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国20年内不缺劳动力(01)! -- 副将

共:💬81 🌺25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退休的人呢?20年内,5,60年代生人都要退出4.5亿

      5,60年代生人都要退,共退出4.5亿人。

      再10年后,70年代生人要退出2.8亿人。

    • 家园 【文摘】中科院:劳动力整体将供给不足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60817/15272831699.shtml

      中国社科院访谈:人口红利到2013年结束.

        ■编者按:一个拥有1.5亿富余农民人口的国家怎么可能缺少劳动力?

        不可能的事情确实发生了。前年发端于珠三角的民工荒,现在已蔓延至作为大量劳动力输出地的中部大省,并逐渐演变为更大范围的民工荒。

        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正面临着民工短缺的窘境,这不仅将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甚至生存,还将带动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经历痛苦的嬗变。同时,对地方而言,是否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也渐渐成为吸引投资的最重要前提之一。在未来10年里,民工短缺将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考验。

        本组报道旨在从政府、企业、专家、农民工以及产业转移等多个视角来解读民工荒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本报记者黄小伟

        记者:在民工荒刚刚出现的时候,普遍认为是局部和结构性矛盾,你认为现在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蔡昉:当时我也认为是和经济形势相关的局部的、暂时性的劳动力短缺,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和户籍制度有关,因为劳动力供给主要来自中西部的农村,需求是东部沿海外向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空间的不统一,可能导致劳动力需求变化在供给上不能及时地反映。现在我认为这样的原因仍然存在,但民工荒从珠三角地区扩张到长三角地区,再到很多内地原本是劳动力输出的地区。无论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小县城,都出现民工荒,而且不仅仅是技工荒,就说明普通劳动力也是不足的。

        我们看人口结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直到2013年左右达到零,我们发现这个供给是逐年减少的,尤其是16岁到25岁的年轻劳动力。从2004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劳动力需求量,而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供求关系出现拐点。由此可以判断,劳动力短缺呈现出一个全局性特点,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

        记者:刚才你说劳动力供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变化?

        蔡昉: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对劳动力需求也越来越大;另一个就是人口结构在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从1980年以来,降低了生育率。那时候生育下来的人,现在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批人少了,以后还会少,但是进入老年的人口却多了起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就影响了劳动力的总供给。

        记者:你认为现在劳动力供给是绝对不足还是相对不足?

        蔡昉:从目前来看,还不能说绝对的供给不足,但是经济发展不是短期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是短期变化,不可逆,所以我们称之为劳动力供给的阶段化变化。从劳动力充分供给变化到短缺,在发展经济学上叫刘易斯转折点,这个点就是一个阶段变化。在转折点之前,有一系列的经济特征,比如说,经济增长无论吸纳多少劳动力,都可以在不增长工资的情况下获得。我们看到,在2004年前的10年内,民工的工资基本没有增长。但是2004年以后,民工工资一年的增长速度,比过去十年增长的速度都要快。与此同时,劳动者与雇佣者的相对谈判地位提高。

        记者:那是否意味着中国今后将不可能再享受这样的“人口红利”?

        蔡昉:没错。在刘易斯转折点之前,劳动力是一直增长的,带来两个好的条件,一是劳动力供给非常充分,另外,人口结构生产性比较高,储蓄率也比较高,有利于我们的投资,给经济增长带来了额外的源泉,我们称之为人口红利。我们用的人口指标是总抚养比。也就是说,1个百分点人口抚养率的下降导致0.115个百分点人均GDP的增长。但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到什么时候结束呢?到2013年结束,2013年之后就返回去了,假如我们模型还成立的话,每个百分点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就会导致0.115个百分点人均GDP的下降

        记者:这一变化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蔡昉: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入,包括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取得经济增长效果。我们在这种资源相对丰富的时候,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但劳动力供给已经发生变化了。那么经济增长方式可能会出现很多变化,比如从劳动集约型转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但是最核心的变化,应该是转向以生产率的提高带动经济发展。

        记者:在这种变化中,政府和企业应该有什么样的角色定位?

