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兼整理,中庸考辩。 -- 铁手

共:💬65 🌺294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的这个解释最好

        最优化就是“恰到好处”

        儒家的善就是“恰到好处”

        “过犹不及”

        做人的道理就是“曲尽人情”

        需要人操心,劳累,不停的优化

        • 家园 中庸的关键在于“中用”,实践出真知。

          在追求最优化的目标的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可忘记的:

          同感。

          这就是“世事古难圆”,大白话就是“天下不会掉馅饼,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水清无鱼”……。

          ”得”的前提是“失”,“取”的代价是“舍”……。每个人,每件事,万物在发展和优化的过程里,就是在不断的得失的舍取中,平衡着和挣扎着……。

          推荐一部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它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办成事”的过程。

          看到许多河友的争论,当各执一词时,好像都离开了我们现在真正面对的那个世界。

          一家之言。

      • 家园 这个对标最优化的想法很好

        接触过最优化的应该知道,当一个最优化问题存在多方面的利弊因素,最优点往往是一个“中间点”。比如说最简单的生产最优化,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效率下降、边际成本上升,最后的最优点就是处于“中间”。比如动态最优的一个问题、多时期消费,最后的最优点也是把各个时期的消费均匀化,不是一开始把所有的产品都消费掉、也不是把所有的产品都留到最后。

        这其实是违背于大部分人的本能的,简单、直线性的单因素决策和瞬时快感是最愉快的事情。找到一个网红、所谓河牛直至神鬼,又省脑子又能获得成就感。看人看事走极端,好的就像拜荠穗丝的人眼里的荠穗丝,坏得就全无是处。所以大概比孔老夫子还早就开始,老祖宗就知道这得劝。到了二十世纪,老毛矛盾论、实践论写了一堆,其实也是接着劝。

    • 家园 添两张图凑趣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 家园 “中”的物理学和心理学解释就是高一维的球心

        “中”的物理学和心理学解释就是高一维的球心。“庸”则是说球面为一体

        我们一般为人处事,都是以自己或他人的立场(我相人相)为支撑点发力进行思考和行动,在社会这幅画卷中泼墨作画,既是作画者,也是画中人。但如果把这幅画想象成一个球面,那么就有一个球心,不在这幅画上,并且和这幅画上的任何东西都是等距离。球心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个中也不是淡漠的意思,因为淡漠还是在画卷上。修习儒学大成,(勉强按照习惯说)应该以球心为支撑点进行发力,才能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因为球心和画卷上任何东西都等距离,就不至于有偏私,也就容易通达。

        修行啊,灵魂提升啊,精神超越啊,重要一步就是要达到那个球心。

        庸的解释,孟词宗的解释很好:直译过来,“中庸”的意思就是“中这个概念的用途和变化”。不过不是太具体。

        庸,还有愚笨,分辨力不强的意思,引申为不要分得太清。也不是说要凡事糊弄,而是在人和事的画卷底层要体会到一体性,在表层则是可以分清楚的,表层画的人和事还是可以一一分明的,不一定要混沌一片。

        中,相当于深观;庸,相当于广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道家定义的“中”更加科学

        老子说守中用中,冲气为和,要联系天文学才会有形象的认识。而庄子直接说,“执两端得其中”。这种说法就脱离了孤立教条观念的定义法,初具科学化形态,可做为更可靠行动和判别的依据,也可依此推演到更高得维度,故而庄子又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这些定义不仅有着物理和数学含义,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民间说“中”间人, 那是要解决矛盾双方的问题,而不是既不向着甲也不向着乙这种的圆滑。中带来团结,这才是中的意义而不是个体的修心养性,能够团结矛盾双方的“中”是大才,是核心,是合格的领导者。。。

        • 家园 说得很好

          中可以用于个体修心养性,也可以用于群体团结。其实个体修心养性,就是团结个体的各个方面,不要内耗。个体并不一定是和群体矛盾的存在。

          • 家园 没错,万法法于中,中也是修身养心的主要内容

            后世道家继承先贤,发展出“乾坤相合得真中”的乾坤诀,实现道层面的守中用中,以区别于德乃至礼层面的修身养性,所以得道之人厚积薄发,平常淡泊名利,不拘小节,一旦出山,必究极天机地理人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家园 和墨家比起来还是差得远

          《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中有“以无厚入有间”的说法,上学的时候只是当常识理解了。后来发现《墨子》中竟然都是有定义的。

          厚,有所大也。

          厚。惟无厚无所大。

          .

