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挖老底】日本陆军“特殊船”神州丸的身世 -- 宝剑橡叶骑士
上田毅八郎所画“神州丸”图
陆军的“神秘军舰”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军队有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就是陆军和海军各成系统,互相独立。这不仅仅在指挥、后勤方面反映得极为突出,而且在军队建设、军工产业方面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比如飞机的开发就极其鲜明地分为陆军系统和海军系统两大支,泾渭分明。而其他装备也出现了其他国家几乎难以想象的情况,诸如海军研制起一系列名为“特型内火艇”的战车,而陆军竟也会开发起自己的航空母舰和潜艇。很显然,这对于本身物质以及人力资源已经匮乏了的日本而言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浪费,不但使之难以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而且这对于指挥决策也不可能实现集中和统一,甚至容易造成日本陆海军的对立。此乃日军建军过程中因其顽固的官僚体制而形成的一个重大弊端,也是酿成日后日本帝国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中介绍的“神州丸”,是世界上最早的登陆艇母船,其历史仿佛置身于神秘的面纱之后,这艘神秘的军舰就是由日本陆军所开发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日本陆军自明治建军以来,由于地处海岛,为了满足其扩张政策的需要,如何将陆军部队通过海运派往海外,既是其当务之急,也是一直困扰日本陆军的难题。而由于日本固有的官僚体系,陆海军之间无法达成必要的协同,日本陆军只能创设了一个被称为“船舶工兵”的兵种,在陆军之内很早以前就形成了这么一套独特的组织。在甲午、日俄战争期间,陆军的海上运输,一直以“陆军御用船”的名义,通过陆军输送部向民间征用船只以供军用。在卸载步兵之时,都是从大船上用起重机首先将小艇放入水中,然后在船舷放下绳梯棕网,让步兵由此攀爬换乘,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危险性非常大。
当然,这种登陆模式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被采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终于尝到了苦酒的滋味。由于开战以后立即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潭,英法联军选择了在达达尼尔海峡强攻登陆,以求打破僵局。这就是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富有勇气然而却最充满愚行的加利波利登陆作战,历时九个月的厮杀,使双方各自付出了大约二十五万伤亡的代价,以联军的失败而告终。
该作战中,登陆行动还是多以传统手法,虽然在后期已经有一部分被戏称为“甲壳虫”的原始登陆艇投入了使用,但是由于一来数量有限,二来登陆场为陡崖,而且遭遇了土军猛烈的抵抗,登陆部队伤亡惨重,附近的海面被染得通红,一片凄惨的光景。英国人遭遇到了这样的惨败,当然痛定思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开发登陆舰艇。这些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众多登陆作战中结出了果实。当然,除了英国以外,急于扩展势力的日本也开始汲取这场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开始着手登陆舰艇的研究工作。就在加利波利战役翌年的1916年开始,每年的年度作战计划书中,日本军部都将菲律宾登陆作战列入其计划之内。此时此刻研究登陆舰艇,目的昭然。而为了准备实施如此大规模登陆作战,经过商榷,便得出了研制一种登陆艇母船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一种结论。这也就是日本陆军开发“神州丸”的远因。正当日本军部还在进行有关舰船研制之时,突如其来的“事变”爆发了。