        蔡昉:企业最重要的是对经济信号作出反应。企业是单纯依靠增加劳动还是依靠投资,或者转到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是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时候,他当然是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资金供给充裕的时候,他会尽可能地获得投资;但一些变得相对稀缺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提高生产率。

        但是企业能否得到正确的市场信号呢?就得依靠市场是否完善。维护市场信号的正确性,维持市场的竞争性,从而给企业正确的信号,就是政府要做的事。在生产要素市场,价格不能扭曲,但现在我们还存在扭曲现象。比如企业获得的贷款并不是真实的成本的反映,利率也是被人为扭曲的;为了维持城市人的利益,城市人的工资被人为保护;有的地方为了吸引投资,把土地这种稀缺性资源定到零成本。这些都是人为地扭曲了生产要素价格,政府就应该规范市场,让市场真实地反映生产要素的价格。

      -------------------------------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05-12 09:12:04

        实际失业率开始下降,劳动力供求拐点到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5月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今年一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19个城市中,总体而言,劳动力的供给仍大于需求。cchere.net   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约35.5万人和29.7万人,需求人数上升幅度为13.1%,高于新增求职人数的10.4%增幅。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窻刚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城镇的调查失业率呈下降趋势。一季度就业需求在增加,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走向基本平衡。由此判断,中国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平衡,以及进入到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已经开始显现。

        刚刚出版的2006年《人口与劳动率绿皮书》也认为,“十一五”时期,中国新增劳动力将在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少,而就业需求总量持续增加。“十一五”过后,中国将开始面对城镇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泰岩指出,中国劳动力供求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模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对这一点国内尚认识不足。

        

        真实失业率下降

        尽管一季度的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2005年底持平,但是实际的失业率在下降。

        日前,蔡窻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论坛上透露,从2002年以来,真实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一直逐年下降,而实际的就业形势还要好。  原因是过去被迫退出劳动力市场的40~50岁年龄下岗人员,现在开始重新进入就业市场,因此劳动力市场参与度今年开始回升。另一个表现是,民工荒已经变成普遍性的全国现象。

        蔡窻近期在安徽淮北利辛县的调研发现,即使是这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民工荒问题。这种民工荒并非是高级技工的短缺,而是普通工种岗位找不到求职者。因此,蔡窻认为,民工荒不是短期现象,也不是地区现象。

        蔡窻做出的报告认为,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平衡,一直到劳动力出现短缺的一个转折点已经在中国显现。

        2006年《人口与劳动率绿皮书》进一步分析指出,未来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日趋严重。原因是,从2007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降到1000万人以下并继续下降,到2013年为0,并总量下降,供给压力减轻。而未来几年新增劳动力需求将呈现增大趋势,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需求将达到1411万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在所有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18.9%(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31.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研究青年就业的专家张丽宾博士指出,大学生并不存在真正的就业压力,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起薪等预期期望值过高,所以不少人选择放弃或者延缓就业。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献花支持,能力有限,实在是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帮你了
      • 家园 【文摘】劳动力总供给相对不足导致民工荒

        外链出处

        劳动力总供给相对不足导致民工荒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窻访谈

        记者:在民工荒刚刚出现的时候,普遍认为是局部和结构性矛盾,你认为现在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蔡窻:当时我也认为是和经济形势相关的局部的、暂时性的劳动力短缺,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和户籍制度有关,因为劳动力供给主要来自中西部的农村,需求是东部沿海外向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空间的不统一,可能导致劳动力需求变化在供给上不能及时地反映。现在我认为这样的原因仍然存在,但民工荒从珠三角地区扩张到长三角地区,再到很多内地原本是劳动力输出的地区。无论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小县城,都出现民工荒,而且不仅仅是技工荒,就说明普通劳动力也是不足的。

          我们看人口结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直到2013年左右达到零,我们发现这个供给是逐年减少的,尤其是16岁到25岁的年轻劳动力。从2004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劳动力需求量,而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供求关系出现拐点。由此可以判断,劳动力短缺呈现出一个全局性特点,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

          记者:刚才你说劳动力供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变化?

          蔡窻: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对劳动力需求也越来越大;另一个就是人口结构在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从1980年以来,降低了生育率。那时候生育下来的人,现在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批人少了,以后还会少,但是进入老年的人口却多了起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就影响了劳动力的总供给。

          记者:你认为现在劳动力供给是绝对不足还是相对不足?

