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杂碎篇:我老家的抗战故事 (1) -- 三儿

共:💬49 🌺18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杂碎篇:我老家的抗战故事 (2)

      偶像都来了,抓紧填坑哈。我贩卖的都是些三手材料,疏漏之处在所难免,马甲兄的补充跟我的原文差不多长,惭愧呀。

      我的老家在冀东,抗战之后当地的部队出关最早,扩充最快,但也最被林总瞧不上眼,呵呵。关于子弹的价值,二十斤小米的当地市场价,这个数字我应该没有记错。可能问题是流传的数字没有随行就市的浮动,大家谈论的或许是八年抗战中的最高价。现在经历过抗战的人越来越少了,民间传说在细节上的出入也在所难免。扯东扯西,我写到哪算哪,大家就将就着看吧。(写个原创不比写论文容易啊,下次一定先列个提纲,这次就凑和着来吧)

      至于为什麽子弹价格越来越便宜,我想除了粮食紧张之外,常年的战争,进口原装子弹的消耗应该是很多的,民间散落的子弹壳肯定也越来越多,而八路军每年的消耗又大致是个固定的数量,子弹壳价钱肯定要降。随着根据地军工厂技术的改进,子弹壳成本的降低,土造的子弹越来越便宜,性能价格比得到改善,这也许会对进口原装产品构成降价压力了;另外,后来伪军的逐渐增多,他们对弹药的管理应该不如日军那麽严格,后期看出来日本人快不行了,长官说不定也主动贩卖一些弹药给八路军,除了捞些钱,最主要的是给自己留后路,进口货的货源可能也会多了起来;还有冀中冀南属于“治安恶化区”,战斗激烈,民间的弹药可能会较多,那里的子弹价钱应该会更便宜些吧。而我老家的县城,在日本投降的前后才光复,并且当地的战斗其实并不很激烈,长期处于零敲碎打的状态,或许价钱会高些?

      另外我汉三本人也一直有个疑问,仿佛在红军,八路军时期战士的子弹都不多,但是随着战争的进程,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子弹似乎是相当的充裕,难道是中国开始自己生产正规的军火了吗?(根据地土造的不算)河里的朋友们有谁能帮忙解释一下原因吗。

      前面提到我大伯走在路上遇险。要说日本鬼子是天天朝路上的老百姓放枪吗,也不是。就是放枪的时候是一定照人打吗,也不完全是。那个时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把子在人家手里攥着,人家怎麽高兴怎麽来。什麽时候想练瞄准了,就找路上的行人当活靶子练;什麽时候想找乐子了,就往路上人来的方向搂两枪,看着大家一轰而散的样子好玩。有的时候累了,无聊了,也许就不放枪了,谁知道呢。看心情,也看环境。什麽环境呢,就是抗日战争的大形势。

    • 家园 上花!也补充点资料

      一颗三八大盖的子弹,价值二十斤小米

      按这个“成品收购价”,文中所说的应该是42年以前的事。这以后,一方面军火自给生产增加、另一方面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粮食紧缺,子弹就“跌价”了,到45年抗战胜利时,一粒三八大盖子弹换不到两斤小米。

      “军火成品”私下交易,视具体情况成交价不大好说。但即使是在41年的河北,“一颗三八大盖子弹换二十斤小米”也绝对是赚了,因为当时的行情是一粒子弹换一斗粮,折成小米大约是十五斤左右。

      马甲在这里补充点资料,供阅读三儿兄文章的河友参考:

      1、彭总、左权参谋长宣布的“41年军火配额”——总计自制八十万发子弹。太岳、冀南各十二万发;晋冀豫区域三十三万发;杨(勇)崔(田民)七万发,晋冀豫总直守备部队四万发。全年只能在此规定内请领要有足数的弹壳及铜元等材料送来才发,否则不发

      2、41年河北八路军的“军工物资收购价”(冀钞/市斤。当时冀钞与法币比值为0.8:1)——弹壳8角;铅5元;锡5元;白生铁1角;洋生铁2角;粹铜6角;工具钢3元;风钢10元;硝1.6元;硫磺4元;浓硝酸35元;浓硫酸30元;盐卜(氯酸钾)40元;铜元7角;红铜7角;破旧武器(只可当五金材料用的)5角。

      3、为动员群众收集道轨,规定六百斤道轨换新步枪一支或1000元。运输费每斤每百公里补助小米1斤,当场兑现。

      4、当时的市场物价:汗衣(土布短衫)1元;猪油20元/斤;猪肉10元/斤;小米4元/斗。

      5、驴600元左右;骡子1400元左右;马的价格不一定,介于驴骡之间。

      以上是41年冀中冀南的“行情”。总的来看,抗战期间,供应一个八路军军人(包括一切费用在内),每年需小米1000公斤左右;一个党政人员,每年约700公斤。而当时根据地军工厂自制炮弹,每发成本约为小米400公斤。也就是说两发炮弹就能养活一个八路一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