          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

          端。是无内也。

          有间,中也。

          有间。谓夹之者也。

          .

          间,不及旁也。

          间。谓夹者也。尺前于区,而后于端,不夹于端与区内。及,非齐及之及也。

          《庄子》中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其实这是辩家的观点),可以推论出物质是“有间”的,所以才可以分成”半“,而且无论多小都是”有间“。这里说的确实是物质无限可分思想。

          无限可分的思想无疑会给人一种无力感,而且也是无法证明的。人类的寿命有限,知道的也有限,”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为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我们可以假设物质不是无限可分,而是会分到一种”最小“的物质,这种物质是不是真的最小其实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最小“物质能解释各种现象,即使不能解释全部,能解释大部分也是有用的啊。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性原理“。古希腊的原子论和中国古代的”气“实际上都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逻辑上,这种”最小“物质一定不是”有间“的。但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个最小物质是有”厚“的,一种是”无厚“的。古希腊的原子论很可能是第一种,但现代原子论更接近后一种:基本粒子如电子等(也包括黑洞奇点)理论上都是没有大小的(弦理论中的”弦“也是有长度但没厚度的)。现代量子论用另一种办法逃避了这个问题,它认为在普朗克尺度下物理学是无法解释的,基本粒子是不是真的没有大小无所谓,反正我假设最小就是普朗克尺度,再小的话问我我也不知道。

      • 家园 【原创】球心,球面,量子态,占卜,中庸。

        “中”的物理学和心理学解释就是高一维的球心

        整合精神哲学关于中庸的理解颇为可取,我觉得可以做进一步解释。

        点看全图

        摘抄一段关于布洛赫球的解释:

        “在量子信息论中,布洛赫球体表示是可视化和理解量子位状态的宝贵工具。量子位是量子信息的基本单位,可以以状态叠加的形式存在,与只能处于 0 或 1 两种状态之一的经典位不同。布洛赫球提供了单个量子位状态的几何表示,将所有可能的状态映射到单位球体的表面上。

        布洛赫球体是菲利克斯·布洛赫 (Felix Bloch) 于 1946 年提出的概念,后来由沃纳·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发展。它对于可视化量子位的状态特别有用,因为它以简单直观的方式捕获了量子位状态的基本特征。布洛赫球体的表面代表量子位的所有可能的纯态,而球体的内部对应于混合态。

        量子位的状态可以表示为布洛赫球表面上的向量。球体表面上的任何点都对应于量子位的唯一状态。球体的北极代表|0⟩状态,南极代表|1⟩状态,赤道代表|0⟩和|1⟩状态的叠加。

        量子位的演化可以可视化为代表其在布洛赫球上状态的向量的旋转。”

        量子纠缠、量子叠加,量子不确定性,布洛赫球做出了完美的可视化表达。用上面整合精神哲学关于中庸的球心和球面解释,球心就是布洛赫球的球心,球面就是布洛赫球的球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布洛赫球的球面代表了所有的量子不确定性,也就是所有的量子的可能性,而布洛赫球的球心,就是那个“一”,球心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接下来就要解释,为什么可以把布洛赫球和儒家理论对应起来。因为儒家的至高经典是《易经》,儒家的源头就是《易经》,《易经》就是量子态,其实儒释道的源头,都是《易经》,各自表述。大家不要急着反驳,接着往下看。

        以下内容转自我的《虎说易经》短视频系列 序四 占卜和量子物理

        一说到《易经》,现在的主流认识就是占卜之书,甚至能逃过“焚书坑儒”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北京大学出版的《中华文明史》也是把《易经》和占卜联系在一起,放在宗教的章节来讲。这样一来,隐含的意思就是,相比西方现代科学,《易经》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封建迷信了。中华文明乃至中国文化的话语权的羸弱就从这里开始。那么西方人是怎么看的呢?

        薛定谔,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他有这么一段话,“一些从东方到西方的输血,是为了拯救西方科学,使其免于精神贫血病。” 那么占卜到底是不是迷信呢?