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又试图在上海挑衅,但是在我国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奋起抵抗下,虽然三次增兵,但还是被迫在3月3日主动提出停止战斗而议和。这次冲突中,日本陆军第11师团曾经在太仓七丫口等地登陆,迂回到我第五军阵地之后,对最后的战局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在这场登陆作战中,日本陆军为了登陆作战专门编成的“丁编成工兵”。当时这样的“丁编成工兵”只有广岛第5师团拥有,为了这场登陆战,日军以这样的部队,工兵第5大队第3中队为基干,和同样拥有丁种工兵的工兵第11大队一个小队以及一部分海军派遣队员组成“临时派遣工兵队”作为这次登陆作战的尖兵。然而当时参战的运输船舰只有少数大型货船拥有起重机,大部分登陆艇和负责火力支援的装甲艇只在长江口换乘,然后编队,依靠船舶曳航至登陆地点。即使拥有起重机的船舶,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将小型登陆艇吊下船。结果,日军在滩头和第5军的守卫部队进行过苦战,虽然由于力量悬殊日军登陆成功,但是,对于登陆作战而言,时间就是一切,由于当时我国军事力量薄弱,没有海空兵力,否则妄图登陆的日军将会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因此日军在这场登陆战中体会了登陆作战的困难。
根据这个实战教训,日本陆军当局也得出了必须有将登陆艇运往滩头附近的船只那样的教训。对于这样的船舶。他们更是提出了以下的要求:
1. 能够迅速开出登陆艇。
2. 也有可能迅速使战车登陆。
3. 可以运用弹射器射出飞机。
4. 能够由起重机卸载货物。
在这样的要求之下,该船由日本陆军省订货,委托海军舰政本部进行基本设计,于1933年4月8日在播磨造船厂动工,次年3月14日下水,同年11月15日竣工。该舰的建造可以说是作为日本陆军的最高机密,在极其严密的保密体系之下进行的,比如当时这艘军舰的代号有时被秘称为GL丸,GL即代表God Land,也就是暗指“神州”,有时又以当时陆军两位运输部长松田(Matsuda)中将以及田尻(Tajiri)中将的姓名缩写,称其为MT丸。而且,当时参观该舰的建造以及出席该船竣工典礼的人员,都要持有陆军大臣的许可证才允许被放行,其保密程度可见一斑。
作为登陆舰艇,本舰的目的在于将大约两个大队共计大约两千多名步兵及其装备运输到登陆地点附近,在短时间之内完成部队以及装备的换乘登陆艇作业,并迅速实施向滩头突击的任务。同时,可以搭载大约10架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并由所装备的弹射机放飞,达到压制滩头阵地的目的,确保登陆场的制空权。从机能而言,这是一种在当时非常先进的两栖作战舰艇。其目的非常显然,就是针对菲律宾那种比较宽阔但是水深较浅的沙滩,用于今后可能到来的对美登陆作战。当然,由于同时要求本舰同时完成多种机能,极大地增加了设计施工难度,甚至事实上造成了某些机能互相妨害,这个问题事实上到最终依然成为“神州丸”无法克服的大患,从根本上影响了其正常的发展,这也是日本当时军工生产盲目追究数据上的优势,而缺乏战略计划的反映。
设计计划何时提出已经难以考证,但是基本图纸完成的过程中,已经有着不少大规模的修改痕迹。其中比较明确的部分,就是有关飞机以及弹射器的装备方法问题。不言而喻,有关搭载飞机这一点,正是本舰设计的最难点,对于因为指挥系统的问题,而无法接受海军航空兵有效支援的陆军登陆船队而言,航空支援又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日本陆军认为这种舰艇不得不搭载飞机的原因所在,飞机的搭载无疑提高了设计的难度。比如,原先计划搭载飞机量高达17架之多,机库也计划分为两层,战斗机从舰艏较短的起飞甲板滑跑起飞,而侦察机和轻型轰炸机则通过中央的弹射机起飞。
