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硫磺岛书信》的真真假假 -- 萨苏

共:💬51 🌺97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硫磺岛书信》的真真假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etters from Iwo Jima

    看完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不能不为伊斯特伍德在运用战争题材方面的能力所震撼。这部美国人拍的片子“从日本人的角度”铨叙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硫磺岛之战,可算体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然而,这部影片涉及到的历史事实,却是扑朔迷离,真假间杂的,这使我产生了对其进行考证的兴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栗林忠道

    影片的主角是日军将领栗林忠道,是在现实中存在过的人物,并且如电影所述死于硫磺岛之战。栗林忠道也确实曾从硫磺岛寄出颇多的信件,在日本,他的四十一封信件被收集成一本书出版,其中颇有一些他自己画的漫画,他的履历显示这个军官是一个受到西方影响相当重的人物。据说伊斯特伍德就是看到这本书以后,对他产生了兴趣。影片选取他和获得过洛杉矶奥运会马术冠军的西竹一(日军战车联队长,携带着马具到硫磺岛的,他和栗林使人们在忘掉硫磺岛的血腥时可以感到一点骑士之间战斗的浪漫 -- 不过,一定是要在忘掉血腥之后)来演绎这个故事,于此相似的日军将领还有一个人也曾被双方选作电影主角,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西化严重,价值观上于美国人比较接近,并反对与美国开战,但最后却作为美国的敌人“不情愿”而又固执地死在战场上。

    这样的将领是非常符合日美两国观众胃口的。它很容易让美日双方都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一方,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也是不能深究的,不然天皇就麻烦了),发生了一场误会的战争。从这部电影中,美国人看到了自己的征服,看到了日本人中的优秀分子原来是不愿与自己为敌的,他们有一些偏执,可是最终在麦克阿瑟的改造下现在日本人已经没有这种偏执了 – 更显示美国精神的强大和先进;日本人则看到了二战中自己是一种“荣誉的战败”,“虽败犹荣”,而本质上战争双方并无区别。既然杀死盟军最多的日军将领都是“好人”,照这个思路演绎下去,早晚日本人在二战中是找不到一个坏人的。

    感动归感动,事实归事实。

    事实上栗林忠道并不一直是一个光彩的将军,他的人性只是对自己家庭是很慷慨的,比大量日军陆军将领六亲不认的样子要好得多,但是他在日美开战前任在中国广东方面作战的第二十三军参谋长,且无论他的部下在广东清乡扫荡,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等种种劣迹,单是攻占香港后放任日军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就足以让他上法庭(这些罪行经过了东京国际法庭的确认,23军指挥官酒井隆因此被判处死刑,栗林如果活着也难逃审判)。可以说,二战中的日军将领,凡到过中国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道德的审查。这个电影中,导演忽略这些事情,无非是因为电影的题材已经与时俱进了。在这样的影片中,正义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特伍德想拍战争中的人情味。

    当然,要是死在硫磺岛的将近七千美国兵看到这样颂扬打死他们的日军如此富有人性,只怕气得哗变是不免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硫磺岛书信》剧照

    具体到影片的细节,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影片中,硫磺岛守将栗林忠道的表现有点儿奇怪,那就是日军节节败退,整个影片中美军好像没遭到多大损失,他却很高兴地表示美军上了圈套,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这是因为影片对硫磺岛之战的描述类似于珍珠港那个片子 -- 《珍珠港》里面仓促起飞的两个美国飞行员,击落的日军飞机就大大超过了日军在珍珠港的全部损失。这两个片子,都是把自己丢人的事情当作英雄业绩来拍,没有完全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实际上硫磺岛之战美军打得并不好,损失很大,而日军可说打得很精彩。栗林忠道说美军“上了圈套”是一点儿也没错的。