          蔡窻:从目前来看,还不能说绝对的供给不足,但是经济发展不是短期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是短期变化,不可逆,所以我们称之为劳动力供给的阶段化变化。从劳动力充分供给变化到短缺,在发展经济学上叫刘易斯转折点,这个点就是一个阶段变化。在转折点之前,有一系列的经济特征,比如说,经济增长无论吸纳多少劳动力,都可以在不增长工资的情况下获得。我们看到,在2004年前的10年内,民工的工资基本没有增长。但是2004年以后,民工工资一年的增长速度,比过去十年增长的速度都要快。与此同时,劳动者与雇佣者的相对谈判地位提高。

          记者:那是否意味着中国今后将不可能再享受这样的“人口红利”?

          蔡窻:没错。在刘易斯转折点之前,劳动力是一直增长的,带来两个好的条件,一是劳动力供给非常充分,另外,人口结构生产性比较高,储蓄率也比较高,有利于我们的投资,给经济增长带来了额外的源泉,我们称之为人口红利。我们用的人口指标是总抚养比。也就是说,1个百分点人口抚养率的下降导致0.115个百分点人均GDP的增长。但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到什么时候结束呢?到2013年结束,2013年之后就返回去了,假如我们模型还成立的话,每个百分点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就会导致0.115个百分点人均GDP的下降。

          记者:这一变化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蔡窻:这个影响不一定是坏的影响。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入,包括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取得经济增长效果。我们在这种资源相对丰富的时候,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但劳动力供给已经发生变化了。那么经济增长方式可能会出现很多变化,比如从劳动集约型转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但是最核心的变化,应该是转向以生产率的提高带动经济发展。

          记者:在这种变化中,政府和企业应该有什么样的角色定位?

          蔡窻:企业最重要的是对经济信号作出反应。企业是单纯依靠增加劳动还是依靠投资,或者转到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是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时候,他当然是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资金供给充裕的时候,他会尽可能地获得投资;但这些变得相对稀缺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提高生产率。

          但是企业能否得到正确的市场信号呢?就得依靠市场是否完善。维护市场信号的正确性,维持市场的竞争性,从而给企业正确的信号,就是政府要做的事。在生产要素市场,价格不能扭曲,但现在我们还存在扭曲现象。比如企业获得的贷款并不是真实的成本的反映,利率也是被人为扭曲的;为了维持城市人的利益,城市人的工资被人为保护;有的地方为了吸引投资,把土地这种稀缺性资源定到零成本。这些都是人为地扭曲了生产要素价格,政府就应该规范市场,让市场真实地反映生产要素的价格。(录入:陈利明)

        作者: 记者黄小伟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 2006-08-17 13:18:25

        关键词(Tags): #劳动力
      • 家园 记好:蔡昉是社科院的,跟中科院无关

        姓 名 蔡 昉

        职 务 所长

        工作单位 社科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

        职 称 研究员、博导

          蔡昉,男,现任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1956年9月30日生于北京;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并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村发展系;

          1985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9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1-1992年在美国经济学会博尔德(Boulder)经济学院和斯坦福大学进修和从事研究。

          1985年以来,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8年被评为副研究员,并任研究室主任,1993年被评为研究员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学系主任,并于1995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1987年以来,一直兼任《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杂志编委,同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杂志编委,《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主编。

          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表彰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5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表彰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获国家级“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被《中国青年》杂志社等单位评选为“可能影响21世纪的100名青年科学家”;1994年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客座研究员:1996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联合聘为评估中国贫困问题的顾问;1997年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聘为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方顾问。

          自1983年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共发表论文280多篇,出版专著多部。论著涉及经济学的许多领域,其中在农业经济研究的规范化及与一般经济理论的合流、土地制度、农村市场、农业发展政策、区域经济等方面著述颇丰,最为突出的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问题的研究,形成了把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长期关注贫困问题和摆脱贫困的途径,深入到最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从农业经济学入手,进而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策略问题、地区经济增长问题、流动人日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等等。

          兼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西部开放促进会理事、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口学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 家园 扯了n回蛋了

        这篇文章类似的论调东东山说了n遍了,我也质疑过若干次了,这么漏洞百出的东西还敢拿出来,为这位的坚持感到敬佩,为这位的智商感到汗颜,亏得他还敢到处说别人不懂逻辑。

        一个拥有1.5亿富余农民人口的国家怎么可能缺少劳动力?

        我从头到尾也没看出来,这1。5亿人去哪了,东山也从来没给过合理的解释,一边是1。5亿人困在土地上,一边是民工荒,让别人认定这是劳动力绝对量供给不足造成的,您打算侮辱谁?

