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86版西游记反映的近代历史 -- 北纬42度

共:💬98 🌺104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86版西游记反映的近代历史

    最近陪孩子看西游记,发现这部西游记的拍摄过程正好反应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

    82年刚开始拍摄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去景区拍摄不要钱,一封介绍信搞定,因此就没预备这项开销。西游记直到88年才完成拍摄,到了80年代中期,各景区有经济头脑了,不能免费拍摄,开始收钱,再加上通货膨胀,于是乎资金不够了,原定的30多集拍摄计划最后只拍了25集。当时虽然制片方有找赞助商的想法,但很不幸企业们普遍还没这个意识,最后还是八竿子打不到的铁道部某工程局纯粹的友情援助,出了几百万,如今仍可以在片尾看到该企业是制片单位之一。因为没能完成原定拍摄计划,到了90年代又补拍了续集,这时景点们终于想明白了,这是多大一个广告啊,因此西游记剧组来拍摄不但不收钱,还要给赞助,所以续集片尾里感谢了一堆景点,可见向市场经济转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为景点开始收费,因此有大量取景选在北京远郊的七王坟,即光绪的爹溥仪的爷爷老醇亲王的坟墓。 选这里是因为:离北京近,可以省差旅费;但这里既不是皇陵又偏远,根本没人去,不用多少钱就可以拍;虽然不是皇陵,可醇亲王的后代出了两位皇帝,因此坟墓的档次很高,比如采用了黄色琉璃瓦,拍摄时可以假扮皇宫;又因为溥仪的关系且位置偏远,建筑没受到什么破坏;而且这里还是近代建筑,拍摄那时还不到一百年,文保方面限制少,近年来才成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要说醇亲王家跟西游记还真有缘分,当时有南北两个猴王,六小龄童的父亲是南猴王,北猴王是李万春,但因为李万春坚持猴戏一定要有脸谱,西游记剧组最后选了南猴王。拍摄前六小龄童特地向北猴王请教,北猴王提醒六小龄童,猴戏最重要的是眼睛,让他一定练出来火眼金睛的感觉来。六小龄童高度近视,本来眼睛没神,都是从此苦练出来的。因此这部西游记有南北两个猴王的传承。

    而李万春的猴戏跟谁学的呢?就是载涛,溥仪的亲叔叔,老醇亲王的第七子。实际上载涛在猴戏上的造诣极高,水平是足以作为北猴王的,只不过那年头演戏的地位低下,南猴王家就是个例子,他的祖先是元末留在浙江的蒙古人,明代成为贱籍,世代只能以演戏为生。而人家载涛是皇叔贝勒爷,哪能要这个名分,因此就把北猴王的称号让给了徒弟李万春。

    载涛虽然猴戏演得好,也能吃苦,不吃苦的人是演不好京戏的,但他却没孙大圣的勇气,是著名的怂人。载涛的光辉事迹是,作为禁卫军总司令,辛亥革命时垂帘听政的太后(光绪的老婆)让他带兵去武汉镇压起义,他吓得跪地磕头求饶,来了一句:奴才只会练兵不会打仗。最后主动把兵权交给了袁大头,大头把禁卫军交给了冯巩的太爷爷冯国璋,冯国璋从此把禁卫军当成心肝宝贝,最后去世原因就是从总统职位退下来后,人走茶凉,禁卫军开始缺军费,老冯专门跑去北京要账,在旅馆感染了风寒人没了。

    顺便说一句,某网红说辛亥革命排满,其实吧,解放后载涛加入了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而且还是民革中央委员,那时溥仪的父亲已经死了,溥仪又在蹲监狱,因此载涛就是爱新觉罗家的族长,这态度很明显,人家觉得大清灭亡的锅要袁大头来背,反倒认同孙大炮。。。

    载涛的几个选择都非常明智:辛亥革命时主动放弃兵权,大清基本和平落幕,皇族不但没流血还拿到每年四百万元的经费,这是一笔巨款,甲午战前的北洋海军平均每年经费大约三百万元,战后重建海军购买的四千吨的海圻号巡洋舰大约三百万元,英国那艘改变世界海军历史的无畏号战列舰大约一千五百万元,话说多炮塔神教最大的遗憾就是中国海军历史上没有战列舰,大家都以为是买不起,其实吧,把给小朝廷的钱省出来绝对够了:虽然四百万从来没有如数拨款,但前后加起来也总共给了两千万。

