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系列】不好意思, 请学生物的网友们来给俺科普一下 -- 衲子

共:💬48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haha
                          家园 【文摘】朊毒體 维基百科

                          朊毒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朊毒体(英文名Prion,最早为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之意,中文譯名以前也叫作朊病毒、蛋白质感染因子、蛋白侵染子、朊病素、朊蛋白等)是一种具有感染性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因子,也叫做普列昂或蛋白质侵染因子。虽然它们具体的活动和复制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它们通常被认为是引起先前一系列人们了解甚少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原因,这些脑病包括羊搔痒症和牛海綿狀腦病(也叫“疯牛病”)。这些疾病对脑组织结构的影响都是致命的和不可医治的。

                          朊毒体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斯坦利·B·布鲁辛纳(Stanley B. Prusiner)于1982年发现的。

                          推测朊毒体仅由蛋白质组成,没有核酸。在这之前,科学家认为所有的病原体都有可复制的核酸(细菌、病毒等等)。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突破口:这种具有感染性的因子主要由被称为PrP的蛋白质组成的。这种蛋白质可以在细胞的质膜上找到(具体功能还不了解),但是与具有感染性的因子PrpSC与正常因子PrPC在形状上有一点不同。科学家推测这种变形的蛋白质会引起正常的PrPC转变成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这种连锁反应使得正常的蛋白质和致病的蛋白质因子都成为新病毒的材料。在这个假说被提出来以后,产生PrP的基因被抽离出来,产生不同形状的突变基因被成功的定义和复制,研究实验鼠的结果为这个假说提供了支持,这些证据现在是强有力的,但并不是无可争议的。

                          朊毒体似乎在直接与受感染的组织接触时感染性很强。例如,人们可能会因为注射直接来源于人类脑下垂体的生长激素而感染Creutzfeldt-Jakob疾病或变异性克雅氏病(nvCJD),或通过脑部外科手术的仪器传染(朊毒体可以幸存于通常为外科器械消毒的高压灭菌器)。通常也认为,食用受感染的动物可以通过积累缓慢地引起疾病,特别是可以引起朊毒体在世代间积累的同类相食或类似的行为,例如太平洋一个小岛上发生的库鲁病。虽然这种风险没有被证明,但是现代农场不接受给反刍动物喂养反刍动物蛋白质粉末就是一个警惕。

                          朊毒体没有引起免疫系统察觉的原因是,它们的“安全形式”从个体出生的一刻起就存在于体内。“危险”朊毒体与之的差别只是它们的折叠结构有差别。朊毒体通过不断聚合,形成自聚集纤维,然后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堆积,最终破坏神经细胞。根据脑部受破坏的区域不同,发病的症状也不同,如果感染小脑,则会引起运动机能的损害,导致共济失调;如果感染大脑皮层,则会引起记忆下降。变异性克雅氏病的致死率较高。

                          斯坦利·B·布鲁辛纳提出PrpSC PrPC具有相同的一级结构(氨基酸序列)而具有不同的高级结构(构象)的假说,打破了以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的定律,从而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奖。

                          [编辑]

                          有用的朊毒体

                          正是对朊毒体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一些具有Beta片层结构的多肽具有自聚集的性质,可以自聚集形成纤维,为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多肽的Beta片层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将一个一个多肽单体按照特定的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纤维。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实验室正在人工合成一些可以自聚集形成纤维的多肽,希望能够控制纤维的生长,找到新的功能材料。

                          下面翻译存在问题,请参考英文版的原文并帮助改正。

                          并不是所有的朊毒体都是危险的,事实上,它们存在于很多植物和动物中。正因为如此,科学家认为这些变形的蛋白质一定为它们的宿主带来了一些好处。这个假设在对一种特定的藓类植物进行研究的时候被证实。正常情况下,当一个地方的藓与另一个地方的藓长得足够它们的外层细胞相接触时,病毒会从一个受感染的藓的部分传播到另一个没有受感染的藓的部分。但是,朊毒体似乎会绕到被感染的藓的边缘部分。这可以引起藓边缘部分的细胞死亡,从而形成一个屏障,阻止病毒穿过,从而避免受到感染。

                          1965年,研究人员在布赖恩·科克斯(Brian Cox)的指导下,发现了一种奇怪的遗传,他们把它称为[PSI+]因子([PSI+] element)。1994年,里德·维克尼(Reed Wickner)提出假说,认为[PSI+]和另一个遗传因子都是朊毒体。很快人们就注意到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可以帮助其它蛋白质正确折叠的蛋白质)可以减少[PSI+]的影响。研究人员的研究显示出了氨基酸序列如何帮助PSI蛋白质(Sup35p)在它朊毒体和非朊毒体状态间转化。这个研究使得Susan Lindquist认为,朊毒体转换在某种情况可能是有利的,使得它们在进化中得以保留。

                          也有人推测朊毒体与细胞分化有关,他们能够刺激干细胞的功能分化(例如形成肌肉细胞和血细胞)。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8A%E6%AF%92%E9%AB%94”

      • 家园 无论如何,从RNA到蛋白质的每步操作都是化学反应,因此理论

        上都有一定的逆向影响力, (虽然在RNA->蛋白质的例子中逆向概率非常小, 因为这不是平衡过程).

        拿根据图纸生产汽车的例子, 图纸也会受其产品的影响(并不一定要指"逆向工程"), 譬如: 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生产环境=>图纸(或存于计算机的无纸设计)亦会受生产环境的影响, 比如: 车间失火导致图纸遭到损坏. 这不需要智能的参与, 仅仅是极小概率的逆向影响力就够了.

