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九章 豆萁 -- 沉睡的天空

共:💬92 🌺16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李唐复国和宗室分封没什么关系吧?

      应该说,这种措施在皇朝初期是很有效的,西汉初年刘姓能在吕后死后夺回政权,在外的诸侯王出力不少,李唐开国到安史之乱的这段时期,能在多次变乱中屡屡夺回政权,李唐宗室在内外的力量极其重要。

      武则天自己儿子的位,偏偏又是个寡妇,年纪又大了,即使再生几个私生儿子恐怕也等不到长大继位了。本来也可以传太平或者武氏,可她自己又不做准备,根本就没有交权的打算。最后让自己的儿子复辟,和分封不分封又什么关系?

      后来的韦氏之乱更是小儿科。而且也没有分封什么事。

      分封其实还要看是不是实封。像汉初、明初那样搞实封最终自然会导致亲王谋反。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各位亲王应当也明白即使合诸侯之力也无法对抗中央。可是他们的先祖恰恰是以白手起家,打下了偌大的江山。对比先祖,他们手里的实力可要大的多了吧?皇位的吸引力无以伦比。即使他们也可能明白,先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混水摸鱼的结果,但是但有一丝的机会,又怎能不试一试?李世民、朱棣不都是成功的例子吗?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之小说 官渡之计中计

      三国随章侃之小说 官渡之计中计

      第一篇 计(上)

      建安五年,在经过多年的战乱之后,中原大地上原本林立的诸侯大旗少了许多,原本雄霸一方的袁术,公孙瓒,吕布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此时的北方只剩下两大势力,占据四州的大将军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司空曹操.原本联盟的两家现聚集重兵在官渡,两方兵力总和达十余万之多,在对峙半年多后,这场自群雄混战后最大规模的战役终于接近了尾声.

      袁军大营。

      随着一声怒吼,一个文士打扮的人从大将军的军帐中冲了出来,因为太过惶急的关系,不免有些跌跌撞撞,官渡那土质不好,每日进出大将军的谋臣将士又多,不免有些不平,那文士走的匆忙,险些摔了一交,幸亏用手扶了一下,才不至于落个狗啃泥的地步,但是也狼狈的很,此时旁边“扑哧”一声,不知谁偷笑了一下。

      那文士怒冲冲的转头,守门的军士们立刻把腰挺直,脸也板了起来,可以比得上不久前死去的颜良将军的铁面了,谁还看得出刚才的偷笑者是谁,那文士看了一眼,“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军士们心中松了口气,虽然说大将军刚才对许先生发了火,但是毕竟他们两是多年的好友,又是倚重的谋士,此时又是用人之时,说不定转眼便要重用了,无论如何,都是自己惹不起的。

      此时的营帐中,汉朝大将军,雄霸四州的袁绍端坐,脸上看不到一丝怒容,就好象刚才那怒冲冲将自己的儿时好友许攸赶出去的不是他一般。其座下左右坐着三人,左侧那人面容清雅,留着一缕长须。在看得许攸出去后,他一拱手,对袁绍道:

      “明公,子远适才所提之计也未尝不可,且……”他顿了一顿,道,“子远虽是贪财,但素有计谋,其家人一事,不如缓些再办。”

      “正是,父亲,许先生乃是您多年好友,对您的忠心又可是他人可比,何况邺城财最多者只怕不是许家吧!”站起来说话的身着戎装,英气勃勃,带着一股杀气,正是袁绍长子袁谭。袁家二子相争,袁绍帐下谋士大都分成两派,相互敌对,许攸虽不属袁谭一派,但是抓他的审配却是袁尚一党,这话中自然不免带了些冷嘲热讽。

      “谭儿,不得无礼!”袁绍微微皱了皱眉,这些年来委派袁谭去统辖青州,本倒是想让他历练历练,却不想脾气见长。

      袁谭自也觉得有些过头,应了一声坐了下来。

      “公则,子远说得确实也有些道理,他所劫曹军之信,未必是假。”

      “那岂不正是出奇兵之时,监军也提过劫曹军粮道之计吧!”郭图转身向帐中的那第三人说道。

      那人一眼看去,若不是文士打扮,倒象个武夫,壮实的紧,两眼微闭,不知在想些什么,只是郭图袁谭对其都颇为敬重,此人正是袁绍手下第一谋臣沮授,广平人,袁绍统领冀州后归于袁绍帐下,为袁绍出谋划策,袁绍对其颇为器重,任为监军,统御内外,无人可比,虽因出兵伐曹一事失宠于袁绍,将其监军之权一分为三,然众人仍尊称其为监军。

      沮授睁了睁眼,冷哼道:“臣下是说了,可主公不答应,又堪如何!”

