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的官办经济--世界上最怪异的经济(一) -- 陈经

共:💬1310 🌺3017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十九)转型调控之路

      (十九)转型调控之路

      在中国南巡后陷入经济狂热的同时,解体的苏联正在私有化的浪潮中沉沦。

      这段时期中苏经济真正的分化了,如前所述,中国走向了官办经济,而俄罗走向了寡头经济。中苏都想改变过去计划经济过于僵化的缺点,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用现在的行话来讲,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改革大方向,在全球的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中国采取的办法是在地方政府这一层次上引入市场竞争体系,让各级政府变成几十、几百,至多几千个“政府经济人”,而一般民众仍然是依附于各级政府的经济行为中,没有多少自主性可言。俄罗斯就非常彻底,把几乎所有国家财产用股份制“平均”分配给全体国民,让所有高中低层民众都成了按照自己的私利行事的“经济人”。按照传统的“经济人”理论,产权明晰了,各方都按理性在市场上行事。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企业效率低产品没人买,在竞争中失败,效率好的企业胜出,社会分工更加优化。有暴利又没啥难度的行业肯定一堆企业去做,就“边际效应递减”,暴利消失,价格不“扭曲”了,大众得到实惠。这么天长日久下来,社会生产就越来越合理,经济就会比原来到处是缺点的计划经济要好得多。

      应该说这种理论是对的,但是不完全。这个理论对于比较稳定的市场局面确实是非常合适,中国已经有很多实际案例就是如此发生的,原来4000多的彩电,现在不到1000就买到了,上百家彩电厂了只剩了几个巨头。但是对处于剧烈转型中的不稳定社会经济体系,就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旧的“经济人”理论就不能乱用了。

      俄罗斯在私有化过程中出现了可怕的“下降螺旋”,这是经济学家们没有预期到的。转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坏事一些乱象,这是个人都能想到。但人们相信不用怕,坏事与乱象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大家都受过不错的教育,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了,应该有办法让情况越变越好的。可怕的是,恰恰是“经济人”的“理性”,害了俄罗斯。社会刚开始乱,那么为了避免大乱对自己造成损失,理性选择就是把自己的资产放到安全的地方去。这种行为,当然会使原来乱的地方更乱,那么会有更多的人转移资产,这就是“下降螺旋”产生的根源。前苏联家大业大,四万家大国企还是很有实力的。普通人都拿到了大国企的产权,但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真去经营,理性的选择就是卖掉。不管怎幺卖,总之是手里拿了一堆卢布。下降螺旋中,卢布想保值是不可能的,理性选择是把卢布换成金银美元等较稳定的资产,这会促使更多人这样做,卢布币值的崩溃很快到来了。大部分人分到的股份就这样消失了。国家没钱了,就发债券弄到一些钱维持生计,但是资本外逃之下,这些债券当然也会迅速贬值,连国家信用也没有了。这个过程中,四万家大国企根本无路可逃,必然是处于私有化过程中不断被卖,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无利可图的大多数国企就此消亡,资源与传媒等利益丰厚企业就落入脸厚心黑的寡头之手。这个过程一搞就是近十年,没有人救得了,象叶利钦这样的人根本就是窃国大盗,和寡头们就是一伙的,还怎幺救。就是想弄点办法,上亿“经济人”各有各的想法,也没法弄,最后就是黑社会接管。这是人类历史上群体“理性”导致的最大经济灾难,都不能称之为“市场失效”,而是天大的灾难。

