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罗马军制,小弟求教一二 -- 霜迹板桥

共:💬22 🌺30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罗马军团史(1)

      罗马军团史

      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拜占庭帝国,长达2000年的罗马帝国史,同时也正是一部帝国的中流砥柱——罗马军团纵横驰骋的历史……

      罗马,本是起源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了公元前30年,以奥克塔维阿努斯(奥古斯特皇帝)平定罗马内乱和吞并普托雷迈奥斯王朝治下的埃及为标志,罗马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古地中海世界的霸权。

      其后,在以罗马为首都的4个世纪和迁都君士坦丁堡后的10个世纪里,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不仅继承了从奥利安到古希腊的各大古代文明并使之流传后世,更起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

      罗马恒久不衰的统治力,主要归功于它灵活多变、顺应潮流的政治体制。但作为政治的强力工具,打垮了难以计数的敌国、粉碎了异族的一次次入侵、镇压了对统治阶层所有反抗的强大军力,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将主要介绍共和时期到帝国初期、帝国后期以及拜占庭时代罗马军制的变迁,供大家参考。

      共和中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市民构成的重装步兵

      与古希腊的都市国家相同,共和初期到中期的罗马军制的基本原则是由市民自备装具服义务兵役。兵役对罗马市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义务,倒不如说是一种代表荣誉的高贵权利。尤其在共和初期,军队组织几乎是直接作为政治实体(军人会)发挥作用的。

      当时,17岁到46岁的公民全都有义务应征入伍,并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为4个兵种。

      首先,年少者和无力自备重装步兵所需装备者充当被称为“维利特斯”的轻步兵。他们不着甲胄,仅靠头盔和直径约1米的小圆盾护身,以数枝轻投枪和剑为进攻武器。轻步兵在实战时一般展开于战线的最前方,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进行散兵战。

      拥有一定财产的青年充当“哈斯塔提”、壮年则被称为“布灵吉佩斯”,这两者构成重装步兵的主力。他们的装备完全相同,都披挂全副盔甲、手持著名的大型四角方盾“斯邱托姆”,武器为宽剑身的双刃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大型重投枪“皮鲁姆”和小型的轻投枪“皮拉”。这些投枪的构造独特,一旦刺中目标枪头就会折断,以防被敌方反掷回来,除用于投掷外,它们也能充当普通长枪使用。

      最年长者以及军旅经验丰富者则属于“托力阿里”,他们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但不装备投枪而改为手持一枝被称为“哈斯塔”的长枪。

      此外,47至60岁的高龄市民,虽不必服野战军的兵役,但有义务随时应召参加罗马城的守备部队。

      除了上述的步兵(米利特斯)外,富裕的市民往往以骑兵或是骑士身份(埃克提斯)出战。但当时罗马人的骑术实在称不上高明(他们甚至连脚蹬都没有),因此骑兵一般不用于集群突击,而主要用于侦察和牵制敌人。骑兵和重装步兵一样披挂全副盔甲,武器为盾与骑枪以及比步兵用的稍长一些的双刃剑“斯帕达”。

      这些装备,都是罗马从不断扩张中接触到的埃托利亚、萨姆尼姆、开尔特、伊比利亚等诸多民族的军事文明中吸收而来的精华。

      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多兵种混成战斗单位,被称为军团(LEGION)。一个军团由10个营(科霍尔斯)组成,每个营由3个连(玛尼布尔斯)构成。这3个连中哈斯塔提、布灵吉佩斯和托力阿里各占一个。每个连包括有两个60至80人的排(肯托利亚)。其中,营只是管理、编制上的单位,实战中的战术单位是各兵种的连队。因此,这一时期的罗马军战术,有时被称为“玛尼布尔斯战术”。

      军团中的重装步兵数最多时可达近5000人,但一般情况下多为4000余人。除重装步兵外,轻步兵和骑兵同样被列入军团的正式编制。轻步兵与重装步兵一样以连为单位编制,军团骑兵则由各包含32人的10支骑兵队(图尔玛)组成,共计约300人。