据《陆军船舶战争》一书称,根据这个方案,同时搭载的登陆艇有被称为“大发”的大型登陆艇16艘,被称为“小发”的小型登陆艇33艘。基本配置是舰艏为航空区域,舰艉为登陆艇区域,中央则是主机舱,主机为三部柴油机,三轴推进。但是可能是技术难度过高,最终取消了舰艏起飞甲板的设计方案,采用舰艏两侧的大型弹射器,同时将主机改为一部汽轮机通过一轴推进。
关于本舰的技术数据现在基本上也没有一个定论,不过按照当时船厂监督本舰建造的海军官员庭田尚三造船大佐(后技术中将)在其1965年出版的回忆录《建艇秘话》一书中记载:
本舰试航排水量7100吨,满载排水量8600吨,全长156米,垂线长146米,宽19米,干舷高13米,吃水5米,主机是单轴汽轮机一台,主锅炉是舰本式两台,轴马力8000匹,试航速度19节。武装为八公分高射炮2门,45公分探照灯两座,25米弹射器两台。搭载飞机为:九四式轻型轰炸机6架、九一式战斗机6架。搭载小艇为“大发”7艘、“中发”10艘以及“小发”20艘。操船要员30名,小艇驾驶要员160名以及运输兵士约两千名。
正滑出舰艉门的大发艇,艉门机构极为复杂。
当然,对于这个数据提出质疑的人很多,毕竟该舰当时笼罩在过厚的保密措施之下。很多数据甚至还是希望达成的目标而不是实际数值。根据建造该舰的播磨造船所编撰的《播磨造船所五〇年史》所记载的“神州丸”基本性能虽然和《建艇秘话》所差不多,但是还有几处不同。比如总吨数为8108吨,垂线长为144米,宽度则是22米,干舷10.8米。轴马力是7500马力,航速记载为20.4节。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尤其是造成宽度的三米之差更是让人觉得难以捉摸,据日本的舰艇研究家石桥孝夫先生分析,“神州丸”在设计中为了达到增加运输量的目的,与水线宽相比,甲板宽要大得多。不过据他本人也承认,这个推论也带有很强的推测性,实际数值依然有待考证。
庭田所说的八公分高射炮也就是陆军制式的七·五公分高射炮,虽说上面说的是两门,但是后来实战时加装为四门。除此以外,在舰桥以及舰艉还装备有四门20毫米机关炮。关于其探照灯,也有考证说是海军式的75公分探照灯,而不是庭田提到的45公分。
该舰装备的主力设备之一的弹射器根据考证结果基本上证实并非上述的25米弹射器,而是吴式二号五型19.4米弹射器,也就是日后海军普遍装备的主力弹射器,有资料证明当时海军受陆军的委托,为本舰制造弹射器,所使用的就是通过海军航空技术厂(空技厂)制造的改型弹射器。这种弹射器一次作业以后可以自动复位,这样,就完全可能实行连续操作。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仅仅由30名水手负责操舰实在是难以想象,也有资料说大约在600名左右。而搭载2000名兵士这点也是仅仅在没有搭载飞机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综上所述,有关“神州丸”性能的说法纷繁复杂,由于当时该舰在设计建造中保密措施过于严密,保留下来的资料也参差不齐,更何况,即使是对于大多数日本人而言,知道这艘军舰的存在本身也基本上也是要到战败以后,因此,很大一部分设计建造的细节已经无从查考了。
从上面介绍的“神州丸”基本设计要求可以看出,日本陆军对于该舰寄托了非常大的期望,希望该舰能够一举拥有登陆作战中可能使用的各种机能,作为今后对外侵略扩张的一张王牌。因此在各种设计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
本舰的基本结构是在低干舷船体的中央部分,安装了大型的箱状上层建筑,这个巨大的上层建筑的上甲板是小艇甲板,可以停放小发16艘,内部则是搭载飞机的机库,而这个设施可以说是绝密中的绝密。为了掩盖这个大型箱型建筑物的真正机能,军方将建筑物里的甲板伪称为“马栏甲板”,也就是将飞行机库说成了是为了运载军马而设置的船舱。
