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巨坑)四边伐鼓三军呼之大唐西域 序章 -- 恶魔之读书者

共:💬249 🌺66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第五章 后“天可汗”时代 第一节 三战西突厥 3

      进京之后的咥运直接被升为右骁卫中郎将,受到了刚刚即位的高宗皇帝的厚待。但是对于此般桀骜不驯之人,单单用物质笼络是远远不够的,高宗李治毕竟是刚刚即位,没多少御下的经验,再加上本性又比较懦弱,完全不能震慑住咥运,反而让他小看了唐帝国的整体实力。而高宗却以为此等礼遇已经让咥运心悦诚服,于是为了让他影响其父亲不要反叛,结果将其放回西域。这一放可谓是龙回大海虎入深山,不但没能打消阿史那贺鲁反叛的念头,反而在儿子的鼓动之下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正式举起了叛旗。阿史那贺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生养息,又获得唐帝国的援助,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但是他知道,单单占有西域半壁江山是无法与唐帝国相对抗的,于是在反叛的同时便举兵西征,杀向碎叶川以西的乙毗射匮可汗属地。此时的乙毗射匮可汗元气大伤,部属离心,很轻易地便被阿史那贺鲁所击败,所属部众亦被并吞。于是阿史那贺鲁一统西突厥,建牙于双河(今新疆博乐西之博尔塔那河)及千泉,自号泥伏沙钵罗大可汗,统两厢十姓突厥部众,拥胜兵数十万,君临西域。

      统一了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自以为有了对抗唐帝国的本钱,于是让咥运为先锋,统处月、处密、姑苏、畀失、歌逻禄等五部兵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春东侵庭州,相继攻陷了金岭城(今新疆奇台西北)和蒲类县(今新疆奇台),杀掠数千人而去。这一下使得西域的安西都护府与西、庭二州均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此时西域的几大都督府均属羁縻建置,人心不稳,一旦形成连锁反应则局势立时便会糜烂,大事去矣。不能不说阿史那贺鲁的时机把握得既准又狠,完全瞅准了唐帝国的形势给了重重地一击。

      这种情况之下帝国政府就显得极为尴尬,高宗初立之时便停止了征讨高丽的军事行动,就是因为听取了臣下修生养息的意见,要暂息兵戈。但是此种情况不打也得打,于是在当年冬便以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征,以左武候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大总管,以右骁卫将军高德逸、右武候将军薛孤吴仁为副。征发秦(州治在今甘肃秦安西北)、成(州治在今甘肃西和西北)、岐(州治在今陕西风翔)、雍(州治在今陕西西安)等州汉军府兵三万,此外尚有瀚海都督吐迷度之子婆闰麾下回纥骁骑五万,取道天山北路进击。就在朝廷大军将要出发之际,庭州刺史骆弘义对于征讨阿史那贺鲁上了一个条陈,说是兵贵神速,如今天寒地冻正好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朝廷应该以阿史那贺鲁为主要打击目标,对于处月、处密等附从部族应该进行策反离间,然后征发他们的兵力一起对付阿史那贺鲁,这样便可以将其一举歼灭。这个条陈表面上看的确是好的,如果真的成功那朝廷惠而不费,可以在最少的损失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战果,因此高宗皇帝很快便通过了这个条陈,排遣了大量使者去西突厥诸部进行安抚宣慰。但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个条陈最大的失误就是太小看了阿史那贺鲁的政治能力,虽然他崛起时间很短,但对于手下各族经营得真如铁桶一般。结果派出去的使者除了射脾部酋长沙陀那速俟斤响应了帝国的征召之外,其余的使者均无功而返,甚至在处月部酋长朱邪孤注率先杀害唐招慰使、果毅都尉单道惠的影响之下,处密、处木昆等其他主要西突厥部族亦先后杀唐使者,与帝国彻底决裂。

    • 家园 第五章 后“天可汗”时代 第一节 三战西突厥 2

      阿史那贺鲁有很大的野心这点其实太宗皇帝心知肚明,但却苦于一时并无更好的人选,因此就在他初降之际便动用了各种政治手段使其入长安觐见,施之恩示以威,意图以权术将其牢牢掌握在手中。这种手段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觐见结束,在唐军征讨龟兹大军已经出发的情况之下,阿史那贺鲁主动坚持要求作为向导参战,不能不说是慑于太宗“天可汗”的威严而做出的行动。但沸腾的野心仅仅是被暂时地压抑,却并没有消失。他如一匹沙漠中的恶狼,在力量不济之时暂时收敛了爪牙,默默地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当然有太宗皇帝在的一天,阿史那贺鲁这匹狼就只能乖乖地当帝国的一条忠狗,但是仅仅一年后,太宗皇帝便与世长辞,阿史那贺鲁闻讯后迅速完成了自身角色的转变,向帝国的疆土亮出了它磨砺已久的獠牙。

