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二贴】一洗万古凡马空 -- 中虎步兵

共:💬46 🌺3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徐悲鸿的素描功底极为深厚

      看过一个他的集子,里面的素描作品对比强烈体积感极强,精确到一根发丝。中国素描老师常说的“画黑不画白“就是出自徐悲鸿的口中。意思就是尽量多的画出自己看到的内容。

      这些东西其实和中国传统都颇为矛盾,所以今天也有人说中国画从徐悲鸿就开始败了。但我感觉到什么时代,融合也是无可避免。梵高还学浮世绘呢。现在国画有些也是暗地里走徐悲鸿的路子,比如其中一个技巧是模仿西方油画。大概是画一张国画晾干,然后再画一层,干了再画一层,体积感就出来了。我觉得徐悲鸿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第一个提出了一种可能性,而且还亲自给完美的实现了。

      • 家园 西式国画早在俺们大清朝那时候郎士宁同学就画过了呵

        而且画得可不比老徐差

        老徐这西式国画,个人觉得不能算成功。

      • 家园 干了再画一层就是西洋画法吗?

        工笔中就有层层加染不留水迹和笔触,以突现立体感的传统画法.

        我还是喜欢纯粹的中国画或者纯粹的西洋画,所以对徐悲鸿的共鸣就少了点.

        • 家园 传统的山水国画大多是一挥而就

          是几十年的功夫在几分钟里闪光。而我所说的那种画法,一张画的时间可以达到一个月。据说李克染的画就是用的这种画法,所以才称为“厚重”。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用的墨干了以后,在刷上一层是不会渗到前一层里面的。这一点和西洋油画一层层像雕塑一样砌上很相似,所以我才说是像西洋画法。

          • 家园 不以为然

            传统国画层层加染的手法不要太多也,积墨罩染砌粉堆金之类。黑龚山水层层积墨加染多达数十层,方有那种震撼人心的沉郁厚重感。自然不是几分钟时间出得来的

        • 家园 对对,这点我与你共鸣

          我还是喜欢纯粹的中国画,所以对徐悲鸿的共鸣就少了点

          我把西洋画去掉了

          • 家园 哈哈,其实我也想去掉...

            可是又怕有人抗议不公平,只好稍带着了.

            • 家园 不会吧?

              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非常个人的事情,我不喜欢的绝对不等于它不好,我喜欢的也绝对不等于它就好。。。我喜欢着我的,你喜欢着你的,他喜欢着他的,不影响啊。偶然发现我们有喜欢得一样的,便开心地击一下掌就是

        • 家园 悲鸿先生的画让民族有一种振奋的感觉

          时代需要悲鸿先生,时代造就了悲鸿先生.

          记得以前河里说起先生为何能安息在八宝山,个人觉得单凭其纯艺术领域的成就是不够的,他是艺术界的抗战英雄,他是一面战鼓,激励着国人去战斗.

      • 家园 给你上两张徐悲鸿的素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太傅有个聚宝盆?

          伸手就来啊我比较喜欢下面这种,在色纸上画出来的,亮的地方就显得特别亮,有点老照片的感觉。

    • 家园 悲鸿先生作品赏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田横五百士

        1930年

        布面油画

        197×349cm

        徐悲鸿纪念馆藏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慨,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巴人汲水》是一幅真实记录重庆人民辛勤劳作的艺术珍品。

        徐悲鸿先生1937年因国难而流落重庆,而正是在重庆的艰苦岁月里,国难当头的大气候和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活,使这位本来就充满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画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甚至把自己融汇到劳动民众之中。水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第一要素,但在山城水却来之不易。徐先生来到重庆,映人眼帘的第一道风景线即是一行行挑水的汉子,他们那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使画家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艰辛,和生活在这块土地的重庆人世代相传的抗争精神。为此,被触发了的画家的创作灵感,在徐先生的头脑里构造出一幅真实生动的巴人汲水的蓝图。

        这幅《巴人汲水》在构图上匠心独运,使画家的造型手段放射出奇光异彩。整个画面十分奇特,高300cm,宽却62cm,颇显细高。

        画象以其高度概括的手法,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精心绘制了多幅草稿,描绘了男女老幼不同动作的7个人物。舀水,描绘一健壮的男子,仅穿着一条黑色的短裤,头发虽已秃顶,但其身体强壮,匍匐着前身,右手紧握着一只巨大的木桶的提梁,从湍急的嘉陵江水中,迅捷而熟练的舀水。旁边又一衣着褴缕的赤足妇女,低头用力,正把舀满的水桶,吃力地提到岸边。让路,描绘一头缠汗巾,赤臂裸腿的男子,弓矩着身体,肩负着重担,吃力地攀登着陡立而漫漫的石梯。旁边应接石上,谦恭地站立着一位身穿长衫,把前摆挽在腰间,肩挑空担的青年男子让路,他身体微侧,以同情与怜悯目光凝视着吃力攀登的挑夫。图画的上方,绘制了3位登高攀至江岸顶端的挑夫,他们爬完了艰险的陡梯,开始迈开大步,比较轻松地急行。

    • 家园 外行乱丢一花,想不到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返回 关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