这个箱型建筑高约4.5米,“马栏甲板”的下方是高约2.1米的士兵舱室以及船员的居住舱。这个大型上层建筑的前后用于搭载大发以及装甲艇,为了迅速装卸,各有一部大型起重机。前面的是30吨用,后面是50吨用。
内部构造
船体内部为搭载大发的空间,一共可以运载25艘。运载大发可以说是本舰最为基本的机能,因此,对于如何停放,如何运载,如何卸载都有独到的设计,这些设计也可以说是本舰最大的特征。大发从本舰下水有三种方法,除了传统的通过艏艉的吊车吊运以外,首先可以通过顶部的传送带带动牵引大发艇的缆绳,可以将大发艇不断带到船艉的被称为“反转板”的活动板上,这种“反转板”原来是水平的,一旦大发艇被拖到一定距离,由于重心的变化会自然往下翻动,大发艇就会顺着这“反转板”滑下,再由本来就是固定下斜7度的“滑走板”通过两扇艉门滑入水中。这种方法和英国到二战初期研制成功的艉滑板登陆舰(LSS)有着比较类似的思路。还有一种方法是船体舯部由两扇侧舷舯门,门上有可供吊运大发艇的吊车,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只要将舯门打开,用吊车将附近的大发艇吊入水中就可以。这种方法又和英国研制的又一种登陆舰:龙门吊登陆舰(LSG)的思路类似。当然,由于当时这样的船只是一种先驱,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所以使用这两种方法一来都会对登陆艇的艇底造成磨损,二来不能使用更大型的登陆艇,而且效率依然不算很高,所以还说不上是最佳的方法,直到以后,由英国设计,美国建造的船坞登陆舰(LSD)问世以后,才算是真正有了有效的登陆艇运载船只。不过,“神州丸”身上已经可以找到一些船坞登陆舰的特性,一些没有成型的特性。这就是一旦登陆艇从艉门出入,船艉部有调整舱可供注水,这样船艉可以下沉一米左右。当然由于日本陆军以后并没有对于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登陆艇运输这个问题加以深入研究,这个特性最终未能让日本人豁然开朗,研制出更先进的登陆舰艇。
通过以上一系列专门为卸载登陆艇所设计的特殊装置,通常来看,有记载说“神州丸”从船艉驶出七艘大发艇大约需要64分钟时间,而回收则需要大约85分钟时间。所载的登陆艇数量,实际为“大发”29艘、“小发”25艘和担任火力支援的装甲艇4艘。其中大发艇可以搭载当时日军的主力八九式中战车,其中从艉门出发的大发艇可以直接载运这种中型坦克。当时设计之时,根据计划飞机要求在半个小时以内全部起飞,登陆艇则要求在一个小时之内全部放出,先按下飞机不表,一个小时对于登陆艇卸载而言,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数字。
1934年11月,本舰完工以后当即驶入宇品港,次年一月在广海军工厂航空部安装了飞机弹射器,工程在二月下旬结束,并通过广岛的岩国海军航空队进行了飞机起飞试验,就这样算了完全竣工服役。
完成以后的“神州丸”可以运用什么样的飞机并没有定说。有一种不确切的资料称,舰载机是九一式战斗机、九七式轻轰炸机各六架,也有说法是九一式战斗机和九四式侦察机各六架,它们收容于所谓“马栏甲板”上。当然,一旦起飞,这些飞机是不可能降落到舰上的。这虽然看上去比较勉强,但是根据日本在战时的经验,如果将一架飞机分解运输,而在前线战场重新拼合,不管如何加急也要大约四天时间。如果登陆部队能够控制一块可供飞机降落的场地,这些舰载机还是一支非常具有威胁的力量。
刚竣工后不久,同年五月,在日本天皇之弟,秩父宫雍仁亲王(当时的陆军官职是参谋本部陆军少佐)的亲临视察下,于九州宫崎的土土吕海岸进行了第一次实战登陆演习。在大约离开海岸四公里处的海面上,被称为“陆军特殊船”的“神州丸”通过大发艇、小发艇共计21艘登陆了620名士兵,还有一辆坦克和两辆装甲车。卸载总时间仅仅花费了大约40分钟!不过这其实也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成绩,因为那是事前为了应付这次视察而反复进行的整整一个月针对性专门训练以及海面上风平浪静的缘故。
侧面看到的神州丸,船体舯部的舯门如照片所示往下开启,登陆艇可以由此吊入水中。
