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书人中的五虎将 上 -- 萨苏

共:💬84 🌺15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们兄弟几个当年老是抢收音机

      而听评书倒是我们的共同爱好之一。

      田连元的作品我听得很少,他的名字我大概是上了大学以后才知道的。

      刘兰芳名声很响,她的书我也听得很少。萨苏说“文革后评书在一员女将手里率先重光”,我最早也是听刘的评书《岳飞传》,不过,当时萨苏大概已经是个青年人了,我当时还没上学呢。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打牌,其中有一位老大哥,他很惊异我们这些年轻人居然都知道他年轻时听的港台音乐。其实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这些东西一下子涌入内地,当时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的人,听的都是同样的节目。而在懵懵懂懂中听过一次刘兰芳的《岳飞传》之后,再也没有听过。我一直希望电台能够再播送一次,可以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而单田方、王刚、袁阔成的评书,电台倒是多次重播过,我也听过不止一次。我后来知道刘兰芳本人是满族了,这一点比较有意思。

      萨苏认为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后半部“草草带过,没有展开”,我记得西西河有大虾谈到过这个问题,说,袁先生觉得孔明先生不在了,这部书也就没意思了,所以就草草收场、进入大结局了。

      单田方的评书是我听得最多的了,因为电台播放的最多。正因为听得多,所以给单田方提两个意见:少说脏话,少念别字。尤其不要念阿那多姿。

    • 家园 我喜欢听的一段书

      李存源先生的张良卖剑,里面的那个剑赞儿说的那叫回肠荡气: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经几年,铸成宝剑喷龙泉。正逢天下起风尘,系得周鲂君子身。俄欲交接游侠子,从来亲近英雄人。何言中道遭损弃,沦落漂泊古冰边。莫道匣藏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这是我听的时候记下来的,应该是从郭震的古剑篇而来,可能有些词听的未必准确。)

    • 家园 再补充两句

      袁先生的三国固然是好,但失之于温,而且评的地方还是不够。据说袁派还是更擅长短打书,十二金钱镖就很不错。

      田先生的小八义说的很好,可惜网上也没有。

    • 家园 要说江湖气,感觉还是单田芳重些

      三国说得好的其实还要说姜存瑞先生,可惜网上只能找到片断。

    • 家园 小时候喜欢听岳飞传

      稍微长大一点儿后就开始喜欢听三国, 觉得袁阔城那书说的特别有味儿, 语气不像别人那么夸张, 老觉得他那一口水老含着, 要喷不喷的, 但你老得提防着他不定什么时候喷你脸上, 一肚子的笑攒在那儿, 酝酿并涌动着...

      不瞒您说, 我现在的IPod里就有袁的三国, 没事儿就听听, 没个够!

      有一回请了几个朋友到家里吃火锅, 特意在中国店买的燕京啤酒. 小酒儿, 小葱儿, 韭菜花儿, 都还so so,等我打开音响, 袁老那京腔儿一出, 一哥们一扬脖儿就把手里的酒全干了...

    • 家园 南北有分别

      以前人们的生活单调,听电台的说书已经是重要的娱乐手段之一了,自然也记忆深刻。我们老广一直听的都是本地的粤语说书,广州话叫“讲古”。任何一个20岁以上的广州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一到午饭和晚饭时间,拿起饭碗就蹲在收音机前面,竖起耳朵听讲古。听得津津有味,连菜都可以省不少。我和我奶奶都是古痴,中午就必定霸着收音机在听,有时候信号不好,我和我奶奶几乎是爬在收音机旁边吃完午饭的,听得吃饭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讲古”是广东一项具有相当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以前整个广东只有几个广播电台,其中一个就是省广播电台(今天的“珠江经济台”),一到中午12点和晚上6点,就必定是“讲古”时段,家家户户都会打开收音机听“讲古”。那个时候真是万人空巷,不在家的人也会赖在有收音机的铺子里听完再走。一句“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简直能把人的魂都勾去了,一直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才会慢慢回过神来,细细品之,仍然回味无穷呢。

      当时的“讲古佬”最出名的就是“楷叔”——张悦楷和明哥——林少明。楷叔的杨家将、说唐、金庸系列和林少明的东周、西游记、古龙系列都是最为人所称道的经典。可惜早几年楷叔去世了,我那时候听到这个消息着实伤心了一把。至今他们的“讲古”录音还不断在各个地方性的广播电台的“讲古”时段反复地重播,依然是那么地好听。