    第二就是载涛坚决不做汉奸,从满洲国到七七事变以后,溥仪和日本人多次请他出去做官,从伪满的参谋长到北京市长,甚至土肥圆也亲自来威胁,而载涛虽然已经沦落到上街摆地摊的地步了,为一分钱跟老婆吵架,却坚决不去当汉奸。

    第三就是解放后出任解放军马政局顾问,猴王真成了弼马温。载涛年轻时留学法国学骑兵,相马的水平在国内数一数二,一匹马牵过来就能看出是什么血统杂交来的,孟德尔遗传学讲起来头头是道。那时骑兵炮兵辎重兵都需要好马,尤其是炮兵。欧洲的马好,大炮的重量都是按照欧洲马的牵引能力设计的,动不动两吨以上,人家欧洲一匹马能拉500公斤的车,六匹拉两吨的大炮没问题(更多的马会互相影响,八匹马拉动的车还不如六匹马)。中国马的拉力大约只能拉150公斤的东西,六匹马一起拉一吨的车都费劲。因此引进洋马改进马种对炮兵是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中国的马有多差,秦忠回忆在山西前线时第一次在望远镜里看到日本人的东洋大马,他以为是骆驼。秦忠当年是通信兵,经常去四方面军总部接受命令,跟张老四都很熟,也算见多识广了,竟然从没见过那么大的马。而这所谓的东洋大马,是日本马跟欧洲马杂交出来的品种,六匹马最多拉1.8吨,比不上欧洲马。

    载涛是近代第一位把军马培育放到国家战略高度的高级领导人,在张家口建立马厂试图改良马种,不过辛亥革命爆发很快就下台了,然后军马就没人管了。常公更是神来之笔,直接进口五吨的重炮用汽车拉,那年头没油没车没公路(马车时代公路桥梁承重一吨足够了),真是绝顶聪明的主意。直到解放国家才再次重视起军马,主席请载涛出山,抗美援朝期间载涛跑遍东北内蒙西北,六十岁的高龄风餐露宿,主持输送了数万匹军马。但是抗美援朝结束后很快有了国产解放卡车,从此军队可以不用养马了,虽然最终培育出500公斤拉力堪比欧洲马的铁岭重挽马,基本上是昙花一现。。。

    通宝推:zwx650,潜望镜,老老狐狸,gb2312,伏波将军,晴川,常挨揍,心远地自偏,崂山一道士,铁手,江上渔人,泉畔人家,nettman,假设,大山猫,陈王奋起,死扛着,surfxu,桥上,领班军机,ccceee,wild007,大眼,普鲁托,flycloud,透明,白马河东,外俗内正,红军迷,西电鲁丁,rentg,迷途笨狼,GWA,何求,方恨少,拉拉的拉拉,西门飘飘,中华土狗,审度,秦波仁者,onlookor,newbird,不远攸高,偶卖糕的,
    • 家园 日本东阳马好像是阿拉伯马的混血
    • 家园 接着话茬聊聊马

      欧洲培育良种牲畜,包括挽马,的历史有好几百年了,中国这方面肯定不比上欧洲。东印度公司的时候英王送给旁遮普国王挽马作为礼物,那是中国鸦片战争前的时候。当时英国人说,要让亚洲人开开眼,他们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马。英国挽马一个马掌,相当于锡克马四个马掌大。

      当时护送马匹的英国情报官,苏格兰人伯恩斯,说怕那5匹马,一公四母,受不了了几百公里在炎热天气下的跋涉,建议走水路。锡克王准许后,英国人乘机测量了水路的水文资料,为以后发动战争收集到了重要的情报。

      其实印度西北,阿富汗,在往北的中亚,他们的马匹个头比不上西欧的个头大,但要比蒙古马和中国内地的马匹大。同时期哥萨克和卡尔梅克人骑的顿河马,和我们的三河马,伊犁马差不多。实际上三河马主要血统就来自顿河马。拿破仑远征俄罗斯败退,一路被骑顿河马的哥萨克骚扰。但法国军人回忆录里说,哥萨克的座骑个体略小,但很皮实。

      那个时期法国骑兵用马现在比利时,法国有些地方还当作娱乐体育用马,汉诺威,安格鲁阿拉伯等品种。走近看,个头的确比我们的三河马要高一点,特别是公马。最近普京送三胖几匹奥洛夫,那种马的个头也很大。

      三胖从小喜欢骑马。报道显示,现在三胖还经常而且从不带头盔护甲骑马野外飞驰,很能反映出这个80后勇武的性格。就他那个体重,那样骑马,腰腿得相当有力才行。我最近一次骑马是今年6月。我体重和三将军差不多,在山坡草地一个来回小跑了不到两千米,下马站在草地上两条腿累得直发抖。