      到公元前3世纪为止,罗马还时常动员支配下的同盟诸国的市民按照罗马式的编制与操典组队参战。依照惯例,在野战军中,每个“纯粹的”罗马军团搭配一个同盟国的军团协同作战。

      罗马军团在战时,由身为最高政务官的2名执政官(康斯尔)和身份仅次于他们的2名法务官(普拉埃托尔)负责指挥作战。执政官有权指挥由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2个构成的总人数约为2万人的兵团,法务官则可指挥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1个构成的万人兵团。

      尽管常备部队仅为2名执政官麾下的共计4万人,但随着罗马人口的增长,其战时的动员潜力一直在不断增强。例如,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至201年)时,罗马的总人口已多达300万,即使在坎尼会战中被名将汉尼拔一举消灭了6万人,仍能迅速动员25个军团投入作战。

      在野战中,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第一排配置哈斯塔提、第二排是布灵吉佩斯,第三排则是托力阿里。当前两排重装步兵投入作战时,托力阿里一般是单膝跪地、养精蓄锐;一旦战局有变(不论胜负)时,才作为预备兵力投入前线,接替那些筋疲力尽的年轻人。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

      军团在实战中,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后列等等……这与他们的远祖——希腊的古典型重装步兵(霍普里泰)相比,已是大有改观;但在公元前3世纪,还远远不及历经伊菲克拉提斯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改革、已臻炉火纯青的赫雷尼斯诸邦的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罗马军队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军队,指挥他们的将军们更是外行——他们的本质是政客。因此,罗马在与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军队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

      • 家园 奥克塔维阿努斯

        还有 普托雷迈奥斯王朝

        google了一下,发现只有老兄一个人用这个称呼,您是自己查的英文资料然后写的吧

        还是用传统翻译读起来比较舒服

        • 家园 说来惭愧,原始资料的来源主要是日文的

          所以一些音译的翻译可能会有点奇怪……

    • 家园 罗马军团的编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编制都各不相同,并且编制人数与军团实际的在编人数肯定是有出入的。

      以前编译过一篇相关的短文,也许可供参考,回头找找去……

      • 家园 花之,早期罗马军队装备的已经是锁子甲,后来换的板甲

        为何后期又换回锁子甲?是性能上有优越性?还是锻造技术的提高出现的新产品?

        当年听说过出土的用皮条连接的小金属片做成的铠甲和几块金属合成的头盔,用以说明后期帝国缺乏有效管理,商人偷工减料,会不会说的就是那个???

        • 家园 罗马人用过的护具种类繁多呀

          从最早的仿古希腊式开始,其后不断吸收周边民族优秀防具的特点,一直都在改进。

          很多时候,受到士兵个人的财力或是军团装备水平的影响,同一时期的装备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锁子甲到板甲,再退回锁子甲的原因,在维基上就有说明(以下为译文):

          重步兵穿用的铠甲,最初是仿古希腊式样的一体型的青铜铠(Lorica)。因为造价昂贵难以大量装备,因而需要制造出成本更为低廉的护具。其中之一,就是厄托利亚人从东方带来的由青铜片组合成的Lorica Lamellar(与后来常见的鳞甲Lorica Squamata外观相似,但是未使用衬里连接甲片)。

          并且在公元前221年击败加利亚人后,从战利品中仿制了锁子甲(Lorica Hamata),锁子甲后来成为延至中世纪欧洲的主要护具。

          共和时代结束,重归帝制之后,又开发了新型的铠甲。在第二代皇帝提比利斯时代,出现了由多块铁板组合而成的板甲(Lorica Segmentata)。与原有的锁子甲相比,板甲的防护能力更强,同时更轻的重量带来了更高的机动性,因此是一种优秀的防具。在我们平常提到“古罗马军团”时,联想起的大概就是这些身着板甲的士兵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是,板甲需要将多块金属板组合构成,结构比较复杂,甲片之间连接部分的锈蚀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与前面提到的另两种护甲相比,使用期间要短得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