      听得沮授如此一说,郭图脸上却露出一丝冷笑,转瞬即逝,随即拱手对袁绍道:“监军乃智谋过人之士,子远之计与监军大同而小异,还望明公慎察!”

      “奇兵奇兵!孤乃堂堂大将军,自小便熟读兵法,征战沙场,岂不懂这些道理,还需尔等教孤?”袁绍这话带了一股火气,嗓门也大了几分,“颜良文丑都折在曹操手中,尔等说的那些奇兵可比此两人还厉害!莫非还需孤派些人送死不成?”

      大帐中一片寂静,座下三人即便沮授都低首无语。

      好一会,袁绍才平静下来,冷声道:

      “刘备已去汝南……”

      听得“刘备”两字,郭图抬首正欲言,却被袁绍挥手打断。

      “公则,孤知你想说刘备不可信之,孤何尝不知,只是此时乃用人之计,刘备纵然背我,但他在曹操之后定会弄出点名堂,所以孤遣他去汝南做事,有他这奇兵袭扰曹军后方,曹操进退维谷,必败之!那时我军大胜,即便被刘备抢去天子又如何!”

      袁绍说到此处,哈哈一笑,似是甚满意此番计策,然后敛容道:

      “此番官渡一战,乃关灭曹大事,法纪必须严明,子远虽为孤之旧友,然既犯事,仍需重罚!好了,你们都下去吧!”

      三人唱了声诺,转身便要下去,袁绍的声音又在身后响起:

      “监军,留步!”那口吻冰一般冷。

      “郭先生,可觉得有些不对?”

      在袁谭帐中,坐着两人,正是自袁绍处出来的袁谭与郭图。

      “少将军也看出问题了!”郭图单手抚须,点头道。

      “正是,父亲甚念旧情,别说是许先生这般的旧友,便是一般的老仆犯事都是能放则放,何况许家犯的那些事,又大到哪里去,何需闹到要重罚的地步?”

      郭图抚须道:“少将军所言甚是,子远此事甚为奇怪,虽则邺城现是审配判事,然其虽爱弄权,但惟主公之命而从,若无主公之意,审配断断处置不了许家,即便处置了,如主公这般大张旗鼓,要大大重罚确是奇怪了些。”

      “那先生的意思是?”

      “其中必有蹊跷,主公对子远的不满必有原因,然吾一时想不出到底怎么了?”

      “哦!”袁谭有些失望,“那先生觉得吾对此事该如何处置?”

      “主公虽怪责子远,然主公颇念旧情,子远跟随主公多年,其罪必不长久,马上便会重用之,子远智谋过人,若得子远之助,将军之位必然稳上几分。”

      “先生的意思是让吾在父亲面前为许先生多多美言吗?”

      “非也,臣的意思是让少将军密切注意子远,切莫让他跑了!”

      “这是何意?”

      “子远性偏,将军如此怪责于他,他或会逃匿而去,如将军看着他,一来可让他断了这念头,子远非愚钝之人,日后必念少将军恩德;二则向主公表明少将军大公无私的态度,搏得几分好感。”

      “先生果然妙计!对了,适才先生为何要拉扯上监军,自出兵时监军顶撞父亲后,父亲便甚恼监军。刚才先生这般一说,即便父亲想用许先生之计也不会用之了。”

      “这个嘛,我想子远不会因此等小事就惹上麻烦的……”郭图脸上不由一红,“可沮授常为监军,甚得众人之心,又不附少将军,日后对少将军接掌大业,或许有所阻碍,不事先夺其权,日后便祸之。

      袁谭意味深长的看了郭图一眼:

      “先生只怕多虑了,父亲虽与监军不睦,但也不会因此等小事而责怪监军。沮监军深谋远虑,乃是难得的人才,虽现不附于我,然日后我征伐天下,欲用其才,先生乃我心腹,望能携手为我出力。”