    可能,伊斯特伍德也怕硫磺岛老兵的冤魂找上门来,夸大一下美军的战斗力,先给这些美国兵拍拍马屁吧。

    历史上栗林采取的防守策略就是把美军拉入阵地战的泥沼,耐心地造成美军的大出血。他很明白硫磺岛最终是守不住的,唯一目的就是尽量增加美军的伤亡,而使美军对和日本继续进行战斗产生畏惧。他达到了目的,此战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各大夺岛作战中,唯一伤亡高于日军的战役,作为没有海空权,也缺乏装甲部队和自动火器的日军来说,达到这个目的,战术角度非常不简单。这一战小小二十二平方公里的硫磺岛,双方付出了四万七千人的伤亡(日军两万一千,美军两万六千),这种以杀人为目的血腥战争,并没能阻止盟军的脚步或者吓退盟军,日军在必然战败情况下无意义的疯狂,只是让美军在此后使用大杀伤力武器如原子弹时更少了一些阻力。从这个角度说,栗林的使命,战略上是彻底的失败,与他在影片中表现的愿望正好相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硫磺岛,只有这样大

    同时,为了刻画日军的“人情味”,影片中的日军并没有多少敢死精神,绝大多数的日本兵都怕死,玉碎也是长官逼得。实际上硫磺岛日军的亡命徒精神,与影片中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栗林属下是关东军老兵,属于日军中最凶悍和顽固的部队。日军的顽抗加上美军大量伤亡后的报复心理,使日军俘虏数量很少。战役结束,两万日军中被俘的不过千人,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失去知觉状态下被俘的。要知道这时已经是1945年春天,日军大势已去,连国民党军都能抓到大批日军俘虏的时候。

    日军将领逼迫部下去死属于当时普遍现象,但硫磺岛也有另一面,就是栗林下达命令绝对禁止日军发动一锤子买卖式的“自杀冲锋”(这个影片中也有提及)。这倒不是日军指挥官多么慈悲,而是认为这种冲锋远不如暗暗隐蔽,忍耐到能够有机会给美军一击的效果。这些疯狂的日军抵抗意志极为坚定,实际上硫磺岛上日军最后的抵抗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九年!这时已经是日军投降三年多的时候了。想想硫磺岛只有二十二平方公里,这种漫长的抵抗就令人极为吃惊了。所以,影片中的日军居然是和平主义者,显然是今天美国人的臆想,应该去看看奔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至于登陆战给美军的当头一棒,在影片中似乎是日军战斗中唯一的一个闪光点。实际是栗林失败的一个表现。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日军始终不暴露目标,所以美军以为日本兵都被炸死了。当时美军派出扫雷艇队清扫登陆航道,这时栗林误以为是美军大部队开始登陆了,于是猛烈开火,将美军扫雷艇击沉一批,美军马上反应过来,知道日军在隐藏实力,于是变本加厉重新进行火力准备,使日军火力点在美军真正登陆之前就损失惨重。真正从日军角度说,这是个不值得夸耀的战例。

    看看电影,看看历史,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的相同不同,大片也不例外,对比一下,挺有意思的。

    [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又看了一遍,奇怪里边的将军都哪儿去了

      看的英文字幕版,守山头的长官基本都是colonel,岛上好像有几个将军啊不知道哪里去了,总部里只看到栗林一个人。

    • 家园 【原创】硫磺岛书信》的真真假假

      看萨苏文章,了解历史一角,舒坦!

    • 家园 这个嘛,要拍出一部人人满意的电影是不可能的

      一来任何一个作品都有导演本人的看法在里头;二来伊斯特伍德再怎么说也是好莱坞的人,娱乐排在学术之前,让他以史学家的眼光来拍这部片就太难为他了。

      last but not least,这些好莱坞片比起国内的什么黄金甲之内的,立意还算是高很多了。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啊。

      • 家园 想起鲁迅说的看客。。。。
      • 家园 确实是这样

        前几天才看过这部电影, 乘印象还在的时候说一说。

        就像上面这个兄弟说的那样, 感觉老萨有点过于情绪激动了, 毕竟这是一部电影, 不能用史书的要求来要求它。 伊斯特伍德拍的片子历来都是以票房毒药著称, 如果他这次搞一个脚本把日本军人描写的都是被洗脑的杀人机器,只知道杀人和被杀, 不要说现在, 就摆在几十年前, 也是通不过投资方的审查的。

        • 家园 描写二战的,有个James Jones招我喜欢

          有战前,战中,战后三部曲。战前的From Here to Eternity,把和平年代的美国陆军写得很不堪。

          战中的The Tin Red Line里面有个小细节印象很深(电影里删去了)。有个兵快死了,托战友给家人带句话,得到了承诺,死去了。结果转眼间,那个战友就声称不管这事。那种情况下,人麻木到这种程度完全可信。这是BOB里面袍泽情谊的反面,应该都是真实的。

          觉得他写的东西有些超前。在美国,二战那一代叫the greatest generation,这些比较阴暗的东西不招人待见。他本身在太平洋当过兵,应该是很写实的,但是并不拘泥于细节。

    • 家园 还没看

      正在犹豫中

    • 家园 老萨啊,你是懂日语的吧.