这次演习以后,同年七月,“神州丸”又在广岛湾展示了其另一个被日本陆军期待的“绝招”,航空演习,虽然弹射起飞的九一式战斗机都成功地降落在广岛练兵场,但是,没有过多久,才安装了不久的弹射机就被拆了下来。这有可能是日本陆军不愿意让别人悟出本舰可以搭载飞机这一事实,也有可能就是本身这个“绝招”是否真的那么有效了。
在几场演习训练以后,竣工大约有两年半的1937年5月,“神州丸”在舞鹤海军工厂着手进行了侧舷水下防御的强化工事,两个月以后,日军在卢沟桥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日军忙不迭的中断了预定的在该舰侧舷内壁12毫米厚的钢板隔壁上加装两层25毫米厚DS钢板的计划,匆匆将没有完工的部分重新焊合,在7月20日,将这艘日本陆军的秘密军舰驱使到侵华作战的第一线去了。
1937年8月13日,这是一个永远载入史册的日子,抗日的烽火由华北燃向了整个中国。当时中国的最精锐部队与盘踞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将抗战的主要战场由华北转移到了长江三角洲,完全打乱了日本侵华的计划与时间表。因此,日军不得不开始全面向我国各地调集起大军来了。
也就在这同一天,在渤海的大沽港外停泊着数艘日本船舰,其中一艘大型船只的后部甲板上,一部巨大的起重机不断地将几艘装有炮塔的快艇吊入水面,前部甲板上也有几艘快艇被吊下,这些快艇开入大沽港内窥探。次日清晨,这艘大船的艉门里驶出了好几艘大型登陆艇,这些登陆艇不断地靠向周围的船只,将这些船只上搭载的日本陆军第十师团的士兵运入大沽港内。这个第十师团,以后一直沿着津浦线肆虐而下,终于在台儿庄遭到了痛击。虽然本行动之前大沽已经被日军占领,这项运输任务中并没有战斗发生,但是作战过程中还是有搭载小艇的发动机发生火灾,装甲艇人员落水失踪的事故发生,这也可以算是“神州丸”首次的作战行动了。
1937年在吴淞附近的黄浦江上由美军拍摄的照片,当时为了掩人耳目特意装载了伪装烟囱。照片上清晰地可以看到其各种设施,如弹射器,起重机,舯门,高射炮座等。
淞沪战场上,日军面对我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不得不再三增兵支援,但是依然难以突破防线,战事不断拖延,其“三月亡华”的迷梦被彻底打破了。为了早日打开战局,日军利用了其海空绝对优势,计划在我军侧后登陆,使我方腹背受敌。11月5日,日本决定在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作战,实施其“H作战”。“神州丸”又一次充当了侵华战斗的急先锋。 日军以新编成的第四舰队掩护同样新编成的第十军,以总共两个师团以上的兵力,突破了我国军队比较空虚的侧背防线,这次行动中,“神州丸” 还运载了大肆劫掠来的我国渔船一百余艘,用于登陆作战。金山卫的登陆使我国守军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不得不放弃保卫上海的任务。
在“神州丸”参与杭州湾以前,9月份据称曾经在上海附近海面起飞过一架九四式侦察机,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一度拆卸下的弹射器就又一次被安装过,至于这以后是否再度拆除不得而知,但是,也许是日军也意识到本舰在完成登陆作战任务的同时又要兼顾飞机运输,负担实在过于沉重,因此以后其巨大的“马栏甲板”被转用为士兵和车辆的搭载舱。
参加了进攻国际都市大上海的作战,也意味着“神州丸”向世人撩开了其神秘的面纱,该舰的姿影被停泊在吴淞的外国船舰拍摄下来。也许也是为了预防这一手,参加这次作战以前的“神州丸”那大型箱型机库上,特意安装着战列舰“日向”号改装后撤下的后烟囱,以防止人家悟出这个大型上层建筑的真正功用,这个假烟囱甚至比后面的真烟囱还要粗大得多。
上海沦陷以后还不到一年,日本军阀逐渐意识到,他们只是逐渐陷入了中国这个泥潭,军事上的强攻已经难以达到其目的,所以,他们开始考虑切断我国和世界的联系,造成我国的孤立无援,从而丧失抗战意志,妄图达到称霸东亚的目的。在1938年8月10日,日本和莫斯科签订了停战条约,在解决了后顾之忧以后,日本御前会议决定陆海军协同占领广州,以图切断通过香港支援我国抗战的国际交通线。10月12日,日本分别从大连、青岛以及上海调来第104、第5以及第18三个师团新组成的第21军,由大亚湾的盐灶背、岩前港、澳头港以及玻璃厂等地区登陆,“神州丸”又是登陆舰队的主要成员。这以后,这艘特殊的军舰又参加了登陆海南岛、登陆钦州湾的行动。