      以太宗皇帝的政治水准,当然不可能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面,对阿史那贺鲁也是做好了两手准备。临近阿史那贺鲁的西州、庭州对其丝毫没有放松警惕,甚至大派侦骑入阿史那贺鲁的领地进行查探。因此他的异动甚至还在谋划阶段便被庭州刺史骆弘义所侦得,并很快地报告给了朝廷。这次成功地古代间谍活动想必是一段精彩的故事,可惜其惊心动魄之处史书不言,最终沉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其成效则极为显著。唐廷得知此事之后立刻派遣通事舍人桥宝明前往前往慰抚,并持弓矢、杂物以赠,要其长子咥运入朝宿卫。当然这些不过是面子上的话,其实唐廷这次出使的含义就是在告诉阿史那贺鲁,你的动作朝廷都知道了,也早有防备,赶快打消不该有的心思,此外你的长子就来朝廷作人质吧。当唐廷的使者突然出现在阿史那贺鲁面前的时候,笔者相信其面上的表情一定很精彩,恐怕他到最后都不知道尚在谋划中的事情如何被朝廷未卜先知的。唐廷反应如此迅急给了阿史那贺鲁极大的心理压力,于是无奈答应了让长子咥运入朝宿卫。当然实际情况也远不是如此简单,能成功地给阿史那贺鲁施以强大地压力,并让其同意咥运入朝,使者桥宝明在其中的作用可谓极其巨大。咥运在去往长安的路上曾不止一次动过叛逃的心思,但是精细的桥宝明“内防御而外诱谕”,终于将其送至首都,暂时粉碎了阿史那贺鲁的阴谋叛乱。

    • 家园 第五章 后“天可汗”时代 第一节 三战西突厥 1

      后“天可汗”时代

      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

      ——《新唐书》卷二百三十五 北狄列传

      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三卷 唐纪九

      四战西突厥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十八日,一代军神李靖薨于家,享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为“景武”,备极哀荣。就在人们为帝国失去了一位无敌的名将而哀思不已的时候,短短十一天后却又传来一个让整个帝国都为之休克的消息。五月二十六日,太宗皇帝天可汗李世民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三岁,得谥为“文”,葬于昭陵。中国历史上君臣知遇的典范,两位不世出的英雄就这样先后而去,由此造成的政治地震影响深远。太宗的死,如同一针兴奋剂,让帝国周边不甘雌伏的势力野心急剧膨胀,太宗皇帝全面恢复的单极亚洲体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对于西域而言,头一个试图挑战帝国统治地位的便是西突厥。

      西突厥原本于西域称雄,为了对抗当时的“巨无霸”东突厥,而与唐帝国结成了联盟,但是“没有永久的和平,只有永久的利益。”随着东突厥的覆灭,唐帝国的势力扩张至西域,由此引发了西突厥一系列的反唐行动。在这段时间内西突厥虽然内斗不休,但是接连几个可汗均持反唐态度,同唐军在西域进行公开地较量。在经历了高昌、焉耆、龟兹等一系列的较量之后,最终以西突厥方面大败亏输而告终。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突厥人百年基业,在西域早已根深蒂固,自然不肯甘心臣服,于是以阿史那贺鲁为可汗,又一次点燃了在西域的战火。

      阿史那贺鲁是西突厥始祖室点密大汗的五世孙,论出身是当然的天潢贵胄。对于西突厥来说,阿史那贺鲁更是一个人杰。他原本是西突厥咄陆可汗麾下的叶护,牙帐建于多罗斯川(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统处月、处密、姑苏(哥舒)、歌逻禄(即葛逻禄)、弩失毕五姓突厥。但是在突厥内部争斗之中咄陆可汗众叛亲离,新立的乙毗射匮可汗为了一统西突厥诸部,自然不会放过他这个手握重兵的咄陆可汗党羽,于是向其大举攻伐,阿史那贺鲁不敌,眼见要覆灭。此时恰逢唐军征讨龟兹,他趁机率残部向唐军投降,于是被封为昆丘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龟兹战役结束之后,西突厥虽败,但并未完全崩溃,乙毗射匮可汗依然以碎叶川(今中亚之楚河)为界,与唐帝国势力相互对峙。

      此时对于唐军而言,打赢接连的几场大仗已属强弩之末,继续劳师远征并非上策。但是中原军队一旦撤回,势必乙毗射匮可汗的势力又将卷土重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必须树立一个在西域有一定力量的亲唐势力与乙毗射匮可汗争斗,如此阿史那贺鲁便成为了当时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他的身份尊贵,在西突厥部族中又有一定的号召力,与乙毗射匮可汗又是死敌。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扶植他的话既可以分化西突厥,削弱乙毗射匮可汗的反唐势力,又可以借助阿史那贺鲁来稳定唐帝国在西域的势力范围,可以说是惠而不费。因此很快唐朝便恢复了阿史那贺鲁在突厥的泥伏沙钵罗叶护的爵位,并在贞观二十三年( 649 年)二月十一日建立了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的瑶池都督府,以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给了他充分的授权,让其召讨“西突厥之未服者。”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让西突厥分治互斗,让他们削弱彼此的力量,这样的如意算盘自然打得很好,但是阿史那贺鲁毕竟是一代人杰,并不是什么提线木偶,因此他反而利用了帝国给与的授权,拉起大旗作虎皮,于是“密招携散,庐幕益众”,很快便将碎叶川以东的突厥部族招致自己麾下。

      关键词(Tags): #天可汗#西突厥#阿史那贺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