      其实蒙古马的爆发力和耐力比个头大的顿河马并不差,尽管拉力可能比不上欧洲和苏联的巨型挽马。二战后苏军大部分退役军马都分给了农庄。有个人回忆他们家分到一匹蒙古马。因为他们家去晚了,别人家都把大洋马分了,就剩下一匹蒙古马。当初他们为此很不开心,但后来那匹蒙古马因为吃苦耐劳而变得远近闻名,成了他们家里的一宝。附近村里别人家马拉不动的东西,好像冬天从冰河里拖拽什么重物,蒙古马马到成功。后来这家的孩子长大了,还专门写了篇回忆文章。

      蒙古驿站和过去的骑兵不用洋马。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洋马腿软(走不了长路),蒙古马腿硬。

      关键词(Tags): #挽马#顿河马#蒙古马通宝推:北纬42度,大道至简,方恨少,踢细胞,fumachu,落木千山,桥上,GWA,
      • 家园 蒙古人能打进欧洲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的马“腿硬”
        • 家园 便宜好养也很重要

          远程奔袭的时候,蒙古战士有两三匹马轮换使用,吃喝均在马上,机动力超乎敌人想象。那达慕上有骑术表演,骑手能够在两匹马之间辗转腾挪,在古代是有实战价值的技术。

          • 家园 马匹越大维护费用越高

            马匹越大越重,维护保养费用越高。(拿破仑战争时期)过去的骑兵不会用特别大个头的马,特别是用于侦察和骚扰的票骑兵

        • 家园 蒙古高原,可能是耐力更好。高原训练基地
          • 家园 军事史上用马匹最多的战争

            谢谢大家点赞啊,再说说苏德战争。

            蒙古马耐力好可能跟高原有关系吧。另外蒙古马坚韧皮实,可能和它们世世代代一直处于半野生状态。曼纳海姆一百多年前中亚旅行在现在的新疆北看到当地的土尔扈特部在它们的马群里引进新疆野马(那时候他们叫野驴)的血统,增加马的耐力和速度。他们讲的速度,不是纯血马一两千米的冲刺,而是十几,二十几公里的赛跑。

            德裔的曼纳海姆当时是沙俄的贵族军官,后来当了芬兰总统。芬兰战争的时候他指挥芬兰军重创红军。希特勒非常敬重曼纳海姆,苏德战争开始一年后他乘火车去芬兰为曼纳海姆祝寿。

            现在留下来为一的希特勒平时讲话的原声,就是芬兰方面在火车车厢里秘密安装的窃听器录下来的。现在存留下来的希特勒讲话原声都是慷慨激昂的演讲声音。希特勒平时交谈的嗓音浑厚,中气很足,呵呵...大家去油管听听

            那次谈话也很有意思,他告诉曼纳海姆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惊人,德军攻入苏联不到一年id时间里共摧毁苏联坦克三万四千多辆!回头看,德军wehrmacht开战前要知道苏联有那么多坦克,肯定会竭力反对希特勒搞巴巴罗萨计划。

            记得当时在一个群里跟人辩论没有英美援助,苏联红军是否战胜德国的问题。那些人说苏军胜利全靠美援,还给出租借法案里援助苏联多少卡车,坦克等等物资的数字。乍一看,美援的坦克很多,但考虑到战斗消耗,前前后后的总数里,美援的坦克比例就不那么高了。再说大量美援物资进入苏联,是在红军斯大林格勒战役反攻以后。美援肯定是减少了苏家伤亡,加速了战争进程,但消灭80%德军劲旅,主要还是靠红军的流血和奋战。

            苏德战争中的战马消耗也一样。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苏德战争是战争史上使用军马最多的战争,德军那边100万,苏军这边200多位。战争四年消耗战马总数就多多了。但蒙古人民共和国给苏军的战马,有偿的用债务相抵的是50万匹。蒙古牧民无偿捐献的30万匹。另外支援的肉类罐头,毡靴,白茬皮袄那些东西就多多了...