1938年10月正在大亚湾的神州丸,可以看到本舰的甲板上、侧舷边、舰艉后都簇拥着大量的登陆艇。
日军的侵华行径一方面逐渐激起了西方国家和日本的矛盾,另一方面漫长的侵华战争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战略物资,为了夺取南方蕴含丰富的石油资源,维持漫无边际的侵略战争,日军决心铤而走险。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而之前的4日,化名为“龙城丸”的“神州丸”也偷偷从海南岛的三亚出发,和本舰同行的总共有二十六艘的运输船,船队满载山下奉文的第25军属下第5师团第一次上陆部队的士兵,“龙城丸”还是山下奉文的座舰。这支部队几乎在珍珠港事件的同时,于马来半岛登陆成功,最后一路南下,夺取了英帝国在亚洲的基石,号称“东方直布罗陀”的重镇新加坡。在打击了可能阻碍其侵略步伐的力量:美太平洋舰队和英国远东部队以后,日军便可以从容地将触手伸向其战略目标: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油田了。
1942年2月18日,以“龙城丸”为首的共计五十六艘运输船的船队在以“名取”号轻巡洋舰为旗舰的第三护卫队掩护下,向爪哇岛进发,改名为“龙城丸”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迷惑盟军,让他们将其和附近的海军“龙骧”号轻型航空母舰发生混乱,因为在日语中以及英文表记上,“龙城”和“龙骧”发音相同。28日晚上23时多,搭载该船队的日本第16军正在爪哇岛西侧巽他海峡口的孔雀港(Merak)和万丹湾(Bantam Bay)进行登陆作业时,忽然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丹戎不碌港启航的盟军残余军舰:美国重巡洋舰“休斯敦(CA-30,Houston)”号和澳大利亚轻巡洋舰“佩思(Perth)”号猛然突入了海湾,两舰不顾处于绝对劣势而且炮弹所剩无几(“休斯敦”号每门8英寸主炮仅有弹50发,“佩思”号每门6英寸主炮只有20发),毅然打起照明弹,并于次日子夜0点15分左右打开全炮门,将一串串炮弹射向港内的五十六艘运输船,当即击沉“第二号扫海艇(630吨)”,击伤运输船多艘。担任护航的除了原显三郎海军少将麾下的第三护卫队以外,还有栗田健男海军中将的第七战队。突如其来的敌手让日军恼怒异常,在日军醒悟过来以后,“春风”号驱逐舰开始在盟军舰艇和船队施放烟幕,紧随在美澳军舰之后的驱逐舰“吹雪”号在0点44分向“佩思”号发射鱼雷,然而,鱼雷没有命中,那射程极远的九三式氧气鱼雷一头向湾内的船队扎去,运输船“佐仓丸(7170吨)”被自己人的两枚鱼雷炸成了一团火球,当即沉没。受到“吹雪”号的报告,附近第七战队第一小队的重巡洋舰“三隈”和“最上”号也南下堵截,这样,为了这两艘不顾死活的盟军巡洋舰,日本总共两艘重巡洋舰,一艘轻巡洋舰和十三艘驱逐舰忙作一团,纷纷四围而来,消耗鱼雷共达85枚之多!湾内一片混乱,炮火连天、鱼雷乱射。虽然这两艘盟军巡洋舰终因寡不敌众,英勇不屈地战斗到了最后,但是,在这场混战中,他们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战果。“龙城丸”遭到了盟军舰艇的炮击后正左突右闪,忽然有一发鱼雷在其侧舷激起了巨大的水柱,“龙城丸”顿时倾斜下沉,这艘日本陆军侵略扩张的急先锋遭到了第一次报应。好在水不算深,船体被搁在礁石上,不过,坐镇该舰的16军司令长官今村均中将也落入水中,他和副官算是抓住了两块木板,两人仅仅来得及套上救生衣。他们在满是重油的水里泡了大约三个小时,到拂晓4点30分才算被搭救上岸,当他的副官也上了岸以后,看到了他那位以儒将著称的长官正坐在一堆竹竿上,一脸油污,呆了半天他才说出了“恭喜登陆成功”这样的话。虽说今村是以这么一种独特的方式“登陆成功”,而化名为“龙城丸”的“神州丸”上共被淹死了一百人左右,连船上的东京日日新闻的摄影记者也未能幸免。事后,从附近海滩上搁浅的鱼雷,以及陆军从舰体边的水里打捞出的鱼雷尾部看来,事件的犯人竟然是日后老是找自己人麻烦的惯犯“最上”号重巡洋舰!同时成了己方鱼雷牺牲品的还有“龙野丸(6960吨)”号运输船以及医院船“蓬莱丸(9192吨)”号。
