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什么是中医,中医算不算科学 -- 陈王奋起

共:💬63 🌺300新 💬7 🌺6 待认可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简单理解的话,五行首先是降维分析后的五个主要维度,

        然后相生相克是之间的因果判断。

        以前没有计算机,人脑理解能力有限,再叠加自然科学的普遍高度限制,所以只能是5个维度,而且是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比较机械。作为初代的生物大模型,为了普适性,在精准性上做了重大牺牲。进而给骗子以生存空间。

        东大的自认科学可能和文学发展类似,显示有了诗歌,内核可以很快达到颠峰,然后才慢慢填充肌肉,去发展诗词、小说。所以,中医理论里面的许多东西,也是直到现在还有指导意义。举个例子,很多人到现在还是生搬硬套中心法则,认为基因、转录、蛋白这是个单线程的因果链,不是很愿意去考虑反向作用的可能,更不用说在集体中上千个基因及其蛋白、代谢物的相互作用。

      • 家园 金木水火土只是人体内环境自我平衡自我修复机制的一种描述。

        换一个命名就叫宇宙,金星木星土星……;换个医学名称叫心肝脾肺肾;如果某个西方研究所给这些循环节点冠名,那它妥妥的就叫“科学”了。

        颜宁就是研究这个的,可惜这几年回国后,再没听到她的新进展了。

        个人相信,这个领域的诺贝尔医学奖一定属于中国人。涂大侠只是先行一步。

        当然,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社会机制。

      • 家园 但是还是要搞清楚这些关系,搞清楚是不是五
        • 家园 哲学讲的是哲理,首先要辩证分析不能教条的对照硬搬。

          哲理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论,理论一般讲述的是现象规律。五行讲的是抽象哲理 实践才会有具象化,主要是领会精神。当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时,先辨明情况表现——-即具体病症。

          今天我们普遍使用汽车就可以用动力系统来形容中医“心”的概念,而远古时代的农耕社会 人们更熟悉大自然,所以用四时阴阳来比喻人体的新陈代谢。

          如幼儿读千字文中医理论可以先背熟,再补充医学知识(如解剖)、熟悉人体正常特征。然后是在实践中认识病理现象,接下来才是问诊治疗。

          中医的“脾”认为是消化系统的中心,它的功能不仅局限于脾脏本身,还包括消化、吸收、运输和转化食物营养的过程。主运化、主统血、升清(降浊),大致包括了消化系统(脾、胰、大小肠)和淋巴系统、血液系统的部分功能。

          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左升右降,是指脾主升清与胃主浊降相互协调,以调节全身之气机。“脾升”这与人体淋巴系统的胸导管上行合于左静脉角注入上腔静脉再进入右心房相契合。

          • 家园 在我看来,这些概念都需要进一步定义清楚

            以及进一步统一

            而且五行与对应的器官是否准确也需进一步搞清 ,或者不应用古代的五行来附会,二者之间本来也没有明确的联系,只是有某种相似性。

            也许按您的概括直接用消化系统之类就好。如此,是不是有五个类似的系统呢?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

            • 家园 还是那句话,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中医需要与时俱进 放弃糟粕取其精华,但也要看到中医已进入哲学在等科技的发展,估计以后现代医学更多是向中医学习以补充。

              所以读医前先聊古人的哲学,“道”的概念可理解为客观规律,“阴阳”对应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关系,“五行”为矛盾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主次方面及变化因素,是讲辩证法。

              由此延伸至“八卦”、六十四卦象同样是讲辩证法 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再延伸至三十六计,单独使用或叠加使用连环计、计中计。华夏的农耕文明给了我们辩证思维的文化基因。

              聊完抽象再来看具象,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处理,治疗是非常个人的事情,双胞胎也不一定如机器人般一致,也就有千人千方。

              药物的药性药效作用在人体是进入全身新陈代谢的,而不可能注射在手部不会随血液循环流向足部,那成了给机器人上油。所以中医按药物作用来划分药品 也划分人体代谢功能区,这样容易统一。

              现在来理解“脾”的概念。脾主运化,大致是消化吸收系统功能;脾主统血,大致是血液系统、淋巴系统功能;脾主升清,大致是免疫系统功能。主要为外界营养进入人体运达全身。

              脾喜燥恶湿,大致是“脾”功能正常清况下营养能完全吸收并惠及身体而不是溜了滞了。脾胃供应营养这与农耕文化的“土”的概念相似,所以用以比喻解释 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为湿土。而不能教条认定脾是土 这很荒谬。

              通宝推:大眼,
              • 家园 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宗教。哈哈!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这种说法较为常见,但并没有明确的单一提出者和确切出处。

