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乙烯产量看中国轻工业的发展 -- wolfgan

共:💬273 🌺1077 🌵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乙烯产量看中国轻工业的发展

    乙烯是最重要的化工基础产品,同时也是下游轻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料。它的变量可以很大程度上说明轻工业的发展。

    中国乙烯产量最早出现的可查年份是1972年,变量仅有4.44万吨,1976年是13.35万吨,1981年是50.48万吨,1995年是240.1万吨,2002年是543.02万吨,2012年是1486.8万吨,2022年是4933万吨。毛时代到后期乙烯才开始起步,这从侧面反映了轻工业确实非常不发达,也说明这个时代处于不可比区间。华国锋时代乙烯产量增长率是3.7813,年化率是1.305,也就是年平均增长率是30.5%,邓时代增长率是4.7563,年化率是1.118,年平均增长率是11.8%,江时代增长率是2.2616,年化率是1.124,年平均增长率是12.4%,胡时代增长率是2.7380,年化率是1.106,年平均增长率是10.6%,习时代增长率是3.3179,年化率是1.1274,年平均增长率是12.74%。

    在可比区间内,邓时代仅高于胡时代,落后于其他各个时代。这说明胡时代确实不重视轻工业的发展,但不能太苛求了。邓时代的轻工业大发展,看来仅仅是因为重工业发展太拉胯了,对比一下更突出而已。相对于其他时代,并没有显示出什么发展速度上的优势。

    通宝推:胖老猫,阴霾信仰,qq97,
    • 家园 八十年代以后,中国进入了需求拉动供给的时代

      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普遍短缺,因此供给量主要取决于投资量。

      但转型到市场经济时代(八十年代称商品经济而不称呼为市场经济,邓南巡以后才采用市场经济这个词),盲目增加供给会造成过剩,因此八十年代开始了需求拉动型的增长。

      八九十年代乙烯产量增长不快与居民的日用消费不高有关

      八九十年代初,当年我们都是买布到裁缝店去量身定做的,当时也就是过年做一套新衣服

      九十年代随着沿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很多人到沿海去打工,然后慢慢的开始了买特定的码的衣服的时代,然后九十年代末期,人均购买衣服的量开始大增。

      也就是说中国的新衣需求经历了一个八十年代的缓慢增长到了九十年代的快速增长的变化,这也就导致相应的上游工业产能经历一个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的变化。

      虽然楼主很善于选择角度,从乙烯产量切入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于研究八九十年代经济史很有意义,但要认为八九十年代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成就不高,这一点无法苟同。

      • 家园 八九十年代经济增长高不高,这得看跟谁比

        如果是和非洲中南美洲,欧洲国家相比,确实很高,如果和亚洲国家比,和中国前后各届班子相比,那就不高了。

      • 家园 噢。按你这说法,前27年布票是因为群众没消费意愿啰

        那时候衣服还很多是自己缝的呢。

        河友你这个视角真是清奇。当官的吧?两张嘴想说啥就说啥。

        • 家园 请认真看帖

          前贴已经提到了前27年与改革后的不同。

          • 家园 原来是你,难怪张嘴就来。

            八十年代化纤一样供给严重不足。

            了解一下扬子化纤,广州石化,茂名石化吧。真以为一“开放”就什么都有?不搞独立自主,炼化都做不好。

            • 家园 说八十年代以需求拉动为主

              不意味着不存在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

              例如现在的半导体 中国有很多的需求,但是国内就是生产不了。

              另外你说的化纤,首先化纤工厂当时需要从国外进口成套设备,你怎么又谈到独立自主了?

              1972年1月开始,我国陆续引进了国内急需的化纤技术成套设备、大化肥设备共17套,下半年又引进了大型钢板冷轧机、热轧机等钢铁工业所需设备。从1973年开始,我国利用西方石油危机之际,加快了项目引进速度。

              到1977年时止,我国共从西方国家引进了222个项目,总金额也超过了43亿美元,达到51亿美元。这是继50年代的“156工程”之后,我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说它撑起了我国工业化的另一条腿,一点也不为过。

              你到底想谈进口呢还是想谈独立自主?

    • 家园 我们能不能从北京大学被枪毙的学生人数,对比出邓小平时代

      和毛泽东时代的人权方面的优劣和社会管制的严酷程度?

      可不可以?

      我说的是:因政治原因,被枪毙的北京大学的学生。

      有严格的限定条件哦。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限定条件:

      一,必须是北京大学的在校学生。毕业了的不算。

      一,必须是判处死刑并且是被执行了死刑的。没有枪毙的不算。

      三, 必须是1957年以后处死的。

      四, 必须是因为政治因素,而不是因为刑事案件被枪毙。也就是说,都是政治犯被枪毙。

      我先举几个例子:黄宗奇, 林昭,沈元,顾文选,张锡琨。

      还有一个被枪毙的北京大学的教师任大熊。

      以下是文章摘录:

      1、被判死刑

      在北大的716名“右派分子”中,就笔者了解到的,有五名在文革中被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在反右时就有一名“右派分子”黄宗奇(哲学系学生)因与看押他的北大学生发生身体冲突而被判处了死刑(因事实上并无伤害人身事发生文革后平反了)。一共有六名“右派分子”被判处死刑,占全部716人的近百分之一。也就是说,几乎每一百人中有一人。这个死刑人数,不但对北大“右派分子”群体是非常高的比例,对北京大学一个学校来说也是非常高的比例。

      五名在文革中被判处死刑的人是:

      中文系学生林昭 (1954年入学),1968年被处死;

      西语系学生顾文选(1956年入学),1970年被处死;