      中国与俄罗斯相比就要好非常多。中国的改革十分强调稳定,稍有风吹草动就很紧张地开大会小会想办法。这样一种倾向就容易实现稳定的环境,市场发挥好的作用的机会大得多。各级政府成了“经济人”互相竞争,但是通共也就数千县级政府,再地级省级这么往上层次管理,数量不多,就用过去的行政体制都可以管起来。有什幺不对劲的就用各种法子管这些地方政府,安个“宏观调控”的名,自己摸出一套管法,天底下独一无二的官办经济就是这么回事。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法,让各级政府以政府为主体按市场需求干市场经济,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政府的工具,这就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秘密。世界各国确实是没有这样的事,我说中国经济是世界上最怪异的经济,绝不是夸张。这也没法学,各国没有这样的管理体制,所以是独门绝技。现在一些文章总结中国经验,说要开放,要搞市场经济,要拉外资,要建基础设施,这都是表象,并非中国最本质的优势所在。发展中国家用“开放市场经济拉外资建础设施”的办法搞经济的多得是,但是没有中国的官办经济体制,发展就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那么朱镕基实质接管中国经济权力后的一系列操作,在这个大背景下,就很好理解了。地方政府拼命花地方银行的钱搞得过热过剩,老朱就此开始了官办经济转型调控之路。以后的改革都是这样的模式,经济有麻烦了(以后经验多了,觉得要有麻烦了就动手治),就用官办经济的体制去想办法应对,过程中就会出台一些改革措施,有效的就推广下去,有问题的就反思反思。这是一个问题推动型的改革过程,并非说是先有了一个理想运行模式,然后一步步照着那个模子改下去。中国政府对于最终改成什幺样子是糊里糊涂的,经常会有一些大讨论。但问题来了,谁想得出办法谁的办法好使就用谁的办法,这是最彻底的实践检验,是讨论不出来的。

      老朱的软着陆,确实是相当了得,想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还成功地推行下去了,所以不容易。针对地方上乱花银行的钱上项目的问题,朱镕基上来就把人民银行(中国的央行)行长李贵鲜撤职,自己出任此职,开始了银行体系的改革。地方银行原来与地方政府是一家的,现在把权力收归中央,地方政府就没那么容易从银行搞到钱了,这就断了过热的一大源头。各地政府没了银行也不是没法活了,后来发现手里的土地很值钱,比靠银行好多了,又是一通搞,但这是后话。不继续过热了,不会崩溃了,但过剩的危机还在。银行的坏账也并不就此减少,各地企业产品就算卖不出去也要维持生计,问题成堆。这些方面其实问题更大,更本质。这里我们要对市场经济里“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作一些讨论。

      计划经济的麻烦在于“供给”,总觉得短缺,烦透了。但是需求就没有什幺问题,反正可以“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生产出十亿个苹果一人发一个就是了,不管你要不要都这样(实际上不会这么简单,也是以货币为交换工具的,不然成原始社会经济了)。生产厂家也不为卖产品烦,上头都有计划,卖不出去是上头计划的问题。市场经济正相反,“供给”的问题好解决,缺什幺东西肯定是有利可图的,就一堆人投入资源扑上去搞,一般不用政府管。麻烦在于“需求”,这个麻烦大了。生产厂家你得自己打开销路,要打广告,要和别人的产品竞争,要搞的事情多了。有的厂子靠山硬,当地政府强令都用它的产品,但这种好事不多,还得靠跑市场。一些号称“计划经济重灾区”的地区干这种事就不太行,因为过去计划经济传统太强,老想着政府照顾不想跑市场,所以经济就差。这是对生产厂家而言,对整个国家麻烦可能更大。这过剩就是硬硬的过剩,你一个厂子如果市场干得好还能解决问题,但整个国家来看过剩了再怎幺互相竞争怎幺搞都没有出路的,就是硬硬的过剩。按照一些人的想象,过剩了就“按人发钱”,穷人还那么多,只要发足够的钱,需求自然出来了,怎幺会过剩?这不是不可以,但这就是“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又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了。这方面有一些硬的限制,连电都没有,发电视机只能白占地方。就算真的发钱把过剩问题解决了,各厂子长出一口气,下回又给你整出一堆伪劣产品让你解决销路,这就是资源配置失效,还怎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的,经济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但没有奇谋秘计,就得老老实实搞建设跑市场。