      “少将军所言甚是,公则铭记在心!”郭图对袁谭一拜。心中却是一喜一忧,喜的是少将军不因沮授不附而疏远之,如此待人,人才必然来投,大事可成;忧的却是若是沮授等为之所用,不知日后这心腹之位是否还保得住。他此时又想到了子远,子远乃是主公少时好友,多年之心腹,今日却告失宠,不知日后自己是否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 家园 关于这篇官渡之计中计的话

        关于这篇官渡之计中计,自然是篇小说,之所以列在三国随章侃之下是因为当初在写官渡之战时,对官渡之战的那晚发生的故事很是不解,太过的意外了,当然,历史本来巧合就多,这么多年的历史中,发生一些意外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本来想在随章侃中直接写一写那些巧合和自己的疑问,但是这一来是纯粹的猜测,和史料出入太大,二来这些猜测要汇集在一起,那也未免太过巧了,发生这些巧合的概率,比真实的历史发生的意外还要小的多,三来字数太多,所以我干脆写一篇小说来阐释我的想法,不过既然是小说,那必然是虚构居多,大家看看便是.

        官渡之计中计我每日都会发数千字,每次一到两个场景,大概一周左右便告完结,期间暂时停止随章侃的正文,所以第八十三章应该周五或者下周才会出现.大家暂时看看小说,就当换个口味吧

      • 家园 送一个通宝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二章 世代为将的背后故事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二章 世代为将的背后故事

      (演义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演义之中,在关羽张飞两员大将死后,他们的两个儿子为报父仇,跟随刘备出征东吴,演义中描写这两人武艺精熟,不亚于他们的父亲,其中张苞在部分评书中武艺还超过了自己的父亲张飞。只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却不是如此,张苞关兴是确实存在的,只是张苞早夭,根本就没有可能为父亲报仇,而关兴虽然深受诸葛亮器重,以弱冠之年任侍中,中监军,但是在几年之后也死了,没有记载其参与了很大的战役并有杰出的战功。

      演义,评书等民间传说将关兴张苞的拔高是为了迎合当时民众的心理,便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名将的儿子自然也应该是名将才对,这不单在三国演义中,在杨家将等故事中也有同样的内容,即便是现代的武侠小说也脱不了这个俗套,主角往往是英雄之子,遭到奸人陷害家破人亡,以后得逢奇遇,练就一身本领,为父报仇;或者是主角原本是无父无母,在成名之后才发觉自己身世大有来头,不是英雄就是王侯。不过这也不是中国的特产,西方的神话故事流行小说更是如此,英雄人物要找到一个不是贵族出身的还真不是容易的事,即便是现代电视剧中,主角的父亲往往就是当年的英雄。可见血统论在人类之间有着广泛的共识。

      一种社会心理的背后自然有他的传统,西方的血统论自然缘于他们的世袭贵族制度的强大,那些大小贵族们拥有自己大量的庄园和资产,自然包括自己的武装,这些武装力量当然是由世袭的贵族控制着,想要在贵族之外寻找到私人的武装力量难度是相当大的,即便是王国的军队,其大小指挥官们也都是贵族出身,就好象法国革命前法国的军官们几乎都是贵族,法国革命之后贵族大量出逃或被砍头军队才不得不提拔军民出身的人来担任军官,不过在几代之后这些革命的受益者,早先的平民也摇身一变成为贵族了,实际上在一战前,欧洲的军队还充斥着浓郁的贵族气息。

      西方如此,中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的贵族在大部分时刻并没有西方贵族那般强大的私兵,但是帝国的军队也是由贵族们控制着的,中国的军队长期以来有两者主要的征兵方式,世兵与募兵,何为世兵,便是一户人家世代服兵役,有时这种情况是全国范围的,那等于变相的世代征兵,有时这种情况则是特定的人群,比如隋唐的府兵,明朝的军户,清朝的八旗,都是世代为军,参与兵役的。世兵往往是国家军队的基本,常备军的基础,然而一旦爆发大规模长期的战事时,或世兵不堪其用时,则全民性的征兵(政局危急时往往会形成拉壮丁的情形)和募兵则成为了主流。