                不过,有一些科学家表达过与之相关的观点,例如朱清时说过“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杨振宁也有类似表述,他说“物理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

                所以,科学没有尽头。

                哲学和神学/宗教牢牢的绑定在一起。

                • 家园 好吧,再讲点哲学。 -- 有补充

                  政治老师上课的第一句话:同学们,什么是哲学。然后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哲学三问:“我”是谁、人从哪里来、人要到哪里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免费教育的政治第一课: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那什么是科学及科学目的,研究水分子含氢氢、了解水沸后会升腾…总之 是揭示客观规律,并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水是什么 水从哪里来 水往哪里去。

                  哲学同样在寻找规律,它包罗万象,研究物质研究意识,汇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总之 就是集大成来求索 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向何方发展。三十而立 立人生三观,我相信共产主义。

                  因为未来尚不可知,按唯物世界观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按唯心是神学,按价值观是宗教——其实用团体、组织更易懂,大家团结在党的周围。

                  通宝推:审度,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奇怪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大A你们那儿不学吗?那你们课上讲什么? -- 补充帖

                  再来一句,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社会在发展,科学没有尽头,科学家有价值观。

                  按价值观 共产党发展科技为实现共产主义,道家、儒家为天下大同。

                  你对科学尽头与哲学、神学、宗教绑不绑得起来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 见前补充 5044209
              • 家园 我不赞成在这样的地方用比喻

                概念还是定义清楚更合理

                • 家园 这是种误读,这里的“概念”是哲学意义上的,讲的是规律。

                  换一种说法来理解,能量守恒的概念代表着一种规律,称为能量守恒定律。

                  易、五行都是在解释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五行的“行”代表“发展变化”——运行运动。现代人远离农耕生活又沾染西方教条束缚,对五行的理解 偏差于古人的辩证。

                  农耕文化中“土”的概念用以解释自然中大地的变化对植物及其他环境的作用,涵意为“土变化定律”。土壤是否肥沃、是否干旱或水源充足。春日秋风中农作物的表现是土地的回报。“木”的概念是植物生长规律 用以解释“肝”的功能表现规律。春发秋实 因为“肝”主疏泄 主藏血 与“木”契合,又以种子再生发所以属少阳。

      • 家园 我二十年前就此写过论文,就是这个观点

        《略说五行之五》,如果您能上知网,可以看到。

      • 家园 心气是像夏天或者火焰一样往上走的,自然就属火了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中医概念里面,

        木=春天

        火=夏天

        土=长夏

        金=秋天

        水=冬天

        五脏对应五季五位。非常简洁的天人感应的模型,就是能用上几千年。

        最近一人之下的漫画里面有完整的太极图和七十二候的图片,可以去看看。

        河里之前也提过,我们古代的洛书河图和太极图,来源都是天文。

    • 家园 中医现代化,试图把白盒子变成黑盒子也几十年了。

      难度确实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花大熊以前就提过不少。比如研究脉象几十年,发现由于血管和结缔组织的共振,当年收集信号的方式就错了。

      以前知乎里面有个“药学狗”们讨论中药或植物药研究难度的问题,只能说都是大坑,满满的血泪。

      张伯礼他们搞中药组分库也好多年了。对临床的帮助嘛,效率还真不见得比个无证中医葛又文强到哪里去。

      我有关中医的帖子里面也有中医现代化的一些成果。总的来说,这些成果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从一颗颗螺丝钉研究起,看看这个大楼的整个框架结构有没有问题,能不能改进。

      只能说要等数据积累到对中医整个体系做出说明以及改进,我们有生之年估计够呛。

      最后抓个虫,阴阳五行不是五种元素。这是误解。

      五行是一年五季,每季72天,再加5天过年的古历法。这个古历法在尚书中就有记载。80年代更是从彝族这里找到了这个古老的太阳历。

      古人是用五行历法的季节变化来指代气血运行的变化规律,是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现。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对中医态度如何其实是一个是否承认客观事实的问题

      中医存在的客观事实,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疗行为是否有效果。承认这个客观事实的存在,不会否认中医药;不承认,则会想尽办法去解析治疗效果与中医药无送。可笑的是,解析的理论,并不所谓“可证伪”。这话我好几年前跟 @懒厨兄说过。

      中医“一人一方”,并不是中医不能用统方;中医辩证施治,并不是不能循症施治。大统方,中成药这是例子。一人一方,辨证施治,其实是高阶玩法。现代医学,进入高阶时,其实也是一人一方的,也是辨证的,也是讲不同部位用不品药的,也是讲不同器官间的相互作用的。

      陈王 河友你最后一段的问题,当前并不是中医药界本身能解决的问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