            其实纳粹德军骡马化的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主要原因是德国汽车坦克生产跟不上军事形势需要,另外在东线的东欧大草原,铁路公路没有西欧密集,在下雪,恶劣天气,汽车完全没有用。到战争后期,党卫军战斗部队waffen ss都有两个专门的骑兵师,里面一部分是匈牙利人。

            再说句那个曼纳海姆。那位老先生战后没有被当战犯审判,主要是斯大林放了他一马。斯大林对他有好感,具体是什么原因,记不起来了。曼纳海姆退休在家到生命最后,客厅正中一直悬挂着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画像。

            关键词(Tags): #战马#苏德战争通宝推:方恨少,北纬42度,落木千山,广阔天地,桥上,踢细胞,大道至简,
            • 家园 德国二战师属火炮的照片很多是大轮子

              大轮子就是木头轮子,跑不快,得用马来拉,苏联师属火炮则采用普通汽车的橡胶轮子,机械化程度一看就高个档次。据说另一个原因是德国缺油,不想过于依赖汽车。

              日本师属火炮主要靠马,本来生产出机械化牵引的90式75毫米野战炮,结果后来舍不得给师级部队配汽车,而90式野炮对于日本马来说又太重,于是五年后又新设计了更为轻巧的95式野炮,性能全面落后于90式,美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日本新型野炮反而比前代落后。。。

              二战英国陆军也很寒酸,当时各国师属火炮一般是75毫米长身管野战炮加上105毫米或者122毫米的短身管榴弹炮,英国只装备一种88毫米的加榴炮。军属榴弹炮干脆把一战203毫米老炮的内衬拿出来,换上更细更长的183毫米炮管,火炮的底盘和缓冲器也沿用一战老炮的,结果新炮的威力比老炮要大,后坐力过大以至于开完炮会翻车,英国凑合的方式是放两个大楔子在轮子后面挡着,直到1944年换上美国重型火炮的底盘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在火炮牵引上英国一直坚持机械化,只不过牵引车经常不够用。

              BTW,朝鲜那个170毫米谷山大炮网上都在传是180毫米老炮管直接焊上170毫米新炮管,听起来很不靠谱,膛线没法连续。大概率也是英国人这办法,180毫米老炮的内衬拿出来换个170的新内衬。

              苏联二战前机械化水平非常高,生产了不少履带式火炮牵引车,但二战爆发后火炮牵引车全部停产,集中生产坦克和自行火炮,二战末期才恢复生产火炮牵引车(还是用的美国援助的发动机),二战前期火炮牵引车损失很大,因此打仗还得靠拖拉机拉大炮,拖拉机跟专用的牵引车比起来主要的问题是太慢,影响行军速度。

              美国财大气粗,但关键是二战前陆军规模很小,没存量,因此二战前期也靠拖拉机拉大炮,直到1943年以后火炮牵引车和重型卡车才普及。

              国府最神奇,既不能生产汽车也不产油,抗战爆发前竟然决定师属火炮采用机械化牵引,都不知道怎么想的,而进口的直属德制重型火炮都搭配专门的火炮牵引车,那是相当土豪。

              二战以后各国开始逐渐采用重型卡车拖带火炮,而老解放卡车只能牵引师属火炮,因此六七十年代大力发展了一批重卡,有洛阳东方红,重庆红岩,济南黄河,邢台长征,陕汽延安,终于算是彻底解决了火炮牵引问题。

              通宝推:方恨少,
        • 家园 蒙古骑兵战术不一样

          应该是蒙古骑兵攻击的战场规模比欧洲的更大,骑兵机动的要求比欧洲骑兵要大得多,估计欧洲战马那样使唤就要累趴了。拔都和苏布台在中亚草原和俄罗斯的进攻,常常进攻正面宽度超过200公里,象马可波罗写过的大规模围猎阵势。

          发生在现在乌克兰境内的的卡尔卡河战役里,蒙古的诱饵部队骑马诱敌深入,走了九天也不知是15天...但那不象三国演义那样,诈败走了,片刻就有伏兵杀出来。俄罗斯联军一路追杀,十几天不断接触,陆续还把一千人的诱饵部队杀了一半。最后追到卡尔卡河的时候(第聂伯河东边的什么河),蒙古的伏击部队才突然出现。诱敌深入,玩命的事,肯定得对坐下战马的速度,耐力相当有把握才行。

          有意思的是,等待的伏击部队也没有俄罗斯联军人多。但追兵已经拉开了队型,绵延了不知道有多少公里。结果俄罗斯追击部队象被吃面条一样吞掉了。

          后来在苏德战争当中也一样。战斗开始两周后,苏军高层就认为东欧大草原交通不便,非常适合骑兵作战,而且认为蒙古马比欧洲马匹更适合。红军有200万匹军马,其中1/5是蒙古马。 苏德战争中一直指挥骑兵作战的普里耶夫大将有句名言:紧跟苏军坦克进柏林的,是蒙古马。普里耶夫后来在1945年八月风暴中指挥苏蒙军到过张家口,后来在古巴作苏军指挥官。