        拿这张图片里的两个卦作为一个例子。占卜的结果是求得本卦是困卦,变卦是丰卦。本卦意思是现在的状态,变卦是本卦经过爻变之后的结果,也就是事物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占卜得到本卦和变卦之后,再进行主观的解释,占卜是迷信的说法就是在这里产生了。暂且不说占卜是不是迷信,占卜的过程最突出的就是一个“变”字,西方人把《易经》翻译为变化之书。我们接着看。

        前面提过,薛定谔说过一些从东方到西方的输血。现在公认的二进制的发明者莱布尼茨1703年就给出了《易经》八卦的二进制解释,由二进制开始,到布尔代数和布尔逻辑的出现,再到维纳的控制论,奠定了整个西方的现代科学体系。量子力学的另外一位奠基人玻尔把太极图案和他的理解“对立即互补”放进了自己的族徽。但是由于西方文明的先天性缺陷,西方人理解不了,“对立不仅仅互补,更是统一。”我们可以从《易经》八卦的二进制表达和八卦广象看的到,二进制和布尔逻辑一早已经存在于《易经》里。但是很多中国人不同意,他们认为二进制和布尔逻辑就是西方人发明的,《易经》就是占卜,就是封建迷信,产生不了科学。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接着看。

        区别于信息时代的经典比特,量子时代的量子比特首先就有一个量子叠加的概念。一个经典比特的状态是唯一的,只能是二进制中0或者1其中的一个。而量子比特是同一时刻两个状态的叠加,1和0同时存在。海森堡1927年的不确定性原理提出,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只能是一个概率的分布状态。现在的科学用布洛赫球来表示量子比特的状态。跟薛定谔的猫一样,不确定的状态经过观测,有了确定的结果,这个叫量子坍塌。

        类似于表达量子态的布洛赫球,《易经》64卦也可以像右图那样的立体表达。

        这样,中国文化里面,创世的过程,也就是空间创造的过程,在极微观层面,也是一样成立的,并且在中华文明里面,从一开始,时间和空间就是统一在一起的。

        所以,人类社会由信息时代进化到量子时代,由信息社会进化到心灵社会的过程,必然会回归到中华文明的范畴之内。

        那么量子叠加量子纠缠量子测不准量子坍塌这些概念,在《易经》里具体是怎么体现的呢?

        《易经》的64卦,每一个卦都是由六个爻组成的,64卦中的每一个卦,都可以通过爻的任意阴阳变化而变成64卦中的其他任何一个卦,所以,《易经》代表永恒的变化,《易经》也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的。每个爻代表一个比特位,每个爻可以是阳爻(1)或者阴爻(0),每个比特位可以是0或者1,通过阴阳的变化纠缠在一起,这就是量子纠缠和量子叠加,这样《易经》的每个卦的每一爻其实就是量子比特,《易经》代表的永恒的无穷尽的变化,其实就是N个量子比特叠加在一起的无穷尽变化。《易经》的二进制表达,其实就是量子比特的量子坍塌到经典比特,也就是由动态到静态的变化。那么从量子比特到经典比特的量子坍塌是怎么完成的呢?

        没想到吧,从量子比特到经典比特的量子坍塌过程,正是占卜。因为《易经》也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的,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将会有什么变化,所以通过占卜来求得目前的状态(本卦)和将要到来的变化(变卦),跟薛定谔的猫那个实验一样,这就是从动态到静态的量子坍塌过程,占卜的卦变是64卦中N多个量子比特同时作用的过程,占卜的结果解释起来要复杂的多。

        回到本文讨论的“中庸”问题,现在国家的基本国策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本清源就是首先必须要做的,只有理解了儒释道的源头从哪里来,才有可能理解儒释道的本意是什么,才有可能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甚至是自成一家。

        我就是来给大家,给各位未来中国文化的大宗师们,带路的。

    • 家园 关于中庸,老普的解读才是最到位的

      现在有的人把“中庸”解读成“中等”、“不好/上/左不坏/下/右”、“平庸”……总之就是不在两极。更有的人把它解读成“稳定”、“不闹事”。

      其实,俺说呢,你要说中等就说中等,要说不好不坏就说不好不坏,要说稳定就说稳定……,干嘛非要套一个“中庸”的壳呢。套一个孔子曰,或者言必称希腊,都是唬人的🤔🤔

      尤其是这句结论,可谓是一针见血,把那些不懂装懂的画皮都剥了,都是唬人的。因为中庸的中从来不是中间中等更非平庸,而是恰当、适当。

      关于中庸的地位,主席有过明确的评论

      “‘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是别一种质,就是‘过’或‘左’倾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滞,是守旧顽固,是右倾,是‘不及’。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这种发展的思想,乃是排斥异端树立己说的意思为多,然而是从量上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这个思想的确如伯达所说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但是一直以来,中庸却被望文生义,甚至被一些肤浅的人去抨击。