      日语这方面的资料不可谓不多,存在的争论也剩的不多,光网上的资料都一堆一堆的,而且没有很大的冲突.但是,感觉你写的有点诱导看客的味道,如果,对你来说侃比较重要,那就无所谓了,如果你想讲述历史的话,也许这片不太合格啊.硫磺岛,关东军的老兵没几个吧,而且是重新被征召的吧.大本营其实已经基本上放弃硫黄岛了吧,粟林能做的只是最大限度的杀伤敌人吧,这应该谈不上什么战略失误吧.日军打的也不算太不漂亮,不过,阵地战肯定不漂亮,更多的攻击是通过狙击和夜间袭击达成的.后期美军通过麦克风对付日军的夜间突袭,日军的伤亡很大,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到了后来,弹药和食物将尽,已经无法有效指挥它的分散在各个洞穴的士兵的粟林也参加了自杀攻击.至于硫黄岛的来信要加进一点广东战区的历史,那就不知道希特勒的最后的12天是否也要把从他在维也纳流浪时的东西都写进去呢?当然,如果你有资料,又有兴趣,写一篇关于粟林在广东的暴行的纪实也是不错的,怎么说也是个创举啊.

    • 家园 萨大辛苦了,不过这个片子实在太垃圾

      看了一会快睡着了只好换掉...

    • 家园 我觉得这个完全是伊斯特伍德自己想象中的硫磺岛战役,

      和事实大概差距十万七千里。可笑的是连日本人自己好歹还拍个纪录片勉强算是真实描述当时情景,没有美化栗林忠道及其手下,而伊斯特伍德缺拍得如此脱离实际。

      几个月前,我看过《NHK:硫磺岛玉碎战》这个记录片,我觉得《硫磺岛书信》应该和这个记录片对照着来看才比较好一些,看看当时那些幸存者描述的是个怎么样的硫磺岛,坦白说,看得我有点头皮发麻。

      NHK专访了硫磺岛一战的幸存日本老兵。已过耄耋的老人谈起那段往事无不凄楚悲伤,而60多年前的事亦如昨日历历在目。

      2万驻守硫磺岛的日军,在战争伊始,便已被作为过河卒子而预备抛弃。没有后援,断了供给,命令死守。日本兵明白,自己怎么样都已难逃一死。唯一的希望,只是能死个利索。

      和日本人不同,美国人在战争开始并未预料到夺取硫磺岛会是如此的困难如此的惨烈。当他们踏上这片已经被炸弹轰得一片焦黑的土地时,却不知道,地狱之旅才刚开始。

      日本兵因为地下战壕拥挤,储备短缺而开始相互残杀。活着的人不在怜悯死者,甚至去吃死人被烧之后化成的炭。美国兵则因为潜伏地下负隅顽抗的日本兵始终不肯投降而丧失克制,开始用混入汽油的海水灌战壕,然后放火大烧日本兵。

      双方心态不一样可能是美军损失惨重的原因,而日军俘虏数量很少原因更可能是某幸存者所说的“活着像地狱,不如死了算了”,当然他们不愿意投降也是怕活着像地狱。

      • 家园 没错,就是他自己想像中的硫磺岛,仅此而已

        昨天刚刚借了DVD看了一下。第二片DVD是导演自述,Eastwood上来就讲:“they (japanese actors) know nothing about iwo jima; their textbook doesn't teach them anything about it; for some reason they just don't talk about it... "

        行了,听到这里就完全可以关上电视机 -- 可怜他居然还在拍一部以日本人为主角的电影,竟然就是抱着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 ... for some reason, for what reason?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你这个电影还拍个头呵...

        老Eastwood能拿个导演小金人,全凭他那张老脸而已... 至于水平有多高,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 家园 看了父辈的旗帜后,就不感兴趣了,觉得导演想

        表达的东西不太清楚,有点零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