      世兵不单是兵士世代接替,军官尤其是初级军官往往也是如此,在部分时期,甚至有世兵直接沦为将领的私兵,朝廷无法直接指挥的情况,这往往发生在中央政权软弱而地方势力或世族强大的时刻,如东晋南北朝和唐朝的藩镇割据时期,即便是在中央政权直接控制的世兵中,军官的世袭也往往是常事,这就容易形成常见的父子世代为将的局面。其中也不乏父子良将的情况,比如秦代的王翦、王贲,蒙家三代,汉朝的周勃周亚夫,李广李敢,孙坚孙策,唐朝的薛仁贵、薛讷,李晟、李愬,宋朝的岳飞、岳云,明朝的李成梁、李如松。都是父子名将,假如再计算进侄儿外甥之类的关系,那就更多了。

      如此看来,血统论确实有用,以后我们干脆还是奉行世袭制度,以后打仗就派老将的儿子小将去打如何,以血统论的观点,那肯定是无往不利。可惜,事实恐怕并非如此,虽然在某种角度来说,如高个子的父母往往能产生高个子的后代,但是并没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智商情商才能也可以隔代遗传,(随便再说一句,常说的混血儿漂亮是不科学的,实际上混血就意味着下一代既可能继承上一代的优秀抗病基因,也可能继承上一代的致病基因,但是从长远看,继承致病基因的后代往往会灭绝,而继承优秀基因的后代则会存留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好象家畜的培养,一个优良品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无数劣品的死去。而从个体来说,则什么都可能发生,混血儿可能会集中两者的优点,变的很漂亮,也可能会集中两者的缺点,变的更丑,混血儿漂亮的说法就好象血统论一般,是将部分个体夸大到整体的一种偏见。)之所以出现父子名将父子工匠父子画家与其说是血统不如说是选择的局限性,古代职业往往是世袭的,儿子生下来那一刻起便被选定了未来的职业,一生便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培养,不给你选择的余地,如著名的菲特烈,按他的意愿是应该成为一个音乐家而不是军事家和君主的。假如有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其选择,则未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当然,真正的开放式环境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现在的人也未必能选择自己想走的路,被迫从事父业的也是常见的事。

      而且即便有这样的环境,也未必能继承父业,军事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并非是一些简单可以重复操作的手艺活,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或许可以从父辈处学习到,但是父辈的实战经验就不是单单学习就可以获得的。就比如著名的赵括,其学习能力应该堪称一流,即便他父亲名将赵奢在口头上也说不过他,而且在与赵王的面试过程中想必也不凡,不然绝不会委以重任,然则实战能力却糟糕透顶,枉送了四十万赵军的性命。

      确实,实战经验是世袭将领的最大问题,战争的经验不象工匠等技术性工种,可以比较安全的获得。在研究那些父子良将的情况中我们可以发觉,那些成功的例子,往往是其子孙辈在父辈生前就跟随出征作战,正所谓言传还需要身教,在实战中受到父辈的教导,从而更容易成材,而那些没有机会跟随父辈出征的成材率就更低了些。而假如是在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子孙辈成为名将的可能性则更要打个折扣。如李文忠在朱元璋教导下成为明朝名将。(朱元璋是李文忠的舅舅,应该说,朱元璋对自己的子侄辈的军事教育极其到位,出了好几位将才。)然则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在军事上则是一个废物,是李景隆智商比李文忠低?是李文忠对儿子的教育不如朱元璋对外甥的教育用心?都不是,而是实战经验的问题,一个是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却是承平盛世之下成长起来的,一下就要求他带领大军,自然是太过勉强了。

      实际上父子良将大量的出现在战事频繁的时代,比如战国时代,战国时代本就奉行世袭制度,而长年的征战能够使后辈能积累起大量的实战经验,从而可以接上父辈的班,世代出现良将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但是和平年代便就不同,最典型的八旗,在初期战功赫赫,但是在满清入关之后,为了减少八旗的损失进行了保护性的优待措施,打仗打的少了,不用做事,好吃好喝的供养着,短短几十年,也就一代左右的工夫,八旗的战斗力就大大削减。假如说八旗的后代智商或者体质比前辈差,那是不可能的,唯一的结果只能是因为保护性的措施使得八旗消磨了上进心的同时也减少了他们从实战中获取经验的可能。名将是打出来的,而不是圈养出来或者在屋子里教出来的。