      一个长期有效的法子是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基础设施,有效需求就可以真实地增长,你就是用计划经济的法子销售都可以解决部分过剩问题,不然全瞎。这是基础设施最本质的意义,所以也是国家经济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象印度再怎幺胡吹,它的基础设施就那样,需求能多到什幺程度去?每个有工作的人都在家里弄个管家仆人什幺的,就这样把第三产业弄到GDP的70%去,算是有中国经济规模的三分之一,实际上肯定要差很多,因为真实的需求有上限。这也不是说在几个地区弄些好基础设施,外资就高兴地来投资了,就解决大问题了。那也就是有限几个地区消费需求能上去,全国大部分地区不行,整个国家也就不行,好多发展中国家都是这样。中国政府干这个还是有一套的,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近十年是历史上提高最快的时期。连农村都有极大发展,三年的农村道路投资就相当于过去50多年。所以经济增长是实实在在的。这不仅是因为搞生产需要基础设施,需求也需要基础设施。

      搞基础设施建设是好法子,但真要见效,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综合配套规划着来搞,所以不好搞,只能算是长期方针。你眼下就是过剩了,产品卖不出去厂子就要垮掉,怎幺办?对中国来说,还有一条不错的出路就是出口。你有现成的供给,或者有供给的产能,国内需求不足,那么国外需求能够补上来,也还是不错的,可以实现良性经济循环,厂子还就越搞越大了。

      吴敬琏这个老头为什幺江湖地位这个高?他没有什幺英文杂志的高级文章,这方面照丁学良的说法不值一提,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但是他在中国政府里绝对是个顶级幕僚,丁学良八辈子也赶不上。吴敬连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很早就发现了南巡后中国的过剩危机,建议老朱提早进行出口布局,用国外需求解决国内的过剩问题。这相当有水平,因为中国过去都是短缺经济,没有过剩这回事,他能想到提前去对付过剩,很不容易。这不是说有出口导向政策就成了,得拿出实质的办法。

      老朱搞的是人民币贬值、出口退税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狠着。国际上正如我们在SWOT分析里说的在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本来与中国是关系不大的。如果中国自己封闭发展,或者自己弄得效率低下没有竞争力,中国现在占着的产业现在就是到别的国家去了,全球经济照样分工布局。重新回头看中国90年代初期似乎并没有明确地意识这一点,但确实做了大量顺应这个潮流的大动作,捞到了不少利益,有点歪打正着的意思。国际上其实那时也不知中国在搞什幺,只知道中国南巡了,过热了,就等着中国啥时崩溃了。结果老朱把人民币连着贬到了8.7兑一美元。后来还有出口退税的政策,出口厂商竞争力更强。那时候东南亚各国搞出口火得很,国内也大盖高楼,不少人发了,显得比中国阔多了。还真就没人注意到中国的大动作。可能因为当时中国处境真的很不好,国际上一片唱衰之声,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崩溃的远多于经济角度的冷血分析。中国人自己也不知怎幺回事,不少人觉得人民币靠不住了,上黑市10比1换美元都干。全球真是没有人能想到中国的进出口居然会十年翻了五倍(1995年2800亿美元到2005年的14000亿),从90年代早期的十四位一下干到了全球第三位的出口大国。

      中国增长的还不光是加工贸易,而且一般贸易也同样增长,两者长期各占50%。这加工贸易就是受攻击比较多的、担高科技虚名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组装业务,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出些农民工拧螺丝挣个块把钱工资,跨国公司运进部件来组装一下打个Made in China不少就当高科技产品出口到世界去了。这种加工贸易除了把进出口数字弄得虚高以外,对中国经济的实质帮助就是那块把钱的民工工资,对国内产业链的影响不多。税收什幺的洋人做做账把利润留外国了你也收不到多少钱。一些中外人士就指着这个说中国的增长是虚假的,都是外国工厂炒起来的。但中国还有另外50%的一般贸易进出口。这一般贸易就不是加工贸易能比的了,主要生产环节在中国,各环节能够创造很多需求,产业链长得多,对整体经济的拉动很大。按照某种量化的估算,1995年一元加工贸易出口对应GDP增加值只有0.22元,而一般贸易一元出口对应的是0.89元(这种量化估算的具体数值往往含义十分复杂,前提很多,不能随便乱用,但数据所支持的结论是有意义的。这也是对数据不熟的人特别容易误解或者弄错的地方)。