被自己人的鱼雷击中以后,本舰在万丹湾倾覆。
海军方面因为这次误伤事件大丢了脸面,因此赶紧派遣了第五水雷战队参谋长由川周吉中佐带着威士忌前往今村的司令部谢罪。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今村均到底是有些儒将的风度,他说:“别在意,别在意,当时我还以为是荷兰的鱼雷艇干得呢,就算他们干的吧,就不要去处罚那些当事者了。”算是给了海军面子。这后来,在作战记录上还都将“功劳”让给了盟军,给海军遮了丑。
“最上”的姊妹舰“三隈”号的鱼雷管特写,上面清晰地标有舰名的片假名,这也成了追查击沉“神州丸”凶手的有力物证。
也许一次报应还不足够,日军不舍得就这样放弃他们的秘密登陆舰,但是,向右倾斜45度而搁浅的“神州丸”的打捞工作极其困难,依靠“大隅丸”的援救才算是于9月23日被打捞成功。在主机修理以后,先于12月25日被送到新加坡,经过应急修理,再到1943年5月15日才驶回国内门司港,进行彻底整修。这时已经没有作用了的伪装烟囱被拆除,在船艏船艉的小艇搭载甲板上架起了炮台,以装备高射机关炮对付日益增加的空中威胁,等工程完毕已经是1944年10月31日了,到这时,作为登陆艇母船的“神州丸”再也无法拥有突击上陆的机会了,只能去干一些通常的运输杂活了。1944年12月,为了在菲律宾负隅顽抗,“神州丸”从门司港运载了增援部队,前往马尼拉,任务完成以后,在45年1月3日,返回台湾的高雄港,就在这天,高雄港遭到了美国舰载机的空袭,“神州丸”赶忙逃往港外躲避,然而这个巨大的目标自然躲不过这第二次报应,在美国舰载机的轮番攻击之下,中弹5发,并且有10余枚炸弹在附近爆炸,舰内的弹药被引爆,终于发生大火而失去了行动能力。即使成了随波逐流的残骸,她还是没有被放过,5日半夜23点37分,正在台湾西海岸负责营救舰载机飞行员的美国潜艇“金吉鲈(SS-309,Aspro)”号发现了这个熊熊燃烧的目标,以为是一艘油轮,当即以雷达瞄准,向其发射了六发鱼雷,其中两发命中目标,“神州丸”于北纬21°57’,东经119°44’沉没,这艘日本陆军神秘的“特殊船”总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万劫不复了。
“神州丸”在空袭中,美国“大黄蜂”号舰载机所拍摄。
本舰的最后一张照片,可以看到,原来搭载小艇的前后甲板已经拆去了大型起重机,换之以高射炮台,增加了防空火力。
“神州丸”在世界两栖作战舰艇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对于其研制者日本陆军而言,确实是针对其用兵战略,刻意开发建造的一种比较有效的兵器。当然,由于“神州丸”也寄寓了来自陆军过多的期望,因此,和其他日本饱受期待的武器一样,存在着企图一举达到多种目的的通病,比如,本舰被赋予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运载登陆艇,二是搭载空中支援的飞机。虽然最后看似都勉强达到了目的,但显而易见的是,作为飞机运输舰“神州丸”是不合格的,这一点日本陆军也心知肚明,但是他们却执着于实现原本希望的采用飞行甲板滑跑起飞的计划,却丝毫没有考虑该舰种更重要的使命,反而为本舰不能更好地运用飞机耿耿于怀。这也是日后日本陆军竟然会开发起航空母舰的原因。相反对于本舰而言更为主要的机能:运输登陆艇,他们却为既得的战果沾沾自喜,没有意识去将研制登陆艇运输舰的路走下去这以后,最终没有建造出更加合理有效的舰艇。