        我们看人口结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直到2013年左右达到零,我们发现这个供给是逐年减少的,尤其是16岁到25岁的年轻劳动力。从2004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劳动力需求量,而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供求关系出现拐点。由此可以判断,劳动力短缺呈现出一个全局性特点,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

        我上高中的时候很长时间搞不清一个问题,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如何变化。现在清楚了,答案是速度将变大。很显然,东山,记者,还有这个专家中肯定有人没搞清这个问题,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换句话说,至少依照他的话,在2013年前,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将是始终增加的。换句话说,我们发现这个供给是逐年减少的,这句话是混蛋说的。

        一个逻辑混乱的结论:。由此可以判断,劳动力短缺呈现出一个全局性特点,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

        让东山当个宝贝儿到处用,这回倒是顾不上逻辑了。

        从目前来看,还不能说绝对的供给不足,但是经济发展不是短期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是短期变化,不可逆,所以我们称之为劳动力供给的阶段化变化。从劳动力充分供给变化到短缺,在发展经济学上叫刘易斯转折点,这个点就是一个阶段变化。在转折点之前,有一系列的经济特征,比如说,经济增长无论吸纳多少劳动力,都可以在不增长工资的情况下获得。我们看到,在2004年前的10年内,民工的工资基本没有增长。但是2004年以后,民工工资一年的增长速度,比过去十年增长的速度都要快。与此同时,劳动者与雇佣者的相对谈判地位提高。

        前面说。由此可以判断,劳动力短缺呈现出一个全局性特点,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后面来这么一句,]从目前来看,还不能说绝对的供给不足,,这篇文章的编辑应该辞职。

        2006年《人口与劳动率绿皮书》进一步分析指出,未来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日趋严重。原因是,从2007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降到1000万人以下并继续下降,供给压力减轻。

        新增的劳动人口指什么?应该是指总的劳动人口的增加量,因为:

        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至一九九零年六月三十日,出生人口为23 543 188人,死亡人口为7 045 470人。出生率为死亡率为6.28‰,自然增长率为14.7‰。

        否则无法解释。但别忘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目标好像哪年也还没有到达千万这个目标,还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待于流出。

        也就说,

        真实失业率下降

          尽管一季度的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2005年底持平,但是实际的失业率在下降。

          日前,蔡窻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论坛上透露,从2002年以来,真实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一直逐年下降,而实际的就业形势还要好。

        或是2007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少于1千万,应该有一种说法在说谎。

        • 家园 这句话搞笑吧?

          日前,蔡窻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论坛上透露,从2002年以来,真实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一直逐年下降,而实际的就业形势还要好。

          我想问:广大的人民群众有这种感觉吗?

          这个蔡同志如何得出来的结论?

        • 家园 大家一定要进来鉴赏一下!

          我上高中的时候很长时间搞不清一个问题,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如何变化。现在清楚了,答案是速度将变大。很显然,东山,记者,还有这个专家中肯定有人没搞清这个问题,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换句话说,至少依照他的话,在2013年前,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将是始终增加的。换句话说,我们发现这个供给是逐年减少的,这句话是混蛋说的。

          你所举例的“速度”当然将变大(尽管马上负增长),但是对速度的需求方更大,并长期持续,知道什么叫相对速度吗?

          2006年《人口与劳动率绿皮书》进一步分析指出,未来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日趋严重。原因是,从2007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降到1000万人以下并继续下降,到2013年为0,并总量下降,供给压力减轻。而未来几年新增劳动力需求将呈现增大趋势,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需求将达到1411万人。

          我们看人口结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直到2013年左右达到零,我们发现这个供给是逐年减少的,尤其是16岁到25岁的年轻劳动力。从2004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劳动力需求量,而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供求关系出现拐点。由此可以判断,劳动力短缺呈现出一个全局性特点,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

            记者:刚才你说劳动力供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变化?

            蔡昉: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对劳动力需求也越来越大;另一个就是人口结构在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从1980年以来,降低了生育率。那时候生育下来的人,现在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批人少了,以后还会少,但是进入老年的人口却多了起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就影响了劳动力的总供给。

          新增的劳动人口指什么?应该是指总的劳动人口的增加量,因为:

          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引 用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至一九九零年六月三十日,出生人口为23 543 188人,死亡人口为7 045 470人。出生率为死亡率为6.28‰,自然增长率为14.7‰。

          否则无法解释。但别忘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目标好像哪年也还没有到达千万这个目标,

          你大概忘了有人退休,退出劳动力市场,不要光算城市的,把60年前的出生人口算上,减去,不要拿20年前出生人口vs国家的千万目标。

          我从头到尾也没看出来,这1。5亿人去哪了,东山也从来没给过合理的解释,一边是1。5亿人困在土地上,一边是民工荒,让别人认定这是劳动力绝对量供给不足造成的,您打算侮辱谁?