      主要靠这两招,一个抓银行,一个抓出口,朱镕基把中国经济的大局稳住了,顺利实现了“软着陆”。但市场经济最本质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到义要如何运营,这才是最关键的东西,这方面还有很多超级难题在等着。

      (待续)

      关键词(Tags): #陈经(朴石)#官办经济(朴石)
      • 家园 中国各级政府都是经济人,要发挥其积极性,两会提案作例证:

        http://news.sina.com.cn/c/2006-03-11/02358413662s.shtml

      • 家园 您的这种经济人理论只有一个国家适用,而且是暂时适用,那就是美国

        就拿您举的中国彩电业的例子说吧,上百家彩电厂了只剩了几个巨头。,那么那些倒闭厂子的员工去哪里了?厂子的贷款怎么解决的?如果每个产业都如此先上马上百个厂子,然后再倒闭,先不说剩下的巨头是不是国外巨头,中国政府如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如何谈和谐发展?

        如果照搬彩电行业的经验,每个行业都这么搞一下,那就是又一个俄罗斯。

        为什么说美国可以搞尼,因为美国可以发钞票。具体的就是美国政府的赤字可以无限大,公共交通,医疗保健,再加公共事业,这里可以养无数闲人。看看那个纽约公交罢工就知道有多少没有效率的闲人被政府养活了。

        所谓经济人理论,是"市场无形的手"理论的另一种表示,只不过是用地方政府代替了每个法人。如果想您所说,中国取得的成绩是中央给了地方绝对的自由取得的,那么就地方层面上看,地方是不是也需要给地区绝对的自由,地区是不是也需要给下一级绝对的自由。

        其实,地方政府能做的,中央政府也能做。地方层面的竞争,是在中央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是鸟笼政策。鸟笼政策是计划经济的进步,个人觉得我们的计划经济思想还在进步,比如说如何对待计划外发展出来的经济体,也就是笼子外长大的小鸟,比如奇瑞。以为这二十年的开放就是在和计划外的经济体打交道。

        • 家园 光看标题,我还以为是夸中国的政策呢。

          美国政府也不是光发钞票。其实,美国人的工作精神在发达国家也是很旺盛的;另外,我所知道的,日本人韩国人干活也是很玩命的。当然,确实存在低收入的人滥用社会福利的事例;但是你信不信这在将来的中国也会出现。纽约公交工人是个别例子;其他所谓铁饭碗还包括联邦或是州政府雇员,但现在也逐步被合同工代替;所以说,这不是主流(至少在美国)。

          资本主义,即使万般值得批判,的确比历史上其他制度激发出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中国要和美国竞争,除了干得更玩命,还要干得聪明。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要是制定不当,干了也白干。陈经兄在这儿筑坛传经,我们还是一起先听懂了再提问吧。

          • 家园 低收入的人滥用社会福利的问题和本主题基本上没有关系

            我举的纽约地铁高福利的例子是用来说明美国用印美元这种明抢的办法来保护美国竞争的失败者的。

            资本主义比历史上其他制度激发出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也说明不了什么。回退200年,那就是封建世袭制度创造了最多的财富。同时苏联和中国的发展速度也超过了西方的发展速度。另外,别忘了,资本主义还有一个特点是掠夺。

            陈经的经从第十二节就开始念歪了,开始了尝试用纯市场经济理论解释中国改革取得的成绩。

            • 家园 再说明白一点。。。

              我不是和您吵架来的。都是爱中国的人,不过一些意见纷争而已。

              现阶段我没见到有其他的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快更好的激发出生产力的进步。这不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没有缺点,更不是说它就是人类文明的顶峰了。但是,试图摧毁它或是鄙夷它的同时,我们目前有更好的制度来取代市场调节吗?贫富差距和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只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我觉得是可以用政府政策加以调节的,比如税收和遗产税,乃至更完善的思想教育。

              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会使用各种手段赚取最大利益。美国滥发美元,制造天文数字的国债;通过战争手段控制能源资源;对中国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使用知识产权壁垒来遏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升级。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作为中国,我们是选择超然的态度对世界范围的竞争视而不见,还是用更实际的作为来回答这些挑战呢?