反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同样竭尽全力研究开发两栖作战舰艇的英国,虽然他们同样也走了一段弯路,设计过不算成功的艉滑板登陆舰和龙门吊登陆舰,但是由于开发目的明确,不久就完成了船坞登陆舰这一登陆艇运输舰的决定性舰种设计,这种先进有效的登陆舰在生产力巨大的美国得以繁衍,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次登陆作战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这种船坞登陆舰的子孙甚至一直发展到了现在还是基本保留着当初的基本原理。
“神州丸”虽然是登陆艇运输舰的先驱,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成功的舰艇,但是门阀森严的体制、固步自封的姿态、脱离现实的思想以及转攻为守的时局却没有机会让日本研制出更先进的登陆舰。日本造船技师们苦心设计的飞机运用机能,和美国在越岛登陆时,护航航空母舰的大量运用面前,无可奈何地被证明是一种浪费。直到直升机问世以后,登陆舰艇上的飞行甲板才因为能被运用于垂直登陆和运输而获得巨大的意义。“神州丸”虽然在历次侵略战争中耀武扬威一时,却终究步入僵化,无奈的走向绝种之路,成为一朵不结果实之花。
日本陆军在1927年首先研制成的小型登陆用艇,被称为小型发动机艇,而通常,这种小艇又被略称为小发。直到战争结束,这种小发及其改良型一共生产了两千艘以上。这种艇为6.5吨,长10米,航速9.5节,其发动机就是三菱重工的60马力水冷高速柴油机。但是这种小艇不使用通常的螺旋桨,而是使用类似于螺杆一样的推进器,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用于中国江河,即使水浅也不至于损伤推进器。小发艇艇身为摩托艇型,由船舶工兵3-5人操纵,可搭载3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者3.3吨货物。操纵器位于艇的前方,艇艏还有一挺7.7毫米的机枪。艇身为钢制,没有甲板和天棚,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生产基本中止。
比这种小发艇长3米的被称为中发艇,虽然排水量有15.5吨,但是使用的发动机还是和小发艇同类型的。不过船体为箱型,艇艏可以当作跳板翻下。为了在抢摊时保护艇底,在前部艇底还安装有两根铁轨或者角铁以进行保护。虽然只比小发艇只长一点,但是可以搭载60名士兵或者10吨货物。
最为普遍的就是大发艇,大发艇种类比较多,搭载的发动机有60、80、150三种,航速也分别在7.5到8.5节之间,航程是8节时50海里。排水量20吨,可以搭载士兵70人,货物15吨。如果需要,可能搭载轻型坦克一辆外加20名士兵。操纵人员和中发艇相同为6名,如果加装两挺7.7毫米机枪,则还要增加6名士兵。船体构造和中发相同但是比起中发艇来要长1.6米,发动机也有柴油机和汽油机两种。大发艇最早由陆军发起研制,用途非常广泛,原型于1932年完成,战时海军还为其装备25毫米机关炮以对付鱼雷艇,甚至在1944年时,还有搭载两发鱼雷称为简易鱼雷艇的。
大发艇和小发艇都是由日本陆海军通用,被大量生产,而中发艇陆军却几乎不使用,海军则将其称为特型运货船而加以利用。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长15米的木制17吨木大发艇和17.6米,32到37吨的特大发艇。
一边突击,一边发射所载火炮的大发艇。
这是一种为了掩护登陆艇的小型装甲武装艇,排水量16.5吨,航速14节。在前部炮塔装备一门和中型坦克主炮相同的57毫米坦克炮,操舵室的侧面装甲有6毫米厚,主机为水冷250马力发动机。为了掩护登陆,装甲艇的艉部有时装备发烟筒,除了主炮塔以外,还有两个装备7.7毫米机枪的副炮塔。
装甲艇的外观和内部。
****
日本“陆军海战队”:船舶工兵。
船舶工兵中尉制服,可以看见其右胸的胸章。
船舶关系部队胸章,在1944年5月9日制定,军官使用的是金色金属制星章,银色或白线刺绣锚,金线或黄绢刺绣锚链。士兵用为藏青底,上有银线刺绣的锚和金线刺绣的五角星和锚链。此胸章佩带资格为船舶关系者,缝制在制服的右胸。
在Wii站的时候,就是贵站的老粉了……不过注册的名字和密码都忘了,你们那儿还关闭了注册……
只是在国内时不容易上来,现在到了纽约,将积压的文债还给大家罢了。
啥时报喜呀?
雷达?还是声纳?