      引一段狗到的资料

      张悦楷和林兆明是广东两大讲古大师,楷叔有《杨家将》和《三国演义》,明哥有《东周列国志》和《西游记》,两位大师是广东古坛双璧,可谓一时瑜亮。张悦楷与刘兰芳并称“北刘南张”,而林兆明则有“讲古大王”的美誉。80年代末,广东省政府和有关部门举办了一次“可乐杯”讲古大赛,向公众征集意见,选出了“十佳”讲古艺人,选票超过20万张,张悦楷和林兆明双双获得该项评奖的第一名。

        我和许多七十年代的朋友一样,自小喜欢听广播故事,每当傍晚六点广播故事开始,都会搬张小板凳到门口收听广播。为什么到门口?嘿嘿,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知道。那时可谓是万人空巷,全城收听。

        从讲古的风格而论,楷叔和明哥是各有特点。楷叔擅长模仿各种人声,他通过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老人的声音是低沉的,孩童的声音是稚嫩的,莽汉的声音是粗沙的,女子的声音是柔顺的,文臣的声音是冷峻的,武将的声音是激昂的……各种人物形象都惟妙惟肖;明哥则来来去去都是一把声,但却能通过语气语调来表现人的社会身份特征,皇帝的语气是高傲的,臣下的语气是顺从的,英雄的语气是雄阔的,士兵的语气是单薄的,雅士的语气是文雅的,走卒的语气是媚俗的……各种人物形象都极其神似。打个比喻,楷叔讲古就像水彩画,一眼望去就缤纷绚丽;明哥讲古就像国画,粗看单调,实质传神。但这只是大体如此,并不是说明哥就不会模仿声音,楷叔就不擅长表现身份。例如明哥在《西游记》中模仿的孙悟空的猴子调、猪八戒那句经典的“哥哥啊”都是独家绝活;楷叔在《三国演义》里面“群英会”中模仿蒋干的那种滑稽丑角的语气语调也是无人能及。

        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原书是非常散乱的,至少我就没心思从头到尾看下去。但明哥自己编写的《东周列国志》的广播稿,大体上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线索,把东周里面主要的历史事件串了起来,可谓是“红线串珍珠”,我们听起来就觉得舒服多了。明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讲古艺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手稿,每讲一段大约30分钟的古,需要六七千字的手稿。真是每一集都贯注了深厚功力,怪不得这么好听。

        楷叔非常忠于原作,他尽量通过讲古来还原原作;明哥则通过自己重写手稿,在讲古中融合了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可以说是对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例如《东周列国志》,冯梦龙只是平淡地叙述历史,明哥却注意突出塑造英雄。他的讲古褒善贬恶,爱憎分明,歌颂爱国重义的英雄,痛骂陷害忠良的奸臣,有明辨是非、催人奋发的力量。明哥讲古有一种饱经沧桑、通达人情之后的诙谐,常常能令听众发出会心的微笑;我认为这是他最显著的风格特点。关于这点,例子很多,就不列举了。

    • 家园 萨大是准备把单田芳和连丽如放到下回书说了吧?

      偶收了单大爷全套隋唐,虽然硬盘不大可一直舍不得删,珍品啊。

    • 家园 ~~呵呵,其实易中天和田连元很象啊~~
    • 家园 江浙沪一带的人,北方评书听的人相对要少些

      而多听苏州 评书,可能吴语呢侬听起来更熟悉贴切吧,对一些方言上的噱头也比较容易会心一笑。

      • 家园 四川也是,听的一般是四川方言评书。不过现在也不行了

        一个是流行文化,一个是北方普通话评书的电视优势。

        前段时间散打评书颇是流行,现在就剩下重庆言子儿了

      • 家园 姑苏一怪

        在下也恬列苏州人之列,我爷爷辈的人多听苏州评弹,我父亲母亲一辈人,多听越剧、沪剧、锡剧,到了我这一辈,听的就是港台的流行音乐了。当年,偶尔和爷爷一起听过一些苏州评弹,诧异于苏州话也可以说得这样硬的!

    • 家园 最喜欢田连元先生

      杨九郎的"翻过来寇老头"到现在还记着

      萨大如果练练,绝对也是说书好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