          -------------------------

          有人把农村老人都算劳动力的,尽管他们不会出来,但不妨算成富余。

          农村人口7亿多点,老人加小孩(18岁以下)3亿,外地流动人口1.5亿,第一产业

          人口加当地社会服务管理,本地二产企业,本地三产企业人口2亿多,还有哪个1.5亿。

          而且,人口是存倒三角结构的,50岁以上的人很难或者不愿意出去。

          30岁以下的绝大多数已经出去,10多岁以下的以后会出现缺口。

          http://www.hdzxw.com/hdnews/nation/200609/213631.html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_七成村庄无劳力可外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日前透露,在最近进行的一项对全国13个省的1600多个行政村的调查显示,74%的行政村认为,本村3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外出打工,几乎已没有青年劳动力可以再继续向外转移。

          • 家园 那就不妨鉴赏一下,看看这位号称懂逻辑的

            我上高中的时候很长时间搞不清一个问题,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如何变化。现在清楚了,答案是速度将变大。很显然,东山,记者,还有这个专家中肯定有人没搞清这个问题,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换句话说,至少依照他的话,在2013年前,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将是始终增加的。换句话说,我们发现这个供给是逐年减少的,这句话是混蛋说的。

            速度当然将变大(尽管马上负增长),但是对速度的需求方更大,并长期持续,知道什么叫相对速度吗?

            请问原文是什么?他提的是什么,他提的是相对供给么??白纸黑字啊。

            我们看人口结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直到2013年左右达到零,我们发现这个供给是逐年减少的,尤其是16岁到25岁的年轻劳动力。从2004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劳动力需求量,而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供求关系出现拐点。由此可以判断,劳动力短缺呈现出一个全局性特点,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

            以上这段文字在逻辑上是极端不严密的。你还说什么啊。

            新增的劳动人口指什么?应该是指总的劳动人口的增加量,因为:

            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引 用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至一九九零年六月三十日,出生人口为23 543 188人,死亡人口为7 045 470人。出生率为死亡率为6.28‰,自然增长率否则无法解释。但别忘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目标好像哪年也还没有到达千万这个目标,

            你大概忘了有人退休,退出劳动力市场,不要光算城市的,把60年前的出生人口算上,减去,不要拿20年前出生人口vs国家的千万目标。

            我没忘记,而是你没看懂。你没弄明白总的劳动人口增加量的概念。

            我只好拿出对小学生的耐心,细细的解释一下。2007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应该是在1989年前后出生的,这个人口的规模在两千万以上,而人家要说的新增的劳动人口少于1000万,那只好解释为这两千万减去退出劳动市场的人口,剩余为不到一千万,否则说不通。

            但这样的解释,当和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不到一千万的数据结合起来,那么所谓的真实的失业率下降是说不通的。二者不可能同时存在,必有一方在说谎。

            这么简单的逻辑关系你都弄不明白,不丢人么?

            我从头到尾也没看出来,这1。5亿人去哪了,东山也从来没给过合理的解释,一边是1。5亿人困在土地上,一边是民工荒,让别人认定这是劳动力绝对量供给不足造成的,您打算侮辱谁?有人把农村老人都算劳动力的,尽管他们不会出来,但不妨算成富余。

            农村人口7亿多点,老人加小孩(18岁以下)3亿,外地流动人口1.5亿,第一产业

            人口加当地社会服务管理,本地二产企业,本地三产企业人口2亿多,还有哪个1.5亿

            这个更滑稽,这个文章是你引来证明自己的,我直接借用你文中的数据,然后你质疑这个数据。这个数据是对的,那么你的质疑是错的,这个数据是错的,那么你的证明是错的,问题在你,跟我无关。

      • 家园 人口红利?看看你站在谁的立场来判断

        经济增长无论吸纳多少劳动力,都可以在不增长工资的情况下获得。我们看到,在2004年前的10年内,民工的工资基本没有增长。但是2004年以后,民工工资一年的增长速度,比过去十年增长的速度都要快。与此同时,劳动者与雇佣者的相对谈判地位提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