        • 家园 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

          说句不客气的话,你到底想知道科学的真实还是只是想YY了痛快?

          一个蛋白,从mRNA翻译出的前肽到成熟蛋白,这个过程从来就是被看做是不可逆过程,你要硬说水是可以自发变成氢和氧的,我也没有办法。而且你还要进一步YY把这氢气收集起来变成能源.......一个成熟蛋白连逆转回原始的氨基酸序都不可能,谈什么-〉RNA?举个简单的例子,最小的蛋白之一,胰岛素,前体一条链,在分子伴侣帮助下先内部二硫键配对,再切掉一段肽链,成为轻重二链结构,然后才有功能,你要逆转,好啊,先要找回那个早不知什么时候就被降解的被切掉的片断,还要几亿年都不见得能有的机会同时碰上水解酶和ATP好连回去,单碰上水解酶?完蛋大吉.然后这个分子还要再找上只有在内质网才有的伴侣来解掉二硫键,再还要钻回核糖体,还要在这期间一直都好运没被盯上降解了.......这样的事,几率之低你自己可以算算,宇宙再轮回几回,能发生一次就不错了.....这样也只是回到核糖体.之后就是我已经说过的,核糖体只能根据mRNA序列来装氨基酸,没有任何可能的机制可以反过来,压根连概率都没有的,就是不可能的事.因为mRNA自己和合成的肽链间没有任何,再强调一次,任何,化学反应上的相关性.

          其实DNA<->RNA已经是这样的关系了,逆转录酶只是名字上有个逆,机理和转录酶天差地远,压根和可逆反应没关系.

        • 家园 这个当然有联系了

          实际上蛋白质就是RNA生产的。但是,你能指望生产冰激凌的机器里面的冰激凌对机器产生什么直接的作用么?间接的作用就不算了,就像是蝴蝶理论,有很多根本就是不可知的。要是什么都要精确的理解一下,就不是这个世界了。

        • 家园 以化学反应角度也不是全无可能

          但恐怕概率太小。比如一杯凉水,也有局部沸腾的概率,

          但概率太小就只好忽略了。。

          拉马克理论或有复活的时候,但现在缺乏证据。。

        • 家园 阿磕怎么不发言呢?
    • 家园 【摘抄附带评论】鸟类其实极为聪明

      详见杜克大学医学院的新闻:

      外链出处

      29名神经科学专家认为鸟类大脑的发达程度与哺乳动物类似,从而提出许多现有关于鸟类与哺乳动物的理论已经过时。这些科学家将此发现发表在2005年2月号的《神经科学综述》(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上。

      该研究由美国国家卫生院(NIH)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赞助,科学家们发现鸽子能区分不同种类的油画作品;乌鸦能制作有用的工具,还能将此技能传授给其它的鸟;而鹦鹉不仅能够学习人类的词汇,而且还能把它用来与人沟通。

      这些科学家们在论文中写道,人们原来以为鸟类大脑比哺乳动物大脑原始。这种认识已有100年的历史。“这些不正确的、以进化论为基点的用于描述哺乳动物大脑的理论在整个20世纪广泛使用。这严重影响了科学新发现的交流与发展。”

      目前的命名方法是由19世纪Ludwig Edinger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生物是由“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进化的。因此,在对待鸟类大脑与哺乳动物大脑上,它存在着完全不同的称呼。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美国杜克大学的神经学家Erich Jarvis。他表示,这项研究否认了大脑是分阶段进化的这一观点。而鸟类大脑中一向被称为“原始”的区域实际上具备着复杂的、和哺乳动物大脑类似的处理功能。

      -----

      大约三年前, 我看过"德国之声"的一则报道(可惜现在找不到其原始网页了), 非洲有种小鸟, 能使用工具. 它们为吃到树洞里的虫子, 以喙衔仙人掌的刺去挑出虫子. 还有, 它们有记忆、策划的能力(详情不赘). 若以使用工具的能力来区分高等智能的动物的话, 它们应该也够格了. 另, 它们的大脑只有几克重, 却如此聪明!

      关键词(Tags): #鸟类的智力
    • 家园 【翻译】关于Flores小人种的考古发现

      详见自然杂志的专题报导:

      外链出处

      俺的拙劣翻译:

      -----------------------------

      甫洛芮思人

      虽然这听起来太令人难以置信, 但它不是骗局. 一个小人种被发现了, 约一万八千年前他们住在印尼的偏僻的甫洛芮思岛.

      科学家目前为止已经挖出了八具遗骸. 其身高不过一米, 头如柚子那么大. 这类"侏儒"能制造工具, 猎捕同样小体型的大象, 他们曾和当地的(现代智人)土著生活于同时代.

      <<自然>>讲述了这个改变人类考古学 并挑战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观念的重大事件.

      --------------------------

      所以可见各种民间传说(<<太平广记>>,<<格列佛游记>>等等)并非都是妄言, 小人种是有的. 类似地, 若那些民间传说有一定的可信度, 那么巨人种也应该曾经存在过.

      这并不与进化论相抵触, 这说明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并不象一个梯子, 而是象一丛灌木. 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存在过, 只是除了我们这一支之外的别的人种现在全都灭绝了. 有不同种类的人这个事实其实并不令人奇怪, 这就好比老虎::猫::巨虎(类比于 人::小人::巨人)之间的关系一样, 这恰恰是令"上帝造人"这个假说十分尴尬, 因为很难想象亚当夏娃的子孙会分化出巨人种和小人种.

      关键词(Tags): #小人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