          关键词(Tags): #蒙古马通宝推:死扛着,潜望镜,大道至简,铁手,桥上,
          • 家园 毛泽东规划周朱执行的第四次反围剿就是这么干的。

            有意思的是,等待的伏击部队也没有俄罗斯联军人多。但追兵已经拉开了队型,绵延了不知道有多少公里。结果俄罗斯追击部队象被吃面条一样吞掉了。

    • 家园 本来从标题来看猴儿的,结果后面提到了马。还是军用的。 -- 有补充

      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家城里西北角的军马场。那是个占地面积不小的单位,职工区配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和高中,还有专属商店。虽然叫军马场,但我从来没有见过里面和外面的军马到底是长啥样。这地方我高中时期常蹬车去玩,因为俩同学就是这里长大的。和市区里面的朝鲜族区域一样,这种自成一体的单位也多多少少与周围有某种不可名状的隔阂和差异——无论从单位家属区和市区之间孩子圈打架的“势力范围”,到地方单位之间的管理矛盾。

      虽然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军马,但小时候印象里,七十年代末的运输主力,大马车当仁不让。位于西三条路“道西”的市运输一公司,很大的场院里,都是高头大马。每辆马车好像至少都有四-六匹,有时候大马车后面还拴着一根细绳,跟着一匹不负重、纯粹走着玩的小马。钢筋水泥,化工厂的各种材料,每天都是这些马车在各大单位和铁路站场之间运来运去。我不懂马,甚至也没有专门了解过。但这时候,眼前浮现小时候看到的那些马的样子,体色棕红,个头高高,腿长臀壮,钉着马掌的脚,踏在市区的柏油路上,老远就能听到哒哒响。每匹马的屁股后面都挂着粪兜,即使这样,有些马粪还是被尾巴扫落掉在地上。过去市区的马路清扫工,笤帚杆子的另外一端就是一个三角形铁片,就是用来铲掉路上干干的马粪。不知道是不是借了这个军马场的光,感觉过去市区路上这些大马,品种应该挺带劲的。

      后来这个运输公司的解放CA-10B卡车越来越多,已经不记得大马车是啥时候彻底退出运输市场的。小学同学的父亲就在这里开“大解放”,三年级学校组织野游的时候,别的班级家长找来的都是大客车,俺们班级的张同学他爹开来的大卡车,让同学们感觉都没面子。货箱里坐满了叽叽喳喳像小鸡仔儿一样的孩子,后面还挂着空空的挂车。暴土扬长的一直把俺们送到郊区,有个姓马的同学,颠得满脸的胖肉都颤颤悠悠的和我喊着抱怨这车太吵了。

      九十年代初,这个马场的日子好像更加难过了。老同学各奔西东。城郊大面积的种植农场不知道现在还有无生产。家属区的地,据说也早就卖了盖楼、又停工,后来安置回迁户都成了巨大的民生舆情问题。

      举手百度了一下,看到这个“牡丹江军马场”居然是早在建国前就成立了的,在共和国早期的军马养殖史上,和牡丹江海浪机场(老东北航校)一样,有着不同凡响的光荣历史。解放战争时期,应该贡献也不小。无论是后勤运输,甚至就是拉炮。张正隆的《雪白血红》里提到,解放军炮兵的创始人朱瑞,当年就在牡丹江区域大量搜集日伪时期的火炮散件。小时候听国民党炮兵出身的邻居邓爷爷说,当年朱瑞就住在后来市中心区的121军工厂(北方工具厂,现“绿洲春城”小区)大院里。

      马和炮的威力组合,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年代里,基本上就是如今火箭军的力道了吧。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方恨少,桥上,onlookor,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不知不觉的就陷进年少的回忆里 -- 补充帖

      不断想起那时候的马🐎。

      在寒冷的东北冬天,好像马车偶尔也会上路出力。马鼻喘出的热气凝结成霜,鼻孔周围都是由浓变淡的白色渐变效果。路上,车老板(马车夫)不断吆喝,尤其是路口多车想要慢下来或者拐弯。孩子们从小就学“车老板”的口头禅,“Der(四声),驾,沃(二声),于”,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具体是啥意思,应该是走、停、左右拐吧?

      车老板也经常把手里的鞭子凌空甩🉐炸响,当然也有时候直接抽在某匹不听话的身上。🐴会嘶叫,更多的时候还是闷头拉活。

      通宝推:大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