      明清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所谓的名将要少的多,为什么?不是别的,战事太少而已,欧洲战事多,国家多,军队多,带兵的将领多,不管打的如何,是不是配得上名将的称号,但是至少打的仗够多,那涌现的名将几率自然比长期整体处于和平,战争主要集中在边地的明清要高得多。不过这就不光是经验问题,而是运气问题了。(当然,这样的运气对于我们老百姓还是不要得好。)

      此外,世代将领身份的变迁也是一大问题,武将掌握兵权过大对于政权来说自然是大问题,尤其是所谓武将世家,威胁更大,由武将篡位或成为割据势力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付这些名将,中外的办法基本是一致的,或是除去,中国如刘邦除韩信,西方如罗马皇帝除去斯底里哥;或是明升暗降,夺去兵权,转为闲职,西方如查士丁尼对战功赫赫的贝利撒留从前线召回后短暂的加官晋爵后便是长期的冷遇,中国如南宋对主战且掌握兵权的韩世忠岳飞召回升为枢密使枢密副使,其后的结局则是大家都知晓的。所谓的出将入相,名将转为文臣固然有一部分人作出了相当出色的成绩,但是也有大量的武将不适应,如尉迟敬德后期的遭遇。更或者是优待恩养起来,虽然世袭公侯,身份显贵,只是失却了战争的土壤,那些世袭武将们也只是挂着一顶名将之后的帽子而已,真正的名将世家也只能出现在如战国乱世一般的年代吧,只是在那个战争时代,所谓的老世家也不过百年就会被新的取代了吧。毕竟上天给予人类的机会是公平的,没有什么可以永远保持着优势。

      百年前的辉煌可能在今日一朝被灭,百年前的奴隶却可能在今日成为君王。

      • 家园 送花

        曹操、司马懿儿子辈人才辈出,刘备、诸葛亮后继无力,多少影响了三国的走势。要是刘备、诸葛亮能跟曹操、司马懿一样早生、多生,趁着自己精力旺盛早带出来历练,也不至于此。

        现在很多人宣称为了事业晚成家、生孩子,可见以后的下场。

        • 送花
          家园 这个,刘备是有点倒霉

          他生的子女应该不少,但是大都失散了,不然也不会搞出日那个传说中的假刘禅出来,他年纪本来就比曹操小,出道也晚,再加上失散,子嗣存在这个年幼的问题确实也麻烦,不过看他在刘禅之后在又得了理永二子,想来刘备同志的生育能力应该不比曹操差多少,诸葛亮就有点那个,出道的年纪就一大把了,还未生育,后来干脆收养了侄儿为子,可见诸葛亮同志的身体不是很好,日后早夭也不是没有缘故.关羽的儿子关平多有传说他是义子,而且还早死,关兴活的也不长,再算上张飞长子张苞早夭,刘关张三人的孩子确实是磨难多多.

          那个晚成家,生孩子......惭愧惭愧

        • 送花
          家园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之笔
        • 送花
          家园 醍醐灌顶啊

          拿破仑不就非常羡慕铁木真有一大帮子孙, 而且还是一大帮能干的子孙帮着打天下, 拿破仑只靠她自己

        • 送花
          家园 还是环境问题啊,刘备到处跑,家小常抛下,有心无力。
          • 家园 那老猪呢?关羽呢?当年刘邦呢?

            老猪一直比较平静吧,他要是早点,刘备活着的时候他儿子就该能上阵了。后来有了儿子也不注重教育,蜀国好像就是有这个传统,黄鼠狼下豆鼠子,一代不如一代。关羽比刘备颠沛流离还多,也有一这么大好的儿子和闺女,算是另类了。

            • 家园 刘备不只那一个傻儿子

              儿女有几十个的吧。

              • 家园 都很晚,阿斗最大,刘备死的时候他才17,没法培养了

                后来再被诸葛亮万事代劳,就更不行了。

                曹操开始就带着曹昂上阵,后来曹丕、曹彰、曹植哪个不是曹操生前就独当一面的?

                司马懿一家就更别提了,儿子的见识有时候都超过了父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