      历史系学生沈元 (1955年入学),1970年被处死;

      化学系学生张锡锟(1954年入校),1976年被处死。

      其中林昭为女性。五人中三人在1970年被处死,是在文革的“打击反革命”运动高潮中。

      数学力学系教师任大熊(1955年在北大毕业留校任助教),1970被处死。

      林昭在上海被判处死刑,时间是1968年4月29日。那是“五一节”前,由“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对一批“反革命分子”“宣判死刑立即执行”(见《解放日报》报道语。)。这是文革的庆祝节日的方式。

      顾文选和沈元都在北京被判处死刑。1970年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公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出一份材料,把“顾文选等55名罪犯的材料发给各单位”,要“革命群众”“提出处理意见”。沈元也在这份材料中。(可见于笔者收集的这一材料照片。)55人中北大“右派分子”占了二人。这种做法的功能之一是在普通老百姓中制造更大恐怖,如古语所说的杀一儆百。这份材料发出仅仅两个星期后,1970年3月5日,他们被处死。

      任大熊1970年3月28日在山西省大同市被判处死刑。1957年他把北大图书馆英文《工人日报》上赫鲁晓夫揭露斯大林“大清洗”杀害无数俄国人的报告,翻译了一些段落手抄后贴在学校阅报栏上供观看。他被划成“右派分子”后又被判刑,在文革中再被判处死刑。从笔者收集到的判决书上可以看到(见照片),判处任大熊等13人死刑,没有援引法律依据,只写着:

      为了全面落实伟大领袖毛主席妻子批示“照办”的“一三一”指示,坚决镇压反革命破坏活动,加强战备,保卫祖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根据党的政策和广大革命群众要求,报请山西省革命委员会核准,特依法判决如下:

      所谓“一三一”指示,指毛泽东批准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中发〔1970〕3号文件。毛泽东在此文件上批的“照办”二字就是判处死刑的依据。这是人类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死刑判决书格式。同时,判决者判处他们死刑,甚至未声称他们有何反抗革命的行动。仅仅因为他们的“右派”言论或者思想,就可以把他们判处死刑。

      由于未能对全部716名“右派分子”的下落作追踪调查,笔者对他们中在反右后离开北大的人的文革遭遇缺乏全面了解,特别抱憾的是至今仍不了解他们中有多少人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下文记述的是留在北大校中的“右派分子”的遭遇。

      我这里说的,只是在1957年反右后,被枪毙的北京大学学生。至于,在毛泽东时代,没有被枪毙但是死于非命的、被迫自杀的北京大学的学生,那就更多了。

      还可以稍微扩大一下内涵:

      我们能不能比较一下,毛泽东时代(专门指1957年反右以后,因为1950年代初期的镇压反革命不好算)和邓小平时代,枪毙的政治犯(或者叫“反革命犯”)哪个时代多一些? 这个就不是专门指北大学生了啊,中学生也算了啊。 比如遇罗克这样的中学生,还有那个被自己的儿子张红兵举报,1970年4月被枪毙的“反革命犯”方忠谋--张红兵的母亲。方忠谋的政治立场是支持为刘少奇“翻案”。

      注意啊,这里只说文革时期被枪毙的“反革命犯”啊,自杀的太多,统计不过来,就算了。

      判刑的反革命犯也算了,(毛泽东时代的文革时期)太多了,这里只统计被枪毙的政治犯(叫“反革命犯”也行,一回事)。

      老是统计和比较钢铁 啊,乙烯啊等硬物质,多乏味啊。

      我们统计一点“软物质”,好不好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可不可以从富士康的工人十几连跳

        来对比一下?

      • 家园 邓时代的严打更没少杀人吧?

        毛从没直接指示判处过任何政治对手死刑,倒是明确说王实味、潘汉年这样的不该杀,很多国军将领手上沾满土共鲜血,甚至象康泽、徐远举这样的恶贯满盈的特务头子也都没杀,甚至多数后来被特赦了,毛还严厉批评和制止过周和下面刘邓干部的滥杀运动,讲“我们不是靠杀人统治的”。所以把那个时代杀人的原因都归咎到毛头上是不公平的。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更像是邓的习惯,8X8就是直接拖拉机连压带突突,几个小时死了多少学生、市民敢报上来吗?

      • 家园 处死林昭的,是改开后的高官

        林昭死于1968年,但是可惜的是,处死林昭的,改开后成为高官。

        -------

        我之前引用过一篇文章:

        林昭死后,当年监狱里的监管人员,有人同情林昭,保留了林昭的遗物。

        1980年后,林昭被平反。监管人员将林昭的遗物,交给了林昭的家人。

        之后林昭家人发表了林昭的文章。

        --------

        文章后面有一句话:

        某位中共高层领导,看到林昭的文章,勃然大怒。发火不应该给林昭平反。

        -----

        文章前面还有一句话,监狱里的监管人员,因为同情林昭,保留了林昭的遗物,因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光看前面这句话,暗示你文革非常黑暗,在文革中,监管人员仅仅因为保留林昭的遗物,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结合全文的逻辑,监管人员只能是在改开后,因为将林昭遗物交还给林昭的家人后,因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在文革中,让人知道保留了林昭的遗物而牺牲,林昭的遗物就不可能保留下来,1980年后,也就不可能会交还给林昭的家人。

        -----

        可笑世人多愚昧,生活在一个洗脑的世界,世人皆醉我独醒。

      • 家园 首先,你说的这些我很不熟悉,无从评价

        你可以换个地方另开一贴。其次,我对人权的优劣这种说法没有任何兴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