      《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所认为的世人长久缺乏的最高道德的“中庸”主要包含:

      一是中,即用中。《论语·先进篇》记载:“子曰:‘过犹不及’”。

      二是和,即中和。《论语·学而篇》讲:“礼之用,和为贵。”

      三是时,即时中。《论语·学而篇》记载:“使民以时”。

      这三者合一才是中庸的全部内容。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讲,就是用正确适当的方法,和而不同,讲团结,与时俱进。

      而了解中庸思想产生的过程,对这一思想理解才会更深刻。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从尧谓“允执其中”,舜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到孔子提出“中庸”之德,“过犹不及。”再到《中庸》一文全面阐述“中庸”思想,中庸之道的精义,在于张弛之度,也就是用最恰当的方式去做事。

      所以这也是主席谈论中庸之道的逻辑所在。他谈这盘话就是针对的统一战线。而这段话里本身就体现了辩证法,即统一里有斗争。

      “统一战线一方面讲亲爱、讲团结,另一方面又要斗争。那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们在学校,一个人自身也有统一与斗争,自己犯了错误,不是要斗争吗?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也是说统一里有斗争。”

      “中庸”作为方法论,核心思想即是“度”。“过犹不及”便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这就是要求对任何事物的把握不论认识还是改变要恰如其分。中庸追求的是事物的最佳状态,是质的最优,而不仅仅是质的保持,即“和而不流、中立不倚”。而这,也是质和量对立统一的体现。正如列宁所说:“真理再往前迈进一步,哪怕是极小的一步,也会变成谬误。”

      而对中庸最大的误区是认为其平庸、稳定、不闹事。事实上它对事物变化之度、对一定质所能容纳的量的限制要严格的多。《孟子.尽心上》说:“大匠不为拙工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中于绳墨、合于彀率”,可谓追求最高标准和最佳状态了。

      但这种严格是统一于更高的层次。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于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统一,并不是要求任何事物要有一致而固定的模式,而是实际结果的实现。对此,孔子就有过形象的阐述:“文质彬彬”,要求文和质恰好的匹配与契合;因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并非要求固定的文、质标准,这完全是最朴素的辩证法。

      正因为中庸之道非后人望文生义的保持中立的骑墙派,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君子节操,所以《中庸》里写道:“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通宝推:大眼,
    • 家园 普鲁托对于“中庸”的定义是对的

      《中庸》有意思的地方是只解释了什么叫做“中”,开篇就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那么什么是“庸”?文中没有解释。其实这个“庸”是通假字,就是“用”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说的很清楚的:

      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

      注意,这里“庸”还有“变化”的意思。

      直译过来,“中庸”的意思就是“中这个概念的用途和变化”,或者译为“中这个概念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形式和使用方法”。😁

      至于朱熹把“庸”解释成“平常”实际是他望文生义的结果。当然后头解释拐了十七八个发卡弯,硬性重描为“凡事所可常用,故庸又为'常'”,所以又看作“常也、平常也”。

      而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是胡说八道。

      整篇《中庸》都是在说“中”的概念是啥,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到“中”,使用“中”,不同情况下“中”的表现形式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应对这类变化。

      而程朱二人,一个胡说八道,另一个望文生义,结果误人子弟几百年,完全违背了子思当初写《中庸》的本意--“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话又说回来,朱熹其实也不是不懂,他说: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他总结了《中庸》在讲什么,但就是对书名中的“庸”应当用最初的意思而视而不见,反而用了后世的含义。

      所以他在南宋被人骂其实也有道理。😅

      通宝推:任爱杰,
      • 家园 程颐释“庸”很有道理的

        中庸/辨证法实际运用起来并不很容易,比如线段上的点,光谱上的光集于一端,这时取“中”也是偏见,是小集合里的“中”,还有常见评人说某某世故圆滑,喜欢当老好人:你也对,他也对,谁也不得罪,

        程颐敏锐的察觉到以往中庸阐释的不足,独家阐释为“庸者,天下之定理”,定理就是原则,天下之定理就是行于天下的原则。

        • 家园 这个解释说不通

          规律不变

          但规律会导致环境的变化

          人必须要不断调整中的位置

          比如春夏秋冬

          冬天定的中是穿棉袄

          夏天的中是穿裤衩

          这个过程是要不断花费时间精力去再平衡

          规律不变

          但规律对于人的作用是在不断改变的

          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

          都已经非常道了

          你怎么守住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变的东西?

          通宝推:GWA,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