看挺好的。

                  这样不是坏事。我们老师说过,我国技术有不足,就用不断的前后增益解决器件技术问题。

                  当然,器件技术还要提高,但是灵活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公式也是好事。

            • 家园 这是上个世纪的观念了

              科研工作比拼智商……上个世纪爱因斯坦之类的人,一个宅男在房间里苟三年五年后拿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科研成果,以“个体之力”推动世界科研进步,我看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空间了,现在是集千百人智慧之力才能取得成果。而这样的组织能力,让一百个以上的博士坐在一起996,基本上只有五常国才具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