              中国要做的是,学习一切先进的制度,艰苦奋斗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先把自己当一个插班生,当前目标首先是跟上进度而不是急着出头;我们无论在经济和政治上毕竟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你说血汗工厂,卖淫嫖娼,唯利是图,腐败独裁可恨不可恨,当然可恨。但是,无论什么时候,不付出代价要进入世界经济的快车道并不容易;好的战略战术家能做到的是减少无谓的代价。在实力还没有可以动摇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时候,先保存实力徐图发展。但是作为泱泱大国龙的传人,我们将来发展了有一定实力了,千万不要停留在世界高级打工仔的身份上。已经发展起来的其他华人文化,比如新加坡和台湾,没有能够突破这一限制。而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新生,能看到中国文明释放出新的光彩,超越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

              我不是经济人,在这儿只是书生误国空谈而已。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十五年间,在一片崩溃论之中,反而愈战愈勇达到目前的高度。我很想从更专业的角度来学习理解这一现象。中国经济在将来的若干年中又将如何发展,我也很想从陈经兄的大作中得一些启发。

              我前面对您回帖是想强调,要是把美国想象成只靠滥发美元,只靠战争掠夺就白吃白喝世界财富,那也太简单了;如果是那样,美国的气数也将尽了,我会拥护的。

              您确实没有提低收入的人滥用社会福利的问题,我看错了。

      • 家园 花!渐入佳境。。。
      • 家园 这一篇终于有了一些实质性的东东了

        中国的有利条件有:

        1。二十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单向的市场开放。

        一开始叫MFN,最惠国待遇,后来改成了正常国家待遇。

        这一条应该归功于毛老人家当年的腾挪。与美国结成了反苏同盟,美国给予中国MFN作为回报。后来中美之间政治关系虽有波折起伏,但经济关系却很稳定。

        正是有了这一条,中国得以以高关税保护国内企业,同时又可以向西方国家出口来解决生产过剩,将经济危机转到了国外。

        而苏联,及后来“民主化”了的俄罗斯,却始终没有得到美国的MFN,也就不能向西方出口产品,只能靠出口石油等资源类获得外汇。

        2。土地“国有化”

        这一条是中国比印度的优势。无论是国家搞基础建设,还是资本家建厂,都可以通过地方政府以象征性的价格从农民那里征来土地,因为土地是“国有”的。

        反观印度,政府如果也要搞基建,比如修一条路,首先就要分别同成千上万的私有土地业主谈判。

        这一条“优势”,是从“土地改革”得来的吧。

        3。企业的低运营成本

        职工的医疗养老保险,企业主不用负担。解雇工人随便。工资,珠三角打工的工资二十多年没有增长。这么一个使得企业主心情舒畅的环境不仅俄罗斯、印度没有,连柬埔寨都不能同中国比。

        有了上面三条,经济就能高增长。随着经济增长,政府能支配的财力就不仅仅是税收这一块,还有“铸币权”所带来的收入。经济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货币,政府为满足这一部分的需要而加印的货币是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的。这一部分就是政府“意料之外”的收入。政府可以用这一“意料之外”的收入来填补银行坏账。

        • 家园 最惠国待遇,本来就是正常国家待遇

          只不过保留了一个原来的名称

          取消最惠国待遇 那才是给于你不正常的待遇

          正是有了这一条,中国得以以高关税保护国内企业,同时又可以向西方国家出口来解决生产过剩,将经济危机转到了国外。

          你想得倒挺美

          老美什么时候这么高风亮节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